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140-2019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标准.pdf

JGJ/T 140-2019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440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140-2019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标准.pdf

5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

平方向的投影面积之差不应大于10%。 3房屋高度大于12m或房屋层数超过3层时,底层支撑 按刚度分配的地震倾覆力矩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50%;房屋高度不大于12m且房屋层数不超过3层时,底层 支撑按刚度分配的地震倾覆力矩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30%

1单列柱数不得少于3根: 2框架结构间的平板长宽比不应大于2,且长度不 于32m; 3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DB43/T 1482-2018标准下载,底层框架结构承担的地震 力矩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抗拉强度设计值换算的配筋截面面积的 一半

应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连续预应力筋及板底非预 应力钢筋应符合下式规定:

fyA, + f,A, ≥Nc

(5. 1. 10)

: A 板底通过柱截面连续非预应力钢筋总截面面积 (mm) ; 板中通过柱截面连续预应力筋总截面面积 (Imm?); 非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 预应力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对无粘结 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应取用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 力设计值pu; NG一 在本层楼板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柱轴向压力 设计值(N),8度时宜计入竖向地震作用,重力 何载代表值的确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

2连续预应力筋应布置在板柱节点上部,呈下凹进入板 跨中。 3板底连续非预应力钢筋应布置在板柱节点下部及预应力 筋的下方,板底连续纵向普通钢筋的连接位置,宜在距柱面 1.15倍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与2倍板厚的较大值以外,且宜避 开板底受拉区范围。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取用。

震墙和总等代框架协同工作的计算图形或有限元法等更精确 法计算内力和位移

5.2.3在地震作用下,板柱的内力及位移应沿两个主轴方

别进行计算,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应组合到柱上板带上。当柱 网较为规则、板面无大的集中荷载和大开孔时,可采用等代框架 法进行内力计算,等代梁的板宽取值宜符合本标准第5.2.4条的 规定。柱网不规则或板面承受大的集中荷载和大开孔时,宜采用 有限单元法进行内力和位移计算

5.2.4在地震作用下,等代框架梁的计算宽度宜取下

5.2.4在地震作用下,等代框架梁的计算宽度宜取下列公式计 算结果的较小值:

式中: by y向等代框架梁的计算宽度(mm);

b=(lax +ba)/2

Larloy 等代梁的计算跨度(mm); ba一平托板或柱帽的有效宽度(mm),当无平托板 时,取 0。

1房屋高度大于12m时,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 用;房屋高度不大于12m时,抗震墙宜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 作用; 2各层板柱和框架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尚应能承担不少 于该层相应方向地震剪力的20%

5.2.7由地震作用在板支座处产生的弯矩应与按本标准穿

5.2.4条所规定的等代框架梁宽度上的竖向荷载弯矩相组合,承 受该弯矩所需全部钢筋应设置在该柱工板带中,且其中不少于 50%的钢筋应配置在暗梁中;由弯矩传递的部分不平衡弯矩应由 暗梁受弯传递。

5.2.8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冲切计算,应

由板柱节点冲切破坏面上的剪应力传递一部分不平衡弯矩。其受 冲切承载力计算中所用的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Fi.e,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执行,由地 震作用的不平衡弯矩在板柱节点处引起的集中反力值应乘以增大 系数,对一级、二级、三级抗震等级板柱节点,其增大系数应分 别取为 1. 7、1. 5 和 1. 3。

5.2.9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

疑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配置锚栓、型钢剪 力架加强的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L92的有关规定执行。

架柱下端截面考虑地震作用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对一级、二级、三级抗震等级的底层框架柱,增大系数应分别取 为1.7、1.5、1.3。底层柱纵向钢筋应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 配置。

(5. 2. 11)

柱结构中,抗震墙与柱的受剪截面要求及考虑抗震等级的剪力设 计值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6.1.3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

6.1.4建筑平面应简单、规则、对称,质量与刚度分布宜均匀 结构竖向构件布置宜上下连续,应避免抗侧力构件的侧向刚度和 承载力沿竖向突变

凝土框架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内力分 析,并应考虑次内力的影响。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 极限状态的作用效应分析应采用弹性分析方法,重力荷载作用下 的框架梁跨中弯矩应放大,按照梁端弯矩调整系数为0.8计算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计算薄弱层或薄弱部位弹塑性变形时,可采 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等。 6.1.6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作用和作用组合 尚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

