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1/T 084-2017 四川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pdf

DBJ51/T 084-2017 四川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684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1/T 084-2017 四川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pdf

8.1.1雨水利用对修复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界水循环、节约 用水、减轻城市洪涝都有着积极作用。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应 结合项目特点、当地水资源状况、雨水需求量、水质要求、 回用水量随降雨季节变化的吻合程度及经济合理性等多方面 综合考虑确定,因地制宜采用雨水入渗、收集回用和调蓄排 放等方式。 雨水人渗和调蓄排放详见本标准第4章~第7章的相关内 容,本章节主要对雨水收集回用提出了要求。雨水收集回用系 统包括雨水收集、储存、净化处理、回用系统以及安全保障措 施等。

8.2.1冷季型草坪草系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C~2

8.2.1冷季型草坪草系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C~25°C,受

8.2.1冷季型草坪草系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C~25°C,受 李节性炎热的强度和持续期及干旱期环境影响较大;暖季型草 呼草系最适宜的温度为26°C~32°C,受低温的强度和持续时 间影响较大。 特级养护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绿化养护技术措施完善,管 理得当,植物配置科学合理,达到黄土不露天。 一级养护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绿化养护技术措施比较完 善,管理基本得当,植物配置合理,基本达到黄土不露天。

二级养护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绿化养护技术措施基本完 善GA/T 1708-2020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红外热成像设备.pdf,植物配置基本合理,裸露土地不明显。

8.2.2浇洒道路用水定额主要参考国家标准

设计标准》GB50555一2010中表3.1.5的取值,按早晚各一次 计算。最高日道路及广场浇洒用水定额参照国家标准《建筑给 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一2003(2009年版)取值。

雨水回用水的加氯量可参考给水处理厂的加氯量。依据国外运 行经验,加氯量在2mg/L~4mg/L左右,出水即可满足城市 杂用水水质标准。

标准的规定,增加相应的深度处理措施。空调冷却循环补水、 冲厕用水和其他工业用水等,其水处理工艺应根据用水水质进 行深度处理,在混凝、沉淀、过滤处理工艺后,增加活性炭过 滤、膜过滤等处理单元

8.2.9规定确定雨水处理工艺的原则。影响雨水回用处

艺的主要因素有:雨水回收水量、雨水原水水质、雨水回用部 立的水质要求,三者相互联系、影响雨水回用水处理成本和运 行费用。在工艺流程选择中还应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如降雨的 道机性很大,雨水回收水源不稳定,雨水储蓄和设备时常闲置 等,目前一般雨水利用尽可能简化处理工艺,以便满足雨水利 用的季节性,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收集回用系统处理工艺可采用物理法、化学法或多种工艺 组合等方式,雨水回用处理工艺宜满足下列规定: 1当雨水用于景观水体时,景观水体宜配置水生植物净 化水质,工艺流程宜采用:雨水一→初期径流弃流一→景观水体

2当收集屋面雨水用于绿地和道路浇洒时,工艺流程宜 采用:屋面雨水一→初期径流弃流一→雨水蓄水池沉淀一→过滤一→ 浇酒。 3当同时收集屋面雨水和路面雨水用于绿地和道路浇洒 时,工艺流程宜采用:雨水→初期径流弃流一→沉沙一→雨水蓄水 池沉淀一过滤一→消毒一→浇酒。 4当同时收集屋面雨水和路面雨水用于空调冷却塔补 水、运动草坪浇酒、冲厕或相似用途时,工艺流程宜采用:雨 水一→初期径流弃流一→沉沙一→雨水蓄水池沉淀一→絮凝过滤或气 浮过滤一消毒一雨水清水池

8.3.1规定雨水收集地面的土建设置要求。地面雨

8.3雨水收集、储存与回用

8.3.1规定雨水收 技直安求布 要是收集硬化地面上的雨水和屋面排到地面的雨水。排向下凹 式绿地、浅沟洼地等地面雨水渗透设施的雨水通过地面组织径 流或明沟收集和输送;排向渗透管渠、浅沟渗渠组合入渗等地 下渗透设施的雨水通过雨水口、埋地管道收集和输送。这些功 能的顺利实现依赖地面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的配合

8.3.2屋面雨水水质污染较少,并且集水效率高,是雨水收

集的首选。绿地上的雨水水质较好,但收集效率较低,应进行 经济比较后确定。广场、路面特别是机动车道雨水水质污染严 重,处理成本较高,不宜收集回用。

物浓度高,通过设置雨水弃流设施可有效地降低收集雨水的

污染物浓度。弃流装置宜分散布置。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包括 收集屋面雨水的系统应设初期径流雨水弃流设施,减小净化 工艺的负荷

