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指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年5月).pdf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指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年5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899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指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年5月).pdf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指南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8年5月

2术语. 基本规发 模型创建与管理 6 4.1一般规定. 4.2模型创建基本要求 4.3模型创建范围、模型细度和成果 4.4模型与文件管理 ..12 4.5基于BIM的协同工作 13 5可行性研究阶段BIM应用 6初步设计阶段BIM应用. .16 施工图设计阶段BIM应用 17 8施工阶段BIM应用. 8.1施工准备. .19 8.2施工实施 8.3竣工验收模型交付 ..21 9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建设. t.22 9.1一般规定, .22 9.2建设目标及要求.. 附录A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各阶段BIM应用内容. 25

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 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

JG/T 148-2018 钢管散热器2.2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

利用GIS、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建 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信息数据集成、传递、共享和应用的软硬件环境

模型的基本组成单元。

模型元素组织及其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详细程度

办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自标的过程或能 力。基于BIM的协同工作主要包括参建单位之间的协同、参建单位内部不同专 业之间、专业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协同以及阶段之间的数据传递及反馈等

3.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宜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等建 设全过程应用BIM,并实现工程的数字化交付。 3.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宜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按附录开展各阶段BIM应用工作。 3.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可在本指南框架下建立模型创建、模型应用、模 型交付等BIM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确保模型的创建、使用和管理及模型数据的 专递和共享满足BIM应用并符合工程建设要求。 3.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各参建单位可按照以下要求开展BIM应用工作: 1建设单位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明确工程建设各阶段BIM应用目标; (2)建立组织架构和BIM应用管理体系; (3) 建立包含模型创建要求、各阶段模型创建内容和模型细度、各阶段模 型应用与交付要求、模型与文件管理等的BIM技术标准; (4)建设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满足各参建单位协同工作需求,辅 助工程建设管理; (5)根据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运行的需求,建立配套的硬件和网络 环境; (6)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设备采购等相关招标文件中,对BIM 工作内容和技术指标提出要求; (7)制定BIM交付成果审核机制和激励措施,规范、督促和引导各参建 单位的BIM应用工作; (8)对各阶段、各参建单位的BIM交付成果进行审核、管理和归档; (9)组织相关单位审核工验收模型与工程实体、工图纸的一致性,并 向运营单位和相关部门移交竣工验收模型。 2勘察单位(含环境调查单位)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根据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要求创建地质模型和场地模型; (2)利用模型检查、核实地质勘察和周边环境调查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

(3)根据工程和企业自身需要,研究支持多种数据表达方式与信息传递的 工程勘察数据库建设方法;研究便于提升地质模型和场地模型创建质量和效率的 技术;建立基于BIM的地质勘察和周边环境调查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模式,实现 也质勘察和周边环境调查技术的升级。 3设计单位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根据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要求创建设计模型: (2)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开展优化 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的BIM应用工作; (3)根据工程和企业自身需要,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工作模式: 建设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实现各专业设计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研究基于 3IM的辅助设计工具,提高BIM应用工作效率; (4)参与竣工验收模型与工程实体、竣工图纸的一致性审核工作。 4施工单位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根据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要求,结合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工法与 工艺及项目管理要求完善施工图设计模型,形成施工模型; (2)利用施工模型完善施工方案、指导现场施工; (3) 建设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进 行管理; (4) 按照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创建竣工验收模型; (5)根据工程和企业自身需要,利用施工模型对工程成本进行实时、精确 的分析和计算,提高对项目成本和工程造价的管理能力;综合应用数字监控、移 动通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施工现场即时通讯与动态监管、施工时变结构及支撑 体系安全分析、大型施工机械操作精度检测、复杂结构施工定位与精度分析、施 工安全风险动态监控等智慧建造,提高施工精度、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 5监理单位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根据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要求,审核施工过程模型信息与施工现 场的一致性; (2)参与审核竣工验收模型与工程实体、竣工图纸的一致性: (3)利用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辅助施工监理工作

