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标12N8.pdf

山西地标12N8.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845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山西地标12N8.pdf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

建设工程计价规则(2018版)主编单位:山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 批准部门: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行日期:2013年11月31日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晋建质字【2013】224号

关于批准《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委)、规划局、省直有关部门(行业办)、各有关单位: 为适应科技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断提高建设工 程质量和科技含量,2010年山西、河北、天津、内蒙古、河南、山东六省、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 部门,共同组织所属辖区内的部分设计单位联合编制了《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目录见附 件)。该系列图集已编制完成,并已通过该系列图集专家委员会审查,现批准《12系列建筑标准设 计图集》为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其统一编号为DBJT04一35一2012,自2013年11月31日 起实行。 为兼顾过渡阶段设计施工和在建项目的需要,《05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可继续使用至 2013年11月31日。自2014年1月1日起新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一律采用《12系列建筑标准设 计图集》。凡未采用《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建设项目,各级施工图审查机构和各级质量监 督机构均不得办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和峻工登记备案。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负责出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翻印或复制。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委)、规划局、省直有关部门(行业办)、各有关单位: 为适应科技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断提高建设工 程质量和科技含量,2010年山西、河北、天津、内蒙古、河南、山东六省、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 部门,共同组织所属辖区内的部分设计单位联合编制了《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目录见附 件)。该系列图集已编制完成,并已通过该系列图集专家委员会审查,现批准《12系列建筑标准设 计图集》为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其统一编号为DBJT04一35一2012,自2013年11月31日 起实行。 为兼顾过渡阶段设计施工和在建项目的需要,《05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可继续使用至 2013年11月31日。自2014年1月1日起新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一律采用《12系列建筑标准设 计图集》。凡未采用《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建设项目,各级施工图审查机构和各级质量监 督机构均不得办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和峻工登记备案。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负责出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翻印或复制。

2013年10月10日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目录

山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 2013年10月

于地源热泵系统,但因它们的系统构成和工作特点与地源热泵系统几乎 完全相同,所以将其列入本图集。 3.4自动控制系统是保证地源热泵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本图 集提供了各类地源热泵系统控制原理图作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 3.5地源热泵系统“源侧”关键环节,如埋管换热器节点安装、水源井 构造、地温监测等往往是容易出间题的环节,为此本图集提供了地源热 泵系统“源侧”关键环节的多个大样图,供设计选用参考,

热泵机组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

1.5可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水质应符合下表要求,当水源的水质 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来取有效的过滤、沉淀、灭藻、阻垢、除垢和防 腐等措施。经水处理后仍达不到规定时,应在地源水与热泵机组之间 加设中间换热器。若水源不充许直接或间接利用,可考虑设置封闭换 热器

1.6地源热泵系统在具备为建筑空调系统供热、供冷功能的同时, 还可以提借(或预热)生活热水,称为组合式系统。果用地源热泵系 统提供生活热水时,应采用换热设备间接供给。 1.7同时存在空调冷/热负荷与生活热水供热负荷时,宜优先选用具 有热回收功能的热泵机组。 1.8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最大释热量和最大吸热量相差较大时,宜 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通过增设辅助热源(如太阳能加热器,锅炉等) 或冷却塔等辅助散热的措施加以解决;也可以通过热泵机组的间款运 行来调节或采用热回收机组,以降低供冷季节的释热量,增大供暖季 节的吸热量 1.9热泵机组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空气调节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 足季节及部分负荷要求,一般不宜少于2台。并联运行的机组中至少 宜选择一台自动化程度较高、调节性能较好、保证部分负荷下能高效 运行的机组,但机组种类不宜超过2种, 1.10本图集仅为地源热泵系统各种形式的原理和一般依据,设计人 应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化优化。

1.6地源热条系统在具备为建筑空调系统供热、供冷功能的同时, 还可以提供(或预热)生活热水,称为组合式系统。采用地源热泵系 统提供生活热水时,应采用换热设备间接供给。 1.7同时存在空调冷/热负荷与生活热水供热负荷时,宜优先选用具 有热回收功能的热泵机组。 1.8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最大释热量和最大吸热量相差较大时,宜 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通过增设辅助热源(如太阳能加热器,锅炉等) 或冷却塔等辅助散热的措施加以解决;也可以通过热泵机组的间款运 行来调节或采用热回收机组,以降低供冷季节的释热量,增大供暖季 节的吸热量 1.9热泵机组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空气调节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 足季节及部分负荷要求,一般不宜少于2台。并联运行的机组中至少 宜选择一台自动化程度较高、调节性能较好、保证部分负荷下能高效 运行的机组,但机组种类不宜超过2种, 1.10本图集仅为地源热泵系统各种形式的原理和一般依据,设计人 应在此基磁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化优化

