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导则(试行)(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6年5月).pdf

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导则(试行)(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6年5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305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导则(试行)(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6年5月).pdf

3.1机州市水文地质状况 杭州市区域内地表河系密布,主要河流有钱塘江、东苕溪、京杭大运河、杭 申甲线、杭申乙线、萧绍运河和上塘河等,其中钱塘江为最大水系,属感潮河流: 湖泊主要有西湖、白马湖、湘湖、西溪湿地等。 杭州市主城区地势整体呈现西高东低。西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属浙 北平原。杭州市区处在浙西中山丘陵向浙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午潮山、老焦山箕 立于西,半山、皋亭山婉蜓于北,屏风山、五云山绵亘于南,钱塘江奔流于东 市区的中部,吴山和宝石山又夹峙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是杭州市区山、水、 城融为一体的真实写照。杭州市的浅部地层沉积物来源主要有钱塘江(苕溪)的 河流相沉积物(粘土、粉土、砂卵石)和东海的海相沉积物(淤泥质土)。杭州 市土壤特性表见附录。

杭州市暴雨强度公式以及降雨特

3.2.1暴雨强度公式

首先是年际变化较大,多年最大年降水量为多年年平均值的1.87倍,而多年最 小年降水量只有多年年平均值的0.4倍,多年最大年降水量与多年最小年降水量 比值为2.27:1。全市年降水量的变差系数为0.16~0.22。其次是降水的年内分配 很不均匀,多年平均最大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3.6%18.9%。多年平均汛 期4~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3.7%,其余月份占全年的26.3%。多年平均连续四 个月降水占全年总量的50%55%,一般出现在5~8月或6~9月。降水主要系 梅雨和台风雨,从多年各月降水量分布情况看,杭州市西部及西南部主要由梅雨 为主,呈“单峰型”,北部和东北部则是梅雨、台风雨并存,呈“双峰型”。 (2)短时强降雨 杭州市的暴雨类型划分为台风暴雨、梅雨暴雨以及局地热对流暴雨三类。杭 州市的暴雨比例中,梅雨暴雨和热对流暴雨各占43.56%,台风暴雨占12.87% 杭州市短时强降水多发生在夏季的7、8月份,5、6月份的梅雨集中期也会出现强 降水。从最近十年看,9、10月份发生短时强降水的次数在逐渐增加。 3.3杭州市排水(雨水)系统现状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及气象条件的日益变化,城市排水设施还是无法适 应短历时、高强度的暴雨。特别是经历了“罗莎”、“菲特”台风严重考验城市排 水系统。台风期间,市区有上百处积水点,主城区上干户住宅进水,几十处道路 路段积水、交通受阻。 (1)城市快速发展后,按照原有标准设计的雨水管网已经不能适应“短历 时、强降雨”情况下的城市排水防涝要求。 (2)小区域的蓄水、滞水设施不足。十几年的高强度开发,城市的大部分 土地都已硬化,缺芝场地对雨水的滞蓄功能。径流雨水直接进入道路下的城市雨 水管道,加重了城市雨水管网的负担。 (3)杭州市雨水排水的主要出路是外排京杭运河(自排)、钱塘江。在汛期 长时间的降雨推高了运河水位,造成暴雨来袭时管道排水不畅,城市局部低洼处 容易积水。

