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5059-2015 四川省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pdf

DB51/5059-2015 四川省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51/5059-2015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8.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48359
下载资源

DB51/5059-2015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1/5059-2015 四川省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pdf

2.3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将地

承载力设计值改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地基基础的损坏一般 难以直接看到,而是通过上部结构的损坏反映出来,而地基基 础的加固难度较大,因此可以首先考虑通过加强上部结构的整 体性和刚度,以弥补地基基础承载力的不足。本规程根据工程 实践经验,将是否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作为不同的地基 处理方法的分界,尽可能减少现有地基的加固工作量。须注意 的是,对于天然地基基础,其承载力系指计入地基长期压密效 应后的承载力。当加固使基础增加的重力荷载的比例小于长期 压密提高系数时,则不需要经过验算就可以判断为不超过地基 承载力。

和基础正面、侧面土层的水平抗力(被动土压力的1/3)外, 还可利用刚性地坪的抗滑能力。震害和试验表明,刚性地坪可 很好地抵抗上部结构传来的地震剪力,抗震加固时可充分利 用,只需设置不小于墙、柱横截面尺寸3倍宽度的刚性地坪(地 评抗力取墙、柱与地坪接触面积的轴心抗压强度计算)。还需 注意的是,刚性地坪受压的抗力不可与土层水平抗力叠加,可 取二者的较大值。

增设基础梁分散水平地震力时富士康公寓楼工程多塔作业施工方案,一般按柱承受的竖向荷载 的1/10作为基础梁的轴向拉力或压力进行设计计算、

4.2.5现有地基基础抗震加固时,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

也要经过液化判别,根据地基的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以及抗震 设防类别区别对待。通常选择抗液化处理的原则要求低于《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新建工程的要求,对1类建筑, 仅对液化等级为严重的现有地基采取抗液化措施;对于乙类设 防的Ⅱ类建筑,液化等级为中等时也需采取抗液化措施,见表1

1现有地基基础的抗液化措施

4.2.6本条列举了现有地基消除液化沉降的常用处理措施,

2.6本条列举了现有地基消除液化沉降的常用处理 用时应注意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并结合工程实际和 方法的特点进行选用。

4.2.8本条主要是针对严重不均匀地基以及对不均匀沉降变

形敏感的和重点的建筑物,应以实测资料作为工程质量检查的 依据之一。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观测包括从加固施工开始,整个 加固施工期内和使用期间对建筑物进行的沉降变形观测。根据 工程经验,当最后100d的沉降变形速率小于0.01mm/d时, 可认为建筑物沉降变形进入稳定阶段。当建筑荷载增加不多且 抗震加固措施可以有效地增强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变形

的能力时,可不进行使用期间的沉降变形观测。 4.2.9随着加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新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法 不断出现。在选择地基基础的加固方法时,可根据地基基础抗 震鉴定及震害损伤检查结果,从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 加固技术规范》JGJ123中选择适当的加固方法,如基础补强 注浆加固法、石灰桩法等。

的能力时,可不进行使用期间的沉降变形观测。

5.1.2对原5.1.1条进行局部修订,原规范完全按设计时间节 点划分房屋鉴定类别,本次修订考虑到我省执行“89抗规”存 在过渡期的问题,故采用按时间段及执行的抗震设计标准为节 点划分房屋抗震类别。

因本条的加固原则适合砌体结构,因此将原版适用 专墙”扩大到了“砖墙和砌块墙”。

类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

5.2.8明确了“直接评为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抗震鉴定要 求”,取消了原文“易损部位非结构构件的构造不符合要求” 的内容。

5.3.1增加了圈梁、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最低要习

增加了圈梁、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最低要求。 增加了“当房屋层数和高度超过最大限值时,应提高

对综合抗震能力的要求或提出采取改变结构体系等抗震减灾 措施”,对可以通过提高综合抗震能力或采取改变结构体系等 抗震减灾措施来解决房屋因层数或总高度超规定所带来不利 影响的房屋,通过抗震加固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比简单的减层 数或层高的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

