DBJ/T13-167-2021 福建省城市道路雨水排水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DBJ/T13-167-2021 福建省城市道路雨水排水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636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13-167-2021 福建省城市道路雨水排水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根据各地的经验,使用具有安全网或由耐腐蚀材料制成的安全子 盖的双层防盗并盖对防止井盖被盗以及并盖缺失修复前的有较高的 安全保证。 6.4.5主干道上车速较快,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容易造成车辆颠簸 影响行车安全,可采用并盖基座和并体分离的检查并或者可调节式并 盖,加以避免。 6.4.6根据各地的经验,位于绿化带内的并盖,若无特殊景观要求 宜高出绿化10cm或在其上设置标识柱,以方便检修时辨识。 6.4.7支管是指接户管等小管径管道。检查并接入管径大于300mm 以上的支管过多,维护管理工人会操作不便,故规定支管数不宜超过 3条。管径小于300mm的支管对维护管理影响不大,在符合结构安 全条件下适当将支管集中,有利于减少检查井数量和维护工作量。 6.4.8在地基松软或不均匀沉降地段,检查井与管渠接口处常发生断 裂。处理方法:做好检查并与管渠的地基和基础处理,防止两者产生 不均匀沉降:在检查井与管渠接口处,采用柔性连接,消除地基不均 匀沉降的影响。 6.4.9设置沉泥槽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从检查井中用工具清除管道内 的污泥。根据各地情况,在每隔一定距离的检查并内,以及泵站前 检查井内宜设置沉泥槽。 为防止地块支管接入带来的泥沙,在每一个街坊接户井内也宜设 置沉泥槽。一般情况下,有支管接入处、变径处和转折处等雨水检查 并内不设沉泥槽。考虑到过浅的沉泥槽深度不利于机械清捞管道淤 泥,因此规定沉泥槽的深度宜为0.5m~0.7m。 6.4.10压力流管道上设置的检查并及其并盖必须能承受压力。 6.4.11为统一管养,应对各城市管辖区内市政道路检查井井盖的规 格尺寸进行统一,同时保证检查并盖与支座的互换性。

安全保证。 6.4.5主干道上车速较快,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容易造成车辆颠簸, 影响行车安全,可采用并盖基座和并体分离的检查并或者可调节式并 盖,加以避免。

6.4.9设置沉泥槽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从检查并中用工具清除管道内 的污泥。根据各地情况,在每隔一定距离的检查井内,以及泵站前 验查井内宜设置沉泥槽。 为防止地块支管接入带来的泥沙,在每一个街坊接户井内也宜设 置沉泥槽。一般情况下,有支管接入处、变径处和转折处等雨水检查 并内不设沉泥槽。考虑到过浅的沉泥槽深度不利于机械清捞管道淤 泥,因此规定沉泥槽的深度宜为0.5m~0.7m。 6.4.10压力流管道上设置的检查并及其并盖必须能承受压力。 6.4.11为统一管养,应对各城市管辖区内市政道路检查井井盖的规

50%被堵塞,立算式雨水口应考虑10%被堵塞。在暴雨期间排除道路 积水的过程中,雨水管道一般处于承压状态,其所能排除的水量要大 于重力流情况下的设计流量,因此本条规定雨水口和雨水连接管流量 按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所计算流量的1.5倍~3倍计DB14/T 712-2018 高速公路施工驻地、场站、工地试验室建设指南,通过提高路面 进入地下排水系统的径流量,缓解道路积水。

积水的过程中,雨水管道一般处于承压状态,其所能排除的水量要大 于重力流情况下的设计流量,因此本条规定雨水口和雨水连接管流量 按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所计算流量的1.5倍~3倍计,通过提高路面 进入地下排水系统的径流量,缓解道路积水。 6.6.3为保证路面雨水宣泄通畅,又便于维护,雨水口只宜横向串联 不应横、纵向一起串联。

6.6.3为保证路面雨水宣泄通畅,便于维护,雨水口只宜横向串联,

对于低洼和易积水地段,雨水径流面积大,径流量较一般为多, 如有植物落叶,容易造成雨水口的堵塞。为提高收水速度,需根据实 际情况适当增加雨水口,或采用带侧边进水的联合式多算雨水口和道 路横沟。

6.6.4本条规定有助于雨水口对径流的截流,就近排除道路积水。

6.6.4本条规定有助于雨水口对径流的截流,就近排除道路

路横坡和绿地的高程衔接,尽量将雨水引入绿地,充分利用绿地的渗 蓄和净化功能。同时应在源头减排设施中设置雨水口用于溢流排放 雨水口的算面标高应高于周边绿地,以保证绿地对雨水的渗透和调蓄

6.7.1U型侧沟是设置于道路路沿石边,用于排放道路面雨水的设 施。本条规定U型侧沟的组成,U型侧沟可现浇。

6.8.2一般仅设翼墙的出口,在较大流量和无断流的河道上,易受水 流冲刷,致底部掏空,甚至底板折断损坏,并危及岸坡,为此规定应 采取防冲刷、加固措施。一般在出水口底部打桩,或加深齿墙。当出 水口跌水水头较大时,尚应考虑消能。

6.9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6.9.1立体交义道路分为高架道路和下穿立交道路两种,其排水主要 任务是解决降雨的地面径流和影响道路功能的地下水的排除,一般不 考虑降雪的影响。对个别雪量大的地区应进行融雪流量校核。

