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913-2020 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pdf

DB32T 3913-2020 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482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2T 3913-2020 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pdf

5.注浆应遵循“同步注浆与补浆相结合”和“先注后顶、随顶随注、及时补浆”的原则; 注浆设备和管路必须可靠,应具有足够的耐压和良好的密封性能; 长距离顶管的注浆与补浆应分别设独立的注浆系统,注浆宜使用低压力、大流量的注浆泵,补 浆可使用高压力、小流量的注浆泵

8.5.3注浆浆液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房屋建筑工程工序资源配置及穿插管理手册.pdf1.触变泥浆可用于粘性土、粉质土和渗透系数不大于10cm/s的砂性土。渗透系数大于10~cm/s 时应另添加化学稳定剂: : 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10cm/s的粗砂和砂砾层宜采用高分子化学泥浆: 5. 石蜡、废油脂等非亲水减阻剂可用于无地下水的硬土层: 沿海地质条件下宜使用抗盐膨润土。

8.5.4触变泥浆注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制浆装置容积应满足形成泥浆套的需要: . 注浆泵可选用液压泵、活塞泵或螺杆泵: 注浆管分为主管和支管两种,应根据顶管长度和注浆孔位置设置。主管道宜选用直径为 40~50mm的钢管,支管可选用25~30mm的橡胶管。管接头拆卸方便且在工作压力下无渗漏现象; 4.注浆孔的布置应按管道断面大小确定;相邻断面上的注浆孔可平行布置或交错布置;注浆孔宜 有排气功能,每个注浆孔宜安装球阀,在顶管机尾部和其他适当位置的注浆孔管道上应设置压力表; 宜根据地层条件设置一定数量的润滑站,其中第一个润滑站要尽可能地靠近顶管机布置; 每套中继间应单独设注浆孔,中继间的注浆应与中继间启动同步,在运行中连续注浆; 7.注浆前,应检查注浆装置水密性; 8. 注浆时注浆压力应逐步升至控制压力: . 当注浆遇有机械故障、管路堵塞、接头渗漏等情况时,经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 8.5.5采用触变泥浆减阻时,应编制施工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2.泥浆制备和输送设备及其安装规定; 3. 注浆工艺、注浆系统及注浆孔的布置: 4..顶管始发的泥浆封闭措施; 5.顶管贯通后对润滑浆的置换方法。 8.5.6触变泥浆的配合比,应按照管道周围土层的类别、地下水条件、膨润土的性质和触变泥 浆的技术指标确定。 8.5.7注浆孔的实际注浆量,对于粘性土和粉土不宜大于理论注浆量的1.5~3.0倍,对于中粗 砂层宜大于理论注浆量的3倍以上。 1.1.1注浆压力Ps可按公式8.5.8进行计算。在注浆过程中,应根据减阻和控制地面变形的实际监测数 据,及时调整注浆量和注浆压力等工艺参数。为计算方便,在施工现场也可以取Ps=(2~3)H。

或存在卸力拱时:P=wH,+Yh

PA ≤ Ps ≤ PA + 30

管工作井结构一致;为保证管节与工作井的可靠连接,需在洞口处及其相应的管节预埋钢框,以便 后浇混凝土井圈与管节和工作井结构形成整体:

管工作并结构一致;为保证管节与工作并的可靠连接,需在洞口处及其相应的管节预埋钢框,以便 后浇混凝土井圈与管节和工作井结构形成整体: . 在软弱地层,洞口外缘宜设支撑点。 8.6.2为防止在软土地区顶管始发时出现顶管机倾斜下沉,应采取以下措施: , 基坑导轨前端应尽量接近洞口,缩短顶管机的悬空长度; 2. 始发、接收作业应迅速连续,不应停顿; 3.宜在洞口内设置支撑顶管机的临时装置。 8.6.3顶管始发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 洞口凿除物应清楚干净,导轨上的管道应与洞口的止水装置保持同轴,避免损坏洞口的止水装 置; 始发井为沉井时,应先拆除内侧的临时砖墙或混凝土封门,然后拆除井壁封板或其他封填措施; 3. 在顶管机未进入土体前,止水装置启用后应立即填注惰性浆液: 4. 在不稳定土层中始发时,封门拆除后应马上将顶管机切入土层,避免前方土体松动和塌; 5. 顶管及进入地层后应慢速推进,减小迎面土压力: . 应做好软土地区顶管始发时顶管机倾斜下沉的防控措施: . 始发后应立即封闭洞口间隙,防止水土流入坑内。 8.6.4顶管机接收和洞口封门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钢板桩工作井,可拨起或切割钢板桩露出洞口,并采取措施防止洞口上方的钢板桩下落: 2. 当工作井的围护结构为沉并时,应先拆除洞圈内侧的临时门,再拆除井壁外侧的封板或其他封 填物: 3.在不稳定土层中接收时,封门拆除后,顶管机应立即顶入土层并连续顶进,直至洞口及止水装 置发挥作用为止; 4.在高地下水压环境下施工时,应防止封门在水压作业下突然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同时利用顶管 机头直接磨穿顶进封门,确保顶管机安全接收。