图集号 12N8 设计说明(一) 页次 1

3.2.3根据地下水勘察结果结合技术经济论证,确定采用地下水地源 热泵系统后,应将勘探井完善成水源井。 3.2.4地下水换热系统必须采用闭式系统,不应设置开式中间水池。 3.2.5地下水换热系统不应采用软化、加药等化学方式进行水处理。 3.2.6地下水的持续出水量应满足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最大放热量或 吸热量的要求, 3.2.7地下水抽水管和回灌管上应设置远传型流量计量装置。 3.3设计要点 3.3.1抽水井和回灌井应设计为可相互转换,其间应设排气装置,抽 水井和回灌井灼应具备回扬条件。 3.3.2水源井并管应严格封闭,并内装置应使用对地下水无污染的材 料,井口处应设检查井, 3.3.3地下水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无论单口并是否变流量运行, 并泵均应采用变频调速泵。 3.3.4宜根据供热负荷需求确定地下水需求量,当供冷需求水量> 1.15~1.3倍供热需求水量时,应设辅助散热措施, 3.3.5在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的前提下,应通过合理的系统形式,尽量 增大地下水利用温差,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 3.3.6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采用集中设置的机组时,应根据水源水质 条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采用直接或间接式系统;采用分散小型 单元式机组时宜设板式换热器间接换热。 3.3.7地下水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时,应在水系统管路上预留机组 清洗用旁通阀, 3.3.8当地下水水质不能满足国家现行有关冷却水水质标准要求时, 应采取有效的过滤、阻据和防腐等措施。其中取水段过滤级数不应

少于两级,第一级宜采用旋流除砂器,第二级过滤器目数不应少于 60目;并宜根据水质情况加设低阻力精滤过滤器(罐),滤材孔径 <3u, 3.3.9地下水直接接触的设备、管道与管件、阀门的材质应根据水质 确定。 3.4监测与控制的特殊要求 3.4.1监测每口井的出水流量与温度、回灌流量与温度、静水位与动 水位。 3.4.2在井水取水总管处监测井水水质, 3.4.3监测各类水过滤器的进出口压差。 3.4.4监测不包括用户侧水系统输配能耗的系统供热/制冷能效比。 3.4.5应根据井水水质确定与井水接触的传感器和仪表的材质,当井 水有较大腐蚀性时,应采用海水专用耐腐蚀型传感器和仪表。 4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河、湖、工业余热水) 4.1一般规定 4.1.1地表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应用,应符合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现 行规范、规定与规划要求以及水利、航道等政府管理部门的规定。 4.1.2方案设计前应做必要的环境分析评估,综合考虑取水设施、回 水设施、退水设施、水处理措施和经换热后对水体温度的影响等因素 4.1.3地表水(河、潮水)地源热浆系统方案,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条 件、地表水资源的勘察与环境评估等资料,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1.4地表水换热系统引起的地表水体温度波动范围应符合:周平均 最大温升不超过1C,周平灼最大温降不超过2℃

4.2议计原则 4.2.1地表水换热系统的换热量应根据设计工况系统的取热量和释热量 计算确定,并同时满足两者的需求量要求。 4.2.2建筑同时存在空调冷负荷与空调热负荷或生活热水供热负荷时, 宜选用有热回收功能的水源热泵机组。 4.2.3应根据地表水换热系统对地表水体的温度影响限值,对地表水换 热系统的最大换热能力进行校核计算, 4.2.4地表水换热系统不应采用软化、投药等化学方式进行水处理。 4.2.5确定地表水换热系统的源侧取水口与回水(退水)口位置前,必 须获得地表水水位的年变化规律与历史极端情况的一手资料。 4.2.6地表水换热系统的源侧取水口与回水(退水)口位置和距离应根 据避免“热短路”的原则确定。取水口应选择水质较好的位置,且为于 回水口的上游。取水口(或取水口附近一定范围)应设置污物初步阻拦过 滤装置。取水口水流速度不宜大于1m/s。 4.3设计要点 4.3.1地表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根据利用地表水方式的不同,分开式系 统与闭式系统,前者直接从水体抽水和向水体排水,后者通过沉于水体 的换热器(地表水换热器)向水体排热或从水体取热。 4.3.2换热量较大、地表水水质较好并经环境评估符合要求时,宜采用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地表水水体环境保护要求较高、换热量较小、地 表水水质较差且水体深度、温度造宜时宜采用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 4.3.3地表水换热系统水泵额定设计工况的输送能效比(ER)不宜大于 0.0362,并应采用变频控制,系统应变水量运行。 4.3.4闭式地表水换热器的换热特性与规格应通过计算或试验确定。