6.9.2本条对立体交叉道路排水系统的设

1由于高架道路路面标高高于周边道路,在一般情况下,高架道 路不会发生严重的积水事故。高架道路排水设计的要点在于削峰,减 少高架道路雨水对地面上道路排水设施的冲击,防止高架道路雨水流 入地道排水系统。高架道路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不得小于地面道路雨 水管渠设计重现期 2因为立体交义道路坡度天(一般是2%~5%),坡长较短 (100m~300m),集水时间常常小于5min。鉴于道路设计干差万别 波度、坡长均各不相同,应通过计算确定集水时间。当道路形状较为 现则,边界条件较为明确时,可采用曼宁公式计算;当道路形状不规 则或边界条件不明确时,可按坡面汇流参照下式计算:

n'L 3.46 t, =1.445 Vi

3综合径流系数应按汇水面积内下垫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加权平 均计算,如果计算结果小于0.9,应按0.9取值。 5下穿立交道路的排水泵站为保证在设计重现期内的降雨期间 水泵能正常启动和运转,应对排水泵站及配电设备的安全高度进行计

算校核。当不具备将泵站整体地面标高抬高的条件时,应提高配电设 备设置的安全高度。 6合理确定立体交叉道路排水系统的汇水面积,高水高排,低水 低排,并采取设置挡墙、驼峰等有效地防止高水进入低水系统的拦截 措施,是排除立体交义道路(无其是下穿立交道路)积水的关键问题。 下穿立交引道驼峰高度不低于0.5m。当高架道路直接和地下道路连 接时,宜在接地段设置线性横截沟,同时在道路两翼设置挡墙,控制 汇水面积,封闭汇水范围,避免客水汇入。 7下穿立交道路纵坡大,雨水汇水快、水流急。因此,下穿立交 道路雨水收集系统宜设置横截沟和边沟来截取水流再通过管渠排入 泵站集水池。可以在坡道中部以下或在底部设置多道横截沟,提高雨 水收集的效果。在上海市的实践中发现,下穿立交道路底部横截沟内 泥沙沉积比较严重,因此横截沟设计应便于沉泥和清理泥沙。成品 体式线性横截沟,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沟盖连体,既防盗保障行车 安全。 8为满足规定的设计重现期要求,应采取调蓄等应对措施。超过 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将产生内涝,应采取包括非工程性措施在内的综合 应对措施。 6.9.3因为涉及人身安全,下穿立交排水的设计重现期远远高于附近 地面道路的设计重现期,而且下穿立交排水的可靠程度取决于排水系 统出水口的畅通无阻,故有条件的地区下穿立交排水应尽量设置独立 系统,出水应就近排入受纳水体。若就近受纳水体排水能力不足时, 可选择排入排水能力更强的受纳水体。当不具备直接排入水体的条件 时,可将出水管接入地面雨水管网,但受纳排水系统应能同时满足设 计条件下地区和立交的排水要求。出水管未端应设置防倒流装置,以 免发生水流倒灌。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置下穿立交道路调蓄设施。通过 采取防倒灌和调蓄等综合措施,保障排水通畅,使得下穿立交道路排

6.9.9为防止行人或机动车进入

6.9.10积水自动监测装置可设置于下穿立交道路路面最低点和泵站 集水池内,积水自动监测结果可通过信息控制系统传输至LED智能

报警系统或声光报警系统,实现水位变化检测、积水智能报警、信息 发布和远程监控指挥,做到提前预警和警示。目前上海在全市的下穿 立交道路都安装了积水自动监测和报警装置,出现超过20cm积水且 无有效手段降低或抑制水位上升时,采取措施限行;当出现超过25cm 积水,水位得不到有效控制时,应采取封闭交通措施,从而有效保证 下穿立交运行的安全性

6.11.1当市政道路下地下管道多时,不仅应考虑到雨水管道不应与 其他管道互相影响,而且要考虑经常维护方便。 6.11.2雨水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水平和垂直的最小净距 应由规划部门或管道综合部门根据其管线类型、数量、高程、可敷设 管线的地位大小等因素制定管道综合设计确定。附录A的规定是指 一般情况下的最小间距,供管道综合规划时参考。 6.11.5综合管廊内的雨水管道可选用钢管、球墨铸铁管、化学材料 和复合材料等内壁粗糙度小的管道,以防止管道淤积。 6.11.6因为存在上游冲击、下游倒灌的风险,因此要求雨水舱室不 得和其他舱室连通,以防止倒灌其他舱室。

7.1.1应对降雨超出源头减排设施和雨水管渠设施控制能力、排水系 统发生故障的风险进行评估。需考虑为超出源头减排设施和排水管渠 设施控制能力的道路雨水设置路面行泄通道。 竖向规划是为满足道路交通、排水防涝、建筑布置、城乡环境景 观、综合防灾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 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因此,竖 司规划决定了路面行泄通道能否实施。应通过竖向规划系统全面制定 城市/片区的路面行泄通道布局方案。 路面行泄通道的规划和建设涉及海绵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园林 绿地等多领域,所以应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框架下,由竖向规划统 筹规划,并与其他设施相协调,保证路面行泄通道与源头减排设施 排水管渠设施共同达到当地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

7.2.1参照《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当道路具有单一的 横向坡度S.时,半幅路的靠近路缘石处的过水断面呈三角形或梯形 其积水的宽度和流量的关系可通过修正后的曼宁公式(7.2.1)计算 路面积水宽度须满足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15cm

