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J32TJ109-2010江苏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pdf

DGJ32TJ109-2010江苏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GJ32TJ109-201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25527
下载资源

DGJ32TJ109-201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GJ32TJ109-2010江苏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pdf

准组合值Sk,即不考虑分项系数;而进行基础结构构件的基本 组合设计值S,则应考虑相应的分项系数。对永久荷载效应控制 的组合,也可采用本条规定的简化方法。

3.2基本资料和岩土工程勘察

3.2.1为满足管桩基础设计的需要,应收集建筑场地与环境条 件资料、拟建工程的平面布置、结构类型、荷载分布、使用功能 上的特殊要求、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桩的 施工条件、类似地质条件的试桩资料

3.2.2本条要求根据工程与场地条件,结合管桩基础工

对勘探点间距、勘探深度、原位试验这三方面制定合理完整的勘 探方案DBJT45/T 014-2020 公路钢波纹管涵洞设计施工技术指南.pdf,以满足管桩桩型、桩端持力层、单桩承载力、布桩等概 念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资料要求

应根据地区经验和岩土条件选择原位测试方法配合钻探。考虑到 原位测试方法中的标准贯入试验已积累了一定的应用经验,尤其 是管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中,不少技术人员已将标准贯入击数作 为管桩设计与施工中确定某些指标的重要参考依据,如判定管桩 的可打性、选定进入持力层的深度、选择岩土力学指标和打桩参 数、拟定收锤标准。若勘察报告中标准贯入试验数据不足,应根 据设计要求补充勘探。管桩基础的岩土工程勘察布点应与《岩 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基本一致,并对不同设计等 级的管桩基础控制性孔的数量提出厂要求

3.2.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对标准贯人试验

规格、钻孔、试验方法及成果分析均做了明确规定,本条从管

3.2.5本条强调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应进行触探杆长度修

提出修正公式,为设计人员选用合适的桩端持力层、分析沉桩的 可行性及沉桩深度提供可靠依据

提出修正公式,为设计人员选用合适的桩端持力层、分析沉桩的 可行性及沉桩深度提供可靠依据 3.2.6本条要求岩土工程勘察应依据场地介质对管桩结构材料 的腐蚀性进行评价,为设计人员选用管桩时所采取的防腐蚀措施 提供依据。

的腐蚀性进行评价,为设计人员选用管桩时所采取的防腐蚀措施 提供依据。

3.3.1本条各款说明如下:

B.3管桩的适用范围、选用与布

1)管桩用于工业与民用建(构)筑物桩基础时,主要用 于低承台桩基础。为保证管桩基础有足够的安全度, 将其适用范围定为7度及以下抗震设防区。对于8度 抗震设防区,一般不宜使用。鉴于其他原因,即使使 用也只适用于非液化土、轻微液化土场地,直结构高 度不超过24m的多层建(构)筑物。 2)尽管管桩桩身混凝土强度较高,能承受的竖向荷载也 较大,但由于其空心目箍筋、纵向钢筋配置较少,因 而管桩抗弯、抗剪和抵抗水平能力较低。受水平荷载 较大且表层有较厚软十时,不适宜选用管桩。由于管 桩桩身施加了一定的预压应力,其用于抗拔桩时,只 要设计单桩抗拨力取值和构造合理,在工程使用中桩 身不会出现裂缝,其优点十分明显。但用做抗拔管桩 的上下节管、桩与承台的连接构造和施工质量是其薄 弱环节,因此,应严格控制。 3)因缺乏应用经验,理论研究不够,尤其是管桩抗震性 能研究尚属空白,结构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构) 筑物桩基础未列入本规程的应用范围。考虑到与结构

高度大于60m的建(构)筑物刚度的匹配和稳定性要 求更高,选用的管桩外径不宜小于600mm。 4)管桩作为圆形截面构件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虽 然桩身强度较高、耐打性好,配合穿透力较好的桩 尖,但用于较厚的密实砂层及风化岩层,沉桩仍很 难。为降低沉桩中的破损率及顺利沉桩,在这些工程 地质条件下管桩应谨慎使用。若有地方经验,采取弓 孔等施工措施后,也可选用。 5)根据《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管桩用 于微腐蚀性、弱腐蚀性场地,可不采取特殊防护措 施,但用于中等腐蚀性场地时,应针对腐蚀介质,采 用抗腐蚀材料,必要时全长采用微膨胀混凝土灌实 所采用的抗腐蚀材料和措施应行之有效,并在设计文 件中特别注明。设计人员可根据建(构)筑物的重要 性确定弱腐蚀性场地的管桩是否采取抗腐蚀措施。根 据近年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成果,管桩采用离心工 艺成型,其桩身混凝土水灰比低、密实度高,通过掺 加硅灰和微矿粉等措施,可使其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 的耐久性有很大改善。国内有些码头使用大直径管桩 也说明了其耐久性、耐腐蚀性强的优点,但必须进行 专门设计。 6)一般工业与民用建(构)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为50 年,因此用于基础的管桩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二 三类环境管桩及桩基础结构耐久性设计对混凝土的基 本要求,应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C 的规定执行。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混凝土最 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最大氯离子含量、最大碱含量 应符合相应的规定