6设备供应单位应根据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要求,提供适用于日常管理 的设备简化模型或适用于检修的设备精细化模型。 7第三方监测单位、质量检测机构、风险咨询机构、材料供货商等参建单位, 应按照建设单位BIM技术标准要求创建模型或提供信息。 8各单位可根据需要委托BIM咨询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3.5建设单位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各阶段的BIM应用目标和应用内容制 定工作方案。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BIM应用目标和工作原则; 2各阶段BIM应用内容和成果要求; 3人员组织架构和相应职责; 4模型创建、使用和管理要求; 5BIM应用进度、质量要求; 6各参建单位协同工作方式; 7信息安全要求; 8相关保障措施。 3.6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应根据建设单位工作方案和合同要求制定本单位实 施方案。 3.7建设单位组织制定峻工验收模型交付标准时,应征求运营管理单位意见。

4.1.1城币轨道交通工程升展BIM应用工作前,应根据工程需要对各阶段的 3IM应用内容、模型种类和数量、软硬件需求等进行整体规划。 4.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各阶段的模型包括方案设计模型、初步设计模 型、施工图设计模型、深化设计模型、施工过程模型和工验收模型等。深化设 计模型宜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等方式进行创建 施工过程模型宜在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基础上创建;竣工验收模型宜 在施工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工程验收要求,通过修改、增加或删除相关信息 创建。 4.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应建立协调机制和方法,使各阶段模型能 集成为逻辑上唯一的本阶段项目部分或整体模型。 4.1.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各阶段的模型创建应考虑所处阶段BIM应用 内容和模型数据集成的需求,并对模型创建软件和创建方法进行规定, 4.1.5在满足BIM应用需求的前提下,模型创建可采用较低的模型细度。 4.1.6各参建单位按照BIM实施方案开展模型创建、使用和管理工作,并按 要求向建设单位交付相关模型和资料。各参建单位根据建设单位的协同工作管理 办法,获取相关模型及应用成果。 4.1.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各参建单位应保证各自创建的模型及应用成果的真 实、完整、有效,

4.2模型创建基本要求

4.2.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各阶段BIM模型应按照统一的规则和要求创 建,当按工程部位、专业等分别创建时,各模型应协调一致,并能够集成应用 4.2.2模型创建应采用统一的坐标系和度量单位。 4.2.3地质模型宜全线统一创建,按工程部位、标段划分等进行拆分并提供 给相关单位使用。 4.2.4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地形等场地模型宜全线统一创建,按工程

部位、标段划分等进行拆分并提供给相关单位使用。场地模型的创建范围应符合 设计、施工要求 4.2.5工程本体可按工程部位、专业、系统等分解模型创建工作,提高工作 效率。可参照下列原则分解模型创建工作: 1车站模型按专业、楼层分解; 2区间模型按专业、里程分解; 3车辆段和停车场宜按专业、功能分区分解; 4控制中心、办公楼等大型单体建筑物宜按专业、楼层分解。 4.2.6模型颜色应统一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地上环境建(构)筑物模型的颜色应尽量接近实物效果: 2地质模型的颜色应体现地质分层和岩土特征; 3市政管线模型的颜色应便于区分不同管道系统,宜与二维图纸的管线颜色 呆持一致 4工程各专业模型的颜色应满足模型展示美观和直观区分各专业、系统的需 求。 4.2.7模型元素信息包括下列内容: 1几何信息:尺寸、定位、空间拓扑关系等; 2非几何信息:名称、规格型号、材料和材质、工程量、生产厂商、产权单 位、土地性质、功能与性能技术参数,以及系统类型、资产类别、分部分项、施 工段、施工方式、工程逻辑关系等。 4.2.8模型元素及模型元素信息应统一分类、命名和设定编码规则。 4.2.9模型元素信息的录入方法应明确,并符合下列要求: 1需要进行统计、分析的非几何信息,宜录入模型或利用BIM数据集成与 管理平台关联至模型; 2只需满足查询需求的非几何信息,可采用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建立 模型和信息来源(图纸、文档、表格等)的关联关系。 4.2.10模型或模型元素在进行增加、细化、拆分、合并、集成等创建操作后 应对新创建模型进行正确性和完整性检查。 4.2.11模型创建完成后应删除模型中穴余的参照文件、模型元素和信息等,

4.3模型创建范围、模型细度和成果

表4.3.3初步设计模型的创建范围

2模型细度: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支持施工工法、换乘方案、重大工程风 险等分析,满足初步设计阶段BIM应用需求 3成果文件:初步设计模型,BIM应用产生的方案模拟视频、方案分析报 告、控制因素分析报告等。 4.3.4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创建及成果要求如下: 1模型创建范围:在初步设计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等方式 创建施工图设计模型,建模范围及深度不低于表4.3.4要求,可根据需要提高模 型深度:

