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944-2021 静力触探应用技术规程.pdf

DB34/T 3944-2021 静力触探应用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4/T 3944-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11812
下载资源

DB34/T 3944-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3944-2021 静力触探应用技术规程.pdf

5.2.2 地锚宜采用2~6片,地锚的间距一般不宜小于2倍销

5.2.2地锚宜采用2~6片,地锚的间距一般不宜小于2倍锚 片直径,进人较坚实*层的深度不宜少于0.5m,必要时可将锚 杆加长。

5.3.1零漂检查是保证测试数据质量的重要步骤,不论零漂 生能如何,均不能省略此项工作。 5.3.2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地面6m以下温度一般不受季节变 化影响,可放觉要求。视零漂的大小,一般可放觉为每5m进行 一次归零检查或不做归零检查。

5.3.3研究表明贯入速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静力触探试验数

JT/T 1296-2020 空陆联运集装货物转运操作规范5.3.6本条对试验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时的操作要求作出规

定,以保证试验数据质量和操作安全。

定,以保证试验数据质量和操作安全。 1当贯人深度超过30m,或穿过厚层软*再进入硬*层 时,宜有测斜数据,以便合理的进行深度修正: 2水上作业时,为防止水底以上的部分探杆发生较大的 烧曲,应设置侧向约束装置; 3该现象多发生在表部有杂填*等较硬障碍物的情况 下,一般可使用锥探或钢针清除障碍物,以避免产生较大的偏 斜或使探杆折断。

平偏移距离,可根据探头每贯人0.1m的偏斜角近似计算得到。

6.1.2当以静力触探作为主要勘察手段时,对一般工程,每个 汤地或地貌单元布置的静力触探孔宜按不少于6个控制;对小 型工程,应按不少于3个控制。

6.2.1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工作中,静力触探测试 主要是结合地区经验对*体的力学性质进行评价,其优点是数 居较客观,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静力触探测试是一种间接的 原位测试技术,其成果不够直观,应与钻探记录及工工试验数 居相配合使用。静力触探孔的数量,尤其是作为控制性勘探孔 的数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当地层条件复杂时,同一地貌单 元宜进行不少于3组静 与钻探的对比试验

6.3.1道路工程的场地通常为条带状,且大部分位于非建筑 密集区,既有的勘察资料较少,对通过勘察工作揭示*层结构 获取*层物理力学参数的准确性要求更高。双桥探头的分辨 率相比单桥探头更高,多功能探头能获取更多的地基*参数 更于更准确的进行*层划分、*类判别,以及把握地基*的* 性参数,因此公路工程察中宜选用双桥探头或多功能探头 尤其是软*区域,应采用双桥探头或多功能探头。 对一般路基及小型构筑物工程、支挡工程、软*地基,在地 层结构适宜时采用静力触探可提高勘察精度和效率,当经验不 足或需采取*样时可结合钻探手段。对桥梁、桩板式结构、隧

道、高路堤工程、深路堑工程,采用钻探与静力触探相结合,有 利于准确的揭示地层结构,并通过两者的比较获取更准确的地 层参数,从而保证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勘察规范》JTGC20的有关规定

结构体系,桩的纵向间距一般为6m~9m,横向间距一般为3m 一5m,其结构形式与高桩式码头或桩基栈桥相似。《水运工程 岩*勘察规范》JTS133中规定,对高桩式码头或桩基栈桥,在 施工图设计阶段,当岩*层简单时勘探点间距可取30m~50m 岩*层复杂时勘探点间距可取15m~25m

6.4.4输电线路中的杆塔按杆塔受力特点可分为:直

6.4.4输电线路中的杆塔按杆塔受力特点可分为:直线杆塔、 耐张杆塔(如转角塔等)、终端杆塔和特种杆塔(如分支塔、换位 杆及大跨越杆塔等)

7.1.1本条为静力触探试验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实际工程 中可根据工程需要增加所需内容,

