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325:2012 既有村镇住宅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CECS325:2012 既有村镇住宅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1.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593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ECS325:2012 既有村镇住宅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规定值与现行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相 同;由于层数不超过2层的村镇住宅的高宽比一般不成问题,本条 未对高宽比提出要求。

6.2.2结构体系的要求是木结构房屋

木结构房屋的竖向荷载应由木构架承担,墙体主要用于围护、 分隔和承担水平地震作用。震害调查表明,房屋中部采用木构架 承重、端山墙硬山搁的混合承重房屋(俗称灯笼架)在地震中的 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木构架和围护墙的刚度及变形能力不同,木 构架体系的变形作用于承重的硬山搁外山墙时,易引起山墙的 外闪倒塌,造成房屋局部或整体倒塌。因此,木构架的设置应完 全,在山墙处也应设置承重未构架,使房屋的未构架成为整体。 震害实践表明,墙体布置均匀对称的房屋,地震作用能够均匀 分配到各个抗侧力墙段,避免因应力集中或扭转造成部分墙段受 力过大而破坏。在8度以上的高烈度区,抗震墙的合理布置是结 构体系的基本要求之一。 无下弦的人字屋架或拱形屋架因为缺乏屋架下弦的平衡,屋 架端部与承重木柱的莲接节点除承担和传递竖向荷载外,在正常 使用状态下即承担由屋盖荷重引起的端部水平推力,地震作用下 瑞部水平力加大,易造成木构架与屋架连接节点处失效,引起房屋 的破坏。因此无下弦人字屋架或拱形屋架是一种对抗震极为不利 的屋架形式,如采用这种屋架应及时增设下弦进行加固改造。

6.2.3对于木构架房屋DB11/ 554.10-2013 公共生活取水定额 第10部分 沐浴业,木柱和抗震墙是承担竖向荷载和水平地

震作用的主要构件,在材料和强度方面应提出基本要求。 木柱是木构架中最重要的承重构件,截面尺寸应满足承担竖 可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要求。 围护墙是承担水平地震作用的主要抗震侧力构件,墙体的厚 度和材料强度达到一定要求时,才能切实起到承担地震力的作用, 因此,对不同种类墙体的厚度以及材料实际强度作出规定,以保证

墙体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

构件能否保证其应有的承载能力,综合抗震能力能否得到基本保 证,如果存在明显间题,房屋的抗震承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 弱,应对相应构件采取修复、补足或更换等措施。 施工是保证房屋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木结构房屋来说 承重木柱及围护墙等重要结构构件的施工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传统的木构架住宅在建造时先立木柱,然后架梁(屋架)、 盖屋顶,最后砌墙,墙体是围护构件,不承受屋盖重量。围护墙砌 筑在木柱外侧可避免墙体在地震时向内倒塌伤人,并且便于日常 检香,防腐防潮。 木柱设柱脚石是为了避免将柱根直接理人基础,在长期受潮 状态下腐朽造成柱根截面削弱,从而导致地震中倾斜、折断,引起 房屋破坏。 木柱的接头当不可避免时,保证接头处的牢固连接是保证木 柱承载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鉴定中应看重检查未柱的接头现 状。 在实际中,无其是穿斗木构架,木柱的开槽是不可避免的,但 需要控制开槽面积,以避免木柱因截面严重削弱造成地震中木柱 变形以至折断,引起房屋破坏。

6.2.5不同类别的围护墙,施工有不同的要求,可针对所采用的

围护墙类别按相关各章的

整体性连接和抗震构造措施鉴定

6.2.6柱脚石可以保护木柱柱根不因潮湿腐朽,设有柱脚石时应 着重检查木柱与柱脚石的连接及柱脚石的锚固情况。木柱浮搁或 与柱脚石连接薄弱、柱脚石理置过浅时,地震时木柱晃动易产生滑 移,直接影响木构架的整体稳定性,而加重震害。 各类木构架根据其结构特点,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整体性连接播 施,且的是一致的,为了加强木构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从而减轻震

害。当整体性连接不满足时应进行加固,补足缺少的连接措施。 6.2.7木构架和围护墙(抗侧力墙体)的质量、刚度和自振特性差 异很大,地震作用下木构架的变形能力远大于围护墙,抗震承载力 则相反,连接不牢时两者不能共同工作,甚至会相互碰撞,加重墙 体的震害。因此,鉴定时要检查加强墙体自身整体性的措施以及 与承重木柱的连接措施,以评定木构架与围护墙的协同工作性能 当墙体自身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并且与木柱连接牢固时,一方面布 置在柱简的侧向刚度较大的围护墙能有效减小未构架的侧移变 形;另一方面围护墙也受到木柱的约束,有利于墙体抗剪。 6.2.8坡屋面山墙高大,是地震中的薄弱部位,无连接措施时在 平面外的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平面外受弯,易产生水平裂缝或外 闪破坏,加设墙揽可约束山墙的平面外变形。 内隔墙为非承重墙,不承受楼、屋面荷载,且墙顶为自由端,地 震时墙顶无约束状态下容易产生平面外的变形,导致开裂或平面 外失稳倒塌。 6.2.9承重木构架及木楼(屋)的各主要节点之间以卯样连接为 主,这种连接方式使得木构架系统有较好的延性和变形能力。但 另一方面,地震中木构架会产生较大的变形,椎接部位的受力状态 也比较复杂,如果接头处没有其他保证节点牢固莲接的措施,会发 生样头移位,严重时甚至可能拨椎或折样,造成节点失效。 因此,要求在节点处设置加强连接的铁件等措施,是为了加强 接部位的牢固程度,避免和减轻节点的破坏。 標条是支承楼(屋)面重量的主要传力构件,在屋架或梁上搭 接或对接时要采取加强连接的措施,避免地震时因没有牢固连接 而移位或脱落,造成屋面的破坏,导致塌落伤人毁物 在抗震鉴定中对上述重要节点的连接及构件之间的连接情况 应着重检查。 (V)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连接要求