5.3.19Ⅱ类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承载力验算,采用《建筑

5.4.1增加圈梁、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最低要求。 5.4.2增加“当房屋层数和高度超过最大限值时,应提高对 综合抗震能力的要求或提出采取改变结构体系等抗震减灾措 施”,对可以通过提高综合抗震能力或采取改变结构体系等抗 震减灾措施来解决房屋因层数或总高度超规定所带来不利影 响的房屋,通过抗震加固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比简单的减层数 或层高的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

5.4.1增加圈梁、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最低要求。

4.6将多层小砌块房屋的相关规定合并至本条。根折

5.5.1对砌筑砂浆饱满度差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偏低的墙

5.5.1对砌筑砂浆饱满度差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偏低的墙 体,采用满墙灌浆的加固方法达不到整体砂浆强度等级提高 级的效

体,采用满墙灌浆的加固方法达不到整体砂浆强度等级提高 级的效果。 在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之所以规定了粘贴纤维复 合材的加固方法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的加固,是因为在结构 设计计算中,不考虑混凝土抗拉作用,故认为全部拉应力由外 粘纤维复合材来承受是不可靠的;而在墙体的抗剪加固中,即 使原墙体的砌筑砂浆抗压强度仅为0.4MPa,也并不是全部剪 力是由外粘纤维复合材来承受的,因此认为粘贴纤维复合材对 无筋砌体的加固来说还是可行的,但墙体不应左在烈缝

5.5.2当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或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墙

体时,在上下两端设配筋加强带能够起到圈梁的作用,因此, 在第4款中增加了“当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或钢筋混凝土 板墙加固,且在上下两端增设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圈梁”。

5.5.3因隔墙过长、过高时,稳定性较差,可采用

泥砂浆面层进行加固处理,因此,在第2款中增加“当隔墙过 长、过高时,可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进行加固”。实际调 查发现,不少工程中存在砖隔墙直接放置在预制板或现浇板 上,甚至有个别项目将承重墙放置在板上,将会导致板超载, 传力路径不明确,存在安全隐患,增加了第7款的内容。

5.5.5鉴于现有的I类空斗墙房屋和普通黏土砖墙的墙厚小 王180mm的房屋属于早期建造,20世纪80年代后已不允许

5.5.5鉴于现有的I类空斗墙房屋和普通黏王砖墙的墙厚刁

于180mm的房屋属于早期建造,20世纪80年代后已不允许 建造,由于其抗震性能差,如需继续使用的,应进行加固处理,

5.6抗震加固设计及施工

5.6.1因面层加固法的概念解释与术语中的解释不同,取消

5.6.6本条强调了钢筋网的保护层厚度及钢筋距墙

筋网与墙面的锚固、钢筋网与周边原有构件的连接。记 场检测发现,钢筋网竖向钢筋紧靠墙面会导致钢筋与培

黏结,加固失效;试验表明,采用5mm间隙可有较强黏结能 力。钢筋网的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规定,以保护钢筋,提高面层 加固的耐久性。 面层加固可根据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控制,只在某一层进 行,不需要自上而下延伸至基础。但在底层,为增强底部锚固 和提高耐久性,面层在室(内)外地面以下宜加厚并向下延伸 500mm。

5.6.7因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孔洞较大,采用单侧加固锚 筋无可靠锚固,加固效果难以保证,

5.6.7因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孔洞较大,采用单侧加固锚

5.6.8现场检查发现,因按图布孔,大部分孔位在

部分钻孔采用冲击钻,钻孔造成块材裂缝、断裂,影响锚筋锚 固及墙体受力;因施工措施不当,造成最终的砂浆层空鼓、裂 缝、分层,严重影响加固质量。因此本条强调了孔位的位置和 砂浆分遍成活的要求。