本款1~5项说明如下: 1)管桩穿越难以贯穿的坚硬夹层时,加大了桩的破损 率,但如果采取引孔等措施后,也可选用管桩。不超 过5m厚的较密实砂夹层,锤击沉桩一般可以穿过。 2)考虑到管桩全断面嵌入岩层的深度较小,而且因基岩 面倾斜较大易导致工程桩倾斜,因此岩面埋藏较浅 倾斜度较大的场地不宜使用管桩。 3)对于桩端持力层覆盖层为松软土层,而桩端直接支承 在中风化岩层上的“上软下硬”的场地,应用管桩时 易导致加大锤击桩时的工程桩破损,导致桩头打坏 桩身断裂。同时,这种场地的工程桩由于桩端嵌岩深 度很少,在抗震设防区应用,可能导致水平位移较 大,对上部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4)桩端持力层为遇水易软化的风化岩层等场地条件,无 其是强风化泥岩及含泥量较多的强风化、全风化花岗 岩层做持力层的管桩基础,沉桩后及时进行竖向静载 试验,其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能达到设计要求。2~3 周后再进行静载试验,发现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降 低,且沉降量加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桩尖附近的强 风化泥岩遇水软化,含泥较多的强风化花岗岩发生崩 解所致。采用桩端灌一定高度的微膨胀混凝土,有时 虽能解决问题,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桩尖处仍存在 软化现象。因此,理藏较浅的强风化泥岩层中应用管 桩时要慎重,否则必须采取可靠措施并经试验确定。 5)软土场地存在较大堆载时所产生的水平力较天,可能 因管桩抗水平力较差导致管桩倾斜,甚至折断。因 此,这种情况下不宜使用管桩。若使用管桩,宜全长 灌实微膨胀混凝土,并通过现场试验经综合验算后

选用。 本款各项说明如下: 1)地下水或场地土对管桩有强腐蚀作用的场地,因目前 对这种场地的管桩应用和有效防腐措施研究较少,缺 之经验,故建议不使用管桩。 2)桩端持力层以上的覆盖层中含有较多难以清除直有影 响沉桩的障碍物场地,沉桩困难,容易跑位、折断 不应采用管桩。若孤石等障碍物理藏较浅,可以先将 其清除再沉桩。 3)抗震设防类别为特殊设防类(甲类)的高层建筑使用 功能极其重要,30层以上、结构高度超过100m的高 层建筑产生的水平力较大,可能存在使用的不安全 性,不应选用管桩。 4)因管桩的抗弯刚度和抗剪能力较弱,对坡地、岸边 液化扩展地段等场地不应选用。 5)8度抗震设防区的中等及以上液化场地,地震时土壤 液化致使原设计的低承台桩变为高承台桩,管桩性状 发生改变。采用竖向承载力控制桩数的工程无法满足 抗剪(抗水平力)要求,故不应选用管桩。 6)较厚的淤泥层、高灵敏度淤泥质土层、中等液化和严 重液化土层的场地、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10的密 实度为松散的砂性土场地、未经处理的欠固结土场 地,不应选用管桩。这类土层较厚时,对桩周的束 较差:欠固结土在固结过程中易产生较大的负摩阻 力,影响桩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3.2本条第1~6款说明如下

1江苏省使用管桩已有二十多年,在管桩的设计、制作和 沉桩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