害。当整体性连接不满足时应进行加固,补足缺少的连接措施。

6.2.7木构架和围护墙(抗侧力墙体)的质量、刚度和自振特性差 异很大,地震作用下木构架的变形能力远大于围护墙,抗震承载力 则相反,连接不牢时两者不能共同工作,甚至会相互碰撞,加重墙 体的震害。因此,鉴定时要检查加强墙体自身整体性的措施以及 与承重木柱的连接措施,以评定木构架与围护墙的协同工作性能。 当墙体自身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并且与木柱连接牢固时,一方面布 置在柱简间的侧向刚度较大的围护墙能有效减小未构架的侧移变

6.2.8坡屋面山墙高大,是地震中的薄弱部位,无连接措施时在 平面外的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平面外受弯,易产生水平裂缝或外 闪破坏,加设墙揽可约束山墙的平面外变形。 内隔墙为非承重墙,不承受楼、屋面荷载,且墙顶为自由端,地 震时墙顶无约束状态下容易产生平面外的变形,导致开裂或平面 外失稳倒塌。 6.2.9承重木构架及木楼(屋)的各主要节点之间以卯椎连接为 主,这种连接方式使得木构架系统有较好的延性和变形能力。但

6.2.8坡屋面山墙高大,是地震中的薄弱部位,无连接

内隔墙为非承重墙,不承受楼、屋面荷载,且墙顶为自 震时墙顶无约束状态下容易产生平面外的变形,导致开裂 外失稳倒塌

6.2.9承重木构架及木楼(屋)的各主要节点之间以卯椎连接为 主,这种连接方式使得木构架系统有较好的延性和变形能力。但 另一方面,地震中木构架会产生较大的变形,椎接部位的受力状态 也比较复杂,如果接头处没有其他保证节点牢固连接的措施,会发 生样头移位,严重时甚至可能拨椎或折裤,造成节点失效。 因此,要求在节点处设置加强连接的铁件等措施,是为了加强 接部位的牢固程度,避免和减轻节点的破坏。 標条是支承楼(屋)面重量的主要传力构件,在屋架或梁上搭 接或对接时要采取加强连接的措施,避免地震时因没有牢固连接 而移位或脱落,造成屋面的破坏,导致塌落伤人毁物 在抗震鉴定中对上述重要节点的连接及构件之间的连接情况 应着重检查。 (V)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连接要求

6.2.10各类围护墙抗震鉴定的墙段局部尺寸限值是

的震害经验确定的。窗洞角部是抗震的薄弱环节,由窗角部出现 并发展的X形裂缝及斜裂缝是典型的震害现象之一;墙角处在地 震作用下应力集中,位于墙角处的门(窗)洞边墙易产生破坏基至 局部倒塌;对这些部位的房屋局部尺寸作出限制,就是为了防止因 这些部位失效,引起连续破坏,造成房屋整体的破坏甚至倒塌

6.2.11非结构构件不承担竖向荷载,也不是分担房

地震剪力的构件,但仍存在因自身的地震反应引起破坏,从而倒 塌、掉落等伤人的可能,因此应对这类非结构构件的现状及连接情 况进行检查鉴定。

(V)抗震承载力验算

中提供了村镇建筑适用的抗震设计方法,为便于使用,在经过大量 试设计计算后,在附录C中以方便查询的表格方式给出了木结构 房屋的抗震设计计算结果,以供直接使用。 本规程中延用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的折 震设计方法进行抗震鉴定。在抗震承载力计算中采用的是极限承 载力设计方法,鉴定的抗震验算时不考虑承载力的调整。主要是 考虑到几方面的因素:村镇住宅普遍材料强度偏低、施工质量保证 性差,抗震承载力的储备和穴余度低,抗震构造措施方面通常不完 备,无法对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起到保证作用。 如果既有村镇住宅的高度或楼盖形式超出《镇(乡)村建筑抗 震技术规程》JGJ161中的范围,在附录中不能直接查取抗震验算 结果时,可按照本规程附录A中的方法进行抗震验算。当采用刚 性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时,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按各墙段的刚 度进行分配,当简化计算时,也可直接验算房屋抗震墙墙体的总体 承载力能否满足要求。

~6.2.15条文对应直接采取抗震加固措施的情况作出了 主要针对抗震承载力不足、木构架及房屋整体性连接明显不

6.2.13~6.2.15条文对应直接采取抗震加固措施的情况

规定,主要针对抗震承载力不足、木构架及房屋整体性连按

足等直接影响抗震能力的项目,当属于其中一种情况时就应采取 抗震加固措施。 当抗震承载力验算满足要求,但经鉴定重要的抗震构造措施 不满足要求或存在质量缺陷时,也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或修复补加 强措施,以改善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