8.3.4推荐弃流雨水的处置方式。截留的初期径流雨水是一 场降雨中污染物浓度最高的部分,平均水质通常优于污水,劣 于雨水。推荐截流的初期径流优先排入植被浅沟、下凹式绿地 等生态措施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环境污染。 截留的初期径流雨水排入污水管道时,由于雨污分流的管 网设计中污水系统不具备排除雨水的能力,可能导致污水系统 跑水、冒水事故,因此,污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应以合流制计算 方法复核,若污水管道排水能力不足,则考虑将截留的初期径 流简单处理后,排向雨水管道。收集雨水和弃流雨水在弃流装 置处存在连通部分,为防止污水通过弃流装置倒灌进入雨水收 集系统,要求采取防止污水倒灌的措施。同时应设置防止污水 管道内的气体向雨水收集系统返溢的措施

8.3.5雨水储存设施设有排空设备时,宜按 24 h 排空设置

排空最低水位宜设于景观设计水位和湿塘的常水位处

8.3.6规定屋面雨水收集的室外输水管的设计方法

水汇人雨水储存设施时,会出现设计降雨重现期的不一致。雨 水储存设施的重现期按雨水利用的要求设计,一般1年~2年 而屋面雨水的设计重现期按排水安全的要求设计。后者一般大 于前者。当屋面雨水管道出户到室外后,室外输水管道的重现 期可按雨水储存设施的设计重现期设计。由于其重现期比屋面 雨水的小,所以屋面雨水管道出建筑外墙处应设雨水检查井或

溢流井,并以该井为输水管道的起点。 充许用检查口代替检查并,主要原因是:第一,检查口不 会使室外地面的初期雨水进入输水管道;第二,屋面雨水较为 清洁,清掏维护简单。

溢流井,并以该井为输水管道的起点。 允许用检查口代替检查并,主要原因是:第一,检查口不 会使室外地面的初期雨水进入输水管道;第二,屋面雨水较为 清洁,清掏维护简单。 8.3.7场地雨水进入蓄水池或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格栅、 前置区、雨水湿地等预处理设施,降低污染负荷,避免设备和 管道堵塞。收集的雨水转输时,可采用植被浅沟等生态设施, 降低径流污染负荷。 生物钟活

8.3.7场地雨水进入蓄水池或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格栅

前置区、雨水湿地等预处理设施,降低污染负荷,避免设备和 管道堵塞。收集的雨水转输时,可采用植被浅沟等生态设施 降低径流污染负荷。

景观水体前置区和主水区之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

雨水回用的场所,应综合考虑收集雨水量、回用水量、用 水时间变化以及卫生要求等因素。按现行国家标准要求,景观 水体补水水源不充许采用自来水,因此,景观补水宜首选回用 雨水。其次,绿化用水对水质要求相对较低,用水周期与雨季 比较吻合,并且有很多区域的雨水收集池都设置在绿地下方, 便于绿地浇灌时取用。因此,雨水丰富地区,宜采用雨水进行 绿化浇灌。场地冲洗、空调冷却用水等也与成都雨季降雨吻合: 雨水回用效率也较高,也提倡将雨水回用于冲洗场地等水质标 准低的用途。另外,降雨为非稳定水源,其水质也不稳定,如 将回用雨水用于冲厕等用水,由于进入室内回用水卫生标准较 高,需深度处理,会增加用水成本,并且枯水期需补水量较大 因此,雨水回用作为冲厕用水,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雨水还可以作为中水处理的原水补充水,减少自来水补水量。

8.3.10规定雨水量非常充沛足以满足需用量的地区或项

8.3.10规定雨水量非常充沛足以满足需用量的地区或项自, 雨水需用量小于可收集量,这种条件下,回用管网的用水应尽 量由雨水供应,不用或少用自来水补水。在降雨最多的一个月 集雨量宜足以满足月用水量,做到不补自来水,而在其他月份 降雨量小从而集雨量减少,再用自来水补充。

8.3.13本条规定雨水清水池的容积。

管网的供水曲线在设计阶段难以确定时,水池容积可按经 验确定。条文中的数字25%~35%,是借鉴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确定。 当蓄水池具有沉淀或过滤处理功能,其出水水质满足要求 时,可不另设雨水清水池。

