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JGJ123-2012_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pdf

21、JGJ123-2012_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3557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21、JGJ123-2012_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pdf

则可靠度更高。 顶升到位后应立即进行连接,因为此时整体建筑靠支承点支 承着,若是有地震等的影响会出现危险,所以应尽量缩短这种不 利时间。

则可靠度更高。 顶升到位后应立即进行连接,因为此时整体建筑靠支承点支 承着,若是有地震等的影响会出现危险,所以应尽量缩短这种不 利时间。

8.1.1由于城市改造、市政道路扩建、规划变更、场地用途改 变、兴建地下建筑等需要建筑物搬迁移位或转动一定的角度,有 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文物建筑,减少拆除重建,均可采用移 位加固技术。自前移位技术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已有十二层 建筑物移位的成功经验。但一般多用于多层建筑的同一水平面移 位,对大幅度改变其标高的工程未见实例

8.1.2由于移位滚动摩阻小于移位滑动摩阻,且滚动移位的旅

工精度要求相对滑动移位要低些。在实际工程中一般多数采用滚 动方法,滑动方法仅在小型建筑物有应用RB/T 043-2020 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和技术能力评价 建设工程检验检测要求.pdf,在大型建筑物应用应 慎重。

8.1.3移位所涉及的建筑结构及地基基础问题专业技术性引

要求在移位方案确定前应先通过搜集资料、补充计算验算、补充 勘察等取得有关资料,

要求在移位方案确定前应先通过搜集资料、补充计算验算、

8.1.4建筑物移位时对原结构有一定影响,在移位过程中

筑物将处于运动状态和受力不稳定状态,相对于移位前有许多 不利因素,因此应对移位的建筑物进行必要的安全性评估。评 估的主要内容为建筑物的结构整体性、抵抗竖向及水平向变形 的能力。

能满足移位过程或移位后的要求,则应进行地基基础加固,可选 用本规范第11章有关加固方法。

偏差,由于建筑物移位过程不可避免存在偏位,因此,轴线偏差 控制在士40mm以内认为是适宜的,对垂直度允许误差在

8.2.1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经多年使用后,其使用功能均 存在一定程度变化,对使用较久的建筑设计前应调查核 现状。

现状。 8.2.2考虑到移位加固施工是一个短期过程,移位过程建筑物 已停止使用。为使设计更为合理,建议恒荷载和活荷载按实际荷 载取值,基本风压按当地1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 由于移位加固工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较多,设计时应注 重概念设计,应尽量全面地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按最不利情况 设计,从而确保建筑物安全

8.2.2考虑到移位加固施工是一个短期过程,移位过程建筑物

8.2.4托换梁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托换梁系由上轨道梁、托换梁或连系梁组成,与顶升纠 倾托换一样,托换梁系是通过托换方式形成的一个梁系,其设计 应考虑上部结构竖向荷载受力和移位时水平荷载的传递,根据最 不利组合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其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采用。 2托换梁是以上轨道梁为支座,可按简支梁或连续梁设计: 托换梁的作用与转换梁相同,用于传递不连续的竖向荷载,由于 般需通过分段托换施工形成,故称为托换梁。对砌体结构当满 足条件时其托换梁可按简支墙梁或连续墙梁设计。 3上轨道梁可分成连续和悬挑两种类型,一般连续式上轨 道梁用于砌体结构,而悬挑式上轨道梁用于框架结构或砌体结构 中的柱构件。 4在移位过程中,托换梁系平面内不可避免产生一定的不 平衡力或力矩,因此造成偏位或对旋转轴心产生拉力。各下轨道 基础(指拾梁式下轨道基础)也有可能存在不均匀的沉降变形, 所以在进行托换梁系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平移路线地基情况、水 平移位类型、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等,对托换梁系的平面内

推组合式施力系统,施力点的竖向位置在满足局部承压或偏心受 拉的条件下,应尽量靠近托换梁系底面,其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小 反力支座的弯曲。行走机构摩擦系数,其经验值对钢材滚动摩擦 系数可取0.05~0.1,聚四氟乙烯与不锈钢板的滑动摩擦系数可 取0.05~0.07。

要保证不改变原有结构受力状态,连接可靠性不低于原有标准。 对于框架结构而言,由于框柱主筋一般在同一平面切断,因此, 要求对此区域进行加强。 结合移位加固对建筑物采用隔震、减震措施进行抗震加固可 节省较多费用。因此建筑物移位且需抗震加固时应综合考虑进行 设计与施工。

8.3.1移位加固施工具有特殊性,应编制专项的施工技术方案 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应通过专项论证后实施, 8.3.2托换梁系中的上轨道梁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移位加 固实施,其关键点在于上轨道梁底标高是否水平,及各上轨道梁 底标高是否在同一水平面。

