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5-237-2021 预应力带肋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pdf

DBJT 15-237-2021 预应力带肋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785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 15-237-2021 预应力带肋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pdf

1.0.1为了在预应力带肋混凝土叠合板的设计、生产与施工 程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 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8度的地区,混 土环境类别为一类、二a类的楼板和屋面板。 1.0.3以下情况的预应力带肋混凝土叠合板设计除应符合本 程的规定外,尚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专项设计: 1楼板所处混凝土环境类别为二b类: 2楼板承受振动荷载且需做振动计算: 3薄弱连接楼板及受力复杂的楼板; 4板底表面温度大于100℃或有产生热源且表面温度经 大于60℃的工况。 1.0.4预应力带肋混凝土叠合板的设计、生产、施工及验收 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 规定

2.1.1预应力带肋底板

由预应力实心底板与板肋组成,经预先制作并用于预应力叠 合板的底板。

在预应力带肋底板上部浇筑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的后浇混 凝七

DB510100/T 193-2015标准下载2.1.3预应力带肋混凝土叠合板

在预应力带肋底板上后浇混凝土,并在后浇层内配筋形成的 叠合板,简称预应力叠合板

由梁与预应力带肋底板组成,并通过放置钢筋及浇筑混凝王 后浇层而形成的装配式楼盖。

Ccon 预应力筋张拉力控制应力值: fpik 预应力筋极限强度标准值: ftk、fck 与施工阶段对应龄期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相应的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轴心抗压 强度标准值: f tk1 预应力带肋底板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fek1 预应力带肋底板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fi2 后浇层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fi2 一后浇层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Oet1、Ocbl 脱模和起吊工况荷载标准组合下构件控制截面 上、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Oct2、cb2 施工第一阶段荷载标准组合下构件控制截面上、 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ct3、Ocb3 荷载标准值作用下预应力叠合板控制截面上、 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B 板的计算宽度; L 板的计算跨度,取支座边内侧之间的距离: Wit 预应力带肋底板换算截面上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Wib 预应力带肋底板换算截面下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W2t 预应力叠合板换算截面上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Wan 预应力叠合板换算截面下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Y0 结构重要性系数; '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YQ 活荷载分项系数; YL 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 a 弯矩系数

3.1.1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后浇 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3.1.2混凝土力学性能标准值和设计值的取用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1.1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后浇

丝,其力学性能标准值和设计值的取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 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的相关规定,其直径不宜小于 5mmo 3.2.2搭接钢筋、支座负筋及其他构造钢筋宜采用HRB400级 钢筋:吊钩采用未经冷拉的HPB300级钢筋。钢丝及普通钢筋的 性能指标宜按表3.2.2执行。

表3.2.2钢丝及普通钢筋的性能指标

吊钩验算时,其抗拉强度设计值取为65N/mm

4.1.1本规程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 设计。

4.1.2预应力叠合板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与整个结构保持一致。

1预应力带肋底板:放张、脱模和起吊、施工第一阶段。 2预应力叠合板:施工第二阶段和使用阶段。 放张时应进行裂缝控制的验算;脱模和起吊时应进行承载力 和裂缝控制的计算或验算;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应进行承载力 裂缝控制和挠度控制的计算或验算

4.1.3预应力叠合板应按后浇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作为分界

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进行受力计算。 1第一阶段:后浇层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荷载由预应 带肋底板承担,按简支构件计算。 2第二阶段:后浇层混凝土已经达到设计规定的材料强度 荷载由预应力叠合板承担并考虑二次叠合的影响

4.1.5预应力叠合板及其与墙、梁及叠合板拼接应符合现

GB50010中相关构造措施的规定, 4.1.6预应力带肋底板和预应力叠合板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施工 时设置可靠临时支撑或采取免支撑施工。 4.1.7根据不同的支承情况,应按单向简支板或单向连续板计 算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板底预应力钢筋,叠合板后浇层支座负筋按 照连续板进行计算和构造

