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5015-2021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及起草说明.pdf

GB55015-2021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及起草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7.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4792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55015-2021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及起草说明.pdf

(建质【2007】1号),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单栋建筑面积 20000m²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 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 3.3.9充分利用天然光是实现照明节能的重要技术措施。根据 人的行为习惯和视觉特点,在天然采光从不满足使用需求过渡到 能够满足视觉作业需求时,很难通过手动的方式关闭或调节灯具 来实现照明节能。因此,对于建筑内天然采光区域,其照明采取 相应控制措施,可以达到照明效果及节能目的。在具有天然采光 的区域,照明设计及照明控制应与之结合,根据采光状况和建筑 使用条件,对人工照明进行分区、分组控制(如办公室、教室、 会议室等),其目的就是在充分利用天然光的同时,也不影响此 区域正常使用。 楼梯间和廊道等类似场所,利用天然采光可在较大程度上满 足人们的视觉功能需求,应通过照度感应控制或按时段的时间表 控制来自动实现人工照明的补充,确保在采光充足时关闭相应的 灯具或降低照度,避免造成能源的浪费。 3.3.10照明控制是建筑节能的主要环节。旅馆客房采用总电源 节能控制开关是实现该场所节能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企良城么

建质【2007]1号),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单栋建筑面利 0000m²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 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

防洪治理工程河堤施工组织设计.3.9充分利用天然光是实现照明节能的重要技术措施。根

五”城市绿色照明规划纲要》等有关城市照明的文件,对夜景 明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其中,对景观 明实行统一管理,采取实现照明分级、限制开关灯时间等措施义 于节能有着显著的效果,也符合相关文件和标准规范的要求。

3.4给水排水及燃气

3.4.1热源的选择有助于从源头上降低热水能耗,本条对集中 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热源的选择提出要求。用常规能源制蒸汽再进 行换热制生活热水,是高品位能源低用,应该杜绝。此外,本规 范秉承不鼓励电直接供热的原则,与本规范第3.2.2条的思路类 似,除较小规模的系统或其他能源条件受限、可以用峰谷电、电

度较低的工况下运行,致使机组制热COP太低,失去热泵机组 节能优势时就不宜采用。 选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制备生活热水时应注意热水出水温 度,在节能设计的同时还要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对生活热水的卫生 要求。一般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热水出水温度低于60℃,为避 免热水管网中滋生军团菌,需要采取措施抑制细菌繁殖。如定期 (每隔1周~2周)采用65℃的热水供水1天,抑制细菌繁殖生 长,但必须有用水时防止烫伤的措施,如设置混水阀等,或采取 其他安全有效的消毒杀菌措施。 3.4.4本条是对户式电执水器能效的要求。执水器能效是生活

3.4.4本条是对户式电热水器能效的要求。热水器能效是生活

表10电热水器能效等级

B.4.5给水排水系统的给水泵是给水排水系统的重要用能设备

制燃气灶具的能效是降低炊事能耗的重要手段。

4.1.1建筑节能改造应与既有建筑改造相结合,当既有建筑改 造涉及节能措施时,如建筑立面改造,应考虑同期提高建筑围护 结构的节能性能;需要更换设备或用能系统改造时,应选用高效 节能设备,并增设相应节能措施。 4.1.2抗震、结构、防火关系到建筑安全和使用寿命,由于既 有建筑建成的年代参差不齐,有的建筑已使用多年,过去我国在 抗震设计等结构安全方面的要求也比较低,当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涉及这些问题时,应当根据国家现行的抗震、结构和防火规范进 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论确定是否开展单独的节能改造或同步实 施安全和节能改造。如需增设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时,太阳能集 热器需要安装在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表面上,如屋面、阳台或墙 面等,从而加重了安装部位的结构承载负荷量,如果不进行结构 安全复核计算,就会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带来隐患;特别是太阳 能供热采暖系统中的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较大,对结构安全影响的 矛盾更加突出。

4.1.3既有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不同,围护结构各部件热工性 和供暖空调设备、系统的能效不同,在制定节能改造方案前, 先要对既有建筑现状进行节能诊断,从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得 合理可行的改造方案,并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设备和系统的节 潜力。

分析,也是节能改造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节能改造设计时, 按节能量检测要求,设置能量计量装置。

