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25-3089-2014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标准.pdf

DB62/T25-3089-2014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4.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224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2/T25-3089-2014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标准.pdf

10.3.2开式空调水系统已经较少使用,原因是具水质保证困难, 增加系统排气的困难、增加循环水泵电耗。保证水系统的水质和管 路系统的清洁可以提高换热效率和减少流动阻力,故提出对水质 处理的要求

10.3.7散热器暗装既影响散热效率、增大散热器面积,也不符合 绿色建筑倡导的绿色装修原则,于节能和节材都是不利的 10.3.8采用辐射供暖.可减小垂直方向的温度梯度、降低系统能 耗、提高热舒适性 10.3.9利用冬季室外新风消除室内余热虽然直接、简单、成本 低,但由于风系统在分区域或分室调节控制方面的困难,不能满 足个性化控制调节的要求。采用冷却制冷提供“免费冷冻水,可以 适用于各分区域的空调末端,利用其原有的控制方式实现个性化 调节目的。 10.3.10在大部分地区,空调系统的新风能耗占空调系统总能耗 的1/3,所以减少新风能耗对建筑物节能的意义非常重大。室内外 温差越大、温差大的时间越长排风能量回收的效益越明毫,由于 热回收的效益与各地气候关系很大,所以应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分 析,确定是否采用、采用何种排风能量回收形式对新风进行预冷 (热)处理。 10.3.11封闭吊顶的上、下两个空间通常存在温度差,吊顶回风 的方式使得品顶上,下两空间的温度基本趋于一致,增加了空调系 统的负荷。当吊顶内空间较大时,增加的空调负荷也相应加大。采 用吊顶回风的方式时多是由于吊顶内空间紧张,而当吊顶内净空 高度超过三分之一房间净高时,吊顶空间已经比较大了,应可以米 用风管回风的方式 10.3.12当室外空气熔值低于室内空气熔值时,有可能利用室列 新风消除室内热湿负荷。在过渡季和冬季,当部分房间有供冷需要 时,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应优先考虑为实现利用室外新风消除室 内热湿负荷创造必要条件,包括新风口的大小、房间的大小、排风 量的变化能够适应新风量的改变从而维持房间的空气平衡。全空 气定风量系统新风量的变化在满足人员卫生标准的前提下,也应 根据室外气候和室内负荷适当改变新风送风量,实现在过渡李节

或冬李利用室外新风消除室内热湿负荷,同时由于提高了新风量 而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 10.3.13空调通风系统机房远离其所负担的区域通风系统管道 过长会带来风机输送能耗的增加。为避免空调机房靠近其所负担 的空调区域带来的噪声影响,应严格机房围护结构的严密性和隔 声、吸声设计,同时做好设备的隔振和管道的消声。竖向空调通风 系统过大、负拍层数过多,不仅风机运行能耗加大,还增大了各层 之间的平衡难度,所以应尽可能避免,上述要求对于消防也是有利 的

通风管道系统风量同风速租同由于管道宽高比不同,比 摩阻力相差很大。这一点经常被忽视而造成风压不足,或风压大引 起单位风量耗功率增加 通风管道系统不同形式的转弯,分支等部件,局部阳力系数相 笔很大,直角联箱形式的连接通常儿乎损失广全部动压,此条意在 强调应选择规范的、局部阻为小的部件,另一方面应按照所选用的 部件的实际局部阻力进行水力计算, 通风系统阀门、部件、检修口等的设置是实现系统调试的前 是,而只有科学、有效的系统调试才能保证其运行实现设计要求 日后通风系统的清洗和维护是保证系统安全、卫生高效的重要措 施,为此在设计时需要预留必要的条件 10.3.15本条强调这些特殊房间排风的重要性,因为个别房间的 异味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迅速排除,可能影响整个建筑的室内空 气品质。吸烟室必须设置元回风的排气装置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2016年版) 机井通电工程,含烟草烟雾(ETS 的空气不得循环到非吸烟区。在吸烟室门关闭,启动排风系统时 使吸烟室相对于相邻空间应至少有平均5Pa的空气负压,最低 负压也应大于IPa

10.3.16游泳池的室内空气湿度控制需要依赖全空气系统,地板 采暖仅可提供冬季供暖的一部分并增加冬季地面舒适性。游泳池 如果不采用热回收机组,除湿的制冷耗电和加热新风的能耗都非 常巨大。由于冬季游泳池室内温度较高,所以新风能耗巨大,设置 排风热回收措施,节能效果非常显著:夏季冷却除湿再加上对除湿 令空气的再热,则使得游泳池夏季空调能耗也非常大,采用除湿热 回收机组,可将处理滤空气产生的冷凝热和电机能耗用于加热送 风和池水,节能效果显著

10.4.1本标准所说的大型公共建筑是指单栋建筑面积大于 20000m且全面设置空气调节设施的建筑。 10.4.2空调系统设备数量和容量的配置是按照在冬夏季设计工 况条件下确定的,由于空调系统绝大多数时间工作在部分负荷情 况下,所以部分负荷时空调系统设备的运行策略对空调系统能耗 影响重大,设计师应在系统配置时予以充分考虑并将其表述在设 计文件中。这里所说的部分负荷可能是由于室外气候条件同设计 工况不同造成的;更多的是由于区域、房间、人员、灯光、设备、时间 等使用情况同设计工况不同造成的。空调系统的设备配置、阀门开 关等调节措施设置、自控系统等应支持运行策略 10.4.3本条强调制冷机组群控的概念、在控制系统判断制冷机 组开启的台数时,不仅要根据负荷侧需求即“能量法"判别,同时要 兼顾单台机组的能效比,以系统总能耗最低为最终判断的依据:对 供热设备的调节要考气候补偿。 10.4.4空调系统的冷热量计量并不等同于空调系统常规能源消 耗的节省。空调系统的常规能源消耗通常包括空调设备运行的电 耗、燃气/燃煤/燃油消耗、市政热力消耗。冷热量的计量多为满足物 业管理和收费需要,真正的暖通空调系统能耗还包括电力和燃料