首先是年际变化较大,多年最大年降水量为多年年平均值的1.87倍,而多年最 小年降水量只有多年年平均值的0.4倍,多年最大年降水量与多年最小年降水量 比值为2.27:1。全市年降水量的变差系数为0.16~0.22。其次是降水的年内分配 很不均匀,多年平均最大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3.6%~18.9%。多年平均汛 期4~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3.7%,其余月份占全年的26.3%。多年平均连续四 个月降水占全年总量的50%~55%,一般出现在5~8月或6~9月。降水主要系 海雨和台风雨,从多年各月降水量分布情况看,杭州市西部及西南部主要由梅雨 为主,呈“单峰型”,北部和东北部则是梅雨、台风雨并存,呈“双峰型”。 (2)短时强降雨 杭州市的暴雨类型划分为台风暴雨、梅雨暴雨以及局地热对流暴雨三类。杭 州市的暴雨比例中超高层建筑冬施安全施工方案,梅雨暴雨和热对流暴雨各占43.56%,台风暴雨占12.87%。 亢州市短时强降水多发生在夏季的7、8月份,5、6月份的梅雨集中期也会出现强 降水。从最近十年看,9、10月份发生短时强降水的次数在逐渐增加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及气象条件的日益变化,城市排水设施还是无法适 应短历时、高强度的暴雨。特别是经历了“罗莎”、“菲特”台风严重考验城市排 水系统。台风期间,市区有上百处积水点,主城区上干户住宅进水,几十处道路 路段积水、交通受阻。 (1)城市快速发展后,按照原有标准设计的雨水管网已经不能适应“短历 时、强降雨”情况下的城市排水防涝要求。 (2)小区域的蓄水、滞水设施不足。十几年的高强度开发,城市的大部分 土地都已硬化,缺芝场地对雨水的滞蓄功能。径流雨水直接进入道路下的城市雨 水管道,加重了城市雨水管网的负担。 (3)杭州市雨水排水的主要出路是外排京杭运河(自排)、钱塘江。在汛期 长时间的降雨推高了运河水位,造成暴雨来袭时管道排水不畅,城市局部低洼处 容易积水

3.4杭州市初期雨水污染现状情况

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总体技术

4.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总体技术路线 杭州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过程主要分为规划、设计、建设、维护四个 阶段,主要内容包括问题分析、控制目标、系统规划、建设实施、运行维护、效 果评估,通过全过程有机、长效的管理机制保障系统建设和运行。

4.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总体技术路线

4.2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总体目标

4.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具体控制指标

通过对杭州市核心雨水问题的分析,结合杭州低影响开发总体目标,有针对 性的提出杭州低影响开发具体控制指标,目标兼顾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 资源四个方面,主要落实的控制指标涵盖: ·径流总量控制; ·径流峰值控制; ·径流污染控制; 4.3.1径流总量控制指标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指标 杭州各类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其建设区域限定设计条件下,低影响开发设施建 成后雨水径流总量不超过建设前,全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宜在75%~85%。对应 的设计降雨量为21.1mm~30.7mm。 ·指标要点 (1)依据住房城乡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杭州市位于我国 大陆地区径流总量控制分区中的III区,雨水径流总量宜控制在75%≤α≤85%。 (2)在改建区域、绿化空间狭小或资金有限的场地,可按照低控制目标取 值,且在设计标准下旧城改造后的径流总量不超过改造前,不应增加既有或规划 的排水防涝设施的额外负担。 (3)在新建区域、绿化空间较大或有资金保障的场地,宜按照高控制目标 选取,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 4.3.2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径流污染控制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之一,污染物指标可采用悬 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重金属等。杭州市 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指标宜采用年SS总量去除率指标。各类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 其建设区域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建成后,年SS总量去除率宜达到40%以上,通过 采取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污染,减轻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保障水质安全。保障城市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水环 境质量标准》IV类标准 4.3.3径流峰值控制目标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也是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应与城市雨水管渠 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建立从源头到未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与管 理系统,共同达到内涝缓解要求,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按《室外排水设计 规范》(GB50014)中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30~50年一遇的标准执行

4.3.4雨水资源利用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涵盖雨水的下渗、减排、调蓄、利用等不同方面,雨水 的直接回用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杭州雨水资源丰富,属于水质性缺水。结合杭 州“五水共治”中“保节水”的相关要求,应鼓励杭州市整体雨水资源收集回用,回 收雨水主要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浇洒、洗车、公厕冲洗等

