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5-201-2020 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pdf

DBJ/T 15-201-2020 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999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 15-201-2020 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pdf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制冷、供热性能《公共(温)水机组系数(COP)建筑节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能设计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能效比(EER)标准》机组GB50189多联式空调(热泵)机制冷综合性能系提高8%提高16%组数[IPLV(C)]提高3个百提高6个燃煤热效率锅分点百分点炉提高2个百提高4个燃油燃气热效率分点百分点能效比(EER)、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消耗效率现行有1级能效家用燃气热水炉热效率值(n)关国家节能评价值等级限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冷水」制冷、供热性能标准值机组系数(COP)7.3.4公共建筑集中空调系统的冷却水补水量占据建筑物用水量的30%50%,减少冷却水系统不必要的耗水对整个建筑物的节水意义重大。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或闭式冷却塔的喷淋水系统可设置水处理装置和化学加药装置改善水质,减少排污耗水量;可采取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等方式,相对加大冷却塔集水盘浮球阀至溢流口段的容积,避免停泵时的泄水和启泵时的补水浪费。本条中的“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包括采用分体空调、风冷式冷水机组、风冷式多联机、地源热泵、干式运行的闭式冷却塔等。7.3.5当前各种机组、设备类型繁多,电制冷机组、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及蓄冷蓄热设备等各具特色,地源热泵、蒸发冷却等利用可再生能源或天然冷源的技术应用广泛。由于使用这些机组和设备时会受到能源、环境、工程状况使用时间及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应客观全面地对冷热源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确定合理的冷热源方案。7.3.6在冬季建筑物外区需要供热的地区,大型公共建筑的内区在冬季仍然需要供冷,消耗少量电能,将内区多余热量转移至建筑物外区,分别同时满足外区供热和内区供冷的空调需要。如水环热泵系统、热回收型变冷媒煤流量空调系统等:比分别设置冷热源节能效果明显。对酒店、医院等生活热水消耗量较大且稳定的场所,宜回收空调系统冷凝热加热生活热水,游泳池冷却除湿设备的冷凝热亦宜回收利用。《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第二十九条,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有稳定热水需求,建筑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含改建、扩建)公共建筑,91

应当配套设计和建设空调废热回收利用装置,未配套的,不得通过施工图设计文 件审查和竣工验收备案”。 7.3.7无。

7.3.15在供暖空调系统中T/CECS G:H24-2018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规程.pdf,由于

/.3.15在供暖空调系统 输配环路及热(冷)源机组 (并联)环路存在水力失调,使得流经用户及机组的流量与设计流量不符。加上 水泵选型偏大,水泵运行不合适的工作点处,导致水系统处于大流量、小温差运 行工况,水泵运行效率低、热量输送效率低。并且各用户处室温不一致,近热源 处室温偏高,远热源处室温偏低。对热源来说,机组达不到其额定出力,使实际 运行的机组台数超过按负荷要求的台数。造成了能耗高,供热品质差的病。 设置水力平衡配件后,可以通过对系统水力分布的调整与设定,保持系统的 水力平衡,提高系统输配效率,保证获得预期的供暖效果,达到节能的目的,

7.3.16实行集中供热的建筑应当安装供热系统调控装置,用热计量装置和室内 温度调控装置;居住建筑安装的用热计量装置应当满足分户计量的要求。 7.3.17无。

7.3.18冷热源机房的控制要求。

1设备的顺序启停和连锁控制是为了保证设备的运行安全,是控制的基本要 求。从大工程应用效果看,水系统“大流量小温差”是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 未端空调设备不用时水阀没有关闭,为保证使用支路的正常水流量,导致运行水 泵台数增加,建筑能耗增大。因此,该控制要求也是运行节能的前提条件。 2冷水机组是暖通空调系统中能耗最大的单体设备,其台数控制的基本原则 是保证系统冷负荷要求,节能目标是使设备尽可能运行在高效区域。冷水机组的 最高效率点通常位于该机组的某一部分负荷区域,因此采用冷量控制方式有利于 运行节能。但是,由于监测冷量的元器件和设备价格较高,因此在有条件时(如 采用了DDC控制系统时),优先采用此方式。对于一级泵系统冷机定流量运行 时,冷量可以简化为供回水温差;当供水温度不做调节时,也可简化为总回水温 度来进行控制,工程中需要注意简化方法的使用条件。 3水泵的台数控制应保证系统水流量和供水压力/供回水压差的要求,节能 目标是使设备尽可能运行在高效区域。水泵的最高效率点通常位于某一部分流量 区域,因此采用流量控制方式有利于运行节能。对于一级泵系统冷机定流量运行 时和二级泵系统,一级泵台数与冷机台数相同,根据连锁控制即可实现;而一级 泵系统冷机变流量运行时的一级泵台数控制和二级泵系统中的二级泵台数控制 推荐采用此方式。由于价格较高且对安装位置有一定要求,选择流量和冷量的监 测仪表时应统一考虑。

4二级泵系统水泵变速控制才能保证符合节能要求.二级泵变速调节的节能 目标是使设备耗电量尽量低。实际工程中,有压力/压差控制和温差控制等不同 方式,温差的测量时间滞后较长,压差方式的控制效果相对稳定。而压差测点的 选择通常有两种:(1)取水泵出口主供、回水管道的压力信号。由于信号点的距 离近,易于实施。(2)取二级泵环路中最不利未端回路支管上的压差信号。由于 云行调节中最不利未端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在有代表性的分支管道上各设置 个,其中有一个压差信号未能达到设定要求时,提高二次泵的转速,直到满足为 止;反之,如所有的压差信号都超过设定值,则降低转速。显然,方法(2)所得 到的供回水压差更接近空调未端设备的使用要求,因此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前提 下,它的运行节能效果较前一种更好,但信号传输距离远,要有可靠的技术保证, 但若压差传感器设置在水泵出口并采用定压差控制,则与水泵定速运行相似,因 此,推荐优先采用压差设定值优化调节方式以发挥变速水泵的节能优势。 5关于冷却水的供水温度,不仅与冷却塔风机能耗相关,更会影响到冷机能 耗。从节能的观点来着,较低的冷水进水温度有利于提高冷水机组的能效比 但会使冷却塔风机能耗增加,因此对于冷却侧能耗有个最优化的冷却水温度。但 为了保证冷水机组能够正常运行,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通常冷却水进水温度 有最低水温限制的要求。为此,必须采取一定的冷却水水温控制措施。通常有三 种做法:(1)调节冷却塔风机运行台数;(2)调节冷却塔风机转速;(3)供、回水总 管上设置旁通电动阀,通过调节旁通流量保证进入冷水机组的冷却水温高于最低 限值。在(1)、(2)两种方式中,冷却塔风机的运行总能耗也得以降低。 6冷却水系统在使用时,由于水分的不断蒸发,水中的离子浓度会越来越大, 为了防止由于高离子浓度带来的结垢等种种弊病,必须及时排污。排污方法通常 有定期排污和控制离子浓度排污。这两种方法都可以采用自动控制方法,其中控 制离子浓度排污方法在使用效果与节能方面具有明显优点。 7供水温度提高,会使冷水机组的运行能效比提高,然而未端空调设备的除 湿能力下降、风机运行能耗会有所提高,因此供水温度的优化调节需要了解室列外 气象参数、室内环境和设备运行状况后,综合考虑整个系统的能耗才能进行。因 此,推荐在有条件时采用。 8设备保养方面的要求,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属于广义节能的范 。 9机房群控是冷、热源设备节能运行的一种有效方式,水温和水量等调节对 于冷水机组、循环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等运行能效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机房总能耗 是总体的优化且标。冷水机组内部的负荷调节等都由自带控制单元完成,而且其