是核查雨水回用量以及经济核算

8.4.1回用雨水和生活饮用水管道从水源到用水点都应严格 分开,独立设置,管道之间应没有任何形式的连接,包括通过 到流防止器也不充许。雨水的来源是不稳定的,因此雨水供水 系统都设补水管,当采用生活饮用水补水时,补水管道出口和 雨水的水面之间应有足够的空气间隙。

8.4.2清水池(箱)、蓄水池(箱)在该处仪指雨水收集与利

补水管向雨水供水系统补水时,因不能和雨水管道连接, 敌只能向雨水池(箱)补水。溢流水位是指溢流管喇叭口的沿

口面。当溢流管口从水池(箱)的侧壁水平引出时,溢流水位 应从管口的内顶计。当补水管的管口从水池(箱)的侧壁弓引入 时,补水口与溢流水位的间距应从补水口的内底计。淹没式浮 球阀补水违反空气间隙要求,应严格禁止。 水池的补水口设在池内存在污染风险,污染因素之一是池 水水质较差,会污染补水口;污染因素之二是雨水入流量随机 变化,不可控制,有充满水池的可能。 水池补水的补水管口应设在池外,池外补水口也应设空气 间断,且隔断间距满足本条第1款的规定

1外部荷载对雨水调蓄设施的安全性影响; 2雨水调蓄设施对设置场所的安全性影响。 雨水调蓄设施设计应根据雨水调蓄类型、设置场所的特 点、调蓄水量的变化、调蓄设施的运营维护、结构荷载等因素, 进行结构安全性分析。 8.4.5雨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污泥多是无机物,且污泥 量较少,污泥脱水速度快,一般考虑简单的处置方式即可,可 采用堆积脱水后外运等方法,一般不需要单独设置污泥处理构 筑物

8.4.5雨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污泥多是无机物,且污泥 量较少,污泥脱水速度快,一般考虑简单的处置方式即可,可 采用堆积脱水后外运等方法,一般不需要单独设置污泥处理构 筑物。

9.1.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

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 要的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之间有一定相 关性。径流污染控制自标一般股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来实现,并 应结合径流雨水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污 染物去除率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和规模;径流总量控制 司时也可削减径流峰值流量;雨水资源利用也可增加径流总量 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削减洪峰流量。有内涝防治、径流污染 防治、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种需求的城市或地区,应根据当地 经济情况、自然条件等,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首要控制目标 并综合考虑径流污染和峰值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要的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自标之间有一定相 关性。径流污染控制自标一般股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来实现,并 应结合径流雨水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污 染物去除率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和规模;径流总量控制 司时也可削减径流峰值流量;雨水资源利用也可增加径流总量 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削减洪峰流量。有内涝防治、径流污染 防治、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种需求的城市或地区,应根据当地 经济情况、自然条件等,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首要控制自标 并综合考虑径流污染和峰值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9.1.2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管控分区(单元)中,已对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径流污染控制率等约束性指标 提出了要求,应遵照执行。同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一般还根 据当地的生态本底情况和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提出了鼓励性指 标和特色指标,应因地制宜地落实。我省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 试点城市遂宁、15个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及其他部分海 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较好的城市(镇),已相继完成海绵城市 专项规划,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成都市海绵城市 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成建委【2017】431号)按海绵 城市专项规划成果提出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控制自标,详表2,

9.1.2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管控分区(单元)中

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径流污染控制率等约束性指标 提出了要求,应遵照执行。同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一般股还根 据当地的生态本底情况和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提出了鼓励性指 标和特色指标,应因地制宜地落实。我省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 试点城市遂宁、15个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及其他部分海 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较好的城市(镇),已相继完成海绵城市 专项规划,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成都市海绵城市 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成建委【2017】431号)按海绵 城市专项规划成果提出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控制目标,详表2

表2成都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相应设计隆雨量

尚未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城市(镇),可参照2014年 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 向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我国大陆地区年经流总量 控制率分区图”,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9.2.6容积控制计算方法的具体步骤为:先计算容积控制目 标值,再计算各种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控制容积,使各种低影响 开发设施的控制容积之和达到设计容积控制目标值。 9.2.7以径流峰值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时,调节设施的容积 应根据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下游雨水管道负荷及人流、出 流流量过程线,经技术经济分析确定,调节设施容积按式 9.4.2)式(9.4.3)和式(9.4.4)进行计算。 9.2.8考虑到径流污染物变化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径流污染 控制目标一般也通过径流总量控制来实现,并结合径流雨水中 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污染物去除率确定。 径流污染物中,SS通常与其他污染物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 性,一般可采用SS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指标。

