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甬 DX-06 宁波市软土地区桥梁接坡地基处理技术导则试行.pdf

2018甬 DX-06 宁波市软土地区桥梁接坡地基处理技术导则试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721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2018甬 DX-06 宁波市软土地区桥梁接坡地基处理技术导则试行.pdf

式中:J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Ym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地下 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D 基底理置深度(m),从天然地面标高起算。

.6.1复合地基的沉降由垫层压缩变形量、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开

量(s1)和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s2)组成。当垫层压缩变形 量小DB11/T 1322.28-2018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28部分:金属非金属矿山(露天),且在施工期已基本完成时,可忽略不计。复合地基沉降可按 正式计算,

式中:S一一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mm); S2一一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mm)。 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s1)宜根据复合地基类型 按下列公式计算: 1柔性桩复合地基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1柔性桩复合地基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SI=Vp E,A, QL

Q 刚性桩桩顶附加荷载(kN); L 刚性桩桩长(mm); E 桩体压缩模量(kPa); A 刚性桩桩身或管壁横截面面积(m)。 Yp 刚性桩桩体压缩经验系数,宜综合考虑刚性桩长 刺入量,根据地区实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s2),可按下式计算:

4.6.3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s2),可按下

式中:△p;一一第i层土的平均附加应力增量(kPa); l一一第i层土的厚度(mm); s2一一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计算经验系 数,根据复合地基类型、地区实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Esi一一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压缩模量(kPa)。 4.6.4作用在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层顶部的附加压力宜根据复合地基 类型采用不同方法。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宜采用等效实体法计算,对 柔性桩复合地基,可根据桩土模量比大小分别采用等效实体法或压 力扩散法计算。

.7.1桥梁接坡处理设计应进行地基土稳定验算,其稳定安全系数应 满足表4.7.1的规定值,

表4.7.1稳定安全系数容许值

注:表列安全系数未考虑地震影响。当需要考虑地震力时,表列安 全系数减小0.1。 4.7.2在复合地基稳定分析中,所采用的稳定分析方法、计算参数、 计算参数的测定方法和稳定安全系数取值应相互匹配。 4.7.3复合地基稳定可采用圆弧滑动总应力法进行分析。稳定安全系 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T一一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最危险滑动面上的总剪切 (kN)

一最危险滑动面上的总抗剪切力(kN); K一一稳定安全系数。 .7.4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应深入设计要求安全度对应的危险滑动面 下至少2m。

1桥梁接坡处理施工应具备下列资料: 1桥梁接坡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施工图及图纸会审纪要。 3桥位和邻近区域内构筑物及管线等调查资料: 4主要施工设备条件及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等资料; 5针对性施工方案,并提出控制沉降的具体措施: 6水泥、砂、石、钢筋等原材料及其制品的质检报告 7有关荷载、施工工艺的试验参考资料,

5.1.2施工组织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编制,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施工平面图:应标明桩位、编号、施工顺序、水电线路和临时 设施的位置。 2确定成孔机械、配套设备以及合理施工工艺的有关资料。 3施工作业计划和劳动力组织计划。 4机械设备、工具、材料供应计划。 5安全、劳动保护、防火、防雨、防台风、爆破作业、文物、节 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措施,并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6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李节性施工的技术措施。 5.1.3施工现场事先应予平整,并应清除地上和地下障碍物。遇明 浜、池塘及场地低洼时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5.1.4施工前宜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工艺性试桩。 5.1.5若桥梁接坡地基处理桩先于桥台施工,桥台施工时应采取有效 措施确保地基处理桩的水平稳定。 5.1.6桥梁接坡地基处理施工用的供水、供电、道路、排水、临时房 屋等临时设施,应在开工前准备就绪,保证施工机械止常作业。 5.1.7桩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基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之处并应在开 工前复核。施工过程中应妥善保护,并应经常复测。