6.1.6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作用和作用组合

6.2预应力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5.2.1预应力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预应力混凝土叠 合梁应符合下列规定:

6.2.4预应力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其他构造设计,除

6.2.4预应力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其他构造设计,除 应符合本标准第4章的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 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相关规定

6.3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

6.3.1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应采用下 列设计表达式进行验算:

S≤R/R YoS< R/YRE

中:% 结构重要性系数。在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 下,对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的结构构件,应分别 取不小于1.1、1.0:对地震设计状况下应取1.0。 对参与组合的预应力作用效应项,当预应力作用效 应对承载力有利时,结构重要性系数%应取1.0; S一一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对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 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算;对地震设计状况 应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算: R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YRd 结构构件的抗力模型不定性系数,静力设计应取 为1.0; Y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本标准第3.2.7条的规 定取用。

6.3.2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的预制混凝土梁在

截面变形应保持平面 2耗能钢筋的应力应按下列规定取用: 当 0

当 fk/E

式中:6s 耗能钢筋应变为es时的拉应力(N/mm); E一—耗能钢筋的弹性模量(N/mm²); fyk—耗能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N/mm²); fstk一耗能钢筋极限强度标准值(N/mm²)。 3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p 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变为εp时的拉应力(N/mm²); E一一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mm²); fptk一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强度标准值(N/mm²)。 6.3.3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框架的预制混凝土梁在梁杆

结合面处受弯承载力M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图6.3.3):

式中:Ap 穿过结合面的无粘结预应力筋总截面面积(mm); 结合面混凝土界面产生的压力(N); Op一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N/mm²); 摩擦系数,取为0.6; 穿过结合面的受拉耗能钢筋截面面积(mm): As 穿过结合面的受压耗能钢筋截面面积(mm²); 穿过结合面的耗能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 mm²); f一 穿过结合面的耗能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N mm);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N/mm²),取为(ope十 100) N/mm²; 山一折减系数,取为0.75。 6.3.5 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应由设计确定且不应小于 0.4fptk,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尚应符合下式规定:

0. 90 f pik =E,e

式中:fpk 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强度标准值(N/mm); Ept 无粘结预应力筋在结合面缝隙张开时的附加应变 可按本标准第6.3.6条计算,计算时结合面转动 角度0应取为0.02。 6.3.6位移极限状态下,耗能钢筋应变e。和无粘结预应力筋在 结合面缝隙张开时的附加应变u应根据平面变形假定按下列公 式计算 (图 6. 3. 6) :

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强度标准值(N/mm);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mm): 无粘结预应力筋在结合面缝隙张开时的附加应变 可按本标准第6.3.6条计算,计算时结合面转动 角度0应取为0.02。

6.3.6位移极限状态下,耗能钢筋应变εs和无粘结预应力筋在 结合面缝隙张开时的附加应变εt应根据平面变形假定按下列公 式计算 (图 6. 3. 6) :

耗能钢筋的应力(N/mm²),应按本标准第6.3.2 条计算。 及限状太下、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湿凝土框架中

6.3.7位移极限状态下,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中, 耗能钢筋应变.和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总应变s.应符合下列规定

6.3.7位移极限状态下,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中

es<0.065 Epepu Ep = epe + p

式中:s 耗能钢筋的应变,按本标准第6.3.6条计算,计算 时结合面转动角度0取为0.035; Epu 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达到0.95fstk时的应变: Ept 无粘结预应力筋在结合面缝隙张开时的附加应变, 按本标准第6.3.6条计算,计算时结合面转动角度 0应取为0.035。 6.3.8 梁顶部和底部的耗能钢筋宜采用相同的强度等级和截面

6.3.8梁顶部和底部的耗能钢筋宜采用相同的强度等级和截面 面积,截面面积A。应符合下式规定:

As≥ Vck +VQk dfyk

式中:Vck 永久荷载标准值在结合面产生的剪力(N); VQk一可变荷载标准值在结合面产生的剪力(N); μ一折减系数,取为0.85。 6.3.9极限状态下,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梁柱纟 面处,耗能钢筋的极限受弯承载力Msu和截面的极限受弯承 M.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Msu 耗能钢筋的极限受弯承载力(N·mm): Mu 截面的极限受弯承载力(N·mm); Mpu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受弯承载力(N·mm); p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N/mm),可按本标准 第6.3.2条计算,计算时εp取为耗能钢筋应变达 到0.075时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变。 6.3.10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框架柱的承载 力计算和构造要求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

5.3.10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框架柱的承载 力计算和构造要求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

5.3.10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框架柱的承载

力计算和构造要求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 术规程》JG1的规定外,柱端弯矩设计值和柱剪力设计值尚应 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ZM. = 1. 2>M. H.

