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02/T 1069-2018 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程.pdf

DB3302/T 1069-2018 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252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302/T 1069-2018 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程.pdf

DB3302/T10692018

表13沥青表面处治质量验收要求(续)

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就地热再生、就地冷再生质量控制和验收可按现行JTGF41执行。 沥青路面养护维修质量检查与验收应符合表14的规定

表14沥青道路路面维修质量验收

SL688-2013村镇供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说明.pdf表15水泥混凝士道路路面维修质量验收

DB3302/T10692018

DB3302/T10692018

表15水泥混凝土道路路面维修质量验收(续)

11.2.5人行道维修质量验收应符合表16的规定。

表16人行道维修质量验收

11.2.6缘石养护质量标准应符合表17的规定。

11.2.6缘石养护质量标准应符合表17的规定

表17人行道缘石养护质量验收标准

11.2.7道路无障碍设施养护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之.7道路无障碍设施券折 下列规定:

盲道养护质量验收应符合表18的要求:

DB3302/T10692018

表18盲道养护质量验收标准

表19无障碍坡道养护质量验收标准

出路 1)小型掘路修复中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的养护质量验收标准应符合表14、 表15、表16的规定; 2)路肩(人行道土基)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0的规定:

表21垫层的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

DB3302/T10692018

表21垫层的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续)

三渣基层的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2

表22三渣基层的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

表23进出口斜坡标准及充许偏差

表24隔离护栏养护质量验收标准

DB3302/T10692018

表25路铭牌养护质量验收标准

11.3.1道路养护状况评定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应满足CJJ36的相关规定。 11.3.2以一个路段作为城市道路养护维修状况评定检查单元,不足500m的道路亦自成一个单元考虑。 11.3.3考虑到在城市道路使用过程中,车行道是影响养护质量的主要部分,人行道、路基均次之,其 他设施所占比例较低,其技术状况对路用性能的影响相对最小,各类设施综合比例系数应按表26和27 确定。

表26各类设施综合比例系数

27车行道设施加权系数

11.3.4城镇道路养护状况评定等级应按车行道、人行道、路基、其他设施四类设施单元分别确定优、 良、合格、不合格四级,以优、良、合格单元数占总检查单元数的百分比为该类设施的合格率,每条城 镇道路的四类设施合格率的加权平均值为该路养护状况综合完好率。 11.3.5车行道、人行道、路基设施、其他设施养护状况及道路综合完好率的评定等级应符合CJJ36 的规定。当出现结构强度不足时,设施养护状况评定等级不得为优、良。 11.3.6将同一路段两次维修时间间隔作为评定养护质量的主要指标,12个月以上、6个月以上、3个 月以上及3个月以下分别定义为优、良、次、差。人 11.3.7城市道路养护状况检查评定原始资料与评定结果应整理造册,收入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档案。

12.1.1养护作业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进入养护作业现场内的人员,必须穿戴具 有反光功能的安全标志服和防护帽。 12.1.2养护维修作业现场应设置明显安全标志和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12.1.3养护维修作业人员不得随意走出安全保护区,不得将施工机具和材料置于安全保护区外。如需 穿越行车道,应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通过

DB3302/T10692018

12.2养护流动作业要求

12.2.1道路养护流动作业包括道路养护车、道路检测车、清扫车、牵引车、洒水车、冲水车、绿化浇 水养护车、吊车、登高车等施工车辆的行走作业。作业车辆后方必须悬挂移动性施工标志。 12.2.2行走作业车辆必须开启双侧转向指示灯、警示灯或箭式导向灯牌,夜间作业车辆可增设带有光 信号传感器的安全灯。 12.2.3作业车辆应限速行驶,不得任意调头、倒车和逆向行驶。 12.2.4随车作业人员必须在车辆前方区域内作业,如需停留作业时,应在车辆后方设置锥形交通标,

12.3养护维修安全设施

12.3.1养护作业控制区设立的标志、标线应符合GB5768(所有部分)的相关规定 12.3.2养护作业期间锥形交通路标、护栏、施工隔离墩、防撞桶(墙)、夜间照明设施等安全设施应符 合下列规定,