管工作并结构一致;为保证管节与工作并的可靠连接,需在洞口处及其相应的管节预理钢框,以 后浇混凝土井圈与管节和工作井结构形成整体: 9. 在软弱地层,洞口外缘宜设支撑点。 8.6.2为防止在软土地区顶管始发时出现顶管机倾斜下沉,应采取以下措施: 1.基坑导轨前端应尽量接近洞口,缩短顶管机的悬空长度; 2.始发、接收作业应迅速连续,不应停顿 3.宜在洞口内设置支撑顶管机的临时装置。 8.6.3顶管始发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洞口凿除物应清楚干净,导轨上的管道应与洞口的止水装置保持同轴,避免损坏洞口的止水装 置; 2. 始发井为沉井时,应先拆除内侧的临时砖墙或混凝土封门,然后拆除井壁封板或其他封填措施 3. 在顶管机未进入土体前,止水装置启用后应立即填注惰性浆液: 4. 在不稳定土层中始发时,封门拆除后应马上将顶管机切入土层,避免前方土体松动和塌: 5.顶管及进入地层后应慢速推进,减小迎面土压力: 6.应做好软土地区顶管始发时顶管机倾斜下沉的防控措施; 7.始发后应立即封闭洞口间隙,防止水土流入坑内。 8.6.4顶管机接收和洞口封门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钢板桩工作井,可拔起或切割钢板桩露出洞口,并采取措施防止洞口上方的钢板桩下落 2.当工作井的围护结构为沉井时,应先拆除洞圈内侧的临时门,再拆除井壁外侧的封板或其他圭 填物: 3.在不稳定土层中接收时,封门拆除后,顶管机应立即顶入土层并连续顶进,直至洞口及止水装 置发挥作用为止; 4.在高地下水压环境下施工时,应防止封门在水压作业下突然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同时利用顶管 机头直接磨穿顶进封门,确保顶管机安全接收

8.6.3顶管始发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8.6.5顶管机拆解与吊出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机到达接收并进行后,应按依次为力盘、前壳体上分体、前壳体下分体、动力系统、中后 壳体、螺旋输送机及其他部件的顺序进行拆解和吊出; 2.每块拆解完成后立即装车,采用大型液压平板拖车转运,运输前对运输线路进行实地考察;运 输过程中,确保每个部件固定可靠,并做充分的防护措施。

8.7.1顶进前的管节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进前应对成品管道、钢套环、橡胶密封及衬垫材料进行检测和验收并符合相关要求: 2. 钢套环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刃口无疵点,焊接处应平整; 3. 钢筋混凝土管传力面上应设置木垫圈,并用胶粘剂粘在传力面上,保证均匀传力: 4.管节承插前,应用粘结剂将橡胶圈正确固定在槽内,并涂抹对橡胶无腐蚀作用的润滑剂,承插 时外力必须均匀,承插后橡胶圈不应产生移位和翻转。 8.7.2顶进工艺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初始顶进速度宜控制在5mm10mm/min范围; 2.正常顶进时,顶进速度宜在10mm20mm/min范围 3.出土量宜控制在理论出土量的95%~105%; 4.工作面压力值、刀盘扭矩等参数应根据顶管机机型合理确定, 8.7.3当采用中继间时,应对中继间进行编组控制,从顶管机头向后按次序依次将每段管节向 前推移,当一组中继间伸出时,其它中继间应保持不动,在所有中继间依次完成作业后,主顶工作站完 成该顶进循环的最后项进作业。 8.7.4施工参数的记录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顶管始发前应测定顶管机头的轴线和标高,并将测量数据及时反馈进行调整; 2.顶进施工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应连续、真实、完整; 3.原始记录和测量分析资料应完整存档。