传感器设置在机组内部管路上,测量比较准确和全面。采用通信方式,可以将其 内部监测数据与系统监控结合,保证第2款和第7款的实现

7.3.19全空气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要求:

1风阀、水阀与风机连锁启停控制,是一项基本控制要求。实际工程中发现 很多工程没有实现,主要是由于冬李防冻保护需要停风机、开水阀,这样造成夏 李空调机组风机停时往往水阀还开,冷水系统“大流量,小温差”,造成冷水泵 输送能耗增加、冷机效率下降等后果。需要注意在需要防冻保护地区,应设置本 连锁控制与防冻保护逻辑的优先级。 2绝大多数公共建筑中的空调系统都是间歇运行的,因此保证使用期间的运 行是基本要求。推荐优化启停时间即尽量提前系统运行的停止时间和推迟系统运 行的启动时间,这是节能的重要手段。 3室内温度设定值对空调风系统、水系统和冷热源的运行能耗均有影响。根 据相关文献,夏李室内温度设定值提高1℃,空调系统总体能耗可下降6%左右 因此,推荐根据室外气象参数优化调节室内温度设定值,这既是一项节能手段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室内人员舒适度和减少空调病。 新建建筑、酒店、高等学校等公共建筑和高等居住建筑同时使用率相对较低, 不使用的房间在空调供冷/供暖期,一般只关闭水系统,过渡季节风系统不会主 动关闭,造成能源浪费。 7.3.20推荐设置常闭式电动通断阀,风机盘管停止运行时能够及时关断水路 实现水泵的变流量调节,有利于水系统节能。 通常情况下,房间内的风机盘管往往采用室内温控器就地控制方式。根据《民 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公共区域风机盘管的 控制功能提出要求,采用群控方式都可以实现。 1由于室温设定值对能耗的影响,响应政府对空调系统夏季运行温度的号 召,要求对室温设定值进行限制,可以从监控机房统一设定温度。 2风机盘管可以采用水阀通断/调节和风机分档/变速等不同控制方式。采用 温控器控制水阀可保证各未端能够“按需供水”,以实现整个水系统为变水量系 统。 7.3.21室内热舒适的调控性,包括主动式供暖空调末端的可调性及个性化的调 节措施,总的目标是尽量地满足用户改善个人热舒适的差异化需求。通过未端调 节供暖空调系统的输出,可以避免用户通过开窗等不节能的调节方式对房间热环

通常情况下,房间内的风机盘管往往采用室内温控器就地控制方式。根据《民 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公共区域风机盘管的 控制功能提出要求,采用群控方式都可以实现。 1由于室温设定值对能耗的影响,响应政府对空调系统夏季运行温度的号 召,要求对室温设定值进行限制,可以从监控机房统一设定温度。 2风机盘管可以采用水阀通断/调节和风机分档/变速等不同控制方式。采用 温控器控制水阀可保证各末端能够“按需供水”,以实现整个水系统为变水量系 统。 7.3.21室内热舒适的调控性,包括主动式供暖空调未端的可调性及个性化的调 节措施,总的目标是尽量地满足用户改善个人热舒适的差异化需求。通过未端调 节供暖空调系统的输出,可以避免用户通过开窗等不节能的调节方式对房间热环 境进行调节,从而到达既满足用户热舒适需求,又节约能源的目的。

7.3.23人员密度较高

8.1.1 无。 8.1.2 无。

8.1.1 8.1.2

8.2.1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前,应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的市政给排水条件、水 资源状况、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通过全面的分析研究,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方 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建筑面积在20000平 方米以上的项目需要进行专项给排水规划

资源状况、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通过全面的分析研究,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方 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建筑面积在20000平 方米以上的项目需要进行专项给排水规划。 水资源利用方案包含下列内容: 1当地政府规定的节水要求、地区水资源状况、气象资料、地质条件及市 政设施情况等。 2统筹考虑项目周边水资源与市政设施条件及项目内的水资源情况,根据 须目分质用水需求,制定项目合理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实现项目分质供水, 达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根据《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确定节水用水定额,并估算项 且用水量。

4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 5采用的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方案。 6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对雨水、再生水及海水等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与 经济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非传统水源需水量与供应量进行水量平衡分析,确 定雨水、再生水及海水等水资源的利用方法、规模、处理工艺流程等。 8.2.2再生水(也称为“中水”)是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 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回用的非饮用水,再生水系统泛指与中水相关的 管道、设施、工艺等系统,由原水的收集、调蓄、处理和供给等部分组成。市政 再生水是指城市范围内,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为原水的再生水系统,其处理规 模大,配水管网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具有节水和减排的规模效益。 再生水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减少污水排放无为重要 再生水水量大,水质较稳定,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小,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水资源。 因此无论从减少水资源开发建设节水型城市,还是减轻水体污染负荷,都是可持 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处于城市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且有非传统水源用水需 求的项目,都应该使用市政再生水。

8.2.4民用建筑中大量采用PVC排水管,其隔声性能较差,使用时产生噪声对 使用者产生较大干扰。采用新型降噪管,可有效降低管道排水时的噪声影响,如 选择内壁带螺旋塑料管、芯层发泡管、聚丙烯静音等塑料管与机制排水铸铁管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噪音。而采用同层排水,降低排水时水下落高度和撞击力 能有效降低排水管的噪声,且能降低排水时对下面楼层的噪声干扰。 居住建筑应采取下列有效措施降低排水噪声影响。 1采用同层排水时,同层排水卫生间的个数或面积比例宜不小于50%。 2排水管采用新型降噪管的数量宜不少于排水管总数量的50%。 8.2.5绿色建筑设计中,给水系统应按照节能、节水的相关标准进行设计。 1给水排水系统应合理、完善、安全,并应满足《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的要求。 2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的规定。 3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是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中的明确要求。当建筑物需要加压供水时,应根据各种因素,综合全面考

