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1439-2021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GB/T 51439-2021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227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51439-2021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9.2.2交叉口沿对角线方向设置人行横道时,应设置行人过街 专用相位。

人行横道信号灯和相应的机动车信号灯: 1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周边的人行横道: 2中心城区主干路、次干路过街需求较大的人行横道: 3三年内平均每年发生5次以上行人交通事故或三年内平 均每年发生1次以上行人死亡交通事故的路段; 4经过交通安全评估,存在过街安全风险的路段

GB 51407-2019-T:医药工程设计能耗标准(无水印 带标签)9.3非机动车交通信号

9.3.1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交叉口,非机云

9.3.1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交叉口,非机动车可与机 动车一体化信号控制,且绿灯间隔时间应满足交叉口内非机动车 安全清空的要求。

9.3.2对于机动车流量少、空间尺度小的交叉口,左转非机动 车可随左转机动车一次过街;对于无机动车左转专用相位或者禁 止机动车左转的交叉口,宜实施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控制

9.3.2对于机动车流量少、空间尺度小的交叉口,

车可随左转机动车一次过街;对于无机动车左转专用相位 止机动车左转的交叉口,宜实施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控

止机动车左转的交叉口,宜实施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控制, 9.3.3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控制应满足以下要求: 1 交叉口内应施划非机动车过街带和左转待行区; 2非机动车与行人宜使用同一相位; 3宜设置相应的标志标线进行辅助管理

9.3.3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控制应满足以下要求

交叉口内应施划非机动车过街带和左转待行区; 2 非机动车与行人宜使用同一相位; 3宜设置相应的标志标线进行辅助管理

10.1.1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应综合考虑行人和 非机动车驾驶人的出行需求,同时宜对无障碍设施进行连续 标示。 10.1.2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标志标线应满足行人和非机动车驾 驶人的视线需求,并保证夜间可视性和识读性。 10.1.3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标志应设置在设施带或机非隔离带 内,不得影响各交通方式的正常通行,满足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相 关要求,宜统一设计、合并设置, 10. 1. 4施工期间 方案设置相应的

10.1.4施工期间应按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方案设置相应的 交通标志标线,施工结束后,应恢复或重新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 标线,

10.2.1行人标志应包括街区导向图、路名牌、导向标志、位置 标志、道路交通设施指引标志、地名标志、提示机动车注意行人 标志等七类。 10.2.2街区导向图版面宜以观察者面向的实际方向标示道路走 可,并以此确定图的指北(南)方向。街区导向图宜设置在公交 站及轨道车站出入口、交叉口、小区出人口等位置,环境安全, 且应双面设置。 10.2.3路名牌宜设置在道路交叉口转角处、路段长度大于

10.2.4导向标志宜设置在通往被指引建筑物的道路交叉

标志上同方向有多个目的地时,目的地排列顺序应按由近及远的 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10.2.5位置标志宜设置在被指引的建筑物出入口、外墙等醒目 立置,并满足可视性要求。 10.2.6道路、交通设施指引标志宜设置在所指引场所的入口附 近,面对行人通行方向,且双面设置。 10.2.7地名标志包括居民地名标志、纪念地和旅游地名标志 其设置应满足如下要求: 1居民地名标志应设置在街、巷、片区、小区的出入口, 或附着设置在门、楼、楼单元处建筑物的外墙等便于行人观察到 的位置; 2纪念地和旅游地名标志应设置在所指引的地点人口处或 入口前的路口。

10.2.8提示机动车驾驶

不易被驾驶人发现的人行横道之前的适当位置,并应

10.3.1非机动车道的起点、交叉口入口前应设置非机动车车道 标志,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10.3.2非机动车停放区应设置非机动车专用停车位标志,并配 合非机动车专用停车位标线使用。 10.3.3禁止非机动车进入的路段应在路段入口处设置禁止非机 动车进入标志。

10.3.4在机非混行道路、地下车库出人口处等经常有非机动车 横穿或出入的地点,应设置注意非机动车标志

,4.1城市道路交叉口或路段中,需要明确行人或非机动车 的位置,应设置行人或非机动车的图形、文字、箭头。

10.4.2非机动车专用停车位标线可单独设置。已设置非机动车 停车标志的,非机动车专用停车位标线可不施划非机动车路面图 形标记;未设置非机动车停车标志的,应施划非机动车路面图形 标记。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GB/T50546 2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3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

目次1总则·312术语323基本规定334交通网络·344. 1一般规定344. 2交通分区345 通行空间·365. 1一般规定365. 2分级365. 3宽度365. 4交通衔接395.5隔离设施406过街设施·416. 2平面过街设施416.3立体过街设施437停驻空间·447. 2交叉口转角空间447. 4建筑退线空间467.5自行车停放空间468交通环境488. 2绿化488.3铺装489交通信号….509.1一般规定509. 2行人交通信号5029

