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91-1993 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pdf

JGJ91-1993 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653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91-1993 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pdf

6.1.1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计除应按现行的《采暖通风

6.1.2防火、防烟和排烟设计除应按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

DB11T 1243-2015 观赏海棠繁育与栽培技术规范6.1.3空气净化设计应符合现行的《洁净厂房设计规范》的规定

6.2.1 采暖地区通用实验室的冬季采暖室内计算温度应为18~ 20℃。 6.2.2 采暖系统宜按南北朝向分开环路设置。 6.2.3 采暖系统的散热器宜按每个自然开间的采暖热负荷进行 设置。

6.2.5采暖系统应在每个环路回水干管末端和每根立管上设带

短管的阀门。立管的阀门和泄水用的带短管阀门不宜安装在地沟 内。

6.3.1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的通用实验室,其送排风

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的通用实验室,其送排风系统也应按

6.3.2每个排风装置宜设独立的排风系统。同一个实验室内的所

6.3.3通风柜柜口面风速值宜按表6.3.3确定。

通风柜柜口面风速值表6.3.3

6.3.4工作时间连续使用排风系统的实验室应设置送风系统,送 风量管为排风量的70%,并应根据工艺要求对送风进行空气净化 处理。对于采暖地区,冬季应对送风进行加热。送风气流不应破坏 实验室排风装置的正常工作。 间歇使用排风系统且排风量大于每小时两次换气的实验室, 应设置有组织的自然进风。对于采暖地区,冬季应由建筑物的采暖 系统补充加热进风的耗热量。

6.3.5排风系统的排风装置、风管、阀门、附件和风机等的材质应

当按防腐或其它要求必须采用难燃烧材料或可燃烧材料制作 风管时,只可在本实验室范围内敷设该种风管。当必须穿越其它房 旬时,用难燃烧材料或可燃烧材料制作的通过式风管应沿其全长 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0.5h的套管或防护结构。 不得利用建筑物的可燃烧和难燃烧结构直接作为风管侧壁。 当排除易于冷凝的气体时,不得利用建筑结构作为风管侧壁

6.3.6排风机宜设置在建筑物(不含排风机房)之外。排除

体的排风机不得设置在送风机室内。

6.3.7送排风机的进出口应设置长度为0. 15~0.30m的

6.3.8排风系统宜在排风机吸入侧的管段上设置消声装置,排风

6.3.11排风系统排出的有害物浓度超过有关标准规范规 许排放标准时,应采取净化措施

6.3.13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通风设计应符合现行有 规范的规定

6.4.1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2℃地区的通用实验 室,当利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可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6.4.1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2℃地区的通用实验

室,宜设置空气调节系统。

28℃,相对湿度小于65%

6.4.4专用实验室的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按工艺要习

6.4.9空气调节系统设计应为实验室的改造和发展提供

当科学实验工作需要空气调节系统长期连续运车

源、水源以及空气调节所需制冷量、冷水温度和工艺需求与特点等 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科学实验建筑的改建和扩建提供一定的余量。

7.1.1本章规定适用于压力不大于0.8MPa的氢气、氧气、氮气、

7.1.2气体管道设计除应按现行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工业

7.1.3氢气、氧气和煤气管道以及引入实验室的各种气体管道支

管宜明敷。当管道井、管道技术层内敷设有氢气、氧气和煤 时,应有换气次数为每小时1~3次的通风措施。

7.1.4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的通用实验室,各种气体管道

7.1.5穿过实验室墙体或楼板的气体管道应敷在预埋套管内,套

管内的管段不应有焊缝。管道与套管之间应采用非燃烧材 封堵。

7.1.6氢气、氧气管道的末端和最高点宜设放空管。放空

出层顶2m以上,并应设在防雷保护区内。氢气管道上还应 口和吹扫口。放空管、取样口和吹扫口的位置应能满足管道 吹扫置换的要求。

7.1.7氢气、氧气管道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有接地要求的

7.1.7氢气、氧气管道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有接地要求的 气体管道其接地和跨接措施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7.1.8管道敷设要求

β.1输送干燥气体的管道宜水平安装,输送潮湿气体的管

7.1.8.3氢气管道与其它可燃气体管道平行敷设时,其间距不

小于0.50m;交又敷设时,其间距不应小于0.25m。分层敷设 气管道应位于上方。

7.1.8.5气体管道不得和电缆、导电线路同架敷设

7. 2管道、阀门和附件

7.2.1气体管道宜采用无缝钢管。气体纯度大于或等于99.99% 的气体管道宜采用不锈钢管、铜管或无缝钢管。 7.2.2管道与设备的连接段宜采用金属管道。如为非金属软管 宜采用聚四氟乙烯管、聚氯乙烯管,不得采用乳胶管。