10.4.3本条强调制冷机组群控的概念、在控制系统判断 组开启的台数时,不仅要根据负荷侧需求即“能量法"判别 兼顾单台机组的能效比,以系统总能耗最低为最终判断的 供热设备的调节要考虑气候补偿

10.4.4空调系统的冷热量计量并不等同于空调系统常规能源消 耗的节省。空调系统的常规能源消耗通常包括空调设备运行的电 耗、燃气/燃煤/燃油消耗、市政热力消耗。冷热量的计量多为满足物 业管理和收费需要,真正的暖通空调系统能耗还包括电力和燃料

消耗。具头地计量、统计各项暖通空调系统、设备能耗是总结、分 所、改善系统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资料。只有做到真实、合理地计量 和统计能耗,才能心中有数,不断改善、提高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维 护水平。 10.4.5新风负荷占据空调负荷的近二分之一,在空调系统运行 时合理调节新风量既是人员舒适的卫生要求,又与空调能耗关系 紧密。特别是人员密度大或者人员密度变化大的房间,只有新风 量与房间实际使用人员数量一致,才能做到在设计工况下既满足 人员卫生需要,又不浪费新风能耗。与过渡季节或冬季全空气可变 新风量不需要对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处理不同、在冬季新风需要 过加热加湿处理才能送人室内,夏李新风则需要冷却除温处理 才能送人室内。在冬夏李节,房间实际使用人数减少,新陈代谢产 主的二氧化碳浓度随之降低,通过二氧化碳或空气质量传感器调 节减少不必要的新风量供给减少新风能耗, 为过渡李节或冬季消除室内内区余热的全空气可变新风量系统是 据室内外的焰值比较调节、改变新风量。而在冬夏李节为满足人 员卫生需要的新风供给则应根据实际人员使用情况、室内二氧化 嵌浓度或室内空气质量调节、改变新风量

质不同,地下车库在不同时间段进出汽车的频率并不相同,汽车库 一氧化碳浓度也随时间不同。为节省通风机运行电耗,可以根据地 下车库的一氧化碳浓度改变通风设备的运行台数或控制通风设备 的启停,节省风机电耗

11.1.1方案设计阶段,应制定合理的供配电系统方案,优先利用 节政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变电所及配电室的布置应尽量居于用电 负荷中心,楼层电气竖井及照明配电箱的布置应结合变电所及建 筑布局合理布置以减少线路损耗。绿色建筑应满足《智能建筑设计 标准》CB/T50314中所列举的各功能建筑的智能化基本配置要 求,并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配置合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功能等因系,通过主要技术经济比较 合理确定可采用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最大化的节约能源。供配电系 统的合理性及节能技术和设备的运用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儿个 要点: 1合理确定供电中心及选择供电线路,以减少线路损耗,当 变电所离较大的用电设备较远时,如制冷机房,应考分散设置变 电所; 2负荷计算是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依据,应严格执行根据负荷 计算确定变压器的容量和数量: 3无功补偿:在变电所设置无功补偿装置,对干大型冷冻机 炭光灯等设备采用就地补偿方式,以提高功率因数、从而降低线路 损耗: 4 合理选选用高效低损耗变压器: 5优化经济运行方式:利用负荷计算合理调配变压器,使建 筑物在常规负荷状态时,尽量使变压器以最小损耗方式运行。应根

据建筑规模、使用功能等因素,通过主要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 可采用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最大化的节约能源。在供配电系统设计 时,通过合理选择节能高效电气设备和节能技术,是实施电气节能 的有效途径,也是供配电设计正确合理的具体表现, 11.1.2本条提倡适度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 能源,并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的评估应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的要求 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可行性分析时,应进行经济技术比较确定,并应 严格考察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持久性。 当项自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或风方发电系统时,应征得 电力公司的同意,优先采用并网型发电系统。因为风能或太阳能是 不稳定的、不连续的能源,采用并网型系统与市政电网配套使用 则系统不必配备大量的储能装置,可以降低系统造价使之更加经 济,并减少了将来对废旧电池的处理更有利环保,同时还增加了 共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当项同时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 风力发电系统时,建议采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如此可综合开发和 利用风能、太阳能,使太阳能与风能充分发挥补性,以获得更好 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条件许可时,景观照明和非主要道路照明可采用小型太陷 能路灯和风光互补路灯 11.1.3风力发电装置一般设置在风力条件较好的地块周围或建 筑屋顶,或者没有遮挡的城市道路及公园,其噪声问题是限制建筑 风力发电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风力发电机在选型和安装时 匀应避免产生噪声污染,: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1在建筑周围或城市道路及公园安装风力发电机时、单台功 率宜小于50kW; 2若在建筑物之上架设风力发电机组时,风机风轮的下缘宜 高于建筑物屋面2.4m,风力发电机的总高度不宜超过4m,单台风

据建筑规模、使用功能等因素,通过主要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 可采用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最大化的节约能源。在供配电系统设计 时,通过合理选择节能高效电气设备和节能技术,是实施电气节能 的有效途径,也是供配电设计正确合理的具体表现

11.1.3风力发电装置一般设置在风力条件较好的地块周围或建 筑屋顶,或者没有遮挡的城市道路及公园,其噪声间题是限制建筑 风力发电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风力发电机在选型和安装时 匀应避免产生噪声污染,: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1在建筑周围或城市道路及公园安装风力发电机时,单台功 率宜小于50kW: 2若在建筑物之上架设风力发电机组时,风机风轮的下缘宜 高于建筑物屋面2.4m.风力发电机的总高度不宜超过4m,单台风 机安装容量宜小王10kW:

3风力发电机应选用静音型产品: 4风机塔架应根据环境条件进行安全设计,安装时应有可靠 的基础; 5变压器、发电机等电气设备是民用建筑的主要噪声源之 一,设计人员在电气设备的选型及安装时,应首先选择低噪声产 品,并应重视变压器、发电机等基础及相关管道的减振、隔声处理 以确保有效控制电气设备的噪声污染。除噪声外,柴油发电机还排 放烟气,为了保障人员的健康要求,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烟气污 染。变压器室应避免设置在人员密集或办公场所的上下或贴邻,如 仅有一层楼板或墙体贴邻时,应采取屏蔽、降噪等措施