11道路过水断面(半幅路)示意图

7.3.1以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道路纵断面有时形成人为锯齿形”, 特别是地势平坦、自然坡度较小的地区,原因在于设计为了保证最小 纵坡0.3%的要求。这种做法保障了低重现期设计标准内降雨的有效 收集和排放;但是,一旦发生超过雨水管渠排水能力的降雨,容易造 戎低洼点蓄积的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引起积水内涝。因此,应尽量避 免纵断面人为“锯齿形”起伏路面情况。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指出,为就近排除道路积水, 规定道路横坡坡度不应小于1.5%。根据国内资料,横坡坡度通常直 接取用1.5%。实际横坡坡度可依据条件适当提高,无其是地势非常 平缓的位置或道路变坡点处,可考虑充分利用横向排水。美国针对不 司路面类型分别规定横坡的取值范围,并指出远离道路中心线的车道 横地可瓷浙加士

7.3.1以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道路纵断面有时形成人为“锯齿形”, 待别是地势平坦、自然坡度较小的地区,原因在于设计为了保证最小 纵坡0.3%的要求。这种做法保障了低重现期设计标准内降雨的有效 收集和排放;但是,一旦发生超过雨水管渠排水能力的降雨,容易造 成低洼点蓄积的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引起积水内涝。因此,应尽量避 免纵断面人为“锯齿形”起伏路面情况。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指出,为就近排除道路积水, 规定道路横坡坡度不应小于1.5%。根据国内资料,横坡坡度通常直 妾取用1.5%。实际横坡坡度可依据条件适当提高,无其是地势非常 平缓的位置或道路变坡点处,可考虑充分利用横向排水。美国针对不 司路面类型分别规定横坡的取值范围,并指出远离道路中心线的车道 横坡可逐渐加大。 7.3.2路面行泄通道设计应综合考虑周边用地的高程、漫流情况下的 人行和车行、周边敷设的市政管线的影响,避免路面行泄通道的设计 造成其他系统的损失。 市政、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应共同制定相关预案,若路面行泄 通道积水深度超出行车安全最大深度,需封闭道路,保障城市安全 路面行泄通道不应选择城市交通主干道,同时也不应选择在城市重要 区域。 作为路面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应设置警示标志和 积水深度标尺。警示标志的形式与交通标志一致,也可以采用电子显 示屏等设备。积水深度标尺宜采用木制或塑料标尺,白底黑字。采用 电子显示时,应保证强降雨条件下的电源供给。警示标志和积水深度 标尺应设置在距离路面行泄通道安全范围之外,保证处于安全位置的 行人或司机能够清楚地阅读警示标志的内容和标尺上的刻度。警示标 志内容应清晰、醒目。

7.3.2路面行泄通道设计应综合考虑周边用地的高程、漫流情况下的

鉴于地表径流行进的复杂性,作为路面行泄通道的道路排水系统宜采 用数学模型法校核积水深度和积水时间。 7.3.5当路面行泄通道设计无竖向规划参照时,宜在衔接周边道路、 地块标高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现状道路积水情况、排水需求,在道路 汇水范围内,以内涝防治设计标准校核路面排水是否符合水深、流速 等要求。

8.1.1雨水泵站作为雨水排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满足城市国土空间

8.1.1雨水泵站作为雨水排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满足城市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和排水专业规划的要求,通过优化泵站布局尽可能提高排水 系统的运行效率,节约能耗。

8.1.2充分考虑集约节约用地,为满足水环境、水安全需要,控制

流污染、降低内涝风险、利用雨水资源,可根据需要,在泵站中设置 调蓄池。

8.1.3由于雨水泵的特征是流量大、扬程低、吸水能力小,根据

来的实践经验,应采用自灌式泵站。污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宜采用 自灌式,若采用非自灌式,保养较困难。 雨水泵站应根据雨水专项规划所确定的远、近期规模设计。考虑 到雨水泵站多为地下构筑物,土建部分如按近期规模设计,则远期折 建较为困难。因此,规定泵站主要构筑物的土建部分宜按远期规模 次设计建成,水泵机组可按近期规模配置,根据需要,随时添装机组 8.1.4由于雨水泵站运行时会产生臭气和噪声,对周围环境造成影 响,故宜设计为单独的建筑物

到雨水泵站多为地下构筑物,土建部分如按近期规模设计,则远期折 建较为困难。因此,规定泵站主要构筑物的土建部分宜按远期规模 次设计建成,水泵机组可按近期规模配置,根据需要,随时添装机组 8.1.4由于雨水泵站运行时会产生臭气和噪声,对周围环境造成影 响,故宜设计为单独的建筑物。 8.1.5雨水泵站的特征是潮湿和散发各种气体,极易腐蚀周围物体 因此其建筑物、附属设施、水泵、管配件等都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腐蚀 措施,一般为设备和配件采用耐腐蚀材料或涂防腐涂料,如栏杆和扶 梯等采用玻璃钢等耐腐蚀材料

8.1.5雨水泵站的特征是潮湿和散发各种气体,极易腐蚀周

因此其建筑物、附属设施、水泵、管配件等都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腐蚀 措施,一般为设备和配件采用耐腐蚀材料或涂防腐涂料,如栏杆和扶 梯等采用玻璃钢等耐腐蚀材料

