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444-2022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pdf

DB14/T 2444-2022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4/T 2444-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9030
下载资源

DB14/T 2444-202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4/T 2444-2022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pdf

10.1.1由间道路系统由由间道和生产路两级组成。由间道为中级道路,除用于运输外,应能通行农业 机械;生产路末级道路,主要方便人工田间作业和田间管理。 10.1.2田间道与生产路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及生产方式,围绕田间道、生产路新建与改建进行。道 路改建以现有道路为基础,对路面进行平整、垫高、铺设,并开挖路边排水沟,提高道路标准;新建道 络根据项目区规划和农业生产需要进行修筑。 10.1.3田间道路的通达度一般应达到90%以上,占地比重一般控制在3%~5%以内

10. 2. 1间道布置原则

由间道布置原则有以下四点: 田间道要与项目区土地利用规划相相协调,与远景发展目标相一致; 田间道要充分利用项目区内地形地貌条件,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 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因地制宜,改善项目区内的交通和生产生活环境; 田间道应沿渠沟一侧布置,其高度应参照渠沟的渠顶高度而定,并与农田防护林相结合,做 到路、渠沟、林统一安排,相互协调; 各级道路做好衔接,形成方便的交通网络

山东省建筑工程价目表(2020) 10. 2. 2田间道布置形式

田间道与渠、沟常见的结合形式有“沟一渠一路”、“路一沟一渠”和“沟一路一渠”三种。“沟一渠一 路”是将道路布置在田块上端,位于灌溉渠道的一侧;“路一沟一渠”是将道路布置在田块下端,位于排 水沟一侧;“沟一路一渠"是将道路布置在灌水田块下端,介于渠道和排水沟之间。具体采用何种形式, 应视农机下地、物资运输、灌溉排水和道路扩展等要求进行确定。

10.2.3田间道道宽度

DB 14/T 24442022

生产路宽度一般为2.0m~3.0m。

10.3.3生产路路基

洼地及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地区路基宜高出地

10.3.4生产路路面

生产路面用具有一定粘性的素土夯实筑成,低洼地及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地区可铺15.0cm~20.( cm砂石垫层。

10. 3. 5纵横断面

生产路纵断面随地形变化而定,纵坡基本与农田纵坡一致,横断面可不设路肩及排水沟。

11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11. 1. 1 构成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由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坡面防护 风固沙工程和在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区范围内少量的生态脆弱区、敏感区以造林种草为主的提升 环境保护能力的生态恢复工程组成。

11. 1. 2农田防御标准

农田防御标准应符合以下规定: 梯由的防御标准:半干旱或其他少雨地区,采用20年一遇3h~6h最大降雨;其他地区采 用10年一遇3h~6h最大降雨; 堤岸防护工程的工程级别一般为4~5级,防洪标准采用10年~20年一遇洪水标准; 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的防御标准,采用10年一遇3h6h最大降雨; 拦沙坝、淤地坝只涉及库容<10万㎡的小型坝,其防御设计标准为10年~20年一遇24h 最大降雨,校核标准为3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淤积年限3年~5年; 坡面小型蓄排引水工程的防御标准为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路旁、沟底小型蓄排引水工 程的防御标准为10年~20年一遇3h~6h最大降雨; 灌区内的排洪沟,其防御标准可根据其流量的大小,采用5年~10年一遇最大降雨; 林地整地工程的防御标准为10年~20年一遇3h~6h最大暴雨量;各工程类型防御标准的 体内容见表21。

表21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防御标准

DB 14/T 24442022

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应符合以下规定: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后,项目区内林木绿化率不得降低,作物、牧草、荒草等其他植被的覆盖 率不得降低; 造林当年成活率必须满足:年均降水量在400.0mm以上的地区达到85%以上;年均降水量在 400.0mm以下的地区达到70%以上; 造林3年后林木保存率必须满足:年均降水量在400.0mm以上的地区达到80%以上;年均降 水量在400.0mm以下的地区达到65%以上。

11. 2农田林网工程

11. 2. 1农田防护株

11. 2. 1. 1农田防护林的布置

农田防护林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农田防护林的结构应根据防御灾害的性质确定,林带结构为通风结构或疏透结构; 农田防护林的布置应与田间道、固定沟渠相协调。主林带走向尽量与当地主风方向垂直,但 受地形条件等因素限制是,其最大偏角不得大于45°;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布置,但受地形地 物限制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 林带间距与林网控制面积应根据树高、林带结构、防御灾害的性质等确定,主林带间距不得 大于树高的25倍。

11. 2. 1. 2 主要树种

农田防护林树种的选择须从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特点出发,按照适地适树原则进行综合考虑。 木时宜适当搭配常绿树种。

11. 2. 1.3苗木规格

苗木规格应符合以下规定: 苗木规格不得低于国家标准2级苗木; 未制定国家标准的树种,各地应选择良种健壮大苗,阔叶乔木最小胸径不得小于3.0cm,针 叶乔木最小苗高不得小于1.5m。

