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472-2020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清晰完整正版).pdf

JGJ/T 472-2020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清晰完整正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GJ/T 472-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2.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8607
下载资源

JGJ/T 472-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472-2020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清晰完整正版).pdf

分别为有地震作用时、无地震作用时作用在 支挡结构背面上的主动土压力: 水平地震系数,6度、7度、8度时取0.125、 0.22(0.31)、0.4(0.51),括号中数值分别 应用于7度0.15g和8度0.30g。

支挡结构背面上的主动士压力: k一水平地震系数,6度、7度、8度时取0.125、 0.22(0.31)、0.4(0.51),括号中数值分别 应用于7度0.15g和8度0.30g。 结构外墙兼做支挡结构时,还应考虑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 句边坡移动时产生的土压力,可取被动土压力、罕遇地震作用下 结构传给支挡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与静止土压力之和两者的较小 直,地震作用下结构传给支挡结构的地震作用可按本标准图 5.2.2(c)所示计算模型进行计算。 3.1.11由于山地建筑结构受力的复杂性,要求抗震设防6度区 也需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3.1.12对山地建筑结构中比较特殊和重要的边坡支挡结构、掉 层结构的上接地竖向构件、拉梁和吊脚结构的吊脚部分结构,在 地震中期望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设计时可提高其结构重要性 系数或采用抗震性能设计提高其性能水准。 高层建筑结构影响范围可按高层建筑结构基底应力扩散角 确定。 设计时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程》JGJ3的关键构件对其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由于边坡支挡 结构对于山地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重要性,可采用较高的B 级性能目标对应的性能水准。掉层结构的拉梁板可协调传递上接 地端上下左右的地震力,类似于转换层楼盖的传力,吊脚结构的 吊脚部分构件由于长短不一,极易造成严重破坏,因此需提高其 抗震性能,宜按C级抗震性能目标对应的性能水准进行设计。 掉层结构的上接地竖向构件刚度相较掉层部分对应非接地竖向构 件的刚度大较多,地震中容易产生破坏,虽然难以控制其在地震 中不发生破坏,但应限制其破坏程度,故可采用C级抗震性能 目标对应的性能水准进行设计。

控制的前提下,结构受力特性将主要取决于上接地端以上部分, 结构高度可从上接地端起算。其余情况下,偏保守取下接地嵌固 端或较低接地端起算。

3.3.2山地建筑结构由于先大存在一定的不规则性,扭转效应 较明显,因此设计时应尽可能合理布置结构,减小扭转的不利影 响。对于掉层结构,当多数抗侧力构件位于上接地端时,宜设上 接地端楼盖;当多数抗侧力构件位于下接地端时,可不设置掉层 与上接地端的连接楼盖吉林省绿色预拌混凝土、砂浆评价技术导则(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8月),上接地竖向构件底部可采用滑动支座; 其他情况时,可采用调整构件截面及增减剪力墙布置等措施。对 于吊脚结构,吊脚部分竖向构件刚度分布宜尽可能均勾

3.3.3山地建筑结构不

种复杂结构形式,除此之外,不应采用同时具有其他2种类型及 以上的复杂结构形式。其他复杂结构形式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 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界定

新转换层上下结构抗侧刚度比是否合适。界定高位转换时,可依 据本标准第3.2.2条山地建筑结构高度起算点的规定原则,从起 算点开始计入转换层下的楼层。计算转换层上下等效抗侧刚度比 时,计算转换层及下部结构的计算高度时应考虑掉层或吊脚部分 的影响,上接地层及以下部分的高度可按竖向构件抗侧刚度加权 平均计算得到,为便于计算,当掉层部分占比较多,上接地部分 采用滑动或隔震支座时,转换层及下部结构的高度可取下接地端 到转换楼盖的高度。 3.3.5多塔楼结构、体形收进及悬挑不规则结构等,均属于竖