9.2.6容积控制计算方法的具体步骤为:先计算容

9.2.7以径流峰值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时,调节设施的容积 应根据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下游雨水管道负荷及人流、出 流流量过程线,经技术经济分析确定,调节设施容积按式 9.4.2)式(9.4.3)和式(9.4.4)进行计算。

9.3.1本条参照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

9.3.1本条参照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 技术规范》GB50400一2016列出了四川省部分城市降雨量资 料, 见附录H。

9.3.2本条所列的计算公式为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计算

式。各地应采用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自前我国各地已积累了 完整的自动雨量记录资料,可采用数理统计法计算确定当地暴 雨强度公式。

不同下垫面对应的径流系数取值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室 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 程技术规范》GB50400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一低影响 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确定的。在一定降雨历时内, 降雨重现期越大、场地坡度越大,径流系数宜取高值,反之 取低值。

面积上的分布是均匀的;降雨强度在选定的降雨时段内均匀不 变;汇水面积随集流时间增长的速度为常数。因此,推理公式 适用于较小规模排水系统的计算,当应用于较大规模排水系统 的计算时会产生较大误差。 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排水系统设计时,除应按本标准执行 外,还应满足当地的地方标准,应对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假定参 数做详细分析和评估。当建立管道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应对系

统的平面布置、管径和标高等参数进行核实,并运用实测资料 对模型进行校正。

9.3.6建设用地开发后的地面硬化会造成径流峰值大于开发

前的地面,应对其径流峰值进行控制。计算其需控制的雨水径 流总量时,汇水面积应为硬化地面的面积。设计日降雨量应按 常年最大24h降雨量确定,可按当地降雨资料确定,且不应小 于当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硬化汇水面面积应按硬化地面、非绿化屋面、水面的面积 之和计算,并应扣减透水铺装地面面积。 一般情况下,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以年径 流总量控制率为首要控制目标。当仅计算汇水区域内年径流总 量控制率时,设计日降雨量应使用当地设计降雨量和雨量径流 系数。对于已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城市(镇),设计降雨 量应选用当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对于尚未 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城市(镇),若当地已发布有相关技 术管理文件时,应遵照执行。

9.4.1雨水调蓄设施的主要功能是削减峰值流量,有效防治 内涝,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和雨水利用等,雨水调蓄设施的设计 调蓄量应根据主要功能要求,经计算确定。当雨水调蓄设施具 有多种功能时,应分别计算各种功能所需要的调蓄量,取最大 值作为设计调蓄量。

9.4.5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放空时间,宜按6h~12 h计算

9.5.3本条规定了各种形式的渗透面有效渗透面积折算方法: 1水平渗透面是笼统地指平缓面,投影面积指水平投影 面积; 2有效水位指设计水位; 3实际面积指1/2高度以下的部分。 9.5.4土壤渗透系数由土壤性质确定。土壤渗透系数表格中 的数据取自刘兆昌等主编的《供水水文地质》

9.6.1平均日设计用水量小于汇水面需控制与利用雨水径流 总量的30%时,说明用户的用水能力偏小,而雨水量又需要拦 控制、储存在储存设施中,雨水无法及时被用户用完,这种 情况需要增设排水泵。排水泵按12h排空水池确定,该时间参 考调蓄排放水池的放空时间6 h~12 h,取上限12 h

10.1.1各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主要指当地的海绵城市专 项规划、技术导则、技术标准及政府相关技术管理规定等内容, 10.1.2入渗和收集利用在实现控制雨水的同时,文将雨水资 源化利用,具有双重功效,因此是雨水控制利用的首选措施 有些场所由于条件限制雨水人渗量和雨水利用量少,当设置了 入渗系统和收集利用系统两种控制利用方式后仍无法完成应 控制雨水径流量的目标,这时应设置雨水调蓄排放系统。调蓄 排放系统能够削减雨水径流峰值,但未就地消纳利用雨水,因 此调蓄排放应排在人渗和收集利用系统的选择之后。 10.1.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单项设施宜根据用地类型和 设施功能选用,详见表3。