其它气体管道可采用铜、碳钢和可锻铸铁等材料。氢气和氧 所用的附件和仪表必须是该介质的专用产品,不得代用

7.2。4阀门与氧气接触部分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其密圭

有色金属、不锈钢及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填料应采用经除油 石墨石棉或聚四氟乙烯。

7.2.5气体管道中的法兰垫片其材质应依管内输送的介厂

7.3.1气体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等形式。氢气管道 不得用螺纹连接。高纯气体管道应采用承插焊接。

不得用螺纹连接。高纯气体管道应采用承插焊接。 7.3.2气体管道与设备、阀门及其他附件的连接应采用法兰或螺 纹连接。螺纹接头的丝扣填料应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或一氧化铅、 甘油调合填料。

纹连接。螺纹接头的丝扣填料应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或一垒 甘油调合填料。

.4.1.2各种气体管道应设置明显标志。

超过一瓶的气体,实验室内可放置一个该种气体的气瓶,但气瓶应 有安全防护设施。

7.4.4氢气和氮气的气瓶存放间应有每小时不小于三次

7.4.4氢气和氮气的气瓶存放间应有每小时不小于三次换气的 通风措施。

8.1.1给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设计流量和 算,管材、附件的选择等,除应按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 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8.1.1给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设计流量和管道计

8.1。2实验室给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应沿墙、柱、管道井、

夹腔、通风柜内衬板等部位布置。不得布置在遇水会迁速分解、弓 起燃烧、爆炸或损坏的物品旁,以及贵重仪器设备的上方。

水质、水温、水压和水量的要求,并结合室外给水系统等因素,经技 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8.2.2用水定额、水压、水质、水温及用水条件,应按工艺要求确

8.2.3实验室化验龙头及其它卫生器具给水的额定流量

支管管径和流出水头,应符合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 规定。

8.2.4 实验仪器的循环冷却水水质应满足各类仪器对水质的不 同要求。

8.2.5凡进行强酸、强碱、剧毒液体的实验并有飞溅爆炸

实验室,应就近设置应急喷淋设施。当应急眼睛冲洗器水

室顶板下;上行下给式的给水横干管宜敷设在顶层管道技术层内 或顶层走道上方。不结冻地区可敷设在屋顶上。

8.2.8从给水干管引入实验室的每根支管上,应装设阀门

用脚踏开关、肘式开关或光电开关。

8.2.10无菌室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去污室等,应有热水供厂

水量、水温、水压应按工艺要求确定。无菌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实验 室尚应配有热水淋浴装置

水系统时,污染区的用水必须通过断流水箱。室内消火栓应设置在 清洁区内。

3.3.1排水系统选择,应根据污水的性质、流量、排放规律并结合 室外排水条件确定。

液分开。对于牧纯的溶剂废液或贵重试剂,宜在技术经济比牧后回 收利用。

8.3.3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排水系统设计,应将长寿命

应符合现行的《辐射防护规定》的规定。

8。4。1凡含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水,均应进行必要的处理。符合 国家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8.4.2酸、碱污水应进行中和处理。中和后达不到中性时,

8.4.3凡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废水,应根据核素的半衰期

8.4.3.1长寿命放射性核素,且放射性浓度又较高的废水,应

。4.3.3短寿命放射性核素废水,应采用贮存法处理

8.4.4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废水处理,尚应符合现行的《辐射防护 规定》的规定。

毒处理。经处理后,污水应符合现行的《医院污水排放标准》的规 定。

9.1.1科学实验建筑的用电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应根据重要性

9.1。1科学实验建筑的用电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应根据重要性

。1科学实验建筑的用电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应根据重要 断供电在政治、经济、科学实验工作上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 安现行的《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9.1.2城市电网电源质量不能满足用电要求时,应根据具

采用相应的电源质量改善措施(如:滤波、屏蔽、隔离、稳压、稳频及 不间断供电等措施)。

统供电。 9. 1. 3. 1 当采用备用电源自动投入(BZT)或柴油发电机组应 急自起动等方式仍不能满足要求时; 9. 1. 3. 2 当采用一般稳压稳频设备仍满足不了对稳压、稳频精 度要求时; 9. 1. 3. 3 当实验或设备需要保证顺序断电操作安全停机时:; 9. 1. 3. 4 当停电损失大于不间断电源设备购置费用和运行费 用的总和时

9.1.4低压配电系统无特殊要求时,应采用频率50HZ,电压 220/380V 系统。系统接地型式宜为TN一S 或 TN一C一S。有特 殊要求时,应按实验仪器设备的具体要求确定。