告构不等高接地约束导致结构产

不规则,其不规则性是大生具有的,对上接地端以上楼层与其下 的掉层或吊脚部分进行竖向不规则判断时,由于上接地端的约束 导致受力同普通平地结构差别很大,难以采用现行标准的控制指 标(如抗侧刚度比和抗剪承载力比等),因此,本标准采取的思 路是,将不等高约束作为一种不规则类型,即山地建筑结构本身 作为一种不规则类型,同时为掉层结构和吊脚结构的山地建筑只 作为一项不规则。通过本标准第3.4.2条和第3.4.3条分别对山 地建筑结构掉层部分和吊脚部分相对上接地层的抗侧刚度和受剪 承载力进行规定,控制掉层和吊脚部分不形成抗震薄弱部位,规 则性判定时将不再判断掉层结构上接地端以下一层与上接地层相 比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比,掉层部分和上接地以上楼层仍按国家 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 构技术规程》JGJ3进行规则性判断,但需注意的是,扭转不规 则判定可按照本标准第3.4.4条执行。

3.4.2本条对山地建筑结构的两种主要结构类型即吊脚结

掉层结构的抗侧刚度进行了规定,其他类型可参照执行。对吊脚 洁构,吊脚部分竖向构件长短不一,刚度差别较大,应尽可能采 取措施减小刚度不均匀程度,避免较大的扭转效应;同时要求吊 御部分与上层对应部分的抗侧刚度比不小于1,避免吊脚部分形 成薄弱层。对掉层结构,以上接地面为界,分别控制上、下两部 分结构的抗侧刚度比。为便于计算,相对应部分的侧向刚度比可 采用等效剪切刚度比,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 术规程》IGIL3的相关规定计算

3.4.3为了避免掉层和吊脚部分形成抗剪承载力薄弱层,

3.4.3为了避免掉层和吊脚部分形成抗剪承载力薄弱层,相比 普通结构,提高了吊脚和掉层部分结构相比上接地层对应部分的 受剪承载力比限值

3.4.4掉层结构由于上接地端嵌固作用,致使上接地竖向

目比掉层部分竖向构件层间位移角明显偏大,若采用层间位移计 出的扭转位移比数值很大,但此时楼层层间扭转角并不一定很 ,因此可用楼层水平位移表达此时的扭转程度,但应对上接地

竖向构件进行抗扭验算和加强延性措施。此外,已有研究表明扭 转耦连周期比用于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并不恰当,建议取消周期比 控制,因此,本标准不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控制 山地建筑结构的扭转周期比,但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结构第1振 型为扭转振型,宜避免结构的前2阶振型为扭转振型,当第2阶 振型为扭转振型时应采取措施加强结构抗扭能力

4.1.1本条规定了风荷载标准值的取值依据,可根据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或实测资料确定结构的风 荷载标准值。采用实测数据时,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建筑物所在场 地的风特性及其对结构的影响,应该在规划初期即设立风速观测 站以获得必要的风速资料。一般而言,观测时段一年以上时方可 获得比较有规律的风速资料或最大风速值,并可作统计分析

4.1.2本条规定了风荷载计算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在风荷载作

用下,山地建筑结构迎风面、背风面的室外地面标高和受荷面积 不同,故迎风面和背风面所受风荷载需分别计算,不能利用叠加 风载体形系数进行简化计算。 通过对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进行修正来体现山地地形条件的影 响,计算风压高度变化修正系数时:坡地起点一般取山脚位置; 山脚是指山的主体边缘,也是山体海拨最低处,是山与其他陆地 或者水域进行相互过渡的位置,可根据建设项目周围1km场地 范围内的地形地貌综合确定坡地起算点;对于邻江、邻河的山地 建筑结构,坡地起点可取江、河常水位高度。 计算顺坡方向风荷载时L图8(a)」,山地建筑结构迎风面 背风面的风载体形系数从s、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以z的起算点取相 应受荷面的室外地面,侧面风载体形系数从、风压高度变化系 数z的起算点取迎风面、背风面中较低的室外地面;计算横坡 方向风荷载时[图8(b),山地建筑结构迎风面、背风面的风载 体形系数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的起算点均取迎风面和背风 面较低位置处室外地面,侧面风载体形系数s、风压高度变化 系数以的起算点取相应受荷面的室外地面。风压高度变化修正