8.3.1移位加固施工具有特殊性,应编制专项的施工技术

8.3.3移位地基基础施工应严格按统一的水平标高控制线施工

保证其顶面标高在同一水平面上。其控制措施可在其地基基 面采用高强度材料进行补平,对局部超高区域可采用机械 修整。

8.3.4移位装置包含上承压板、下承压板、滚动或滑行支座, 其型号、材质等应统一,防止产生变形差。托换施工时预先安装 其优点是节省费用,但施工要求较高;采用后期整体顶升后一次 性安装其优点是水平控制较易调整,但增加费用 工具式下承压板由槽钢、钢板、混凝土加工制作而成,其大 样示意图见图6,其优点是可移动、可拆装、可重复使用,使用 方便,节省费用。

9.1.1“托换技术”是指对结构荷载传递路径改变的结构加固 或地基加固的通称,在地基基础加固工程中广泛应用。本节所指 “托换加固”,是对采用托换技术所需进行的地基基础加固措施的 总称。在纠倾工程、移位工程中采用的“托换技术”尚应符合第 7章、第8章的有关规定。

荷载情况以及场地地基情况进行方案比选,选择设计可靠、施工 技术可行且安全的方案。

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按托换地基与原地基变形协调原则进 行承载力、变形验算。为保证工程安全,当既有建筑沉降、倾 斜、变形、开裂已出现超过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控制指标 时,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或制定适用于该托换工程的质量控制 标准。 0格 箔结构杰形烈缝其础沉降进

9.1.4托换加固工程对既有建筑结构变形、裂缝、基础沉降进 行监测,是保证工程安全、校核设计符合性的重要手段,必须严 格执行。

9.2.1本条为既有建筑整体托换加固设计的要求。整体托换加 固,应在上部结构满足整体托换要求条件下进行,并进行必要的 计算分析。

9.2.1本条为既有建筑整体托换加固设计的要求。整体托换加

的范围以及局部托换的位移控制标准应考虑既有建筑的变形适应

9.2.4这是近年工程中产生的新的问题。穿越工程白

方法,采用的托换技术,以及采用桩梁式托换、桩筏式托换以入 增加基础整体刚度、扩大基础的荷载托换体系等,应根据工程 况具体分析确定。

9.2.5既有建筑功能改造,改变上部结构承重体系或基础形式 地基基础托换加固设计方案应结合工程经验、施工技术水平综合 分析后确定

形、地下水变化、湿陷等造成地基基础损害,提出地基基础托换 加固可采用的方法,

9.3.1、9.3.2托换加固施工中可能对持力土层产生扰动,基码 侧移等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10.1.1对于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出现工程事故,轻则需加固处 理,且加固处理一般比较困难;重则造成既有建筑的破坏,出现 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对于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事 故应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避免事故发生 10.1.2本条为地基基础事故补救的一般原则。对于地基基础工 程事故处理应遵循的原则首先应保证相关人员的安全,其次应分 析事故原因,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采取的加固措施应具备安 全、施工速度快、经济的特点。 10.1.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一些建筑,在勘察、设 计阶段未进行抗震设防。当地震发生时由于液化和震陷造成建筑 物的破坏。如我国的邢台地震、唐山地震、日本的阪神地震都有 类似报道。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物,液化常常造成建筑物的倾 或整体倾覆。对于坡地岸边采用桩基的建筑物,可能会造成桩头 部位混凝土受到剪压破坏。在软土地区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地 震可能造成震陷,如1976年唐山地震影响到天津,天津汉活的 些建筑震陷超过600mm。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既有建筑物 可能存在液化或震陷问题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50011进行鉴定和加固

10.2地基不均匀变形过大引起事故的补救

10.2.1软土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 层构成的地基。这类地基土具有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性弱等 特点,因此这类地基的变形特征除了建筑物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大 以外,沉降稳定历时长,所以在选用补救措施时,尚应考虑加固

后地基变形问题。此外,由于我国沿海地区的淤泥和淤泥质土一 般厚度都较大,因此在采用本条的补救措施时,尚需考虑加固深 度以下地基的变形。 10.2.2湿陷性黄七地基的变形特征是在受水浸湿部位出现湿陷 变形,一般变形量较大且发展迅速。在考虑选用补救措施时,首 先应估计有无再次浸水的可能性,以及场地湿陷类型和等级,选 择相应的措施。在确定加固深度时,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宜达到基础压缩层下限;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宜穿透全部湿 陷性土层。 10.2.3人工填土地基中最常见的地基事故是发生在以黏性土为 填料的素填土地基中。这种地基如堆填时间较短,又未经充分压 实,般比较疏松,承载力较低,压缩性高且不均匀,一旦遇水 真有较强湿陷性,造成建筑物因大量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而开裂损 坏,所以在采用各种补救措施时,加固深度均应穿透素填土层。 10.2.4膨胀土是指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 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两种变形特性的黏性土。由于膨 胀土的胀缩变形是可逆的,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反复失水吸 水,使地基不断产生反复升降变形,而导致建筑物开裂损坏。 自前采用胀缩等级来反映胀缩变形的大小,所以在选用补救 措施时,应以建筑物损坏程度和胀缩等级作为主要依据。此外, 对于建造在坡地上的损坏建筑,要贯彻“先治坡,后治房”的方 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0.2.5土岩组合地基上损坏的建筑主要是由于土层与基岩压缩 性相差悬殊,而造成建筑物在土岩交界部位出现不均匀沉降而引 起裂缝或损坏。由于土岩组合地基情况较为复杂,所以首先应详 细探明地质情况,选用切合实际的补救措施