CJJ/T 73-2019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3.4施工图设计模型的创

2模型细度:应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支持管线综合调整、工程量统计、限 界优化设计、工程风险分析等,满足施工图设计阶段BIM应用需求; 3成果文件:施工图设计模型,BIM应用产生的预留预埋检查报告、碰撞 检查报告、工程量清单、三维模型视图等。 4.3.5施工阶段模型创建及成果要求如下: 1模型创建范围: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等方 式创建深化设计模型和施工过程模型,深化设计模型宜包括土建、机电、装修等 子模型,施工过程模型宜包括标准化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子 漠型; 2模型细度:应达到指导施工和辅助施工管理的深度,支持关键复杂节点、

大型设备运输路径、工程筹划等分析,及施工进度、质量、安全、风险、成本等 管理,满足施工阶段BIM应用需求; 3成果文件:深化设计模型、施工过程模型,BIM应用产生的孔洞清单、 开孔剖面、三维模型视图、运输路径模拟视频、标准化模拟视频、进度分析报告 计量支付报表等。 4.3.6竣工验收模型创建及成果要求如下: 1模型创建范围:在施工过程模型基础上,通过删除、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 等方式创建竣工验收模型: 2模型细度:应与工程实体和竣工图纸相符合,宜具备工程资料编码、设备 编号、资产编码等信息,满足竣工资料归档和资产移交的需求; 3成果文件:竣工验收模型,竣工验收模型附加或关联的设施设备清单、施 工数据表格、竣工图纸、设备使用说明书等

4.4.1城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单位应对BM应用过程中的模型与义件进行 管理,管理范围包括下列内容: 1模型:建设各阶段参建单位交付的模型; 2文件:BIM技术标准和各阶段BIM应用产生的分析报告、模拟视频、渣 染图片、数据表格、三维模型视图等成果文件。 4.4.2BIM技术标准的命名应按照企业已有标准管理办法执行。其他模型和 文件的命名宜符合下列要求: 1命名宜包含项目、阶段、站点、专业、版本和模型创建软件等信息; 2命名宜使用汉字、拼音或英文字符、数字和连字符“”的组合; 3命名中使用的项目编号和专业代码等,应与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规定保持 致; 4在同一项目中,应使用统一的文件命名规则, 4.4.3文档、表格、图纸、模型、影像资料等的数据格式应满足施工图归档 要求和项目实施需要。 4.4.4模型和文件的归档管理应结合企业已有档案管理办法

4.5基于BIM的协同工作

4.5.1基于BIM的协同工作包括单专业的模型创建协同、多专业的工作协同 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协同。 4.5.2基于BIM的协同工作应根据BIM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结合模型创 建软件、BIM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实施,提高配合效率。 4.5.3单专业的模型创建协同应当制定模型共享规则,实现模型数据的相互 参考。宜利用模型创建软件有效地管理和检测模型更改内容,记录项目各阶段模 型的修改和版本变化。 4.5.4多专业的工作协同应制定模型的定期共享规则,在关键时间节点开展 专业协调。多专业的工作协同应符合以下要求: 1协同共享前明确各阶段协同目标和范围,包括对象、构件及检测标准等: 2记录并管理协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工作报告,报告应详细描述位置 言息及解决方案; 3在协同过程中,各方按协调一致的解决方案修改各自专业的模型; 4完成阶段性协同工作后,宜固化模型和文件。 4.5.5各参建单位协同工作时,应在模型上增加提交人员、单位、时间、模 型版本等管理信息。采用不同软件创建的模型,宜通过开放或兼容的数据交换格 式进行模型数据转换,实现各参建单位模型的集成与共享。 4.5.6为保障基于BIM的协同工作,模型数据共享规则应满足下列要求: 1模型元素应能被唯一识别,可在各专业和各相关方之间交换和应用: 2应记录共享模型的所有权状态、创建和更新者、创建和更新时间、使用的 软件及版本等。 4.5.7模型信息共享前应进行准确性、协调性和一致性检查,并应满足下列 要求: 1模型数据须经过审核、清理; 2模型数据是已确认的最新版本; 3模型数据内容和格式符合数据互用要求

DGJ 08-93-2002《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程》5可行性研究阶段BIM应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