8.1.6雨水泵站的卫生防护距离涉及周围居民的居住质量,在广大居

泵站地面建筑物的建筑造型应与周围环境协调、和谐、统一。上 海、广州、青岛等地的某些泵站,因地制宜的建筑造型受到周围居民 欢迎。

8.1.7本条规定主要为防止泵站淹水。易受洪水淹没地区的

电驰地水地 下式泵站应保证洪水期间水泵能正常运转,一般采取的防洪措施为: 1泵站地面标高填高。这需要大量土方,并可能造成与周围地 面高差较大,影响交通运输。 2泵房室内地坪标高抬高。可减少填土土方量,但可能造成泵 房地坪与泵站地面高差较大,影响日常管理维修工作。 3泵站或泵房入口处筑高或设闻槽等。仅在入口处筑高可适当 降低泵房的室内地坪标高,但可能影响交通运输和日常管理维修工 乍。通常采用在入口处设闻槽、在防洪期间加闻板等,作为临时防洪 措施。

8.1.10供电负荷是根据其重要性和中断供电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 度来划分的。若突然中断供电,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给城市生活带来 较大影响者应采用二级负荷设计。若突然中断供电,造成重大经济损 失,给城市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者应采用一级负荷设计。二级负荷宜由 两回路供电,两路互为备用或一路常用一路备用。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规定,二级负荷的供电系统 对小型负荷或供电确有困难地区,也充许一回路专线供电,但应从产 掌握。一级负荷应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 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上海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和二期工程中,大型输 水泵站35kV变电站都按一级负荷设计。 下穿式通道极易发生内涝灾害,给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其泵 房配电容量按包括备用泵在内的所有泵同时运行配备,能够提高泵房 实际排涝能力。

8.1.11根据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雨水泵站的运行情况,仍有部分混酒

影响周围环境。对位于居民区和重要地段的泵站,应设置除臭装置。 8.1.12地下式泵房在水泵间有顶板结构时,自然通风条件差,应设 置机械送排风综合系统排除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以及泵房内的余热、 余湿,以保障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通风换气次数一般为5次 h~10次/h,通风换气体积以地面为界。当地下式泵房的水泵间为无 顶板结构,或为地面层泵房时,则可视通风条件和要求,确定通风方 式。送排风口应合理布置,防止气流短路。 自然通风条件较好的地下式水泵间或地面层泵房,宜采用自然通 风。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风方式进 行通风。 自然通风条件一般的地下式泵房或潜水泵房的集水池,可不设通 风装置。但在检修时,应设临时送排风设施。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5 次/h。 8.1.13隔声值班室是指在泵房内单独隔开一间,供值班人员工作、 休息等用,备有通信设施,便于与外界的联络。远离居民点的泵站应 适当设置管理人员的生活设施,一般可在泵站内设置供居住用的建

8.1.13隔声值班室是指在泵房内单独隔开一间,供值班人员工作、 休息等用,备有通信设施,便于与外界的联络。远离居民点的泵站应 适当设置管理人员的生活设施,一般可在泵站内设置供居住用的建 筑。

8.1.14泵站内道路布置的规定。潜水泵泵站当采用汽车吊装卸时,

道路布置应考虑汽车吊操作方便;消防通道应考虑消防车通行转弯的 要求。

8.1.15一体化预制泵站具有可采用全地下式安装、设备集成度高、 施工周期短等特点,近年来在我国市政给水排水和内涝防治中广泛使 用。

8.2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8.2.2受纳水体水位以及集水池水位的不同组合,可组成不同的扬 程。受纳水体水位的常水位或平均潮位与设计流量下集水池设计水位

8.2.2受纳水体水位以及集水池水位的不同组合,可组成不同的扬

之差加上管路系统的水头损失为设计扬程。受纳水体水位的低水位或 平均低潮位与集水池设计最高水位之差加上管路系统的水头损失为 最低工作扬程。受纳水体水位的高水位或防汛潮位与集水池设计最低 水位之差加上管路系统的水头损失为最高工作扬程

8.3.1为了泵站正常运行,集水池的贮水部分必须有适当的有效容 积。集水池的设计最高水位与设计最低水位之间的容积为有效容积。 集水池有效容积的计算范围,除集水池本身外,可以向上游推算到格 栅部位。如容积过小,则水泵开停频繁:容积过大,则增加工程造价 雨水泵站集水池容积,由于雨水进水管部分可作为贮水容积考虑,仅 规定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30s的出水量。为保证地道泵站安全和正 常运行,本标准将集水池容积提高到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泵60s的出水 量。此处地道是指下穿立交道路和人行地道。间隙使用的泵房集水池 应按一次排入的水量和水泵抽送能力计算。 一体化预制泵站的特点就是集成度高,通过配备启停次数高的水 泵电机和高水平的自控实现远程控制、水泵自动轮值和水泵故障自动 切换以及定期泵站排空等功能,因此可以大大减少集水井容积。一体 化预制泵站中水泵的最大启停次数应根据水泵性能确定,并适当考虑 余量。目前,国内外一体化预制泵站配备水泵的最大允许启停次数 般为10次~30次。 8.3.2集水池前设置格栅是用以截留大块的悬浮或漂浮的污物,以保 护水泵叶轮和管配件,避免堵塞或磨损,保证水泵正常运行。 8.3.3根据国内雨水泵站运行经验,部分受压情况较多,其进水水位 高于管顶,设计时,考虑此因素,故最高水位可高于进水管管顶,但 应复核控制最高水位不得使管道上游的地面冒水。 地道泵站集水池最高水位应低于地道最低点路面高程以下1m