5.6.13进一步明确双面板墙加固墙体的增强系数,当双面的 设计总厚度达到140mm时,可直接按新增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对待。即对于原设计240mm厚的墙体,相当于双面加固的增 强系数取为3.8(≤M7.5)和3.5(M10)。 5.6.14板墙加固墙体的基本顺序(原墙面清底、钻孔并用水 冲刷,铺设钢筋网并安设锚筋,浇水湿润墙面)与面层加固墙 面是相同的。板墙可支模浇筑或采用喷射混凝土工艺,板墙厚 度较薄时应优先采用喷射混凝土工艺

5.6.18现场检查发现,部分项目采用膨胀螺栓与原构件连 接,新增拉结钢筋与膨胀螺栓焊接,遭遇地震时,膨胀螺栓被 拔出,墙体外闪、倒塌;因此本次将原条文中的螺栓改为锚栓。 新增砌体抗震墙应有基础,为防止新旧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造成墙体开裂,按工程经验将基础宽度加大15%。

IV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加固法

5.6.22为了避免新增抗震墙布置不均匀致使结构产生扭 转,以及避免新增墙体后楼层刚度突变,对墙体布置提出了 要求。

要求。 5.6.23实际工程调查发现,存在因设计失误或规范变动等原 因所致的结构加固,因此补充了高强度砌筑砂浆的增强系数。

因所致的结构加固,因此补充了高强度砌筑砂浆的增强系数。

5.6.27因增设构造柱为竖向传荷构件,部分位置荷载较大且 应力集中,其基础截面应由设计人员根据地基情况计算确定。 5.6.28增设构造柱的钢筋混凝土销键适用于砂浆强度等级 低于M2.5的墙体;砂浆强度等级为M2.5及以上时,可采用其 他连接措施,

增设圈梁、钢拉杆加固法

5.6.31因胀管螺栓用得较少,取消胀管螺栓;取消钢筋混凝

5.6.31因胀管螺栓用得较少,取消胀管螺栓;取消钢筋混凝

VI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VMI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种方法仅适用于砖墙平内抗剪加固和抗震加固。当有可靠依据 时,粘贴纤维复合材也可用于其他形式的砌体结构加固,如墙 体平面外受弯加固等。

5.6.37考虑到纤维复合材与砌体的黏结性能及其适

件,规定了现场实测的砖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U7.5,砂浆强度 等级不得低于M2.5,并且要求原墙体表面不得有裂缝、腐蚀 和风化。否则,建议采用其他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固。 5.6.39本条强调了纤维复合材不能设计为承受压力,而只能 将纤维受力方式设计为承受拉应力作用。 5.6.40本条规定粘贴在砌体表面的纤维复合材不得直接暴 露于阳光或有害介质中。为此,其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以防 止长期受阳光照射或介质腐蚀,从而起到延缓材料老化、延长 使用寿命的作用。

件,规定了现场实测的砖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U7.5,砂浆强度 等级不得低于M2.5,并且要求原墙体表面不得有裂缝、腐蚀 和风化。否则,建议采用其他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固

客于阳光或有害介质中。为此,其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 上长期受阳光照射或介质腐蚀,从而起到延缓材料老化 使用寿命的作用。

.6.41本条规定了采用这种方法加固的结构.其长期

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C。但应当指出的是,这是按常温条件 下,使用普通型结构胶黏剂的性能确定的。当采用耐高温胶黏 剂黏结时,可不受此规定限制。另外,对其他特殊环境(如高 温高温、介质侵蚀、放射等)采用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时,除 应遵守相应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采取专门的粘贴工艺 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外尚应采用耐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构胶黏剂

5.6.42为了确保被加固结构的安全,本规程统一

便,而且还不至于因各自取值的差异,而引发争议;也不至 于因厂商炒作的影响,贸然采用过高的计算指标而导致结构 加固出问题。

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的耐火等级 和耐火极限要求,对纤维复合材进行防护

5.6.45、5.6.46对采用纤维复合材加固后的砌体墙,其平面 内受剪承载力的确定,可简化为原砌体的受剪承载力加上纤维 复合材的贡献。另外规定了其受剪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不应超过 40%,目的是保证即使加固作用失效,在静力荷载下也不至于 破坏或倒塌。碳纤维强度的取值按照混凝土构件抗剪加固的碳 纤维取值的一半确定。

