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 111-2016 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JGJ 111-2016 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365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 111-2016 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2)稳定流计算公式: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JCT829-2010 石膏空心条板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 5《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 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 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 8《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 9《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 10《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 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 5《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 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 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 8《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 9《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 10《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 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目次总则·713基本规定·723.1一般规定723.2地下水控制工程分类754勘察·764. 1一般规定764.2勘察工作布置774.3水文地质试验774.4水文地质试验参数计算784.5特殊条件的勘察795降水·815. 1一般规定815.2降水方法的分类和选择825.3降水设计计算835.4降水系统布设·845.5降水施工845.6验收与运行维护856隔水惟幕·866.1一般规定866.2隔水幕设计866.3隔水雌幕施工876.4验收与运行维护89回灌·917. 1一般规定917.2回灌设计9169

监测· 93 8.1一般规定 93 8.2地下水位监测 8.3出水量和含砂量监测 93 8.4水质监测 8.5 变形观测 8.6 巡视检查

3.1.1本条是地下水控制的基本工作

3.1.2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基坑开挖深度不断加深, 采用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以保障工程施工的做法,不仅造成 也面沉降和周边建(构)筑物损环,而且严重浪费地下水资源, 司时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我国地下水资源非常紧缺,保护和合理 利用地下水是国家节水政策,减少地下水开采,防止污染地下 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优先选择对地下水资源、建筑 周边环境影响小的控制方法是设计方案的首选。 地下水控制应正确处理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节约水资源的 关系,选择合理的地下水控制方案,保障建筑和市政工程基坑和 地下工程施工正常进行。 我国幅员广阔,工程、地质、环境等条件差异很大。各地有 很多好的经验,有的地方还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应结合地 方法规和现行技术标准,选择适宜的地下水控制方法。 3.1.3充分搜集资料,是制定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的基础。

3.1.5本条是地下水控制的基本功能要求。地下水控制工程

满足基础和地下工程施工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往往与支护结构 相伴而生,在满足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要求的同时,还要和支护 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相协调,共同完成满足地下结构施工和保护工

3.1.8地下水控制工程往往作为临时工程,容易忽视对勘察、

设计、施工资料的整理、归档,不利于资料利用、责任追索。地 下水控制施工的检验验收根据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施工前的 验验验收、施工过程中检验验收、施工后的检验验收。 1施工前的检验验收包括地下水控制设计方案和施工所用 原材料、预制构件等的检验验收。 2施工过程中检验验收包括地下水控制的各道施工工序

3施工后的检验验收包括地下水控制效果、运行、维护和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 3.1.9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活动对地 下水造成了很大影响,地表水、地下水体受到了污染,已经严重 影响人们的饮水安全。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地下水质也 有较大差异。地下水控制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好,会进一步恶化地 下水环境,而且地下水的污染儿乎是不可逆的,很难修复。 现行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将地下水质 量划分为五类,水质由好到差分别为I类、Ⅱ类、Ⅲ类、IV类、 V类。本条所指地下水水质恶化即指水质产生由好到差类别上的 变化。 3.1.10我国是地下水紧缺的国家,特别是北方,合理利用地下 水尤为重要

1围护体系渗漏。当渗漏点位于基坑开挖面以上且渗水量 不大时,多采用坑内引流、封堵或坑外快速注浆的方式进行堵 漏;其他情况则根据情况,采用加大坑内降水,坑内、坑外快速 封堵等处理方法。 2坑底突涌。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对应处理措施。 3坑外地面沉降。 4停电、降水设备损坏。停电、降水设备损坏等造成地下 水位升高,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5地下水回灌严重不足或超灌。地下水回灌不足可能导致 地下水位降低引起周围地面或建筑下沉,超灌可能会产生基坑水 压力增大等问题。 这些工程事故或缺陷常危及坑外周边环境安全,甚至产生次 生事故,因此要强调处理的紧道性、及时性。信息化施工重点在 于早发现早预警,潜在病害及时发现及时消除,避免反反复复从 而造成更大的风险