各类用地中主要雨水控制与利用设

·一宜选用 ③一可选用 一个

10.1.6场地土壤中存在不透水层时可能产生上层滞水,详细 的水文地质勘查可以判别不透水层是否存在。另外,地质勘查 报告资料中要求不许人为增加土壤水的场所也不应进行雨水 入渗。 10.1.7对于可能造成地面塌、滑坡的场所,对居住环境及 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以及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含 高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的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10.2.1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的选择,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雨量因素,雨量充沛且降雨时间分布较均匀的城市, 雨水收集利用的效益相对较好;雨量太少的城市,则雨水收集 利用的效益差。 2下垫面条件,下垫面的类型有绿地、水面、路面、屋 面等。绿地及路面雨水人渗、水面雨水收集利用更经济,屋面 雨水在室外绿地很少、渗透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则需要回用, 否则可能达不到雨水控制与利用总量的控制自标。 3供用水条件,若城市供水紧张、水价高,则雨水收集 利用效益提升。用水系统中杂用水的用量小,雨水回用的规模 则会受到限制 4在土壤渗透性能差、地下水位高、地形较陡的地区, 选用渗透设施时应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防止塌陷、地下水污 染等次生灾害发生。 10.2.2低影响开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用地类 型主要包括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与广场、市政工程、河湖 水系等场所。低影响开发设施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 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可实现径流总量、径 流峰值和径流污染等多个控制目标。主要低影响开发设施比 选见表4。

%/+1 SS Y106 ~0806 ~ (06 *08 ~S6S6S606 0606 ~ (06 ~ 08080833~OLOS08中事.C聘表:137

10.2.3雨水控制与利用从机理上可分为三种:间接利用或称雨

水入渗;直接利用或称收集利用;只控制不利用或称调

雨水入渗技术是把雨水转化为土壤水,主要有地面入渗、 理地管渠入渗、渗水池井入渗等。除地面雨水人渗不需要配置 雨水收集设施外,其他渗透设施一股都需要通过雨水收集设施 雨水收集起来并弓引流到渗透设施中。透水铺装作为雨水入渗 系统中较特殊的一种,其直接受水面即是集水面,集水与储存 合为一体。 收集利用系统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水质净化、把雨 水转化为产品水,替代自来水或用于观赏水景等。 调蓄排放系统能将雨水排放的流量峰值减缓、排放时间延 长,其手段是储存调节。 一个建设项目中,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可能形式可以是以上 一种系统,也可以是两种或三种系统的组合。 10.2.4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考虑其条件适 性和反瑞生太环影响左头一问到学性求一必感去

10. 2. 4 雨水控制与利

应性和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它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必然有 其成立与应用的限定前提和条件,只有在能够获得较好经济效 益的条件下,它的应用才是适宜的。城市化过程中,自然地面 被人为硬化,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受到负面十扰,对这种十扰 进行修复,是我们力争的效益和追求的自标,雨水控制与利用 技术是实现这一效益和目标的手段。 雨水控制与利用中的收集利用系统,宜用于年均降雨量 400 mm 以上的地区,主要原因:就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本身而

言,只要有天然降雨的城市,这种技术就可以应用,但需要权 衡的是技术带来的效益与其所投入的资金相比是否合理。如果 投资很大,而单方水的造价很高,显然不合理;或者投资不大, 而汇集的雨水水量很少,所产生的效益很低,这种技术也没有 其存在的价值。 对于年均降雨量小于400mm的城市,不提倡采用雨水收 集利用系统,这主要参照了我国农业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经验。 年均降雨量小于400mm的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可采用雨水 入渗技术。 调蓄排放系统主要特点是先储存雨水,再缓慢排放。对于 缺水城市,小区内储存起来的雨水与其白白排放掉,倒不如进 行处理后回用以节省自来水来得经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调 蓄排放系统不适用王缺水城市

1地下水位距渗透面大于1.0m,是指最高地下水位以上 的渗水区厚度应保持在1.0m以上,以保证有足够的净化效果。 渗透层厚度小于1.0m时只能截留一些颗粒状物质,当渗透层 享度小于0.5m时雨水会直接进入地下水。污染物生物净化的 效果与入渗水在地下的停留时间有关,通过地下水位以上的渗 透区时,停留时间长或入渗速度小,则净化效果好,因此渗透 区的厚度应尽可能大。 2间距3m是参照室外排水检查井指定的。作为参考资 料,给出德国的相关规范要求:雨水入渗设施不应造成周围建

筑物的损环,距建筑物基础应根据情况设定最小间距。雨水人 渗设施不应健在建筑物回填土区域内,比如分散雨水入渗设施 要求距建筑物基础的最小距离不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倍 非防水基础),距建筑物基础回填区域的距离不小于0.5m。 3雨水入渗宜优先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浅沟洼 地等生态的入渗方式,有利于削减径流污染,便于后期管理和 维护:其次才采用渗井、渗管、渗渠等入渗方式。