同时低于所设盲沟管最低点的管内底高程。 8.3.4水泵吸水管或潜水泵的淹没深度,如达不到该产品的要求,则 会将空气吸入,或出现冷却不够等,造成汽蚀或过热等问题,影响泵 站正常运行。

同时低于所设盲沟管最低点的管内底高程。 8.3.4水泵吸水管或潜水泵的淹没深度,如达不到该产品的要求,则 会将空气吸入,或出现冷却不够等,造成汽蚀或过热等问题,影响泵 站正常运行。 8.3.5为了便于清洗集水池或检修水泵,泵站集水池前应设闸门或闸 槽。泵站前宜设置事故排出口,供泵站检修时使用。为防止水污染和 保护环境,规定设置事故排出口应报有关部门批准。 8.3.6有些地区雨水管道内常有大量砂粒流入,为保护水泵,减少对 水泵叶轮的磨损,在雨水进水管砂粒量较多的地区宜在集水池前设置 沉砂设施和清砂设备。上海市某泵站设有沉砂池,长期运行良好。上 海市另一泵站,由于无沉砂设施,曾发生水泵被淤埋或进水管渠断面 减小、流量减少的情况。青岛市的雨水泵站大多设有沉砂设施。

8.3.5为了便于清洗集水池或检修水泵,泵站集水池前应设闸门

槽。泵站前宜设置事故排出口,供泵站检修时使用。为防止水污染和 保护环境,规定设置事故排出口应报有关部门批准。

水泵叶轮的磨损,在雨水进水管砂粒量较多的地区宜在集水池前设置 允砂设施和清砂设备。上海市某泵站设有沉砂池,长期运行良好。上 每市另一泵站,由于无沉砂设施,曾发生水泵被淤埋或进水管渠断面 减小、流量减少的情况。青岛市的雨水泵站大多设有沉砂设施。

8.4.1一座泵房内的水泵,如型号规格相同,则运行管理、维修养护 均较方便。其工作泵的配置宜为2台~8台。台数少于2台,如遇故 障,影响太大;台数大于8台,则进出水条件可能不良,影响运行管 理。当流量变化大时,可配置不同规格的水泵,大小搭配,但不宜超 过两种;也可采用变频调速装置或叶片可调式水泵。 考虑到我省处于东南沿海,年降雨量较大,每年发生大强度降雨 的儿率高,因此本标准规定雨水泵房应设置备用泵。 潜水泵调换方便,当备用泵为2台时,可现场备用1台,库存备 用1台,以减小泵房规模 下穿立交道路雨水泵站可视泵站重要性设备用泵,但必须保证道 路不积水,以免影响交通

8.4.2根据调查,水泵扬程普遍按集水池最低水位与排出水体量

现儿率甚少,导致水泵天部分工作时段的工况较差。本条规定了选用 的水泵宜满足设计扬程时在高效区运行。此外,最高工作扬程与最低 工作扬程,应在所选水泵的安全、稳定的运行范围内。由于各类水泵 的特性不一,按上列扬程配泵如超出稳定运行范围,则以最高工作扬 程时能安全稳定运行为控制工况

8.4.4水泵吸水管和出水管流速不宜过大,以减少水头损失和保证水

泵止常运行。如水泵的进出口管管径较小,应配置渐扩管进行过渡, 控制流速

8.4.5水泵的布置是泵站的关键。水泵宜采用单行排列,这样对运行、 维护有利,且进出水方便

8.4.5水泵的布置是泵站的关键。水泵宜采用单行排列,这样

8.4.9基座尺寸随水泵形式和规格而不同,应按水泵的要求配置。本 条规定基座高出地坪0.1m以上是为了在机房少量淹水时,不影响机 组正常工作

高差超过水泵允许的最大轴长值时,一种方法是将电动机间建成半地 下式;另一种方法是设置中间轴承和轴承支架以及人工操作平台等辅 助设施。从电动机及水泵运转稳定性出发,轴长不宜太长,采用前 种方法较好,但从电动机散热方面考虑,后一种方法较好。本条对后 种方法做出了规定。

采用活动踏梯或活络平台作为跨越设施

当泵房内管道为架空敷设时,为不妨碍电气设备的检修和阻碍通 道,规定不得跨越电气设备,通行处的管底距地面不宜小于2.0m

8.4.15冷却水相对洁净,应考虑循环利用。

8.4.15冷却水相对洁净,应考虑循环利用。

8.5.1雨水泵出水管未端设置防倒流装置的目的是在水泵突然停运 时,防止出水管的水流倒灌,或水泵发生故障时检修方便,目前较常 使用的防倒流装置有拍门、堰门、柔性止回阀等。 雨水泵出水管的防倒流装置上方,应按防倒流装置的重量考虑是 否设置起吊装置,以方便拆装和维修。其中一种做法是设工字钢,在 使用时安装起吊装置,以防锈蚀, 8.5.2出水压力井的井压,按水泵的流量和扬程计算确定。出水压力 并上设透气筒、可释放水锤能量,防止水锤损坏管道和压力井。透气 简高度和断面根据计算确定,且透气筒不宜设在室内。压力井的井座,