1 节能诊断是有针对性进行节能改造的前提。严寒、寒冷

4.2.1节能诊断是有针对性进行节能改造的前提。严寒

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

4.2.3常见的旧墙面基层一般分为旧涂层表面和旧瓷石

4.2.3常见的旧墙面基层一般分为旧涂层表面和旧瓷砖表面等。 对于旧涂层表面,常见的问题有:墙面污染、涂层起皮剥落、空 鼓、裂缝、钢筋锈蚀等;对于旧瓷砖表面,常见的问题有:渗 水、空鼓、脱落等。因此,旧墙面的诊断工作应按不同旧基层墙 面(混凝土、混凝土小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不同旧基层 饰面材料(旧马赛克、瓷砖、旧涂层、旧水刷石、湿贴石材等)、 不同“病变”情况(裂缝、脱落、空鼓、发霉等),分门别类进 行诊断分析。 既有建筑外墙表面满足条件时,方可采用可粘结工艺的外保 温改造方案。可粘结工艺的外保温系统包括:聚苯板薄抹灰、聚 苯板外墙挂板、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硬质聚氨酯外墙外保温 系统。

4.2.4为了减少进入室内的日射得热,采用各种类型的遮

施是必要的。从降低空调冷负荷角度,外遮阳设施的遮阳效果明 显。遮阳设施的安装应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且牢固、安全。采 用外遮阳措施时应对原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复核、验算;当结构安 全不能满足节能改造要求时,应采取结构加固措施或采取玻璃贴 膜等其他遮阳措施。遮阳设施的设计和安装宜与外窗或幕墙的改 造进行一体化设计,同步实施。

4.2.5外围护结构改造的工程,特别是屋面保温节能

实施过程中,都会影响到原有防水层和防护层,而防水和防护又 是保障保温工程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求配套进行防水、防 护设计,保证节能改造效果,并满足防水、防护相关要求。

4.3.1能源消耗基本信息包括:按能源种类计算各年度、月度 实物消耗量,分析能源消耗年度变化趋势、季节变化因素和特 点,按能源种类计算各年度能源消耗费用,并对能源消耗费用变 化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并分析各类能源资源费用成本及其占比,

对各年度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量进行折算,计算年度综合能耗指 标,分析能源消耗结构特点、年度综合能耗变化趋势,计算各年 度能源消耗强度指标,对比分析能源消耗强度指标变化及影响 因素。 主要用能系统、设备能效及室内环境参数节能诊断主要围绕 供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监测与 控制系统进行,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性确定节能诊断内容 供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系统现场检测一般包括室内平均温 湿度、冷水机组和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锅炉运行效率测 试、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水泵效率、水 系统补水率、冷却塔冷却性能、冷源系统能效系数、风机单位风 量耗功率、系统新风量、风系统平衡度、能量回收装置的性能、 空气过滤器的积尘情况、管道保温性能。供配电系统检测一般包 括供配电系统容量及结构、用电分项计量、无功补偿、供用电用 能质量。照明系统检测一般包括灯具效率和照度、功率密度、控 制方式、自然光利用情况、照明系统节电率。监测与控制系统现 场检测一般包括控制阀门及执行器、变频器、温度流量压力仪 表、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检测方法按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执行。 4.3.2运行记录是反映空调系统负荷变化情况、系统运行状态、 设备运行性能和空调实际使用效果的重要数据,是了解和分析目 前空调系统实际用能情况的主要技术依据。改造设计应建立在系 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保证改造后的设备容量和配置满足使用要 求,且冷热源设备在不同负荷工况下,保持高效运行。目前由于 我国空调系统运行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管理制度不够完 美

4.3.2运行记录是反映空调系统负荷变化情况、系统运行

设备运行性能和空调实际使用效果的重要数据,是了解和分析目 前空调系统实际用能情况的主要技术依据。改造设计应建立在系 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保证改造后的设备容量和配置满足使用要 求,且冷热源设备在不同负荷工况下,保持高效运行。自前由于 我国空调系统运行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管理制度不够完 善,运行记录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运行记录过于简单、 记录的数据误差较大、运行人员只是简单的记录数据,不具备基 本的分析能力、不能根据记录结果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是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各用能单位应根据系统的

具体配置情况制定详细的运行记录,通过对运行人员的培训或聘 请相关技术人员加强对运行记录的分析能力,定期对空调系统的 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价,保证空调系统始终处于高效运行的 状态。