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施工开挖方法不正确,导致开挖过程中工 程桩倾斜、折断,这种现象在软土地基施工中无为突出。文如设 计人员选用不正确,导致沉桩过程中管桩破损。鉴于管桩在使用 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规程建议设计人员选用管桩时,应结合工 程地质情况、建(构)物筑结构类型、荷载性质、桩的使用功 能、沉桩设备(静压、锤击)、施工条件、施工经验等综合分析 后选用。 2A、AB、B型管桩用于承受竖向荷载作用时,桩身结构 受力较好。在穿越较薄坚硬土层时,管桩破损率较低,控制其长 径比不宜大于80。当选用AB、B、C型桩用做端承桩或摩擦端 承桩且需穿越一定厚度较硬土层时,管桩沉桩过程需要较多的锤 未数或静压压桩力。为降低沉桩过程中管桩破损率,同时使管桩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压曲破坏,其长径比宜从严控制。 3AB、B、C型管桩较A型管桩纵向配筋量天,其抗弯承 载力高,在软土场地宜选用这类管桩。 4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受压管桩基础工程,宜选用AB B、C型管桩,主要考虑这些桩型的抗压、抗弯、抗剪等力学性 能较好,适合用于此类工程。考虑到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下受压管 桩受力复杂,存在较多不利因素,宜选用AB、B、C型管桩。必 要时,宜将工程桩全长用微膨胀混凝土灌实。 5对微、弱腐蚀环境下的管桩基础工程,应选用配筋量较 大、保护层较厚、综合受力性能较好的AB、B、C型管桩。 6为确保整根工程桩的桩身垂直度,应尽量减少管桩接头 数量,且宜在桩尖穿过硬土层前进行。由于焊接接桩停歇,易造 成再沉桩困难,所以规定接桩宜在桩尖穿过硬土层后进行。 3.3.3管桩基础的布置是管桩基础概念设计的主要内涵,是合 班设计优化设计的主要环节本冬冬款说明加下

3.3.3管桩基础的布置是管桩基础概念设计的主要内涵,是合

1管桩基桩最小中心距的规定基于两个因素:一是有效发

挥桩的承载力。群桩试验表明对于非挤土管桩,桩距为3d~4d 时,侧阻和端阻的群桩效应系数接近或略大于1,但桩基的变形 因群桩效应而增大,即桩基的竖向支承刚度因桩土相互作用而降 低。二是为减小挤土导致的负面效应。在饱和粘性土和密实土层 条件下,挤土桩桩距应适当加天。 2考虑管桩基础受力体系的最优平衡状态,群桩承载力合 力点宜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以减少荷载偏心的不利 影响。当桩基受水平力作用时,应使基桩受水平力和力矩较大方 句有较大的抗弯截面模量,以增强桩基的水平承载力,减小桩基 的倾斜变形。 3软弱粘性土层场地上大面积布桩时,应采用弓孔或应力 释放孔等措施消减孔隙水压力或挤效应,并控制布桩密度 4桩端持力层是影响管桩基础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不仅制 约桩端阻力而且影响桩侧阻力的发挥,因此,选择较硬土层作为 桩端持力层至关重要。其次,应确保桩端进入持力层达到一定的 深度,以有效发挥其承载力。 5本条弓自福建省的规定。管桩是空心环形竖向构件,承 受弯矩、剪力的能力较差。同一承台若有3根及3根以上的桩 则承台的刚度较大,各向刚度基本相同或相近。采用单桩承台 时,上部结构构件刚度往往较下部管桩刚度大,单桩承台无法平 衡上部结构基底弯矩和剪力。规定同承台桩数不多于2根,至少 可保证一个方向管桩基础有较大的约束刚度和抗弯截面模量,平 衡该方向柱底弯矩,另一方向通过承台间地梁来平衡。经有限元 分析,地梁线刚度需达到2倍以上柱的线刚度才可作为建筑物的 嵌固端处理,否则柱底弯矩将由基桩承受,这种情况是很危 险的。 6不同类型管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其轴向压缩变形不同 易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建筑物开裂。因此,同一结

构单元宜避免采用不同类型的管桩或受力性质差别较大的同类型 管桩。同一桩基工程相邻桩底高差适当限制,也可达到减少管桩 基础的差异沉降效果

巨用定双普灶火日 受力状态,同时有利于管桩与承台连接。利用插筋与承台连接 时,为了二者连接可靠,填芯混凝土灌注深度不得小于5d,且 不得小于2m。考虑到填芯混凝土与管桩内壁粘结的有效性,规 定其最小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40。抗拨桩灌注深度不应小于8倍 管桩外径,且不应小于3.5m,同时应通过计算和试验确定