5.2 预应力管桩施工

5.2.1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工艺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相关标准、规范 的规定。 5.2.2当现状构筑物距桥梁接坡地基处理范围小于1.5倍桩长时,不 宜米用预应力管桩。 5.2.3预应力管桩桩身混凝土必须达到设计强度和龄期后方可沉桩。 5.2.4施工方法可采用锤击沉桩和静压沉桩,施工顺序应按下列要求 进行: 1预应力管桩应先于桥梁结构桩基施工。 2当一侧毗邻现状构筑物,应由毗令构筑物处向另一方向施打。 3根据桩顶设计标高,宜先深后浅。 4根据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 5.2.5锤击沉桩终止锤击的条件应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贯入度 为辅。 5.2.6采用静压沉时,场地地基承载力不应小于压桩机接地压强的 1.2倍,且场地应平整。最大压桩力不宜小于设计的单桩竖向极限承 载力标准值,必要时可由现场试验确定。 5.2.7静力压桩施工的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第一节桩下压时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5%。 2宜将每根桩一次性连续压到底,且最后一节有效桩长不宜小于 Sm。 3抱压力不应大于桩身充许侧向压力的1.1倍。 5.2.8静力压桩施工的终压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现场试压桩的试验结果确定终压力标准。 2终压连续复压次数应根据桩长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对于入 土深度天于或等于8m的桩,复压次数可为2~3次;对于入土深度小 于8m的桩,复压次数可为3~5次。 3稳压压桩力不得小于终压力,稳定压桩的时间宜为5s~10s。

5.2.1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工艺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相关标准、规范 的规定。 5.2.2当现状构筑物距桥梁接坡地基处理范围小于1.5倍桩长时,不 宜采用预应力管桩。

5.2.3预应力管桩桩身混凝土必须达到设计强度和龄期后方可沉

1预应力管桩应先于桥梁结构桩基施工。 2当一侧毗现状构筑物,应由毗邻构筑物处向另一方向施打。 3根据桩顶设计标高,宜先深后浅。 4根据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 2.5锤击沉桩终止锤击的条件应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贯入度 为辅。

5.2.6采用静压沉桩时,场地地基承载力不应小于压桩机接地压 1.2倍,且场地应平整。最大压桩力不宜小于设计的单桩竖向 载力标准值,必要时可由现场试验确定。

5.2.7静力压桩施工的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第一节桩下压时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5%。 2宜将每根桩一次性连续压到底,且最后一节有效桩长不宜小于 Sm。 3抱压力不应大于桩身允许侧向压力的1.1倍。 5.2.8静力压桩施工的终压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现场试压桩的试验结果确定终压力标准。 2终压连续复压次数应根据桩长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对于入 土深度大于或等于8m的桩,复压次数可为2~3次;对于入土深度小 于8m的桩,复压次数可为3~5次。 3稳压压桩力不得小于终压力,稳定压桩的时间宜为5s~10s。

1第一节桩下压时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5%。 2宜将每根桩一次性连续压到底,且最后一节有效桩长不宜 5m。 3抱压力不应大于桩身允许侧向压力的1.1倍,

1应根据现场试压桩的试验结果确定终压力标准。 2终压连续复压次数应根据桩长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刘 土深度大于或等于8m的桩,复压次数可为2~3次;对于入土浮 于8m的桩,复压次数可为3~5次。 3稳压压桩力不得小于终压力,稳定压桩的时间宜为5s~1

5.2.9可采取设置应力释放孔、隔离板桩,开挖防震沟及阝

率等辅助措施,以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期间应对临近 构筑物和管线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 5.2.10挖土和截桩时应注意对桩体及桩间土的保护,不得造成桩体 开裂、桩间土扰动等。 5.2.11工程中应尽量减少接桩,接桩宜在桩尖穿过硬土层后进行, 应避免桩尖接近硬持力层或桩尖位于硬持力层中接桩。任一单桩的 接头数量不宜超过3个。 5.2.12挖土和截桩时应注意对桩体及桩间土的保护,不得造成桩体

5.2.12挖土和截桩时应注意对桩体及桩间土的保护,不得造成桩体 开裂、桩间土扰动等。

5.2.12挖土和截桩时应注意对桩体及桩间土的保护,不得造成桩体

5.2.13桩体施工的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桩位允许偏差为

5.3.1旋挖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应符合国家和宁波市现行相关标准、规 范的规定。