4.3.3冷热源改造后,系统供回水温度等参数需要与原有输

4.3.3冷热源改造后,系统供回水温度等参数需要

度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物需热量的大小,也决定了能 的高低。运行参数(供暖水温、水量)应随室外温度的变化时 进行调整,始终保持供热量与建筑物的需热量相一致,实现按 供热,

约能源法》要求,“使用空调采暖、制冷的公共建筑应当实行室 内温度控制制度”;“新建建筑或者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应 当按照规定安装用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 控装置。”因此,节能改造后,供暖空调系统应具有室温调控 手段。 对于全空气空调系统可采用电动两通阀变水量和风机变速的 控制方式:风机盘管系统可采用电动温控阀和三挡风速相结合的 控制方式。采用散热器供暖时,在每组散热器的进水支管上,应 安装散热器恒温控制阀或手动散热器调节阀。采用地板辐射供暖 系统时,房间的室内温度也应有相应的控制措施

4.3.6能耗计量是节能管理的基本要求。锅炉房、换热

4.3.8水力平衡是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基本要求。既有 严产润无法改生没汕吐一业於源一篮网或主體发生改亦时均

4.3.8水力平衡是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基本要

暖空调系统改造设计时,当冷源、管网或末端发生改变时,均应 重新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并校核水泵、风机是否满足要求,如不 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调整或更换,保证节能改造效果。对于变

流量系统,根据建筑物冷热负荷变化、末端负荷变化采用变频 施调整水泵、风机转速,能够保证水泵处于高效运行区,并有 隆低水泵、风机能源消耗。

4.3.9供热量可调节和出水温度恒定是生活热水供应系

运行的基本要求。当更换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锅炉及加热设 时,机组的供水温度:生活热水水温<60℃;间接加热热媒水 温90℃。

4.3.10供配电及照明改造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

照明回路配电设计应重新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 准》GB50034中规定的功率密度值进行负荷计算,并核查原配 电回路的断路器、电线电缆等技术参数。照明系统改造后,应使 走廊、楼梯间、门厅、电梯厅、停车库等公共场所照明可通过自 动开关实现节能控制。

4.3.11对设备和系统进行节能控制为机电设备监控系统

要求。节能改造时最重要的是根据改造前后的数据对比,评估节 能量,因此涉及节能运行的关键数据必须满足1个完整供暖季、 供冷季和过渡季评估要求,所以至少需要12个月的时间。由于 数据的重要性,本条文规定,无论系统停电与否,与节能相关的 数据应都能至少保存12个月,

5.1.1可再生能源有多种类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包 太阳能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和空气源热泵系统。本条规定了在 际选择应用时的基本原则。

5.1.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其具体形式的选用,要充分依据当

5.1.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其具体形式的选用,要充分依据当 地资源条件和系统末端需求,进行适宜性分析,当技术可行性和 经济合理性同时满足时,方可采用。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与项目所在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与项目所

地的资源条件密切相关,应根据资源票赋、以可再生能源的高效 利用为目标,选择经济适用的技术方式和系统形式;应对实施项 目进行负荷分析、系统能效比较,明确其具有技术可行、经济合 理的应用前景时,才能确保实现节能环保的运行效果。 热泵系统需要采用热能或者电能驱动,当采用化石能源燃烧 获得的电能或热能作为驱动能源时,热泵系统供热量消耗的驱动 化石能源量,应低于提供相同热量直接燃烧所需化石能源量。

5.2.2既有建筑建成的年代参差不齐,有的建筑已使用

太阳能系统需安装在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表面上,会加重安装部 位的结构承载负荷。为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增设或改造太阳 能系统时,必须经过建筑结构复核,确定是否可以实施。复核可 由原设计单位或其他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原设计施工图、工 图、计算书等文件进行,以及委托法定检测机构检测,确认不存 在结构安全问题:否则,应进行结构加固,以确保建筑结构安全 和其他相应的安全性要求。

5.2.3为充分发挥太阳能系统的功能和效益,系统均应

5.2.3为充分发挥太阳能系统的功能和效益,系统均应做到能 够全年运行工作,特别是与用户季节性需求有密切关联的太阳能 热利用系统。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按使用功能可分为热水系统、供暖系统和 系统一脏可向建物全年供块水一出可相据不同气促区的重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按使用功能可分为热水系统、供暖系统 空调系统。既可向建筑物全年供热水,也可根据不同气候区的