8.5.4雨水泵站出水口流量较大,应避让桥梁等水中构筑物

和护坡结构不得影响航行,出水口流速宜控制在0.5m/s以下

9.1.1雨水调蓄设施的设置有3种

1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雨水径流量增大,将雨水径流的高峰流 量暂时储存在调蓄设施中,待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设施中将水排出 以削减洪峰流量,降低下游雨水干管的管径,提高区域的排水标准和 防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 2雨水利用工程中,为满足雨水利用的要求而设置调蓄设施储 存雨水,储存的雨水净化后可综合利用。 3有些地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物或分流制排水系统排放 的初期雨水已成为很多城市内河的主要污染源,在排水系统雨水排放 口附近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可将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溢流污染或初期雨 水暂时储存在调蓄设施中,待降雨结束后,再将储存的雨污水通过污 水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以控制污染。 9.1.2当雨水调蓄设施具有多种功能时,应分别计算各种功能所需要 的调蓄量,根据不同功能发挥的时序,确定取最大值或是合计值作为 设计调蓄量。 9.1.3专用调蓄设施一般设置于地下,主要为调蓄池;兼用调蓄设施 一般设置于地表,包括绿地、广场调蓄工程等。 9.1.4道路排水中,源头调蓄设施可用于削减峰值流量、控制地表径 流污染和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程度;中间调蓄设施主要用于削减峰值流 量和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另有用于内涝设计重现期下削减峰值流量的 调蓄设施 9.15合流制排水系统年均溢 染控制率指通过调蓄设施削减或

9.1.2当雨水调蓄设施具有多种功能时,应分别计算各种功能所需要 的调蓄量,根据不同功能发挥的时序,确定取最大值或是合计值作为 设计调蓄量。

9.1.3专用调蓄设施一般设置于地下,主要为调蓄池:兼用

月文自 王 9.1.4道路排水中,源头调蓄设施可用于削减峰值流量、控制地表径 流污染和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程度:中间调蓄设施主要用于削减峰值流 量和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另有用于内涝设计重现期下削减峰值流量的 调蓄设施。

收集处理的溢流污染量和年总溢流污染量的比值。应经技术经济分 后合理确定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标准。

9.1.6分流制排水系统雨天放江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径流污染、管道 沉积污染和混接污水等。雨天径流污染主要来源于雨水冲刷下垫面产 生的污染,应在系统源头分散控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设施的效益。 调蓄量的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 51174中的有关规定。 对于没有条件进行源头减排设施建设的已建城区,可采用模型掌 握服务范围内雨水径流的污染规律,因地制宜地在排水系统中途或末 端设置径流污染控制调蓄设施

9.1.7设置调蓄设施,对径流峰值水量进行储存,可提高调蓄设施上

9.1.10生物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等具有渗透功能的调蓄

土壤稳定入渗率或地下水位等条件不能满足在需要的时间内排空时, 可在设施底部设置排水盲管,排入就近的雨水系统。 采用重力放空或水泵排空的调蓄设施,其出口流量和放空时间可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的有关 规定计算。

控制或削减排水管道峰值流量时,易沉淀积泥。因此,雨水调蓄池应 设置清洗设施。清洗方式可分为人工清洗和水力清洗。人工清洗危险 性大且费力,尽量采用水力清洗,将人工清洗作为辅助手段。对于矩 形池,可采用水力冲洗翻斗或水力自清洗装置;对于圆形池,可通过 入水口和底部构造设计,形成进水自冲洗,或采用径向水力清洗装置 对全地下用于径流污染控制的封闭结构的调蓄池而言,为防止有 害气体在调蓄池内积聚,应提供有效的通风排气装置。经验表明,4 次/h~6次/h的空气交换量可以实现良好的通风排气效果。若需采用 除臭设备时,设备选型应考虑调蓄池间歇运行、长时间控制的情况 除臭设备的运行应能和调蓄池工况相匹配。 所有封闭结构的大型地下调蓄池都需要设置维修人员、设备进出 的检修孔和检修通道,检修孔应设置在调蓄池最高水位以上。 9.1.12降雨停止后,用于控制径流污染调蓄池的出水,一般接入下 游污水管道输送至污水厂处理后排放。当下游污水系统在旱季时已经 达到满负荷运行或下游污水系统的容量不能满足调蓄池放空流量要 求时,应将调蓄池出水处理后排放。国内外常用的就地处理设施包括 格栅、旋流分离器和混凝沉淀池等,处理排放标准应考虑受纳水体的 环境容量后确定。 9.1.13雨水调蓄设施应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牌,说明调蓄工程设置 目的和占地面积等,对于位于地面的雨水调蓄设施,应说明调蓄设施 的水深和安全警示要求,并设置栏杆、植物隔断屏障等安全防护设施

目的和占地面积等,对于位于地面的雨水调蓄设施,应说明调蓄设施 的水深和安全警示要求,并设置栏杆、植物隔断屏障等安全防护设施 以保护人身安全,

当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单位面积调蓄深度计算后确定。住房城 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列举了部分城市不同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单位面积调蓄深度,在缺乏相关资料时,可作 为参考。 用于分流制排水系统径流污染控制的雨水调蓄设施,其调蓄量的