9.3非机动车交通信号

通标志标线 54 一般规定 · 行人标志

10 交通标志标线 54

10.1一般规定 0. 2 行人标志

1.0.1当前,我国城市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面临着严重的 可题。空间资源被路边停车挤占、道路改扩建过程中随意取消非 机动车道或压缩人行道空间、各种附属设施设置混乱无序等,造 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面临严重的安全问题,出行环境不佳导 致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吸引力不强。迫切需要从规划设计的源头 入手,保障步行和自行车的通行空间,合理布局各类设施,指导 道路的新建、改建等设施建设,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需求,保障 出行安全。因此,有必要统一技术规定,以适应以人为本的绿色 交通体系构建的需要。 步行交通应定位为城市居民出行的基本交通方式,自行车交 通应定位为城市民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之

文少J 山吸 1的惊头 入手,保障步行和自行车的通行空间,合理布局各类设施,指导 道路的新建、改建等设施建设,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需求,保障 出行安全。因此,有必要统一技术规定,以适应以人为本的绿色 交通体系构建的需要。 步行交通应定位为城市居民出行的基本交通方式,自行车交 通应定位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 1.0.2本标准所涉内容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和自行车交通系统 发饰发软和龙 三山

1.0.2本标准所涉内容为城市步行

各项条款和指标均是以步行和目行车为对象设置。本标准中的目 行车包括私人自行车、公共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限速25km/h、 整车限重55kg)等,此类车辆的运行特征基本相似。本标准中 的自行车不包括物流配送三轮车等非机动车,但是在实际规划设 计工作中,其他非机动车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0.3行道树设施带和绿化设施带的空间示意,请

2.0.3行道树设施带和绿化设施带的空间示意,请见本标准 图 5.3. 1。 2.0.4步行和自行车网络里程以道路中线计,道路双侧的人行 道或非机动车道不重复计算。 2.0.7过街用时比的计算方法,即测量分别使用立体过街设施 与平面过街设施,从相同的过街起点到终点,各自所需要的过街 时间,包括行走时间和等待时间(平面过街等待信号灯的时间): 二者时间之比即为过街用时比。

3.0.1步行交通不仅是居民日常活动、交通出行的重要方式, 也是接驳其他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的主体。步行交通不仅体现在 线”性的出行上,也体现在“面”状的活动上。自行车交通在 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重要交通方式。在 我国,无论城市规模大小,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城市中均具有重 要的地位。为扭转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中以小汽车为中心的错 吴倾向,迫切需要从规划源头上树立行人优先、倡导绿色出行的 理念。

3.0.2步行交通设施应当满

通设施应满足各类非机动车辆的通行需求。针对我国目前城市道 路改扩建时为增加机动车通行能力而随意压缩、取消步行和自行 车交通设施的现象,提出了本原则要求

居民基本生活、维持公共事务正常运转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因此应优先满足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空间需求和安全需求,保障 其安全、连续、可达。

3.0.5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步

通系统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类要素不仅仅局限于慢行交 统本身,还应该考虑承载路内和路外、地上和地下各类设方 种功能的空间安排。

4.1.4需要设置连续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城市道路包括快速 路辅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但不包括城市越江、穿山隧道 等。对于地形起伏高差较大的山地城市和气候条件寒冷、常发冰 冻的积雪城市,此条规定中关于非机动车道的要求可适当放松。

4.2.2大量实践经验表明,交通设施的功能及空间

4.2.2大量实践经验表明,交通设施的功能及空间需求与城市 用地功能紧密相关。本条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的指标同用地 功能结合在一起,根据人流强度及其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划分 步行与自行车交通分区。参照(5~15)分钟生活圈,推荐步行 与自行车交通分区的分区单元不小于0.3km²,不大于5km²。 4.2.3本条结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

业与就业集中的中心区和居住功能区的街区尺度推荐值分别为 (10~20)km/km²和大于或等于8km/km²。考虑到一些居住区或 大院内部道路等也供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使用,工类分区的网络密 度值适当高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 2018的推荐值下限。 在步行和自行车网络密度低、贯通性差的建成区,应充分利 用住宅小区、单位大院、公园广场的内部道路,打通断头路,提 高步行网络密度与连通性。 此外,对过街设施间距大于500m的城市快速路辅路,在宽 度条件、通行安全均满足的前提下,可在单侧设置双向非机动车 道。在统计网络密度指标时,应按照道路中心线计算,道路两侧 的自行车道不应计算两次。

5.1.1在针对有行人和目行车通过的下穿通道、隧道、廊桥等 进行竖向设计时,要优先保障其通行净空的要求。此外,相较机 动车而言,骑行者对于坡度更为敏感,应充分考虑骑行舒适性。 5.1.2根据我国城市人行道环境的调查,机动车占道停车是影 问人行道、非机动车道通行的最主要原因。 5.1.3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共平面是指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 间无高差、共板使用,容易导致行人与非机动车间的相互干扰 降低安全性。