12.3.1养护作业控制区设立的标志、标线应符合GB5768(所有部分)的相关规定

DB3302/T10692018

12.3.5交叉路口养护作业区域应采用通透性材料进行围护,保证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内区域的通透和整 洁。 12.3.6快速路大中养护维修作业时应有专职的安全员,其他类型的养护维修作业应指派专人负责维持 交通。

12.4机动车道养护维修作业

12.5非机动车道养护维修作业区

12.5.1非机动车道养护作业控制区的布置应根据养护作业道路路况确定。 12.5.2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间无两侧分车带或分隔物时,应按机动车道的养护作业区布置, 12.5.3非机动车道应留出2m供非机动车通行,缓冲区取2m,不设警告区、下游过渡区及终止区,上 游过渡区取5m 12.5.4非机动车道不能留出2m及人行道宽度不小于3m的,非机动车可借用人行道通行,缓冲区取 2m,不设警告区、下游过渡区及终止区,上游过渡区取5m。 12.5.5非机动车道不能留出2m及人行道宽度小于3m的,非机动车可借用机动车道通行,应按机动车 道的养护作业区布置

12.6人行道养护维修作业区

12.6.1人行道可以留出1.5m供行人通行并应保证行人的安全,不设警告区、缓冲区、下游过渡区及 终止区,上游过渡区取2m。 12.6.2人行道不能留出1.5m供行人通行,而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小于3m,行人可占用非机动车道通行, 且应按非机动车道的养护作业区布置。 2.6.3人行道不能留出1.5m供行人通行,而非机动车道宽度小于3m,行人可占用非机动车道通行, 非机动车可占用机动车道通行,其养护作业控制区应按机动车道的养护作业区布置。 2.6.4人行道不能留出1.5m供行人通行,没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行人可占用机动车道通行,其养 护作业控制区应按机动车道的养护作业区布置。 12.6.5工作区长度根据养护维修作业的需要确定

12.7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12.7.1严格按照《宁波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要求,实施标准化养护,严格控制噪声、废气、 份尘排放,严禁随意处置养护废旧料,最大限度减少养护作业对附近区域交通及市容环卫影响。 12.7.2以文明施工为准则,规范布置警告、警示及文明施工告知铭牌,不随意封闭交通。 2.7.3养护作业人员应按规定统一着装,作业时不穿拖鞋、不赤膊:坚持“七不规范”,养护施工作 业时不大声喧哗。 12.7.4加强车辆、养护机械的管理,定期进行维修保养、年检,杜绝废气、噪声超标现象,不使用降 尘装置失效的机具设备,严格控制施工时的扬尘。 12.7.5加强建筑材料及土方的运输进出场管理,做好车辆所经过路线的道路保洁工作

.8.1道路养护管理单位应定期进行养护质量分析,提高维护质量水平。 .8.2道路养护管理单位应对市政设施养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处理违反本规程的行为

DB3302/T1069—2018附录A(资料性附录)表A.1城市道路巡查表年月时间公里巡视时间公里路线时间公里时间公里发现存在问题(可附照片)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主管:填报人:36

DB3302/T1069—2018表A.2设施损坏通知单通知号设施名称班损坏部位年月日损坏原因、存根处理意见二、交工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段三交班班长技术员:巡视员:年月日37

DB3302/T1069—2018附录B(资料性附录)表B.1城市道路资料卡设施损坏通知单道路名称:长度路面宽起止地点路面面积修建年月道路等级道路结构(m)度(m)(m)交通量平整弯沉值交通量(双向标弯沉值时间(双向标准车辆/时间平整度值度值(mm)准车辆/昼夜)(mm)昼夜)历年调查情况审核:填表:B38

DB3302/T10692018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表C.1沥青路面损坏类型