GB50010中相关构造措施的规定

算模型中的传力方式一致,分别进行楼板的水平抗拉和水平抗剪 计算。当进行楼板的水平抗剪计算时,楼板的计算厚度可取后浇 层厚度;当进行楼板的水平抗拉计算时,沿构件跨度方向的计算 享度取叠合楼板整体厚度,垂直构件跨度方向的计算厚度取后浇 层厚度。

4.2.1采用先张法放张时,预应力带肋底板截面边缘混凝土的 初始法向应力为扣除相应预应力损失后预加力在截面边缘产生 的法向预应力。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αcon不宜超过0.75fptk 且不宜小于0.60fpk。预应力损失、楼板截面边缘混凝土法向应 力等的取值与计算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有关规定,

4.2.2预应力带肋底板进行内力计算时,不同工况的均布荷载

1脱模和起吊时,预应力带肋底板按照承受均布荷载的受 弯构件进行正截面受弯验算,荷载取1.2倍底板自重和1.5kN/m 的脱模吸附力,且荷载不宜小于1.5倍底板自重:

式中:Q1k 脱模和起吊时均布荷载标准值(kN/m); Q1 脱模和起吊时均布荷载设计值(kN/m) gkl 预应力带肋底板自重标准值(kN/m):

Qik=max(1.2gkl+1.5,1.5gki) Q, = max (1.2)0)Ggkl + 1.50V0, 1.5 0

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取值: Y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 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取值; 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取值。 2施工第一阶段,预应力带肋底板按简支构件计算,荷载 括预应力带肋底板自重、后浇叠合层混凝土自重以及施工活 载

Q2k=gk1十gk2十qk1 O, = 202g (gk + gk2) + 0209k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2.3预应力叠合板应考虑二次叠合的影响,第一阶段延续的 恒荷载和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载应分别计算,按以下规定 取用。 1 第一阶段延续的恒荷载为预应力叠合板自重:

Q3k = gkl 十 gk2 O, = V0lG (gk + gk2)

式中:Q3k 预应力叠合板第一阶段延续的均布恒荷载标准值 (kN/m²) ; Q:一预应力叠合板第一阶段延续的均布恒荷载设计值 (kN /m²)。 2施工阶段,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载为面层、吊顶自 重和施工活荷载:使用阶段,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载为面 层、吊顶自重和使用阶段活荷载。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载,

Qk = gk3 + max (gk1, Jk2)

武中:Q4k 预应力叠合板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均布荷载标 准值(kN/m²); Q4 预应力叠合板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均布荷载设计 值(kN/m²); gk3 面层、吊顶自重标准值(kN/m²); qk2 使用阶段活荷载标准值(kN/m),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取值,也可根 据实际情况确定: ——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按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取值。

4.2.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按本规程第4.2.2条、第4.2.3 条取用相应工况的均布荷载设计值,按弹性分析或塑性内力重分 布分析进行内力计算。计算预应力叠合板的板端负弯矩设计值 时,只考虑其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均布荷载设计值产生的弯矩 4.2.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按本规程第4.2.2条、第4.2.3 条采用均布荷载标准值,按不出现裂缝的理想刚度进行内力计 算。预应力叠合板应分别计算第一阶段延续的恒荷载和到达第二 阶段后施加荷载的弯矩标准值,并满足本规程第4.4.5条的要求 4.2.6预应力带肋底板应按照单向板考虑,视不同工况的支承 条件按单向简支板、单向两跨等跨或单向多跨等跨连续板计算 可按以下简化方法计算内力。 1承受均布荷载单向板的弯矩标准值或弯矩设计值可按下 式计算:

4.2.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按本规程第4.2.2条、第4.2.3 条取用相应工况的均布荷载设计值,按弹性分析或塑性内力重分 布分析进行内力计算。计算预应力叠合板的板端负弯矩设计值 时,只考虑其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均布荷载设计值产生的弯矩

条采用均布荷载标准值,按不出现裂缝的理想刚度进行内力计 算。预应力叠合板应分别计算第一阶段延续的恒荷载和到达第 阶段后施加荷载的弯矩标准值,并满足本规程第4.4.5条的要求。