5.3.2旋挖灌注桩成孔方法根据场地条件可采用干作业旋挖成子

作业旋挖成孔以及护简护壁旋挖成孔等儿种方式。对于松散填或淤 泥质土等成孔困难的场地,可选用护简护壁旋挖成孔。

1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在室内进行配合比试验,施工时应按配合 比配置混合料。 2桩顶超灌高度不应小于0.5m。 3成桩过程中,应抽样做混凝土试块。 湖

5.3.4灌注桩混凝土的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0,也不宜大于

5.4水泥土搅拌桩施工

5.4.1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应符合国家和宁波市现行相关标准、规范 的规定。

1搅拌头翼片的枚数、宽度、与搅拌轴的垂直夹角、搅拌头的回 转数、提升速度应相互匹配,以确保加固深度范围内土体的任何一点 均能经过20次以上的搅拌; 2所使用的水泥均应过筛。喷浆(粉)量及搅拌深度应采用经国家 计量部门认证的监测仪器进行自动记录; 3搅拌头的直径应定期复核检查,其磨耗量不得大于10mm; 4停浆(灰)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300mm~500mm,升挖时应将 搅拌桩顶端施工质量较差的桩段用人工挖除; 5可采用提升或下沉喷浆(粉)的施工工艺,但必须确保全桩长上 下至少再重复搅拌一次。

5.4.3水泥土搅拌桩的水泥掺量宜为15%~25%,水灰比宜

.4.3水泥土搅拌桩的水泥掺量宜为15%~25%,水灰比宜为0.5~0.6

5.4.4桩体施工的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桩位允许偏差为1501

5.5.1高压旋喷桩施工应符合国家和宁波市现行相关标准、规 定。

5.5.2高压旋喷桩施工尚应符

1旋喷桩的施工参数应根据土质条件、加固要求通过试验或根据 工程经验确定,并应在施工中严格加以控制;单管法及双管法的高压 水泥浆和三管法高压水的压力应大于20MPa,流量应大于30L/min, 气流压力宜大于0.7MPa,提升速度宜为0.1m/min~0.2m/min。 2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应按工程要求确定,可取0.8~1.5。 3对需要局部扩大加固范围或提高强度的部位,可采取复喷措 施。 4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压力骤然下降、上升或冒浆异常时,应查明 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 5旋喷桩施工完毕,应迅速拨出喷射管;为防止浆液凝固收缩影 问桩高程,必要时可在原孔位采取冒浆回灌或二次注浆等措施。

5.5.3桩体施工的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桩位允许偏差为

5.6.1小方桩的施工工艺应符合国家和宁波市现行相关标准、 规定。

桩的施工工艺应符合国家和宁波市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

1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方可起吊,达到设计强 度的100%时才能运输 2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时方可沉桩,宜采用静 压法沉桩。

5.6.4桩位允许偏差为100mm。

5.7.1气泡混合轻质土的施工应符合国家和宁波市现行相关标准、规 范的规定。 5.7.2气泡群应采用发泡设备预先制作,不宜采用搅拌方式制作气泡 群。 5.7.3新拌气泡混合轻质土宜采用配管泵送。 5.7.4气泡群应及时与水泥基浆料混合均匀,新拌气泡混合轻质土在 泵送设备及泵送管道中停置时间不宜超过1h。 5.7.5气泡混合轻质土应采用分层分块方式进行浇筑作业。单层浇筑 厚度宜按0.3m~0.8m控制。上一层浇筑作业应在下浇筑层终凝后进 行。 5.7.6浇筑过程中,泵送管出口应与浇筑面保持水平,不宜采用喷射 方式浇筑。 5.7.7浇筑时,遇大雨或持续小雨天气时,应对未硬化的填筑体表层 进行覆盖。夏季高温时,应避开高温时段浇筑。冬季施工时,应采 取保温防冻措施。