2.水准仪配合吊钢尺,每次应独立观测三测回,每测回均应变动仪器高度,三测回测得并上和并 下水准点的高差应小于3mm; 3.三角高程测量,应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8.8.6在安装测量装置时,所用的测量仪器应和工作并的并底和并壁分开。 8.8.7管道顶进过程中,控制顶管机前进方法和姿态,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 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 8.8.8顶管机进入接收并前应提前对其位置和姿态进行测量并与进口位置进行复核,需要时应 #进行调整。 8.8.9在软土层中顶进混凝土管时,为防止部分管节不均匀沉降,宜将前3~5节管体与顶管机 一体。 8.8.10应严格控制管道线形,其相邻管间转角不得大于该管材的允许转角, 8.8.11顶管施工的测量与纠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管始发前必须认真测定顶管机头的轴线和标高,并将测量数据及时反馈进行调整: 2.施工过程中应对管道水平轴线和高程、顶管机姿态等进行测量,并及时对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 复核,发生偏差时应及时纠正; 3.顶进施工过程中,每次测量前应对井内的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核,发生工作井位移、沉降, 变形时应及时对基准点进行调整; 4.顶管机进入接收井前30m应增加测量,每顶进300m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 5. 纠偏量较大或频繁纠偏时应增加测量次数; 6.每节管道顶进结束后,必须进行复测,绘制管道顶进轨迹图(含管道高程、方向、顶进力曲线 等),并检查复核: 7.顶进距离大于300m时,宜采用计算机辅助导线法(自动测量导向系统)进行测量;在管道内 增设中间测站进行常规人工测量时,宜采用少设测站的长导线法,每次测量均应对中间测站进行复 核; 8.顶管过程中应绘制顶管机水平与高程轨迹图、顶进力变化曲线图、管节编号图,随时掌握顶进 方向和趋势;

9.纠偏应在管道推进和刀盘旋转的过程中进

11.纠偏时开挖面土体应保持稳定;采用挖土纠偏方式时,超挖量应符合地层变形控制和施工设计 要求。

8.9土体改良与渣土外运

8.9.1顶管机在顶遇不良地层时,应进行土体改良。 8.9.2管内弃土的运输宜采用泵送为主,矿车轨道运输为辅的方法。 8.9.3外运前的渣土应存放在施工场地内专用的渣土池中,禁止随意排放渣土中的渗水。 8.9.4废弃渣土应集中运至指定的渣土处理中心处理;废弃泥浆应外运至相关管理部门指定存 放地点。

8.10.4流降或变形监测可按表8.104设置报警值

8.10.4沉降或变形监测可按表8.10.4设置报警值

表8.10.4报警参考值

注:可将以上警戒值的80%作为预警值。

.10.5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1.监测数据经过整理后以“日报表”形式上报相关部门; 2. 实测数据达到(或超过)报警值时,即刻向相关负责人口头报警,以便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3. 在“日报表”上对超限数据用明显的示警标记提示; 4. 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可超出设计值; 5. 满足测试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目的 6. 对于相同的保护对象应针对不同的环境及不同的因素而确定: 7. 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 8. 满足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8.11地表沉降控制和周边结构保护措施

8.11.1顶进中对地层变形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进行实时监测和信息化施工,发生偏差应及时纠偏,优化顶进的控制参数,使地层变形最小: 2. 采用同步注浆和补浆,及时填充管外壁与土体之间的施工间隙,避免管道外壁土体扰动; 3. 避免管节接口、中继间、工作井洞口及顶管机尾部等部位的水土流失和泥浆渗漏,并确保管节 接口端面完好; 4.1 保持开挖量与出土量的平衡; 5.通过控制土压、水压平衡来控制地面变形。

8.11.2地面变形应符合下列规定:

L.顶管造成的地面变形不应造成道路开裂,大堤及地下设施损坏和渗水:

2.顶管造成的地面变形量应满足以下要求:土堤宜小于30mm,或根据具体工程要求而定; 宜小于20mm,或根据具体工程要求而定;顶管穿越铁路或其它对变形敏感的地下设施时,累 形量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或工程设计要求; . 当检测数据达到变形限值70%时,应及时报警并适时启动应急事故处理方案。 8.11.3控制地表沉降的措施应包含以下内容: 减小减阻泥浆套的厚度: 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测量,避免大角度纠偏: 严格控制出泥量,不可超量出泥: 顶管结束后应采用水泥砂浆加固或置换减阻泥浆

