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521-202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DB64/521-202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64/521-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5.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61698
下载资源

DB64/521-202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4/521-202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尽量遵循准确统一的原则,尽力实现不同工程师计算结果的 致性。 2推荐采用月动态计算方法。动态计算的时间步长不应 大于1个月,动态计算的时间步长越短,计算结果越能反映建筑 负荷随时间的变化,计算精度越能满足工程设计中建筑热工性 能权衡判断的要求。

温度等多项指标。本标准只提了温度指标和换气次数指标,原 因是考虑到一般住宅极少配备集中空调系统,湿度、风速等参数 实际上无法控制。另外,在室内热环境的诸多指标中,对人体的 舒适性以及对供暖能耗影响最大的也是温度指标,换气指标则 是从人体卫生角度考虑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指标。 冬季室温控制在18℃,基本达到了热舒适的水平。本条文 规定的18℃只是一个计算能耗时所采用的室内温度,并不等于 实际的室温。寒冷地区,对一栋特定的居住建筑,实际的室温主 要受室外温度的变化和供暖系统的运行状况的影响。 换气次数是室内热环境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设计指标。冬季 室外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室内的卫生条件 但另一方面文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换气 次数。本条文规定的换气次数也只是一个计算能耗时所采用的 换气次数数值,并不等于实际的换气次数。实际的换气量是由 住户自己控制的。 此外,标准中还规定了不同房间的人员数量和照明、设备的 功率密度,以及逐时的人员在室率和照明、设备使用率。这样, 当计算采用不同时间步长时,可以进行相应的折算。例如:当采

平均计算时,可以得到表2中的

需要指出的是,进行权衡判断时,计算出的是某种“标准”工 况下的能耗,不是实际的供暖和空调能耗。本标准在规定这种 “标准”工况时尽量使它合理并接近实际工况。

新型有轨电车系统(试验段)正线轨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5.1.1供暖和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要求。本条文为强制性条

工程设计中,为防止滥用热、冷负荷指标进行设计的现象发 生,规定此条为强制性条文。《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 计规范》GB50736同样对此有强制性规定。 在实际工程中,供暖或空调系统有时是按照“分区域”来设 置的,在一个供暖或空调区域中可能存在多个房间,如果按照区 域来计算,对于每个房间的热负荷或冷负荷仍然没有明确的数 据。为了防止设计人员对“区域”的误解,这里强调的是对每 个房间进行计算而不是按照供暖或空调区域来计算。 户式多联机对工作介质集中处理并输送分配到多个末端 当作为工程设计的一部分时,也应执行本条规定。当居住建筑 空调设计仅为预留空调设备电气容量时,空调的热、冷负荷计算 可采用热、冷负荷指标进行估算。

5.1.2本条规定了室内外设计参数的取值原则

本标准所适用的各类建筑,对房间室内外设计参数的选用 应兼顾舒适和节能,不能过高,因此应严格执行各类建筑现行规 范的相关规定

5.1.3建筑冷热源和设备选择原则。

1.3建筑冷热源和设备选择原

随看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空调、供暖 的需求逐年上升。对于居住建筑选择设计集中空调、供暖方式,

还是分户空调、供暖方式,应根据当地能源、环保等因素,通过技 术经济分析来确定。同时,还要考虑用户对设备及运行费用的 承担能力。

5.1.4供热热源选择的优先顺序及技术要点。

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各种热泵的选用需要经过技术 经济比较决定是否优先采用 热电联产的余热潜力应充分发掘,包括尾部排热或中间抽 气。近年来的实际工程中已有很多成功应用。 总体来讲,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应根据适用条件和投资 规模确定该类能源可提供的用能比例或贡献率。当采用地源热 泉、空气源热泵系统为用户供冷/暖时,应根据项目负荷特点和当 地资源条件进行适宜性分析,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系统 次能源利用率应高于本项目可用的常规能源一次能源利用率。 当地可再生资源不足以支撑建筑的全部供暖需求时,应该 论证多能互补系统的可行性或者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复合应 用的形式,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和行动,用高品位的 电能直接转换为低品位的热能进行供暖,能源利用效率低,应加 以限制。 1对于不在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内,同时由于消防或环保要 求无法使用燃气、煤、燃油等各种燃料供暖的建筑,如果受上述 条件所限只能采用电驱动的热源供暖时,应采用各种热泵系统。 2如果建筑本身设置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例如大阳能 发电、生物质发电等,且发电量能够满足建筑本身的电加热需 求,不消耗市政电能时。充许这部分电能直接用于供暖, 3峰谷电价制度能充分发挥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调动 用户削峰填谷,缓和电力供需矛盾,提高电网负荷率和设备利用 率。因此在实施峰谷电价的地区,允许仅利用夜间低谷电开启