5杭州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指引

(1)保护性开发。杭州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 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如坡地、洼地、水体、绿地 等)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2)水文干扰最小化。优先通过分散、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径流总 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等目标,防止城镇化区域的河道侵蚀、水 土流失、水体污染等。 (3)统筹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水系 现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各规划中有 关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容应相互协调与衔接。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要从规划入手,统筹考虑相关专业规划的衔接 以规划目标指标作为指导依据,优化空间布局,指引各地块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 方案。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相关规划关系如下:

5.3总体规划阶段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于2014年修编完成,近期规划不会进行修编。在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杭州市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通过杭 州自然气候条件、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 况、水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分析杭州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 建设情况及城市低洼积水、小流域山洪截流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低影响开发 雨水系统建设相关建设策略、原则。具体要点如下:

5.3.1保护杭州水生态敏感区 水是“杭州之魂”,将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 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划定城市蓝线,水域蓝线为 规划刚性控制线,严禁城市规划建设中侵占河湖水系蓝线,对于已经侵占的河湖 水系,应创造条件逐步恢复。 5.3.2合理组织地表径流 根据杭州中心城区地形和汇水分区特点,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 路,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有条件的地区延长汇流路径,在各个雨水分区内 优先采用雨水花园、雨水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径流雨水,并将该 类设施当作一种建设用地控制,并按照基础设施黄线进行刚性控制。 5.3.3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 根据杭州的水文地质条件、用地性质、功能布局及近远期发展目标,综合经 济发展水平等其他因素提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总体思路,并提出低影响开 发建设重点区域

5.3.1保护杭州水生态敏感区 水是“杭州之魂”,将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 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划定城市蓝线,水域蓝线为 划刚性控制线,严禁城市规划建设中侵占河湖水系蓝线,对于已经侵占的河湖 系,应创造条件逐步恢复。 5.3.2合理组织地表径流 根据杭州中心城区地形和汇水分区特点,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 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有条件的地区延长汇流路径,在各个雨水分区内 先采用雨水花园、雨水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径流雨水,并将该 设施当作一种建设用地控制,并按照基础设施黄线进行刚性控制。 5.3.3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 根据杭州的水文地质条件、用地性质、功能布局及近远期发展目标,综合经 发展水平等其他因素提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总体思路,并提出低影响开 建设重点区域, 5.4专项规划阶段 5.4.1水系专项规划 1)依据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城市水域、岸线、滨水区,明确水系保护范 杭州市主要河流有钱塘江、东曹溪,京杭运河等,分属于钱塘江、太湖两大 系。中心城区内主干河道蓝线控制在50米以上,绿线控制在30米以上;次干 道蓝线控制在25米以上,绿线控制在15米以上;支流河道蓝线控制在14米 上,绿线控制在8米以上。 2)保护城市水系结构的完整性, 优化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实现自然、有序排放与调蓄。城市水系规划应尽量 护与强化其对径流雨水的自然渗透、净化与调蓄功能,优化城市河道(自然排 通道)、湿地(自然净化区域)、湖泊(调蓄空间)布局与衔接,并与城市总体 划、排水防涝规划同步协调。 3)优化水域、岸线、滨水区及周边绿地布局,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5.4.1水系专项规划 1)依据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城市水域、岸线、滨水区,明确水系保护范 围。 杭州市主要河流有钱塘江、东曹溪,京杭运河等,分属于钱塘江、太湖两大 水系。中心城区内主干河道蓝线控制在50米以上,绿线控制在30米以上;次干 可道蓝线控制在25米以上,绿线控制在15米以上;支流河道蓝线控制在14米 以上,绿线控制在8米以上。 2)保护城市水系结构的完整性。 优化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实现自然、有序排放与调蓄。城市水系规划应尽量 呆护与强化其对径流雨水的自然渗透、净化与调蓄功能,优化城市河道(自然排 放通道)、湿地(自然净化区域)、湖泊(调蓄空间)布局与衔接,并与城市总体 现划、排水防涝规划同步协调。 3)优化水域、岸线、滨水区及周边绿地布局,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城市水系规划应根据河湖水系汇水范围,同步优化、调整蓝线周边绿地系统 布局及空间规模,并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湖泊、主干河道、次干河道和支 流等分别控制河道水系和滨水用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4)明确水质目标区域,有针对性进行低影响开发控制 城市水系根据河湖水系的汇水范围、来水水质、处理设施以及自身环境容量 等,明确城市水系的不同水质目标区域,衔接城市河道、湿地、湖泊等的布局, 对河道水系和滨水用地提出基于水质控制或水量削减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5.4.2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城市绿地 系统规划应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基本 动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径流 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合理确定中心城区绿地和生态用地的布局和比例,积极推进下沉式绿地等低影响 开发设施建设。要点如下: 1)明确绿线控制要求,提出不同类型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 根据绿地的类型和特点,明确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 各类绿地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如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水面率等)和适 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 2)合理确定城市绿地系统海绵城市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统筹水生态敏感区、生态空间和绿地空间布局,充分结合地形因素,因地制 宜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用地规模和用地布局,充分发挥绿地的渗透、调蓄和净 化功能。 3)城市绿地应与周边汇水区域有效衔接。 在明确周边汇水区域汇入水量,以及预处理和溢流措施到位的基础上,通过 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种方式,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入到绿地规划 没计中,尽量满足周边雨水汇入绿地进行滞蓄的要求。 4)应符合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 可通过合理设置绿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换土或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 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和耐淹耐泡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

