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427-20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DB13(J)/T 8427-20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3(J)/T 8427-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67558
下载资源

DB13(J)/T 8427-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8427-20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设置收费健身房并可向业主提供优惠使用条件,本款也可得分。 第4款,楼梯间作为日常使用和应急蔬散等多功能场所,应 尽量采用自然通风,以提高排除进入楼梯间内烟气的可靠性,确 保楼梯间的安全;且楼梯间靠外墙设置,也有利于天然采光,本 款要求每单体建筑中至少有一处楼梯间具有天然采光、良好的视 野、充足的照明和人体感应装置,方便人员行走和锻炼。距离主 入口的距离不大于15m是为吸引人们主动选择走楼梯的健康的出 行方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总平面施工图景观施工图 (包含健身设施布局、健身慢行道路线、健身设施场地布置等) 建筑施工图(含平面功能布局、楼梯间位置)、电气施工图(含 楼梯间照明系统设计)等内容,及相关产品说明书。 评价查阅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及相关产品说明书

6.2.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6.2.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旨在保障且体现绿色建筑达到预期的运营效果。建筑至 少应对建筑最基本的能源资源消耗量设置管理系统,但不同规模、 不同功能的建筑项目需设置的系统大小及是否需要设置应根据实 际情况合理确定。 本条要求设置电、气、热的能耗计量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 计量系统是实现运行节能、优化系统设置的基础条件。能源管理 系统使建筑能耗可知、可见、可控,从而达到优化运行、降低消 耗的目的。 对于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电气等各部分能源应进

行独立分项计量,并能实现远传,其中冷热源、输配系统的主要 设备包括冷热水机组、冷热水泵、新风机组、空气处理机组、冷 却塔等,电气系统包括照明、插座、动力等。对于计量数据采集 锁率不作强制性要求无锡某多层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可根据具体工作需要灵活设置,一般 10min~60min采集一次。 对于住宅建筑及宿舍建筑,主要针对公共区域(如公共动力 设备用电、室内公共区域照明用电、室外景观照明用电等)提出 要求,仅要求每个单元(或楼栋)设置可远传的计量总表。 计量器具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 和管理通则》GB17167中的要求。 本条要求在计量基础上,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传输 存储、分析功能,系统可存储数据均应不少于一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能源系统设 计图纸、能源管理系统配置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产品型 式检验报告,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管理制度、历史监测数据 运行记录。

6.2.7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

本条旨在引导保持理想的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必须不断收集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测试数据。空气污染物传感装置和智能化技术 的完善普及,使对建筑内空气污染物的实时采集监测成为可能 当所监测的空气质量偏离理想阈值时,系统应做出警示,建筑管 理方应对可能影响这些指标的系统做出及时的调试或调整。将监 测发布系统与建筑内空气质量调控设备组成自动控制系统,可实 现室内环境的智能化调控,在维持建筑室内环境健康舒适的同时 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本条要求住宅建筑和宿舍建筑每户均应设置空气质量监控系 统,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应设置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本条文要求对于安装监控系统的建筑,系统至少对PM10、 PM2.5、CO2分别进行定时连续测量、显示、记录和数据传输,监 测系统对污染物浓度的读数时间间隔不得长于10min。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监测系统设 计说明、图纸、点位图等);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产品型式检 验报告,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管理制度、历史监测数据、运 行记录。

本条旨在准确掌握项目用水现状,提升节水管理水平,保障 人员用水安全。 第1款,采用远传计量系统对各类用水进行计量,可准确掌 握项目用水现状,如水系管网分布情况,各类用水设备、设施、 仪器、仪表分布及运转状态,用水总量和各用水单元之间的定量 关系,分析用水的合理性,找出薄弱环节和节水潜力,制定出切 实可行的节水管理措施和规划。远传水表应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 求分级安装,分级计量水表安装率应达100%。具体要求为下级 水表的设置应覆盖上一级水表的所有出流量,不得出现无计量支 路。 第2款,远传水表可以实时的将用水量数据上传给管理系统 物业管理方应通过远传水表的数据进行管道漏损情况检测,随时 了解管道漏损情况,及时查找漏损点并进行整改。 第3款,建筑中设有的各类供水系统均设置了在线监测系统, 第3款方可得分。