10.2.6对雨水滞留系统的设计提出要求。

对雨水滞留系统的设计提出要

1生物滞留设施可设置在建筑周边绿地中,直接接纳屋 面雨水;也可设置在道路绿化隔离带中,场地及人行道雨水可 通过路牙豁口流入。 2规定绿化屋面雨水口的设置要求。绿化屋面适用于符 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15°的坡屋顶 建筑。一般绿化屋面上的雨水应先通过种植土层的滞留与过滤 后再排出,因此,为保证雨水先进入种植土层,屋面的雨水口 设置标高不得低于种植土的标高,在屋面设有雨水收集沟等措 施时,雨水口可设置在收集沟内。为保证屋面安全,做绿化屋 面的建筑屋面都应有蔬排水设施。

10.2.7对雨水调节系统的设计提出要求

随着城市的发展,不透水面积逐渐增加,导致雨水流量不 断增大。而利用管道本身的空隙容积能调节的流量是有限的。 如果在雨水管道中利用一些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等作为 调蓄设施,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在内,待洪峰流量下降 后,再将雨水慢慢排出,用调蓄设施削减了峰值,这样就可以 大大降低下游雨水干管的压力,对降低工程造价和提高系统排

水的可靠性,减轻洪涝灾害都很有意义。若没有可供利用的天 然洼地、池塘或景观水体作调蓄,需要时可设置调节池。 调蓄池宜优先采用重力流自然排空的方式。当降雨过后才 外排时,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储存设施出水管设计流量宜按 6h~12h排空调蓄池计算。 10.2.8从大量工程的市政条件来看,向项自用地范围以外排 水有雨水、污水两套系统。截留的初期径流雨水是一场降雨中 污染物浓度最高的部分,平均水质通常优于污水,劣于雨水。 将截留的初期径流雨水排入雨水管道,无法达到控制初期雨水 污染的自标。排人污水管道时,由于雨污分流的管网设计中污 水系统不具备排除雨水的能力,可能导致污水系统跑水、冒水 等事故。所以初期弃流雨水排人何种系统应依据工程具体情况 确定。

10.3.1对透水铺装的设计提出要求。

0. 3.1对透水铺装的设计提出

透水铺装是指各种人工材料铺设的透水路面,如草皮砖 透水面砖、多孔沥青及混凝土路面等。透水铺装根据面层构成 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和透水 转等形式。透水铺装自上而下依次为透水面层、透水找平层 透水基层、透水底基层和土基 地下水位或不透水层理深小于1.0m时不宜采用透水铺 装,污染物生物净化的效果与入渗水在地下停留的时间有关, 通过地下水位以上的渗透区时,停留时间长或渗透速度小,则

净化效果好,因此渗透区的厚度应尽可能大。渗透区厚度小于 1.0m时,只能截留一些颗粒状物质,当渗透区厚度小于0.5m 时雨水会直接进人地下水。 10.3.2渗井指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雨水下渗的设施,为增大 渗透效果,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平渗排管,并在渗排管周围铺 设砾(碎)石。入渗井一般用成品或混凝土建造,其直径小于 等于1m,井深由地质条件决定。井底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能 小于1.5m。 10.3.3渗管(渠)指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可采用 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渠)和砾石等材料组合而成。渗 管是土壤人渗系统的地下人渗设施之一,渗透雨水口和渗透雨 水井收集的雨水通过渗透雨水管渗透到土壤中。渗管(渠)适 用于表层土渗透性差而下层土壤渗透性好的土层、旧排水管 网改造利用和水质较好的地区。

净化效果好,因此渗透区的厚度应尽可能大。渗透区厚度小于 1.0m时,只能截留一些颗粒状物质,当渗透区厚度小于0.5m 时雨水会直接进人地下水

渗透效果,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平渗排管,并在渗排管周围铺 设砾(碎)石。入渗井一般用成品或混凝土建造,其直径小于 等于1m,井深由地质条件决定。井底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能 小于 1.5 m。

10.3.3渗管(渠)指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可

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渠)和砾石等材料组合而成。渗 管是土壤人渗系统的地下人渗设施之一,渗透雨水口和渗透雨 水井收集的雨水通过渗透雨水管渗透到土壤中。渗管(渠)适 用于表层土壤渗透性差而下层土壤渗透性好的土层、旧排水管 网改造利用和水质较好的地区

