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407-2022 建筑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技术标准(完整清晰正版).pdf

DBJ50/T-407-2022 建筑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技术标准(完整清晰正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7002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0/T-407-2022 建筑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技术标准(完整清晰正版).pdf

是指在身份、位置、图像、环境、机电设备、安全等领域,集成 传感器和微处理器芯片等核心电子元器件,具备现场感知、数据 处理、智能控制与数据通信功能的基础设施

2.0.2智能感知系统intelligent perception system

是指利用互联网、局域网、物联网技术,集成各种具有建筑 息感知能力的感知设施,服务各种建筑智能应用、实现智能建 勺系统

DB14/T 1992-2020 天然氧吧评定规范.pdf2.0.3身份感知设施

是指基于密码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 只别对象身份感知、识别、鉴别和确认,实现智能识别等应用的 感知基础设施。

2.0.4位置感知设施Positioningfacilities

是指基于GPS、红外、蓝牙、射频等网络和通信技术,提供 位置点坐标,实现智能定位、分析和报警应用的智能感知基 设施。

2.0.5图像感知设施

是指基于机器视觉和图像采集技术,采集车牌信息、违规停 车、瞬时抓拍、视频记录和视频监控信息,实现智能处理和安全应 用的智能感知基础设施。

2.0.6环境感知设施

是指综合利用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建筑物内外的人口 密度、温湿度、有毒气体、烟雾、噪声、水污染、化学品、核辐射污染 等进行感知等功能的基础设施

2.0.7机电设备感知设施

是指综合利用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 筑物内外的供配电、给水排水、电梯扶梯、空气调节、设备能耗、 照明等设备等进行感知、监测和报警,实现机电设备健康运 勺智能感知基础设施。

2.0.8安全感知设施Securityawarenessfacilit

β安全感知设施Securityawarenessfacilities

是指综合利用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感知 人口密度、建筑安全性、建筑内环境安全、行为安全和其他突发事 件等涉及建筑安全信息的能力,实现各种安全管理、控制和应用 的智能感知基础设施

3.0.1建筑智能感知设施的建设包括设计、施工、验收及运 护等环节。

备、安全的信息感知能力,集成各智能感知设施的基础

3.0.4建筑智能感知设施建设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0.5智能感知设施建设应遵循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0.5智能感知设施建设应遵循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同步验 原则,

4. 1 建筑智能感知系统

4.1.1·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包括感知设施、通信网络 和应用软件。

7应提供直观、方便的管理工具,支持用户多级管理、权限 控制和审计

建筑智能感知系统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4.1.5建筑智能感知系统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将应用软件、数据资源、通信网络、 感知设施等组成一个完整协调的系统,并且系统应具备与各子系 统的联动能力; 2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各子系统应具有独立的监控功能; 3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可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定 制,能确保系统扩充的方便性和经济性; 4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具有报警管理功能,应有多级操作 权限管理功能,并且系统应支持多种报警传输方式。

1.6建筑智能感知系统的系统数据应包含下列内容:

4.1.6建筑智能感知系统的系统数据应包含下列内容:

1基础数据:通过感知层获取的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 2共享数据:共享交换产生的数据; 3业务数据:通过各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

4.2.1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遵循现行的数据共享交换规范《城

4.2.1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遵循现行的数据共享交换规 乡建设数据交换接口标准》DBJ50/T311等有关规定,系级 证较强的兼容性,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接口,预留给第三方系 接使用。

据等非结构化数据,以及结构化数据的接入能力,并支持海量多 源异构异网数据的接入能力。

4.2.3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有注册认证与鉴权机制,确

4.2.4建筑智能感知系统接

能够按需对接其他第三方平台。

4.2.5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支持对系统接口进行授权管理和分

2.5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支持对系统接口进行授权管理和久 管理,能够对系统接口调用进行控制及统计,并能够对系统持 的异常状态进行监测