6.3.1砖(小砌块)、生土和石围护墙的抗震加固或修复补强方法 要根据类别参照相关各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6.3.2为了保证加固效果,新增墙体必须与木柱之间采取拉结措 施

6.3.1砖(小砌块)、生土和石围护墙的抗震加固或修复补强方法

6.3.3本条提出了增强房屋整体性连接和增设抗震构造措施的

三角形屋架增设纵向水平系杆是加强屋盖系统纵向稳定性的 另一项重要措施,与竖向剪刀撑相配合,可以有效提高屋盖系统的 稳定性,减轻房屋整体破坏。 在穿斗木构架中,穿枋或未梁在柱中对接是充许的,但对接处 是薄弱部位,在竖向荷载下稳定性尚可,但在水平地震作用会产生 较大变位。对接处的加固包括两方面,在对接处采用铁件和螺栓 连接是为了限制变位程度,避免对接处拔出破坏;对于样槽截面过 大的,应同时加强节点处的强度和刚度,提高节点的可靠性。加固 用的材料及做法可因地制宜选择,但应保证起到加强连接或增强 节点强度及刚度的作用

6.3.4本条提出了房屋中易局部倒塌部位的加固方法

窗间墙的加固可根据材料、施工条件等分别采取加强洞口边 框和加强墙段的方法,具体做法可参照第5章中相关内容。 局部构件的加固方法根据构件现状确定,目的是加强与主体 结构构件的连接和自身的稳定性,避免地震时掉落伤人。

6.3.5抗侧力墙体布置不均匀对称时,房屋刚度分布不均匀,在 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容易产生扭转,加重震害。在不影响正常使用 功能的前提下,可考虑通过增设抗侧力墙使房屋的刚度分布尽可 能均匀对称。 6.3.6墙体厚度达不到抗震墙要求时,不仅抗侧力能力低,平面

外稳定性也差,采用双面钢丝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后,可以有效提 高原墙体的承载力及刚度。

6.4.1柱脚的加固方法根据柱脚现状、柱脚石的设置及木柱与柱 脚石的锚固情况确定,柱脚腐朽时必须更换并增设柱脚石,未设柱 脚石的也应增设,并且要保证木柱与柱脚石的锚固。有柱脚石但 与木柱间无可靠连接时柱脚不稳定,在地震中是安全隐患,应及时 采取加固措施。 在加固时,紧固用的螺栓注意不能用圆钉等代替,以免在地震 反复作用下拔出生主错周效单

6.4.2木柱接头加固时要注意加固铁件应保证紧贴木柱表面,并 用螺栓连接,以切实发挥作用,加强原接头处的强度和可靠性, 避免地震中成为薄弱环节

6.4.2木柱接头加固时要注意加固铁件应保证紧贴木柱表面,并

6.4.3增设斜撑是加强木构架整体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措施之 在实际中也容易操作,对使用影响不大。木夹板的截面要满足一 定刚度要求,在地震往复作用下,木构架的变位会使斜撑受压,如 果超过其承载能力而开裂甚至折断,会失去支撑作用。

定刚度要求,在地震往复作用下,木构架的变位会使斜撑受压,如 果超过其承载能力而开裂甚至折断,会失去支撑作用。 6.4.4剪刀撑的设置也应注意必须采用螺栓连接,连接部位要顶 紧,留有空隙时不能保证地震中对变位的限制,加强稳定性的作用 会大打折扣。

紧,留有空隙时不能保证地震中对变位的限制,加强稳定性的作用 会大打折扣。

6.4.6围护墙体和木构架的连接是大多数木构架房屋的薄弱环 节,当经鉴定某些方面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逐项 加固。加固材料可因地制宜选择,具体做法可参照条文中规定,也 可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行选择,采取其他效果可靠、符合当 地建造习惯的做法。 )三砌隔块加强连接加围

(N)后砌隔墙加强连接

6.4.7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表明,隔墙顶部采取措施与屋架下弦 连接对于约束隔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平面外变形有明显的作用,可 以有效减轻墙体的震害。

7.1.1生土墙承重房屋在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农村大量使用,在我 国华北、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也有一定数量的生土墙承重 房屋。本章的适用范围界定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7和8度地区土 坏墙和夯土墙承重的一、二层木楼、屋盖房屋。 震害调查表明,9度区生土墙承重房屋少数产生中等程度破 环,多数严重破坏或倒塌。另外,缩尺模型的生土墙体拟静力试验 结果表明,夯土墙在6度时基本保持完好;在7度时已超过或接近 开裂荷载,8度时墙体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极限荷载,当地震烈度 达到9度时,地震作用已超过墙体的极限荷载。因此,生土结构不 适用于9度地区,规定生土结构房屋在8度及8度以下地区使用。 本节对生土建筑作了分类,并就其使用范围作了一般性规定。 因地区特点、建造习惯的不同和名称的不统一,分类可能不够全 面。 7.1.2基于生土材料强度低、易开裂的特性和震害经验,应限制