虑,采用合理、节能的供水方案,当采用无负压供水技术时应征得当地供水行政 主管部门及供水部门批准认可,同时还应符合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 4用水器具或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水量超过额定流量的现象,称超压出 流现象,该流量与额定流量的差值,为超压出流量。超压出流量未产生使用效益, 为无效用水量,即浪费的水量。给水系统设计时应采取措施控制超压出流现象, 应合理进行压力分区,并适当地采取减压措施,避免造成浪费。 当选用自带减压装置的用水器其时,该部分管线的工作压力满足相关设计规 范的要求即可。当建筑因功能需要,选用特殊水压要求的用水器具时,可根据产 品要求采用适当的工作压力,但应选用用水效率高的产品,并在说明中做相应描 述。 5采用节能高效供水设备,水泵满足标准规定的节能评价值。当给水流量 大于10m3/h时,变频组工作水泵由2台以上水泵组成比较合理,可以根据建筑 的用水量、用水均匀性合理选择大泵、小泵搭配,泵组也可以配置气压罐,供小 流量用水,避免水泵频繁启动,以降低能耗;推荐变频调速泵组采用每台水泵独 立配置一台变频控制器和一对一变频控制,根据系统流量变化自动调节水泵转 速,实现多台工作泵运行情况下的效率均衡,无论系统运行工况如何变化,水泵 始终在高效区运行,与普通继电器电路单变频控制相比,采用这种一泵一频的变 频控制具有更理想的节能效果。 6所有用水器具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 GB/T18870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的要求。除特殊功能 需求外,均应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 7水封装置是建筑排水管道系统中用以实现水封功能的装置。便器构造内 自带水封,能够在保证污废水顺利排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防止排水系统中的 有害气体逸入室内,避免室内环境受到污染,有效保护人体健康。便器构造内自 带水封时,有效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且不能采用活动机械密封替代水封。 8按使用用途、付费或管理单元情况,对不同用户的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 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并据此施行计量收费,以实现“用者付费”,达到鼓励行 为节水的目的,同时还可统计各种用途的用水量和分析渗漏水量,达到持续改进 的目的。各管理单元通常是分别付费,或即使是不分别付费,也可以根据用水计 量情况,对不同管理单元进行节水绩效考核,促进行为节水。 8.2.6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的各个环节与部件都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首先考虑 用水安全问题,应严格执行《建筑中水设计标准》GB50336和《建筑与小区雨

8.2.6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的各个环节与部件都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

用水安全问题,应严格执行《建筑中水设计标准》GB50336和《建筑与小区雨 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规定。《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

中强制要求:城镇公共供水管网严禁与非生活饮用水管网连接,严禁擅自与自建 供水设施连接,以免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和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1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水质,应根据不同用途的用水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 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的要求。设有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的项目,户内中 水水质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技术规程》JGJ/T409的 要求。如用于冲厕、绿化灌溉、洗车、道路浇洒应符合《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 规范》GB50335中规定的城镇杂用水的水质控制指标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 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的要求。 当景观补水采用非传统水源时,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 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的要求。当景观水体用于全身接触、娱乐性 用途时,即可能全身浸人水中进行嬉水、游泳等活动,如旱喷泉、嬉水喷泉等: 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2要求对非传统水源的管道和设备设置明确、清晰的永久标识,可最大程 度避免在施工、日常维护或维修时发生误接、误饮、误用的情况,为用户提供健 康用水保障。如:非传统水源供水管道外壁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涂色, 并模印或打印明显且耐久的标识,如“中水”、“雨水”;对设置在公共场所的非 传统水源取水口,设置带锁装置;用于绿化浇酒的取水龙头,明显标识“不得饮 用”,或安装供专人使用的带锁龙头。 3非传统水源在储存、输配等过程中应有消毒措施。 4海水的直接利用为解决淡水资源不足提供了新的途径。沿海城市的冲洗 厕所、消防等用水,也在逐渐使用海水。利用海水冲厕后的污水,应与其他水源 的生活污水分开处理,不宜排入同一收集系统 8.2.7给排水设备、管道系统、消防系统等应满足建筑使用的安全性。管道系统 等与建筑墙体、楼板等构件之间的连接力学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连接可靠并能 适合主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之外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8.2.8本条根据《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制定。《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第二十九条规定:“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有稳定热水需求,建筑面积在一万平方 米以上的新建(含改建、扩建)公共建筑,应当配套设计和建设空调废热回收利 用装置,未配套的,不得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和峻工验收备案。”办公楼洗 手盆用热水不属于稳定热水需求

8.3.1给水排水系统应按下列要求做好节水、节能设计

1用水定额的取值应符合标准要求。 2按标准要求设置用水竖向分区,采用减压限流措施,确保用水点无超压 出流。建筑给水系统合理的压力分区,既能减少超压出流造成的水量浪费,也可 以降低能耗、增加供水可靠性、减少维护管理费用等,分区供水压力应满足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0555的有关规定:减压阀作为简便易用的设施在给水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般用水点供水压力控制在0.20MPa内,当建筑因功能需要,选用特殊水压要 求的用水器具时,可根据产品要求采用适当的工作压力,并选用用水效率高的产 品。 3采用节能高效供水设备,水泵满足标准规定的节能评价值。当给水流量 大于10m3/h时,变频组工作水泵由2台以上水泵组成比较合理,可以根据建筑 的用水量、用水均匀性合理选择大泵、小泵搭配,泵组也可以配置气压罐,供小 流量用水,避免水泵频繁启动,以降低能耗;推荐变频调速泵组采用每台水泵独 立配置一台变频控制器和一对一变频控制,根据系统流量变化自动调节水泵转 速,实现多台工作泵运行情况下的效率均衡,无论系统运行工况如何变化,水泵 始终在高效区运行,与普通继电器电路单变频控制相比,采用这种一泵一频的变 频控制具有更理想的节能效果。

水质和储水设施的卫生保障而制定

8.3.4绿色建筑设计时,通过设置完善的用水远传计量系统与水质在线监

色建筑设计时,通过设置完善的用水远传计量系统与水质在线监测系 合实现对给水系统节水与水质安全的科学管理与评估

1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按用水分类、系统分级设置的用水远传计量系统 将准确实时地将相应的用水量数据上传到管理系统,科学分析评估水系管网分布 情况,各类用水设备、设施、仪器、仪表分布及运转状态及用水总量和各用水单 元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找出薄弱环节和节水潜力,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管理措 施提供支撑。 2对建筑内各类水质实施在线监测,能够帮助物业管理部门随时掌握水质 指标状况,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设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时, 应对建筑中设有的各类供水系统的水源、水处理设施出水及最不利用水点等关键 性位置和代表性点设定为监测系统的监测点,并设置报警记录功能。水质在线监 测系统的存储介质和数据库应能随时供用户查询连续一年以上的运行数据。

8.3.5本条文是针对生活热水系统的节能、节水要求制定

1用水量较小且分散的建筑如:办公楼、小型饮食店等,热水系统选型时 不宜采用集中热水给水系统。而用水点比较集中的建筑如:旅馆、公共浴室、医 院、疗养院、体育馆、大型饭店等,热水系统选型时,宜采用集中热水给水系统 2热水系统的循环管网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m且不应大于500m,水加热 热交换站室宜设置在建筑与小区的中心位置。对于管网输送距离较远、用水量较 小的个别热水用户(如需要供应热水的洗手盆),当距离集中热水站/室较远时, 可以采用局部、分散加热方式,不需要为个别热水用户敷设较长热水管道,避免 造成热水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的热损失。 3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有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的措施,最 不利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差不宜大于0.02MPa;冷水、热水供应系统应分 区一致,同时还含有冷热水宜同供水源的要求,这是多年实践证明最可靠的分区 方式。 4在设有集中供应生活热水系统的建筑,应设置能保证循环效果的热水循 环系统,且热水循环管道首宜同程布置。可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中给出的建筑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三种循环方式:干管循环(仅干管设对应的回 水管)、立管循环(立管、干管均设对应的回水管)和干管、立管及支管循环(干 管、立管、支管均设对应的回水管)。 5保证配水点的出水温度和出水时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经过计算,设置 与采用合理的管径、流速、管长、管材及保温措施,减少管路上的热损失。 8.3.6通过“用者付费”,鼓励行为节水。本条中的“公用浴室”既包括学校 医院、体育场馆等建筑设置的公用浴室,也包括办公楼、旅馆、商店等为物业管 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设置的公用浴室。 1采用带恒温控制和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除了可避免烫伤 外,还可减少常规调节阀调节温度过程中的无效水量浪费, 2浴室在设置了保证循环效果的回水管情况下,可采取感应式或全自动刷 卡式淋浴器。 83.7无