生活饮用水、非传统水源的在线监测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浑 浊度、余氯、pH值、电导率(TDS)等,雨水回用还应监测SS CODcr; 管道直饮水的在线监测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浑浊度、pH值 余氯或臭氧(视采用的消毒技术而定)等指标,终端直饮水可采 用消毒器、滤料或膜芯(视采用的净化技术而定)等耗材更换提 醒报警功能代替水质在线监测: 游泳池水的在线监测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H值、氧化还原 电位、浊度、水温、余氯或臭氧浓度(视采用的消毒技术而定) 等指标; 空调冷却水的在线监测项自应包括但不限于pH值(25℃) 电导率(25℃)等指标。 未列及的其他供水系统的水质在线监测项目,均应满足相应 供水系统及水质标准规范的要求。 水质监测的关键性位置和代表性测点包括:水源、水处理设 施出水及最不利用水点。监测点位的数量及位置也应满足相应供 水系统及水质标准规范的要求。 对建筑内各类水质实施在线监测,能够帮助物业管理部门随 时掌握水质指标状况,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应有报警记录功能,其存储介质和数据库应能 记录连续一年以上的运行数据,目能随时供用户查询。管理制度 中应有用户查询机制管理办法。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关设计文件(含远传计量 系统设置说明、分级水表设置示意图、水质监测点位说明、设置 示意图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含远传计量系统设置说明、

分级水表设置示意图、水质监测点位说明、设置示意图等)、监 测与发布系统设计说明,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漏损检测管理 制度(或漏损检测、分析及整改情况报告)、水质监测管理制度 (或水质监测记录)。

6.2.9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智能化服务系统包括智能家居监控系统、智能环境设备监控 系统、智能工作生活服务系统等。智能家居监控系统或智能环境 设备监控系统是以相对独立的使用空间为单元,利用综合布线技 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等将家居生活或 工作事务有关的设施进行集成,构建高效的建筑设施与日常事务 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和工作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 性,实现更加便捷适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第1款,可能会涵盖家电控制、照明控制、安全报警、环境 监测、建筑设备控制、工作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本款要求至少 实现3种类型的服务功能,以便提升用户感知度和获得感。住宅 建筑中常见的智能化服务功能有:空调、风扇、窗帘、空气净化 器、热水器、电视、背景音乐、厨房电器等的控制,照明场景控 制,设备系统出现运行故障或安全隐惠(包括环境参数超限)时的 安全报警,室内外的空气温度、湿度、CO2浓度、空气污染物浓 度、声环境质量等的监测,养老服务预约、就医预约等;公共建 筑中常见的智能化服务功能有:空调、风扇、窗帘、空气净化器 等的控制,照明灯具的分区、分时控制,安全报警(一般在安防系 统内解决,也可设置用户端报警提示),室内外的空气温度、湿度 CO2浓度、空气污染物浓度、声环境质量等的监测,会议室预约 就餐预约、访客预约等。上述预约功能一般可通过在社区服务小

报告。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管理制度、历史监测数据、运行 记录。

6.2.10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评价。在项目投入使用前评 价,本条不得分。 第1款,本款要求建立完善的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的操 作管理制度、工作指南和应急预案,并放置、悬挂或张贴在各个 操作现场的明显处。例如:可再生能源系统操作规程、雨废水回 用系统作业标准等。节能、节水设施的运行维护技术要求高,维 护的工作量大,无论是自行运维还是购买专业服务,都需要建立 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并在日常运行中应做好记录,通过 专业化的物理管理促使操作人员有效保证工作的质量。 第2款,本款要求物业管理机构在保证建筑的使用性能要求 投诉率低于规定值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与建筑用能系统的 耗能状况、水资源等的使用情况直接挂钩。在运营管理中,建筑 运行能耗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 (北京市可参考《民用建筑能耗指标》DB11/T1413)制定激励政 策,建筑水耗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制定激励政策。通过绩效考核,调动各方面的节能、节水 积极性。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相关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 急预案、运行记录。