4.3.1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根据数据业务安全要求设置安全等 级,并设置安全防范管理等要求,运用电子信息、信息网络和安全 防范等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安全维护。

4.3.1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根据数据业务安全要求设置安全等

4.3.2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采取通信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合理

4.3.3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采取入侵防范、访问控制等网络边 界安全防范措施。

4.3.3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采取入侵防范、访问控制等网

3.4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应采取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安全计 环境防护措施。

4.3.5建筑智能感知系统中涉及大员身份隐私信息类的

4.3.7建筑智能感知系统各子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信息 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GM/T005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视频安防监 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和《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 范》GB50396等有关规定。

5. 1 身份感知应用

认、身份识别应用等。身份感知应用的感知功能应根据感知范围 和运行管理要求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 具有联网及脱机运行能力: 2具有远程控制功能; 3具有人工开关功能; 4 具有数据传输功能; 具有语音播报、支持语音对话功能; 6 具有信息确认功能。 5.1.2 建筑智能身份感知应用应包含但不限于表5.1.2的规定 配置。

表5.1.2建筑智能身份感知应用配置表

主:O一应配置:0一宜配置:O一可配置

5.1.3建筑智能身份感知设备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5.1.3建筑智能身份感知设备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智能卡门锁与移动终端识别门锁应安装在各类建筑有 8

入控制需求的空间或场所; 2指纹门锁应安装在对安全等级需求较高的空间或场所, 应避免水、粉尘污染指纹识别器: 3人脸识别闸机应安装在有人脸识别需求的空间或场所 安装位置应避免逆光,做好防水措施; 4车库闸机应安装在各类建筑中有车辆管理需求的停车 场、车库等的出入口位置。

1指纹类安全需满足《信息安全技术指纹识别系统技术要 求》GB/T37076中的基本规定,重要建筑安全等级应满足增强 要求; 2人脸识别平均响应时间应小于3秒,并应参照《出入口控 制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GA/T1093中的相关规定; 3车库闸机应识别车牌类型标准的民用车牌、军警车牌、新 能源车牌等,并应符合《停车库(场)出入口控制设备技术要求》 GA/T 992 中的相关规定; 4身份感知设备数据传输方式应支持网线、POE、光纤、无 线其中一种,传输数据格式应符合《公共数据交换格式》GA381 中的相关规定

5.2.1位置感知应用包含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射频系统等, 能够对人员和设备精准定位,具有对各建筑内设施的安全性保障 功能。位置感知应用的感知功能应根据感知范围和运行管理要 求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具有远程控制设备功能; 2具有通信和信息交互功能 3具有对设备、人员等进行地理位置定位的功能;

4宜具有射频识别或红外感应器或超声波传感功能; 5 可具有设备、人员等轨迹显示、记录、存档功能。 5.2.2 建筑智能位置感知应用应包含但不限于表5.2.2的规先 配置。

注:一应配置:Q一宜配置:Q一可配置

置:0一宜配置:0=

2.3建筑智能位置感知设备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巡查点应布置在各类楼宇建筑有安保巡更需求的空间或 场所,现场设备安装应牢靠,高度应便于识读、易于操作; 2周界防范设备应布置于对安全及入侵预警有需求的空间 或场所,安装应避免强电磁干扰; 3无线定位标签应安装在楼宇大厅、中庭、休息区域、走廊 楼梯间、扶梯出入口、连廊、地下停车场附近等位置,应避开墙角 和障碍物。

1巡查点响应速度应小于1秒,在识读时应有光、声或震动 提示,并满足《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GA/T644中的相关规定 2周界防范设备应实现系统中报警、视频图像等各类信息 的存储管理,并满足《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中的相 关规定; 3主动红外报警器的红外光谱应并满足《主动红外入侵探 测器》GB10408.4中的相关规定; 4无线定位标签应具备防水功能