7.1.2根据静力触探成果对地基*分层为力学分层,在经验 丰富的地区可依据静力触探成果进行分层,但由于静力触探是 旬接勘探手段,不能揭露*层,缺乏经验的地区仅根据静力触 探成果进行分层、可能不够准确,甚至会出现错漏,需要结合钻 探、室内试验和其他原位测试等成果综合考虑。 7.1.3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记录并对因此而产生的异常 数据进行当场处理;无法当场处理的,应及时记录相关异常情 况,留待室内处理。

丰富的地区可依据静力触探成果进行分层,但由于静力触探是 间接勘探手段,不能揭露*层,缺乏经验的地区仅根据静力触 探成果进行分层、可能不够准确,甚至会出现错漏,需要结合钻 探、室内试验和其他原位测试等成果综合考虑。

7.2.2现场测试时需要随时校核记录深度与实际贯人深度,

7.2.2现场测试时需要随时校核记录深度与实际贯入深度, 当发现两者不一致时,需当场进行处理;无法当场处理的,需及 时详细记录异常情况留待室内处理

7.3.1*层划分时,为便于应用,总体上要求不宜过细,满足 工程要求即可,但对于持力层附近的*层以及对工程有影响的 软弱下卧层,因其对地基强度、变形等具有较大的影响,需要详 细划分

7.3.2*层划分时应依据静力触探曲线形态、贯入阻力的大

小并结合钻孔资料等综合考虑

不尽相同,为便于工程应用,本规程建议可选择超前和滞后段 的中点处的深度作为分层界面,或者为安全考虑,也可选择超 前和滞后段中点偏向阻力值较小侧10cm处作为分层界面

7.4.3导致异常数据的原因,除了仪器设备和测试过程的因 素外,还包括沉积*层的变异性因素。对于淮北平原典型的钙 质结核*,钙质结核会导致静力触探参数的离散性变大,在数 据统计时应注意局部钙质结核对参数的影响,并宜剔除异常大 值后进行计算;对于沿江丘陵平原区的夹薄层粉砂或粉*的淤 泥、淤泥质粉质粘*:曲线存在突变现象,在统计整层的静力 触探参数时应将异常大值先行剔除,以避免软*参数统计值偏 大而不利于工程安全。 对互层*及夹层*,用整层*的静力触探参数统计值反映 其性质较为粗略,且可能偏于不安全。为科学的评价其中各类 *的工程性质,合理、安全的应用静力触探试验成果,宜分别统 计出其中各类*层的静力触探参数

7.5.2f、9。与深度h的关系曲线应绘制于同一坐标图中,其 中f。与qc的数值比例宜取1:100;R与深度h的关系曲线宜 具有单独的横坐标。

8.1.1目前静力触探在省内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三大平原区, 本规程编制过程中收集并进行研究分析的工程勘察、测试资料 也全部来源于上述平原区,因此按照本规程进行静力触探成果 应用时,主要适用于省内平原地貌区域。各平原区的主要城市 的典型第四纪地层分布如下列表格所示

表8一7芜湖市区(沿江丘陵平原)典型地层分在

一8马鞍山市区(沿江丘陵平原)典

表8一10铜陵市区(沿江丘陵平原)典型地层分布

8.2.2条文中图8.2.2引用了现行铁路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 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的有关内容,但软*的界线按我省 经验进行了调整。 省内各平原区的*层分布既具有典型性,也具有其特殊 生。总体而言,结核、夹层、互层等均可能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和 分析带来一定影响。在工程实践中,尚应进一步积累静力触探 参数判别*类的经验,并加强与钻探等手段的对比验证。 例如,对淮北平原区,第四系上更新统Q的*层主要为黏 *、粉质黏*与粉细砂层,有比较明显的韵律层,含铁锰质结核 和钙质结核。经该地区部分工程的静力触探测试数据与钻探 试验成果比对,仅采用本规程图8.2.2判别*类的准确率约 60%,再结合曲线特征可提高准确率至约70%