5.7.1气泡混合轻质土的施工应符合国家和宁波市现行相关标准、规 范的规定。 5.7.2气泡群应采用发泡设备预先制作,不宜采用搅拌方式制作气泡 群。

5.7.3新拌气泡混合轻质土宜采用配管泵送。 5.7.4气泡群应及时与水泥基浆料混合均匀,新拌气泡混合轻质 泵送设备及泵送管道中停置时间不宜超过1h。

施工期间应制定有效的抗浮应急

5.7.9在填筑体达到设计抗压强度后,方可在填筑体顶面进行机械和 车辆作业。作业前,应先铺一层覆盖层,厚度不宜小于20cm。 5.7.10在浇筑完填筑体顶层后,应立即对填筑体表面覆盖塑料薄膜 或土工布保湿养生,养生时间不宜少于7d。

6.0.1桥梁接坡处理检测应在竖向增强体及其周围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基本稳定后进行,地基处理施工完毕至检测的间隔时间可根据工程 特点确定。

6.0.1桥梁接坡处理检测应在竖向增强体及其周围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基本稳定后进行,地基处理施工完毕至检测的间隔时间可根据工程 特点确定。 6.0.2旋挖灌注桩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工程质量检测。 1在成桩28天后,对桩身质量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抽检频率应不 少于总桩数的10%。 2在成桩28天后进行载荷试验检验单桩承载力,抽检频率应为总 桩数的0.5%,且不应少于3处 6.0.3预应力管桩成桩后应进行载荷试验检验单桩承载力,抽检频率 应为总桩数的0.5%,且不应少于3处。 6.0.4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工程质量检测: 1在成桩28天后进行钻探取芯,抽检频率应为总桩数的1.5%。 2在成桩28天或90天后进行载荷试验,检验复合地基承载力,抽 检频率应为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处。 6.0.5气泡混合轻质土的质量检验与验收应符合现行《气泡混合轻质 土填筑工程技术规程》(CJJ/T177)的规定,以填筑体为构造单元, 按单个或若干个构造单元划分为检验批。 6.0.6气泡混合轻质土的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干容重质量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组平均值应小于相应等级湿容重标准值: 2)单块最大值应小于相应等级湿容重变化范围的上限值 2抗压强度应符合现行规范的规定。 6.0.7桥梁接坡地基处理检测抽检位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出现异常情况的部位。 2设计认为重要的部位。 3局部岩土特性复杂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部位。 4当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测方法时,应根据前一种方法的检测 结果确定后一种方法的检测位置。 5同一检验批的抽检位置宜均匀分布

6.0.8竣工时桥梁接坡处路面纵断高程验收标准应按《城镇道路工程 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执行。

7.0.1重要或有条件的币市政道路,宜设置沉降观测点。 7.0.2应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监测手段,真实、可靠、全面地反 映路基沉降过程。监测频率宜为3月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7.0.3监测断面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为预测工后差异沉降,应分别在距离桥台每间隔5m设置沉 降观测断面。 2表面沉降监测点应设置在道路中线、边线和人行道边。

3运营期监测断面、测点布设应满足维报 规定。 7.0.4应对监测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和保存。

图7.0.3测点点位布置示意图

8.0.1市政桥梁的接坡段应进行日常巡查、检测评价,并应根据评价 结果制定维修计划及养护规划。 8.0.2市政桥梁的接坡段应根据沉降观测结果、路面裂缝升展以及其 它病害情况,进行必要的维修养护。具体要求及措施按《桥头跳车专 项处治导则》执行。 8.0.3在桥头搭板下及刚性桩接坡未端可设置注浆管进行预防性养 护。

1为便于在执行本实施细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司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止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止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可按......执行 或“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实施细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止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止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可按......执行” 或“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宁波市工程建设地方细则

3.0.1桥梁接坡处理方法与工程沿线的地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密切相 关,设计前应掌握桥位处的地质土层分布及岩土力学参数,便于进 行接坡处理的相关的计算。 3.0.2桥梁接坡处理方法还应结合桥梁结构型式、道路的交通量和荷 载等级、老路的处理方式及现状情况、同类型地基的处理经验、以 及邻近的构筑物及管线情况,做到设计合理经济,施工便捷,处理 成熟有效。 3.0.3施工单位应根据桥位现场的及周边的构筑物及管线情况,编制 针对性的施工方案,明确桥梁接坡段地基处理施工的有效措施,确 保工程质量。 3.0.4软土地基固结的时间长,在具备施工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先实 施远期工程的地基处理和路堤填筑,尽可能减少工后沉降。