3.3.8绿色建筑鼓励选用节水性能高的卫生器具,设计时,在满足卫生器具使用 要求的前提下,以已颁布的用水器具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现行国家标

8.3.11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 雨水、海水等,再生水又分市政再生水和建筑中水。 评估分析非传统水源与用水部位的用水时效及水质的供需平衡度,以最大化 利用非传统水源并综合经济性确定非传统水源的选择与利用方案。 如:我国大多数地区,冷却水用水时段与降雨高峰时段基本一致,因此,选 择雨水作为非传统水源给冷却水补水,系统易实现较高的供需平衡度。且《民用 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规定了冷却水“宜优先使用雨水等非传统水源” 冷凝水、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只要其水质能够满足《采暖空调系统水质》 GB/T29044中规定的空调冷却水的水质要求,均可以替代自来水作为冷却水补 水水源。 非传统水源可用于景观水体补水、绿化灌溉、车库及道路冲洗、洗车、冲厕 与冷却水补水等。其中冲厕、绿化灌溉、车库及道路冲洗、洗车用水采用非传统 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按国家或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设置。 8.3.12单独设置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设计计算应包括水量平衡、技术经济比较 分析。 1水量平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雨水逐月可收集 量;二是预测雨水回用的需水量。据此绘制水量平衡图,以直观表示雨水的收集

3.3.11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

1水量平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雨水逐月可收集 量;二是预测雨水回用的需水量。据此绘制水量平衡图,以直观表示雨水的收集, 存、处理、使用、溢流和补充之间的关系,并采取措施,确保水质安全和水量

9.2.1为确保建筑高效运营管理,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自动监控管理功能应能实 现对主要设备的有效监控。 9.2.2广东省正在制定相关的指标限值条款,在各地指标限值出台之前,不做强 制性要求,但设计时需要给出具体指标值。 9.2.3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对办公建筑、商店建筑、旅馆 建筑、医疗建筑、教育建筑、博览建筑、会展建筑、交通建筑、金融建筑的照明 功率密度值的限值进行了规定,提供了现行值和目标值。照明设计时,照明功率 密度限值应符合该标准规定的现行值。 9.2.4公共建筑能源消耗情况较复杂,当未分项计量时,不利于统计建筑各类系 统设备的能耗分布,难以发现能耗不合理之处。因此系统设计时需考虑建筑内各 能耗环节如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热水能耗、燃气等都能实现独立分项计量, 这有助于分析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 施,从而有效地实施建筑节能。 9.2.5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包括非承重墙体、附着于楼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 构件和部件等。设备指建筑中为建筑使用功能服务的附属机械、电气构件、部件 和系统,主要包括电梯、照明和应急电源、通信设备,管道系统、采暖和空气调 节系统,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公用天线等。附属设施包括整体卫生间、橱柜, 储物柜等。 建筑部品、非结构构件及附属设备等应采用机械固定、焊接、预埋等牢固性 构件连接方式或一体化建造方式与建筑主体结构可靠连接,防止由于个别构件破 环引起连续性破环或倒塌。应注意的是,以膨胀螺栓、捆绑、支架等连接或安装 方式均不能视为一体化措施。 9.2.6室内照明质量是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照明不但有利 于提升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减少各种职业疾病。 良好、舒适的照明要求在参考平面上具有适当的照度水平,避免眩光,显色效果 良好。各类民用建筑中的室内照度、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照明数量和质量指 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规定。 各类民用建筑中的室内照度、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照明数量和质量指标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建筑照明设计标

9.2.1为确保建筑高效运营管理,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自动监控管理功能应能实 现对主要设备的有效监控, 9.2.2广东省正在制定相关的指标限值条款,在各地指标限值出台之前,不做强 制性要求,但设计时需要给出具体指标值。 9.2.3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对办公建筑、商店建筑、旅馆 建筑、医疗建筑、教育建筑、博览建筑、会展建筑、交通建筑、金融建筑的照明 功率密度值的限值进行了规定,提供了现行值和目标值。照明设计时,照明功率 密度限值应符合该标准规定的现行值。

现对主要设备的有效监控, 9.2.2广东省正在制定相关的指标限值条款,在各地指标限值出台之前,不做强 制性要求,但设计时需要给出具体指标值。 9.2.3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对办公建筑、商店建筑、旅馆 建筑、医疗建筑、教育建筑、博览建筑、会展建筑、交通建筑、金融建筑的照明 功率密度值的限值进行了规定,提供了现行值和目标值。照明设计时,照明功率 密度限值应符合该标准规定的现行值。 9.2.4公共建筑能源消耗情况较复杂,当未分项计量时,不利于统计建筑各类系 统设备的能耗分布,难以发现能耗不合理之处。因此系统设计时需考虑建筑内各 能耗环节如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热水能耗、燃气等都能实现独立分项计量, 这有助于分析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 施,从而有效地实施建筑节能。 9.2.5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包括非承重墙体、附着于楼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 构件和部件等。设备指建筑中为建筑使用功能服务的附属机械、电气构件、部件

9.2.4公共建筑能源消耗情况较复杂,当未分项计量时,不利于统计建筑各类系 统设备的能耗分布,难以发现能耗不合理之处。因此系统设计时需考虑建筑内各 能耗环节如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热水能耗、燃气等都能实现独立分项计量。 这有助于分析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 施,从而有效地实施建筑节能

建筑部品、非结构构件及附属设备等应采用机械固定、焊接、预埋等牢固性 构件连接方式或一体化建造方式与建筑主体结构可靠连接,防止由于个别构件破 坏引起连续性破坏或倒塌。应注意的是,以膨胀螺栓、捆绑、支架等连接或安装 方式均不能视为一体化措施。

数量和质量。其中公共建筑包括:图书馆、办公、商店、观演、旅馆、医疗、教 育、博览、会展、交通、金融、体育等建筑。在进行设计时,照明产品的颜色参 数应符合标准对于光源颜色的规定;现场的照度、照度均匀度、显色指数、眩光 等指标应符合标准第5章的规定

9.2.7本条对照明产品光生物安全性估

生物安全性》GB/T20145规定了照明产品不同危险级别的光生物安全指标及相 关测试方法,为保障室内人员的健康,人员长期停留场所的照明应选择安全组别 为无危险类的产品。

9.2.8光源光输出波形的波动深度又称频闪比,用来评价输出的波动

响。当电光源光通量波动的频率,与运动(旋转)物体的速度(转速)成整倍数 关系时,运动(旋转)的物体的运动(旋转)状态,在人的视觉中就会产生静止, 到转、运动(旋转)缓慢,以及上述三种状态周期性重复的错误视觉,轻则导致 视觉疲劳、偏头痛和工作效率的降低,重则引发事故。光通量波动的波动深度越 大,负效应越大,危害越严重,