8.3估算*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8.3.1~8.3.3静力触探在安徽省内各地均有广泛的应用,考 到各地区*层分布及特征,本规程编制过程中主要收集了淮 北平原地区、江淮波状平原区和沿江丘陵平原区三天平原区内 各类工程项自勘察资料,对静力触探数据和勘察资料中的各物 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回归分析,分区建立了三大 平原区单桥静力触探比贯人阻力力。值与常见物理力学性质指 标回归公式。另外,省内单桥静力触探应用最为广泛,双桥静 力触探工程应用相对较少,所以本次收集的数据主要为单桥静 力触探试验数据,因此规程编制时只对单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 力力值与常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已有 研究来看,单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与双桥静力触探锥尖阻力 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一般可取P=(1.05~1.10)qc,当双桥静力 独探需要应用相关经验公式时,可先行换算为单桥比贯入阻力。 各指标统计和回归关系图如下

8.4估算天然地基承载力

8.4.1~8.4.3工程实践中,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主要有: 1载荷试验法:通常利用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②原位测 试法:利用载荷试验以外的原位测试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如 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等;③规范表格 法:根据*层的某些物理性质指标查阅相关规范中的承载力表 格确定地基承载力;④理论公式计算法:根据*层的抗剪强度 指标通过理论公式计算确定*层的地基承载力;③地区经验 法:根据某一地区的工程经验,对于物质组成、工程性质等相同 或相近的*层,可采取工程地质类比法确定*层的地基承载力。 一般认为,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最为准确可靠,但其 试验周期长、成本高。在我国岩*工程行业中,随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大量的各类工程的建设和投人使用,积累的工程勘察 和设计的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在一般工程项自建设中,基本已 不再需要通过载荷试验来确定*层的地基承载力,通常是根据 载荷试验以外的其他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方法结合地区经验 综合确定。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在其条文说明中规定“勘察单位应根据试验和地区经验确定地 基承载力等设计参数”,并明确说明可以利用静力触探等原位 测试方法结合地区经验确定地基承载力。 静力触探是工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原位测试方法,具有测 试连续、经济快速、测试结果精度高、再现性好等优点,兼具勘 探和测试的双重功能,在工程勘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如 可利用静力触探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但由于 贯入机理尚不明确,只能通过建立特定地区或特定*类的经验 公式等应用于工程实践。这些经验公式往往是通过静力触探 与载荷试验成果的对比与统计得到的,应该说,这是建立静力 触探确定地基承载力经验公式最可靠的方法。 本规程编制过程中收集了安徽省淮北平原、江淮波状平原 及沿江丘陵平原等地区的100余组载荷试验成果,其中淮北平 原黏性**59组,粉**62组,江准波状平原黏性**17组, 召江丘陵平原黏性**3组,并对静力触探和载荷试验成果进 行了统计分析和拟合,建立了两者间的统计关系式,以期作为 相应地区和*层的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在进行上述 研究工作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地区的载荷试验数据量不足,特别是江丘陵平 原地区的数据量极少; (2)拟合所得的经验公式确定的承载力与所收集的勘察 报告中地基承载力建议值相比,总体上普遍高于勘察报告中的 地基承载力建议值;当力。值较小时,两者较接近,但随着力。值 的增大,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可相差150kPa以上。 因此,为了建立安全、可靠的利用静力触探确定安徽省准

北平原、江淮波状平原及沿江丘陵平原等地区主要*层的地基 承载力的经验公式,还需要有另外的较为准确的承载力来源。 (1)标准贯人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确 定的承载力如同静力触探确定承载力一样,是一种间接的方 法,不适合再与静力触探试验成果拟合建立经验公式。 (2)理论公式计算法一般在工程实践中应用较少,且缺少 相关参数。 (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自197 年版至1989年版、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TTGD63以及《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93自 1985年版至今(以下简称“公路(铁路)规范”)均以条文或附录 的形式给出了承载力表格,这些表格均为根据国内若十区域收 集的载荷试验资料统计拟合而来。数十年来,省内各勘察单位 在相应类型的工程勘察提供地基承载力建议值时,均综合考虑 广上述表格的数据,经省内众多工程的实践检验,上述规范中 根据物理性质参数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经验性表格,在我省具有 良好的适用性。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省内各区域黏性*和 粉*的孔隙比e、液性指数I及含水率等物理性质参数和 力触探力。值显著相关。因此,在缺少载荷试验数据的值域范围 内,以*工试验得到的地基*物理性质参数,通过查表法确定 地基承载力,再和相应*层的静力触探力。值进行统计分析和拟 合,也可得到地基承载力与静力触探力。值的关系。由此,通过 收集的各地区勘察报告中*工试验资料,查阅《建筑地基基础 设计规范》(1989年版)(以下简称“89规范”)承载力表格确定 *层的承载力后与静力触探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拟合,得到相 应的拟合回归方程。 (4)与此同时,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一2011的条文说明中规定“勘察单位应根据试验和地区 经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等设计参数”,并明确说明可以利用静力 触探等原位测试方法结合地区经验确定地基承载力,而本次规