3.2地下水控制工程分类

3.2.1地下水控制包括降水、隔水惟幕和回灌三类,各类又有 多种方法,针对不同的工程,可以单独和组合使用。 3.2.2本条明确了地下水控制工程复杂程度分类原则。 3.2.3本条明确了降水工程和隔水工程的复杂类型分类,对原 规范相关表格进行了合并。水下工程降水风险大直接划分为复 杂,不再分类;明确了两种以上地下水控制方法组合使用时,划 分为复杂工程。地下水回灌难度大,且不单独使用,没有进行单 独分类。

3.2.4地下水控制设计施工的安全等级直接对应复杂程度。

数等是地下水控制方案合理选择的重要依据。工程建设进行岩土 工程勘察成果,有时不能满足地下水控制工程设计要求,尚需补 充降水试验等勘察工作,才能满足地下水控制设计的需要。 4.1.2现场工作量与已有资料的丰富程度、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的复杂程度、场地的大小有关。地下水控制工程勘察应根据工程 设计需要开展工作

4.1.4本条提出了地下水控制工程勘察的具体要求

1工程场地多处于城市建筑密集区,相邻场地抽降地下水 或管线渗漏补给等人为因素对拟建场地地下水影响较大,强调了 周边区域的资料搜集的重要性。 2城市地下水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地下水位变化规律比 较复杂,同时,一般情况下勘察阶段时间紧迫,只能了解勘察阶 段的地下水动态。因此强调区域地下水动态资料的搜集和分析 必要时设置地下水位长期观测孔。 3多层地下水位的分层观测,尤其是承压水压力水头的观 测,对地下水控制和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都十分重要,不应 忽视。 4抽水试验是地下水控制工程勘察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 多种原因室内试验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为求得各含水层渗透系 数等水文地质参数,多通过现场抽水试验测定。 5地下水控制专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内容通常包括: 1)自然环境与区域地质概况:

2)场区地层分布; 3)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4)地下水控制所需水文地质参数及岩土参数建议; 5)地下水控制分析评价

.2.1布直勘察工作要考虑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有影响的多科 因素,能反映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工作能够控制各含水层 的空间分布。对于地下水补给径流方向、地表水体补给方向、基 岩裂隙构造和岩溶发育方尚、基坑降水条件下可能发生补给的越 流含水层等特殊地段和地层,要有足够的勘察资料和勘察井孔。 观测孔与抽水试验井之间应有一定的间距,主要是尽量避免 抽水井周围三维流和紊流的影响。 观测孔的平面布置一般沿一条观测线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 在布置两条观测线时,其中一条要求平行于地下水流向布置,主 要是为了测定含水层不同方向的非均质性或确定不同方向的影响 半径。

4.2.2对于勘察孔深度的具体规定根据工程实践经验而来,满

4.2.3抽水试验井为完整井时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较简单成熟。 对于巨厚含水层,井中降深与含水层厚度相比较小时,可转化为 完整井计算

4.2.3抽水试验井为完整井时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较简单成熟。

4.2.4考虑到不同规格观测孔会产生差异结果,本条提出深度、 过滤器位置应与抽水试验井一致等要求,

4.2.4考虑到不同规格观测孔会产生差异结果,本条提出深度、

4.3.1本条是对水文地质试验的基本要求,试验方法包括抽水 试验、注水试验。 一本次修订强调了地水试验主注的选圾 相报地水立址

质条件和勘察目的选择适宜的试验方法,以保证求取的水文地质

质条件和勘察目的选择适宜的试验方法,以保证求取的水文地

参数符合实际。目前抽水试验方法的叫法很不一致,本规范根据 地下水控制工程勘察的目的,将抽水试验主要分为:简易抽水、 单孔抽水、多孔抽水。 单孔抽水试验仅在一个试验孔中抽水,用以确定出水量与水 位降深的关系,初步测定含水层渗透系数。多孔抽水试验在一个 主孔内抽水,在其周围设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通过多 孔抽水试验可以求得较为确切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含水层不同方向 的渗透性能及边界条件。 当含水层岩性为粉砂、粉土、黏性土等弱透水层,且含水层 厚度不大,单孔抽水试验也可采用提水试验方式进行