填料的素填土地基中。这种地基如堆填时间较短,义未经充 实,一般比较疏松,承载力较低,压缩性高且不均匀,一旦 具有较强湿陷性,造成建筑物因大量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而开 坏,所以在采用各种补救措施时,加固深度均应穿透素填土

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两种变形特性的黏性土。由于膨 胀土的胀缩变形是可逆的,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反复失水吸 水,使地基不断产生反复升降变形,而导致建筑物开裂损坏。 自前采用胀缩等级来反映胀缩变形的大小,所以在选用补救 普施时,应以建筑物损坏程度和胀缩等级作为主要依据。此外, 对于建造在坡地上的损坏建筑,要贯彻“先治坡,后治房”的方 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邻近建筑施工引起事故的预防

10.3.1自前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建筑物密度也越来越大,相 邻建筑施工的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对邻近建筑、道路或管线可

能造成影响的施工,主要有桩基施工、基槽开挖、降水等。主要 事故有沉降、不均匀沉降、局部裂损,局部倾斜或整体倾斜等。 施工前应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当出现事故 后应采取补救措施。 10.3.2在软土地基中进行挤土桩的施工,由于桩的挤土效应 土体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造成土体侧向挤出,出现地面隆起,可 能对邻近既有建筑造成影响时,可以采用排水法(塑料排水板 砂桩或砂井等)、应力释放孔法或隔离沟等来预防对邻近既有建 筑的影响,对重要的建筑可设地下挡墙阻挡挤土产生的影响。 10.3.5人工挖孔桩是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桩基施工方法,被厂 泛地采用,但人工挖孔桩施工对周围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降低 地下水位后出现流砂、土的侧向变形等,应分析可能造成的影响 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10.4深基坑工程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

10.4.2本条为基坑支护设计对既有建筑的保护措施: 2近年来的些基坑支护事故表明,如化粪池、污水井、 给水排水管线的漏水均能造成基坑的破坏,影响既有建筑的安 全。原因一是化粪池、污水并、给水排水管线原来就存在渗漏水 现象,周围土体含水量高、强度低,如采用土钉墙支护会造成局 部失稳;原因二是基坑水平变形过大,造成管线开裂,水渗透到 基坑造成基坑破坏。这些基坑事故都可能危害既有建筑的安全。 3我国每年都有基坑支护降水造成既有建筑、道路、管线 开裂的报道,因此,地下水位较高时,宜避免采用开散式降水方 案,当既有建筑为天然地基时,支护结构应采用雌幕止水方案。

10.4.2本条为基坑支护设计对既有建筑的保护措施:

4锚杆或土钉下穿既有建筑基础时,施工过程对基底土的 优动及浆液凝固前都可能产生沉降,如锚杆的倾斜角偏大则会出 现建筑物的倾斜,应尽量避免下穿既有建筑基础。当无法解决锚 纤对邻近建筑物的安全造成的影响时,应变更基坑支护方案。 5基坑工程事故,影响到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及地下管线, 工程损失很大。为了确保基坑及其周边既有建筑的安全,首先要 有安全可靠的支护结构方案,其次要重视信息化施工,掌握基坑 受力和变形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妥善处理。 10.4.3基坑降水常引发基坑周边建筑物倾斜、地面或路面下陷 开裂等事故,防止的关键在于保持基坑外水位的降深,一般可采 取设置回灌并和有效的止水墙等措施。反之,不设回灌井,忽视 对水位和邻近建筑物的观测或止水墙工程粗糙漏水,必然导致严 重后果。因此,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场地,地下水处理是保证基坑 工程安全的重要技术措施。 10.4.4在既有建筑附近进行打人式桩基础施工对既有建筑地基 基础影响较大,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既有建筑安全。 10.4.5基坑周边不准修建临时工棚,因为场地坑边的临建工棚 对环境卫生、工地施工安全、特别是对基坑安全会造成很大威 胁。地表水或雨水渗漏对基坑安全不利,应采取疏导措施。 10.5地下工程施工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 101隔断注目左胍右建箔附近进往地下工积施工时为避角

地下工程施工引起事故的预防与

10.5.1隔断法是在既有建筑附近进行地下工程施工时,为避免 或减少土体位移与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而在既有建筑与施工地 面间设置隔断墙(如钢板桩、地下连续墙、树根桩或深层搅拌桩 等墙体)予以保护的方法,国外称侧向托换(lateralunderpin ning)。墙体主要承受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侧向土压力,减少地 基差异变形。上海市延安东路外滩天文台由于越江隧道经过其 侧时,就是采用树根桩进行隔断法加固的。 当地下工程施工时,会产生影响范围内的地面建筑物或地下 管线的位移和变形,可在施工前对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进行加