6.2.1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评价。在项目投入使用前评

均日用水量,并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中给出的各项节水用水定额分别进行比较 计算平均日用水量时,应实事求是地确定用水的使用人数、 用水面积等。使用人数在项目使用初期可能不会达到设计人数, 如住宅的入住率可能不会很快达到100%,因此对与用水人数相 关的用水,如饮用、盟洗、冲厕、餐饮等,应根据用水人数来计 算平均日用水量;对使用人数相对固定的建筑,如办公建筑等 按实际人数计算;对浴室、商场、餐厅等流动人口较大且数量无 法明确的场所,可按设计人数计算。 对与用水人数无关的用水,如绿化灌溉、地面冲洗、水景补 水等,则根据实际水表计量情况进行考核。> 根据实际运行一年的水表计量数据和使用人数、用水面积等 计算平均日用水量,与节水用水定额进行比较来判定, 本条的平均值为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中上限值和下限值的算术平均值。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评价。在项 自投入使用前评价,本条不得分。评价查阅实测用水量计量报告、 实际用水单元数量统计报告、建筑各类用水的平均日用水量计算 书。 6.2.1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评价。在项目投入使用前评 价,本条不得分。 第1款,对绿色建筑的运营效果进行评估是及时发现和解决 建筑运营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绿色建筑运行的重要途径。 绿色建筑涉及的专业面广,所以制定绿色建筑运营效果评估技术 方案和评估计划,是评估有序和全面开展的保障条件。根据评估 结果,可发现绿色建筑是否达到预期运行目标,进而针对发现的 运营问题制定绿色建筑优化运营方案,保持甚至提升绿色建筑运

行效率和运营效果。 第2款,保持建筑及其区域的公共设施设备系统、装置运行 正常,做好定期巡检和维保工作,是绿色建筑长期运行管理中实 现各项目标的基础。制定的管理制度、巡检规定、作业标准及相 应的维保计划是保障使用者安全、健康的基本保障。定期的巡检 包括:公共设施设备(管道井、绿化、路灯、外门窗等)的安全 完好程度、卫生情况等;设备间(配电室、机电系统机房、泵房) 的运行参数、状态、卫生等;消防设备设施(室外消防栓、自动 报警系统、灭火器)等完好程度、标识、状态等:建筑完损等级 评定(结构部分的墙体,楼盖,楼地面、幕墙,装修部分的门窗 外装饰、细木装修,内墙抹灰)的安全检测、防锈防腐等DB31T 255-2020 集中式空调(中央空调)系统节能运行和管理技术要求.pdf,以上 内容还应做好归档和记录。 系统、设备、装置的检查、调适不仅限于新建建筑的试运行 和竣工验收,而应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性的工作。建筑运行期间 所有与建筑运行相关的管理、运行状态,建筑构件的耐久性、安 全性等会随时间、环境、使用需求调整而发生变化,因此持续到 位的维护特别重要。 第3款,物业管理机构有责任定期(每年)开展能源诊断。 住宅类建筑能源诊断的内容主要包括:能耗现状调查、室内热环 境和暖通空调系统等现状诊断。住宅类建筑能源诊断检测方法可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的有关规 定。公共建筑能源诊断的内容主要包括:冷水机组、热泵机组的 实际性能系数、锅炉运行效率、水泵效率、水系统补水率、水系 统供回水温差、冷却塔冷却性能、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风系统 平衡度等,公共建筑能源诊断检测方法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公 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优化公共 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工作,北京市启动了《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

7.1.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

等)、节能计算书、建筑日照模拟计算报告、优化设计报告;评 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节能计算书、建筑日照模拟计算报告、优化 设计报告。

邯郸市道路工程B标段开元路施工组织方案7.1.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对没有供暖需求的建筑,仅考虑空调分区。对于采用分体式 以及多联式空调的,可认定为满足空调供冷分区要求。 不同朝向、不同的使用时间、不同功能需求(人员设备负荷 室内温湿度要求)的区域应考虑供暖空调的分区,否则既增加后 期运行调控的难度,也带来了能源的浪费。因此,本条文要求设 计应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空调区域,应对系统进行分区 控制。 空调系统一般按照最不利情况(满负荷)进行系统设计和设 备选型,而建筑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是处于部分负荷状况的,或者 司一时间仅有一部分空间处于使用状态。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已经对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 (IPLV)提出了要求,本条文参照执行。 最终决定空调系统耗电量的是包含空调冷热源、输送系统和 空调未端设备在内整个空调系统,整体更优才能达到节能的最终 目的。规定空调系统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这个参数 呆证空调冷源部分的节能设计整体更优。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对空调系统的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 系数(SCOP)已提出了要求,本条文参照执行。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暖通专业施 工图纸及设计说明,要求有控制策略、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 计算说明、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计算说明);评价 查阅相关竣工图、冷源机组设备说明。

7.1.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