图集号 12N8 设计说明(五) 页次 5

4.4监测与控制的特殊要求 4.4.1监测取水与回水(退水)的流量与温度。 4.4.2监测各类水过滤器的进出口压差 4.4.3监测不包括用户侧水系统输配能耗的系统供热/制冷能效比, 5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海水) 5.1一般规定 5.1.1采用海水源热泵系统时,应通过现场勘查、调研或测试获得工 程所在地至少近10年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海水水质数据。 5.1.2海水的取水与回水、退水方式应根据海岸场地与地质条件确 定,并应符合航道、海事、环保等管理部门的要求。 5.1.3海水的利用方式应根据海水温度变化规律、水质条件以及热泵 机组产品性能结合投资、系统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5.1.4由于初投资较高,海水源热泵系统经济性分析必须综合考虑资 金成本、投资回收年限、运行费用等因素。 5.1.5海水源热泵系统的热泵机组站房宜靠近海水源侧设置。 5.1.6海水源热泵机组的选择应满足:在设计最低进水温度下能正常 运行,对应设计最低进水温度的热泵机组供热工况COP应大于等于 3.0. 5.2设计原则 5.2.1海水设计温度应根据近30年取水点区域的统计资料选取, 5.2.2海水温度适宜的地区,应过渡季利用海水直接供冷;过渡季和 冬季对建筑内区,利用海水直接供冷。 5.2.3热泵系统运行状态下,海水的进水温度不宜低于5C,不应低 于3℃, 5.2.4海水换热系统不应采用软化、投药等化学方式进行水处理

6.1.6污水源热泵机组的选择应满足:在设计最低进水温度下正常运 行,对应设计最低进水温度的热泵机组供热工况COP宜大于等于3.5. 6.2设计原则 6.2.1冬季制热、夏季制冷的污水水源热泵系统应以热负荷确定热泵 机组的容量,不足的制冷需求由冷却塔散热的冷水机组提供。 6.2.2原生污水计算温度应根据污水处理厂进水温度历年统计资料值 结合取水点上游污水热利用强度通过计算确定;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 水、中水温度应根据取水部位由污水处理厂相应统计资料确定。 6.2.3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水,中水换热系统的取水口应设在最后一 道处理工艺的下游。 6.2.4原生污水换热系统取水口位置及取水构筑物形式应满足城市规 划与排水管理部门的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水、中水换热系统取 水口位置及取水构筑物形式不应影响污水处理工艺, 6.2.5原生污水取水口设计:取水口处应设置连续反冲洗防堵装置, 通过连续反冲洗防堵装置的污水进水最大允许流速宜小于0.5m/s;通 过连续反冲洗防堵装置的污水出水最小流速宜大于2.0m/s, 6.3设计要点 6.3.1水源侧系统设计前,应对水源水质进行检测并以检测结果作为 水源换热方式和设备及管道系统材质选择的依据。 6.3.2污水水源热泵系统应采用集中设置机组的系统形式。城市污水 处理厂二级水、中水地源热泵系统宜采用间接式系统;原生污水地源 热系系统应采用间接式系统

6.1.6污水源热泵机组的选择应满足:在设计最低进水温度下正常运 行DB32/T 4041-2021 大气综合排放标准.pdf,对应设计最低进水温度的热泵机组供热工况COP宜大于等于3.5. 6.2设计原则 6.2.1冬季制热、夏季制冷的污水水源热泵系统应以热负荷确定热泵 机组的容量,不足的制冷需求由冷却塔散热的冷水机组提供。 6.2.2原生污水计算温度应根据污水处理厂进水温度历年统计资料值 结合取水点上游污水热利用强度通过计算确定;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 水、中水温度应根据取水部位由污水处理厂相应统计资料确定。 6.2.3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水,中水换热系统的取水口应设在最后一 道处理工艺的下游。 6.2.4原生污水换热系统取水口位置及取水构筑物形式应满足城市规 划与排水管理部门的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水、中水换热系统取 水口位置及取水构筑物形式不应影响污水处理工艺, 6.2.5原生污水取水口设计:取水口处应设置连续反冲洗防堵装置, 通过连续反冲洗防堵装置的污水进水最大允许流速宜小于0.5m/s;通 过连续反冲洗防堵装置的污水出水最小流速宜大于2.0m/s, 6.3设计要点 6.3.1水源侧系统设计前,应对水源水质进行检测并以检测结果作为 水源换热方式和设备及管道系统材质选择的依据。 6.3.2污水水源热泵系统应采用集中设置机组的系统形式。城市污水 处理厂二级水、中水地源热泵系统宜采用间接式系统;原生污水地源 热系系统应采用间接式系统