8.12.1员进完成后管内继续作业前,应做好通风和有害有毒气体监测,在管内动火作业前: 立检测顶管内易燃易爆气体含量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8.12.2顶进完成后,管道内的管节接口应按设计要求处理;设计无要求时,接口处应填缝抹平, 对于柔性接口应使用柔性材料、对于刚性接口可使用防渗水泥。 8.12.3对于顶进完成后管外侧超挖、塌落等原因造成的空隙需进行注浆填充,注浆材料必须选 用可硬性浆液,注浆率、注浆压力、注浆部位等必须满足施工规程要求。 8.12.4应按地层性质、地面超载条件、变形控制要求、注浆设备的特点经试验选择合适的浆液 配比,注浆浆液的性能应达到表8.12.4的规定。

表8.12.4可硬性浆液的性能指标

8.12.5注浆压力应结合地层水土压力、管阻损耗压力和管节稳定性进行综合计算设定,并满足 环境保护要求。 8.12.6可采用水泥砂浆、粉煤灰水泥砂浆等易于固结或稳定性较好的浆液置换润滑泥浆,注浆 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应编组进行,可将相邻的二组注浆孔编为一个单元,分别作为注浆孔与排浆孔,自注浆孔 注入固结浆液,将润滑浆从相邻排浆孔挤出,应保持一定的排浆时间,尽量多地排出润滑浆: 2.固结浆的注入应从管道一端开始,依次顺序推进,直到全线完成; 3.全线注浆完成后,应关闭所有注浆阀门,静态保压至固结浆初凝: 4.浆液初凝后,进行第二次注浆,将原排浆孔作为注浆孔使用,将原注浆孔作为排浆孔使用,交 替进行,注浆次数不宜少于三次,每两次的间隔时间不宜大于24小时: 5.固结浆的注入压力宜控制在主动土压力与被动土压力之间; 6.当存在其它地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注浆压力 8.12.7拆除注浆管路后,将管道上的注浆孔使用防渗水泥封闭严密。 8.12.8顶进完成后,为防止管节产生不均匀变形,可在管道纵向施加预应力,将管片连成整体, 以抵抗单节或多节管片承受浮力。预应力筋张拉或放松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锚具的封闭保 护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相关规定。管道的接 口和内壁应根据管道用途按照相关工程行业标准的要求进行处理。 8.12.9管廊贯通后,工作井中的管端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1.进入接收井的顶管机和管端下部应设枕垫; 2.管道两端露在工作井中的长度不宜小于0.5m,且不得有接口; 3.工作井中露出的混凝土管道端部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基础, 8.12.10管节渗漏水的治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在气温较低,接口、裂缝张开较大时进行注浆堵水处理; 2.结构仍在变形、未稳定的裂缝渗漏水,可先行堵水处理,同时应具备结构稳定后进一步治理的 条件; 3.需要补强的渗漏部位,应选用改性亲水环氧树脂灌浆材料、水泥基灌浆材料、油溶性聚氨酯灌 浆材料等固结体强度较高的灌浆材料

8.13通风、供电与照明

8.13.1必须确保施工人员安全,管廊内部应安装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装置;长度超过50m的 顶管必须采取通风措施。 8.13.2送风口宜设在距顶管机12~15m处

8.13.9供电功率应满足现场机具运转和人员工作、生活的要求。 8.13.10顶管施工用电输出端宜分为三路,分别为工作井井上供电系统,井下顶管系统和主油 缸用电系统。 8.13.11管内供电系统应配备防触电、漏电装置。 8.13.12井内与管内照明应采用36V的低压防爆行灯。 8.13.13用电机具进场应由电工检测绝缘电阻、检查电器附件是否完好无损,用电设备必须按 一机、一闸、一漏电开关"的控制保护的原则安装施工机具,严禁“一闸"或“一漏电开关"控制和保护多 台用电设备。 8.13.14定期对电气设备、电缆线路进行检查

9.1一般规定 9.1.1工程所用的管材、管道附件、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进行 进场检验和验收并妥善保管。 9.1.2顶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基础上,按验收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 位工程的顺序进行,验收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按表9.1.2进行划分