4.3.3本条为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

1稳定流抽水试验的三次降深,通常松散含水层由小到大, 逐渐增大,基岩含水层由大到小。 2抽水试验的稳定时间,各标准差异较大,本规范给出范 围值,使用时根据情况由工程师掌握。如仅考虑渗透性,一般的 故法是渗透性小的地层取大值,渗透性大的地层取取小值。抽水 试验的稳定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抽水量的波动值不超过 正常流量的5%,抽水孔水位波动值不超过水位降低值的1%, 观测孔水位波动值不超过2cm~3cm。稳定延续时间是指某一降 深下,相应的流量和动水位趋于稳定后的延续时间。 4.3.4本条为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

4.3.5~4.3.9注水试验有在试坑或钻孔中进行两种方式,当试 验深度较大时多采用钻孔法。注水井与抽水井地下水流向相反, 地下水运动为发散的径向流,若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粗略估算 时,把水位降深换成水位升高,可适用于注水井,

4.4水文地质试验参数计算

4.4.1~4.4.4实践证明,利用观测孔水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 比较符合地下水层流运动的假设条件,所计算的参数较符合 实际。

目前对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总结还不够,而且影响因素复杂 多样,因此本规范仅规定了一些基本要求和基本计算,在实际选 择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时,可不受本规范限制,应根据具体的水 文地质条件和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合理选用计算公式,避免盲 目套用。 水文地质参数可由单孔、多孔、稳定流、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方法求得。 采用恢复水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由于水位没有波动等干扰 因素的影响,取得的水位资料精度比抽水试验要高。在选用计算 公式时,应注意试验结束前动水位的变化状态,根据动水位已稳 定或没有稳定选用不同公式,并考虑满足公式的适用条件。

4.5.1、4.5.2泉水水位、水量动态预测在有多年泉流量与降水 量的观测资料时多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预测,也有用布辛涅斯可公 式进行枯水期间潜水下降的计算验证:

Qt = Qoe Q Qt =(1+at)

在岩溶裂隙地区进行地下水水位、水量的动态预测,除了考 采用泉水等天然地下水露头资料计算外,一般采用勘察孔结合 抽水试验井,通过单孔抽水试验方法计算水文地质参数。 由于岩溶裂隙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并孔结构 抽水管位置、抽水量、抽水降深等因素影响,采用裘布依模型计 算结果偏差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的计算公式与实际的水 流规律不符所致。根据实际应用经验,在实际模型中除应考虑层 流对井中降深的影响外,还要考虑抽水井周围存在的紊流或三维 流对井中降深的影响,井中降深是出水量的高次方函数,而裘布 依模型中井中降深是出水量的一次方函数线性关系。为简化问题 以及从满足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一般考虑Sw与Q是二次方函 数抛物线关系,可按下式计算:

M 12M 2元KM Trv 1 16r (2元l)2rw Q T"

4.5.3水下工程勘察要重视工作场地安全问题以及地表水对水 文地质参数测试的影响。

5.1.1本条是降水设计的基本要求

5.1.1本条是降水设计的基本要求。 1明确降水目的和技术要求,是降水设计的基本条件; 2降水工程的技术要求包括降水范围、降水深度、降水时 间、降水工程可能涉及的环境保护范围等; 3有了基础设计、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和环境条件才能开展 降水设计; 4水文地质参数,如渗透系数、给水度、单井出水量、水 位降深等,其准确性十分重要;考虑到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常在降水初期进行实验性抽水试验,以检验设计、施工效果,必 要时调整设计; 5明确预警值,提出环境监测要求,是保证降水质量的 个重要环节

5.1.1本条是降水设计的基本要求。 1明确降水目的和技术要求,是降水设计的基本条件; 2降水工程的技术要求包括降水范围、降水深度、降水时 间、降水工程可能涉及的环境保护范围等; 3有了基础设计、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和环境条件才能开展 降水设计: 4水文地质参数,如渗透系数、给水度、单井出水量、水 位降深等,其准确性十分重要;考虑到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常在降水初期进行实验性抽水试验,以检验设计、施工效果,必 要时调整设计; 5明确预警值,提出环境监测要求,是保证降水质量的 个重要环节。 5.1.2本条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进行降水设计的要求。三维数 值模拟设计对地质、基坑等资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降水工 程的发展方向,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开展。三维数值模拟设计 除取得常规设计参数外,重点获取以下水文地质条件: 1降水自的层以外各土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及各尚异性特征 2除需提供含水层的厚度、层顶埋深、初始水位、水位降 深、影响半径,大井等代半径、水平及垂直渗透系数、抽水流量 等参数外,还包括储水系数、导水系数、给水度等; 3根据抽水试验实际求得的影响半径,计算确定合理的定 水头边界和初始水位。 5.1.3裂隙水按理藏条件分为裂隙上层滞水、裂隙潜水、裂隙 承压水;按含水层产状分为裂隙层状水、裂隙脉状水。基岩裂隙

