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293-2022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DB34/T 4293-2022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4/T 4293-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77460
下载资源

DB34/T 4293-202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4293-2022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 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一2022,经安徽省 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8月31日以第9号公告批准发布。 为便于广天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使用本 示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 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 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 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省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 全省新建城镇民用建筑节能标准设计、施工执行率达到100% 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碳建筑试点示范。开展以被动式 技术为主、主动式技术为辅,本土化零碳建筑技术集成研究,编 制零碳建筑适宜技术指南,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 建筑规模化发展。” 在我省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的背景下,本标 准充分吸纳国内外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上的理念和经 验,结合安徽地区的气候特征和生活习惯,对适合安徽省的近 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指标和措施开展充分研究分析,并提炼 形成标准条文,指导本地区的试点示范建设工作。特别是针对 建筑本体的气候响应设计、适应夏热冬冷特点的围护结构保温 与隔热设计、高湿度条件下的空气除湿处理,室内外温差不高 时的排风热回收应用等问题提出我省技术策略。填补我省近 零能耗建筑领域的认证体系的空缺,市场应用前景广阔。该标 准编制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为我省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提供 了技术支撑,对推动我省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0.2根据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

2019的规定,根据能耗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表现为三种形式, 即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及零能耗建筑,属于同一技术 本系。其中SL 451-2009标准下载,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水平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是 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级表现形式;零能耗建筑能够达到能源产需 平衡,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级表现形式。超低能耗建筑、近零 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三者之间在控制指标上相互关联,在技 术路径上具有共性要求。 因此,本标准除控制指标及特殊说明外,近零能耗建筑设 计、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及运行管理的技术措施和评价相关条 文均适用于超低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

2.U.2近苓能耗建筑(nearlyzeroenergybuilding)一词源 于欧盟。欧盟于2010年7月9日发布了《建筑能效指令》(修订 版)(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Directiverecast),要求各 成员国确保在2018年12月31日起,所有政府持有或使用的新 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建筑”要求;在2020年12月31日起,所 有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建筑”要求。由于欧盟成员国经济 不平衡、气候区跨度大、成员国可以以本国实际情况为基础、以 充分考虑节能技术成本效益比为前提,提出其“近零能耗”建筑 量化目标,并没有统一明确的量化节能目标。对于“近零能耗 建筑”,欧盟各国也存在不同的具体定义,如瑞士的“近零能耗 房”(Minergie,也称迷你能耗房或迷你能耗标准),要求按此标 准建造的建筑其总体能耗不高于常规建筑的75%(即节能 25%),化石燃料消耗低于常规建筑的50%(可理解为节省一次 能源5o%);如意大利的“气候房”(climatehouse,Casaclima), 指建筑全年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在30kWh/(m²·a)以 下;再如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assiveHouseInstitute)提出的 “被动房”(也称被动式房屋、被动式住宅,passivehouse),指通 过大幅度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利用高效新风热回 收技术,将建筑供暖需求降低到15kWh/(m²·a)以下,从而可 以使建筑摆脱传统的集中供热系统的建筑,其技术路线为通过 被动式手段达到近零能耗,也属于“近零能耗建筑”的一种类型。 总之,近零能耗建筑是以能耗为控制目标,首先通过被动 式建筑设计降低建筑冷热需求,提高建筑用能系统效率降低能 耗,在此基础上在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超低能耗、近零能 耗和零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是以超低能耗建筑为基础,是达到 零能耗建筑的准备阶段。近零能耗建筑在满足能耗控制目标 的同时,其室内环境参数应满足较高的热舒适水平,健康、舒适 的室内环境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基本前提

2.0.3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发展的更高层次

专用输电线路输送至建筑使用

2.0.9建筑能耗综合值为换算到标准煤当量的建筑

量,体现了建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能耗 范围为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的终端能 耗。其中通风系统的能耗为新风处理的能耗,考虑到其他机械 通风的不确定性,准确计算难度大,且能效提升潜力有限,因此 本标准中建筑能耗综合值不考虑这部分能耗。为方便比对,计 算中需将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等建筑终端能 耗通过平均低位发热量和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 量,相应计算方法见本标准附录A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2.0.112.0.10、2.0.11这两项指标反映了建筑自身的热冷需 求水平。包括处理新风所需的热冷需求。针对居住建筑,标准 中该指标是约束性指标,相应计算方法见本标准附录A能效指 标计算方法