固,其加固深度应大于地下工程的底面埋置深度,则既有建筑的 荷载可直接传递至地下工程的埋置深度以下。 10.5.3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及时掌握邻近建筑物和地 下管线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情况,必须及时进行相应的监测。首先 需在待测的邻近建筑或地下管线上设置观测点,其数量和位置的 确定应能正确反映邻近建筑或地下管线关键点的沉降和位移情 况,进行信息化施工。

10.6地下水位变化过大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

10.6.1地下水位降低会增大建筑物沉降,造成道路、设备管线 的开裂,因此在既有建筑周围大面积降水时,对既有建筑应采取 保护措施。当地下水位的上升可能超过抗浮设防水位时,应重新 进行抗浮设计验算,必要时应进行抗浮加固。 10.6.2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桩周土的沉降,对桩产生负摩阻力: 相当于增大了桩身轴力,会增大沉降。 10.6.3对于一些特殊土,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回填土,地 下水位上升都能造成地基变形,应采取预防措施

11.1 一 般规定

11.1.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进行加固时,应分析评价由于施工扰 动所产生的对既有建筑物附加变形的影响。由于既有建筑物在长 期使用下,变形已处于稳定状态,对地基基础进行加固时,必然 要改变已有的受力状态,通过加固处理会使新旧地基基础受力重 新分配。首先应对既有建筑原有受力体系分析,然后根据加固的 措施重新考虑加固后的受力体系。通常可借助于计算机对各种过 程进行模拟,而且能对各种工况进行分析计算,对复杂的受力体 系有定量的、较全面的了解。这个工作也是最近几年随着电子计 算机的广泛应用才得以实现的。 对于有地区经验,可按地区经验评价。 11.1.2既有地基基础加固对象是已投入使用的建筑物,在不影 响正常使用的前提下达到加固改造目的。新建基础与既有基础连 接的变形协调,各种地基基础加固方法的地基变形协调,应在设 计要求的条件下通过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实现。导坑回填施工应 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保证地基基础工作条件。 锚杆静压桩加固,当采用钢筋混凝土方桩时,顶进至设计深 度后即可取出于斤顶,再用C30微膨胀早强混凝土将桩与原基 础浇筑成整体。当控制变形严格,需施加预应力封桩时,可采用 型钢支架托换,而后浇筑混凝土。对钢管桩,应根据工程要求, 在钢管内浇筑C20微膨胀早强混凝土,最后用C30混凝土将桩 与原基础浇筑成整体。 抬墙梁法施工,穿过原建筑物的地圈梁,支承于砖砌、毛石 或混凝土新基础上。基础下的垫层应与原基础采用同一材料,并 且做在同一标高上。浇筑拾墙梁时,应充分振捣密实,使其与地

圈梁底紧密结合。若抬墙梁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其与地圈梁挤密 效果更佳。墙梁必须达到设计强度,才能拆除模板和墙体。 树根桩在既有基础上钻孔施工,树根桩完成后,在套管与孔 之间采用非收缩的水泥浆注满。为了增强套管与水泥浆体之间的 荷载传递能力,在套管置入之前,在钢套管上焊上一定间距的钢 筋剪力环。树根桩在既有基础上钻孔施工,树根桩完成后,在套 管与孔之间采用非收缩的水泥浆注满。 11.1.3钢管桩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但实施的效果难于检验 采用增加钢管桩腐蚀量壁厚,较易实施

11.2基础补强注浆加固

11.2.1、11.2.2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的特点是:施工方便,可 以加强基础的刚度与整体性。但是,注浆的压力一定要控制,压 力不足,会造成基础裂缝不能充满,压力过高,会造成基础裂缝 加大。实际施工时应进行试验性补强注浆,结合原基础材料强度 和粘结强度,确定注浆施工参数。 注浆施工时的钻孔倾角是指钻孔中心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倾 角不应小于30°,以免钻孔困难。注浆孔布置应在基础损伤检测 结果基础上进行,间距不宜超过2.0m。 封闭注浆孔,对混凝土基础,采用的水泥砂浆强度不应低于 基础混凝土强度;对砌体基础,水泥砂浆强度不应低于原基础砂 浆强度。

11.3.2、11.3.3扩大基础底面积加固的特点是:1.经济;2. 加强基础刚度与整体性;3.减少基底压力;4.减少基础不均匀 沉降。 对条形基础应按长度1.5m~2.0m划分成单独区段,分批、 分段、间隔分别进行施工。绝不能在基础全长上挖成连续的坑槽 或使坑槽内地基土暴露过久而使原基础产生或加剧不均匀沉降。