11.2.1供电电压等级的确定应充分考虑技术经济合理性及电力 公司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高压电源应深入负荷中心,尽量缩短低压 配电线路的长度。单台设备容量较大时,按下列要求考虑 1单台额定功率大于350kW的(含电制冷机组)宜就近设置 变电所或采用中压(6kV或10kV)供电; 2单台额定功率大于550kW的(含电制冷机组)应就近设置 变电所或采用中压(6kV或10kV)供电; 3单台低压220/380V柴油发电机组额定功率不宜大于 1500kW。当柴油发电机组额定功率较大,距离较远时,宜采用中压 6kV或10kV)柴油发电机组供电。 11.2.2据有关资料统计,一般配电网的损耗在3%以上,严重者 可达到10%基至更高。这种能量的损失,不仅意味着电能的损失, 更表现为一次能源的大量浪费以及对环境造成更多的污染。变配 电所的位置是否设置合适将直接影响到配电系统的线损率大小, 因此,在保证建筑功能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尽量使变配电所靠近负 荷中心。对于负荷较分散且容量较大的项目.建议采用多个变配电

11.2.3无功自动补偿按性质分为三相无功自动补偿和分相无功 自动补偿。三相无功自动补偿适用于三相负载平衡的供配电系统 由于三相调节补偿无功功率的采样信号取自三相中的任意一相 对于三相不平衡系统,宜造成未检测的两相过补偿或欠补偿。而分 拍无功自动补偿的原理是调节无功功率参数的信号取自三相中的 每一相,补偿装置可根据每相的感性负载大小和功率因数的高低 进行相应的补偿,对其它相不产生相互影响,故不会产生欠补偿或 过补偿的情况。因此、对于三相不平衡或单相配电的供配电系统, 采用分相无功自动补偿是解决过补偿或欠补偿的有效方法。民用 建筑中,由手大量使用了广单相负荷,如照明、办公用电设备等,其负 可变化随机性很大,容易造成三相负载的不平衡,即使设计时努力 故到三相平衡,在运行时也会产生差异较大的三相不平衡。因此 作为绿色建筑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应采用分相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11.2.4采用高次谐波抑制和治理的措施可以减少谐波污染和电

力系统的无功损耗,并可提高电能使用效率。现行国家标准有《电 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4549、《电磁兼容限值》CB/I 17625,有关的谐波限值、谐波抑制、谐波治理可参考以上标准执 行。 11.2.5电力电缆截面的选择是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正确 选择电缆截面应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应满足《电力工程电缆

11.2.5电力电缆截面的选择是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正确

11.2.5电力电缆截面的选择是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正确 选择电缆截面应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应满足《电力工程电缆 设计规范》CB50217的要求

11.3.1在满足房间功能要求的情况下,应以优先利用天然采光 为照明设计的首要原则。天然采光条件一般指邻近外窗、采光井 采光天窗等,天然采光设施一般指导光管、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 置、棱镜玻璃、导光等装置。照明设计时、根据照明部位的自然环境

条件结合大然采光与人照明灯具的布置形式,合理采取分区 分组控制错施,有条件时,在天然采光的区域配置感光控制设施 当案内光线随着率外天然采光的强弱变化时,感光器根据设定的 人1照明照度标准值、可自动点亮或关闭具有天然采光条件或天 然采光设施区域的灯具,或对其进行调光等控制,以保证室内照明 的均匀和稳定,并达到节能效果 在满足建筑功能、建设标准、管理要求的条件下,照明控制口 采取分散与集中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方式大空同的一股照明 股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局部照明采用分散控制方式.公共空间一股 采用自动方式或手动与自动结合的方式,以方便管理,公共建筑的 退廊,则一般采用手控时控或多种集成的门动管理方式

分组控制措施:有条件时,在天然采光的区域配置感光控制设施 与内光线随着率外天然采光的强弱变化时,感光器根据设定的 人1照明照度标准值、可自动点亮或关闭具有天然采光条件或天 然采光设施区域的灯具,或对其进行调光等控制、以保证室内照明 的均匀和稳定,并达到节能效果 在满足建筑功能、建设标准、管理要求的条件下,照明控制口 采取分散与集中、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方式大空间的一股照明 股采用集控制方式,局部照明采用分散控制方式公共空间股 采用自动方式或手动与自动结合的方式,以方便管理,公共建筑的 追廊,则一般采用手控,时控或多种集成的门动管理方式: 11.3.2选择适合的照度指标是照明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在照明 没计中,应首先根据各房间或场合的使加功能需求来选择适合的 照度指标,同时还应根据项H的实际定位进行调整:此外,对于照 变指标要求较高的房间或场所,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官采用 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结合的方式。出于局部照明可根据需求进行 灵活开关控制,从而可进一步减少能源的浪费,例如开散式办公 室,当房间照明要求为500时,若采用一股照明300x和2001x 的台灯作为局部照明,山于局部照明可根据个人需求进行灵活开 关控制,从而可进·步减少能源的浪费·对于高照度要求的高大究 同区域,则可采用富处·股照明科低处局部照明方式,可更加有效 提赢能顺临山新密

11.3.3选用高效照明电源、高效灯具及其节能附件,不仪能在保

11.3.3选用高效照明电源高效灯真及其节能附件,不仪能在保 正适当照明水必及照明质量时降低能耗,而直还减少了夏套空调 负荷,从而进,·步达到节能的自的:下列为光源灯真及节能附属 附件的的一些参考资料: 1紧漆型荧光灯具有光效较高、显色性较好、体积小巧结构 紧凑、使用方便等优点,是取代白炽灯的理想电光源,适合于提供