表C.2水泥路面损坏类型

DB3302/T1069—2018表 C.2(续)损坏类型定义计量标准接散失深度在表面下等于或大于5mm。缝接缝料损坏填缝料剥落、挤出、老化和缝内无填缝料按长度xlm计破坏临近接缝0.6m内,或板角0.15m内,混凝土开裂或成边角剥落按其外边界长(m)×宽(m)计量类碎块表面板表面出现直径为25mm100mm,深为12mm~50mm面坑洞按外围面积计的坑洞破坏表面纹裂与层状剥按一边平行于道路中心线的外接矩类落路面表面有网状浅而细的裂纹或层状剥落形面积计量高差等于或大于15mm。按错台板块的错台在接缝或裂缝两边出现高差边长(m)×lm计量拱胀横缝或接缝两侧的板体发生明显抬高按拱起板块的面积计量荷载作用时板发生弯沉,水和细料在轮载的作用下从其按唧泥板块的边长(m)×lm计量接缝或裂缝中唧出他修路面在修补位置产生的损坏或病害按修复面积计量类路面与路框差等于或大于15mm。按井路框差路表与检查井框顶面的相对高差(高或低)数×lm"计量在3m直尺范围内沉陷深度大于10mm。沉陷路面局部或连续多块板下沉按长(m)×宽(m)计量表C.3人行道铺装损坏类型单位为m²损坏类型定义计量标准裂缝路面上出现的各类裂缝按裂缝长(m)x0.2(m)计量松动或变形人行道块件出现松动、脱空、下陷或拱起按松动及变形的块件面积计量残缺人行道块件破碎散失信息服务平台按残缺面积计量40

DB3302/T10692018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表D.1沥青路面损坏单项扣分表

(规范性附录) 表D.1沥青路面损坏单项扣分表

表D.1沥青路面损坏单项扣分表

表D.2人行道路面损坏单项扣分表

表D.3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单项扣分表

DB3302/T10692018

DB3302/T10692018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表E.1沥青路面损坏调查表

DB3302/T10692018

F.1.1浆液扩散半径,初步确定时可取r=1.5m,根据灌浆试验后再确定。 F.1.2灌浆孔宜采用梅花形分布,最优灌浆孔距R=r十b/2,r为浆液扩散半径,b为厚度。 F.1.3灌浆孔孔深应根据工勘资料确定,在没有资料条件下可取1m~3m。 F.1.4灌浆压力与土的重度、强度、初始应力、孔深、位置及灌浆次序等因素有关,灌浆压力通过灌 浆试验来确定。在没有试验数据条件下,可取0.3MPa~0.4MPa,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 F.1.5规定灌浆压力下,孔段吸浆量小于0.6L/min,延续30min即可结束灌浆,或孔段单位吸浆量大于 理论估算值时也可结束灌浆。 F.1.6准备工作。正式施工前,保证设备器具和材料按时到场,着重做好灌浆试验工作,调整灌浆压 力、浆液扩散半径、孔距和排距后及时将孔位放样至实地。 F.1.7机具选型。根据路基土的特点和设计要求,采用花管、袖阀管或二重管注浆。 F.1.8施工工序。成孔→安放灌浆管并孔口封堵→搅浆→灌浆→待凝→成孔→安放灌浆管并孔口封堵 *搅浆→灌浆→封孔。 F.1.9根据设计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准备、施工设备机具选型及对特殊情况下的技术 处理措施。 F.1.10施工结束15d后,应在施工段范围内选择5个代表点(其中2个在灌浆点位,2个在两相邻灌浆点 应中间,1个在相邻对角灌浆点申间)进行复合地基压板(0.5m)静载试验;选择12个钻孔检验点(其中6 个钻孔距灌浆点0.5m,6个钻孔距灌浆点1.0m),进行钻孔取芯和标贯试验,选择30个点进行弯沉试验。

DB3302/T10692018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挖补式施工技术要点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挖补式施工技术要点

切缝机按车道画出开槽线,沿病害区域外扩不少于100mm。采用路面破碎机和切割机或路面铣 备将维修面开成矩形,四周同路面标线平行或垂直,深度不小于3cm或面层厚度。若基层发生 要预先处理,