电加热设备进行供暖或蓄热;其他时段则不充许开启电加热 设备。 4随着我国电能生产方式的变化,全国各地区电能生产呈 现多元化趋势。各地的电能供应需求的匹配情况也不同。因此 如果建筑所在地区电能富余、电力需求侧有明确的供电支持政 策鼓励应用电供暖时,充许使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热源。 本条针对工程设计做出限制。作为自行配置供暖设施的居 住建筑,并不限制居住者选择直接电热方式自行进行分散形式 的供暖。

5.1.6电直接加热供暖系统必须分散设置的要

我区全年有5个月左右供暖期,时间长,供暖能耗占有较高 比例。近些年来由于供暖用电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致使冬李尖 峰负荷也迅速增长,电网运行困难,出现冬季电力紧缺。盲目推 一电锅炉及其他直接电热供暖系统,将进一步劣化电力负荷特 生,影响民众日常用电。因此,应限制应用直接电热进行集中供 暖的方式。 分散设置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热源时,系统惰性小、控 制灵活,可以及时呼应房间负荷的变化。这里的“分散”指对单 一用户的单个或多个房间供暖的小规模供暖方式,或集热源和 散热设备为一体的单体的供暖方式,如发热电缆、电供暖散热器 等。如果采用集中的电锅炉为热源,用电加热水,再用水作为热 谋对用户进行供暖,会带来初投资的浪费、效率的损失,增加额 外的水输送能耗,运行时又因多用户同时使用情况的差异带来 运行能耗的巨大浪费,是典型的高品位能源低用,需要予以禁止。

热能的重要指标,受集热器产品热性能、蓄热容积和系统控制措 施等诸多因素影响:如果没有做到优化设计,就会导致不能充分 发挥集热器的性能,造成系统效率过低;从而既浪费宝贵的安装 空间,制约系统的预期效益。为促进能源资源节纳利用,必须 对集热系统效率提出要求。 本条规定的太阳能集热系统效率量值,针对热水系统参照 厂现行国家标准《太阳热水系统性能评定规范》GB/T20095中 关于热水工程的性能指标:针对供暖和空调系统则根据典型地 区冬夏季期间的室外平均温度、太阳辐照度、系统工作温度等参 数,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GB/T6424、《真空 管型太阳能集热器》GB/T17581中合格产品集热器的性能限 直,进行模拟计算,并参考主编单位对数十项实际工程的检测结 果而综合确定。 集热系统效率的计算和测试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可再生 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50801实施。

5.1.8集中供暖系统的形式。

居住建筑采用续供暖能够提供较好的供暖品质。同时, 在采用了相关的控制措施(如散热器恒温阀、热力入口控制、供 热量控制装置如气候补偿控制等)的条件下,连续供暖可以使得 供热系统的热源参数、热媒流量等实现按需供应和分配,不需要 采用间歇式供暖的热负荷附加,并可降低热源的装机容量,提高 了热源效率,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对于居住区内的公共建筑,如果空置时间较长且经常出现, 在保证房间防冻的情况下,采用间歇供暖对于整个供暖季来说 相当于降低了房间的平均供暖温度,有利于节能。但宜根据使

用要求进行具体的分析确定。将公共建筑的系统与居住建筑分 开,可便于系统的调节、管理及收费。 热水供暖系统对于热源设备具有良好的节能效益,在我国 已经提倡了三十多年。因此,集中供暖系统,应优先发展和采用 热水作为热媒,而不应是以蒸汽等介质作为热媒

5.1.9对集中供冷系统应用的限制

我区居住建筑的夏李空调儿乎全部为间歇使用,且不同用 户之间同时使用系数低,如果在居住建筑中采用多户共用冷源 的集中空调某一中高中部电力增容施工组织设计,系统将长时间在较低比例部分负荷状态下运行,造 成能源浪费。因此出于节能考虑不提倡采用多户共用冷源的集 中供冷形式。 对于已确定使用热泵系统作为集中供热热源的居住建筑 可利用同一热泵系统和输配管网进行供冷,避免重复另设供冷 设施。