式中:2M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 的弯矩设计值之和(N:mm),上、下柱端的 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 ZMu 节点左、右梁端截面极限受弯承载力之和; 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N): Mcua、Moua 框架柱上、下端按实配钢筋截面面积和材料强 度标准值,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的 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N· mm) ; H,一柱的净高(mm)。 5.3.11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框架梁的承载 力计算和构造要求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6.3.11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框架梁的承载 力计算和构造要求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的规定外,其考虑地震组合的梁端剪力设计值V 尚应符合下式规定:

(6. 3. 11)

式中:Vb 考虑地震组合的梁端剪力设计值(N); M、M 一 框架梁左、右端截面极限受弯承载力(N·mm); 框架梁的净跨(mm); VGb 考虑地震组合时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剪力设计值 (N),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规定计算。

式中: 一 考虑地震组合的梁端剪力设计值(N); M、Mu 框架梁左、右端截面极限受弯承载力(N·mm); 框架梁的净跨(mm); VGb 考虑地震组合时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剪力设计值 (N),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规定计算。 6.3.12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应进行梁柱节点核心区 抗震受剪承载力计算:节点构造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在计算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 受剪承载力时,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计算宽度b;应扣除预留孔 道的宽度,且不应计入正交梁的约束影响系数和预应力筋总有效 预加力的影响。节点核心区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6.3.12无粘结预应力全装配混凝土框架应进行梁柱节点核心区 抗震受剪承载力计算,节点构造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在计算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 受剪承载力时,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计算宽度6:应扣除预留孔 道的宽度,且不应计入正交梁的约束影响系数和预应力筋总有效 预加力的影响。节点核心区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式中: V 梁柱节点核心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N): hbo 梁截面的有效高度(mm),节点两侧梁截面有效 高度不等时可采用平均值; a 梁受压钢筋合力点至受压边缘的距离(mm); H 柱的计算高度(mm),可采用节点上、下柱反弯 点之间的距离; hb 梁的截面高度(mm),节点两侧梁截面高度不等 时可采用平均值。

6.3.13楼、屋面的结构布置不应对梁柱结合面处的承载力和刚 度产生不利影响DB32/T 3303-2017标准下载,且不宜在梁柱结合面处引起扭转效应。

面的附加横向钢筋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Asvf vk≥0.7A,fstkS/l

式中:Sv 耗能钢筋范围附加横向钢筋的间距(mm); fyk 附加横向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N/mm): Asv 配置在同一箍筋间距内,穿过潜在劈裂破坏面的附 加横向钢筋全部截面面积(mm²); fstk 耗能钢筋的极限强度标准值(N/mm?): Lb 耗能钢筋锚固长度(mm)

fy 附加横向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N/mm): Asv一 配置在同一箍筋间距内,穿过潜在劈裂破坏面的除 加横向钢筋全部截面面积(mm?); fstk一耗能钢筋的极限强度标准值(N/mm²); lb一耗能钢筋锚固长度(mm)。 6.3.16梁柱结合面砂浆、耗能钢筋孔道灌浆和导槽锚固砂浆应 采用补偿收缩水泥基灌浆料,灌浆料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的规定。结合面 接缝砂浆宜掺加0.1%体积配筋率的纤维,砂浆厚度不得超过 30mm,砂浆的抗压强度应大于结合面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砂浆 抗压强度标准试件尺寸应采用100mm×100mm×100mm。 6.3.17预制梁安装时,宜在梁底设置角钢托架,角钢托架应进 行承载力验算。 6.3.18无粘结预应力筋端部锚固区的承载力、构造及锚具防护 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92的规定

6.3.16梁柱结合面砂浆、耗能钢筋孔道灌浆和导槽锥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GB/T 30318-2013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pdf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5《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 6《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50608 7《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 8《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 9《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 10《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87 11《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16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