3.4.2本条各款说明如下

1管桩桩顶嵌入承台的长度规定是根据实际工程经验确定 的。如果桩顶嵌入承台长度过大,会降低承台的有效高度,不经 济,对于Φ500mm及其以下的管桩,嵌入长度可取50~100mm; 大于500mm的管桩,嵌入长度宜取100mm。 2工程实践证明,由于上部结构基底承受弯矩和剪力,即 更是承压桩桩顶也会受到一定的受拉作用,因此,桩顶与承台的 连接要求按受拉形式控制。规定承压桩采用管桩本身的纵向钢筋 直接锚人承台,其锚固长度不得小于45d,且不小于500mm,主 要因管桩桩身预应力钢筋较细。采用锚人管腔内的后插筋与承台 连接时,其锚入承台内长度一般取45d。设计人员也可根据结构 受力特点适当加大该长度。 3抗拔桩应采用将桩身的纵向钢筋直接锚入承台内,以确 呆保此处连接的可靠性,其锚入长度应由设计人员计算确定。当采 用其他方式与承台连接时,纵向钢筋锚入承台的长度应按《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确定

3.4.3本条各款说明如下

3.4.4若没有特殊要求,与;管桩连接的承台构造应按《建筑 桩基技术规范》JGJ94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的规定,保证两向刚度相同或相近,理由同本规程第3.3.3条第 5款。

5本条针对场地土和地下水等场地介质对管桩中的混凝土

3.4.5本条针对场地土和地下水等场地介质对管桩中的混凝

钢筋及外露铁件有腐蚀作用时所采取的防腐蚀措施,主要根据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有关规定,并结合管桩 的结构特点提出来。在微腐蚀环境下可不采取防护措施,在弱腐 蚀环境下宜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在中腐蚀环境下应根据《工 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和本规程的有关规定采取切 实有效的防护措施。所采取的抗腐蚀措施应在设计文件中详细 说明。

3.5承压管桩基础计算

时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即可不进行桩 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构)筑物,以及建筑场地位于建筑 抗震的有利地段,其地震效应对管桩的影响较小,计算桩顶作用 效应时,可不考虑地震作用。但江苏省行政区域全部位于抗震设 防区内,综合上部结构和场地条件,设计人员也可考虑地震作用 对基桩的影响

3.5.3、3.5.4目前,非液化土中管桩基础的抗震验算比较

乱,其做法有以下三种:假定由管桩承担全部地震水平力、由地 下室外的土体承担全部水平力、由管桩和土体共同分担水平力 由经验公式求出分担比,或用m法求土抗力或由有限元法计 算)。综合国内外桩基抗震验算成果分析,桩基础存在震害,管 桩不完全承担地震水平力的假定偏于不安全;管桩全部承受地震 力的假定又过于保守。综合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上部高度、地下

室理深、场地土条件和建筑物重要性,管桩负担的地震水平力宜 在0.3~0.9之间取值。 管桩基础承台底面与土的摩阻力一般不计入作为抵抗水平地 震力,主要是因为这部分摩阻力不可靠。软弱粘性土易产生震 陷:欠固结土易固结下沉,一般粘性土可能会因桩身摩擦力产生 的桩间土在附加应力下的压缩使土与承台脱空:非液化的砂砾则 有震密问题等;震后承台与土脱空的报道也很多。因此,为安全 考虑,不应考虑承台与土的摩擦阻抗。 液化土中管桩抗震计算原则和方法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一2010第4.4.3条的条文说明。 3.5.5、3.5.6本规程采用综合安全系数k=2计算管桩竖向承 载力。群桩中单桩桩顶竖向力采用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组合 下的竖向力,承台及承台上土自重采用标准值,其意义在于以荷 载标准组合值确定桩数,与大然地基确定基础尺寸的原则相 致:同时避免了设计值、标准值混的可能性,便于应用。但在 验算管桩桩身强度时,应将基桩实际竖向承载力标准值乘以系数 1.35后,再与桩身强度充许竖向承载力设计值比较。 3.5.7、3.5.8为保证管桩基础设计的可靠性,这两条规定了不 司桩基设计等级对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目前,管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受岩土力学指标和计算模式 不确定性影响,其可靠度分析仍处于探索阶段。单桩竖向极限承 载力仍以原位试验为最可靠的确定方法,其次是利用场地条件相 司的试桩资料和原位测试及端阻力、侧阻力与土的物理指标的经 验关系参数确定。对于不同桩基设计等级,应采用不同可靠性水

同桩基设计等级对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目前,管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受岩土力学指标和计算模式 不确定性影响,其可靠度分析仍处于探索阶段。单桩竖向极限承 载力仍以原位试验为最可靠的确定方法,其次是利用场地条件相 司的试桩资料和原位测试及端阻力、侧阻力与土的物理指标的经 验关系参数确定。对于不同桩基设计等级,应采用不同可靠性水 准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确定的方法。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确定 应以单桩静载荷试验为主要依据,其次应重视综合判定的思想 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时,应重视类似工程、邻近工程的 经验