G.3.1摊铺修补材料前,利用专用沥青喷洒设备,在坑槽壁面和底面上均匀地喷涂一薄层界面处治材 料,喷洒量以0.4kg/m~0.6kg/m为宜,提高修补材料与原有路面材料的黏结效果, G.3.2界面处治材料可采用热沥青、SBS热改性沥青、乳化沥青及SBS改性乳化沥青等。对于采用永久 性修补的热拌沥青混合料,宜采用热沥青、SBS热改性沥青等。 G.3.3当分层填料分层碾压时,粘层油也要分层依次洒布。如采用冷补料,无需再酒粘层油

摊铺、整平后,宜采用小型振动平板夯、小型振动压路机或手扶式振动碾压等压实装置对修补 行压实。

DB3302/T10692018

G.6.1压实完成后,宜用熨平板对坑槽表面修补材料进行加热、加压熨平,提高坑槽修补的平整度, 工作温度以170℃200℃为宜。 G.6.2在路面冷却后,宜采用热沥青、热改性沥青、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进行封边处理,将沥青 类黏结剂均匀涂抹在修补面四周新、旧沥青混凝土接缝上,起防水和防止接缝处沥青混合料松散、啃边 作用。

G.6.1压实完成后,宜用熨平板对坑槽表面修补材料进行加热、加压熨平,提高坑槽修补的平整度, 工作温度以170℃~200℃为宜。 G.6.2在路面冷却后,宜采用热沥青、热改性沥青、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进行封边处理,将沥青 类黏结剂均匀涂抹在修补面四周新、旧沥青混凝土接缝上,起防水和防止接缝处沥青混合料松散、啃边 作用。

DB3302/T10692018

H.1.1在混凝土面板上喷洒粘层热沥青,温度为150℃~170℃,沥青用量1.1kg/m²,粘层 工布宽5cm~10cm H.1.2在起始端用垫片加水泥钉固定土工布,摊铺土工布,两卷间搭结15cm,连接处喷洒 土工布施工温度大于10℃。

工布宽5cm~10cm。

1.1.3沥青混凝土摊铺,全路幅施工。

碾压时压路机从路旁起压向路中CECS453-2016标准下载,三轮式压路机每次堆叠宜为后轮宽1/2,双轮压路机每次堆 壹为30cm; 一碾压速度初压1.5km/h~2km/h;复压2.5km/h3.5km/h;终压2.5km/h~3.5km/h; 不得在新铺沥青混凝土上转向调头或左右挪动或忽然刹车,

H.2.1.1喷酒洒粘层油:清洁路面,喷洒粘层油,用量宜为0.4kg/m²~0.6kg/m。 H.2.1.2格栅固定:不带自粘胶的格栅可用水泥钉加垫片固定,端部用膨胀螺丝加垫片固定,钢钉每 隔2~5m一个。 H.2.1.3碾压:玻纤土工格栅铺设固定完毕后,应采用胶轮压路机适度碾压稳定,使格栅与原路表面 勃结牢固。 H.2.1.4格栅搭结:格栅纵向搭结距离不小于20cm,横向不小于15cm,根据沥青摊铺方向,前一幅置 于后一幅之上。 H.2.1.5为防止施工车辆轮胎将玻纤格栅和粘层黏结及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机轮打滑,可在粘层油表面 撒石屑,用量宜为3m²/1000m~5m²/1000m。不 H.2.1.6格栅施工温度不宜低于10℃,路面潮湿不得施工。 H.2.1.7栅铺设完毕后,严格控制车辆出入,禁止车辆急转向、急刹车和倾卸混合料,防止损伤格栅。

H.2. 2直铺法施工

H.2.2.1先在旧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做20mm~30mm厚的调平层,其上应保持清洁干净。 H.2.2.2喷酒乳化沥青或液体沥青粘层油,用量宜为0.3kg/m²~0.4kg/m²。 H.2.2.3采用专用摊铺车铺设自粘式玻纤格栅,铺设时应平顺、拉紧。 H.2.2.4横向搭接长度宜为50mm~100mm,纵向搭接长度宜为150mm~200mm,搭接重叠方向与沥青混凝 土摊铺机运行的方向一致。 H.2.2.5使用胶轮压路机碾压(胶轮压路机需有洒水装置),然后罩面。