关、照度调节等措施对降低照明能耗作用很明显。照明系统分区需满足自然光利 用、功能和作息差异的要求。功能差异如办公区、走廊、楼梯间、车库等的分区: 作息差异一般指日常工作时间、值班时间等的不同。对于公共区域(包括走廊、 楼梯间、大堂、门厅、地下停车场等场所)可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 措施。如楼梯间采取声、光控或人体感应控制;走廊、地下车库可采用定时或其 他的集中控制方式。 采光区域的人工照明控制独立于其他区域的照明控制,有利于单独控制采光 区的人工照明,实现照明节能。 9.2.10选用的电梯系统应有节能控制措施。对垂直电梯,当建筑物有多台电梯时 应采用群控技术,应采用变频调速拖动或能量再生回馈技术,同时也采用轿厢无 工 m

桩、充电站等)提供接入条件。 预留条件的充电车位,至少应预留外电源管线、变压器容量、一级配电应预 留低压柜安装空间、干线电缆敷设条件,第二级配电应预留区域总箱的安装空间 与接入系统位置和配电支路电缆敷设条件,以便按需建设充电设施,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对不同场所无障碍停车的 要求,对于居住区,居住区停车场和车库的总停车位应设置不少于0.5%的无障 碍机动车停车位,若设有多个停车场和车库,宜每处设置不少于1个无障碍机动 车停车位;对于公共建筑,建筑基地内总停车数在100辆以下时应设置不少于1 个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100辆以上时应设置不少于总停车数1%的无障碍机动 车停车位。 9.2.12本条旨在通过信息网络系统为建筑使用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功能。为 保证建筑的安全、高效运营,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和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设置合 理、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建筑内的信息网络系统一般分为业务信息网和智能化 设施信息网,包括物理线缆层、网络交换层、安全及安全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 理系统五部分,支持建筑内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类信息的传输。系统和信息 的安全,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一定要保证。建筑内信息网络系统与建筑物外 其他信息网互联时,必须采取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稳定 和可靠。 应结合建筑实际,在建筑信息网络系统中设置绿色建筑主要性能指标发布的 功能。借助信息网络系统,可通过使便用者移动端、自助终端、物管终端等工具 建筑使用者可跟踪、获取相关信息,进一步提升建筑使用者的感知度和满意度。

桩、充电站等)提供接入条件。 预留条件的充电车位,至少应预留外电源管线、变压器容量、一级配电应预 留低压柜安装空间、干线电缆敷设条件,第二级配电应预留区域总箱的安装空间 与接入系统位置和配电支路电缆敷设条件,以便按需建设充电设施。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对不同场所无障碍停车的 要求,对于居住区,居住区停车场和车库的总停车位应设置不少于0.5%的无障 得机动车停车位,若设有多个停车场和车库,宜每处设置不少于1个无障碍机动 军停车位;对于公共建筑,建筑基地内总停车数在100辆以下时应设置不少于1 个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100辆以上时应设置不少于总停车数1%的无障碍机动 车停车位。

电所供电。”故以变电所到未端用电点的距离不超过250m为宜。配变电所宜靠 近负荷中心、大功率用电设备,低压线路干线供电半径不宜超过250m。 在公共建筑中大功率用电设备,主要指电制冷的冷冻机组。 9.3.2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计算可参照国家标准《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 GB/T13462。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计算可参照《配电变压器能效技术经济评价导 则》DL/T985。 9.3.3变电所低压侧集中设无功补偿是较为经济、方便的方式。合理的无功补偿 可提高电网功率因数,降低供电变压器及输送线路的损耗,改善供电效率。 9.3.4由于民用建筑有大量单相负荷,随机性很大,即使设计时尽量做到三相平 衡,在运行时也会产生差异较大的三相不平衡,三相同时自动补偿,容易造成各 个相过补偿、欠补偿。分相无功自动补偿可根据每相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偿 避免了过补偿、欠补偿。分相无功补偿投资也相应增大,故应部分设置适当容量 的分相无功补偿。

1本款从源头上避免谐波污染: 2实际使用的非线性负载越来越多,谐波监测是治理的依据; 3本措施可避免高次谐波产生谐振放大,但不能减少谐波

9.3.6目前国家已对5种光源和3种镇流器制定了能效限定值、节

能效等级。相关国家标准包括:

能效等级。相关国家标准包括:

《单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415; 《普通照明用双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043;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044; 《高压钠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573; 《金属卤化物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4; 《管型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7896; 《高压钠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574; 《金属卤化物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3。 9.3.7人工照明随天然光照度变化自动调节,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光环境,表面 室内产生过高的明暗对比,还能在较大程度上降低照明能耗

《单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415; 《普通照明用双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043;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044; 《高压钠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573; 《金属卤化物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4; 《管型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7896; 《高压钠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574; 《金属卤化物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3。 9.3.7人工照明随天然光照度变化自动调节,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光环境,表面 室内产生过高的陪对比,还能在轿大想度上降低照明能耗

9.3.8设计时,各主要功能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要求。 9.3.9建筑物光污染包括建筑反射光(眩光)、夜间的室外夜景照明以及广告照明 等造成的光污染。光污染产生的眩光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还会使人降低对灯光信 号等重要信息的辨识力,甚至带来道路安全隐惠。 光污染控制对策包括降低建筑物表面(玻璃和其他材料、涂料)的可见光反 射比,合理选配照明器具,采取防止溢光措施等。 室外夜景照明设计应满足国家标准《室外照明干扰光限制规范》GB/T35626 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中关于光污染控制的相关要 求,并在室外照明设计图纸中体现。 IⅢI电气设备 9.3.10低损耗变压器即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低的变压器。 9.3.11所选用的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 节能评价值》GB2005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干式配电变压 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值均应不高于能效等级2级的规定。水泵、风机等其他 电气设备也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节能评价值 IV计量与智能化 9.3.12对于采用大区域集中制冷,然后向各用户供冷,将会涉及用户支付空调 费用问题,作为收费的一个主要依据,计量用户用冷量的相关装置和制定费用分 摊的计算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9.3.13为保障且体现绿色建筑达到预期的运营效果,建筑宜对建筑最基本的能 源资源消耗量设置管理系统。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建筑项目需设置的系统大小 机是否需要设置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本条要求设置电、气、热的能耗计量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计量系统是实现 运行节能、优化系统设置的基础条件,能源管理系统便建筑能耗可知、可见、可 控,从而达到优化运行、降低消耗的目的。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电气等各部分能 源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并能实现远传,其中冷热源、输配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 冷热水机组、冷热水泵、新风机组、空气处理机组、冷却塔等,电气系统包括照 明、插座、动力等。对于住宅建筑,主要针对公共区域提出要求,对于住户仅要 求每个单元(或楼栋)设置可远传的计量总表 计量器具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 GB17167中的要求。

9.3.13为保障且体现绿色建筑达到预期的运营效果,建筑宜对建筑最基本

本条要求设置电、气、热的能耗计量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计量系统是实现 运行节能、优化系统设置的基础条件,能源管理系统使建筑能耗可知、可见、可 控,从而达到优化运行、降低消耗的目的。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电气等各部分能 源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并能实现远传,其中冷热源、输配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 冷热水机组、冷热水泵、新风机组、空气处理机组、冷却塔等,电气系统包括照 明、插座、动力等。对于住宅建筑,主要针对公共区域提出要求,对于住户仅要 求每个单元(或楼栋)设置可远传的计量总表 计量器具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 GB17167中的要求,