5.2.4本条规定的主要作用是保证设置太阳能利用系统建筑

的安全和综合性能不受影响,要求无论是新建建筑、还是既有建 筑改造,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均应与建筑主体一体化设计,以避 免二次施工破坏建筑主体的安全性、围护结构节能性等整体 功能。 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是太阳能应用的发展方向,应合理 选择太阳能应用一体化系统类型、色泽、矩阵形式等,在保证热 利用或光伏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与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从 建筑功能、外观形式、建筑风格、立面色调等协调一致,使之成 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太阳能应用一体化系统安装在建筑屋面、建筑立面、阳台或 建筑其他部位,不得影响该部位的建筑功能。太阳能应用一体化

构件作为建筑围护结构时,其传热系数、气密性、太阳得热系数 等热工性能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建筑热利用或光伏系统组件 安装在建筑透光部位时,应满足建筑物室内采光的最低要求;建 筑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系统有效吸收太阳辐射的要求,并降低二 次辐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系统组件的安装不应影响建筑通风换 气的要求。

5.2.5本条对太阳能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要

1太阳能热利用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构件应满足结 构安全要求,包括结构设计应为太阳能系统安装埋设预埋件或其 他连接件;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的固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 本身的承载力设计值。太阳能集热器的支撑结构应满足太阳能集 热器运行状态的最大荷载和作用。此外,与电气及防火安全相关 的内容应满足电气和防火工程建设强制性规范的要求,比如太阳 能热水、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电气设备都应装设短路保护和接地 故障保护装置。 2太阳能集热器和光伏电池板可用于替代围护结构构件, 但必须满足其相应的安全性能和功能性要求。例如,直接构成阳 台栏板时,应符合强度及高度的防护要求。根据人体重心和心理 因素而定,阳台栏杆应随建筑高度而增高,如低层、多层居住建 筑的阳台栏杆不应低于1.05m,中、高层及高层居住建筑的阳台 栏杆不应低于1.10m。当构成的围护结构构件为幕墙时,除满足 幕墙抗冲击、抗风压等要求外,还应满足气密、水密等要求。 3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在安装太阳能集热器或光伏电池板的 墙面、阳台或挑檐等部位,为防止集热器或光伏电池板损坏而掉 下伤人,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如设置挑檐、人口处设雨或 进行绿化种植等,使人不易靠近。集热器或光伏电池板下部的杆 件和顶部的高度也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5.2.6 从全球范围看,有较好效益的太阳能系统,大多设置

可对系统进行长期性能监测的仪表、设备,还可通过网络远传 关数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节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系统

安全、优化运行,从而更好发挥太阳能系统的作用,达到最优的 节能目的。 本条规定了对太阳能系统进行监测时的具体检测参数,这些 参数可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及系统工作运行而产生的实际效 果和节能效益等;此外,相关参数也关系到太阳能系统的整体运 行安全,可成为后续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时的重要依据,并促进太 阳能应用技术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5.2.7本条规定了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在安全性能和可靠性

面的技术要求。安全性能是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各项技术性能中最 重要的一项,对于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特别强调内置加热系统必 须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对于太阳能供暖系统,大部分使用 太阳能供暖系统的地区,冬季最低温度低于0℃,安装在室外的 集热系统可能发生冻结,使系统不能运行甚至破坏管路、部件 即使考虑了系统的全年综合利用,也有可能因其他偶发因素,如 主户外出度长假等造成用热负荷量大幅度减少,从而发生系统的 过热现象。过热现象分为水箱过热和集热系统过热两种;水箱过 热是当用户负荷突然减少,例如长期无人用水时,热水箱中热水 温度会过高,甚至沸腾而有烫伤危险,产生的蒸汽会堵塞管道或 将水箱和管道挤裂;集热系统过热是系统循环泵发生故障、关闭 或停电时导致集热系统中的温度过高,而对集热器和管路系统造 成损坏,例如集热系统中防冻液的温度高于115℃后具有强烈腐 蚀性,对系统部件会造成损坏等。因此,在太阳能集热系统中应 设置防过热安全防护措施和防冻措施。 可靠性能强调了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应有适应各种自然条件的 能力,强风、冰驾、雷击、地震等恶劣自然条件也可能对室外安 装的太阳能集热系统造成破坏;如果用电作为辅助热源,还会有 电气安全问题;所有这些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因素,都必须在设 计之初就认真对待,设置相应的技术措施加以防范。