墙兼做支挡结构时岩土压力按本标准第3.1.10条的条文说明规 定确定。

破裂面且基础周边与岩石间设有软性弹性材料隔离层或进行了空 位构造处理时,基础所受竖向荷载不传给支挡结构(或传递比例 很小),此时可忽略其对边坡支挡结构的影响。 对于竖向荷载作用于土质边坡或破碎和极破碎岩质边坡的情 况时,基础传力机制比较复杂,荷载传递比例不易确定,出于安 全考虑,应计入基础所受荷载对边坡支挡结构的影响。 嵌固端以上桩身按框架柱进行设计,抗震等级不应低于相邻 上部抗侧力构件

5.1.1山地建筑结构分析计算时可对结构进行力学上的简化处 理,并能反映结构的受力性能。吊脚结构的吊脚部分,应纳人整 体结构计算模型。由于山地掉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匀, 因此应考虑其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

谱法时,将振型参与质量之和占总质量的比例由90%提高 95%。对多遇地震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结构范围规定较现行 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更严格,即所有高层 筑结构均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补充计算。

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的结构高度范围由150m降低为100m;对 构高度为100m以内的山地高层建筑结构也提高了要求,即规 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5.1.5结构高度较高,是指山地建筑结构在6度、7度和8

1.5结构高度较高,是指山地建筑结构在6度、7度和8度 高度分别超过100m、80m和60m的情形

采用静力弹塑性(如Pushover)分析方法时应考虑不同分 布形式的加载模式和不同的加载方向(包括顺坡与横坡方向、正 向与反向两个方向)。 水平加载模式对掉层结构尤其是掉层部分的抗震性能的评估 影响较大。根据不同加载模式对掉层结构罕遇地震下采用静力弹 塑性与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建议采用倒三角 加载模式、模态加载模式、指数加载模式以及分层加载模式综合 评价掉层结构的性能,其中,分层加载模式(如图10所示)按 下式计算:

M=P,H;+Eah+Vhd

式中:M、M 分别为结构相对于A点、B点的整体倾覆 弯矩; 结构第i层水平地震作用,取罕遇地震下结 构楼层的弹性水平地震作用; H, 水平侧向力到倾覆点的垂直距离;负向水平 作用下,倾覆点以下取负值; E 连接式掉层结构掉层部分楼层承受的土压 力,脱开式掉层结构不予考虑;在计算土压 力时,要考虑上部结构传到基础底面的竖向 分布荷载; h一一土压力合力点到倾覆点的垂直距离; hd一 掉层部分的高度; Vb、V一 分别为结构下、上接地端基底水平剪力。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构倾覆力矩时,可首先计算每 个振型下的倾覆力矩,然后采用SRSS或CQC组合方法计算结 沟总倾覆力矩。也可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SRSS或CQC组合后 的楼层水平力计算倾覆弯矩。 抗倾覆力矩MR,根据不同方向和接地方式等具体情况进行 计算。如图12所示,上部结构楼层提供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 1,掉层部分楼层提供的总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2,当倾覆点 为下接地端外侧(图12中A点)时:

点为上接地端外侧(图12中B

MR=GXB/2+G2×6/2

分别为结构相对于A点、B点的整体抗倾覆 弯矩; 分别为上部结构、掉层部分楼层提供重力荷

GG 分别为上部结构、掉层部分楼层提供重力荷

比应进行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分析时应考虑上部结构荷 的影响和地震作用的影响。为了防止地基或边坡变形引起山地 筑结构的破坏,应严格控制地基或边坡的变形。对有地下水和 水影响的建筑场地,应进行山地建筑的抗浮验算,