亮度较低的照明,可被厂泛应用于家庭任宅、旅馆、餐厅、门厅、走 廊等场所: 2金属卤化物灯具有定向性好、显色能力强、发光效率高、使 用寿命长、可使用小型照明设备等优点,但其价格昂贵,故一般股用 于分散或光束较宽的照明,如层高较高的高大空间照明、对色温要 求较高的商品照明、要求较高的学校和工厂、户外场所等: 3稀土三基色炭光灯具有显色指数高、光效高等优点,可广泛应 用于大面积区域且分布均匀的照明,如办公室、学校、居所、工厂等: 4高压钠灯具有定向性好、发光效率高、便用寿命长等优点 日其显色性差,敌可用于分散或者光束较宽、且对光线颜色没有具 本要求的场合,如户外场所、仓库以及内部和外部的泛光照明等: 5发光二极管(LED)灯是极具力的光源它发光效率高 寿命很长,随着成本的逐年减低、它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LEI 适合在较低功率的设备上使用,自前常被应用于户外的交通信号 订、室内安全出口灯或者蔬散灯、建筑轮廊灯等: 6大功率气体放电灯与小功率气体放电灯相比,具有光效 高、谐波分量小的特点,一股场所使用的荧光灯,在满足房间照度 充一眩光值、均匀度等指标条件下,应优先选择大于25W的荧光 ,以减少谐波污染和减少能源损耗: 7高效灯具的选择应合理选择灯具的配光,以提高利用系 效。灯具按光通量在上下空间的分配比例分为五类:直接型、半直 接型、漫射型、半间接型、间接型,灯具的结构应便于安装、维护利 更换电源,一股办公区应优先选用直接式灯真,在有吊顶的场所应优 选用高光效格栅灯具。当室内空间比RCR值较小时,宜选用宽配 光的灯具.当室内空间RCR比值较大时,宜选用窄配光的灯具; 8推厂使用低能耗性能优的光源用电附件,如电子镇流器 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电子触发器及电子变压器等。一般电感式镇流 器自身能耗为光源功率的10%~15%,电子镇流器自身能耗极低并

具有恒功率输出的特点。自镇流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直管形 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高压钠灯、金属卤 化物灯应配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在电压偏差较大的场所,宜配用 恒功率镇流器;功率较小者可配用电子镇流器采用的镇流器应符 合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

化物灯应配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在电压偏差较大的场所,宜配用 恒功率镇流器:功率较小者可配用电子镇流器:采用的镇流器应符 合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 11.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CB50034规定,长期工作或停留的 房间或场所,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Ra)不宜小于80随着科技的发 展,光源产品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目前主流光源显色指数已达到 80及以上,因此本条提出了人员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 其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不应小于80的要求。 11.3.5对于室内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LPD)、《建筑照明设计标 佳》GB50034提出了LPD不超过现行值的要求,同时提出了LPT 的自标值,此目标值要求可能在儿年之后会变成现行值要求。因 此,作为绿色建筑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导性,故提出各类房间或 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 且标值要求

11.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CB50034规定,长期工作或停留的 房间或场所,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Ra)不宜小于80,随着科技的发 展,光源产品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自前主流光源显色指数已达到 80及以上,因此本条提出了人员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 其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不应小于80的要求。 11.3.5对于室内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LPD),《建筑照明设计标

佳》GB50034提出了LPD不超过现行值的要求,同时提出了LPD 的自标值,此目标值要求可能在儿年之后会变成现行值要求。因 比,作为绿色建筑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导性,故提出各类房间或 所的照明功率密度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 目标值要求

11.4.1作为绿色建筑,所选择的油浸漫或干式变压器的应更加节 能环保,本条提出不应局限干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 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CB20052中规定的能效限定值,还应 大到目标能效限定值,在项目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可采用非晶合金 跌心型低损耗变压器,以降低变压器空载损耗。 民用建筑中大量电气设备为单相负荷,选择D.ynl1结线组别 的配电变压器具有缓解三相负荷不平衡、抑制三次谐波等优点。 11.4.2民用建筑中电机设施的耗电量较大,如空调、给排水设 备送排风机电梯、扶梯设备等,本条提出低压交流电动机的能效

送排风机、电梯、扶梯设备等,本条提出低压交流电动机的育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节

评价值》CB18613节能评价值的要求。同时,针对各电机设备的工 艺、物业管理及智能化要求,应采取合理的节能控制措施

艺、物业管理及智能化要求,应采取合理的节能控制措施 11.4.3乘客电梯宜选用主流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的无齿轮史引 机,采用调频调压VVVF)控制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对于高速 电梯,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优先采用“能量再生型电梯。 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的电动机、应具有在重载、轻载、空载 等情况下分别自动获得与之相适应的电压、电流输人的功能,以保 证电动机输出功率与扶梯的实际载荷始终得到最佳匹配,以达到 节电运行的目的。此外,公共建筑的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经常在 没有乘客的情况下空转,因此,本条提出安装感应传感器自动控制 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启停或变速运行等要求。感应探测器一般 包括红外、运动传感器等,当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在空载时,电 第可暂停或低速运行,当红外或运动传感器探测到自标时,自动扶 梯与自动人行道转为正常工作状态

11.4.4群控功能的实施,可提高电梯调度的灵活性,减少乘客等

11.5 计量与智能化

11.5.1作为绿色建筑,涉及的分项计量数据除与市政结算用的 外部计量外,其余主要作为建筑内部结算的内部计量,其意义在于 对建筑内部能耗追踪,并明确建筑运营过程中的各项能耗比例,以 帮助物业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充分发掘节能潜力,为将来运营 管理时按表进行收费提供可行性。同时,还可为专用软件进行能耗 约监测、统计和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大型公共建筑泛指面积较大、且全面设置空气调节设施的建 筑。相对于普通公共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由于运营维护能耗高,节 能潜力大,故对其在分项计量设计上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利于建 筑未来运营策略的日趋修正与完善。大型公共建筑的厨房、计算机

暖通空调系统的未端设备分项计量一股包括空调箱、新风

11.5.2采用卡式表具或远程抄表系统可以减轻管理人员抄表的 工作劳动强度,同时可为水、电、气、采暖等公用部门的远程抄表系 统的实现创造条件

电价的用户,应选用装设具其有分时计量功能的复费率电能计量装 置或系统:低压配电柜内的电能计量装置宣由变配电监控管理系 统所器的智能仪表代替,避免重复设置:用于物业内部管理用的电 能计量装置具有电度功能即可

