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六篇 房屋抗震设计.pdf

1.6第六篇 房屋抗震设计.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923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1.6第六篇 房屋抗震设计.pdf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 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 表 6. 1. 2

注:1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方 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1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DB11/T 641-2018 住宅工程质量保修规程,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

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充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02中第11.1.4条与本条等效。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一2002中第4.8.2条与本条等效。 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 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 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注:d为纵向钢筋直径,h.为梁截面高度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02中第11.3.1、第11.3.6条与本条等效。 6.3.8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8.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 对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力0.1。

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充许减少0.1: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应增加0.1. 2柱筛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筛筋问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寸

往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注:d为柱纵筋最小直径:柱根指框架底层柱的嵌固部

2)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 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 凹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02中第11.4.12条与本条等效。 6.4.3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 墙不应小于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 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02中第11.7.11条与本条等效。

3.3.16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 予以折减; 等级应按表4.8.3确定

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

注: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其框支框架和底部加强部位筒体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框支 的机定采用

6.1.6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 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 墙承重。 10.1.2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和连体结 构。 10.3.3抗震设计时,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和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级提高至 特一级,若原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则不再提高; 2加强层及其上、下相邻一层的框架柱,箍筋应全柱段加密,轴压比限值应按本规程表 6.4.2的限值减0.05采用。 10.5.28度抗震设计时,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应考虑竖向地震的影响 10.5.5抗震设计时,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邻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 级提高至特一级,若原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则不再提高, 11.2.19钢一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筒体及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抗

其框架部分应按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采用:

2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时,对8度设防烈度,其房屋高度不应超过100mm: 3有框支层的剪力墙结构,除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外,均按一般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取用。 5.4.5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梁端应设置箍筋加密区,其加密区长度 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满足表5.4.5要求,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注:表中h为钢混凝土梁的梁高。

6.2.1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柱端箍筋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 直径应按表 6.2. 1 的规定采用

框架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注:1对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当箍筋最小直径不小于Φ10时,其箍筋最大间距可取150mm

2剪跨比不天于2的框架柱、框支柱和一级抗震等级角柱应沿全长加密箍筋,箍筋间距 100mm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

7.1.2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2的规定,

2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2的规定

4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m)

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 2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表中数据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m; 3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 2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7.1.2的规定降低3m, 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 减少层数。 注: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问大于4.20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 3横墙较少的多层砖砌体住宅楼,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 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一2001中第5.1.4条与本条等效。 7.1.5房屋抗震横墙的问距,不应超过表7.1.5的要求:

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 2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表中数据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m; 3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 2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7.1.2的规定降低3m, 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 减少层数。 注: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问大于4.20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 3横墙较少的多层砖砌体住宅楼,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 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一2001中第5.1.4条与本条等效。 7. 1.5房屋抗震横墙的问距,不应超过表 7. 1.5 的要求:

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

注:1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

2表中木楼、屋盖的规定,不适用于小砌块砌体房屋 7.2.7各类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f——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 f,一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α。为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砌体截面平均压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一2001中第5.2.10条与本条等效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一2001中第5.2.10条与本条等效。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

4.2普通粘土砖,多孔粘土砖房屋

7.3.1多层普通砖、多扎砖房,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程(以下简称构 造柱): 1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7.3.1的要求。 2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 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3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 设置构造柱;当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应按2款要求设 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后的层 数对侍

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的砖房,横墙承重时应按表7.3.3的要求设 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 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

砖房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

2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

时,但楼板沿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一2001中第5.3.5条与本条等效。 7.3.5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20mm 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端伸进外墙的长 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在梁上不应小于80mm 3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与墙或圈梁拉结。 4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8度时房屋的屋盖和9度时房屋的、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 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

4.4.1跨度大于6m的屋架和跨度大于4.8m的梁,其支承面处应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 土垫块;当墙中设有圈梁时,垫块与圈梁应浇成整体。 4.5.1多孔砖砌筑的住宅、宿舍、办公楼等民用房屋:当层数在四层及以下时,墙厚为 90mm时,应在底层和檐口标高处各设置圈梁一道,墙厚不小于240mm时,应在檐口标高 处设置圈梁一道;当层数超过四层时,除顶层必须设置圈梁外,至少应隔层设置。 5.1.5多层房屋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不应超过表5.1.5的规定

墙厚190mm时多孔砖房屋构造柱设置

1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应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 2当圈梁在规定的间距内无横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带替代圈梁, 5.3.7多孔砖房屋的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板伸进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不小于 240mm厚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190mm厚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90mm; 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伸进外墙的长度 不应小于120mm,伸进不小于240mm厚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伸进190mm厚内墙 的长度不应小于80mm;板在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80mm; 3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 4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8度时房屋的屋盖和9度时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 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5.3.10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 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2在8度和9度区,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根Φ6通长钢筋,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