一定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渗透塘能够有效地补充 地下水,从而使地表水渗透到地下以保证地下水位并保持河道 基流。其最大优点是渗透面积大,能提供较大的渗水量,具备 一定的储水能力和净化能力,对水质和预处理要求低,管理方 便,具有渗透、调节、净化、改善景观、降低雨水管系负荷与 造价等多重功能。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在拥挤的城区应用受到 限制。 渗透塘分为地面式和地下式两种,在不同的区域可以根据 不同实际条件选取相应设施。地面式渗透塘是利用天然低洼地

作雨水渗透塘的一种经济的方法。所种的植物最好既耐水又耐 旱,同时对渗透塘的底部进行相应处理,如铺设透水性材料等, 当地面土地紧缺时,可以考虑采用地下渗透塘,地下渗透塘实 际上是一种地下贮水渗透装置,利用混凝土砌块、穿孔管、碎 石空隙、组装式构件等调蓄雨水并逐渐下渗。设计时需根据实 测数据和技术经济比较进行确定。 渗透塘的布置,需要保证片区雨水能够通过重力流收集至 渗透塘,同时需要雨水放空管尽量通过重力流排向下游,保证 渗透塘系统与片区排水管网的有效结合,运行顺畅。将渗透塘 选在低洼处还可减小土方开挖。

10.3.5绿色屋顶是指表面铺装一定厚度滞留介质,并种植植

10.3.5绿色屋顶是指表面铺装一定厚度滞留介质,并种植植

物,底部设有排水通道的构筑物屋面,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 化等,主要利用屋顶绿化植物根系蓄水净水,屋顶雨水径流排 入屋面雨水管道系统,或直接进入周边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而 回用,或直接排入周边雨水管网。

回用,或直接排入周边雨水官网。 10.3.6植被浅沟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 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 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植被浅沟一般分为草沟、十草沟、湿草渠和渗透草沟四类 草沟只作传输设施:于草沟的种植层渗透性相对较好,底部 理有渗排管;湿草沟作用与线性浅湿地相似,种植湿地植物, 具有较好的去除污染物的效果;渗透草沟可大量传输和入渗径 流,占地面积较大,通常设置在市郊公路劳边。

10.3.6植被浅沟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 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 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10.3.7生物滞留设施是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

镶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分 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当对径流污染 控制要求较高时,应采用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强化对径流污染 物的去除。

10.3.9雨水花园一般建造于场地低洼区域,根据不同的控制

标分为雨水收集型(以控制径流污染为自的)和雨水调蓄型 以控制径流量为目的)。绿地面积较大、坡度较缓时宜使用雨 水调蓄型。

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 污染负荷控制设施,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 地,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的水量。保 证雨水湿地前池流速是为了避免泥沙再次搅动悬浮,堆石可减 少径流进入主池的流速,保证溢流堰总长度可保证表层溢流。 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应根据不同水深种植不同类 型的水生植物;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 的作用。

时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蓄水池, 砖、石砌筑蓄水池,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蓄水池及管蓄式蓄水 池。应根据土壤渗透率和下垫面比例合理选用蓄水池形式。塑 料蓄水模块蓄水池适用于土壤渗透率较高的区域。封闭式蓄水 池适用于土壤渗透率较低或硬化地面区域,但应设有净化设 施,用地紧张的城市大多采用地下封闭式蓄水池。管蓄式蓄水

池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塑料材质。 蓄水池典型构造可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雨水综合 利用》10SS705、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 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和现行行业标准《理地聚乙烯排水 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64。 10.3.13在给排水系统中,调节池应用非常广泛。在低影响 开发系统里调节池也是一项可以采纳的传统构筑物,因其技术 较为成熟,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均可考愿选用。调节池虽 不具有水处理的功能,但在调节水量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宜设置下凹式绿地、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的城市雨水管渠 系统,宜考虑使用调节池对雨水高峰流量进行调节。 10.3.14调节塘是雨水塘的一种,也称十塘,以削减峰值流 量功能为主,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有渗透功能,起到 一 定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作为雨水塘的两个分支 干塘和湿塘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干塘主要用于暂时储存雨 水径流,控制排放峰值速率,并通过滞蓄雨水进行一定的水 质处理。 调节塘多与其他雨水塘连用以增加其水质净化的效果。在 渗透或排水条件较差的区域(调节塘蓄水无法及时排十的区 域)不宜采用调节塘。设计塘底高程与下游出口处的雨水管渠 底高一致,以保证雨后及时放空。塘顶高程与周围道路路边高 程一致,以便使原道路绿化与调节塘绿化更好地衔接。常规出 水口底部应设有闸阀以确保调节塘在维修过程中的排水。如区 域径流雨水含有油和油脂。可考虑在出口处设计反向倾斜的管