于大型公共建筑,不仪需要设置电能计量装置,还需要设置计量耗 水量、燃气量(天然气量或者煤气量)、集中供热耗热量、集中供冷耗 令量和其他能源应用量(如集中热水供应量、煤、油、可再生能源等 的计量装置。建立统一的后台管理平台,采用专用软件对以上计量 数据进行能耗的监测、统计和分析,为管理决策创造条件,并减少 管理人员配置。

12.1.1我省不同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 長水平与民俗、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必须因地制宜进行 计,在气候方面应考感地理位置、气候类别、温度、湿度、降雨量、 蒸发量、主导风向等因素,在资源方面应考虑当地能源结构、水资 源、土地资源、建材生产等因素。在自然环境方面、应考虑地形、地 貌、自然灾害、地址环境、生态环境、交通环境等因素。在经济方面 立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十地成本价、建设组成价、可再生能源 的认知度等因素。在文化方面应考虑城市特质、建筑特色、文脉、古 迹、民族特点等,同时尊重场地的规划设计,与场地内建筑、道 路、空间的布置及建筑风格相协调 景观环境主要由场地、道路、绿化、水景、照明等设计因系组 成、进行关设计时应利用和改善提高和其相关联的各类环境质 量,包括风声、光、热、空气、视觉、膜觉等

12.2.1场地设计应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合理的竖向设计 及土方平衡将减少了场地内的土方挖填工程量,达到节约、经济和 保护环境的目的

12.2.2室外地面材料的平整度防滑性,将提高人员

性和舒适度,耐磨性将延长其使用时间,地面铺装材料的反 室外平均辐射温度有显著影响,浅色材料将提高地面的反身

少热岛强度,提高室外热舒适度。透水地面包括自然裸露地面、公 共绿地、绿化地面和镂空面积大于等于40%的镂空铺地(如植草 砖),“透水地面面积比”指透水地面面积占室外地面总面积的比 ,广场等公建场地应大于等于40%。透水铺装率指:场地内透水 透水铺装面积与硬化铺装地面积(包括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不 包括消防通道及小于1.5m的地下空间上方的铺装地面)的百分 比,透水地面须有透水断面设计,不充许在透水表面下设置非渗透 性结构层

12.2.3室外停车场的生态考虑将更

灌混种的绿化方式及其他永久式绿化达到遮阳、减噪,控制视觉效 果的目的。停车场地的地面铺装考虑采用透水环保材料或镂空面 积大于等于40%的镂空地面(植草砖),或符合产品标准《透水砖》 JC/T945的透水砖。有利于场地的积水处理,减少雨水的尖峰径流 量改善排水状况

12.2.4为满足居民的健身需要,场地设计中应考虑开展

汤地及健身设施,同时应有针对老年人群体的人性化设计。场地环 镜应有绿化及日照、通风、避雨设施 运动场所分为专用运动场和一的健身运动场,专用运动场 多指网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和室内外游泳场、这些运动场应按 其技术要求由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健身运动场应方便就近使用又 不扰民。不充许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穿越运动场地 健建身运动场包括运动区和休息区。运动区应保证有良好的日 照和通风,地面宜选用平整防滑适于运动的铺装材料,同时满足易 清洗、耐磨、耐腐蚀的要求。室外健身器材要考虑老年人的使用特 点,要采取防跌倒措施。休息区布置在运动区周围,供健身运动的 舍民休息和存放物品。休息区宜种植遮阳乔木,并设置适量的座 椅。有条件的可设置直饮水装置(饮泉)。

儿童游乐场一般在景观绿地中划出固定的开式区

阳光充足,空气清洁,能避升强风的装扰。同主要交通道路相隔一 定距离,减少汽车噪声尾气的影响并保障儿童的安全。同时还应充 分考虑儿童活动产生的噜杂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离开居民窗户 Om远为宜。场地不宜种植通挡视线的树木,保持较好的可通视 生,便于成人对儿童进行目光监护。场地设施的选择应兼顾实用、 美观、安全,尺度适宜,避免儿童被器械划伤或从高处跌落,可设置 保护栏、柔软地垫、警示牌等。设施色彩可鲜艳但应与周围环境相 办调,附近应为儿童提供饮用水和游戏水,便于儿童饮用、冲洗和 进行筑沙游戏等。

12.2.6在满足功能的情况下,场地建设中通过优先选择本理 以节约材料运输能耗:选择环保材料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珂 可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场地清理时可继续利用的材料 的选用同时也有利于表达场地区域的地域性文化特点

12.3.1道路网的规划与建筑、公共绿地及各类设施的布局往往 彼此制约、互为因果,只有经过若干次的往复才能确定最佳的道路 路式。道路网要避免四通八达,应通而不畅和避免往返迁回,在满 是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用最低限度的道路长度和道路用地。道路 的布局与走向对降噪及通风、日照有很大影响,道路是通风的走 廊,合理的道路骨架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居住卫生环境。完善的道路 系统不仅有利于市政管线的布置,而且能简化管线结构和缩短管

12.3.2把场地道路和周边街道当作最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是以 人性化设计的具体体现。人行道系统应综合考虑遮荫、休憩、排水 防滑等要求,提高场地的综合舒适度。无障碍设计应满足《城市道 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规定

12.3.3公共建筑机动车停车位配置应根据国家标准和使用功能

12.3.3公共建筑机动车停车位配置应根据国家标准和使用功能 确定、机动车地面停车过多会增大地面交通的复杂性。考虑我国国 情况,宜配建自行车停车位的建议标准

12.4.3场地绿化的连续性是指绿地系统的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 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水平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指把分散绿地组成 个连贯的绿色生态走廊、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指同一绿地 单元,不同植物之间的互相协调和联系,注重垂直向上植物群落林 像线的分布,增强向上过程的连续和稳定