确定应综合考虑当地降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降雨初期的雨 水水质水量特征、排水系统服务面积和下游污水处理系统的受纳能力 等因素。国外有研究认为,1h雨量达到12.7mm的降雨能冲刷掉90% 以上的地表污染物;同济大学对上海芙蓉江、水城路等地区的雨水地 面径流研究表明,在降雨量达到10mm时,径流水质已基本稳定;国 内还有研究认为一般控制量在6mm~8mm可控制60%~80%的污染 量。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调蓄量可取4mm~8mm,地面污染 程度较严重的区域宜取上限, 9.2.5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径流存在明显的初期冲刷作用,但由于降 雨冲刷过程的复杂性和随机性,确定不同条件下的初期径流弃流量是 个难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在实测服务范围内不同下垫面收集雨 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等污染物浓度,根据污染物 浓度随降雨量的变化曲线确定初期径流弃流量。 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分析,通常一场降雨,路面的初期径流弃流量 是屋面的3倍以上。当屋面的弃流量为2mm~3mm时,即可控制整 场降雨60%以上的径流污染负荷,当超过3mm时,污染控制效果无 显著增加。路面的情况更为复杂,数据变化幅度更大,但一般弃流量 为6mm~8mm可控制约60%以上的污染量,当超过10mm时,污染 空制效果无显著增加。因此,地面径流深度可为4mm~8mm,地面 污染程度较严重的区域宜取上限。 9.2.6新建多功能调蓄设施的调蓄量,应综合考虑自身景观或休闲娱 乐功能,并根据调蓄功能和设计标准经计算后确定。原有景观或休闲 娱乐设施改建为多功能调蓄设施时,应根据设施的可调蓄水量校核设 计标准是否满足调蓄量要求。当不满足要求时,可对设施进行改扩建 但不应影响设施原有功能的发挥

确定应综合考虑当地降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降雨初期的雨 水水质水量特征、排水系统服务面积和下游污水处理系统的受纳能力 等因素。国外有研究认为,1h雨量达到12.7mm的降雨能冲刷掉90% 以上的地表污染物:同济大学对上海芙蓉江、水城路等地区的雨水地 面径流研究表明,在降雨量达到10mm时,径流水质已基本稳定;国 内还有研究认为一般控制量在6mm~8mm可控制60%~80%的污染 量。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调蓄量可取4mm~8mm,地面污染 程度较严重的区域宜取上限

9.2.5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径流存在明显的初期冲刷作用,

雨冲刷过程的复杂性和随机性,确定不同条件下的初期径流弃流量是 个难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在实测服务范围内不同下垫面收集雨 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等污染物浓度,根据污染物 浓度随降雨量的变化曲线确定初期径流弃流量。 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分析,通常一场降雨,路面的初期径流弃流量 是屋面的3倍以上。当屋面的弃流量为2mm~3mm时,即可控制整 场降雨60%以上的径流污染负荷,当超过3mm时,污染控制效果无 显著增加。路面的情况更为复杂,数据变化幅度更大,但一般弃流量 为6mm8mm可控制约60%以上的污染量,当超过10mm时,污染 控制效果无显著增加。因此,地面径流深度可为4mm~8mm,地面 污染程度较严重的区域宜取上限

9.2.6新建多功能调蓄设施的调蓄量,应综合考虑自身景观

乐功能,并根据调蓄功能和设计标准经计算后确定。原有景观或休闲 娱乐设施改建为多功能调蓄设施时,应根据设施的可调蓄水量校核设 计标准是否满足调蓄量要求。当不满足要求时,可对设施进行改扩建 但不应影响设施原有功能的发挥,

9.2.6当多个调蓄设施联合运行时,应考虑其综合效果和投资效益

评估,满足调蓄工程的总体设计要求。 9.2.7设计水质应根据实测数据并结合调查资料确定,缺乏资料时可 按用地性质类似的邻近区域排水系统的水质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应 开展优先污染物监测 用于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和雨水综合利用时,雨水调蓄设施水质受 空气质量、前期降雨情况、下垫面类型和清洁程度、排水体制和管道 沉积情况等因素影响,变化范围大,应以实测数据作为主要设计依据 表3的数据来源于福州市和南平市的初期雨水水质监测

表3初期雨水水质表(单位:mg/L)

9.2.9当水质不能达到要求时,雨水调蓄工程出水应输送至污水处理 厂或配套建设的就地处理设施,经处理后排放

9.3.1为了保障调蓄池的正常运行,应设置格栅,还可采用沉砂等预 处理设施。尤其是用于源头控制的地下雨水调蓄池,由于维护、检查 和检修较为困难,预处理设施极为重要。 9.3.2调蓄池的水深直接影响工程的开挖深度,开挖深度大,施工费 用和施工难度进一步加大;有效水深大,泵排的水量增加,运行能耗 也随之增加。因此,在满足调蓄池有效容积且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量减小调蓄池的有效水深。有效水深同时还受调蓄池类型和池型 的影响,具有沉淀功能的调蓄池,有效水深不宜太深,否则影响沉淀 效果;圆形池一般采用搅拌法避免污染物质的沉淀,有效水深也会影 响搅拌的效果。 上海已建调蓄池中设计有效水深最小为2.8m,最大为18.45m; 昆明已建调蓄池中设计有效水深最小为4.55m,最大为11.6m。

和圆形,应根据用地条件、调蓄容积和总平面布置确定。 调蓄池的底部结构应根据冲洗方式确定,当采用门式冲洗或水力 翻斗冲洗时,底部结构一般设计为廊道式;当采用自清冲洗方式时, 民部结构应设计为连续沟槽,其沟槽一旦出现淤积,清洗难度非常大 因此应通过水力模型试验验证其沟槽、底坡、转弯处不淤积。 根据上海已建调蓄池实例,超高均大于0.5m,较高的超高多为 与泵房合建的结构需要。 9.3.4目前上海并联形式的调蓄池多采用旁通交汇井作为进水井,串 联形式的调蓄池一般不设进水井,但应设置旁通或检修管,用于调蓄 他检修时输送旱流污水。为便于调蓄池放空和清淤,进水宜设置闸门 或阀门。闻门和阀门选用时,应选择在雨污水进水条件下,不易被杂 质破坏密封性的闸门和阀门。为保障调蓄池的运行效益,保证及时进 水,应考虑闸门和阀门的启闭时间,闸门的开启速度宜为0.2m/min~ 0.5m/min,其他阀门启闭时间应小于2min。进水的拦污装置可选用 格栅等。 9.3.5调蓄池放空可采用重力放空、水泵排空和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重五空的代占具无重电五成 连全节能环倪政等日控制