7.1.2基于生王材料强度低、易开裂的特性和震害经验,应限制 房屋层数和高度。生土房屋的抗震能力,除依赖于横墙间距、墙体 强度、房屋的整体性和施工质量等因素外,还与房屋的总高度有直 接的关系。

7.1.3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相关

内容,确定生土结构抗震鉴定检查的要点。对于村镇生土结构,承 重生土墙体的布置及现状,木楼、屋盖的整体性连接等是鉴定检查 的要点。

7.1.4生土墙体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主要与土质、土接

水率、竖向压应力和施工条件有关。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且

土土质差异较大,生土强度的确定和承载力计算较困难。经验表 明,只要控制墙体基本厚度及横墙间距、房屋宽度等,一、二层生土 房屋可满足受力的基本要求,故抗震鉴定及加固时重点在于合理 的抗震构造措施,对生土房屋不作抗震承载力验算。是否基本满 足承载力要求也可参照《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 2008 附录 D进行检查。

7. 1. 5,7. 1. 6

固设计之前,仍应对建筑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查明建筑是否存在 高部损伤等,对已存在的损伤应在抗震加固前进行分析,分轻重缓 急进行加固,加固时应分析结构受力,防止因加固方法不当发生结 构

7.2.1生土结构房屋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限制抗震横 墙的间距,既保证了房屋横向抗震能力,也加强了纵墙的平面外刚 度和稳定性,同时是房屋刚性体系的基本要求。 7.2.2震害资料表明,房屋的震害程度与承重体系有关。相对而 言,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房屋的震害较轻,纵墙承重房屋因 横向支撑较少震害较重。横墙承重房屋纵墙只承受自重,起围护 及稳定作用,这种体系横墙间距小,横墙间由纵墙拉结,具有较好 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因此抗震性能较好。 采用硬山搁屋盖时,如果山墙与屋盖系统没有有效的拉结 措施,山墙为独立悬墙,平面外的抗弯刚度很小,纵向地震作用下 山墙承受由標条传来的水平推力,易产生外闪破坏。在8度地震 区標条拨出、山墙外闪以至房屋倒塌是常见的破坏现象。因此在 8度及以上高烈度地区不应采用硬山搁標屋盖做法。

7.2.3生土房屋的外观和质量的检查,除承重墙体及木

土房屋的外观和质量的检查,除承重墙体及木、楼屋盖

外,由于生土墙易受潮及碱蚀而削弱,影响抗震能力,还需要对基 础的防潮防碱措施进行检查,以保证房屋的抗震承载力及使用的 耐久性。

7.2.4墙体是生土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和围护结构,本条中最

墙厚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承重墙体基本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在实际 中尚应根据当地情况综合考虑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和气候条件确 定。在我国北方,墙厚的确定一般要考虑保温要求,墙体实际厚度 通常要大于抗震承载力计算所需的墙厚

槎对保证墙体整体性能有很大作用。试验表明,泥缝横平竖直不 仅仅是墙体美观的要求,也关系到墙体的质量。水平泥缝厚度过 薄或过厚,都会降低墙体强度。

7.2.6竖向通缝严重影响墙体的整体性,不利于抗震。规定夯土

7.2.7在室外做散水便于迅速排干雨水,避免雨水积聚,保护墙

7.2.7在室外做散水便于迅速排干雨水,避免雨水积聚,保护墙 脚和地基。

7.2.8纵横墙闭合可以保证墙体在平面内形成整体,提高抗震的 整体刚度。交接处应有可靠连接,生土墙在纵横墙交接处沿高度 每隔500mm左右设一层荆条、竹片、树条等拉结网片,可以加强 转角处和内外墙交接处墙体的连接,约束该部位墙体,提高墙体的 整体性,减轻地震时的破坏。震害表明,较细的多根荆条、竹片编 制的网片,比较粗的几根竹竿或木杆的拉结效果好。原因是网片 与墙体的接触面积大,握裹好。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木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牢固,不仅能提高房 屋整体变形能力,还可以有效约束墙体,使开裂后的墙体不致倒 塌。

采用硬山搁標屋盖时要加设剪刀撑加强各榻屋架或各榻横墙 的联系,使之整体空间工作,也可加强条与山墙的连接,提高屋 盖的整体性和刚度,以减小屋盖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位移,减轻 房屋的破坏。

下墙体产生竖向裂缝,集中荷载作用点均应有垫板或圈梁。震害 调查表明,標条在山墙上搭接较短或与山墙没有连接,地震时易造 成条从墙中拔出,引起屋顶塌落,山墙倒塌。標条要满搭在墙 上,端標要出檐,以使外墙受荷均匀,增加接触面积。伸入外纵墙 上的挑檐木在地震时往返摆动,会导致外纵墙开裂甚至倒塌。因 比房屋不应采用挑檐木,应直接把橡条伸出做挑檐,并在纵墙顶部 两侧放置標条,固定挑出的檬条,保证纵墙稳定。 7.2.11震害表明,木构造柱和圈梁组成的边框体系可以有效提