承压水;按含水层产状分为裂隙层状水、裂隙脉状水。基岩裂

水降水的关键是在查明基岩裂隙分布、水量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 措施。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基岩裂隙水的以下特点: 1裂隙层状水呈层状作区域性分布,其厚度远小于分布宽 度,如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 2裂隙脉状水只局部分布在断层破碎带或侵人岩接触带, 呈带状或脉状,其厚度大于分布宽度; 3裂隙水在分布和涌水量方面均能突然变化,又能与其他 水体连通,会引起区域地下水条件的突然改变,发生涌水。 5.1.4岩溶地区降水的关键是在查明岩溶分布、水量的基础上 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并防止因降水造成地面塌陷等 灾害。

借施。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基岩裂隙水的以下特点: 1裂隙层状水呈层状作区域性分布,其厚度远小于分布宽 度,如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 2裂隙脉状水只局部分布在断层破碎带或侵人岩接触带 呈带状或脉状,其厚度大于分布宽度; 3裂隙水在分布和涌水量方面均能突然变化,又能与其他 水体连通,会引起区域地下水条件的突然改变,发生涌水。 5.1.4岩溶地区降水的关键是在查明岩溶分布、水量的基础上 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并防止因降水造成地面塌陷等 灾害。 岩溶水是埋藏在可溶岩层地区岩溶裂隙和溶洞中的重力水, 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岩溶上层滞水多分布在局部的非 易溶岩或弱可溶岩地层;岩溶潜水分布在厚层的石灰岩大面积出 露的地区的地层;岩溶承压水分布在易溶岩性岩层与非易溶岩性 岩层交互的地层。 岸溶区涌水量在一年内变化很大,只有在补给区大、补给源 稳定的情况时,用水量的变化才较小。 岩溶区不但存在地下水突涌,对建筑与市政工程的稳定也存 在安全隐惠。 5.1.5水下工程降水的关键是在降低地下水位的同时,防止因 地面水涌入引起地面塌陷等灾害。 5.1.6滨海地区的降水关键是在降低地下水位的同时,防止海 水人侵污染淡水资源。 5.1.8降水完成后封井,可以避免地下水的联通导致水质污染 出消除人玄店蓝的风险

岩溶水是埋藏在可溶岩层地区岩溶裂隙和溶洞中的重力水, 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岩溶上层滞水多分布在局部的非 易溶岩或弱可溶岩地层;岩溶潜水分布在厚层的石灰岩大面积出 露的地区的地层;岩溶承压水分布在易溶岩性岩层与非易溶岩性 岩层交互的地层。 岸溶区涌水量在一年内变化很大,只有在补给区大、补给源 隐定的情况时,用水量的变化才较小。 岩溶区不但存在地下水突涌,对建筑与市政工程的稳定也存 在安全隐患。

5.2降水方法的分类和选择

5.2.1本规范将直径接近100mm的并称为“并点”(有的标准 称为点井),直径200mm~800mm的井称为“管井”,直径大于

800mm的井称为“大口井”及“辐射井”的集水井。 5.2.2集水明排可以将雨水、坑底积水和抽出的地下水及时排 出,排水沟、集水井的防水措施可以防止集水下渗,有利于降水 和基坑支护

5.2.3采用渗井或多层含水层降水时,一方面应考虑渗、降

效果,另一方面应采取措施防止污染下部含水层,如采取分层打 降水井、分层止水或采取隔水惟幕等地下水控制措施,降水完成 后进行封井可以保证后期水力联系。 5.2.4风化岩、黏性土等富水性差的地层特点是一抽就干,停