程制定过程中所收集的勘察报告均来自我省各大勘察设计院 报告中的承载力建议值均为这些单位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经 验的结晶,*同形成了我省关于地基承载力确定的“地区经 验”,规程也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静力触探力值进行拟 合,得到相应的拟合回归方程。 经过对比,根据载荷试验、“89规范”的承载力表格确定承 载力总体上都高于勘察报告中提供的承载力建议值。同时,为 了加强对比,还弓入了铁路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 规程》TB10018一2018(以下简称为*铁路规程”)中确定承载力 的经验公式,其确定的承载力基本上也都高于勘察报告中提供 的承载力建议值。 因此,本规程最终确定的承载力应较勘察报告中的承载力 建议值有所提高,但也应考虑我省儿十年来的工程实际,不能 严重背离众多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同形成的“地区经验”,故 本次规程推荐的经验公式主要思路为:有载荷试验的以载荷试 验确定的拟合公式为准,没有载荷试验或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 力过高的,则以承载力表格确定的承载力的拟合公式为准。同 时,还应考虑多年来安徽省工程界所形成的地区经验,不宜过高 另外,对于规范表格确定地基承载力,有两个问题需要加 以说明。 (1)建筑工程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k、公路工程的地基承 载力基本容许值Lfo」、铁路工程的地基基本承载力6。的内涵 相通,从定义上看,都是载荷试验荷载~沉降曲线直线段内某 一不超过比例界限的荷载值。但由于不同行业的地基设计计 算方法的差异,导致对上述参数按经验方法取值时存在一定差 异。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早期规范中的一般黏性*地基承载 力表为直接根据载荷试验数据拟合计算后得到,公路、铁路工 程的一般黏性*地基承载力表为根据载荷试验数据拟合并增 加1.5m的深度修正后得到,因此不同承载力表所适用的行业 不同,对应的经验关系也不宜混用。“公路规范”和“铁路规范

中粉*和黏性*的承载力表格基本相同。而“89规范”中粉* 的承载力表格与“公路规范”和“铁路规范”中的完全相同,但黏 生*的则偏小,且根据“89规范”的要求,查表所得为承载力基 本值,应再乘以回归修正系数才为承载力标准值(即现在的承 载力特征值),所以“89规范”所确定的承载力均小于“公路(铁 路)规范”确定值。 本规程统计的数据基本来源于建筑工程,勘察报告所给出 的承载力参数为“承载力特征值f”,因此采用规范查表法与 静力触探力。值进行拟合时,应采用89规范”中的承载力表 其他行业和工程类型在应用地基承载力与静力触探力。值的经 验关系时,应结合该行业内相应工程的设计要求,在本规程经 验关系的基础上,考虑增加深度修正或其他方式进行修正后采用。 (2)各平原区老黏土的承载力问题。在89规范”、“公路 铁路)规范”等的承载力表格中,对于一般黏性土和老黏土是 有所区别的。“89规范”中规定,对于Q3及以前的黏性土,其工 程性质较好,可根据地区经验确定其地基承载力;而“公路(铁 路)规范”对于Q3及以前的黏性土则规定以压缩模量确定其地 基承载力,但当压缩模量小于1OMPa时应按一般黏性土确定 其承载力。 根据栾作田对南京地区Q3下蜀土的研究,认为压缩模量 E≥15MPa或液性指数I<0.1时,其地基承载力可取介于 89规范”中老黏土承载力和一般黏性土承载力之间的数值;当 压缩模量E。<15MPa或液性指数IL.≥0.1时,其地基承载力与 89规范”中一般黏性土承载力数值相当。 对淮北平原区,收集到的勘察报告中Q3黏性土的压缩模 量均不超过12.5MPa,且八成以上的不超过10MPa,沿江丘陵 平原区中大于1oMPa的也很少。 江淮波状平原区Q黏性土的压缩模量也基本上小于 15MPa,同时,其具有较强的往复胀缩性,为具有弱~中等膨胀 潜势的膨胀土,承载力受含水率影响显著。《膨胀土地基建筑

