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200-2021 博物馆二维影像数据采集与管理规范.pdf

DB41/T 2200-2021 博物馆二维影像数据采集与管理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081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1/T 2200-2021 博物馆二维影像数据采集与管理规范.pdf

DB41/T 2200202

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22002021

HG/T 5312-2018标准下载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影像采集 影像管理 存储与归档 利用 附录A(资料性) 文物藏品影像、业务活动和日常工作影像采集登记表

DB41/T 2200202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博物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牛爱红、张得水、刘康、司秀琳、古花开、宋歌、韩静、宋兴、潘凌然、秦一、 薛滢滢、沈弘、郭亮。

DB41/T2200202

博物馆二维影像数据采集与管理规范

本文件规定了博物馆二维影像数据来 的术语和定义、影像采集、影像管理、存储与归档、 利用。 二维影像数据的采集与管理规范。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DA/T50 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规范 WW/T0011 馆藏出土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WW/T0015 馆藏丝织品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WW/T0017 馆藏文物登录规范 WW/T0018 馆藏文物出入库规范 WW/T0023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WW/T0027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博物馆二维影像数据 博物馆在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主要职能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用数字成像设备拍摄或扫描获得 以数字形式存储于磁盘、光盘等载体,依靠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二 维影像数据。

文物藏品本体及翻拍的历史影像;博物馆在收藏保管、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主要职能 及日常工作活动中产生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历史保存价值的影像

4. 2. 1文物藏品

DB41/T 2200202

文物藏品是由文物收藏单位正式入藏并登记入账,反映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物证,是国家历史记忆 和文化基因的具象载体,是博物馆事业的根本。文物藏品影像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基础,应采集以下影 像: a. 文物藏品本体全貌、正面、侧面、顶部、底部及局部纹饰、铭文、印记、款识等影像; b 文物藏品本体整体及局部拓片、线图等影像; C 文物藏品本体保存的相关实物(如储粮、储水、残类)等影像; d 文物藏品本体发生重大变化前后对比影像: e) 文物藏品入藏本单位前考古发掘现场、流转过程等历史影像; f) 文物藏品的复、仿制品影像; g 文物藏品征集、鉴定、入库排架、保管、提借等工作影像; h 其他与文物藏品相关工作的影像。

4.2.2业务活动与日常工作

4.2. 2. 1保护修复

保护修复工作是博物馆研究对抗自然力对藏品破坏的科学保护过程,文物保护过程中影像信息的采 集非常重要,可以保存文物原貌、记录修复过程、展示保护成果,为将来文物的再保护提供原始依据, 应采集以下影像: a 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博物馆文物环境监测、检测,布展材料环境安全性评价、展厅污染预评估 等工作过程的相关影像; 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中文物入藏前消毒、杀菌、除霉等工作过程中相关影像; C 保护修复前文物藏品保存环境、保存状况整体及局部病害等影像; d 保护修复过程中各项科学检测环节及使用红外、紫外、透视、显微等影像技术采集藏品特殊 性影像; 保护修复过程中对藏品实施技术处理过程中关键工艺的影像; f 保护修复后文物藏品整体及局部状况、包装囊匣、保存环境等影像; g 保护修复项目立项、论证、验收等相关活动的影像。

4. 2. 2. 2科学研究

4. 2. 2. 3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是文物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展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基本方式,也是 博物馆直接服务民众的重要手段,应采集以下影像: a)展览筹备、调研、大纲论证、评审等工作环节的影像; b)展览形式设计招标、论证、施工、结项验收等工作环节的影像; c)布展、撤展工作场景及文物藏品点交现状多角度影像:

DB41/T2200202

4. 2.2.4社会教育

4. 2. 2. 5日常工作

博物馆日常工作记录并保存看自身发展历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应采集以下影像: 博物馆建筑主体及附属建筑内外面貌的影像; 博物馆建筑改扩建和技术改造过程中论证、立项、施工、验收过程的影像; 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申信息采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项目建设等工作影像: d 博物馆艺术展演现场全景、演员特写、重要来宾观看与合影等影像; 重要来宾参观博物馆展览及相关职能部门、座谈、题字、交换纪念品等影像; 博物馆图书情报资料收集、编目、借阅管理等影像: g 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中日常管理、消防演习、应急演练等影像; h 博物馆后勤保障工作中设备安装、维护、操作等影像; 1 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论证、生产及销售工作等影像: J 博物馆主办、协办的重要工作会议、表彰大会、工青妇活动等影像; k 博物馆其他日常工作影像