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 5)合理设置预处理设施。 径流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采用初期雨水弃流、沉淀、截污等预处理措施, 在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前将部分污染物进行截流净化, 6)充分利用多功能调蓄设施调控排放径流雨水。 有条件地区可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占地面积较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湿塘、 雨水湿地等,通过多功能调蓄的方式,对较大重现期的降雨进行调蓄排放。 5.4.3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 城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提出有效应对30~50年一遇的暴雨,中心城区应不 低于50年一遇,非中心城区应不低于30年一遇。规划中应明确提出城市低影响 开发雨水系统在城市排水防涝系统中的地位、作用、目的及典型用地低影响开发 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及峰值控制目标,兼顾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和雨水资源化目 标。通过合理布局具有缓解城市内涝功能的生态排水沟渠、雨水湿地、雨水塘等 设施,使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渠系统、超常规径流排放系统形成有机整 体,共同作用,实现杭州城市排水防涝的要求。 5.4.4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 城市道路是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应 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及控制目标,减少道路径流及污染物外排量,要点如下: 1)提出各等级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应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 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 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 铺装、渗管/渠等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建设 控制目标。 主干路:高等级道路以及立交桥的低影响开发雨水设计紧密结合机非分隔带 及道路两侧绿化空间,将道路雨水全部引入绿化带内进行源头处理,并通过绿化 带内土壤的下渗作用,使雨水尽可能入渗。无法通过绿地下渗的雨水再溢流到雨 水管道中进行排放,在雨水排放口末端设置雨水湿地、雨水塘等,进行末端生态 处理。人行道设置为透水铺装,人行道树池设置为生态树池,人行道部分雨水进