和圆形,应根据用地条件、调蓄容积和总平面布置确定。 调蓄池的底部结构应根据冲洗方式确定,当采用门式冲洗或水力 翻斗冲洗时,底部结构一般设计为廊道式;当采用自清冲洗方式时, 民部结构应设计为连续沟槽,其沟槽一旦出现淤积,清洗难度非常大 因此应通过水力模型试验验证其沟槽、底坡、转弯处不淤积。 根据上海已建调蓄池实例,超高均大于0.5m,较高的超高多为 与泵房合建的结构需要

联形式的调蓄池一般不设进水井,但应设置旁通或检修管GB/T 23922-2022 低速汽车 标牌.pdf,用于调蓄 也检修时输送旱流污水。为便于调蓄池放空和清淤,进水宜设置闸门 或阀门。闸门和阀门选用时,应选择在雨污水进水条件下,不易被杂 质破坏密封性的闸门和阀门。为保障调蓄池的运行效益,保证及时进 水,应考虑闸门和阀门的启闭时间,闸门的开启速度宜为0.2m/min 0.5m/min,其他阀门启闭时间应小于2min。进水的拦污装置可选用 格栅等。

蓄池出水就近排放的情况。当排放口离调蓄池较远时,应根据管道直 径、长度和阻力情况等因素计算出流速度,并通过积分计算放空时间。 水泵排空和重力放空相比,工程造价和运行维护费用较高。当采 用水泵排空时,考虑到下游管渠和相关设施的受纳能力的变化、水泵 能耗、水泵启闭次数等因素,设置排放效率n。当排放至受纳水体时 相关的影响因素较少,n可取较大值;当排放至下游污水管渠时,其 实际受纳能力可能由于地区开发状况和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而改变 刀宜取较小值。

9.3.6采用水力固定堰进水方式或没有设置液位自动控制设施的调 蓄池,为保障系统排水安全,避免上游雍水,应设置溢流设施。

9.3.6采用水力固定堰进水方式或没有设置液位自动控制设施的

9.4.2下凹式绿地可用于源头调蓄和排涝除险调蓄。用于源头调蓄的 下凹式绿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 的相关条文进行设计。用于排涝除险调蓄的下凹式绿地下凹深度如果 设置过浅,调蓄雨水的能力不够,达不到充分蓄渗雨水的功能:设置 过深则影响植被正常生长。绿地土壤的入渗率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 《绿化种植土壤》CJ/T340的相关规定。 用于排涝除险调蓄的下凹式绿地宜根据周边道路和排水系统的 竖向规划设置多个雨水进水口,并设置格栅作为拦污设施,设置碎石 区作为消能设施,避免雨水集中大流量冲刷绿地JTS 304-2019 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破坏植被和土层 下凹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和占地比例计算完成后应根据土壤入渗 条件验算最不利情况下下凹式绿地雨水排空所需的时间,要求不能超 过绿地中植被的耐时间。 用于排涝除险调蓄的下凹式绿地是在周边排水系统超载的情况 下运行,因此可不设置溢流设施,而应在绿地低洼处设置出流口。与 出流口相连的出水管标高应高于下游排水通道的标高,以便周边排水

系统有排水余量时,下凹式绿地内的积水可通过出流管排放至下游排 水通道,避免下凹式绿地长时间受。 9.4.3下沉式广场调蓄设施是利用城市广场、运动场、停车场等空间 建设的多功能调蓄设施,设置的主要目的以削减峰值流量为主,调蓄 超出雨水管渠排放能力的雨水径流、防治内涝发生。通过和城市排水 系统的结合,在暴雨发生时发挥临时的调蓄功能,提高汇水区域的排 水防涝标准,无降雨或小雨期间广场发挥其自身功能。 用于排涝除险调蓄的下沉式广场的专用入口标高过低,将造成下 沉式广场频繁进水,增加运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专用入口标高过高 时,周边地面积水将不能及时地流入下沉式广产场,无法有效控制周边 地区超出管渠排除能力的雨水径流。有条件的地区,下沉式广场专用 入口的标高宜通过数学模型模拟计算确定。同时入口应设置格栅等拦 污设施,以防止雨水对广场空间造成冲刷侵蚀,并减少污染物随雨水 径流汇入广场。 根据下沉式广场的调蓄深度,广场底部标高和下游管渠的设计水 位标高,可确定采用重力或水泵排空方式排空积水。本规范第8.3.5 条给出的排空时间计算方法是按出口自由出流考虑的,未考虑下游雨 水管渠水位的顶托影响。因此,下沉式广场实际排空时间可能高于设 计排空时间(2h)。 为保障暴雨发生时的人员安全,应设置疏散通道、警示牌和预警 预报系统,标明该设施发挥调蓄功能的启动条件、可能被淹没的区域 和且前的功能状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