道将让水从表层以下排出。 10.3.15湿塘是一种永久性的雨水塘和具有雨水调蓄和净 化功能的景观水体。湿塘里长期滞留雨水,除可储存雨水径 流、控制排放峰值速率外,还可通过利用平时储蓄的水或结 合滞蓄雨水来进行水质净化。湿塘可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等 场地条件设计为多功能调蓄水体,平时发挥正常的景观及休 闲、娱乐功能,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蓄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 多功能利用。

10.4.1借鉴我国其他省市建设中设置的基于智能化、信息 化等技术的智慧海绵管理平台及系统的成功经验,本条要求 结合城市规模设置智能化雨洪管理系统,以提高雨洪管理能 力和效率。

力和效率。 10.4.2在预期的暴雨来临前,通过远程控制对调蓄池进行放 空控制,为暴雨时“滞”水创造蓄水条件

10.4.2在预期的暴雨来临前,通过远程控制对调蓄池进行放

空控制,为暴雨时“滞”水创造蓄水条件。

过程,即雨型。设计暴雨量可按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设计 暴雨过程可按以下三种方法确定:设计暴雨统计雨型、芝加哥 隆雨雨型或当地水利部门推荐的降雨模型。排水工程设计常用 的产、汇流计算方法包括扣损法、径流系统法和单位线法等。 扣损法是参考径流形成的物理过程,扣除集水区蒸发、植被截 留、低洼地面积积蓄和土壤下渗等损失之后所形成径流过程的 计算方法。单位线是指单位时段内均匀分布的单位净雨量在流 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利用单位线推求汇流过程 线的方法称为单位线法。 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排水系统设计时,除应符合本标准和现 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规定外,还应 对模型的适应条件和假定参数做详细的分析和评估。当建立管 道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应对系统的平面布置、管径和标高等参 数进行核实,并运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校正。

11.2 评估与验证

11.2.2本条对低影响开发工程的评估要素提出了要求。雨水 径流污染削减率,主要指SS、TN、TP、COD等指标的削减率, 11.2.3低影响开发工程的评估与验证应根据研究对象、研究 范围、设计目标和标准等因素,采用手工计算法或动态仿真模 拟法进行评估与验证,提出优化建议或进行方案优化城镇污水排水工程建设PPP项目监理招标文件.pdf,再进行 评估与验证,直至满足规划指标要求,或达到技术经济最优的 目的。 自前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是采用水文水力模型进行模拟计 算,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推理公式法所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可

以进行水动态过程研究。它是能够反映“天上(绿色屋顶)”“地 表”“土壤”“地下”的“蓄”“滞”“渗”过程和社会水循环的 “净”“用”“排”过程的分布式城市水循环模型。它采用GSP Grid&SpecialPassage)技术刻画亚网格尺度的微地形,解决 复杂城市下垫面产流的空间变异和汇流路径畸变等难题。 仿真模型软件一般具有模块化、参数化和可视化等特点 数据输入可从GoogleEarth网络提取数据,识别地形图离散 点和等高线,识别ARCGISSHP文件,使用检查并地面标高 等。根据评估与验证的目标,应选用不同功能的软件模块, 进行暴雨雨型分析、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内涝淹没分析、 三维动态可视化模拟、水质污染模拟分析、河道水文分析等 的评估与验证。

12.1.1植物是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构成要素,在保障雨水

12.1.1植物是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构成要素,在保障雨水 设施长期稳定地发挥生态功能,减少土壤冲刷,净化径流污染 展现良好景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2.2滞留型植被浅沟宜加大种植密度,目的是增加水流阻 力,延长雨水径流在沟内的滞留时间, 12.2.4雨水花园一般对景观效果要求较高,宜选用净化水体 污染效果较好,既耐湿又耐旱的草本及花灌木植物。 12.2.5雨水湿地应根据设计水深和水体污染物的净化目标 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主要为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且适合 沼生、湿生的植物,在岸际可点缀喜水湿的乔灌木。

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主要为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且适合 沼生、湿生的植物JT/T 536-2018标准下载,在岸际可点缀喜水湿的乔灌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