气会通过安全阀外泄,安全阀的设置位置不当,或没有配备相凡

标也有合格限的规定;因此,要求在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使用的 产品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 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质量是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国家级产品质 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得出,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根据供货企业 提供的太阳能集热器全性能检测报告,作为评价产品是否合格的 依据。 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在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上,进行维修更换比 较麻烦,正常使用寿命不能太低;此外,系统的工作寿命将直接 影响系统的费效比,热性能相同的集热器,使用寿命长则对应的 费效比低;而只有降低费效比,才能提高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市 场竞争力。目前我国较好企业生产的产品,已经有使用15年仍 正常工作的实例,因此,本条规定产品的正常使用寿命不应少于 15年。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期限则主要取决于光伏电池组件 的工作寿命。因此,既规定了光伏电池组件的设计使用寿命,文 针对各类光伏电池组件的自身特点,规定了不同的“衰减率”要 求。衰减率的定义是:光伏电池组件运行一段时间后,在标准测 试条件下(AM1.5、组件温度25℃、辐照度1000W/m²)最大 输出功率与投产运行初始最大输出功率的比值。 5.2.10集热系统效率是衡量太阳能集热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热 能的重要指标,受集热器产品热性能、蓄热容积和系统控制措施 等诸多因素影响。如果没有做到优化设计,就会导致不能充分发 挥集热器的性能,造成系统效率过低,从而既浪费宝贵的安装空 间,文制约系统的预期效益。在世界各国与绿色或生态标识认证 制度相关联的一些标准中,都会对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热性能提 出具体的指标性要求,因此,为“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提 高系统效益,必须对集热系统效率提出要求。 本条规定的太阳能集热系统效率量值:针对热水系统,参照 了现行国家标准《太阳能热水系统性能评定规范》GB/T20095 中关于热水工程的性能指标;针对供暖和空调系统,则根据典型

地区冬夏季期间的室外平均温度、太阳辐照度、系统工作温度等 参数,参照集热器现行国家标准《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GB/T 6424、《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GB/T17581中合格产品集热 器的性能限值,进行模拟计算,并参考主编单位对数十项实际工 程的检测结果而综合确定。 设计人员在完成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后,应根据相关参数模 拟计算集热系统效率,并判定计算结果是否符合本条规定;不符 合时应对原设计进行修正

5.2.12为保证在建筑上安装的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自

光伏组件在工作时自身温度会升高,可达70℃以上,会对 围护结构保温、输配电电缆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存在安全隐 患,因此组件供应商应给出在设计安装方式下,项目所在地的组 件在太阳辐照最高等最不利工作条件下的组件背板最高工作温 度,设计人员应该据此温度设计其安装方式。

5.3 地源热泵系统

5.3.1工程场地状况及浅层或中深层地热能资源条件是能否应 用地源热泵系统的基础。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根据调查 及勘察情况,选用适合的地源热泵系统。考虑到系统安全性,当 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建筑面积在5000m²以上时必须进 行岩土热响应试验,取得岩土热物性参数作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 统设计的基础参数。岩土热物性参数包括岩土体导热系数以及体 积比热容等,由于钻孔单位延米换热量是在特定测试工况下得到 的数据,受工况影响较大,不能用于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工程规模大,负荷越大,所需的换热器布设场地越大,产生 地层和换热能力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测试孔的数量应随工 程建筑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且尽量分散布置,使勘察测试结果可 以代表换热孔布设区域的地质条件和换热条件。当建筑面积在 万m²~5万m²时,测试孔应大于或等于2个;当建筑面积大于 或等于5万m²时,测试孔应大于或等于4个。 一一一添自灿细然云法然国加出的亚块具上址块县平目保

.3.2浅层地理管系统计算周期内的吸热量与排热量平衡是售

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全年总吸热量与总排热量失调,会导致 君土体温度持续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运 行效率,因此,设计时需要考虑全年冷热负荷的影响,确保在一 个计算周期内岩土体的吸、排热量平衡,从而保证地埋管地源热 泵系统的运行能效。浅层地理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在建筑面积 50000m²以上的大规模项目时,地源侧的冷热平衡对系统的可持 续性和能效水平有决定性影响,因此,采用专业软件进行10年 以上末端负荷与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耦合计算,可以从设计层 面为系统的节能性、安全性提供保障。对存在内热扰动和用能强 度随使用时段显著变化的大规模项目,应计算内热变化情况对岩 土体温度场平衡影响。在地源热泵全生命期内,可能存在功能调 敕的大规模系统,地源执泵系统宜预留系统冷热平衡调节装置接