入生态树池进行源头处理。 次干路:雨水经雨水管道收集后,在雨水排放口末端设置雨水湿地、雨水塘 等,进行未端生态处理。人行道树池设置为生态树池,人行道部分雨水进入生态 对池进行源头处理。若次干路两侧无绿化带可以利用,在人行道上设置生态树池 部分道路初期雨水经生态树池处理后进入雨水管道,在雨水排放口未端设置雨水 湿地、雨水塘等,进行未端生态处理。 支路:一般支路上可用的机非分隔带或路侧绿地空间较少,所以在雨水排放 口末端设置雨水湿地、雨水塘等,进行未端生态处理。 2)协调道路红线内外用地空间布局与竖向 道路红线内绿化带不足,不能实现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要求时,可由政府主 管部门协调道路红线内外用地布局与竖向,综合达到道路及周边地块的低影响开 发控制目标。道路红线内绿地及开放空间在满足景观效果和交通安全要求的基础 上,应充分考虑承接道路雨水汇入的功能,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低 影响开发设施,提高道路径流污染及总量等控制能力。 3)道路工程规划应体现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 涵盖城市道路横断面、纵断面设计的道路工程规划,应在相应图纸中表达低 影响开发设施的基本选型及布局等内容,同时结合城市截污纳管等专项规划,合 理确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城市道路设施的空间衔接关系。有条件的地区应编 制专门的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规划设计指引,明确各层级城市道路(快速路、主 干路、次干路、支路)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和控制要点,以指导道路低影响开 发建设的相关规划和设计工作的开展。

5.5.1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确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能否真正实施的关键。控规应协 周相关专业,通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等方法,分解和细化海绵专项规划及相关专 项规划等上层级规划中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总体目标及要求,结合建筑密度、绿地 率等约束性控制指标,提出各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 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质率、雨水利用等控制指标,纳人地块规划设计要点,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点如下: 1)明确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各专项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 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指导下,根据城市用地分类(R 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 W物流仓储用地、S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的比例和特点进 行分类分解,细化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开发控制指标。控制指标可按城市建设类 型(已建区、新建区、更新改造区)、不同排水分区或流域等分区制定。有条件 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也可通过水文计算与模型模拟,优化并明确地块的开发控制指 示。具体地块控制指标包括: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绿色屋顶率、下沉式绿地比例 透水铺装率、雨水调蓄设施面积、径流污染物削减率等。 2)合理组织地表径流 统筹协调开发场地内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布局和竖向《城镇人行天桥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33-T1179-2019).pdf,使地块及道路 径流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 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充分发挥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作用。 3)统筹落实和衔接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 根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合理确定地块内的设施类型及其规模,做 好不同地块之间低影响开发设施之间的衔接,合理布局规划区内占地面积较大的 氏影响开发设施 4)提高地块兼容混合度,提倡紧凑城市发展模式 根据各类用地性质间的兼容性控制,合理安排混合用地,提高用地利用效率 5.5.2修建性详细规划 地块规划预评估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约束条件,绿地、建筑、排水、结 构、道路等相关专业相互配合,采取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 案,落实具体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空间布局、组合方式、设施规模、建设 寸序、资金安排等,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可通过水 文、水力计算或模型模拟,明确建设项目的主要控制模式、比例及量值(下渗 储存、调节及弃流排放),以指导地块开发建设

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选择要点: 1)注重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并与其他专业密 刃配合。 2)结合各地气候、土壤、土地利用等条件,选取适宜当地条件的技术和设 施,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植草沟、植 皱缓冲带等。恢复开发前的水文状况,促进雨水的储存、渗透和净化。 3)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包括截污净化系统、渗透系统 诸存利用系统、径流峰值调节系统、开放空间多功能调蓄等。地下水超采地区应 首先考虑雨水下渗,干旱缺水地区应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地区应结合景观 设计增加雨水调蓄空间。 4)设施布局。应根据排水分区,结合项目周边用地性质、绿地率、水域面 积率等条件,综合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与布局。应注重公共开放空间的多 功能使用,高效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并将雨水控制与景观相结合