设计等级为内级的建筑物可根据静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方 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桩身混凝土强度影响,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工艺的不利影响,并总 结管桩多年的应用经验,规定了桩身强度允许的竖向承载力设计 值应乘以工艺折减系数0.7。对于淤泥、淤泥质土、液化土等土 层中的管桩,应结合当地经验和静载试验结果确定桩身强度允许 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若没有经验,这类工程地质条件下工艺折 减系数宜适当降低。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基础内力都是由永 久荷载效应控制的,其分项系数为1.35,因此,和单桩竖向承 载力特征值比较,应将桩身结构允许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除以分 项系数1.35

度、材料强度、桩周土质条件、桩的入土深度、桩顶约束条件 等。对于A、AB型等低配筋率的管桩,通常是桩身先出现裂缝 随后断裂破坏,单桩水平承载力由桩身强度控制。对于B、C型 高配筋率管桩,桩身虽未断裂,但由于桩侧土体塑性隆起,或桩 顶水平位移超过使用充许值,也可认为桩的水平承载力达到极限 状态,此时,单桩水平承载力由位移控制。由桩身强度控制和水 平位移控制两种工况均受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的 影响。对于受水平荷载要求较严或受水平荷载较大的管桩基础 应通过现场单桩水平承载力试验确定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3.5.11建筑物管桩基础的沉降验算,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 计规范》GB50007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中的相关规 定执行。

3.5.11建筑物管桩基础的沉降验算,应按《建筑地基基础

软土地基特别是沿海深厚软土区,一般坚硬持力层埋置较

深,但选择较好的中、低压缩性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仍有可能 且十分重要。 软土地基管桩基础因负摩阻力而受损的事故也时有发生,原 因各异。一是有些地区覆盖有新近沉积的欠固结土层,二是使用 过程地面天面积堆载,三是邻近建筑场地天面积降低地下水位, 四是大面积挤土沉桩弓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和土体上涌等。负摩阻力 的发生和危害是可以预防的,这就要求设计和施工人员的事先预 则并采用相应措施。 数量密集的管桩基础在软土区造成的事故也时有发生。由于 没有采取应力释放孔、弓孔沉桩、控制沉桩速率等,造成场地土 隆起、桩体倾斜、桩接头处拉断,有些建筑场地周边道路和管线 受到破坏。 在软土地区,一般采取先沉桩后开挖基坑。由于基坑开挖不 对称,导致土体糯变滑移,将基桩推斜推断,还有些由于机械升 挖不当,把工程桩挖断挖斜,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因此 软土地基采用挤土管桩基础时,基坑开挖必须在沉桩结束后15d 后进行,且应均衡开挖,高差不应超过1m,不得在坑边堆土, 以确保工程管桩不因 倾斜或折断

3.5.13本条第1一3款说明如下,

1桩端持力层是影响管桩基桩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不仅制 约桩端阻力而且影响桩侧阻力的发挥,因此,选择较硬土层为桩 瑞持力层至关重要。其次,应确保桩端进入持力层一定的深度 以有效发挥基桩承载力。 2为提高管桩基础的水平承载力,应把承台和地下室周围 的场地土进行人工处理,以提高这些场地土的水平承载能力。 3从我国低承台桩基础在液化土层中的震害情况分析,承 台周围为液化土或软弱土时,会显著降低基桩抗水平能力。若对 承台周边一定范围的土进行加固,可显著提高基的水平承

3.5.15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柱或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时,

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验算柱下或桩顶 承台的局部受压承载力,以避免承台发生局部受压破坏。 3.5.16管桩基础不宜采用一柱一桩。管桩基础承台的抗冲切 抗剪切、抗弯及构造要求与其他桩型没有差别,所以均应满足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的相关规定。

抗剪切、抗弯及构造要求与其他桩型没有差别,所以均应满足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的相关规定。

3.5.17本条规定可能出现负摩阻力时管桩基础的设计原则。各

1对于需要填土的建筑场地,宜先填土后成桩,填土应分 会碾压或夯实,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4。场地土有软弱下卧层 时,为加快下卧层固结,应采取排水措施。 2室内天面积堆载常见于各类仓库及车间,要防止堆载对 管桩基础产生的负摩阻力。对使用荷载较大的场地土进行加固是 有效的措施之一。 3对于欠固结土采取先期排水预压等措施,或采用强夯 济密土桩等先行处理,可以消除欠固结土对管桩基础的不利 影响。 4对中性点以上的管桩表面进行处理,也是减少负摩阻力 的有效措施之一。 5工程桩密度较大时,通过引孔或施打一定数量的应力释 放孔,并控制沉桩速率,能有效地控制场地土的上浮隆起,从而 控制工程桩的负摩阻力