采用数字照相机、非接触式专业数学扫描仪,对博物馆文物藏品和业务活动等进行拍摄、扫推 二维影像数据的采集方式。

采用数字照相机、胶片扫描仪、平面扫描仪,对博物馆藏品中单色相片、负片、彩色摄影文物 影像资料进行拍摄、扫描,获取二维影像数据的采集方式,

DB41/T 2200202

4. 4. 1 文物藏品

4. 4. 1. 1人员要求

戴品影像数据采集应由有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职

4. 4. 1. 2 场地要求

轰影场地的选址应最大限度减少文物的搬运和挪动。场地内分拍摄区、信息登记区,场地空间应 放拍摄台、灯光、相机、电脑、工作台等,同时应考虑拍摄文物大小所需要的拍摄距离。

4. 4. 1. 3设备要求

采集设备应满足: a) 采集设备应使用成像传感器尺寸≥24mm×36mm、单张照片有效像素≥2400万的数字相机 分辨率应达到4800dpi/in以上的扫描仪。相机镜头一般使用中焦距镜头,使透视无畸变; b 灯光应使用功率稳定、色温准确、显色指数在95%以上的灯光设备; 应配置大型三脚架或立柱式相机架; 背景纸应使用纯色背景纸,常规使用中灰色,也可根据特殊需要选用其他颜色

4. 4. 1.4 拍摄要求

文物出入库应符合WW/T0018的规定,影像采集过程中,除该器物的管理人员和承担相关任 务的工作人员,其他任何人不应接触文物或对文物施加影响,以确保文物藏品安全 b 采集设备应设置感光度(ISO)≤100、存储格式为无损格式加JPEG格式、色域应设定为范围 最大的色域选项、应在拍摄光环境内进行相机白平衡设置,并在文物旁边放置色卡进行预拍 并保存; C 拍摄时根据文物具体情况(质地、器形、尺寸)及用途,选择适当相机、镜头及背景纸,并 根据器物特点调整布光,以求准确表现文物藏品的原貌结构、质感、纹饰; 文物藏品影像具体采集应按照WW/T0017附录B中拍摄工作规范执行; e 文物保护修复具体采集内容按照WW/T0011、WW/T0015、WW/T0023、WW/T0027中关于文物 保护修复记录规定,并在文物旁边放置标尺色卡; f 文物复、仿制品拍摄时应放置具体复、仿制形式说明牌: 影像采集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根据拍摄顺序填写《文物藏品影像采集登记表》,并确保影 像与文物藏品总登记账信息建立正确的关联,

4.4.2业务活动与日常工作

DB41/T2200202

影像数据采集完成,应及时进行整理、分类、述选等工作,保留有效影像QX/T 96-2020标准下载,删除有明显技术问题和 内容缺陷的影像。

5. 2. 1 文物藏品

5.2.2业务活动和日常工作

收集、整理后的影像应永久保存,并建立备份和定期更新制度

DB41/T 2200202

6.1.1影像数据可采用建立层级文件夹的形式进行存储。一般应在计算机硬盘非系统分区建立“博物 馆二维影像数据”总文件夹,在总文件夹下依次按年度、类别、照片组建立层级文件夹,每一件文物藏 品和每一项业务活动均单独设立一个文件夹,作为该件文物和该项工作影像数据的根目录。 6.1.2每一文件夹内均附影像采集登记表,填写名称、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摄影者等要素,概括 解释每张影像数据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6.2.1影像数据的保存应采用硬盘、档案级光盘等作为长期存储载体。 6.2.2存储载体应为一式三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利用,一套异地保存。 6.2.3存储数字影像档案的载体应有专门的装具,且应在载体装具上粘贴标签,标签上注明载体套别 (封存保管、查阅利用、异地保存)、载体序号、保管期限、起始年度、终止年度和存入日期等。 6.2.4应建立博物馆影像信息数据库,利用服务器进行存储。

各类影像数据在拍摄采集完成后,应及时整理。在30天内入库存档

6.4.1二维影像数据的保管应符合DA/T50的要求。 6.4.2对存储影像数据的光盘每满4年进行一次抽样机读检验,JWC国际档案级光盘每满8年进行 次抽样机读检验,抽样率不低于10%,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恢复措施某中桥(连续梁)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