主态过程的连续性,水平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指把分散绿地组成 个连贯的绿色生态走廊,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指同一绿地 单元,不同植物之间的互相协调和联系,注重垂直向上植物群落林 象线的分布,增强向上过程的连续和稳定。 2.4.4种植设计应以养木为主,并以常绿树与落叶树,速生树与 曼生树,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使植物群落具有良好的景观与生 态效益。采用养、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可以形成富有层次的绿 化体系,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绿量,使有限绿地发挥最大 的效益。乔木产生的生态效益大于灌木、草坪,不但改善生态环境 不可提供遮阳、游憩的良好条件。植物种植位置与建筑物、构筑物 道路和地下管线、高压线等设施的距离应符合相关要求。种植的数 量、间距,乔、灌木绿化覆盖率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CB/ 0378和《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CB/T50563(1级)的要求 2.4.5各类绿地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 属绿地和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 化覆土要求方便出人的地下室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建筑的屋顶绿 化,不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屋顶绿化应根据建筑的允 午荷载及防排水要求进行设计,不得影响建筑结构安全及排水。绿 化土壤宜采用轻型介质。种植设计宜根据屋面的形式及小气候环 镜合理配置植物,选择喜光抗风抗逆性强的植物,屋顶绿化面积占 屋顶可绿化面积的比例不小于5%。可绿化屋顶指除掉设备管线 楼梯间及太阳能集热板等部位之外的屋面。传统垂直绿化是在墙 根处种植攀援植物,向上攀附。新方式有利用模块化的绿色植物 直箱,形成植物“幕墙。

12.4.4种植设计应以乔木为主,并以常绿树与落叶树,速

12.4.5各类绿地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

12.4.5各类绿地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

属绿地和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 化覆土要求方便出人的地下室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建筑的屋顶绿 化,不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屋顶绿化应根据建筑的允 午荷载及防排水要求进行设计,不得影响建筑结构安全及排水。绿 化土壤宜采用轻型介质。种植设计宜根据屋面的形式及小气候环 竟合理配置植物,选择喜光抗风抗逆性强的植物,屋顶绿化面积上 室顶可绿化面积的比例不小于5%。可绿化屋顶指除掉设备管线 楼梯间及太阳能集热板等部位之外的屋面。传统垂直绿化是在墙 根处种植攀援植物,向上馨附。新方式有利用模块化的绿色植物 植箱,形成植物“幕墙”

积,提高绿化量,丰富景观层次且地形起伏有利于雨水的 蓄。下凹式绿地有利于场地的雨水调蓄,下凹式绿地包括浅

雨水花园、下回树池、花池等绿色空间,可蓄积雨水,增加下渗时 间。同时可造多种地貌和多种园林空间。依据《居住区环境景观 计导则》,草坪坡度应为1%~5%.适宜坡度为2%~3%, 12.4.7在进行绿化种植设计时应针对噪声源的位置合理设计植 物隔声屏障,综合运用树木高度、栽植密度、种植面积等相关因系 并行隔声降噪。绿化遮阳是改善室外微气候和热环境的有效措施 活动场地的落叶阔叶乔木种植,夏季可遮阳冬季又不影响日照 建筑立面的高大养木可以有效降低眩光污染。良好的场地风环境 有利于室外散热和污染物的消散、而自然通风对于建筑节能也十 分重要,同时还可以提高场地环境的舒适度。广场通荫率是指硬质 广场地面上树冠与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积占硬质地面面积的比 列。居住区内各类广场宣设计为林荫广场,考虑到广场需提供一定 的开散活动空间,建议广场遮荫率宜不小于40%,公共建筑周边厂 汤遮荫率宜不小于20%。林荫停车场是依据《城市园林绿化评价 示准》GB/T50563,指停车位间种植有养木或其他永久式绿化力 式进行遮荫,绿化遮荫面积大于等于停车场面积30%的停车场 遮荫率的计算,包括养本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和构筑物向地面的 投影面积,其中乔木树冠的大小可按照种植设计冠幅计算或者采 用冠幅4m的圆计算,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积应按照其垂直投 彩面积计算。步行道和自行车道采用林荫率,林荫率与广场的遮荫 率不同,林荫率是指被林荫覆盖的道路长度占总长的比例

12.5.1场地内有价值的水系水塘不但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而且 是传承场地所在区域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景观标志。水 景设计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原有水系,条件许可时,尽量恢复原有水 系的形态和功能。生态价值指具有调节场地微气候、保持水土、维 持生态平衡等的价值

及形式,从驳岸、自然水库、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各角度综合考虑 进行生态化设计,通常硬质的池底、驳岸等,不利于雨水的人渗,可 以用缓坡植物驳岸取代硬质堤岸、恢复水岸的生态环境,尽可能采 用自然水底,种植水生植物充分利用雨水及再生水。生态化设计主 要指通过采用非硬质驳岸、池底,种植水生植物等手段,增加水体 净化能力、维持水体的生态功能及美观效果

排空,避免池体冻裂,影响景观的整体效果。所以要充分考虑冬季 活水期的景观效果,可以通过对池底和池壁的综合设计,使水体排 空后形成另样的景观,也可考虑具备使用功能,如作为辅助活动空 同提高其利用率

说、经济比较和场地的竖向设计,合理规划雨水的积蓄处理及利 用,有效确定地表和屋面雨水径流路径及采用多种措施增加雨水 参透量。按照《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CB50555和《绿色建筑评 价标准》GB/T50378规定“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 地下并水”、景观用水应优先考虑雨水、再生水,应设置循环处理设 备.循环利用景观用水

12.5.5绿化灌溉应采用微灌、参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为增加雨水渗透量和减少灌溉量,对绿地来说,宜选用兼具渗透和 排放两种功能的渗透性排水管;采用再生水作为绿化用水时,应尽 量避免采用易形成气溶胶的喷灌方式。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 流灌和地下渗灌,它是通过低压管道和滴头或其他灌水器,以持 续、均匀和受控的方式向植物根系输送所需水分。微灌的灌水器孔 径小,易堵塞。微灌的用水一般都应进行净化处理,先经过沉淀除 去大颗粒泥沙,再进行过滤,除去细小颗粒的杂质等,特殊情况还 需进行化学处理