沿基础高度隔一定距离应设置锚固钢筋,可使加固的新浇混凝土 与原有基础混凝土紧密结合成为整体。 当既有建筑的基础开裂或地基基础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采 用混凝土套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以满足地基承载力 和变形的设计要求。 当基础承受偏心受压时,可采用不对称加宽;当承受中心受 压时,可采用对称加宽。原则上应保持新旧基础的结合,形成 整体。 对加套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加宽部分,应采用与原基础垫 层的材料及厚度相同的夯实垫层,可使加套后的基础与原基础的 基底标高和应力扩散条件相同和变形协调。 11.3.4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尚不能满足 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等的设计要求时,可将原独立基础改成条形基 础;将原条形基础改成十字交叉条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将原筏形 基础改成箱形基础。这样更能扩大基底面积,用以满足地基承载 力和变形的设计要求;另外,由于加强了基础的刚度,也可减少 地基的不均匀变形。 11.3.5、11.3.6加深基础法加固的特点是:1.经济;2.有效 减少基础沉降;3.不得连续或集中施工;4.可以是间断墩式也 可以是连续墩式。 加深基础法是直接在基础下挖槽坑,再在坑内浇筑混凝土 以增大原基础的埋置深度,使基础直接支承在较好的持力层上 用以满足设计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其适用范围必须在浅 层有较好的持力层,不然会因采用人工挖坑而费工费时又不经 济;另外,场地的地下水位必须较低才合适,不然人工挖土时会 造成邻近土的流失,即使采取相应的降水或排水措施,在施工上 也会带来困难,而降水亦会导致对既有建筑产生附加不均匀沉降 的隐患。 所浇筑的混凝土墩可以是间断的或连续的,主要取决于被托 换的既有建筑的荷载大小和墩下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及其变形

沿基础高度隔一定距离应设置锚固钢筋,可使加固的新浇混凝土 与原有基础混凝土紧密结合成为整体。 当既有建筑的基础开裂或地基基础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采 用混凝土套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以满足地基承载力 和变形的设计要求。 当基础承受偏心受压时,可采用不对称加宽;当承受中心受 压时,可采用对称加宽。原则上应保持新旧基础的结合,形成 整体。 对加套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加宽部分,应采用与原基础垫 会的材料及厚度相同的夯实垫层,可使加套后的基础与原基础的 基底标高和应力扩散条件相同和变形协调

性能。 鉴于施工是采用挖槽坑的方法,所以国外对基础加深法称坑 式托换(pitunderpinning);亦因在坑内要浇筑混凝土,故国外 对这种施工方法亦有称墩式托换(pierunderpinning)。 11.3.7如果加固的基础跨越较大时,应验算两墩之间能否满足 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如计算强度和变形不满足既有建筑原设计 的要求,应采取设置过梁措施或采取托换措施,以保证施工中建 筑物的安全。 11.3.9抬墙梁法类似于结构的“托梁换柱法”,因此在采用这 种方法时,必须掌握结构的形式和结构荷载的分布,合理地设置 梁下桩的位置,同时还要考虑桩与原基础的受力及变形协调。抬 墙梁的平面位置应避开一层门窗洞口,不能避开时,应对拾墙梁 上的门窗洞口采取加强措施,并应验算梁支承处砖墙的局部承压 强度。

(44 : 11 : 44 : 1).

11.5.1树根桩也称为微型桩或小桩,树根桩适用于各种不同的 土质条件,对既有建筑的修复、增层、地下铁道的穿越以及增加 边坡稳定性等托换加固都可应用,其适用性非常厂泛。 11.5.2树根桩设计时,应对既有建筑的基础进行有关承载力的 验算。当不满足要求时,应先对原基础进行加固或增设新的桩承 台。树根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可按载荷试验得到,也可按国家现 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有关规定结合地区

经验估算,但应考虑既有建筑的地基变形条件的限制和考虑桩身 材料强度的要求。设计人员要根据被加固建筑物的具体条件,预 估既有建筑所能承受的最大沉降量。在载荷试验中,可由荷载 沉降曲线上求出相应充许沉降量的单桩竖向承载力。

11.5.3树根桩的施工由于采用了注浆成桩的工艺,根据上海经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试块尺寸为150mm立 方体,其强度等级由28d龄期的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 度值确定。树根桩静载荷试验可参照混凝土灌注桩试验方法 进行。

11.6.1坑式静压桩是采用既有建筑自重做反力,用干斤顶将桩 段逐段压入土中的施工方法。千斤顶上的反力梁可利用原有基础 下的基础梁或基础板,对无基础梁或基础板的既有建筑,则可将 底层墙体加固后再进行坑式静压桩施工。这种对既有建筑地基的 加固方法,国外称压人桩(jackedpiles)。 当地基土中含有较多的大块石、坚硬黏性土或密实的砂土夹 层时,由于桩压人时难度较大,需要根据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