6.4.2监测各类水过滤器的进出口压差。 6.4.3监测污水换热系统各换热器污水侧进出口压差, 6.4.4监测不包括用户侧水系统输配能耗的系统供热/制冷能效比。 7.地热尾水水源热泵 7.1一般规定 7.1.1应通过水源热泵装置实现地热尾水的热利用且地热尾水回灌温度 不应高于10℃,以提高地热水热利用强度,节约地热资源。 7.1.2确定采用地热尾水水源热泵系统前、应通过现场勘查、调研或测 试获得地热尾水或地热水的温度与水质数据。 7.1.3地热尾水地源热泵系统应与地热直接换热供热系统统一设计,其 设计参数应根据全系统热效率较高的原则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7.1.4应依据评估报告确定地热资源的利用规模与利用方式并应按不低 于地热利用许可规定的回灌率将回水回灌至同一含水层。 7.2设计原则 7.2.1在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的前提下,应通过合理的系统形式尽量增大 地热尾水利用温差,减少对地热资源的需求, 7.2.2地热尾水换热系统应采用闭式系统。 7.2.3地热尾水换热系统不应采用软化、投药等化学方式进行水处理。 7.2.4地热水采、回灌管上应设置远传型流量计量装置。 7.3设计要点 7.3.1地热及尾水利用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但无论单口并是否变流 量运行、井泵灼应采用变颖调速泵

图集号 12N8 设计说明(八) 页次 8

2)下管前应对成套PE管进行外观检查,按一定间隔(4m~5m)安装 管卡,进行下管前水压试验,试验合格后封堵管口,满水下管直至 设计深度, 3)换热管外壁应有长度标识,便于检查。 2.2.3钻孔回填 1)回填材料由设计根据地质与其它条件综合确定,回填材料导热系 数不应低于钻孔前土壤平均导热系数。 2)采用原浆掺砂回填时,砂的比例应>20% 3)一次填满后,如混合浆在孔内沉淀,应待沉淀密实后再次回填, 直至孔内密实面到达孔口方可。 2.3水平集管施工: 2.3.1管沟开挖 1)挖沟时为防止地基不均匀下沉,应保持原土地基。 2)土质条件不理想时,应在管道周围30cm范围内换土夯实,并保证 各段硬度相间。 3)清除各种尖硬杂物,保证沟底平整后按设计要求铺。 2.3.2水平集管连接 1)水平集管采用热熔方式连接,热熔操作时的环境空气温度应高于 o℃. 2)应保证热熔连接工具和管道加热面清洁,管材必须检查完好后 万可进行违连接。 3)热熔连接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热熔压力和保压、冷却时间必须 符合相关施工验收规范以及管材、管件生产厂家的规定, 4)在保压、冷却期间不得移动违接件或在连接件上施加任何外力

DGJ32TJ125-2016: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pdf图集号 12N8 施工说明(二) 页次 11

3.3.4采用双层填砾过滤器的采灌并,应按设计规格先进行内层滤料 T 的填入。 3.3.5填砾方法应根据井壁稳定性冲洗介质类型和采灌井结构等因素 确定, 3.3.6填时滤料应沿井管四周均勾连续填入,随填随测。填砾高度 宜高于滤水器顶10m以上,但不宜超过上层含水层底部高度。 茶 3.3.7并管与井口管外围均应封闭。 3.3.8并管外国用黏土封闭时,应选用优质黏土做成球(块)状,大 小宜为20~30mm,并应在半干(硬塑或可塑)状态下缓慢填入。 3.3.9并管外围用水泥封闭时,水泥的性能指标及封闭方法应根据地 粥 层岩性、地下水水质、采灌井结构和钻进方法等因素确定, 3.3.10并管封闭后应检查效果,当未达到要求时应重新进行封闭。 3. 4洗井 3.4.1洗并应在成并后立刻进行,宜采用活塞与压缩空气联合洗并。 3.4.2泥浆护壁的采灌井,当并壁泥皮不宜排除时,宜采用化学洗并 与其它洗井方法联合进行, 3.5管材、管道试压与清洗 3.5.1深井潜水泵出水管(潜水泵出水口至井室入口)与采水(回灌 水)管材质由设计根据并水水质确定,宜采用无缝钢管,焊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