5.2.1、5.2.2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分级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不同 类型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功能和作用,用以区别于传统交通规 划中以机动车通行能力为划分基础的城市道路分级体系,在分区 之外,提出了通道分级的要求,并对其断面宽度等指标提出差异 化控制要求,从实践经验看,有助于指导规划设计和建设,易于 操作。

5. 2. 1、5. 2. 2

5.3.1本条文强调步行和自行车空间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将建 筑退线空间统一纳人到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空间之内统筹考虑;同 时明确了人行道为行人实际通行空间的概念,便于指导规划 设计。

5.3.1本条文强调步行和自行车空间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将建

5.3.2公式(5.3.2)中的“7”符号为向上取整的含义,

表1非机动车换算系数

5.3.5本条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

通过电动自行车场地实验发现:单向通行时,两辆电动自行车可在1.5m~2m的宽度条件下实现超车;当混有快递三轮车时,最小宽度需求为4m,在此基础上为保障通行安全还应增加两侧各0.25m的安全距离。在确定非机动车道的宽度时,应综合考虑公式(5.3.4)的计算结果和表5.3.5的最小宽度规定,两者取大值。5.3.6交通稳静化是道路设计中以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为目标的减速技术的总称,即通过道路系统的硬设施(如物理措施等)及软设施(如政策、立法、技术标准等)降低机动车对居民生活质量及环境的负效应,改变驾驶员对道路的感知从而使其以合适速度驾驶。常用的稳静化手段包括曲折车行道、减速丘、减速台、变形交叉口等。5.3.7紧邻机动车道设置路内机动车停车泊位的设置形式可参照图1、图2。图1路内机动车泊位图2路内机动车泊位与结合机非隔离带设置非机动车道间设置缓冲区5.3.8道路附属设施、市政设施和街道家具的最小净宽可参照表 2。38

5.5.1本条文所指设施隔离包括隔离带、分隔栏杆、分隔柱等 形式。

5.5.1本条文所指设施隔离包括隔离带、分隔栏杆、分隔柱等

6.2.4斜穿交叉口的人行过街横道,即斜向人行横道,如图5所示。图5斜向人行横道示意6.2.5行人过街设施与公交站结合设置的平面布局如图6所示,乘客下车后的过街路径位于公交车尾端。应避免乘客从车头方向过街,因为公交车停靠会影响临近车道的车辆驾驶员的视线,乘客从公交车头方向过街的安全隐惠较大。M公交车图6设置在公交停靠站上游的过街设施42

5.3.1目前,我国各地立体过街设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 立体过街设施的设置思路仍是以保障地面机动车交通流顺利通过 为主,忽视行人、非机动车过街的便利性,尤其是对轮椅、婴儿 车、特殊出行者的考虑严重不足;二是忽视与两侧建筑联系,严 重降低过街设施的利用效率。将过街设施与两侧公共建筑相衔 接,同时提供遮荫挡雨等设施,能够大大提升过街设施的利用率 及便利性。

6.3.3立体过街设施的不便利性是行人不愿使用立体运

最重要的原因。研究发现,当使用立体过街设施的时间超过平面 过街用时的1.5倍时,立体过街设施的使用意愿大大降低。因 此,当设置立体过街设施时,应对立体过街所用时间进行论证 分析。

本标准推荐城市道路交义口,特别是生活服务功能为主的道 路交叉口,路缘石半径采用较小值。其优点在于,一方面可迫使 右转机动车在交叉口减速,降低右转机动车与过街行人的碰撞风 险;另一方面可为过街行人提供更多的驻足空间,减小行人过街 距离,提高行人过街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通过场地实验发现,正常行驶状态下,标准长度公交车(车 身长度12m)和标准长度小汽车(车身长度4.3m)的右转弯平 均车速均在15km/h~20km/h左右。右转弯半径为8m时,标准 长度公交车右转弯后可顺利驶入目标车道而对其他车道无影响。 右转弯半径为5m时,标准长度小汽车右转弯后可顺利驶入目标 车道而对其他车道无影响。为印证车辆右转弯车速数据,对国内 不同城市、不同类型交叉口的车辆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在无右转 渠化岛的交叉口,99%的右转车辆车速低于20km/h,与场地实 验结果一致。 考虑到非机动车的右转需求,路缘石半径不宜取值过低。本 标准按道路等级和非机动车道设置情况列出了路缘石半径推 荐值。 7.2.2城市交叉口设置右转弯渠化岛后,会增加行人和非机