州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指引

(1)符合本导则适用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在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工程设 计阶段开展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分项设计。 (2)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河湖水系、文物保护区、风景 名胜区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建设主体单位 作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 (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应结合生态环境、气候及土壤等现状条件与 向题,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提出的低影响开发径流总量、径流污染或径流流量 控制目标,设施布局、竖向等应与排水防涝规划相衔接。 (4)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的各阶段均应体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平面布 高、与园林绿化系统的竖向关系、与排水防涝系统的衔接关系、以及重要节点的 构造与做法等内容。 (5)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 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应与园林、道路交通、给排水、建筑等专业租协调。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合理构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环节: (1)资料准备 设计前应充分了解杭州市各片区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 可湖水系及湿地情况、水环境污染情况调查。 现状调研分析 通过前期资料准备分析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 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 (2)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

6.3不同用地类型低影响开发适用技术

6.3.1新建建筑与小区 (1)杭州新建建筑与小区一般绿地率较高,综合径流系数相对较低,可 利用空间条件较好某市政热力外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为低影响开发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平屋面或坡度较缓(小于15°)的屋顶宜采用绿色屋顶的方式;大面 积屋面雨水径流,优先引入建筑周围绿地中的雨水花园等生物滞留设施,下渗或 集中进行收集回用,雨水渗透设施设计应考虑对建筑基础的影响。如阳台有洗衣 废水,需与屋面雨水分离,单独设立排水系统,接入污水系统。 (3)在绿地适宜位置可增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塘、雨水湿地 等雨水滞留设施,充分利用小区内绿地滞蓄雨水;对于大型集中式调蓄设施宜设 排空设施与市政管线或附近泄洪水体连通。 (4)小区内非机动车道路、人行道、游步道、广场、露天停车场、庭院 宜采用渗透铺装地面:非机动车道路可选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人行道、游

步道可选用透水砖、碎石路面、汀步等;露大停车场宜选用植草砖、透水砖等; 广场、庭院可选用透水砖等。小区道路径流雨水优先集中引入周边的下沉式绿地 中滞留下渗;较大坡度道路转输处宜建生物滞留设施。 (5)有景观水体的小区应发挥其雨水调蓄功能,雨水径流经植草沟、雨 水花园等处理设施后作为景观水体补水水源,严格限制自来水作为景观水体的补 水水源,景观水体宜设计生态驳岸形式,并设溢流口。 (6)优先采用植草沟、渗透沟渠等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雨水径流, 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植草沟坡度不宜过大,若必须设置雨水管道,宜采 用截污挂篮、环保雨水口等措施;小区主路采取植草沟排水方式应铺设防渗设施 防治雨水下渗对道路路基的影响。 6.3.2建筑与小区改造 (1)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等老城区范围内多为老旧住区,土地 开发强度大,地表硬化率高,综合径流系数大,可利用地表绿化空间有限,低影 响开发改造面临一定的困难。 (2)平屋面或坡度较缓(小于15°)的屋顶且屋顶荷载能力高,可改造建 设绿色屋顶;建筑周边有足够绿地空间的居住区,优先利用绿地空间改造建设分 散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或集中的景观水体等多功能调蓄设施,对雨水进行调 蓄利用,同时应局部防渗避免渗透对建筑基础产生影响;对于建筑周边没有绿化 空间的居住区,可选择分散设置雨水桶/罐,或地下贮水池/蓄水模块,对屋面雨 水进行收集回用;对于混接阳台洗衣废水的雨水,回收利用时需设置预处理设施 进行处理。 (3)充分利用现有绿地改造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塘等调蓄雨 水;对于无空间改造的小区,可通过雨水转输设施(植草沟、渗透沟渠、雨水管 道)将雨水转输至周边集中绿地空间,建设大型集中式调蓄利用设施(如阶梯湿 地、多功能调蓄水景等)并设排放泵,溢流接入市政管线或附近行洪水体。 (4)小区道路路面有条件的情况下宜改造使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渗透 铺装,增加雨水的源头渗透减排。小区道路超渗雨水优先通过道路横坡坡向优化, 路缘石改造等方式引入周边的绿地空间进行调蓄、净化、渗透,对于较大坡度道 路转输处宜建生物滞留设施。对于空间不足且具有竖向优势条件的小区,道路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