同时,在计量基础上,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传输、存储、分析功能, 系统可存储数据均应不少于一年。 9.3.14无。 9.3.15采用远传计量系统对各类用水进行计量,可准确掌握项目用水现状,如 水系管网分布情况,各类用水设备、设施、仪器、仪表分布及运转状态,用水总 量和各用水单元之间的定量关系,找出薄弱环节和节水潜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 节水管理措施和规划。 远传水表可以实时的将用水量数据上传给管理系统。远传水表应根据水平衡 测试的要求分级安装。物业管理方应通过远传水表的数据进行管道漏损情况检 测,随时了解管道漏损情况,及时查找漏损点并进行整改, 建筑中设有的各类供水系统均设置了在线监测系统。根据相应水质标准规范 要求,可选择对浊度、余氯、pH值、电导率(TDS)等指标进行监测,例如管 道直饮水可不监测浊度、余氯,对终端直饮水设备没有在线监测的要求。对建筑 内各类水质实施在线监测,能够帮助物业管理部门随时掌握水质指标状况,及时 发现水质异常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应有报警记录功能,其存 储介质和数据库应能记录连续一年以上的运行数据,且能随时供用户查询。水质 监测的关键性位置和代表性测点包括:水源、水处理设施出水及最不利用水点。 9.3.16绿色建筑智能化设计宜具有家电控制、照明控制、安全报警、环境监测、 建筑设备控制、工作生活服务等类型的服务功能;宜具有远程监控的功能;宜具 有接入智慧城市(城区、社区)的功能。 智能家居监控系统或智能环境设备监控系统是以相对独立的使用空间为单 元,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等将家居生 活或工作事务有关的设施进行集成,构建高效的建筑设施与日常事务的管理系 统,提升家居和工作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实现更加便捷适用的 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用户对绿色建筑的感知度。 智能化服务系统具备远程监控功能,使用者可通过以太网、移动数据网络等 实现对建筑室内物理环境状况、设备设施状态的监测,以及对智能家居或环境设 备系统的控制、对工作生活服务平台的访问操作,从而可以有效提升服务便捷性 智能化服务系统如果仅由物业管理单位来管理和维护的话,其信息更新与扩 充的速度和范围一般会受到局限,如果智能化服务平台能够与所在的智慧城市 (城区、社区)平台对接,则可有效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与互通,实现相关各 方的互惠互利。智慧城市(城区、社区)的智能化服务系统的基本项目一般包括

智慧物业管理、电子商务服务、智慧养老服务、智慧家居、智慧医院等

9.3.17《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对具备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的建 筑,建设单位应当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可再生能源利 用的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当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 同司步施工、同步验收。 目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系统设计,与建筑主体设计脱节严重,因此要求在进 行建筑设计时,其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也应与主体工程设计同步,从建筑及规划 开始即应涵盖有关内容,并贯穿各专业设计全过程。应用可再生能源时,应与相 应各专业节能设计协调一致,并注意避免出现因节能应用而浪费其它资源的现 象。

10.1.1无。 10.1.2 无。

10.2.1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大面积的草坪不但维护费用昂贵,其 主态效益也远远小于灌木、乔木。因此,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坪,以乔木为 主,能够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绿量,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和景观效益。 植物配置应充分体现本地区植物资源的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合理的植物物 种选择和搭配会对绿地植被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种植区域的覆土深度应满足 乔、灌木自然生长的需要,满足项目所在地有关覆土深度的控制要求,一般来说, 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的覆土深度为:乔木大于1.2m,深根系乔木大于1.5m,灌木 大于0.5m,草坪大于0.3m。种植区域的覆土深度应满足项目所在地园林主管部 门对覆土深度的要求,乔木种植应考虑抗台风的要求。 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耐候性强、病虫害少, 可提高植物存活率,有效降低维护费用。种植于有调蓄水功能绿地上的植被应根 居该设施的类型、设计水位高度和蓄水持续时间等,选择种植合适的植物。一般 而言,应有很好的耐旱、耐涝性能和较低的浇灌需求。

游泳池、瀑布等不在此列。应利用非传统水源来解决人工水景的水源问题,采用 水景应因地制宜,杜绝“无米之炊”的景观方案。 10.2.5当采用再生水浇洒时,因水中微生物易在空气中传播,故应避免喷灌方 式,可采用微灌方式。

10.3.1场地内种植区域的覆土深度应满足乔、灌木自然生长的需要。种植区域 的覆土深度应满足项目所在地相关覆土深度的规定要求。 垂直绿化是以地面基本垂直,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的一种方法。它利用檐、 墙、杆、栏等栽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和垂吊植物,达到防护、绿化和美化等效 果,能遮挡太阳辐射,改善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增加 建筑物的艺术效果。垂直绿化适合在西向、东向、南向种植。 采用屋顶绿化方式时,应有适量的绿化面积(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 比例达到30%以上)。 户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和停车场。其遮阳措施包括 绿化遮阴、构筑物遮阴、建筑日照投影遮阴。建筑日照投影遮阴面积按照夏至日 8:00~16:00内有4h处于建筑阴影区域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计算。乔木投影按照 树冠计算。设计时按照20年或以上的成活乔木计算其树冠,或参考园林设计中 的推荐计算方法。对于首层架空构造物,架空空间如果是活动空间,可计算在内 10.3.2“热岛”现象在夏季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同时还 容易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负 面影响。室外硬质地面采用遮阴措施可有效降低室外活动场地地表温度,减少热 岛效应,提高场地热舒适度。 室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不包括 机动车道和机动车停车场,本款仅对建筑阴影区的户外活动场地提出要求,建筑 阴影区为夏至日8:00~16:00时段在4h日照等时线内的区域。乔木遮阴面积按 照成年乔木的树冠正投影面积计算;构筑物遮阴面积按照构筑物正投影面积计 算。 10.3.3绿容率是指场地内各类植被叶面积总量与场地面积的比值。叶面积是生 态学中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性指标,它与植物生物量、固碳释氧,

10.3.3 态学中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性指标,它与植物生物量、固碳释氧 调节环境等功能关系密切,较高的绿容率往往代表较好的生态效益。目前常见的

绿地率是十分重要的场地生态评价指标,但由于乔灌草生态效益的不同,绿地率 这样的面积型指标无法全面表征场地绿地的空间生态水平,同样的绿地率在不同 的景观配置方案下代表的生态效益差异可能较大,因此,绿容率可以作为绿地率 的有效补充。 为了合理提高绿容率,可优先保留场地原生树种和植被,合理配置叶面积指 数较高的树种,提倡立体绿化,加强绿化养护,提高植被健康水平。绿化配置时 避免影响低层用户的日照和采光。 中国各气候区植被生长情况差异较大,为便于评价,本条的绿容率可采用如 下简化计算公式:绿容率=Z(乔木叶面积指数×乔木投影面积×乔木株数)+灌木 占地面积×3+草地占地面积×11/场地面积。冠层稀疏类乔木叶面积指数按2取 值,冠层密集类乔木叶面积指数按4取值,乔木投影面积按苗木表数据进行计算 场地内的立体绿化均可纳入计算。 除以上简化计算方法外,鼓励有条件地区采用当地建设主管部门认可的常用 植物叶面积调研数据进行绿容率计算。也可提供以实际测量数据为依据的绿容率 测量报告,测量时间可为全年叶面积较多的季节。 10.3.4无须永久灌溉植物是指适应当地气候,仅依靠自然降雨即可维持良好的 生长状态的植物,或在干旱时体内水分丧失,全株呈风干状态而不死亡的植物。 无须永久灌溉植物仅在生根时需进行人工灌溉,因而不需设置永久的灌溉系统 但临时灌溉系统应在安装后一年之内移走。