4.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

7.4.1小砌块房屋应按表7.4.1的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 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7.4.1的要求设置芯柱。

小砌块房屋芯往设置要求

7.4.4小砌块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按表7.4.4的要求设置,圈梁宽度不应 nm,配筋不应少于4Φ1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小砌块房屋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一2001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构造

8.1.3钢结构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 数,并采取不同的抗震构造措施。 8.3.1框架柱的长细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超过12层的钢框架柱的长细比,6~8度时不应大于120/235/fa,,9度时不应大于 100/235/ fa

2超过12层的钢框架柱的长细比,应符合表8.3.1的规定:

超过12层框架的柱长细比限值

钢结构中心支撑杆件长细比限值

钢结构中心支撑板件宽厚比限值

8.5.1偏心支撑框架消能梁段的钢材屈服强度不应大于345MPa.消能梁段及与消能 跨内的非消能梁段,其板件的宽厚比不应大于表18.5.1规定的限值,

注:表列数值适用于Q235钢,当材料为其他牌号钢材时,应乘以/235/f。

5.3.3第一阶段抗震设计中,框架支撑(剪力墙板)体系中总框架任一楼层所承担的地 震剪力,不得小于结构底部总剪力的25%。 6.1.6按7度及以上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其抗侧力框架的梁中可能出现塑性铰的区段 板件宽厚比不应超过表6.1.6规定的限值。

框架梁板件宽厚比限值

注:1表中,N为梁的轴向力,A为梁的截面面积,f为梁的钢材强度设计值 2表列值适用,=225N/mm²的Q235钢,当钢材为其他牌号时,应乘以/235/f. 6.3.4按7度及以上抗震设防的框架柱板件宽厚比,不应大于表6.3.4的规定。

6.4.5在多遇地震效应组合作用下,人字形支撑,V形支撑,十字交叉支撑和单斜杆支 撑的斜杆内力应乘以增大系数。 6.5.4耗能梁段与在连接时,不应设计成曲屈服型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

6混合承重结构抗震设计

6.1底部框架和多层内框架房屋

7.5.4底部框架一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士托墙梁,其截面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300mm,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跨度的1/10 2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TB/T 2975-2018 钢轨胶接绝缘接头,间距不应大于200mm;梁端在1.5借梁高且不小1/5梁 争跨范围内,以及上部墙体的洞口处和洞口两侧各500mm且不小于梁高的范围内,箍筋间距 不应大于100mm 3沿梁高应设腰筋,数量不应少于2Φ14,间距不应大于200mm 4梁的主筋和腰筋应按受拉钢筋的要求锚固在柱内,且支座上部的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 固长度应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支梁的有关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

10.1.3单层空旷房屋大厅,支承屋盖的承重结构,在下列情况下不应采用砖柱: 19度时与8度III,IV类场地的建筑。 2大厅内设有挑台。 38度I,II类场地和7度II、IV类场地,大厅跨度大于15m或柱顶高度大于6m 47度I,II类场地和6度IⅢII,IV类场地,大厅跨度大于18m或柱顶高度大于8m 10.2.58度和9度时,高大山墙的壁柱应进行平面外的截面抗震验算。 10.3.3前厅与大厅,大厅与舞台间轴线上横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在横墙两端,纵向梁支点及大洞口两侧设置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或构造柱, 2嵌砌在框架柱间的横墙应有部分设计成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舞台口的柱和梁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舞台口大梁上承重砌体墙应设置间距不 的立柱和间距不大于3m的圈梁,立柱、圈梁的截面尺寸、配筋及与周围砌体的拉结 多层砌体房屋要求。 49度时,舞台口大梁上的砖墙不应承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8.1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 为8、9度的建筑。 12.1.2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 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12.1.5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时,隔震部件和消能减震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隔震部件和消能减震部件的耐久性和设计参数应由试验确定。 2设置隔震部件和消能减震部件的部位,除按计算确定外,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 施。 3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部件和消能减震部件性能要求,安装前应对工程中所用的各 种类型和规格的原型部件进行抽样检测,每种类型和每一规格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抽样检 测的合格率应为10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

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一 2001

12.2.1隔震设计应根据预期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和位移控制要求GB/T 30966.5-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5部分:一致性测试.pdf,选择适当的隔震支座 (含阻尼器)及为抵抗地基微震动与风荷载提供初刚度的部件组成结构的隔震层, 隔震支座应进行竖向承载力的验算和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的验算。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应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 和9度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和40%。 12.2.9隔震层以下结构(包括地下室)的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应采用罕遇地震下隔震 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计算。 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和地基处理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进行,甲、乙类建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