12.6.1景观照明可分为场地照明、绿化照明、水景照明、景观小 品照明、建筑立面照明等。照明设计和灯具附件的选择要遵守《城 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适度设计是从节约能源角度出发,避 免景观照明的过度设计,从而达到节能自的。 12.6.2严格控制夜景的照明光线避免对住宅、公寓、医院病房等 建筑及道路、行人、夜空产生干扰光,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 范》JGJ/T163要求。玻瑙璃幕墙和表面材料反射比低于0.2的建筑 立面照明宜采用内透光照明与轮廓照明相结合的方式,不应采用 之光照明方式。 12.6.3公共建筑及公园广场步行街等场所的景观照明按平日 一股节日、重大节日的分组控制和时段控制,可以便于即满足节日 的特殊气氛要求,又能达到平日节能的要求。

建筑及道路、行人、夜空产生干扰光,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 范》JGJ/T163要求。玻璃幕墙和表面材料反射比低于0.2的建筑 立面照明宜采用内透光照明写轮廓照明相结合的方式,不应采用 之光照明方式。 12.6.3公共建筑及公园广场步行街等场所的景观照明按平日 一股节日、重大节日的分组控制和时段控制,可以便于即满足节 的特殊气氛要求,文能达到平日节能的要求。 12.6.4经济比较合理时,景观照明可考虑采用小型太阳能路灯 和风光互补路灯等可再生能源设施,或现场布线比较困难,或有科 普教育、展示等需求时。

12.6.5照明作为景观素材进行设计,既要考虑夜间使用

要考虑白天的造景效果,必须设计或选择造型别致的灯具,使之成 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3.1.1专项设计系指需由专业公司完成的深化设计:专项设计控 制系指为保证专项设计达到主体设计要求,主体设计单位应注意 的控制要点。工程设计中的部分设计方案与具体应用的产品和技 术密切相关,需由专业公司完成。主体设计单位对专项设计应进行 要点控制,以确保设计质量,本章内容为专项方案已确定前提下对 专项设计的控制要点,专项方案可行性论证由主体设计相关专业 在专项设计开展前完成

制系指为保证专项设计达到主体设计要求,主体设计单位应注意 的控制要点。工程设计中的部分设计方案与具体应用的产品和技 术密切相关,需由专业公司完成。主体设计单位对专项设计应进行 要点控制,以确保设计质量,本章内容为专项方案已确定前提下对 专项设计的控制要点,专项方案可行性论证由主体设计相关专业 在专项设计开展前完成 13.1.2为保证专项设计的顺利进行及质量,主体设计单位应充 分明确设计条件与要求,设计流程中应设置主体设计单位与专项 没计单位互提条件环节,并把控好最后的审核环节,确保不因专项 设计影响主体设计的原始设计自标。 13.1.3建筑幕墙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 与建筑外观租协调,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管路应 与建筑设备管路系统相协调。建筑幕墙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太 旧能光伏发电系统应将荷载与基本安装方式提供给建筑结构专 业,确保结构安全性,需要在屋面位置安装的设备应有完善防水处

13.1.2为保证专项设计的顺利进行及质量,主体设计单位应充

设计单位互提条件环节,并把控好最后的审核环节,确保不因专项 设计影响主体设计的原始设计目标 13.1.3建筑幕墙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 与建筑外观相协调,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管路应 与建筑设备管路系统相协调。建筑幕墙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太 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将荷载与基本安装方式提供给建筑结构专 业,确保结构安全性,需要在屋面位置安装的设备应有完善防水处 理方案。

13.1.4在规划环节将主体设计与专项设计统一考虑,避

13.1.4在规划环节将主体设计与专项设计统一考虑,避免主体 设计方案完成后才发现不能为专项设计提供必要基础条件的情况 出现。专项设计过程中主体设计单位应与专项设计单位保持必要 的配合与沟通,应给予专项设计单位必要的发挥空间以期达到专

贝设订促进整 13.1.5在与设备专业相关的专项设计中,节能与稳定运行为必 项的设计目标,针对现严重依赖于实际运行的情况,专项设计中应 包含节能优化运行控制策略。所有专项设计中,尤其建筑幕墙系 统,均应包含维护检修方案,以方便后期维护、降低运营成本,

13.2.1玻璃幕墙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立面设计,经综合技术 经济分析,选择其形式构造和材料,满足主体设计的室内功能和视 觉要求

13.2.2有保温隔热要求的玻璃幕墙应采用中空玻璃

用隔热铝合金型材并对幕墙与外墙之间缝隙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充 密封;考虑夏季遮阳和冬季阳光的利用,玻璃幕墙宜设置可调节遮 阳的窗格系统等适宜的遮阳装置或采用遮阳型玻璃,有效利用自 然采光,降低能耗。玻璃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3级《建筑幕墙物 理性能分级》CB/T15225的规定

.2.3满帮回 境条件进行,幕墙的连接部位,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摩擦噪声,玻 离幕墙应采用反射比不大于0.30幕墙玻璃,对有采光功能要求的 玻璃幕墙,其采光折减系数不宜低于0.20

13.2.4玻璃幕墙的光污染(或称为噪光),是指高层建筑

上采用了涂膜玻璃或镀膜玻璃,当直射日光和大空光照射到玻璃 表面上时由于玻璃的镜面反射(即正反射)而产生的反射眩光,玻 离对玻璃幕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根据玻璃的一些参数慎重地 先择玻璃幕墙的玻璃类型,选用具有减少眩光性能的玻璃,这些参 数包括建筑地点的光气候参数,对可见光的透射数、反射系数,对 日光的透射系数、反射系数和吸收系数,还有热透射系数、热膨胀 系数,以及厚度、最大尺寸、重量、抗风力等

13.2.5 良好的自然通风可有效改善室内热环境。提高热舒适度, 并减少室内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节约能源。玻璃幕墙开启扇角度 不应大于30°,开启距离不宜大于300m,可开启部分的有效通风 面积应达到主体设计要求

不应大于30°,开启距离不宜大于300m,可开启部分的有效通风 面积应达到主体设计要求。 13.2.6石材应选用火成岩,含水率不大于8%,且满足《天然花岗 石建筑板材》JC205相关要求,加工后的石材表面应采用高压水 中洗或用水和刷子清理,严禁用溶剂型化学清洁剂侵袭石材。玻瘤 幕墙的橡胶制品,宜采用三元乙内橡胶、氯丁橡胶及硅橡胶:密封 校条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橡胶密封垫预成型实心硫化的 构密封垫用材料规范》HB/T3099及《工业用橡胶板》CGB/T5574, 玻璃幕墙应选用具有防潮性能的保温材料或采用隔汽、防潮构道 措施