5.2.4风化岩、黏性土等富水性差的地层特点是一抽就干,停

5.3.2、5.3.3附录B和附录C分别给出了基坑涌水量和设计 单井出水量的确定办法,可根据工程条件选用。有条件时,也可 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确定。 在两个附录的计算模型中都将含水层进行了概化,实际情况 远非这么理想。当相邻含水层渗透系数不同时,其渗透系数可按 含水层厚度加权平均;当相邻含水层渗透性相差很大时,有时可 只计算渗透系数大的含水层的透水量

单并出水量不应超过单并出水能力。设

可根据单井出水能力确定降水井数量,也可先确定降水并数量, 后对降水井进行单井设计。最终设计结果应满足本规范公式 (5.3.4)的要求

5.3.5承压水一旦降水失效,后果很严重。本条一方面要求进

5.3.5承压水一旦降水失效,后果很严重。本条一方面要求进 行基坑地板稳定性验算,另一方面要求增加备用井,保证工程 安全。

出水量不应大于降水井的出水能力。在群井抽水情况下,随着地

下水位的下降和并群的相互干扰,基坑总涌水量可能会逐渐减 少,各单井的出水量也随着滤水管进水部分长度的减少而不断降 低。当各单井出水能力满足不了总涌水量的要求时,基坑范围内 的地下水位将不再降低。如基坑内地下水位降低程度不能满足工 程施工要求,需要重新确定单井出水量。可通过调整井位置、间 距、数量以及单井出水量来满足降深要求。 5.3.9、5.3.10这两条分别规定了降水引起的沉降量以及土中 有效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是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 术规程》IGL120协调一致的

5.4.1降水系统平面布置应根据控制工程的平面形状及场地条 件等灵活掌握,本条给出了一些原则要求, 1条状基坑采用单排或双排降水井是基于降水井数量计算 要求; 2对大面积或有雌幕的基坑,通过基坑内抽水,可以加速 疏干坑内地下水; 3要求多层含水层降水宜分层布置并点,是基于防止地下 水污染考虑;对经调查未受污染的滞水或由于区域地下水位降低 形成的多层水,可不考虑其影响。 5.4.2真空井点降水的重点是真空抽水能力和真空有效性。 5.4.3管状过滤器也称作滤水管。 5.4.6管井降水的重点是洗井、控制出砂量。 5.4.8渗井的重点是渗水能力受时间影响降低,防止污染目 标层。 5.4.12排水沟、集水井施工中,防水做得不好或未做防水,会 降低降水效果甚至造成基坑塌,应予重视,

5.5.1编制降水施工组织设计,据以管控降水施工的全过程

5.5.1编制降水施工组织设计,据以管控降水施工的全过程。

封并是降水施工的一个重要坏节,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括封 并的时间、方法和要求。 对软土、淤泥质黏土中的疏干井,井点停止运行后地下水位 对工程无影响,可以将井点填埋在基础混凝土底板之下。 对潜水降水井,井点在基坑底板混凝土浇筑时停止运行后, 水位会缓慢上升但无抗浮要求,可以将并点管割除与底板混凝土 尧筑在一起。 并点持续处于运行状态,一且停止抽水,影响基坑底板混凝 土浇筑,需满足基坑抗浮要求后方可封井割除。 5.5.6洗井对降水工程非常重要,洗井方法不正确、搁置时间 过长,甚至全部成并完成后集中洗井,都可能导致抽水能力降低 和失效。 通过抽水试验确定水泵与出水量、设计降深的匹配情况,不 满足要求时,及时更换水泵

5.6.1、5.6.2降水验收包括降水并上作质量验收和降水效果验 收。单井验收合格是达到降水要求的基本保障。正式运行前的联 网运行抽水试验是对降水系统的整体检验和调试,必要时调整 设计。 正式降水前应通过对观测孔相邻降水井的试抽,对观测孔内 水位变化的灵敏性。

程周边环境安全非常重要。降水施工诱发的地面塌陷很多是因为 降水并反滤层设计不当或失效,在抽水过程中引发土体流失而导 致的。而抽排水中的含砂量是这种潜在风险的重要表征,在降水 过程中对含砂量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规避相关风险。