11.6.2国内坑式静压桩的桩身多数采用边长为150m

250mm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亦有采用桩身直径为100mm~ 600mm开口钢管,国外一般不采用闭口的或实体的桩,因为后 者顶进时属挤土桩,会扰动桩周的土,从而使桩周土的强度降 氏;另外,当桩端下遇到障碍时,则桩身就无法顶进。开口钢管 脏的顶进对桩周土的扰动影响相对较小,国外使用钢管的直径一 般为300mm~450mm,如遇漂石,亦可用锤击破碎或用冲击钻 头钻除,但一般不采用爆破方法。 桩的平面布置都是按基础或墙体中心轴线布置的,同一个施 工坑内可布置1~3根桩,绝大部分工程都是采用单桩和双桩。 只有在纵横墙相交部位的施工坑内;横墙布置1根和纵墙2根形 成三角的3根静压桩。 11.6.3由于压桩过程中是动摩擦力,因此压桩力达2倍设计单 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相应的深度土层内,对于细粒土一般能满足 静载荷试验时安全系数为2的要求;遇有碎石土,卵石土粒径较 大的夹层,压人困难时,应采取掏土、振动等技术措施,保证单 桩承载力。 对于静压桩与基础梁(或板)的连接,一般采用木模或临时 砖模,再在模内浇灌C30混凝土,防止混凝土干缩与基础脱离。 为了消除静压桩顶进至设计深度后,取出于斤顶时桩身的卸 载回弹,可采用克服或消除这种卸载回弹的预应力方法。其做法 是预先在桩顶上安装钢制托换支架,在支架上设置两台并排的同 吨位于斤顶,垫好垫块后同步压至压桩终止压力后,将已截好的 钢管或工字钢的钢柱塞入桩顶与原基础底面间,并打入钢楔挤紧 后,于斤顶同步卸荷至零,取出千斤顶,拆除托换支架,对填塞 钢柱的上下两端周边应焊牢,最后用C30混凝土将其与原基础 浇筑成整体。 封桩可根据要求采用预应力法或非预应力法施工。施工工艺 可参考第11.4节锚杆静压桩封桩方法。

11.7.1注浆加固(grouting)亦称灌浆法,是指利用液压、气 压或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注人地层中,浆液以填充、 渗透和挤密等方式,将土颗粒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排除后 占据其位置,经一定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 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防水性能高和化学稳定 性良好的“结石体”。 注浆加固的应用范围有: 1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减少地基变形和不均匀变形。 2进行托换技术,对古建筑的地基加固常用。 3用以纠倾和拾升建筑。 4用以减少地铁施工时的地面沉降,限制地下水的流动和 控制施工现场土体的位移等。 11.7.2注浆加固的效果与注浆材料、地基土性质、地下水性质 关系密切,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加固效果,施工参数,注浆材料 配比、外加剂等,有经验的地区应结合工程经验进行设计。注浆 加固设计依加固目的,应满足土的强度、渗透性、抗剪强度等要 求,加固后的地基满足均匀性要求

11.7.2注浆加固的效果与注浆材料、地基土性质、地下水 关系密切,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加固效果,施工参数,注浆 配比、外加剂等,有经验的地区应结合工程经验进行设计。 加固设计依加固目的,应满足土的强度、渗透性、抗剪强度 求,加固后的地基满足均匀性要求。

11.7.3浆液材料可分为下列几类(图9)

注浆按工艺性质分类可分为单液注浆和双液注浆。在有地下 水流动的情况下,不应采用单液水泥浆,而应采用双液注浆,及 时凝结,以免流失。 初凝时间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浆液混合剂到丧失流动性 的这一段时间。在调整初凝时间时必须考虑气温、水温和液温的 影响。单液注浆适合于凝固时间长,双液注浆适合于凝固时 间短。 假定软土的孔隙率n=50%,充填率α=40%,故浆液注人 率约为20%。 若注浆点上覆盖士厚度小于2m,则较难避免在注浆初期产

从实际加固地基开挖情况看,浆液的劈裂途径有竖向的、斜 向的和水平向的。竖向劈裂是由土体受到扰动而产生的竖向裂 缝;斜向的和水平向的劈裂是浆液沿软弱的或夹砂的土层劈裂而 形成的。 3压密注浆 压密注浆是指通过钻孔在土中灌入极浓的浆液,在注浆点使 土体压密,在注浆管端部附近形成“浆泡”,当浆泡的直径较小 时,灌浆压力基本上沿钻孔的径向扩展。随着浆泡尺寸的逐渐增 大,便产生较大的上拾力而使地面抬动。浆泡的形状一般为球形 或圆柱形。浆泡的最后尺寸取决于土的密度、湿度、力学条件 地表约束条件、灌浆压力和注浆速率等因素。离浆泡界面0.3m~ 2.0m内的土体都能受到明显的加密。评价浆液稠度的指标通常 是浆液的落度。如采用水泥砂浆浆液,则落度一般为 25mm~75mm,注浆压力为1MPa~7MPa。当落度较小时, 注浆压力可取上限值。 渗透、劈裂和压密一般都会在注浆过程中同时出现。 “注浆压力”是指浆液在注浆孔口的压力,注浆压力的大小 取决于以上三种注浆方式的不同、土性的不同和加固设计要求的 不同。 由于土层的上部压力小,下部压力大,浆液就有向上抬高的 趋势。灌注深度大,上拾不明显,而灌注深度浅,则上拾较多, 甚至溢到地面上来,此时可用多孔间歇注浆法,亦即让一定数量 的浆液灌注人上层孔隙大的土中后,暂停工作让浆液凝固,这样 就可把上的通道堵死;或者加快浆液的凝固时间,使浆液(双 液)出注浆管就凝固。 11.7.4注浆压力和流量是施工中的两个重要参数,任何注浆方 式均应有压力和流量的记录。自动流量和压力记录仪能随时记录 并打印出注浆过程中的流量和压力值。 在注浆过程中,对注浆的流量、压力和注浆总流量中,可分 析地层的空隙、确定注浆的结束条件、预测注浆的效果