5.6.48原砌体的抗震受剪承载力计算与现行国家标

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规定相同,而碳纤维的贡献可以间 单地认为其抗震受剪承载力与非受震下的受剪承载力相同。这 样处理是偏于安全的。

5.6.49为了避免出现薄弱部位,规定了纤维带的间

5.6.535.6.50~5.6.53 PH田 固方式,锚固的可靠性是决定加固是否成功的关键;当有可靠 经验时,也可以采取其他锚固方式。

VI钢丝绳网一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

5.6.54根据钢丝绳网聚合物砂浆的受力特性,从严

应用范围出发,本条规定了这种方法仅适用于烧结普通砖墙平 面内受剪加固和抗震加固。

5.6.55本条规定了采用这种方法加固的结构,其长

5.6.55本条规定了采用这种方法加固的结构,其长期使用的 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C。当采用耐高温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时,可不受此规定限制。另外,对其他特殊环境(如高温高温 介质侵蚀、放射等)除应遵守相应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采取专门的工艺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外,尚应采用耐环境因素作 用的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5.6.56、5.6.57、5.6.58为了确保被加固结构的安全,本 规程统一制定了不锈钢钢丝绳和镀铸钢丝绳的强度、弹性模 量和计算截面等设计计算指标。这对设计人员而言,不仅较 为方便,而且还不至于因各自取值的差异而引发争议;也不 至于因厂商炒作的影响,贸然采用过高的计算指标而导致结 构加固出问题。

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C。当采用耐高温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时,可不受此规定限制。另外,对其他特殊环境(如高温高温 介质侵蚀、放射等)除应遵守相应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采取专门的工艺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外,尚应采用耐环境因素作 用的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58为了确保被加固结构的安全,本 规程统一制定了不锈钢钢丝绳和镀铸钢丝绳的强度、弹性模 量和计算截面等设计计算指标。这对设计人员而言,不仅较 为方便,而且还不至于因各自取值的差异而引发争议;也不 至于因厂商炒作的影响,贸然采用过高的计算指标而导致结 构加固出问题。

目的是减少二次受力的影响,尽量使钢丝绳网的强度能够较充 分发挥。

现场实测的原构件砖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U7.5,砂浆强度等级 不得低于M1.0,并且墙体表面不得有裂缝、腐蚀和风化。否 则,建议采用其他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固。

6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分,故除应满足本规程相关的规定外,尚应参照《高层建筑混 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相关规定进行鉴定。 6.1.2本次规程修订重新定义了房屋分类,条文作相应修改 不再以日期为分类界限。 6.1.4“5·12”汶川地震中,建筑物的非结构构件,如女儿 墙、楼梯间墙体等,大量掉落伤人,因此鉴定时应予以注意。

6.1.7本条规定了建筑物抗震加固后抗震承载力验算的方 法,明确了建筑物加固后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相关参数的 取值方法。

「类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

3明确I类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第二级鉴定也可按照

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方法进行抗震 计算分析。

6.3Ⅱ类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鉴定

6.4川类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鉴定

曾加了各种加固方法的应用范围,同时增加隔震加固 用范围。 付女儿墙等易倒塌部位进行说明。

6.5.1增加了各种加固方法的应用范围,同时增加隔震加固

6.5.1增加了各种加固方法的应用范围,同时增加隔震加固

6. 5.2对女儿墙等易倒塌部位进行说明

6.6.1在框架柱之间增设抗震墙或增加已有抗震

6.6抗震加固设计及施工

或在柱两侧增设翼墙,是提高框架结构抗震能力以及减小扭转 效应的有效方法。增设抗震墙或翼墙的主要问题是要确保新增 构件与原构件的连接,以便传递剪力。对于新、旧构件的连接 本规程根据目前情况提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锚筋连接,这种 方法需要在原构件上钻孔,锚筋需用环氧树脂一类的高强胶锚 固,施工质量要求高;另一种是钢筋混凝土套连接,钢筋混凝 土套连接是一种更适合我国目前施工水平的方法。 增设抗震墙会较大地增加建筑自重,采用时要考虑基础承 载力的可能性;增设翼墙后梁的跨度减小,有可能形成梁的剪 切脆性破坏,适合于大跨度结构采用。