5.1.4为了减小边坡与结构的相互影响,规定了基础嵌入临空 外倾滑动面以下的要求。临空外倾滑动面,对土质边坡是指边坡 可能发生滑动的破坏面;对岩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是指倾角大于 11°(坡率20%)的岩土界面和岩层面。对于以下情况,原则上 可以不考虑基础嵌入临空外倾滑动面之下:1)倾角远小于外倾 动面等效内摩擦角的结构面;2)倾角为11°~20°,但考虑建 筑加载等不利因素,经计算后符合边坡稳定性要求。 有多组临空外倾滑动面时,需嵌入最下面的滑动面以下。 若无条件隔离时,应考虑滑体下滑力对基础的影响。 6.1.5考虑山地建筑结构不等高接地特点,山地建筑结构基础 的埋置深度,参考相关标准可取为: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取建筑

6.1.4为了减小边坡与结构的相互影响,规定了基础嵌

6.1.5考虑山地建筑结构不等高接地特点,山地建筑结

的理置深度,参考相关标准可取为:大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取建 物最大高度(下接地室外地面至结构主要屋面)的1/15,桩 础取建筑物最大高度的1/18。当受地形影响,山地建筑基础 埋深难以达到规定的理置深度时,应进行抗滑移和抗倾覆稳定 验算,必要时可采用抗拔桩、抗拉锚杆等增加抗倾覆能力。基 理置深度起算点可取基础较低端以下1m处,

抗倾覆验算按本标准第5.1.7条执行,抗滑移稳定性验算可 按下式进行:

Qk/Qh ≥ 1. 3

式中:Qh 作用在基础上的滑动力,地震作用取弹性罕遇地 震作用; Qk 作用在基础上的抗滑力,可按上部结构重力乘以 与地基之间的摩阻力系数计算。

坡的侧向土压力较大,在有地震作用效应参与组合时,对主体结 构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较大。考虑到支挡结构与主体结构相连会 导致主体结构的传力不明确,故宜设独立的支挡结构。当岩土侧 玉力较小、采用主体结构及地下室兼做支挡结构时,主体结构、 基础应考虑边坡岩土侧压力和水压力的作用;主体结构应考虑地 下室侧墙引起的结构刚度偏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地下室外墙 应进行防水抗渗设计。

6.2.1、6.2.2边坡上的建筑,因地基一侧存在临空面,边坡地 基的地基承载力有可能降低。参考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编制组的研究成果及工程经验,基础工程设计时不仅应进行边坡 稳定性验算,还应进行边坡地基承载力验算。 考虑到基础离坡面较远时地基承载力受边坡影响较小,为简 化分析,可不进行此类边坡地基承载力的验算。对位于坡角β小 干45°目坡高小于8m的稳定十质边坡或破碎、极破碎岩质边坡 上[图14(a,其垂直于坡顶边缘线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b小 于或等于3m,基础底面外缘到坡面的水平距离a,对于条形基 础不小于该边长的3.5倍,对于矩形或圆形基础不小于该边长的 2.5倍且不小于2.5m时,可仅按平地地基进行承载力验算。对 立于无外倾结构面、岩体完整、较完整或较破碎且稳定的岩质边 坡上L图14(b)」,可仅按边坡地基进行承载力验算

1附有坐标和地形的边坡工程范围及其周边环境的平面布 置图; 2拟建场地的整平高程、坡底高程、边坡高度和边坡平面 尺寸; 3拟建场地的挖方、填方情况; 4拟采用的支挡结构的性质、结构特点及基础形式等; 5边坡滑塌区及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相关资料; 6边坡工程区域的相关气象资料: 7场地区域最大降雨强度和20年一遇及50年一遇最大降 水量;河、湖历史最高水位和20年一遇及50年一遇的水位资 料;可能影响边坡水文地质条件的工业和市政管线、江河等水源 因素,以及相关水库水位调度方案资料; 8边坡周围山洪、冲沟和河流冲淤等情况;对边坡工程产 生影响的汇水面积、排水坡度、长度和植被等情况。 边坡工程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 1场地地形和场地所在地貌单元: 2岩土时代、成因、类型、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 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 3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4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发育 程度、延伸长度、贯通程度、结合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 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和与临空面的关系; 5地下水水位、水量、类型、主要含水层分布情况、补给 及动态变化情况; 6岩土的渗透性和地下水的出露情况; 7不良地质现象的范围和性质,边坡变形迹象和机理; 8地下水、土对支挡结构材料的腐蚀性; 9坡顶邻近(含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的荷载、结构 基础形式和埋深,地下设施的分布、埋深、支护现状等。 边坡工程勘察宜在收集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先进行工程