技术规范》GB50112的条文说明中给出了如下根据含水比和孔 隙比确定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表格:

根据统计数据,江淮波状平原区Q黏性土孔隙比一般为 0.67~0.80,含水比一般为0.45~0.65,查表确定的地基承载 力特征值范围为217kPa~331kPa,与勘察报告中的承载力特征 值建议值较为吻合。 此外,成都地区也广泛分布有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Q及 以前的膨胀性黏土,具有中等偏弱的膨胀潜势,主要黏土矿物 成分为伊利石,其黏粒含量、自由膨胀率、大气影响深度等均与 江淮波状平原地区膨胀土相近,该地区的经验可作为参考。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附录F中给 出了该地区膨胀性老黏性土的极限承载力基本值:

上表中数值乘以孔隙比的统计回归修正系数后得到地基 限承载力标准值,换算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后与《膨胀土地 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中同等物性条件下的承载力值接近。 综上所述,对省内各区域的Q3老黏土,建议按照一般黏性 土确定地基承载力。 1淮北平原区黏性土和粉土的地基承载力确定

(1)淮北平原黏性土 图8一28是准北平原地区黏性土的静力触探力。值与载荷 式验、“89规范”承载力表格确定的承载力及勘察报告承载力建 议值等的拟合回归曲线对比图。图中,圆点为勘察报告中的承 载力推荐值。

图8一28静力触探试验估算准北平原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于號 1一P。值与勘察报告中的承载力推荐值的拟合曲线;2一P。值与“89规范”承载 力表格确定的承载力的拟合曲线;3一“铁路规程”中的经验公式绘制的曲线;4 力.值与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的拟合曲线

由图8一28可见,载荷试验、规范表格和规范公式等确定 的承载力总体上高于勘察报告的承载力建议值。当力。值不大 时,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与报告中的承载力建议值较为接 近,但随着力。的增大,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差值甚至超过 150kPa。而“89规范”承载力表格确定的承载力拟合曲线基本 上是报告承载力建议值的上包络线,随力。值变化的总体趋势与 勘察报告的承载力建议值基本一致,按照前述思路和方法,对 准北平原黏性土分段提供根据静力触探比贯人阻力确定其地 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 1)P。值小于3.OMPa时,以曲线4(载荷试验承载力拟合 曲线)确定的公式为推荐公式; 2)Ps值为(3.0~6.0)MPa时,以曲线2(89规范”承载力 拟合曲线)确定的公式为推荐公式。 根据前述公式计算的准北平原黏性土在不同力。值下的承 载力列表如下:

(2)淮北平原粉土 图8一29是准北平原地区粉土的静力触探力值与载荷试 验、“89规范”承载力表格确定的承载力及勘察报告承载力建议 值等的拟合回归曲线对比图。图中,圆点为勘察报告中的承载 力推荐值。

图8一29静力触探参数估算淮北平原区粉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一P。值与勘察报告中的承载力推荐值的拟合曲线;2一P。值与“89规范”承载 力表格确定的承载力(修正后)的拟合曲线;3一P。值与“89规范”承载力表格 确定的承载力(未修正)的拟合曲线;4一力。值与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的拟 合曲线;5一“铁路规程”中的经验公式绘制的曲线

根据收集的载荷试验资料,对应的静力触探力。值均小于 5MPa,而准北粉土Ps值很多都远超过5MPa,载荷试验确定的 承载力总体上也高于勘察报告建议值。但是,与黏性土不同的 是,淮北粉土根据“89规范”确定的承载力在P。值超过5MP: 后低于勘察报告的建议值,以之为规程推荐方案明显不合适 而曲线3是“89规范”直接查表未经修正的承载力基本值(实际 上与公路、铁路规范查表确定的承载力完全相等),在力。值超过 4MPa后其变化趋势总体上与勘察报告建议值基本一致,且在