6.6.5本条主要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第12 章的规定,对采用隔震加固框架结构的设计提出了要求。采用 基础隔震加固技术对建筑场地有一定的要求,硬土场地比较适 合隔震的房屋。I、Ⅱ类场地以及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和第二组 时的Ⅲ类场地,都可以很好地满足隔震结构的场地要求。但需 注意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时的Ⅲ类场地,此时,场地特征周期较 长,隔震后结构的自振周期可能比较接近场地的卓越周期,可 能导致隔震效果不理想。因此,当需要加固的建筑位于第三组 Ⅲ类场地上时,宜优先选择其他类型的加固手段。由于在既有 建筑物下部增设了隔震层,改变了原有结构的传力途径,需要

对原有墙、柱托换和加大原有基础的尺寸。根据《叠层橡胶支 座隔震技术规程》CECS126的规定,在基础隔震建筑中,上 部结构的首层楼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且楼板厚度不小于 160mm。隔震支座上部的纵横梁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因此,在隔震加固中,必须对隔震层上的首层楼面的梁、板的 刚度和承载力进行加强,以满足隔震加固后结构中上部结构的 要求。隔震加固设计中,应尽量使隔震层的刚性与上部结构的 质心一致,避免产生扭转。如果由于建筑物的不规则和柱网尺 寸的限制,扭转难以避免时,可采用与隔震支座独立的阻尼器 尽量使隔震层的刚性与上部结构的质心重合,避免隔震层的扭 转。阻尼器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外围。

物因不均匀沉降或偶然水平作用而受到破坏,应采用临时支撑 室内柱剪刀撑、室外型钢斜支撑)来加强其水平刚度。芦山地 震中,发现某些隔震建筑在施工、后期装修中,存在限制上部 结构在地震时发生位移的障碍物,导致隔震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因此,应在隔震层可移动的部位设置明显标示,并经常检查是 否存在限制隔震结构位移的情况,确立有效的维护管理机制。

6.6.7框架梁、柱采用外包钢进行加固,是提高梁柱承载力、 改善结构延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梁柱采用角钢或钢筋混凝土 套加固后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证明,加固梁柱后能保证结构的 整体性能。采用钢构套加固梁柱对原结构的刚度影响较小,可 避免地震反应增加过大。

V 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法

6.6.8在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对原结构的表面处理很重要, 条文提出的施工要求,是为了使原结构与新混凝土之间黏结牢 固,达到协同工作的目的。 对新增受力钢筋与原结构受力钢筋焊接时,应分区分段分 层进行施焊,目的是尽量减少原受力钢筋的热变形,使原结构 的承载力不致遭受较大的影响,

6.6.21采用置换法加固构件时,最好是完全卸载,确有困难 时也应部分卸载,这样一则可确保施工阶段的安全,另外,对 以后构件的受力也有好处

6.6.23墙体与框架梁柱的连接,本章提出的方法是简单可行 的,适合于单独加强墙与梁柱的连接时采用。墙与梁柱的连接 尽可能在框架结构的全面加固时通盘考虑,也可由设计人员根 据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结合具体情况专门进行设计。

对层数和总高度超过本规程要求的房屋提出相应加回

7.2.1对于I类底层框架和多层多排柱内框架砖房

7.2.1对于1类底层框架和多层多排柱内框架砖房,可分为 两级,第一级鉴定应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 价,第二级鉴定应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 价。底层框架和多层多排柱内框架砖房为砖墙和钢筋混凝土框 架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其两级鉴定方法可将第5、6两章的 方法合并使用。