4.2.6预应力带肋底板应按照单向板考虑,视不同工况的支承

条件按单向简支板、单向两跨等跨或单向多跨等跨连续板计算, 可按以下简化方法计算内力。 1承受均布荷载单向板的弯矩标准值或弯矩设计值可按下 式计算:

式中:M 某工况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或弯矩设计值 (N · mm):

Q 相应工况的均布荷载标准值或均布荷载设计值 (kN /m²) ; B一板的计算宽度(m); L一一相应工况下板的计算跨度,一般取支座边内侧之间 的距离(m)。 承受均布荷载的单向板弯矩系数α取值见表4.2.6。

表 4. 2. 6 弯矩系数

注:单跨支座截面的弯矩系数为0.5,仅用于脱模和起吊或施工第一阶段设 可靠临时支撑计算支座负弯矩的情况,预应力带肋底板简化为单跨外伸 板,此时板的计算跨度L为板端至吊点或支撑点的距离。

4.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4.3.1预应力带肋底板及预应力叠合板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料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50010的规定。 4.3.2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叠合面应符合本规程第5.1.3条的规 定,可不对叠合面进行受剪强度验算。 4.3.3预应力带肋底板的两侧翼缘在施工第一阶段承受预应力 带肋底板自重、后浇层自重和施工活荷载,按悬臂构件计算的根 部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满足要求

4.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4.4.1预应力带肋底板和预应力叠合板在某工况下的截面边缘

法向应力为该阶段的预应力与外荷载作用下截面边缘应力的叠 加,应小于该阶段法向应力的限值。混凝土法向应力以受拉为

正,受压为负。 具体工况下的验算详见本规程第4.4.2条第4.4.5条

具体工况下的验算详见本规程第4.4.2条第4.4.5条。

4.4.2放张时,扣除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后,预应力带肋底板正 截面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截面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0.8fck ≤ Optl ≤ ftk 0.8fk≤ opbl ≤ fk

式中:Opt1、pbl 扣除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后换算截面上、下边 缘混凝土的法向预应力(N/mm²),按照本 规程第4.2.1条进行计算: ftkvfck 一一与施工阶段对应龄期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 度fu相应的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轴 心抗压强度标准值(N/mm) 4.4.3脱模和起吊时,预应力带肋底板在控制截面边缘的混凝 土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0.8fck≤Oet≤ftk 0.8fck≤ ocb1 ≤ ftk Mik + Opl Octl Wit Mik + Opbl Ocbl Win

式中:Octl、cbl 脱模和起吊工况荷载标准值产生在构件控制截 面上、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N/mm); Mik 脱模和起吊工况荷载标准值在控制截面上产 生的弯矩值(N:mm): Wit 预应力带肋底板换算截面上边缘的弹性抵抗 矩(mm); Wib 预应力带肋底板换算截面下边缘的弹性抵抗 矩(mm)。

4.4.4在施工第一阶段污水泵站及截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沉井_旋喷桩基),预应力带肋底板在控制截面边缘的混 凝士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4.4.4在施工第一阶段,预应力带底板在控制截面边缘的混

0.8feki≤Oet2≤ftk1 0.8fek1 ≤ Ocb2 ≤ fik1 Mak+ 0p2 Oct2 Wit M2k + O po2 Ocb2 Wih

Ocb2 施工第一阶段的荷载标准值产生在构件控制截 面上、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N/mm²); ftki 预应力带肋底板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N/mm²) ; fek1 预应力带肋底板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N/mm²); M2k 施工第一阶段荷载标准组合在控制截面上产 生的弯矩值(N·mm): Opb2 扣除第一批,第二批预应力损失后换算截面 上、下边缘混凝土的法向预应力(N/mm)。 施工第二阶段和使用阶段,预应力叠合板在控制截面 疑土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0.8fek2≤Oct3≤ftk2 0.8 fk ≤ Cah3 ≤fil

DB23T 3273-2022标准下载M3k M4k Oct3 Wit W2 Msk Ocb3 + Opb2 Wih

Mak Oct3 W2t M4k + O pb2 cb3 Wah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