3.0.4软土地基固结的时间长,在具备施工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先实 施远期工程的地基处理和路堤填筑,尽可能减少工后沉降。

4桥梁接坡地基处理设计

用的土质条件和适用的区域。 6轻质填料遇水后,强度及耐久性会受影响,且重度发生变化。 对于新建道路,若桥梁接坡仅采用轻质填料换填,为了达到工后沉降 要求,轻质填料的厚度较大以至于底标高位于常水位以下,地基处理 效果差,因此轻质填料常与其它地基处理方式联合应用

4.2.1明确了桥梁接坡地基处理范围应根据桥梁结构类型、道路等 级、交通组成、桥头填土高度及是否为改扩建道路等因素综合确 定。根据宁波地区经验,对于填土高度不大于3.5m的桥梁及涵洞接 坡给出了接坡长度的推荐值。对于大于3.5m的高填方区,桥梁接坡 范围应到道路填土高度不大于2.5m(常规道路填土高度大于2.5m 时,须地基处理)为止,且地基处理长度不宜小于50m,处理范围选 用较大者。

4.2.2当填土高度不大于3.5m时,

交通繁忙的道路,应采用处理深度深、处理效果好的刚性桩。等级 不高的次干路和支路,可采用柔性桩(水泥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或 小方桩结合轻质填料的处理方式。

桩,处理效果都较好。预应力管桩经济性好,预制质量有保证,但存 在较明显的挤土效应。当周边环境对挤土效应不敏感时优先采用预应 力管桩;当周边环境对挤土效应敏感时,推荐采用旋挖灌注桩。 2)侧挡墙下脚趾处受力大,为了能涵盖地基应力最大区,侧 挡墙下桩基应有序布置。 3)车道(人行道)内刚性桩的平面布置型式一般为矩形或者 梅花形,桩中心间距一般在2.2~2.5m之间,过大的桩距不利于桩间土 参与受力,容易造成路面出现“蘑菇钉”状突起。桩长宜控制在30m以 内,桩长过长,桩基施工困难且成桩质量难以保证。 4)根据路段间沉降控制标准的不同,建议采取桩距不变,桩 长渐变的方式实现沉降过渡。若采用桩距渐变,在刚性桩处理未端, 填土厚度变薄,但桩间距变大,易造成“蘑菇钉”病害。 5)设置桩帽有利于桩间土参与受力,形成土拱效应,对桩帽 应进行受力验算。 6)刚性桩桩帽顶上铺设柔性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提高了 地基的整体性,并充分利用桩间土的承载力。 2水泥土搅拌桩结合轻质填料处理 1)采用单向搅拌工艺的水泥土搅拌桩,处理深度有限,处理 效果欠佳,应采用处理深度深且效果好的双向搅拌工艺。 3)根据宁波地区工程经验,15m以上的水泥搅拌桩桩底取芯检 测结果差,故建议桩长不超过15m。 4)搅拌桩常规中心间距1~1.5m,间距小,一般桩顶覆土厚度 2.5m左右,即使桩距变化,桩顶的土拱效应仍能发挥,不会造成“蘑 菇钉”状突起,因此建议桩长不变,距渐变来实现沉降过渡。 5)仅水泥土搅拌桩对沉降控制效果有限,应结合气泡混合轻 质土联合应用。其上的气泡混合轻质土可以采用变厚的方式,来实现 沉降平顺过渡。 3高压旋喷桩结合轻质填料处理 高压旋喷桩属于柔性桩的一种,适宜在施工场地狭窄、净空低的 区域使用。 4小方桩结合轻质填料处理 2)因预制桩桩长短,根据路段间沉降控制标准的不同,宜对 桩距渐进行变以实现不同路段间的平顺过渡 3)与柔性桩处理类似,仅使用小方对沉降控制效果有限