3.6抗拔管桩基础计算

3.6.2管桩基础的抗拔承载力破坏可能呈单桩拔出或群桩整体

3.6.2管桩基础的抗拔承载力破坏可能呈单桩拔出或群

拔出,即呈非整体破坏或整体破坏模式,对这两种破坏的承载力 均应进行验算。

3.6.3本条说明如下:

1对于设计等级为甲、乙级建筑桩基础,应通过现场单桩 上拔试验确定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群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难以 通过试验确定的,可通过计算分析确定。 2对于设计等级为丙级建筑桩基础,可通过计算确定单桩 抗拔极限承载力,但应进行工程桩抗拨静载试验检测。 单桩抗拨承载力计算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理论计算模式,以 土的抗剪强度及侧压力系数为参数,按不同破坏模式建立计算公 式:另一类是以抗拨试验资料为基础,采用抗压极限承载力计算 模式乘以抗拨系数入的经验性公式,本规程采用后者。 抗拔系数入(抗拔极限承载力/抗压极限承载力)是根据试 验结果取得的,其值是长桩高于短桩,粘性土高于砂土。 3.6.4、3.6.5管桩用做抗拔桩时,需要验算桩身结构强度、接 桩焊缝强度、端板孔口抗剪强度、钢棒墩头强度、桩顶采用填芯 混凝土与承台连接处的强度。取以上五项计算的最小值与按场地 条件计算的基桩抗拔承载力比较,最终确定基桩的抗拔承载力

4管桩的分类、原材料、构造和质量要求

4.1.1~4.1.3为满足建(构)筑物工程对管桩承载力要求, 以及各种工程地质条件下管桩的耐打性要求,根据《先张法预 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并考虑管桩沉桩工艺特点及江苏 各地区应用经验,将PC桩、PHC桩的最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 分别定为C60、C80。常用规格按管桩外径分别为400、500、 550、600mm。不常用规格有450、700、800、1000mm,但近年 来外径700mm及以上的管桩,市场也有需求。随着管桩制作技 术的进一步提高,一些较大直径管桩将逐渐应用于建筑工程。C 型管桩主要用于对抗水平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建筑工程。 4.1.4本条规定了出厂管桩成品应有合格证。桩身两端标记的 内容,便于检查识别

1管桩预应力钢筋采用的低松驰螺旋槽钢棒力学性能稳定, 应由钢棒生产企业专为管桩等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生产 制造。

筋,但也可选用HB400级的热轧钅

4.2.4、4.2.5管桩生产对用水、外加剂都有较高的要求

有很多外加剂生产企业研发了专为管桩生产使用的粉剂和水剂。 4.2.6管桩生产中所使用的掺和料,主要有硅砂粉、矿渣微粉 粉煤灰或硅灰。使用这些掺和料,可有效减少水泥用量,提高桩 身混凝土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粉煤灰或硅灰。使用这些掺和料,可有效减少水泥用量,提高桩 身混凝土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4.2.7对腐蚀及特殊要求环境下的管桩,应按《工业建筑防腐 蚀设计规范》GB50046及其他相关规范规定和设计文件要求 针对腐蚀介质采用相应的抗腐蚀材料

4.2.7对腐蚀及特殊要求环境下的管桩,应按《工业建筑防腐

蚀设计规范》GB50046及其他相关规范规定和设计文件要求, 针对腐蚀介质采用相应的抗腐蚀材料

4.3.1本条根据《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对管 的构造提出了要求: 1管桩纵向预应力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40mm。同时 考虑到耐久性要求,某些型号管桩壁厚也加大了。 2管桩端板的力学性能不得低于Q235B。端板力学性能不 隐定、施工现场焊接质量等问题会造成管桩接头脱焊现象,严重 影响沉桩质量。 3为增强管桩的抗剪能力及耐打性,本条规定螺旋箍筋加 密区间距不应大于45mm,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2000mm,非加 密区间距不应大于75mm

4.3.2、4.3.3规定了管桩各部位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要求。

4.3.4管桩桩身的抗裂弯矩、极限弯短和极限剪力,应符合本 规程的规定要求。但由于《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 13476对管桩预应力损失和极限抗弯承载力采用日本规范的规定 计算,而本规程均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混凝 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规

定计算,所以二者计算所得管桩的力学指标略有偏差,这种误差 精度完全满足工程要求

5.1.1本条要求管桩基础施工前,应由设计、施工、监理及 设单位等共同对设计文件及相关资料进行会审,由组织单位将 审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详细记录并整理成会议纪要作为施工 的补充文件,完工后连同施工图存入工程档案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满足设计要求,保证沉桩质量