10.3.6传统的绿化浇灌多采用直接浇灌(漫灌)方式,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水, 还会出现跑水现象,使水流到人行道、街道或车行道上,影响周边环境。传统灌 溉过程中的水量浪费主要是由四个方面导致:高水压导致的雾化:土壤密实、坡

度和过量灌溉所导致的径流损失;天气和季节变化导致的过量灌溉;不同植物种 类和环境条件所导致的过量灌溉。 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同时还可采 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当采用再生水时,因水中微生物通 过喷灌在空气中极易传播,应避免采用喷灌方式。 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流灌和地下渗灌,它是通过低压管道和滴头或其 它灌水器,以持续、均匀和受控的方式向植物根系输送所需水分,比地面漫灌省 水50%~70%,比喷灌省水15%~20%。其中微喷灌射程较近,一般在5米以 内,喷水量为200~400升/小时。微灌的灌水器孔径很小,易堵塞。微灌的用水 般都应进行净化处理,先经过沉淀除去大颗粒泥沙,再进行过滤,除去细小颗 粒的杂质等,特殊情况还需进行化学处理。

10.3.7设置本条的目的是鼓励将雨水控制利用和室外景观水体设计有机地结合 起来。景观水体的补水应充分利用场地的雨水资源,不足时再考虑使用其它非传 统水源。

10.3.7设置本条的目的是鼓励将雨水控制利用和室外景观水体设计有机地

净化水处理系统,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 程》CJJ122的规定, 10.3.1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定义为: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 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外排总量控制包括径流减排、污染控制、雨水调节和收集回用等,应依据场 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最优方案。 从区域角度看,雨水的过量收集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响水系统的良性 循环。要使硬化地面恢复到自然地貌的环境水平,最佳的雨水控制量应以雨水排 放量接近自然地貌为标准,因此从经济性和维持区域性水环境的良性循环角度出 发,径流的控制率也不宜过大而应有合适的量(除非具体项目有特殊的防洪排涝 设计要求)。本条设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宜超过85%。 场地开发应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合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 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截污设 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 的灰色雨水设施(雨水口、雨水管道、调蓄池等),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削减雨水 径流、控制径流污染、保护水环境。 利用场地的水塘、湿地、低洼地作为雨水调蓄设施,或利用场地内设计景观 (如景观绿地和景观水体)来调蓄雨水,可达到有限土地资源多功能开发的目标 能调蓄雨水的景观绿地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树池、干塘等。 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是建筑场地产生径流的重要源头,易被污染并形成污染 源,故宜合理引导其进入地面生态设施进行调蓄、下渗和利用,并采取相应截污 措施。地面生态设施是指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即在地势较低的区域种 植植物,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达到控制径流污染 的目的。洗衣废水若排入绿地,将危害植物的生长,物业应定期检查并杜绝阳台 洗衣废水接入雨水管的情况发生。 雨水下渗也是消减径流和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条“硬质铺装地面 指场地中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不包括建筑占地(屋面)、绿地、水 面等。通常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有一定承载力要求,多采用石材, 砖、混凝土、砾石等为铺地材料,透水性能较差,雨水无法入渗,形成大量地面 径流,增加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透水铺装”是指采用如植草砖、透水沥青、 透水混凝土、透水地砖等透水铺装系统,既能满足道路用及铺地强度和耐久性要 求,文能使雨水通过本身与铺装下基层相通的渗水路径直接渗入下部土壤的地面 铺装。当透水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时,若地下室顶板设有疏水板及导水管等可将

渗透雨水导入与地下室顶板接壤的实土,或地下室顶板上覆土深度能满足当地园 林绿化部门要求时,仍可认定其为透水铺装地面

10.3.11外墙饰面、外墙粉刷及保温层等掉落伤人的现象在国内各个城市都有发 生,甚至尚未住人的新建小区也出现瓷砖大面积掉落现象。在建筑间距和通路设 计时,除了考虑消防、采光、通风、日照间距等,还需考虑采取避免坠物伤人的 措施。由于建筑物外墙钢筋混凝土、填充墙体、水泥砂浆、外贴保温、外墙饰面 层及门窗等的热胀冷缩系数不同,建筑设计时虽然采取设墙面变形缝的措施,但 受环境温度、湿度及施工质量的影响各种材料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材料连接 界面破坏,出现外墙空鼓,最后导致坠落影响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要求 建筑物出入口均设外墙饰面、门窗玻璃意外脱落的防护措施,并与人员通行区域 的遮阳、遮风或挡雨措施结合,同时采取建立护栏、缓冲区、隔离带等安全措施 消除安全隐惠。 10.3.12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提供活动场地及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 无障碍的出行环境,营造全龄友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是城市建设不容忽略的重要问 题。 10.3.13建设项目应对场地的地形和场地内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勘察,充分利用原 有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以及建筑、生态景观的布局,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减少 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原有植被、水体、山体、 地表行泄洪通道、滞蓄洪坑塘洼地等。在建设过程中确需改造场地内的地形、地 貌、水体、植被等时,应在工程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复原措施,减少对原场地环 境的改变和破坏。场地内外生态系统保持衔接,形成连贯的生态系统更有利于生 态建设和保护。 表层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合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对于场地内未受污染的净地表层土进行保护和回收利用 是土壤资源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 基于场地资源与生态诊断的科学规划设计,在开发建设的同时采取符合场地 实际的技术措施,并提供足够证据表明该技术措施可有效实现生态恢复或生态补 尝,可参与评审。比如,在场地内规划设计多样化的生态体系,如湿地系统、乔 灌草复合绿化体系、结合多层空间的立体绿化系统等,为本土动物提供生物通道 和栖息场所。采用生态驳岸、生态浮岛等措施增加本地生物生存活动空间,充分 利用水生动植物的水质自然净化功能保障水体水质。对于本条未列出的其他生态 恢复或补偿措施,只要申请方能够提供足够相关即可认为满足得分要求。

10.3.11外墙饰面、外墙粉刷及保温层等掉落伤人的现象在国内各个城市都有发 生,甚至尚未住人的新建小区也出现瓷砖大面积掉落现象。在建筑间距和通路设 计时,除了考虑消防、采光、通风、日照间距等,还需考虑采取避免坠物伤人的 措施。由于建筑物外墙钢筋混凝土、填充墙体、水泥砂浆、外贴保温、外墙饰面 层及门窗等的热胀冷缩循系数不同,建筑设计时虽然采取设墙面变形缝的措施,但 受环境温度、湿度及施工质量的影响各种材料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材料连接 界面破坏,出现外墙空鼓,最后导致坠落影响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要求 建筑物出入口均设外墙饰面、门窗玻璃意外脱落的防护措施,并与人员通行区域 的阳、遮风或挡雨措施结合,同时采取建立护栏、缓冲区、隔离带等安全措施 消除安全隐惠。 10.3.12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提供活动场地及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 无障碍的出行环境,营造全龄友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是城市建设不容忽略的重要问 题。