7.2.4对框架混凝土实际达

7.3Ⅱ类底层框架和多层多排柱内框架砖房抗震鉴定

梁,但楼板沿墙体周边应有加强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有可靠 连接。

8.1.1本章抗震鉴定的适用范围主要是砖墙承重的单层空旷 房屋。 8.1.2本条列举了单层空旷房屋鉴定的具体项目,使鉴定要 求规范。

8.1.3本条强调了单层空旷房屋加固的重点。单层空旷房屋 是指影剧院、礼堂、餐厅等空间较大的公共建筑,往往是由中 央大厅和周围附属的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组成的以砌体承重为 主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较高,加固难度较大,需 要针对存在的抗震问题,从结构体系上予以改善。 8.1.6针对砖墙承重的空旷房屋适用范围的限制,当按鉴定 结果的要求,需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柱、组合柱承重时,则加固 应增设相关构件、改变结构体系或采取提高墙体(垛)承载力 又提高延性的措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B500龄租要

结果的要求,需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柱、组合柱承重时,则加固 应增设相关构件、改变结构体系或采取提高墙体(垛)承载力 又提高延性的措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相应要求。

8.21类单层空旷房屋抗震鉴定

8.2.1本节仅规定单层空旷房屋的大厅及附属房屋相天的鉴 定内容,与附属房屋自身结构类型有关的鉴定内容,不再重复 规定。

8.2.2单层空旷房屋的震害特征不同于多层砖房,根据其震 害规律,提出了不同烈度下的薄弱部位,作为检查的重点。 8.2.3本条规定了大厅与附属房屋连接整体性要求。

8.2.2单层空旷房屋的震害特征不同于多层砖房,根据其震

8.3Ⅱ类单层空旷房屋抗震鉴定

8.3.9Ⅱ类单层空旷房屋抗震承载力验算,采用《建筑抗震

8.3.9Ⅱ类单层空旷房屋抗震承载力验算,米用《建筑抗震

8.4川类单层空旷房屋抗震鉴定

8.4.11Ⅲ类单层空旷房屋抗震承载力验算,采用《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要求,按照现行规范的分析方 法进行。

8.4.11Ⅲ类单层空旷房屋抗震承载力验算,采用《建筑抗震

5.1提高砖柱(墙垛)承载力的方法,根据试验和力 为震害经验总结,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的震害经验总结,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壁柱和混凝土套加固,其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均优于钢 筋砂浆面层加固,但施工较复杂且造价较高。一般乙类设防时

和8、9度的重屋盖采用。 钢构套加固,着重于提高延性和抗倒塌能力,但承载力提 高不多,适合于6、7度和承载力差距在30%以内时采用。 8.5.2本条列出了提高整体性的加固方法,如采用增设支撑 支托、圈梁加固。

8.5.3砌体的山墙山尖,最容易破坏且因高度较大使加固施

工难度大;震害表明,轻质材料的山尖破坏较轻,特别在高烈 度时更为明显;实践说明,高大墙体除采用增设扶壁柱加固外 山墙的山尖改为轻质材料,是较为经济、简便易行的

8.6抗震加固设计与施工

1计算组合柱的刚度时,加固面层与砖柱视为组合砖柱 整体工作,包括面层中钢筋的作用。因计算和试验均表明,钢 筋的作用是显著的。 确定组合砖柱的计算高度时,对于9度地震,横墙和屋盖 般有一定的破坏,不具备空间工作性能,屋盖不能作为组合 传柱的不动铰支点,只能采用弹性方案;对于8度地震,屋盖 结构尚具有一定的空间工作性能,因而可采用弹性和刚弹性两 种计算方案。 2对T形截面砖柱,为了简化侧向刚度计算而不考虑翼 缘,当翼缘宽度不小于腹板宽度5倍时,不考虑翼缘将使砖柱 刚度减少20%以上,周期延长10%以上。因而相应的计算周期 需予以折减。

3试验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面层材料的弹性模量及其 厚度对组合砖柱的刚度值有很大的影响,因而面层不宜采用较 高强度等级的材料和较大的厚度,以免地震作用增加过大。由 于水泥砂浆的拉伸极限变形值低于混凝土的拉伸极限值较多, 容易出现拉伸裂缝,为了保证组合砖柱的整体性和耐久性,规 定砂浆面层内仅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HPB235级钢筋