5.1.4应根据设计要求及场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施

机械,以确保工程质量。本条锤击桩的柴油锤重选择表和静压桩 机选择表供施工单位选择沉桩机械时参考,宜选用顶压式静力压 桩机。

桩速率等措施,减少对邻近建(构)筑物的影响。有地下室建 筑物管桩基础施工时,应先进行工程桩施工,且待工程桩施工引 起的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再施工基坑围护桩。按照这样的施工 工序,可有效降低工程桩的上浮,保证基桩的竖向承载力

5.1.7缺乏管桩使用经验的地区或为核对地质资料的

并检验沉桩机械选用的合理性,确定打桩控制参数及沉桩标准, 工程桩施工前进行不少于2根的试沉桩很有必要

5.1.8沉桩顺序是管桩基础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一项重

要内容。施工单位因不注意合理安排沉桩顺序而造成事故的事例 很多,如桩位偏移、桩体上涌、场地土隆起,从而造成邻近建筑

物和公用设施的破坏。为减小沉桩过程中工程桩间的相互影响, 管桩间距小于3.5d时,建议采用跳打方式。 5.1.9为保证工程管桩质量,桩身混凝土强度应达到100%设 计强度方能出厂。为降低沉桩中的破损率,管桩沉桩龄期常温养 护不应小于28d或高压釜养护不小于3d。

5.2.1 官长 筛闪壁起 吊,为保证起吊时桩身不开裂,Φ400mm~d550mm管径的单节 桩长不宜超过13m;Φ600mm~Φ700mm的不宜超过13m(A型) 或14m(其他型号);Φ800mm~Φ1000mm的不宜超过15m。不 符合钩吊条件时,应采用吊点绑扎起吊。 管桩拖拉和起吊时旁站监理,有利于保证管桩的完好性和人 员安全。

5.2.2管桩堆放宜按本规程要求进行,一般不宜增加堆放层数。

5.2.2管桩堆放宜按本规程要求进行,一般不宜增加堆放层数。 5.2.3 施工现场取桩方法,一般有吊机和拖拉两种。拖拉取桩

是利用钢丝绳拉管桩的一端,让管桩另一端拖地,然后通过桩架 上的卷扬机收紧钢丝绳的取桩方法。与吊机取桩相比,可不用配 备取桩吊机。拖拉取桩易损伤桩身,当管桩堆放超过两层时,严 禁拖拉取桩。

5.3.1管桩焊接连接时需要的时间较长,停歇在厚粘性土层以

5.3.1管桩焊接连接时需要的时间较长,停歇在厚粘性土层以 及厚而密实的粉砂层中的管桩再行沉桩时,易造成沉桩困难 5.3.3管桩接桩时,应对端板处进行清理,坡口处应除锈直至 露出金属光泽。应分层施煌,内层的煌渣必须清理王净。焊好的

5.3.3管桩接桩时,应对端板处进行清理,坡口处应除锈直至 露出金属光泽。应分层施焊,内层的焊渣必须清理干净。焊好的

露出金属光泽。应分层施焊,内层的焊渣必须清理干净。

接头应自然冷却,冷却时间:手工电弧焊不应少于10min,二氧 化碳气体保护焊不应少于5min。若接头焊好立即沉桩,地下水 对接头的影响如同淬火一样,会导致接头焊缝处的焊接强度下 降,施打时接头处脱焊或开裂

5.3.7管桩截桩必须采用锯桩器。一般混凝土灌芯后再截桩, 可确保桩头质量。先行截桩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桩头开裂,若截 桩时出现较严重的裂缝,应继续下移截桩,将裂缝段去除