11.1.1无。 [11.1.2 无。

11.2.1应在场地及建筑公共场所和其他有必要提醒人们注意安全的场所的显著 位置上设置具有警示和引导功能的安全标志

11.2.1应在场地及建筑公共场所和其他有必要提醒人们注意安全的场

11.2.2装修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建筑情况、室内装修设计方案、装修材料的种类 使用量、室内新风量、环境温度等诸多影响因素,以各种装修材料、家具制品主 要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如释放速率)为基础,以“总量控制”为原则。依据装修 设计方案,选择典型功能房间(卧室、客厅、办公室等)使用的主要建材(3~5 种)及家具制品,对室内空气中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水平进行预评 估。其中建材污染物释放特性参数及评估计算方法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住宅建 筑室内装修污染控制技术标准》JGJ/T436和《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设计 标准》JGJ/T461的相关规定。 11.2.3吸烟及二手烟对人健康同样会造成较大的危害,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经 发布了控制吸烟条例,如《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 例》、《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 烟条例》、《青岛市控制吸烟条例》等等。因此,本条规定建筑室内和建筑主出入 口处禁止吸烟,并设置禁烟标志。 11.2.4在人员流动大的场所,青少年和儿童经常活动的场所,容易碰撞、夹伤, 湿滑及危险的部位和场所等处设置显著、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比如禁止攀爬, 禁止倚靠、禁止伸出窗外、禁止抛物、注意安全、当心碰头、当心夹手、当心车 辆、当心坠落、当心滑倒、当心落水等。同时,应根据需求,在项目内设置安全 引导指示标志,包括紧急出口标志、避险处标志、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急救点标 志、报警点标志等,以及其他促进建筑安全使用的引导标志等。 标识系统还应包括导向标识和定位标识等,能够为建筑使用者带来便捷的使 用体验。标识一般有人车分流标识、公共交通接驳引导标识、易于老年人识别的 标识、满足儿童使用需求与身高匹配的标识、无障碍标识、楼座及配套设施定位 标识、健身慢行道导向标识、健身楼梯间导向标识、公共卫生间导向标识,以及 其他促进建筑便捷使用的导向标识等。公共建筑的标识系统应当执行现行国家标 准《公共建筑标识系统技术规范》GB/T51223,住宅建筑可以参照执行。 在标识系统设计和设置时,应考虑建筑使用者的识别习惯,通过色彩、形式 字体、符号等整体进行设计,形成统一性和可辨识度。并考虑老年人、残障人士 儿童等不同人群对于标识的识别和感知的方式,例如,老年人由于视觉能力下降 需要采用较大的文字、较易识别的色彩系统等,儿童由于身高较低、识字量不够 等,需要采用高度适合、色彩与图形化结合等方式的识别系统等。因此,提出根 据不同使用人群特点设置适宜的标识引导系统,体现出对不同人群的关爱。 同时,为便于标识识别,应在场地内显著位置上设置标识,标识应反映一定 区域范围内的建筑与设施分布情况,并提示当前位置等。建筑及场地的标识应沿

行路径布置,构成完整和连续的引导系统

11.3.2本条在设计阶段主要通过量值计算或污染物浓度模拟预测实现。

11.3.2本条在设计阶段主要通过量值计算或污染物浓度模拟预测实现。

第1款,在本标准第11.2.2条基础上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第2款,对颗粒物浓度限值进行了规定。全装修项目可通过建筑设计因素(门 窗渗透风量、新风量、净化设备效率、室内源等)及室外颗粒物水平(建筑所在 地近1年环境大气监测数据)Q/SY 06520.6-2016 炼油化工工程消防安全及职业卫生设计规范 第6部分:蒸汽灭火系统.pdf,对建筑内部颗粒物浓度进行估算。计算方法可参

11.3.3从源头把控,选用绿色、环保、安全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是保障室内空 气质量的基本手段。为提升家装消费品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生活的 追求,国家于2017年12月8日发布了包括内墙涂覆材料、木器漆、地坪涂料、 壁纸、陶瓷砖、卫生陶瓷、人造板和木质地板、防水涂料、密封胶、家具等产品 在内的绿色产品评价系列国家标准,包括现行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涂料》 GB/T35602、《绿色产品评价纸和纸制品》GB/T35613、《绿色产品评价陶瓷砖》 GB/T35610、《绿色产品评价人造板和木质地板》GB/T35601、《绿色产品评价防 水与密封材料》GB/T35609等,对产品中有害物质种类及限量进行了严格、明 确的规定。其他装饰装修材料,其有害物质限量同样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1.3.4现场十式作业与湿作业相比可更有效保证现场施工质量,降低现场劳动 强度,施工过程更环保、卫生。并可在不降低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符 合建筑工业化的国际潮流。 工业化的装修方式是将装修部分从结构体系中拆分出来,合理地分为隔墙系 统、天花系统、地面系统、厨卫系统等若干系统,最大限度地推进这些系统中相 关部品的工业化生产,减少现场操作,这样做可大大提高部品的加工和安装精度 提高装修质量,缩短工期,是绿色建筑设计今后的发展方向

11.3.4现场干式作业与湿作业相比可更有效保证现场施工质量,降低

工业化的装修方式是将装修部分从结构体系中拆分出来,合理地分为隔墙系 统、天花系统、地面系统、厨卫系统等若干系统,最大限度地推进这些系统中相 关部品的工业化生产,减少现场操作,这样做可大大提高部品的加工和安装精度, 提高装修质量,缩短工期,是绿色建筑设计今后的发展方向

11.3.5广东省每当春未夏初之际,空气的相对湿度上升,其值可达90%以上。 当房间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就会在墙表面上产生结露现象,俗称泛潮 湿度过高,会降低结构材料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有碍室内的卫生和人体健康, 义影响了建筑的美观。因此,应做好室内空间的密封措施。对于与室外想通的空 间,应采用宜清洗的材料,以便于及时清除霉菌班,避免发霉影响建筑物的美观 和建筑室内环境。 吸湿性面层材料:采用有吸湿作用的面层材料,让其吸收凝结水是简便易行 的方法。干燥而表面带有微孔的耐磨材料(如陶土的防潮转)、较粗糙的素混凝 土表面都有一定的吸湿能力,能将潮气吸人面层暂存,当气温回收、气候十燥时 又逐渐蒸发而重返大气,达到“潮而不显”的目的。 设置防潮层:防潮层的做法有柔性和刚性两种。尽管柔性防潮层造价较高, 但防潮可靠,在南方地区应用较广

11.3.6天然光环境是人们长期习惯和喜爱的工作环境。各种光源的礼

果表明,在同样照度的条件下,天然光的辨别能力优于人工光,从而有利于人们 工作、生活、保护视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自然采光最大的缺点是不稳定,窗口

处自然采光亮度过大时宜产生眩光,这些都不利于室内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采用 卷帘、内遮阳百叶等内遮阳措施能有效改善这些问题,且对室内人员的隐私保护 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11.3.7建筑防滑地面工程对于保证人身安全至关重要。光亮、光滑的地面,因 雨雪天气造成的室外湿滑地面极易导致伤害事故。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 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的规定,Aw、Bw、Cw、Dw分别表示潮湿地面防滑 安全程度为高级、中高级、中级、低级,Ad、Bd、Cd、Da分别表示干态地面防 骨安全程度为高级、中高级、中级、低级

东阳市体育馆新建项目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2 绿色建筑设计评估与审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