口,以保证建筑功能改变后的岩土体热平衡。

5.3.5对水体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的目的是防止水体温度变化

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满足国家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规定:周平均最 温升不大于1℃,周平均最大温降不大于2℃

5.3.6海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海水接触到的管道容易阴

为保证海水源热泵系统能够安全、稳定、高效地工作运行 并维持一定的使用寿命,必须保证系统中与海水接触的设备及省 首的寿命及性能。

措施来避免因管道冻裂造成系统的无法使用

5.3.8本条对地源热泵系统的监测和控制提出要求,是保障地

源热泵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其中的关键参数包括代表 性房间室内温度,系统地源侧与用户侧进出水温度和流量,热泵 系统耗电量需要对热泵主机、输配水泵及辅助设备进行分别电量 计量。代表性房间面积应占总供暖空调面积的10%以上。

5. 4空气源热泵系统

5.4.1空气源热泵名义制热量,国内外规范中均规定了测试工 况,但在具体应用时与测试工况不同,需要进行修正。空气源热 泵机组的制热量受室外空气状态影响显著,考虑室外温度、湿度 及结霜、融霜状况后,对机组额定工况下制热性能进行修正才是 机组真实出力,才能衡量空气源热泵机组是否可以满足需求。 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制热量会受到空气温度、湿度和机组本身 融霜特性的影响,在设计工况下的制热量通常采用下式进行 计算:

Q= q×ki ×k2

式中:Q一机组制冷热量(kW); 度7℃,湿球温度6℃)(kW): k1一一使用地区室外空气调节计算干球温度修正系数; k2一机组融霜修正系数。 此外,采用空气源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连接管长度 和高差的增加将导致压力变化使机组制热运行时的冷凝温度降 低、制热量减小、能效比降低、制冷剂沉积与闪发,由此会引起 系统性能衰减,影响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故需考虑管长和高 差修正。

5.4.2当室外设计温度低于空气源热泵当地平衡点温度时中建x局管线施工组织设计(84P).doc,空

气源热泵存在无法满足用户供暖需求的情况,因此,为保随

当空气源热泵系统以供暖为主时,应以供暖热负荷选择系统 热源。空气源热泵的平衡点温度是该机组的有效制热量与建筑物 耗热量相等时的室外温度,当这个温度比建筑物的冬季室外计算 温度高时,就必须设置辅助热源。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条件, 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空气源热泵机组和辅助热源承担热负荷的 合理比例

5.4.3在冬季寒冷、潮湿的地区使用空气源热泵必须考虑机组

T. 工子 V 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室外温度过低会降低机组制热量,室外空气 潮湿会使融霜时间过长,同样会降低机组有效制热量,因此设计 时应计算冬季设计状态下的COP,当热泵机组不具备节能优势 时不可采用。冬季设计工况下的机组性能系数应为冬季室外空调 或供暖计算温度条件下,达到设计需求参数时的机组供热量 W)与机组输入功率(W)的比值,此条款中设计状态下 COP,是已经考虑本规范第5.4.1条修正后的结果。 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国家战略推动下,空气源产品适用范 围进一步扩展,产品能效不断提升,结合现行空气源热泵产品国 家标准中对机组能效的要求,根据严寒和寒冷地区节能目标,对 空气源热泵在此两个地区应用提出了系统应用能效指标。夏热冬 冷地区空气源热泵主要应用场景为供冷,对此区域内的空气源热 泵制热性能系数不作规定,避免强调供热性能对产品制造商研发 方向带来影响

5.4.4空气源热泵融霜技术多样,融霜时间过长会影响系

效,优异的融霜技术是机组冬季运行的可靠保证。机组在冬季制 热运行时,室外空气侧换热盘管表面温度低于进风空气露点温度 且低于0℃时,换热翅片上就会结霜,会大大降低机组制热量和 运行效率,严重时导致机组无法运行,因此必须融霜。融霜的方 法有很多,优异的融霜控制策略应具有判断正确、融霜时间短 融霜修正系数高的特征。

题,会导致系统无法使用,造成用户财产损失等危害,为保障安 全,在可能存在冻结风险的地区应用空气源热泵系统,要注意采 取相关措施,避免冻结造成系统无法使用。可采取主机分体式布 置,室外侧仅为室外侧换热器及风扇,压缩机、膨胀阀、冷凝器 以及输配水系统等放置于室内侧

及气流组织对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工作效率影响很大GTCC-089-2018 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还会影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