动车的过街绕行距离,并且由于行人、非机动车需要穿越右转 车道才能过街,且右转机动车不受红灯控制,行人和非机动车 的过街安全风险较高。因此,出于重视行人、非机动车的过街 安全和过街效率的考虑,在城市中心区或其他行人、非机动车 流量较大的交叉口,不建议为提高右转机动车的速度和通行能 力而设置右转渠化岛。在城市外围区域或郊区,行人和非机动 车流量较少的情况下,可豹情采用此种设计以提高交叉口右转 机动车的通行效率,但需配合设置连接人行道和渠化岛的人行 横道线和减速让行标志标线(图8),确有需要时可设置行人及 右转机动车信号灯。

图8连接人行道和渠化岛的人行横道线示意7.4建筑退线空间7.4.1建筑退线空间是行人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完整街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道路红线造成的空间割裂,本标准强调城市街道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建筑退线空间内不宜设置机动车停车位。7.5自行车停放空间7.5.2通过对自行车停放特征进行的实际调查总结,0.6m的宽度能够满足普通自行车停放,0.7m~0.8m的宽度是电动自行车停放的合理宽度。7.5.4建筑物自行车停车设施配建指标可参考《城市停车规划46

7.5.5利用行道树设施带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时,若设置人行

护栏,易导致自行车流与行人在人行道上相互干扰,也不 行车的停放和提取。

8.2.2本标准推荐交叉口内行道树连续种植,为行

平树池的常用形式可参考图

图9平树池的常用形式49

方向过街行人流量较大的交叉口,宜沿对角线方向设置斜向人行 横道和行人专用相位。 9.2.3(2)参照《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 2016的第5.2.1条规定,在已施划人行横道的路段,符合下列 条件之一时,应设置人行横道信号灯和相应的机动车信号灯: 1路段机动车和行人高峰小时流量超过表3规定数值时;

表3路段机动车和行人高峰小时流量

2路段任意连续8h的机动车和行人平均小时流量超过表 定数值时;

表4路段任意连续8h机动车和行人小时流量

9.3非机动车交通信号

9.3.1绿灯间隔时间指一个相位绿灯结束到下一个相位绿灯开始 之间的时间间隔,主要作用是确保已通过停车线进入交叉口的车 辆能够在下一相位的首车到达冲突点前安全通过冲突点,驶出交 叉口。一般情况下,绿灯间隔时间是黄灯时间与全红时间之和。 tt海t动上t国t

通行(图11);左转二次过街是指在交叉口非机动车进口道前方,设置左转非机动车待行区,绿灯时左转非机动车随直行非机动车行驶到对面的左转街行区,待另一方向的绿灯启亮时再通过交叉口(图12)。图11非机动车左转一次过街示意非机动车过街带左转待行区图12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示意52

采用单口放行相位设计的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与直行和右 转的机动车存在冲突,可设置非机动车前置待行区。采用对称流 向放行相位设计的交叉口,应细化标线设计【河南地标】12YS3 热水工程,避免对向左转机动 车挤压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10.1.1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标志标线是一套连续完整的系 统,包括行人标志、非机动车标志以及行人和非机动车标线三 部分。 10.1.3提醒机动车驾驶人注意行人、非机动车的标志,宜采用 悬挂或立柱方式设置。有机非隔离带的道路,宜设置在机非隔离 带上;无机非隔离带的道路,宜设置在紧邻车行道的设施带内, 距路缘石0.2m~0.5m位置。 向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传递信息的标志,宜采用灯箱、柱 式、附着式设置。灯箱、柱式标志宜设置在紧邻车行道的设施带 内,距路缘石0.2m~0.5m位置处;附着式标志设置高度、字 符大小应确保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清晰可见

10.2.2街区导向图(图13)是向行人提供道路、公共场所、 建筑物等位置分布信息和导向信息的地图。街区导向图应包括必 要的公共环境标志、服务标志及警示标志。街区导向图应标明行 人步行15min距离范围内的道路、公交站点、公共场所、行政 单位、学校等名称和位置信息,同时应标注观察者位置、图例、 比例尺等信息,比例尺宜采用步行时间和距离两种尺度信息。此 外,街区导向图宜设置盲文和盲人地图

的起止号码等信息。根据《地名标志》GB17733-2008的相 关规定,标志底色分别用绿色、蓝色表示南北、东西走向的 道路。

DL/T 5161.16-2018标准下载南商场餐饮停车场100m景区地铁餐饮站芙蓉路民宾馆卫生间路【您在此处博物馆电影院展览路卫生间5分钟步行范围图13街区导向图示例10.2.4导向标志(图14)版面上应标明行人去往的公交车站公共场所(医院、商场等)、单位、居住区等目的地名称、距离及方向箭头。西直门地铁站民医院eoplesHos大饭店图14导向标志示例55

统一书号:15112:36206 定价:18.00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