应结合气泡混合轻质土联合应用。 4.2.3桥头填土高度大于3.5m时,为了确保桥头的工后沉降满足要 求,目提高桥台及侧挡墙的水平稳定性,宜采用刚性桩结合轻质填 料的处理方式。轻质填料的厚度应根据地基承载力、沉降变形、桥 台及侧挡墙的水平稳定以及经济性等方面综合确定。 4.2.4刚性桩处理深度较深,工后沉降控制较为理想,较少在刚性桩 处理范围以内发生不均匀沉降。在刚性桩处理未端与普通道路衔接 处,因普通道路无地基处理,存在竖向刚度突变,有刚性桩一侧路 基沉降变形小,无刚性桩一侧路基沉降变形大,常发生明显的不均 匀沉降造成跳车现象。为提高行车的舒适性,有必要在刚性桩处理 未端设置一定长度的过渡段,可选用水泥土搅拌桩、小方桩或气泡 混合轻质土等实现沉降变形的平顺过渡。 4.2.5结合宁波地区的实际工程经验,给出了改扩建道路桥头地基处 理方法。在实际应用时,设计单位应进行仔细的调查和计算分析, 确保工后沉降及地基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 1沉降稳定的老路部分,一般指运营时间超过一定年限,在车辆 荷载作用下,土体固结已大致完成,路基承载力较高的老路。在道路 改建时,可充分利用老路基,减少桥梁台后土体升挖量,在已开挖面 内和路面加高范围内采用气泡混合轻质土换填处理。 3老路基已沉降稳定,新建路基沉降还未完成,在新老路搭接处 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纵缝出现。可采用气泡混合轻质土盖缝 处理,防止出现不均匀沉降

SL/T 57-93 平面链轮闸门技术条件(清晰无水印)应结合气泡混合轻质土联合应用

5.1.5桥头地基处理桩(刚性桩或柔性桩)施工完成后再实施桥台, 易造成地基处理桩水平偏位或已加固土体剪切破坏,影响桥头地基 的处理效果。桥台施工方案选择时,应尽可能减少桥台周围土体位 移,保证地基处理桩的水平稳定。

5.2.2根据《宁波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的第三十二条规定: 距现状浅基础房屋1.5倍桩长范围内的挤土桩施工需要进行安全影响 鉴定,故本条规定采纳1.5倍桩长作为挤土桩使用的界限。 5.2.9预应力管桩沉桩时的挤土效应较为明显,在沉桩施工时可采取 设置应力释放孔、隔离板桩,开挖防震沟及限制打桩速率等辅助措 施,以有效减少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市政桥梁桥位处构筑 物、管线分布通常较为密集,施工期间应对临近构筑物和管线采取 必要的监控措施以策安全。

5.7.8在施工期间轻质填料上覆盖层尚未施工时,如遇暴雨、洪水等 导致的突发性水位上涨,可能会导致填筑体上浮。故在施工期间应 制定抗浮应急措施,确保填筑体的稳定。

7.0.1对于重要道路及有条件的币政道路,为评估路基稳定性、及时 掌握路基工后沉降趋势,以及检验地基处理整体效果,宜设置沉降 观测点。 7.0.4对沉降监测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和保存,一方面可以作为城市 桥梁养护的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反馈给相应设计单位,评估桥头地 基处理的效果,为今后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8.0.2为保证市政道路桥梁良好的服务状态,相关的维修养护是必不 可少的。当桥头出现错台或纵坡变化差值过大时,行车的舒适性 差,跳车明显,应及时进行维修养护。具体病害鉴定标准及维修措 施应按城管部门编制的《桥头跳车专项处治导则》执行。 8.0.3在循环的活载作用下,搭板下易脱空,刚性桩接坡未端因竖向 刚度突变同样易脱空,在上述两处可预留注浆管。在道路运营2~3年 或路面横向裂缝刚发生时对路基进行注浆加固DL/T 943-2015 烟气湿法脱硫用石灰石粉反应速率的测定,注浆施工对既有的 交通影响小,造价低,施工速度快。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