1竖向隔水幕是最常见的隔水幕,阻止水流从坑壁和 坑底涌人坑内。悬挂式竖向隔水惟幕指底端未穿透含水层的隔水 唯幕;落底式竖向隔水惟幕指底端穿透含水层并进入下部不透水 层一定深度的隔水雄幕。当水头较高,水量充分,可采用竖向隔 水惟幕与水平向隔水雌幕相结合的方法。 2独立式隔水雌幕是指在非连续性支护桩外独立设置的 幕体;嵌人式隔水雌幕是指利用旋喷桩、搅拌桩、素混凝土桩等 嵌人不连续支护结构中间共同形成惟幕体;自抗渗支护结构指支 护结构本身就具备抗渗性能。 6.1.3本条是隔水雌幕设计的基本要求,由于地下工程涉及支 护工程,统一考虑非常必要。 6.1.4本条所列的隔水惟幕施工方法都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处 理效果与设计参数、地基土性质密切相关,还与施工方法、施工 设备基至施工人员有索密关系,施工前进行现场试验可以验证唯 幕效果。

5.2.5隔水雌幕的施工方法种类紧多,选择时既要考虑隔水效 果,又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还要考虑与基坑支护合理组合。 本规范表6.2.5给出的隔水惟幕施工方法及适用条件可供设计参 考。水泥土搅拌法软土地层施工效果好,砂、砾石、卵石地层施 工效果差。

6.2.6插入不透水层的竖向隔水惟幕在内外形成较大的水头差,

入规泡公工 待得,取/ 直要求是根据国内若干工程实例统计而来。 6.2.7本条以渗流水力梯度不大于地基土的临界水力梯度来判 新坑底土体的抗渗流稳定性(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校多,工程上常用的有基于平面稳定渗流的直线比例法、流网 法、阻力系数法等。为便于计算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在水头 15m20m内,设计人员惯于采用直线比例法。需要说明的是, 直线比例法没有考虑渗流流场的三维性,也没有考虑坑周土不透 水层的深度,以及地基土的不均匀性。 本规范公式(6.2.7)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2012协调一致。

6.3.2连续性隔水惟幕常采用灌注桩支护结构,灌注桩在部分 土层容易扩孔,如果先施工灌注桩,隔水惟幕施工时常与灌注桩 无法贴近,容易出现隔水惟幕垂直度偏低或隔水幕与灌注桩缝 隙大,以及桩间土流失等不利情况,故先施工惟幕。嵌人型隔水 维幕要根据支护桩而定位切割,故先施工支护结构。 6.3.3旋喷桩垂直度和定位均较难监控,故旋喷桩咬合灌注桩 应采取放样预先定位,确保与灌注桩的咬合。 旋喷桩在动水情况常常难以成型,在一些空洞和松散土层施 工质量不佳,故施工时应根据记录出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比如 预先黏土充填,或增加膨润土。 旋喷桩依靠喷射压力和提升速度实现设计直径和质量,相同 的喷射压力在不同的土层产生桩体直径不一样,根据土质条件进 行调控。

敌该类土层应分段注浆,确保隔水惟幕的整体封闭。在动水状态 下,初凝时间大于10min的浆液会因大量流失而失去加固效果 故应采取双液注浆,缩短水泥浆凝固时间,但太短的凝固时间容

6.3.5搅拌桩是最常见的隔水椎幕,至少有三种:三轴搅拌桩

两轴搅拌桩、单轴搅拌桩。三轴搅拌桩施工深度可达30m,两轴 和单轴一般施工深度可达15m~18m,施工深度越深,垂直度和 搭接要求越高。搅拌桩的强度和均匀性是影响隔水惟幕质量的关 键;搅拌桩的下沉和提升速度会影响土体中水泥掺入量和水泥掺 入的均匀性;搅拌次数和搅拌时间影响水泥浆与土体的拌合及水 泥土的均匀性,需要重视。施工中断浆和冷接缝会出现质量隐 患,故该情况均需记录和加强处理

6.3.6冻结孔开孔位置和偏斜影响冻结孔的成孔间距,冻结孔

的成孔间距对冻结壁的形成质量和速度起到关键作用。正式运转 前应对冷却水、冷媒剂、制冷剂系统进行试运行,各系统应满足 设计要求。冻结法施工另一个关键环节是电力不能间断,需要配 备备用电力设施