9.1.4低压配电系统无特殊要求时,应采用频率50HZ,电压

9.1.5供配电系统应预留适当的备用容量及扩展的可能

9.1.6在同一科学实验建筑(室)内设有两种及以上不同

频率的电源供电时,宜分别设置配电保护装置并有明显区

志。当由同一配电保护装置供电时,应有良好的隔离。 不同电压或频率的线路应分别单独敷设,不得在同一管内敷 设。同一设备或实验流水线设备的电力线路和无防干扰要求的控 制回路允许同一管内敷设。

.7实验室负荷可由专用变压器供电,也可由共用变压器

专用的低压配电线路供电。

冲击性负荷、波动大的负荷、非线性负荷、牧大容量的单租 口频繁起动的设备等,应由变压器低压母线处用单独馈线回 电或由单独变压器供电。

9.1.8季节性运行的空气调节、

器容量与台数的确定应考虑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的固定电源插座(插座箱)供电。电源插座回路应设有漏电保护电 器。各实验室电源侧应设置独立的保护开关。

9.1.10潮湿、有腐蚀性气体、蒸汽、火灾危险和爆炸危险

管道并敷设。强、弱电管线宜分别设置管道并。当在同一管道并内 敷设时,应敷设在管道井内两侧,

9.2.1科学实验建筑用房,工作面上的平均照度标准应符合表 9. 2. 1 的规定。

9. 2.1 的规定。

9.2.2科学实验建筑用房一般照明的照度均匀度,按最低

实验区照度的1/31/5。

实验区照度的1/31/5

室,宜采用下列措施:

9.2.5.1使视觉作业不处在室内光源与眼晴形成的镜面反射

9. 2. 5. 2 采用光扩散性能好、亮度低、发光表面积大的灯具

9.2.5.3增设局部照明

9.2.5.4实验室内表面及室内设备表

带格栅直配光型灯具。开启型灯具效率不宜低于0.7,带格栅型灯 具效率不宜低于0.6,实验室灯具格栅、反射器不宜采用全镜面反 射材料

9.2.7通用实验室宜采用荧光灯,层高大于6m的实验室

。7通用实验室宜采用荧光灯,层高大于6m的实验室宜采 强气体放电灯。

9.2.8 对识别颜色有要求的实验室,宜采用高显色性光源。 9.2.9 电磁干扰要求严格的实验室,不宜采用气体放电灯。 9.2.10 潮湿、有腐蚀性气体和蒸汽、火灾危险和爆炸危险等场

现行的《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的规定。

9.2.12暗室、电镜室等应设单色(红色或黄色)照明。入口

9.2。12暗室、电镜室等应设单色(红色或黄色)照明。入口

9.2。13生物培养室宜设紫外线灭菌灯,其控制开关应设在门外 并与一般照明灯具的控制开关分开设置。

9.2.13生物培养室宜设紫外线灭菌灯,其控制开关应设

9.2.14照明负荷宜由单独变压器、单独配电装置或单独 电,应设单独开关和保护电器。照明配电箱宜分层或分区讠

9.2.16 管道技术层内应设照明并由单独支路或专用配电箱(盘 供电。

科学实验建筑按具体要求,可设置实验室工作接地、供电 作接地、保护接地、实验室特殊防护接地及防雷接地。 实验室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值,应按实验仪器、设备的具

9.3.1科学实验建筑按具体要求,可设置实验室工价

9.3.2实验室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值,应按实验仪器、设

体要求确定。无特殊要求时,不宜大于42。供电电源工作接地及保 护接地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2。实验室特殊防护接地电阻值按 具体要求确定。防雷接地电阻值应符合现行的《建筑防雷设计规 范》的规定。

9.3.3各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无特殊要求时

宜大于12。如防雷接地需单独设置,应按现行的《建筑防雷 见范》的规定采取防止反击措施。

的实验室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宜分别弓引|接地线与接地装置连接。 由接地装置引入室内的接地干线宜采用绝缘导线(电缆)穿钢管敷 设

由实施室接地点至接地装置的弓引线长度不应为2/4及入/ 致倍,入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α一波长(m)

3 X 10° = f

f一一实验室接地仪器、设备工作的主频率(Hz) 9.3.6实验室保护接地宜采用等电位连接措施

有害微生物及病毒分类

B.0.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明区别对待TB 10035-2018 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对于要求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3. 0. 1. 13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B. 0. 1.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B. 0. 1.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B.0.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

B.0.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 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 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执行”

DB11/T 1625-2019 场地形成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程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

主编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加单位:中国科学院科研工程研究会 核工业总公司第二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文业清 曹一民 包惠芬 石景和 陈振霖 徐长生 宋仰郊 钱增标 郑世昌 辛桂秋 王若 文政 薛长顺 汪尚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