11. 2. 1. 4 树种配置

DB 14/T 24442022

树种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农田防护林林带配置类型宜根据林带结构选择乔木混交林带或乔灌混交林带。其中乔木混交 适用于通风结构林带,乔灌混交适用于疏透结构林带; 通风结构林带一般2行~4行乔木,带宽6.0m8.0m;疏透结构林带一般4行或4行以上 乔木,配置2行或2行以上灌木,带宽8.0m10.0m。地少人多地区,主、副林带宽可通过 减少林带行数、适当密植、改变种植点配置等适当减小;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种植点配置方式一般为“品”字形与长方形

11.2.1.5造林密度

11.2. 1. 6裁植要求

栽植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各类型区按当地条件选择适当的整地方式。穴状整地挖穴的大小应大于苗木根系,直径在80.0 cm~100.0cm为宜,阔叶乔木的树坑深度,杨树树种为40.0cm~50.0cm,其他树种在60. cm以上;针叶乔木树坑深度50.0cm左右。晋北的干旱、半干旱区树坑深度可适当增加; 黄土丘陵防风固沙模式、风沙盐碱综合治理工程模式需在春季随整地随栽种,且宜在雨季来 临前或雨季进行整地;其他工程模式可于前一年的秋末冬初整地,春季或秋季栽植树木。

11.2.2梯田坎防护林

11. 2. 2. 1主要树种

各地区可根据当地种植习惯等进行选择。

11.2.2.2苗木规格

参照农田防护林相关苗木规格

11.2. 2.3裁植密度

裁植密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梯田田上可根据当地农民意愿及种植习惯栽植1行果树或乔木。乔木株距为3m~5m,果 树2.0m~3.0m;泡桐、柿、枣等宜适当稀植,株距宜6.0m~8.0m; 一首、黄花菜等草本植物可种植在田坎与田上,在田坎上栽植时品字形布置,株行距为0.5 mX0.5m

11.2. 2. 4裁植要求

量木采用分殖、条播或植苗春季或雨季造林;养木采用穴状整地植苗方法栽裁植,裁植要求参照农 木的相关标准;首、黄花菜等草本可春季条播种植,黄花菜也可春季或雨季分殖种植,

11.2.3护路护沟(渠)林

1. 2. 3. 1主要树种

11.2.3.2苗木规格

树木规格参照照农田防护林的相关标准。

本规格参照照农田防护林的相关标准。

11. 2. 3. 3树种配置

DB 14/T 24442022

树种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配置位置要求: 护路护沟(渠)林配置于道路与沟(渠)道两侧,或避开紧靠耕作田块的一侧配置, 项目区内田间道、支道和斗沟(渠)两侧宜栽植护路护沟(渠)林;生产路、农沟(渠)、 毛沟(渠)两侧宜种植灌木或草带;沟(渠)内坡水面线以下,不宜植林草; 植树行数视路岸、沟(渠)岸边宽窄而定,一般1行~2行。黄土丘陵区、土石山区以及普北 地区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配置2行,中南部平原地区可配置1行; 株行距应按树种的特性配置,乔木株行距一般为3.0m×2.0m,灌木株行距一般1.5m×1.0m; 护路护沟(渠)林的种植点配置方式为“品”字形或长方形

11.2.4护岸护滩林

11. 2. 4. 1主要树种

在岸坡侵蚀或崩塌严重的情况下,河岸上部林带要用速生和根深性的树种。各工程模式可选择的灌 木有:紫穗槐、杞柳、乌柳、沙棘、怪柳、沙柳等:乔木可选择旱柳、垂柳、杨树等。

11. 2. 4. 2 树种配置

树种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护滩林配置要求: · 在缓岸滩地的一侧或两侧,当滩地较长时,应采用栽植行方向顺着规整的导流线方向, 林带与水流方向呈30°~45°交角,营造"雁翅形”丛带林。每带栽植2行~3行乔木,每隔5.0 m~10.0m栽植一带,其宽度依滩地的宽度和土地利用的要求而定; 对面积狭小或季节性洪水泛滥的滩地,应采用灌木造林,分片、分段与水流方向垂直密 集成行插埋,行株距1.0mx0.5m。 护岸林配置要求: 陡岸造林:在3.0m~4.0m以下的陡岸造林,可以直接从岸边开始;3m~4m以上的高 陡坡造林,应于岸边留出一定距离,一般为2m左右; 平缓岸坡造林:临近水位一边,栽种3行~5行灌木柳,紧靠灌木可栽种几行乔木护岸林 带,常用的树种为耐水湿的杨、柳类乔木; 河岸的立地条件差,护岸林的营造,应采取乔灌混交方式,林带行数、宽度根据实际情 况确定。