7.2.12生土山墙较高或较宽时,地震时易发生平面外失

效加强山墙与屋盖系统的连接,约束墙顶的位移,减轻震害。墙揽 的设置和构造应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墙揽布置 时应尽量靠近山尖屋面处,沿山尖墙顶布置,纵向水平系杆位置应 设置一个,这样对整个墙的拉结效果较好。选用墙揽材料时可根 据当地情况,在潮湿多雨地区不宜选用墙揽,以免木材糟朽失去 作用。同时应保证墙揽在山墙平面外方向有一定的刚度,才能发 挥对墙体约束作用,所以在选用铁制墙揽时应采用角钢或有一定 厚度的铁件(如梭形铁件),不宜选用平面外刚度较差的扁钢。如 江西有农村采用一种打制的长约400mm左右的梭形铁件作为墙 揽,中部厚约20mm,有的下端做成钩状可以悬挂物品,既起到了 拉结山墙的作用,而且美观实用。我国各地村镇房屋类型多样

材料选用各有特点,对于墙揽来说,关键是布置的位置、与屋盖系 统的连接和长度、刚度等应满足一定要求,具体做法除规程所列 外,一些传统的做法也可以借鉴。 (V)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连接要求 7.2.14对房屋墙体局部尺寸最小值作出规定是为了满足墙体抗 剪承载力的要求,目的在于防止因这些部位的破坏而造成整栋房 屋的破坏甚至倒塌。抗震墙上开洞会削弱墙体抗震能力,因此对 门窗洞口宽度进行限制。 (V)综合评定 7.2.16、7.2.17对生土房屋的综合评定不满足要求时的情况进 行了分类,对应采取抗震加固措施的情况作出了规定,主要针对房 屋整体性连接不满足要求等直接影响抗震能力的项目,当属于其 中一种情况时就应采取抗震加固措施。 生土房屋造价相对较低,取材便利,直大部分建材可以回收利 用或归田。在第7.2.17条所列情况下房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存 在重缺陷,如进行抗震加固,一方面效果不易保证,另一方面综 合考虑也不经济,拆除重建是较好的选择,或者不再作为居住用房 使用。在重建时遵循现行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 IGJ161的要求,在不大幅提高造价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房屋满足 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减轻震害

7.3.1本条提出了增设墙体加固和裂缝修复、面层加固、贴砌墙 本等加固方法,目的主要是增强房屋的抗震承载力。 生土墙体不会继续发展的较小的稳定裂缝一般不会影响结构 的安全性,通过泥浆灌缝即可修补。 采用面层加固可以直接提高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同时可以对 墙体存在的不太严重的质量问题进行修补。 发指

生土墙体由于材料抗拉、抗压、抗剪强度低,且破坏时呈明显 脆性特征,应采取构造措施增强其在地震时变形性能与抗倒塌能 力。试验研究和灾害调查结果表明,在生土墙体内设置一定数量 木构造柱和水平圈梁,可以显著提高生土结构的整体变形能力,并 可以使开裂后的墙体不致倒塌或延迟倒塌。 增砌砖柱应与原有生土墙体可靠连接,在竖向共同受力,砖柱 必须保证与標条等楼、屋盖构件的紧密接触,避免留有缝隙。 在两道承重横墙之间,屋檐高度处设置纵向通长水平系杆,可 加强横墙之间的拉结,增强房屋纵向的稳定性;三角形木屋架在纵 可的整体性和刚度相对较差,设置纵向水平系杆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提高纵向的整体性。

7.3.3本条提出了房屋中易局部倒塌部位的加固方法。

7.4加固设计与施工 (I)新增抗震墙加固 7.4.1横墙间距过大需要增砌墙体或因严重质量问题需拆除重 逝时,应注意增砌墙体与原有墙体之间的有效连接措施,通过设置 柔性拉结材料确保墙体在地震作用下新旧墙体界面处不出现开 裂、倒塌,在墙体顶面设置垫板,使新旧墙体竖向共同受力。应注 意新增墙体不应对旧墙体产生扰动和附加水平力,以免原有墙体 破坏。 国内一些试验与实践证明,在土料中适当加入改性剂可以提 高夯土墙的力学性能。 泥浆的强度对土墙的受力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在泥浆内掺人 碎草,可以增强泥浆的粘结强度,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泥浆存放 时间较长时,对强度有不利影响。施工泥浆产生泌水现象时,和 宜性差、施工困难且不容易保证泥缝的饱满度,

贴砌墙体加固的重点是保证新砌部分与原墙的连接,以保 载,起到应有的作用。

打標加固位置应尽量靠近横墙,因为生土墙体的受力性能 注意防止墙体局部受力过大造成破坏。

V)外加配筋砂浆带加固

7.4.4外加配筋砂浆带是增强纵横墙体的连接的主要措施之一, 加固时应满足相应构造措施的要求,并注意加强外加配筋砂浆带 与原房屋构件的连接。 ()增设本构造柱和木圈梁加固

7.4.5为使木圈梁、木构造柱达到增强房屋整体性的效果,应特 别注意构造柱与圈梁之间的连接,增设的构造柱与圈梁应与墙体 进行可靠拉结并形成共同受力体系。一般生土建筑在纵向墙顶设 有木卧梁,加固时可将新加构造柱与木卧梁可靠连接,在有木卧梁 范围不再加设圈梁。构造柱的设置不应严重削弱墙体截面,破坏 墙体整体性,构造柱和圈梁截面不应过小,以免影响加固效果。