为防止邻孔串浆,注浆顺序应按跳孔间隔注浆方式进行,并 宜采用先外围后内部的注浆施工方法,以防浆液流失。当地下水 流速较大时,应考虑浆液在水流中的迁移效应,应从水头高的一 端开始注浆。 在浆液进行劈裂的过程中,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孔隙水压力 的消散使土体固结和劈裂浆体的凝结,从而提高土的强度和刚 度。但土层的固结要引起土体的沉降和位移。因此,土体加固的 效应与土体扰动的效应是同时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导致加固土 体的效应和某种程度土体的变形,这就是单液注浆的初期会产生 地基附加沉降的原因。而多孔间隔注浆和缩短浆液凝固时间等措 施,能尽量减少既有建筑基础因注浆而产生的附加沉降。 11.7.5注浆施工质量高不等于注浆效果好,因此,在设计和施 工中,除应明确规定某些质量指标外,还应规定所要达到的注浆 效果及检查方法。 1计算灌浆量,可利用注浆过程中的流量和压力曲线进行 分析,从而判断注浆效果。 2由于浆液注人地层的不均匀性,采用地球物理检测方法, 实际上存在难以定量和直接反映的缺点。标准贯人、轻型动力触 探和静力触探的检测方法,简单实用,但它存在仅能反映取样点 的加固效果的特点,因此对地基注浆加固效果评价的检查数量应 满足统计要求,检验标准应通过现场试验对比校核使用。 3检验点的数量和合格的标准除应按规范条文执行外,对 不足20孔的注浆工程,至少应检测3个点。

11.8.1石灰桩是由生石灰和粉煤灰(火山灰或其他掺合料)组 成的加固体。石灰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污染,在使用时应充分论 证对环境要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石灰桩对软弱土的加固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孔挤密:其挤密作用与土的性质有关。在杂填土中,

由于其粗颗粒较多,故挤密效果较好;黏性土中,渗透系数小 的,挤密效果较差。 2吸水作用:实践证明,1kg纯氧化钙消化成为熟石灰可 吸水0.32kg。对石灰桩桩体,在一般压力下吸水量约为桩体体 积的65%~70%。根据石灰桩吸水总量等于桩间土降低的水总 量,可得出软土含水量的降低值。 3膨胀挤密:生石灰具有吸水膨胀作用,在压力50kPa~ 100kPa时,膨胀量为20%~30%,膨胀的结果使桩周土挤密。 4发热脱水:1kg氧化钙在水化时可产生280cal热量,桩 身温度可达200℃~300℃,使土产生一定的气化脱水,从而导 致土中含水量下降、孔隙比减小、土颗粒靠拢挤密,在所加固区 的地下水位也有一定的下降,并促使某些化学反应形成,如水化 硅酸钙的形成。 :5离子交换:软土中钠离子与石灰中的钙离子发生置换 改善了桩间土的性质,并在石灰桩表层形成一个强度很高的 硬层。 以上这些作用,使桩间土的强度提高、对饱和粉土和粉细砂 还改善了其抗液化性能。 6置换作用:软土为强度较高的石灰桩所代替,从而增加 了复合地基承载力,其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桩身强度 与置换率大小。 11.8.2石灰桩桩径主要取决于成孔机具,目前使用的桩管常用 的有直径325mm和425mm两种;用人工洛阳铲成孔的一般为 200mm~300mm,机动洛阳铲成孔的直径可达400mm~ 600mm。 石灰桩的桩距确定,与原地基土的承载力和设计要求的复合 地基承载力有关,一般采用2.5倍~3.5倍桩径。根据山西省的 经验,采用桩距3.0倍~3.5倍桩径的,地基承载可提高0.7 倍~1.0倍;采用桩距2.5倍~3.0倍桩径的,地基承载力可提 高1.0倍~1.5倍。

桩的布置可采用三角形或正方形,而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更 为合理,它使桩周土的加固较为均匀。 桩的长度确定,应根据地质情况而定,当软弱土层厚度不大 时,桩长宜穿过软弱土层,也可先假定桩长,再对软弱下卧层强 度和地基变形进行验算后确定。 石灰桩处理范围一一般要超出基础轮廓线外围1排~2排,是 基底压力向外扩散的需要,另外考虑基础边桩的挤密效果较差。 11.8.4石灰桩施工记录是评估施工质量的重要依据,结合抽检 结果可作出质量检验评价。 通过现场原位测试的标准人、静力触探以及钻孔取样进行 室内试验,检测石灰桩施工质量及其周围土的加固效果。桩周土 的测试点应布置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中心,因为该处挤密效