8.6.6本条给出了增设钢构套加固墙垛的构造

1钢构套加固,构件本身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控 制砖柱的整体变形和保证钢构套的整体强度;加固着重于提高 延性和抗倒塌能力,但承载力提高不多,适合于6、7度和承 载力差距在30%以内时采用,一般不做抗震验算。 2钢构套加固砖垛的细部构造应确实形成砖垛的约束, 为确保钢构套加固能有效控制砖柱的整体变形,纵向角钢、缀 板和拉杆的截面应使构件本身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其中横 向缀板的间距比钢结构中相应的尺寸大,因不要求角钢肢杆充 分承压,且角钢紧贴砖柱,不像通常的格构式组合钢柱中能自 由地失稳。 3构件需要一定的腐蚀裕度,以具备耐久性。 采用本方法需注意钢构套角钢的上下端应有可靠连接,钢 构套缀板在柱上下端和柱变截面处,间距应加密。

9.1.1对抗震加固工程的设计文件提出管理的具体要求,包 含设计文件深度、施工图审查应符合相关管理规定。 9.1.4对施工单位第一次采用的成熟的技术、工艺、设备、 材料,凡加固施工单位第一次采用,若施工存在一定的技术难 度和危险性,也应按“四新技术”要求遵循本条规定。

9.2.1~9.2.4对抗震加固工程的材料和设备提出要求,从设 计要求、进场验收、质量文件和抽样复检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9.2.5~9.2.8对抗震加固工程的施工过程检验进行了规定 对每道工序、各专业工种均应进行检查,并强调施工单位的自 检、互检和交接检,考虑到规模较小的加固工程可能无监理单 位,检查实施人可由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担任

9.2.9因为工序是指施工的过程,只能按

能检测,且该段前半段修改后已表述清楚,该段修改后面的“对 涉及抗震加固工程结构安全的重要工序应进行抽样检测”,增 加了对影响加固结构安全的重要工序进行旁站监理

9.3.2对抗震加固工程验收进行了规定,考虑到抗震加固工 程的具体特点,并且一个工程可能会包含几种加固方法,根 据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对每种加固方法的工艺过程进行了 划分,并给出附表,可作为加固工程质量检查、中间验收和 竣工验收的参考。 9.3.5~9.3.8对抗震加固工程验收的组织和程序做出要求, 并对各检验批、加固工程竣工合格标准做出规定。9.3.5条局 部修改:原文引用标准时,用了标准的代号GB50300不妥, 因其他标准可能会遇修改后重新颁布的情况,其代号会发生变 化但名称一般不变,引用规范和标准时不宜引用其代号,以免 过时。

程的具体特点,并且一个工程可能会包含几种加固方法,根 据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对每种加固方法的工艺过程进行了 划分,并给出附表N型成型挤压机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可作为加固工程质量检查、中间验收和 竣工验收的参考。

9.3.10对抗震加固工程验收不合格时的处理原则做出

定,特别强调对返工后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力 ,严禁验收。

10拆除与加固施工安全技术

10.1.4拆除与加固专项施工方案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地质及现场环境情况。 3 加固部位原结构及震损情况。 4 拆除与加固施工工艺、程序、方法及安全保障措施。 5 所需监测项目、方法及建筑结构相应的允许值、报警值 6 所需材料、机具设备、劳动力安排及施工进度计划。 7 施工安全组织保障体系。 8 应急处置预案。 相关安全验算书(建筑主体承力结构需局部拆除的, 必须对房屋的主体结构安全性进行验算,需临时加固的JGJ202-2010《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pdf,还应 对临时加固结构的安全性进行验算)。

10.2.1拆除工程由于对结构及荷载情况的不了解,曾出过重 大事故,本条增加了拆除之前要进行结构荷载及传递路径的分 析及拆除方案的制订。 屋面板不对称拆除时,会造成屋架的不均匀受力,屋架的 某些杆件内力可能会超过设计值,造成屋架失去稳定而破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