7.4.6生土房屋的振动台试验表明,山尖墙之间或山尖墙和木屋架 之间的竖向剪刀撑具有很好的抗震效果。设置纵向水平系杆可以加 强砌体房屋木屋盖系统的纵向稳定性,当与竖向剪刀撑连接时可提高 木屋盖系统的纵向抗侧力能力,改善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加设剪刀 撑时,应根据屋盖类型确定剪刀撑与木屋盖构件的连接方式:当为屋架 时,剪刀撑可与屋盖跨中竖腹杆连接;若为硬山搁標体系,剪刀撑必须与 屋脊条和跨中水平系杆连接,若原房屋无水平系杆,应加设水平系杆。 7.4.7屋盖木构件的连接加固方法简便易行,材料可因地制宜, 投人有限但效果显著,可根据抗震鉴定检查结果逐项加固处理,消 除隐患,关键是防止漏项。 墙发耳士

连接及標条之间的连接方式、构造要求均应满足条文要求以保证连接 质量。实践表明,屋面木构件之间采用铁件、扒钉和铁丝等连接牢固 可有效提高屋盖系统的整体性,较大幅度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震害调查表明,7度地震区硬山搁標屋盖就会因標条从山墙 中拨出造成屋盖的局部破坏,因此在6、7度区采用硬山搁屋盖 时要采取措施加强標条与山墙的连接,同时加强屋盖系统各构件 之间的连接,提高屋盖的整体性和刚度,以减小屋盖在地震作用下 的变形和位移,减轻山墙的破坏。 条在墙上的搭接不应浮搁,并且在墙上的搭接长度不应太 短,一般应满搭,防止脱落。应保证標条搭接处的有一定的强度和 刚度,防止地震时接头处松动掉落。 7.4.8由于生土墙材料强度较低,为防止在局部集中荷载作用下 墙体产生竖向裂缝,集中荷载作用点均应有垫板或垫梁。因为 条是水平承重构件,在加固过程中应注意支顶卸载,避免施工不当

8.1一般规定 8.1.1本章的适用范围同现行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 规程》JGJ161。综合考虑我国的国情和不同地域石结构房屋的差 异,总结历史震害中石结构房屋破坏的经验与教训,把本章的适用 范围界定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7和8度地区料石、平毛石砌体承 重的一、二层木或混凝土楼、屋盖房屋。目前有些地区农村也有三 层甚至三层以上的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石结构房屋,这些石结构房 屋的抗震设计、构造及施工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有关规定执行。 8.1.2房屋的层数与高度是抗震鉴定中最主要的鉴定内容之一, 超过时应提高鉴定要求。本条规定的层数高度限值与现行行业标 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相同。 多层石结构房屋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随房屋层数的增多、高 度的增大而加重。因此,基于石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能和震害经验, 应对房屋结构层数和高度加以控制。同时,鉴于石材砌块的不规 整性及不向施工方法的差异性,对多层石砌体房屋层高和总高度 的限值相对砖砌体结构更为严格。 8.1.3历史地震震害调查和石墙体结构试验研究均表明,多层石 结构房屋地震破坏机理及特征与砖砌体房屋基本相似,石结构房 屋抗震鉴定时,检查的要点与砌体结构房屋类似。 本条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 相关内容,确定抗震鉴定检查的要点。对于村镇住宅而言,基本的 鉴定要点和质量要求与正规城镇建筑是一致的。 8.1.4村镇住宅石结构房屋的抗震鉴定以结构体系与抗震构造

8.1.1本章的适用范围同现行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 规程》JGJ161。综合考虑我国的国情和不同地域石结构房屋的差 异,总结历史震害中石结构房屋破坏的经验与教训,把本章的适用 范围界定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7和8度地区料石、平毛石砌体承 重的一、二层木或混凝土楼、屋盖房屋。目前有些地区农村也有三 层甚至三层以上的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石结构房屋,这些石结构房 屋的抗震设计、构造及施工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凯热

8.1.2房屋的层数与高度是抗震鉴定中最主要的鉴定内容之一, 超过时应提高鉴定要求。本条规定的层数高度限值与现行行业标 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相同。 多层石结构房屋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随房屋层数的增多、高 度的增大而加重。因此,基于石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能和震害经验, 应对房屋结构层数和高度加以控制。同时,鉴于石材砌块的不规 整性及不同施工方法的差异性,对多层石砌体房屋层高和总高度 的限值相对砖砌体结构更为严格。

8.1.2房屋的层数与高度是抗震鉴定中最主要的鉴定内容之一,

8.1.3历史地震震害调查和石墙体结构试验研究均表明,多层石

本条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 相关内容,确定抗震鉴定检查的要点。对于村镇住宅而言, 鉴定要点和质量要求与正规城镇建筑是一致的。

8.1.4村镇住宅石结构房屋的抗震鉴定以结构体系

鉴定为主,并以控制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的方式进行抗震验 算。在满足抗震鉴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简化鉴定过程。