5.3.1图像感知应用包含了停车场的车牌识别及建筑内的监控

5.3.1图像感知应用包 系统等。图像感知应用的感知功能应根据感知范围和运行管理 要求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具有瞬时抓拍功能; 2 具有时间记录功能; 3 具有视频监控功能; 4 具有主动开关功能; 5 具有自动调焦、变倍功能; 6 具有良好抗强光照性; 7 具有可视化界面; 8 宜具有夜视功能; 数据。 5.3.2 建筑智能图像感知应用应包含但不限于表5.3.2的规定 配置

表 5.3.2建筑智能图像感知应用配置表

注:0一应配置:0一宜配置;O一可配

5.3.3建筑智能图像感知设备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

优企: 1人脸抓拍摄像机安装在各类楼宇建筑的主要出入口、 直等空间或场所,设在通道正前方;

2全景摄像机安装于各类楼宇建筑对全局监控要求较高公 共空间或场所,安装位置应避开强光; 3高空抛物AI摄像机应设置于高层建筑、住宅小区的外立 面或地面立杆,每台摄像机拍摄层数不宜多于12层; 4红外摄像机安装在有夜间视频监控需求的空间或场所, 安装位置应避免直射光源。 5.3.4 建筑智能图像感知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图像感知设备分辨率应不低于1920×1080; 2 图像感知设备应具有抓拍功能; 3 图像感知设备宜配置拾音器; 4 图像感知设备设计应符合《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 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 的规定

图像感知设备分辨率应不低于1920×1080; 2 图像感知设备应具有抓拍功能; 3 图像感知设备宜配置拾音器; 4图像感知设备设计应符合《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 言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的规定

5.4.1环境感知应用包含容建巩室内环境感知、公共活动区域 环境感知等,监测范围包括温湿度、噪声、空气质量等等。环境感 知应用应根据感知范围和运行管理要求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 具有环境感知和数据上报、报警等功能; 2具有采集温度、湿度功能; 3具有噪声监测、上报、显示等功能; 4根据建筑空间需求可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氧化碳 一氧化碳、氨、臭氧、甲醛、苯、甲苯、二甲苯、苯并芘、可吸颗粒 物PM1O、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等物质的监测等功能。 5.4.2建筑智能环境感知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按表5.4.2的 圳宝配里

表 5.4.2建筑智能环境感知设备配置表

注:O一应配置:O一宜配置:O一可配量

5.4.3建筑智能环境感知设备布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温湿度监测设备应安装在图书馆、休息区、储藏室等公共 空间四周; 2噪声监测设备应按需安装在对噪声敏感的公共建筑内; 3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应安装房间的四周,安装时应避 开通风口; 4室外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应安装在易发生气体泄漏处或施 工现场的主要工作区域,安装高度不应低于0.5m,

5.4.4建筑智能环境感知设备应符

1环境感知设备外壳应选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 2温湿度监测设备温度测量范围一40℃~十120℃,湿度测 量范围0%RH~100%RH; 3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应满足在温度0℃~十55℃、相对 湿度不大于95%RH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4室外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应满足在温度一25℃~十55℃ 相对湿度不大于95%RH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5.5机电设备感知应用

5.5.1机电设备感知应用范围包括给排水设施、供配电设施、暖 通空调设施、电梯扶梯、公共照明等机电设施。机电设备感知应 用的感知功能应根据感知范围和运行管理要求确定某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并符合下列

5.5.1机电设备感知应用范围包括给排水设施、供配

要求: 具有监测机电设备运行维护数据功能; 具有在机电设备故障时报警和定位功能; 3具有远程重启、时间校准等功能 5.5.2建筑机电设备感知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按表5.5.2的 规定配置

表5.5.2机电设备感知系统配置表

主:一应配置:0一宜配置:QO一可配置

5.5.3机电设施感知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支持无线传输方式; 2 响应时间应小于2秒; 3安装应符合监测要求,安装牢固,位置合理某高科技开发区道路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整体布局不 影响和干扰所监测设施的正常运行。

表5.6.2建筑智能安全感知系统配置表

注:0一应配置:0一宜配置:0一可配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