6.3.7本条明确了地下连续墙施

1槽壁珊塌常导致槽底不平,钢筋宠放人容易倾斜,导致 接头管(箱)倾斜,容易出现开叉现象;槽壁在浇筑混凝土时 塌易出现墙体夹泥而导致孔洞等质量事故。故在槽壁易塌的土 层施工时,要求采取黏度大的泥浆提高槽壁稳定性,或采取搅拌 桩预先进行槽壁加固;周边环境简单时,可通过降水提高槽壁稳 定性。 2接头管(箱)若固定不可靠或垂直度不高,在浇筑混凝 土后,容易影响相邻幅地墙施工和垂直度,从而出现搭接不佳现 象;接头管(箱)强度、刚度不高,以后拨除困难,容易出现拨 断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其隔水质量。 3地下连续墙采用泥浆护壁成槽,接头混凝土面上必然附 看一定厚度的泥皮,如不清除十净,浇筑混凝土时在槽段接头面 上会形成一层夹泥带,该处则容易出现隔水质量隐患,故应采取 清刷将夹泥处理干净。 4部分接头可采取加强措施提高接头防渗效果,比如工字

钢等接头可增加正水钢板防正混凝绕流,提高隔水效果。 6.3.8钻孔咬合桩分软切割工艺和硬切割工艺。硬切割施工质 量可靠度较高,一般采用全回转钻机施工;软切割施工可采用全 回转钻机施工,也可多功能套管钻机,或采用旋挖钻机施工。 1钻孔咬合桩垂乘直度要求高,一般要采取垂直度自动测量 措施,并宜采取导墙提高垂直度控制能力。 2软切割工艺可通过保持取土面始终高于套管底口一定深 度,或采用向套管内注人一定量的水,通过水压力来平衡前序桩 混凝土的压力,避免管涌。 3硬切割工艺成孔时应复核地下水对取土的影响。下压套 管时,取土面应始终高于套管底口不小于2.5m;终孔时取土面 应高于套管底口不小于1.5m:取土时遇承压水、特殊地质等影 向时,取土面高子套管底口土体高度应根据试桩结果确定。 6.3.9钢板桩有大企口和小企口之分,大企口自身防水性能较 差。国内钢板桩施工精度差,多次使用锁口常常缺损和变形,导 致锁口不能有效咬合和顺利沉桩,故要求使用前锁口修整到平直 通顺,并通过套锁检查。为确保钢板桩隔水质量,沉桩前应在锁 口内嵌填黄油、沥青或其他密封止水材料,提高锁口密封性。钢 板桩沉桩方法有单桩打人法、屏风法等,采用屏风法施工误差不 容易积累,质量容易保证;单桩打入法施工速度快但容易产生误 差积累,导致不易闭合。

6.4.1隔水惟幕是隐蔽工程,开挖前对其进行检验,尤其是深 度和连续性是必要的。对于水泥土类和冰冻法,还要重视强度检 测。对于地下连续墙,采取超声波检测深度和密实度;对于水泥 土类隔水惟幕,采取浆液试块强度试验的方法检测其强度,应建 立静力触探、标准贯人或动力触探等原位测试结果与试块强度试 验结果的对应关系,也有根据试块强度结合原位试验方法综合检 验。钻芯检验方法除检测芯样强度外,更直接检测深度和均匀

性。注意钻孔取芯完成后注浆填充。

7.1.1地下水回灌按回灌目的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资源性回 灌,即以保护水资源为主要目的;另一种是工程性回灌,主要以 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周边工程环境问题为目的。本章内容以工 程性回灌为主。 7.1.2地下水回灌的方法主要有地面入渗法和井灌法。地面入 渗法包括渗坑入渗法和渗渠人渗法;井灌法包括管井回灌法和大 口径井回灌法等。 7.1.3大口井回灌或渗坑回灌一般采用自然状态下的重力回灌 当重力回灌无法满足回灌要求时,可考虑进行加压回灌,加压回 灌要充分考虑回灌系统是否满足受压要求以及回灌含水层的渗透 系数和储水系数,并要考虑加压可能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 7.1.4同层回灌是防止进一步恶化地下水水质的有效方法;回 灌水源要求和回灌自的含水层的地下水为同一类水质或更好;当 回灌目标含水层与饮用地下水联系较紧密时,本条要求控制回灌 水源的水质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 有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7.1.1地下水回灌按回灌目的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资源性回 灌,即以保护水资源为主要目的;另一种是工程性回灌,主要以 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周边工程环境问题为目的。本章内容以工 程性回灌为主。