5.1.10集中供暖系统的热计量要求。本条文为强制性条

楼前热计量表和散热器恒温控制阀,新建住宅同时还要具备分 户热计量条件”。文件中楼前热计量表可以理解为是与供热单 应进行热费结算的依据,楼内住户可以依据不同的方法(设备) 进行室内参数(比如热量、温度)测量,然后,结合楼前热计量表 的测量值对全楼的用热量进行住户间分摊。 《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I173中第3.0.1条(强制性条文) “集中供热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必须安装热量计 量装置”:第3.0.2条(强制性条文):“集中供热系统的热量结算点 必须安装热量表”。明确表明供热企业和终端用户间的热量结 算,应以热量表作为结算依据。用于结算的热量表应符合相关 国家产品标准,且计量检定证书应在检定的有效期内。 由于楼前热表为该楼所用热量的结算表,要求有较高的精 度及可靠性,价格相应较高,可以按栋楼设置热量表,即每栋楼 作为一个计量单元。对于建筑用途相同、建设年代相近、建筑形 式、平面、构造等相同或相似、建筑物耗热量指标相近、户间热费 分摊方式一致的小区(组团),也可以若于栋建筑统一安装一块 热量表。 在管路走向设计时会出现一栋楼有2个以上入口,但此时2 个以上热表的读数宜相加以代表整栋楼的耗热量。

5.1.11 供暖空调系统的温控要求。本条文为强制性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新建建筑 或者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用热计量装 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用户能够根据自 身的用热需求,利用供暖系统中的调节阀主动调节和控制室温 是实现按需供热、行为节能的前提条件

以往传统的室内供暖系统中安装使用的手动调节阀,对室 内供暖系统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 温元件及自力式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 从而无法有效利用室内的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 热器和辐射供暖系统均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对 于散热器和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主要是设置自力式恒温阀、电热 、电动通断阀等。散热器恒温控制阀具有感受室内温度变化 并根据设定的室内温度对系统流量进行自力式调节的特性,可 有效利用室内自由热达到节省室内供热量的目的。 散热器恒温控制阀(文称温控阀、恒温器等)安装在每组散 热器的进水管上,它是一种自力式调节控制伐,用户可根据对室 温高低的要求,调解并设定室温。这样恒温控制阀就确保了各 房间的室温,避免了立管水量不平衡,以及单管系统上层及下层 室温不匀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当室内获得“自由热”(Free Heat,又称“免费热,如阳光照射,室内热源一一炊事、照明、电器 及居民等散发的热量)而使室温有升高趋势时,恒温控制伐会及 时减少流经散热器的水量,不仅可以保持室温合适,同时还可以 达到节能目的。 对于安装在装饰罩内的恒温伐,则必须采用外置传感器钢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传 感器应设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 散热器温控制阀各项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散热器 但温控制阀》GB/T29414的要求。 安装了散热器恒温阀后,要使它在运行中真正发挥调温、节 能功能,必须要有一些相应的技术措施。因为散热器恒温阀是 一个阻力部件,水中悬浮物会堵塞其流道,使得恒温阀调节能力

下降,甚至不能正常工作。同时,不可在供暖期后将供暖水系统 的水卸关,要保持“湿式保养”。另外,对于在原有供热系统热网 中并入了安装有散热器恒温阀的新建造的建筑,必须对该热网 重新进行水力平衡调节。这是由于一般情况下,安装有恒温伐 的新建筑水力阻力会大于原来建筑,导致新建建筑的热水量减 少,甚至降低供热品质。 室温控制可选择采用以下任何一种模式: 1模式1:“房间温度控制器(有线)+电热(热敏)执行机 构+带内置阀芯的分水器”。 通过房间温度控制器设定和监测室内温度,将监测到的实 际室温与设定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输出信号,控制电热 (热敏执行机构的动作,带动内置阀芯开启与关闭,从而改变被 控(房间)环路的供水流量,保持房间的设定温度。 2模式Ⅱ:“房间温度控制器(有线)十分配器十电热(热 敏)执行机构十带内置阀芯的分水器”。 与模式1基本类似,差异在于房间温度控制器同时控制多 个回路,其输出信号不是直接至电热(热敏)执行机构,而是到分 配器,通过分配器再控制各回路的电热(热敏)执行机构,带动内 置阀芯动作,从而同时改变各回路的水流量,保持房间的设定 温度。 3模式血:“带无线电发射器的房间温度控制器十无线电 接收器+电热(热敏)执行机构+带内置阀芯的分水器。 利用带无线电发射器的房间温度控制器对室内温度进行设 定和监测,将监测到的实际值与设定值进行比较,然后将比较后 得出的偏差信息发送给无线电接收器(每间隔10min发送一次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