11. 3. 1堤防工程

DB 14/T 24442022

11.3.1.1土地整治项目的堤防工程类型是均质土堤或浆砌石堤防,并以旧堤改造、堤防加固为主。应 原防洪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对象确定改造、加固后堤防的防洪标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堤防工程的堤顶高程按设计洪水位、风浪爬高和安全超高确定; 均质土堤一般为梯形断面,安全加高取0.3m0.6m;土堤预留沉降加高,采用堤高的3.0%~ 8.0%;堤顶宽度必须满足防汛、管理、施工、结构等要求,不小于3.0m;堤坡根据砌护情 况,为1:1.5~1:4; 浆砌石堤防安全加高一般取0.3m;堤顶宽不小于1.0m; 一地基应力应满足地基允许承载力的要求;堤防基础埋深应满足抗冲刷和冻结深度的要求。 11.3.1.2堤防护坡应采取工程措施护坡或生物措施护坡,护坡工程应设置在常年枯水位以上,应符合 认下规定: 一工程措施护坡采用砌石、混凝土预制板、土工织物软体排等; 砌石护坡分为单层干砌块石护坡、双层干砌块石护坡和浆砌石护坡。单层干砌石护坡、浆砌 石护坡厚大于30.0cm左右,干砌石护坡应有垫层,垫层采用砂、砾石或碎石、石渣等,厚度 不应小于10.0cm;混凝土预制板护坡厚为10.0cm;流速较小的河段,可采用土工织物软体 排护坡等; 浆砌石、混凝土护坡必须设置排水孔,孔径为5.0cm~10.0cm。孔距为2.0m~3.0m,宜 呈梅花型布置,此外还设置变形缝: 生物措施护坡宜采用灌木护坡,灌木护坡可参考护岸护滩林的相关标准执行

11. 3. 2护岸工程

11.3.2.1护岸工程类型

主地整治工程建设所涉及的护岸工程类型有坡式护岸、项式护岸,以及其它型式护岸,应符合以 现定: 一坡式护岸工程分为护基工程和护坡工程。护基工程采用抛石护基、石笼护基、柴枕护基等形 式,护坡工程采用干砌石护坡、浆砌石护坡、混凝土护坡、林草护坡等形式; 坝式护岸工程分为丁坝、顺坝及丁、顺坝相结合的"T”字形坝等型式。

11. 3. 2. 2护基工程布置

护基工程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抛石护基的块石粒径根据水深、流速、风浪情况确定,一般为20.0cm~40.0cm,并可掺合 一定数量小块石,堵塞大抛石的缝隙;抛石护基工程的边坡不得大于1:1.5;抛石的厚度为 40.0cm~80.0cm,不得小于抛石粒径的2倍; 石笼护基多用于流速大,边坡陡的地区;石笼护基宜用铁丝、荆条等材料做成箱形或圆柱形 内填块石、砾石或卵石;笼的网格大小以不漏失填充的石料为度,铺设厚度宜为40.0cm~50.0 cm; 柴枕护基上端应在多年平均最低水位处,其上应加抛接坡石;柴枕护基外脚必须加抛压脚大 块石或石笼等;柴枕的规格根据防护要求和施工条件确定,枕长为10.0m~15.0m,枕径为0.5

GB/T 37228-2018 公共安全 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响应要求11.3.2.3护坡工程布置

护坡工程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DB 14/T 24442022

护坡应根据堤防的等级、坡身结构、堤基、筑堤土质、护坡型式、堤高、施工及运用条件, 经稳定计算确定; 护坡要坚固耐久、就地取材、利于施工与维修,对不同地段或同一坡面的不同部位要选用不 同的护坡型式; 临水侧护坡的型式应根据风浪大小、近堤水流等情况,结合堤的等级、堤高、堤身与堤基土 质等因素确定,坡面宜采用砌石、混凝土护坡; 砌石、混凝土护坡与土体之间不需设计垫层,垫层采用沙、砾石或碎石、石渣等,沙石垫层 不应小于10cm; 砌石、混凝土护坡应设置排水孔,孔径为10cm~100cm,孔距为2m~3m,呈梅花型布置

11. 3. 2. 4丁坝

11.3.2.4. 1抛石工坝

坝心用乱抛堆或用块石砌筑,表面用较大抛石抛护,在比较松软的河床上或在水深流急处则先 作底,然后再抛石做成坝身。抛石丁坝坝顶的宽度宜采用1.0m~3.0m山东某体育中心照明安装施工组织设计,迎、背水坡度为1:1.5~ 头部分边坡可增大到3.0~5.0。

11. 3. 2. 4. 2 土心丁坝

坝身用粘性土料做成,外部用石块、柳石枕等耐冲材料围护,也可植活柳进行围护,沉排、柳石枕 抛石等护底;坝顶的宽度宜采用5.0m~10.0m,坝的上下游护砌坡度宜缓于1:1,护砌厚度可采用0.5m~ 1.0m。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