当重力回灌无法满足回灌要求时,可考虑进行加压回灌,加压回 灌要充分考虑回灌系统是否满足受压要求以及回灌含水层的渗透 系数和储水系数,并要考虑加压可能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 7.1.4同层回灌是防止进一步恶化地下水水质的有效方法;回 灌水源要求和回灌目的含水层的地下水为同一类水质或更好;当 回灌目标含水层与饮用地下水联系较紧密时,本条要求控制回灌 水源的水质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

7.2.3在基坑降水影响范围内进行浅部含水层回灌工作时,地 面沉降面线和监测剖面应包括降水影响范围的纵、横两个方 向。通常情况下,降水井间距密集地面沉降较大,影响范围较大 较远,回灌井应布置在降水井密集的范围内或临近范围附近。 当含水层厚度有限时,降水引起的环境影响比较迅速,而回 灌恢复水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7.2.5在整个透水土层中,井管上部的滤水管从常年地下水位以上0.50m处开始,设置目的在于使回灌恢复的水位尽量与常年地下水位保持一致,过滤器的长度大于降水井过滤器的长度的目的是使水迅速回灌进地下,减少降水不利影响。通常回灌砂井中的砂是纯净的中粗砂,不均匀系数和含水量均应保证砂并有良好的透水性,使注入的水尽快向四周渗透;回灌砂井的灌砂量过多或含泥量过大,将影响水向四周渗透效果。回灌井成井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补砂管废砂或黏土块黏土块填砂层填砂层滤水管滤水管外层滤水管沉砂管沉砂管单层(鼓形)滤水管单层滤水管双层(笼状)滤水管图1回灌井成井结构示意图7.3回灌施工7.3.1回填的过滤砂层之上填筑高膨胀性止水黏土球,目的在于增强回灌效果和预防不符合水质要求的地表水渗入。92

8.1.1由于岩土条件、地下水变化有较大不确定因素,容易发 生难以预料的突发事故情况,通过监测可以较卓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采取对策,防止或减少事故发生。监测的项目应根据地下水 控制方法等进行选择。顶部指惟幕顶部、坑侧地面。 工程环境泛指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市政道 路、地下管线、河湖、需保护的树木等诸多环境因素。

DL/T 1894-2018 电力光纤传感器通用规范8.1.2本条是监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8.1.2本条是监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8.1.3监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预警,是监测的目的之 。通过预警及时采取相应对策,达到保障施工和保护环境的 目的

8.2.1水位监测方式有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自动监测方便、 准确,效率高,是监测的发展方尚,应尽可能采用自动监测方 法,有利于可能产生的异常得到实时有效的识别和控制。 地下水位监测可以通过水位仪或孔隙水压力二次仪表进行 通常口式地下水位观测孔的监测精度低于士100mm/100m,孔 隙水压力计监测精度低于士1%。 孔隙水压力多用于渗透性差的地层。渗透性好的地层与水位 观测效果相同。

8.3出水量和含砂量监测

出水量、含砂量及其变化可以间接影响地下水控制工程设 计、施工和运转是否有效。

地下水控制诸方法中,多层降水、渗井降水、地下水回灌容 易造成地下水污染,水质监测是地下水控制水质监控的一个重要 方面,且贯穿整个过程。 8.5变形观测 保障地下水控制期间基坑支护体系稳定、保障周围环境,是 地下水控制的目标之一。为了掌握在运行期间的变化,要对需保 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进行变形观测

巡视检查应由有经验的监测人员负责,巡视检查主要以目测 为主,辅以简单的工具,检查方法速度快、简便、经济、有效, 可以及时弥补仪器监测的不足。巡视检查应与仪器监测结果对 照GB/T 32151.9-2015标准下载,发现任何异常,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与仪器监测资料进行 比对,及时预警。巡视情况应做好记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