表9.1.2矩形顶管工程验收批、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划分

注:沉井以外的顶管工作井围护形式应满足相关规范的

9.1.3验收批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 一般项目中的实例(允许偏差)项目抽样检验的合格率应达到80%,且超差点的最大偏差值应 在允许偏差值的1.5倍范围内: 3.主要工程材料的进场验收和复验合格,试块、试件检验合格: 4.主要工程材料的质量保证资料以及相关试验检测资料齐全、正确;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和 质量检查记录。 9.1.4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 分项工程所含的验收批的质量验收全部合格; 分项工程所含的验收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正确:有关质量保证资料和试验检测资料应 全、正确。 9.1.5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2.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3.分部工程中,混凝土强度、管道接口连接、管道位置及高程、管道设备安装调试、水压试验等 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应根据顶管工程目的,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执行。 9.1.6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全部合格: 2. 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3. 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工程有关安全及使用功能的检测资料应完整: 4. 外观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9.1.7顶管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时,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 经返工重做或更换管节、管件、管道设备等的验收批,应重新进行验收: 2. 经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验收批,应予以验收: 3.经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验算认可,能够满足结构 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的验收批,可予以验收; :经返修或加固处理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改变外形尺寸但仍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 可按技术处理方案文件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

9.2.1管节的规格、技术性能、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9.2.2检查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产品每批出厂质量保证资料、力学性能检验报告;检查成 品管进场验收记录。 9.2.3钢筋混凝土管管节应无裂缝、保护层脱落、空鼓、接口掉角等缺陷,管端面混凝土应平 整、光洁、密实;承口、插口的工作面应光洁;钢套环应无焊瘤、毛刺、锈斑等现象,防腐涂装应完整。 检查方法:目测观察。 9.2.4木衬垫表面应平整无剥落,粘贴牢固,位置准确。检查方法:目测检查。 9.2.5橡胶圈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外形平整,接口无裂纹,表面无油污和机械损 伤。检查方法:按批次检查;检查进场台帐记录、质保书检测报告,外观目测检查。 9.2.6橡胶圈粘接剂涂刷应均匀、粘接牢固、无皱折、断面无明显收缩。检查方法:按台班检 查;目测、尺量。 9.2.7接口橡胶圈安装位置应正确,无位移、脱落现象。检查方法:逐个接口观察。

.2.8管节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表9.2.7的规定

表9.2.7矩形钢筋混凝土管节制作允许偏差

3.2洞口外土体采用加固措施时,其强度和止水效果应满足设计文件或施工工艺要求。检查 抽查总数量的1%,但不应少于两孔:检验方法为:取芯或原位测试。

9.3.3始发与接收洞口止水密封装置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止水密封件应与井壁密贴,在注浆 玉力下不外翻,不漏水,并具有耐磨、抗折性能。止水帘布橡胶圈与导轨上管节外径宜满足同轴度要求。 检查数量为:全数检查:检验方法为:用尺量、目测检验

9.4.1工作并的围护结构、并内结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 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的相关规定执 9.4.2工作井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检查方法为 查产品质量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查产品质量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2.工作井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结构无滴漏和线流现象;检查方法为:逐节 检查有无滴漏、线流等现象,检测方法参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中相 关内容,并检查施工记录: 3.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每根钻孔灌注桩、每幅地 下连续墙混凝土为一个验收批,各留置一组抗压强度、抗渗试块;沉井及其他现浇结构的同一配合 比混凝土,每工作班且每浇筑100m为一个验收批,抗压强度试块应留置不少于1组;每浇筑500m 混凝土抗渗试块留置不应少于1组;检查方法:检查混凝土浇筑记录,检查试块的抗压强度、抗渗 试验报告:

工作井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结构无滴漏和线流现象;检查方法为:逐节 有无滴漏、线流等现象,检测方法参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中相 容,并检施工记录

3.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每根钻孔灌注桩、每 下连续墙混凝土为一个验收批,各留置一组抗压强度、抗渗试块;沉井及其他现浇结构的同 比混凝主,每工作班且每浇筑100m为一个验收批,抗压强度试块应留置不少于1组;每浇筑 混凝土抗渗试块留置不应少于1组;检查方法:检查混凝土浇筑记录,检查试块的抗压强度、 试验报告:

1.结构物无明显渗水和水珠现象;检查方法为:逐节检查有无渗水、水珠等现象,检测方法参照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中相关内容,并检查施工记录; 2.工作井的后座墙应坚实、平整;后座与井壁后座墙联系紧密;检查方法为:逐个检查,检查相 关施工记录; 3.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顶管基座及导轨的夹角应符合规定;导轨与基座连接应牢固可靠, 不得在使用中产生位移;检查方法为:逐个观察、量测; 4.工作并施工充许偏差应满足表9.4.2的要求

表9.4.2工作并施工的允许偏差

注:hz为后座墙的高度(mm):B,为后座墙的宽度

9.5管道顶进质量控制

9.5.1顶管管节与并壁连接质量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洞圈结构应无渗漏水。

9.5.1顶管管节与井壁连接质量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洞圈结构应无

9.5.2顶管接收前应加密贯通测量频率,确保机头准确接收;顶管机壳体与首节混凝土管脱离 时,不得影响后续管节的接口密封性能,

9.5.3顶进允许偏差应符合表9.5.3的规定

2.5.3顶进允许偏差应符合表9.5.3的规定

表9.5.3顶管顶进允许偏关

9.5.4止水橡胶圈粘接剂涂刷应均匀、粘接牢固、无皱折、断面无明显收缩。 检查数量为:每管节检查; 检查方法为:目测、手推。 9.5.5管节拼装时宜在钢套环与橡胶圈表面涂抹润滑剂,拼装中橡胶圈不应有滑移。 检查数量为:每管节检查: 检验方法为:目测。 9.5.6橡胶圈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外形平整,接口无裂纹,表面无油污和机 伤。 检查数量为:每个工程项目应检查1次~2次; 检查方法为:查验进场的台账记录、质保书、材料检测报告,外观目测检查。 9.5.7顶管的始发与接收洞口和管道接口应无泥水渗漏。 检查数量为: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为:目测。

9.5.8顶管施工接口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9.5.8的规定

表9.5.8顶管施工接口允许偏差

9.6顶进管廊质量验收

9.6顶进管廊质量验收

9.6.1顶进的矩形管廊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节及附件等工程材料的规格、技术性能、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为:检查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各项性能检验报告,检查产品制造原材料质量保证资料和 进场验收记录:

进场验收记录; 2.管节应无裂缝、保护层脱落、空鼓、掉角等缺陷,管端面混凝土应平整、光洁、密实;承口、 插口的工作面应光洁;防腐涂装应完整;钢套环应无焊瘤、毛刺、锈斑等现象;检查数量为:检查 每管节;检查方法为:可用目测、尺量的方法检验; 3.衬垫表面应平整无剥落,粘贴牢固,位置准确;检查方法为:按台班目测检查: 4. 接口橡胶密封圈的性能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外形平整,接口无裂纹,表面无油污和机械损失, 安装位置正确,无位移、脱落现象;检查方法为:按批次逐个接口观察,检查进场台账记录、质保 书检测报告; 5.橡胶圈粘结剂涂刷应均匀、粘接牢固、无皱褶、断面无明显收缩;检查方法为:按台班检查, 目测、尺量: 6.管节安装时必须在套环与橡胶圈表面涂抹硅油等润滑剂,安装时橡胶圈不应滑移;检查方法为: 全数检查,目测检查; 7. 管底坡度无明显反坡现象;检查方法为:观察,检查顶进施工记录、测量记录: 3. 管道接口端部应无破损、顶裂现象QGDW 11202.5-2018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检测规范 第5部分:时间同步系统,接口处无滴漏;检查方法为:逐节观察,其中渗漏水程度 检查参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相关内容执行: 9.顶进管廊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9.6.1的要求:

表9.6.1顶进管廊的允许信差要求

10.管廊内应线形平顺、无突变、变形现象;一般缺陷部位,应修补密实、表面光洁;管道无明显 渗水和水珠现象;检查方法为:参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相关规定 逐节观察;

1.密封胶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检查方法为:对照产品标准和设计文 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现场抽样试验报告; 2.密封胶施工完成后表面应平整,宽度均匀,密封胶质量要求应符合表9.6.2的规定

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检查方法为:对照产品标准和设计文件,检 证、质量检验报告、现场抽样试验报告:

表9.6.2密封胶质量要求

3.管道接口槽内应无浮灰残渣,无湿迹。接口槽内侧两侧面界面剂涂层应均匀,无漏涂现象;检 查方法为:观察DZ/T 0276.15-2015标准下载,检查施工记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