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应查明边坡的形态、 波角、结构面产状和性质以及卸荷带特征等,工程地质测绘和调 查范围应包括可能对边坡稳定有影响及受边坡影响的所有地段。 边坡工程勘探应采用钻探(直孔、斜孔)、坑(井)探、槽 探和物探等方法。对于复杂、重要的边坡工程可辅以洞探。

查范围应包括可能对边坡稳定有影响及受边坡影响的所有地段。 边坡工程勘探应采用钻探(直孔、斜孔)、坑(井)探、槽 深和物探等方法。对于复杂、重要的边坡工程可辅以洞探。 6.3.2该条分别就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岩土混合边坡以及土 质基坑等边坡类型的勘探平面控制范围做了具体的要求。 岩土混合边坡需要根据岩、土质边坡破坏模式和影响范围: 先择范围最大者作为边坡工程勘探平面范围。 确定边坡工程勘察范围时还应考虑可能对建(构)筑物有潜 在安全影响的区域。 6.3.3边坡工程勘察可根据各段边坡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勘察 等级。工程勘察等级划分应符合表2的规定

6.3.3边坡工程勘察可根据各段边坡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勘

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应符合表3的规

设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

主: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应由复杂场地向简单场地推定,不良地质现象、破坏地质 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程度、对相邻建筑影响程度中,任一项满足某类场地即 为该类场地,其余因素中三项满足某类场地即为该类场地

6.3.10边坡稳定性验算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

范》GB50330中已有明确规定。当边坡有支挡结构时,边坡 定性验算应将支挡结构有效抗力计入。边坡稳定性不满足要求 应调整基础平面位置和埋深或对边坡进行处理。

6.3.11建筑地基范围内的边坡和作为基础嵌固端的边坡发生破 坏时,对建筑结构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将其安全等级定为 一 级。

6.3.13考虑到建筑地基范围内的边坡和作为基础嵌固端的边坊

破坏后果,将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校核拓宽到6度抗震设防 区。罕遇地震作用下边坡综合水平地震系数参考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规定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规 定值计算得到

6.4.2当地基的岩土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时,即使上部结构荷 载相同,其变形也存在差异,基础会出现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 构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 然不同的地基上。对地基持力层均为岩石地基时,根据工程实 践,只要沉降控制措施得当,可以同一结构单元部分采用天然地 基部分采用桩基。应采取增强桩基的水平变形能力、桩顶设刚度 较大的连梁、增大楼板刚度等处理措施考虑水平荷载对桩基的不 利影响

6.4.3已有研究表明,软弱土、填土等对桩端约束较小,桩顶

6.4.3已有研究表明,软弱土、填土等对桩端约束较小,

以下一定范围弯矩、剪力较为明显,应加强配筋,桩顶以下3.( 倍桩径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地震作用下的桩基在软、硬土层交界 面处容易发生剪切或弯曲破坏,其上下1.0倍桩径范围内箍筋应 加密。

6.4.4环境支挡结构宜与建筑的基础分开设置。当结构

做支挡结构时,应考虑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变形协调,在斜坡或 顶上建造的高层和重要的建筑物宜采用桩基础、适当降低坡高 咸缓坡角等措施。桩基嵌入潜在破裂面以下的深度根据桩基承 力计算确定,且不小于1倍桩径

7.1.1表7.1.1参照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 规程》JGJ3、《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设计规程》JGJ149,考虑山 地建筑各种结构类型特点,结合抗震设防烈度、边坡类型综合确 定。当高层建筑建于山地平整场地,不具有山地建筑结构不等高 约束特点时,其最大适用高度不执行本条规定。对于7度、8度 地区建于土质边坡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可采取表中数值降低 15%左右。