8.1.5抗震加固措施的选择除了针对抗震鉴定中发现的

不足,还要充分考虑所采取的加固措施在村镇中的适用性

8.1.6为了保证房屋承载力满足要求以及地震中墙体的

安全,本条规定对开裂墙体应进行修复处理。如鉴定不需加固,墙 体仍需要根据开裂程度进行修复,如需加固,修复可结合加固一并 处理

8.1.7增设抗震墙或采用水泥砂浆面层加固,会改变原有房屋的

房屋的空间刚度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很大,而房屋的整体刚度主 要取决于楼(屋)盖和横墙的布置。房屋横墙间距较大,且木楼 (屋)盖或预制圆孔板楼(屋)盖文没有足够的水平刚度传递水平地 震作用时,一部分地震作用由纵墙承担,纵墙易于产生平面外的弯 曲破坏。因此,按抗震设防烈度和楼(屋)盖的类型对横墙的最大 间距进行限制,作为抗震鉴定的检查项目。

8.2.2合理的结构体系是保证房屋整体抗震能力的关键。抗震

震害经验表明,纵墙承重的砌体结构中,横墙间距较大,纵墙 的横向支撑较少,易发生平面外的弯曲破坏,且横墙为非承重墙, 受剪承载能力较低,故房屋整体破坏程度比较重,应优先采用整体 性和空间刚度比较好的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石砌体相对砖砌体而言,本身的整体性比较差,又因为石板、 有梁自重大、材料缺陷或偶然荷载作用下易发生脆性断裂,因此, 从房屋抗震性能和安全使用的角度来说,都不应采用石板、石梁及 独立料石柱作为承重构件。 采用硬山搁擦屋面的房屋在8度地震区时標条拨出、山墙外闪 以致倒塌是常见的破坏现象,尤其山墙与屋盖系统没有有效的拉结 措施时,山墙为独立悬墙,易于在纵向地震作用下产生外闪破坏。

8.2.3砌筑用石材是否规整关系到石墙体的质量,为了保证承重 墙体基本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抗震鉴定时应对组砌墙体的石材的 规格进行检查。震害实际表明,形状规则性差的毛石墙房屋抗震 能力极差,只有符合要求的平毛墙体能够保证墙体满足基本的承 载力和稳定性要求。 墙体是石结构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和围护结构,本条中最小 墙厚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承重墙体基本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在实际 中墙厚的确定还主要跟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

8.2.5石砌体的抗震性能与砌筑方法有直接关系,对料石砌体的

料石砌体和砖砌体房屋的破坏环机制和震害规律类似,砌体转 角处、纵横墙交接处的砌筑和接槎质量,是保证石砌体结构整体性 能和抗震性能的关键之一。唐山地震中墙体交接处的竖向裂缝以 及墙体外闪和局部倒塌是常见的破坏形式,破坏情况与墙体转角 及交接处的砌筑方式有密切关系。 平毛石的规整程度较料石差,砌筑要求更严格,石砌体中一些 重要受力部位用较大的平毛右砌筑,是为了加强该部位砌体的拉 结强度和整体性。

8.2.6石砌墙体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是抗震的薄弱环节

石砌墙体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是抗震的薄弱环节,刚度

大、应力集中,地震破坏严重。由于我国村镇房屋基本不进行抗震 设防,房屋墙体在转角处无有效拉结措施,墙体连接不牢固,往往 7度时就出现破坏现象,8度区则破坏明显。在转角处加设水平拉 结钢筋可以加强转角处和内外墙交接处墙体的连接,约束该部位 墙体,减轻地震时的破坏。

8.2.7石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除与墙体砌筑方式及质

关系外,墙体之间、楼(屋)盖构件之间以及墙体与楼(屋)盖系统之 间的连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条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 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有关要求,并按现行行业标准《镇(乡)村 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161补充了对楼、屋盖整体性连接构造的 些具体规定,如墙揽设置、剪刀撑设置、楼屋盖各构件间连接措 施等。

8.2.8震害调查表明,7度地震区硬山搁標屋盖就会因

8.2.8震害调查表明,7度地震区硬山搁標屋盖就会因標条从山 墙中拨出造成屋盖的局部破坏,因此在6、7度区采用硬山搁屋 盖时要对標条与山墙的连接、屋盖系统各构件之间的连接等措施 进行着重检查。

8.2.9对于石结构房屋,圈梁可为配筋砂浆带或混凝土圈梁,其 中混凝土圈梁可代替配筋砂浆带,配筋砂浆带的设置部位和构造 要求参考现行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混 凝土圈梁的设置部位和构造要求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鉴定标准》GB50023对A类建筑的要求。 设置圈梁有助于提高房屋的整体性、抗震能力和抗倒塌能力。 用配筋砂浆带代替钢筋混凝土圈梁,主要是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 力。经济条件较好、施工质量有保证的也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 8.2.11当屋架或梁跨度较大时,梁端有较大的集中力作用在墙 体上,设置壁柱除了可进一步增大承压面积,还可以增加支承墙体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8.2.12大量震害表明,房屋局部的破坏必然影响房屋的

震性能,而且某些重要部位的局部破坏还会带来连锁的反应,从而 形成“各个击破”以至倒。根据震害经验,对易遭受破坏的墙体 局部尺寸进行限制,可以防止由于这些部位的失效造成房屋整体 的破坏甚至倒塌。 8.2.13非结构构件虽然对结构整体的承载力和侧向刚度没有贡