H.2.2.1先在旧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做20mm~30mm厚的调平层,其上应保持清洁干净。 H.2.2.2喷洒乳化沥青或液体沥青粘层油,用量宜为0.3kg/m²~0.4kg/m²。 H.2.2.3采用专用摊铺车铺设自粘式玻纤格栅,铺设时应平顺、拉紧。 H.2.2.4横向搭接长度宜为50mm~100mm,纵向搭接长度宜为150mm~200mm,搭接重叠方向与沥青混凝 土摊铺机运行的方向一致。

DB3302/T10692018

H.3.1先洒布高强热沥青黏结油,其横向范围应比聚酯玻纤布宽5cm~10cm。 H.3.2施工温度不应低于5℃,热黏结料温度应保持在180℃左右。在热黏结料完全渗透底面且仍呈液 体状时,立即铺设聚酯玻纤布,沥青喷洒车与聚酯玻纤布铺设距离不宜过远。 1.3.3聚酯玻纤布铺设应保持匀速、较好的直顺度。路面有转弯时应将布割开,重新进行横缝搭接。 H.3.4铺设时发生褶皱或打折现象,及时用工具刀切开褶皱部位,再搭接、胶结及压实,保证聚酯玻 纤布与黏结料的良好黏结。 H.3.5聚酯玻纤布纵向接缝搭接宽度为1cm,横向接缝搭接宽度为1cm,横向接缝搭接方向应为摊铺沥 青混凝土的方向,接缝应当牢固。搭接宽度不宜过宽,避免搭接处夹层变厚,导致上面结构层起鼓、脱 离、位移。 H.3.6水泥路面起、终点刚柔拼接缝处,聚酯玻纤布铺设延长2m。铺设后的聚酯玻纤布两侧喷酒外露 的热黏结料应及时采用石屑酒盖,以免破坏。

H.4.1在应力吸收层铺设之前,应对下层结构清扫、冲洗,彻底清除下承层的泥土、杂物,再喷洒透 层沥青,用量为0.3kg/m~0.4kg/m。 H.4.2橡胶沥青应洒布均匀,用量宜为2.0kg/m~2.5kg/m,最大偏差不应超过设计洒布量的土0.20k g/m,洒布温度宜为180℃~200℃。橡胶沥青洒布后在集料碎石撒铺前应禁止任何车辆、行人通过橡胶 沥青层。当罩面厚度小于5cm时,为了避免泛油,洒布量尽量采用低限。 H.4.3沥青洒布后,应及时洒布预拌碎石,撒布量为面积覆盖率的60%~70%,碎石规格为6mm~11mm 的单粒径预拌碎石,洒布量按10kg/m控制。 H.4.4喷洒橡胶沥青后,应立即满铺碎石,用量宜为15kg/m~22kg/m²。碎石应保持干净、干燥状态, 并经过拌和楼预拌除尘加热,其温度应达150℃以上。 1.4.5利用重型胶轮压路机紧跟碎石撒布车碾压,每次碾压重叠1/3轮宽,碾压要求两侧到边,确保有 效压实宽度;碾压顺序由路肩侧到中分带侧依次碾压,要求胶轮紧随碎石撒布车后面碾压,距离不能超 过5m,碾压遍数以2~3遍为宜。 H.4.6清除多余的松散碎石,避免影响与上层的黏结性能。 H.4.7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施工应与上面层沥青混凝土紧凑进行,中间不宜开放交通。若期间必须 开放交通,须待碾压施工完成3小时后方可,车速不宜超过25km/h。 H.4.8沥青洒布量控制。在标准尺寸矩形容器内置沥青油毡,称其重量并置于洒布车前5m~10m,待洒 布车经过容器后立即取出再称其重,以此计算实际洒布量,再结合沥青洒布车电脑调节装置直到设计酒 布量为止。 H.4.9检测项目包括:橡胶沥青性质、橡胶沥青酒布量、集料撤布量、刹车试验、外观检查等。检验 方法及检验标准见表H.1。

DB23/T 2729-2020 119消防救援专线建设标准.pdfDB3302/T10692018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