勘察报告建议值分布范围内,因此作为规程推荐方案。 对于准北平原粉土,分段提供根据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确定其 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 1)ps值小于4.0MPa时,以曲线4(载荷试验承载力拟合 曲线)确定的公式为推荐公式: 2)P值为(4.0~24.0)MPa时,以曲线3(89规范”承载 力表格确定的未修正的承载力基本值拟合曲线)确定 的公式为推荐公式。

4一4不同 力。值下淮北平原粉土的

2江准波状平原区黏性土的地基承载力确定 图8一30是江淮波状平原地区黏性土的静力触探P,值与 载荷试验、“89规范”承载力表格确定的承载力及勘察报告承载 力建议值等的拟合回归曲线对比图。图中,圆点为勘察报告中 的承载力推荐值。

图8一30静力触探参数估算江准波状平原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一力。值与勘察报告中的承载力推荐值的拟合曲线;2一力。值与“89规范”承载 方表格确定的承载力的拟合曲线;3一“铁路规程”中的经验公式绘制的曲线;4 二力。值与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的拟合曲线

于江淮波状平原黏性土,分段提供根据静力触探比贯人阻力确 定其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 1)p,值小于3.5MPa时,以曲线4(载荷试验承载力拟合 曲线)确定的公式为推荐公式: 2)Ps值为(3.5~6.0)MPa时,以曲线2("89规范”承载力 拟合曲线)确定的公式为推荐公式。 根据前述公式计算的江准波状平原黏性土在不同力。值下 的承载力列表如下:

3沿江丘陵平原区黏性土的地基承载力确定 图8一31是沿江丘陵平原区黏性土的静力触探力。值与89 现范”表格确定的承载力及勘察报告承载力建议值等的拟合回 归曲线对比图。图中,圆点为勘察报告中的承载力推荐值,黑 色菱形为载荷试验结果数据点。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1一P,值与勘察报告中的承载力推荐值的线性拟合曲线;2一P。值与“89规范” 承载力表格确定的承载力的拟合曲线;3 铁路规程”中的经验公式绘制的曲 线;4二力,值与勘察报告中的承载力推荐值的对数函数拟合曲线

该区收集到的载荷试验数据极少,但静力触探力。值与“89 现范”表格确定的承载力及勘察报告承载力建议值等的拟合回 归曲线的变化规律完全一致,且拟合效果非常好。因此,对于 召江丘陵平原区黏性土,分段提供根据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确 定其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 1)P。值为(1.0~4.5)MPa时,以曲线1(勘察报告承载力 拟合曲线)确定的公式作为推荐公式: 2)P值为(4.5~6.0)MPa时,以曲线2(“89规范”承载力 拟合曲线)确定的公式作为推荐公式

不同力。值下沿江丘陵平原黏性土

4规程收集的江淮波状平原地区和沿江丘陵平原地区的 粉土的数据和资料较少,无法有效拟合,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 89规范”表格或现行铁路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 程》TB10018中的经验公式估算

8.4.4本规程编制过程中收集到的砂土载荷试验资料较少

且编制组认为其他相关标准中给出的经验公式得出的承载力 值在静力触探参数较高时偏于不安全,故未引用。但砂土的承 载力值主要取决于其密实程度,故建议先结合静力触探参数判 别其密实程度室外给水、排水安装施工方案p,再结合经验确定其承载力

8.4.5经对收集的软土地基承载力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本规程建议省内可按现行铁路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 试规程》TB10018中的经验公式确定三个平原地区软土的承载 力。

估算单桩承载力及地基土液化

GJ94的有关条文内容,经计算对比,估算值与载荷试验实测值 的偏差一般不大于20%,在初步设计时可参照使用,但应用时 尚应不断积累数据及经验

的偏差一般不天于20%施工货梯安装施工方案,在初步设计时可参照使用,但应用时 尚应不断积累数据及经验。 8.5.2本条引用了现行铁路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 试规程》TB10018的有关条文内容,省内参照应用时应不断积 累经验

8.5.2本条引用了现行铁路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

试规程》TB10018的有关条文内容,省内参照应用时应不断积 累经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