11.8.4石灰桩施工记录是评估施工质量的重要依据,结合

通过现场原位测试的标准贯入、静力触探以及钻孔取样进行 室内试验,检测石灰桩施工质量及其周围土的加固效果。桩周土 的测试点应布置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中心,因为该处挤密效 果较差。

11.9其他地基加固方法

11.9.1旋喷桩是利用钻机钻进至土层的预定位置后,以高压设 备通过带有喷嘴的注浆管使浆液以20MPa~40MPa的高压射流 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冲击破坏土体,同时钻杆以一定速度渐渐向 上提升,将浆液与土粒强制搅拌混合,浆液凝固后,在土中形成 固结加固体。 固结加固体形状与喷射流移动方向有关。一般分为旋转喷射 (简称旋喷)、定向喷射(简称定喷)和摆动喷射(简称摆喷)三 种形式。托换加固中一般采用旋转喷射,即旋喷桩。当前,高压 喷射注浆法的基本工艺类型有:单管法、二重管法、三重管法和 多重管法等四种方法。 旋喷固结体的直径大小与土的种类和密实程度有较密切的关 系。对黏性土地基加固,单管旋喷注浆加固体直径一般为 0.3m~0.8m;三重管旋喷注浆加固体直径可达0.7m~1.8m; 二重管旋喷注浆加固体直径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多重管旋喷直径 为 2. 0m~4. 0m。

一般在黏性土和黄土中的固结体,其抗压强度可达5MPa~ 10MPa,砂类土和砂砾层中的固结体其抗压强度可达8MPa~ 20MPa。 11.9.2灰土挤密桩适应于无地下水的情况下,其特点是:1经 齐;2灵活性、机动性强;3施工简单,施工作业面小等。灰土 挤密桩法施作时一定要对称施工,不得使用生石灰与土拌合,应 采用消解后的石灰,以防灰料膨胀不均匀造成基础拉裂。 11.9.3水泥土搅拌桩由于设备较大,一般不用于既有建筑物基 础下的地基加固。在相邻建筑施工时,要考虑其挤土效应对相邻 基础的影响。

11.9.4化学灌浆的特点是适应性比较强,施工作业面小,加

效果比较快。但是,这种方法对地下水有一定的污染,当施 地位于饮水源、河流、湖泊、鱼池等附近时,对注浆材料和 配比要严格控制。

配比要严格控制。 11.9.6人工挖孔混凝土灌注桩的特点就是能提供较大的承载能 力,同时易于检查持力层的土质情况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缺点是 施工作业面要求大,施工过程容易扰动周边的土。该方法应在保 证安全的条件下实施。

12.1.1地基基础加固施工后,应按设计要求及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的规定进行施 工质量检验。对于有特殊要求或国家标准没有具体要求的,可按 设计要求或专门制定针对加固项目的检验标准及方法进行检验。 12.1.2地基基础加固工程应在施工期间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 电 旅工安的技术施

12.1.2地基基础加固工程应在

12.2.1基槽检验是重要的施工检验程序,应按隐蔽工程要求 进行。 12.2.2新旧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应进行检验,提供隐蔽工程检 验报告。 12.2.3对基础钻芯取样,可采用目测方法检验浆液的扩散半 径、浆液对基础裂缝的填充效果;尚应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测定注 浆后基础的强度。钻芯取样数量,对条形基础宜每隔5m~10m, 或每边不少于3个,对独立柱基础,取样数可取1个~2个,取 样孔宜布置在两个注浆孔中间的位置。 12.2.7复合地基加固可在原基础上开孔并对既有建筑基础下地 基进行加固,也可用于扩大基础加固中既有建筑基础外的地基加 固,或两者联合使用。但在原基础内实施难度较大,自前实际工 程不多。对于扩大基础加固施工质量的检验,可根据场地条件按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要求确定检验方法,

径、浆液对基础裂缝的填充效果;尚应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测定注 浆后基础的强度。钻芯取样数量,对条形基础宜每隔5m10m 或每边不少于3个,对独立柱基础,取样数可取1个~2个DLT1529-2016 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检测规程,取 样孔宜布置在两个注浆孔中间的位置。

12.2.7复合地基加固可在原基础上开孔并对既有建筑基础下地 基进行加固,也可用于扩大基础加固中既有建筑基础外的地基力 固,或两者联合使用。但在原基础内实施难度较大,目前实际工 程不多。对于扩大基础加固施工质量的检验,可根据场地条件挖 《建简地其处理技术规范》IGI79的要求确定检验方法,

12.3.8注浆加固施工会引起建筑物附加沉降,应在施工期间进

12.3.8注浆加固施工会引起建筑物附加沉降,应在施工期 行建筑物沉降监测。视沉降发展速率,施工后的一段时间也 行沉降监测。

12.3.9采用加大基础底面积加固法、加深基础加固法对基础

行加固时,当开挖施工槽段内结构在加固前已产生裂缝或加固施 工时产生裂缝或变形时,应对开挖施工槽段内结构的变形和裂缝 情况进行监测QX/T 487-2019标准下载,确保安全

统一书号:15112:23536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