.3中水处理及雨水回用

13.3.1中水工程设计应由主体设计单位负责,由主体设计单位 根据原水的水质、水量和中水用途进行水量平衡和技术经济分析, 合理确定中水水源、系统形式、处理工艺和规模,由专项设计公司 校核。

利用景观水体(池)调蓄雨水,可选用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等自然净 化系统,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等,选用本地的一些水生植物。 13.3.3中水处理工艺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水回用的水质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收集回用系统 处理工艺可采用物理法、化学法或多种工艺组合等,出水水质根据 更用用途,应满足相应的国家水质标准

13.3.51中水用作建筑杂用水和城市杂用水,如冲厕

扫、消防、城市绿化、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杂用,其水质应符合国 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的规定: 2中水用于景观环境用水,其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 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的规定 3中水用于食用作物、蔬菜浇灌用水时,应符合《农田灌溉水 标准》GB5084的要求: 4中水用于供暖系统补水等其他用途时、其水质应达到相应 更用要求的水质标准。 处理后的雨水水质应根据用途确定,并满足《建筑与小区雨水 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规定。 当中水、雨水回用水同时满足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 质标准确定。 13.3.6中水及雨水在储存、输配等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消毒杀菌 能力,且水质不会被污染,以保障水质安全:供水系统应设有备用 水源、溢流装置及相关切换设施等,以保障水量安全。中水及雨水 在处理、储存、输配等环节中要采取安全防护和监(检)测控制措施 要符合《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建筑中水设计 规范》GB50336及《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以保证中水及雨水在处理、储存、输配 和使用过程中的卫生安全,不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B.4太阳能光热光电系统

13.4.1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按供热水范围可分为:集中供热水系 统、集中一分散供热水系统、分散供热水系统按系统运行方式可 分为:自然循环系统、强制循环系统、直流式系统:按生活热水与集 热器内传热工质的关系可分为直接系统、间接系统:按辅助能源设 备安装位置可分为内置加热系统、外置加热系统按辅助能源启动 方式可分为全日自动启动系统、定时自动启动系统、按需手动启动

13.4.2太阳能热水系统宜充分利用给水压力、避免采用将给水 压力释放后再次增压提升的系统形式,满足节能、经济、安全、简便 的设计原则

13.4.4本条规定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在热工性能和耐久性能方面 的技术要求。热工性能强调了应满足相关太阳能产品国家标准中 靓定的热性能要求

13.4.4本条规定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在热工性能和耐久性

太阳能产品的现有国家标准包活 《平板型太阳集热器技术条件》CB/T6424 《全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管》CB/T17049 《真空管太阳集热器》CB/T17581 《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CB/T18713 《家用太阳热水系统技术条件》GB/T19141 提倡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项自选择在供应合同中承诺太 旧能热水系统设备保修期在3年以上,使用年限在15年以上的供 立单位的产品。 13.4.5太阳能保证率是指系统中由太阳能部分提供的热量占系 充总负荷的份额、太阳能保证率应根据系统使用期内的太阳辐照 量、系统经济性和用户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我省属干太阳能资源 丰富区,太阳能保证率应按照大于等于50%~60%选用 13.4.6太阳能热水系统应通过自控系统的设计,提高太阳能的 使用率,降低电、燃气等常规能源的使用,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太 日能热水系统中辅助热源的控制应在保证充分利用太阳能集热量 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的热水供水方式采用于动控制、全日自动控制 或定时自动控制。 13.4.7太阳能辅助加热能源的选择应优先考虑节能和环保因

13.4.7太阳能辅助加热能源的选择应优先考虑节能和环保因

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直重视废热、余热的利用。设置太阳 中储热系统时,不应采用集中电辅热方式

13.4.8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掌握太阳能热水系统用水量及辅助 加热能源用量设立本条

13.5.1地源热泵成败的关键在于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HG/T 5378-2018标准下载,条件不 利的情况下盲自采用地源热泵,会导致实际使用中大量消耗驱动 能源的情况出现。本条明确地源、热泵使用的前提条件。

13.5.2本条与13.5.1条类似,针对污水源热泵明确使用前提条

13.5.3本条明确热泵系统设计的环保要求。其中如果供

与供冷负荷不匹配,造成土壤温度场明显变化,除不满足环保求 外,在运行一定年限后,还会明显影响热泵系统运行效率。 13.5.4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掌握可再生能源与驱动能源的实际 使用量,设立本条。对于空气源热泵,驱动能源指热泵机组本身的 动力消耗;对于地源热泵与污水源热泵,驱动能源包括热泵机组自 身及其低位热源侧的全部水泵的动力消耗

13.6 冰蓄冷系统

13.6.1冰蓄冷系统的运行及控制要求远比常规冷源复杂,且又 是集中冷源,如果规模过小,造价、运行费用及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根据蓄冷系统的原理,如果负荷峰谷差小,则蓄冰优势不明显;空 调高峰和用电高峰重合时间短,则削峰能力差;谷电时段短,则蓄 冷时间短或者用电费用高。基于系统的经济合理性而提出本条规 定的要求。 13.6.2实践证明,乙二醇是比较适用于蓄冷系统的载冷剂,但由 于其溶液的浓度越高,则载冷能力越差、粘滞系数越高,运行能耗

13.6.2实践证明GBT11945-2019蒸压灰砂实心砖和实心砌块,乙二醇是比较适用于蓄冷系统的载冷剂,但由 于其溶液的浓度越高,则载冷能力越差、粘滞系数越高,运行能耗 加大,故规定此条

此条是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稳

13.6.4此条是为了使用效率更高的冰蓄冷系统,并准确控制设 计条件而制定的。 13.6.5双工况制冷机是在制冷工况和制冰工况下均能达到较高 能效比的制冷机,其在制冰工况下的负荷率可由专项设计的动态 能耗分析得出,此条是为了严格规定制冷机的低温能力和效率,以 达到节能的自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