(墙)之间变形,有效分配和协调竖向构件间水平力的作用,掉 层结构上接地端楼板或上接地层楼盖具有相同作用。当楼层错层 时,由于楼板不在同一平面内,削弱了楼板平面内刚度,减小了 对竖向构件间的变形、内力的协调能力,从概念设计角度,这些 部位刚度突变且受力复杂,不应采用楼板错层。参考现行行业标 催《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3关于转换层、嵌固层 关于楼板开洞面积的限制,从严要求开洞面积不应超过25%。 相关楼盖标注示意参见本标准第2.1节条文说明图1~图3。

筑结构时,其抗震性能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从偏安全角度, 山地剪力墙结构明确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且短肢剪力墙 担的底部倾覆力矩限值比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术规程》JGJ3规定适当偏严。

7.1.4一字形剪力墙延性及平面外稳定性均较差,当一字形剪

力墙处于受扭转效应影响明显的结构外侧时,对结构弹塑性抗 性能削弱较多。所以,对吊脚首层及掉层结构上接地层及以下

位的倾覆力矩比例,并根据计算结果确定结构类型及抗震等级。 “规定水平力作用”除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中相关规定外,应排除局部振型影响,以参与系数最 大的主振型为依据。

7.2.1山地建筑结构的框架柱在各接地层部位均为抗震性能控 制的关键部位,为保障其抗震性能,对箍筋最大间距进行了适当 加密,并对各接地层柱均要求全长加密,体积箍筋率可适当加 大10%

7.2.1山地建筑结构的框架柱在各接地层部位均为抗震性能控 制的关键部位,为保障其抗震性能,对箍筋最大间距进行了适当 加密,并对各接地层柱均要求全长加密,体积箍筋率可适当加 大10%。 7.2.2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基础 上,将山地建筑结构关键部位原三、四级通长纵筋不少于2Φ12 的规定提高到和一、二级相同,即不少于2$14;梁腰筋按转换 梁要求,增加了间距和最小直径要求。 7.2.3吊脚竖向构件通过楼盖与接地构件基础进行连接,适当 加强楼盖结构的板厚和配筋构造要求,有利于水平力传递。 7.2.4研究表明,掉层结构竖向构件通过接地楼盖与上接地端 竖向构件基础进行连接,有利于加强上接地端的嵌固作用和提高 结构整体抗扭能力。当设置接地端楼盖时,对接地楼盖分多层和 高层分别限制最小楼板厚度:当未设置接地楼盖时,对上接地层 楼盖进行了最小楼板厚度限制。以上部位的配筋采取双层双向通 长设置,并提高配筋率,以保证水平的有效分配和传递

上,将山地建筑结构关键部位原三、四级通长纵筋不少于2Φ1 的规定提高到和一、二级相同,即不少于2$14;梁腰筋按转推 梁要求,增加了间距和最小直径要求。

7.2.3吊脚竖向构件通过楼盖与接地构件基础进行连接,

加强楼盖结构的板厚和配筋构造要求,有利于水平力传递 7.2.4研究表明,掉层结构竖向构件通过接地楼盖与上接地端 坚向构件基础进行连接,有利于加强上接地端的嵌固作用和提高 结构整体抗扭能力。当设置接地端楼盖时T/CECS 10-2019 埋地给水钢管道水泥砂浆衬里施工及检测规程,对接地楼盖分多层和 高层分别限制最小楼板厚度;当未设置接地楼盖时,对上接地层 楼盖进行了最小楼板厚度限制。以上部位的配筋采取双层双向通 长设置,并提高配筋率,以保证水平力的有效分配和传递

8.1.2砌体结构在坡地修建时,为适应坡形,可能存在

8.1.4为加强房屋整体刚度,避免不规则对结构受力的不利

响,上接地层楼盖、上接地端楼盖、掉层部分楼盖及错层楼、 盖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楼盖,并适当加大楼板厚度NB/T 10157-2019 热泵干燥用涡旋式制冷剂压缩机,加强楼 刚度。

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

统一书号:15112·3617 价:18.00 川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