(V)抗震承载力验算

8.2.14本规程中延用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L161

8.2.14本规程中延用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161 的方法进行抗震鉴定。在抗震承载力计算中采用的是极限承载力 设计方法,鉴定的抗震验算时不考虑承载力的调整。主要是考虑 到几方面的因素:村镇住宅普遍材料强度偏低、施工质量保证性 差,抗震承载力的储备和元余度低,抗震构造措施方面通常不完 备,无法对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起到保证作用。 如果既有村镇宅的高度或楼盖形式超出《镇(乡)村建筑抗 震技术规程》JG161中的范围,在附录中不能直接查取抗震验算 结果时,可按照附录A的方法进行抗震验算,当采用刚性的现 烧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时,楼层水平地震作用不需要在墙段间进行 分配,可直接验算房屋抗震墙墙体的总体承载力能否满定要求。

8.2.15、8.2.16条文规定了应直接采取抗震加固措施的情况,主 要针对抗震承载力不足、整体性连接满足要求、墙体砌筑质量差等 直接影响抗震能力的项自,当属于其中一种情况时就应采取抗震 加固措施。 当抗震承载力验算满足要求,但经鉴定重要的抗震构造措施 不满足要求或存在质量缺陷时,也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或修复补加 强措施以改善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

8.3.1石结构房屋的抗震承载力取决于墙体质量,而墙体质量与 选材、砌筑方式有直接关系。本条提出了房屋抗震承载力不满足 要求或墙体质量较差时的加固方法。

8.3.2本条提出了增强房屋整体性连接和增设抗震构造措施的

开口墙体在平面内形不成整体,对抗震不利,应采取加固措 施。 楼、屋盖构件的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在地震的动力作用下 因移位、掉落而造成楼、屋盖构件的塌落的可能性增大,必须引起 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 无下弦人字屋架是一种对抗震不利的屋架形式。如果房屋采 用的是无下弦人字屋架,应采取措施进行加固。 预制楼、屋盖构件的构造不满足要求时,地震作用下因支承处 破坏导致楼屋盖塌落,会加重震害,因此应采取加固措施。现浇叠 合层可以加强预制楼面的整体性,设置拉结钢筋与墙体连接可进 步加强楼、屋面板与墙体的连接,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增设托梁 可以加大楼、屋盖的支承长度。 木楼、屋盖系统的加固手段简便易行,效果显著,7度以上地 区均应根据鉴定情况进行加固处理,震害实践表明,提高楼、屋盖 的整体性对于减轻震害有明显的作用。 8.3.3本条提出了房屋中易局部倒塌部位的加固方法。局部易 E

8.3.3本条提出了房屋中易局部倒塌部位的川固方法。局部易

窗间墙加固的手段一是提高洞口的整体性,二是加强局部墙 段,采用哪种加固方法可以视施工条件及材料的准备情况而确定。 高部承压部位的加固原则是提高受压部位的承压面积以减小

局部压应力,或者提高受压部位墙体的承载力,在具体措施的选择 上可以考虑几方面的因素:对房间使用的影响情况,墙体现状,是 否需要进行墙体加固等,综合考虑后选择加固方案。 试验证明,隔墙端部和顶部锚固对加强隔墙的稳定性,约束墙 体的平面外变形有显著的作用。过长、过高的隔墙,除了加强连 接,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强度和整体性,因此应进行加固。 突出屋面易倒塌构件过高且无连接时,是地震中的安全隐患, 应视情况拆矮或加强与主体构件的连接

8.3.4抗震墙布置不均匀对称时,房屋刚度分布不均匀,在水平 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扭转,加重震害。在不影响正常使用功能的 前提下,可考虑通过增设抗震墙使房屋的刚度分布尽可能均匀对 称

8.3.5墙体厚度达不到抗震墙要求

外稳定性也差,采用双面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居,可以 高原墙体的承载力及刚度。

8.4 加固设计与施工

3.4.1村镇民居中,尤其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往往同 房屋内墙体的质量有一定差异,较规整的石材用于正立面,其余的 内墙等采用的石材则较差,会造成部分墙体现状及承载力差的情 况。在抗震加固时,对于房屋中的较差的墙体,可考虑拆除重砌, 以保证房屋整体的基本抗震承载力。在重砌时应遵循相关的材料 及施工要求,保证质量YS/T 5223-2019 静力触探试验规程.pdf,并采取措施保证新墙体与老墙体以及楼屋 盖的连接。

8.4.2、8.4.3水泥砂浆面层加固的材料及做法与现行行业标准

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的要求基本相同 因石墙体的刚性相对较大,在加固时采用钢筋网代替用于

体墙及生土墙的钢丝网,以保证加固效果。 为使面层加固起到应有的效果,对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要求: 原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高于M2.5,钢筋网与墙面的锚固,钢 筋网与加固墙体周边原结构构件的连接等。 8.4.4面层加固应严格按要求的顺序进行。要求钢筋网竖筋不 得坚贴墙面是为了避免钢筋与墙体之间无粘结,致使加固失效。

8.4.5、8.4.6增强纵横墙体的连接对提高房屋的整体性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可根据房屋抗震鉴定情况,综合考虑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连接。 外加配筋砂浆带圈梁的加固措施可结合房屋整体的加固措施 并考虑,当墙体需要进行提高承载力的加固如采用水泥砂浆面 层加固时,可一并考虑,在应设置圈梁部位予以局部加强。

附录A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极限承载力

DB34/T 3442-2019标准下载附录A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极限承载力 验算方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