相垂直方向韵经纬仪进行校测,将桩身垂直度偏差严格控制在 0.25%以内。当第一节桩身垂直度超过此值时,必须拨出重插。 每根管桩宜连续施打,即打即送。停歇时间一长,桩周土体 固结,再施打时易将桩头击碎。在送桩期间,更不应停歇,由于 送桩器与桩头非刚性莲接,锤击能量传递不顺畅,能量损失天 所以,同样的冲击能量,直接作用在桩头上,测出的贯入度大 些。根据多年施工经验,送桩时的收锤贯入度可比不送桩时的 小5mm。 沉桩记录作为原始资料,是设计等相关部门了解整个工程桩 完桩的基本资料,沉桩单位必须及时按本规程附录C做好沉桩 记录,以备调用。 3对每根管桩的总锤击数和最后1m锤击数进行限制,目 的是防止桩身混凝土产生疲劳损坏。根据广东地区的试验资料 对于PL桩,当锤击应力为混凝土强度的75%时,锤击800余次 桩体产生疲劳破坏;当锤击应力为混凝土强度的50%时,锤击 2400余次产生疲劳破坏。因此,沉桩时,一般要求锤击应力控 制在桩身混凝土强度的50%以内。为确保沉桩后的桩身结构力 学性能,对PC桩规定不宜超过1800锤、对PHC桩不宜超过 2200锤。 最后1m锤击数是根据江苏省沉桩单位的施工经验统计所 得。若锤击数过多,容易将桩身或桩头打环,一般情况下最后 1m锤击数为100~250击。当穿越夹砂层或其他硬土层时,宜采 用孔等措施,以减少锤击数。 沉桩过程中,若出现锤击应力过大,将会导致管桩破坏。考 悬到锤击应力在施工现场难以控制,根据江苏省沉桩单位的施工 经验,通过选择合适的柴油锤重,合理设置锤垫、桩垫的用材和 享度,确定终锤标准及桩身承载力设计值等方面控制锤击应力 般不会出现锤击应力偏高的现象

5.4.2目前,静压桩机对管桩施压的方式有两种:抱压

计要求、工程地质报告、试桩资料(同地区同类型管桩基础的 试桩资料)的数据综合确定。

号孔沉桩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挤土效应、穿过坚硬夹层和增加桩的 入土深度。弓孔就是预钻孔,然后再将工程桩放到预钻孔内沉 桩,引孔的直径一般宜比工程桩外径小一些,这要根据场地土情 况及布桩密度综合确定

5.4.5本条对管桩桩身垂直度提出了要求。桩身是否垂直直

5.5.1江苏省沉桩施工单位所采用的送桩器有套筒式送桩器、 方形钢管加底部四个固定爪式等,本条建议采用前者,且送桩器 的刚度、强度应与所送管桩型号相近。送桩器下端面应开孔,便 于管桩内腔进水后外溢,否则易致使管桩产生竖向裂缝。 5.5.3管桩露出地面0.3~0.5m,是为了便于管桩接桩操作。

的刚度、强度应与所送管桩型号相近。送桩器下端面应开孔,便 于管桩内腔进水后外溢,否则易致使管桩产生竖向裂缝。 5.5.3管桩露出地面0.3~0.5m,是为了便于管桩接桩操作。 5.5.5送桩完成后,为防止施工人员或其他人员误掉入孔内 必须及时对孔口进行封填或封盖

5.5.3管桩露出地面0.3~0.5m,是为了便于管桩接桩操作。

采取合理的基坑开挖方案,可以确保邻近建筑物、道路及公 用设施(上下水道、电缆、煤气管线)的安全,确保工程桩不 玻挤斜挤断。有些地区因没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基坑开挖,造成了 工程桩被挤斜或挤断的事故发生,在淤泥质等软土地质条件下基

坑开挖的事故率更高。因此,结合当地经验,严格按本节要求制 订正确的基坑开挖方案并经论证后实施行是非常必要的。在软土 地区采用机械开挖应合理布置开挖形式,并采用各种辅助措施保 护工程管桩。一般饱和粘性土、粉土地区,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 时间为15d,淤泥质土时间会更长一些,因此建议各地区结合当 地经验确定合理的基坑开挖时间。应严格按照分层、均匀、对称 等原则进行基坑开挖,基坑顶部及其影响范围内不得堆土。

收,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验收

本节对管桩成品进场时的资料和验收内容、数量、方法提出 了要求。验收不不合格的应立即退场,

6.3.1接桩焊接处所采用的焊条型号应与端板有良好的可焊性, 且保证焊缝质量。没有上岗资格证的电焊工,严禁进行管桩的焊 接连接。

6.3.2静载法测试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安全文明施工方案.doc-洛碛,是指由管桩桩身混凝

强度控制的极限承载力。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计算或静载试桩所得 到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超过此值时,设计必须取按桩身混凝土强度

控制的单桩极限承载力。

3本条允许管桩桩位的放样有偏差,但偏差值很小时。 满足设计受力要求。有条件时应尽可能做到无偏差放样。

6.3.3本条允许管桩桩位的放样有偏差装配式结构冬期低温灌浆施工方案编制指导书.docx,但偏差值很小时,

6.4.3、6.4.4桩体质量和承载力检验应按这两条及《建筑地基 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相关 规定执行。静载、高应变和低应变的检测数量可按这两条的规定 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