声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是近零能耗建筑重要 技术指标。我国现行相关标准主要对建筑门窗幕墙的气密性 作了规定,但并未对建筑整体气密性能提出要求。建筑整体气 密性能与所采用外窗自身的气密性、施工安装质量以及建筑的 结构形式有看密切的关系,其中,精细化施工与保证良好气密 性有直接关系。气密性需要在建筑建成后利用压差法或示踪 气体法等方法进行实际检测,但良好的设计是实现建筑气密性 的基础。设计阶段设计师应该整体考虑建筑的气密性,无其对 关键节点的气密性的保证进行专项设计,以保证建筑整体气密 性的实现相应的测试方法见本标准附录C建筑气密性检测方法,

2.0.16建筑气密性要求作为近零能耗建筑、超低能表

的关键指标,是国内建筑节能工作中的新要求,目前,进行气密 性处理所使用的气密性材料已在国内项目中大量应用,但气密 生材料种类多样,国内也没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对其进行 规定。防水隔汽材料具备传统防水和隔绝水蒸气渗透的功能

2.0.17防水透汽材料具备传统防水和能使部分水蒸气渗透出 围护结构的功能,可以是防水透气膜,也可以是其他建筑材料。

3.0.1建筑设计应根据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建筑被动 式设计、主动式高性能能源系统及可再生能源系统应用,实现 近零能耗建筑。 综合国内外发展经验,在建筑迈向更低能耗的方向上,基 本技术路径是一致的,即遵循因地制宜“被动优先,主动优化 的设计原则,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合理确定技术策略,通过被 动式设计降低建筑冷热需求和提升主动式能源系统的能效,充 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平衡和替代,最大幅度 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主要途径依次为: 1最天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被动式 设计,近零能耗建筑规划设计应在建筑布局、朝向、体形系数和 使用功能方面,体现节能理念和特点,并注重与气候的适应性 通过使用保温隔热性能更高的非透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 更高的外窗、无热桥的设计与施工等技术,提高建筑整体气密 性,降低供暖需求。通过使用遮阳、自然通风、夜间免费制冷等 技术,降低建筑在过渡季和供冷季的供冷需求; 2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建筑大量使用能 源系统和设备,提升能源系统和设备效率,其能效的持续提升 是建筑能耗降低的重要环节,应优先使用能效等级更高的系统 和设备。能源系统主要指暖通空调、照明及电气系统; 3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可再生能源系统使用对建 筑能源消耗进行平衡和替代。充分挖掘建筑本体、周边区域的 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对能耗进行平衡和替代。如建筑节能目 标为实现零能耗,但难以通过本体和周边区域的可再生能源应 用达到能耗控制自标的,也可通过外购可再生能源达到零能耗 建筑目标,但需以建筑本身能效水平已经达到近零能耗为前提

3.0.2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是提升建筑能效的基本前提,超 低、近零、零能耗建筑虽能效指标不同,但室内环境参数均应满 足较高的热舒适水平,因此,本标准规定的室内环境参数和能 效指标为最根本的约束性技术指标。 本标准要求来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即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 和能效指标为性能目标一利用模拟计算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 逐步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能月标要求。 本标准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均统一适用于超高超大的、功能 复杂、类型特殊的建筑。一栋有示范意义的超高超天、功能复 杂、类型特殊的近零能耗建筑会产生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提 升公众认知,对同类型建筑起到榜样作用,对建筑政策产生积 极推动,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社会影响力。但这类建筑其功 能复杂、室内环境要求高、能源系统复杂,在体形、功能等方面 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实现近零能耗建筑有一定难度一同时,现 有国际和国内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的工程经验主要集中在建筑 面积20000m²以下,目前对超高超大建筑的近零能耗设计经验 尚不充分。因此,超高超大、功能复杂、类型特殊的近零能耗建 筑,应组织专家和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运行方共同参与专 项论证.应通过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重点对建筑设计、室内环 境参数、能效指标、能源系统、施工方案、运行策略等内容进行 论证,确保其科学合理地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目标。

3.0.3不同于现行节能建筑设计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是以能

耗为控制目标,设计达标判定不以具体建筑体形系数、窗墙比、 围护结构性能指标、冷热源设备系统性能系数、新风系统热回 收效率值、照明功率密度值等性能指标的取值为依据。 近零能耗建筑应采用更加严格的施工质量标准,保证精细 化施工,并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3.0.4近零能耗建筑的围护结构构造复杂,如在室内装修过

3.0.4近零能耗建筑的围护结构构造复杂,如在室内装修过

程中对其进行破坏.将导致气密性损坏大桥陆上墩台身施工方案,进而影响室内环 导致建筑能效下降,因此,近零能耗建筑应进行全装修

必宜(IBE)、德国的PHPP、英国的SBEM、WUF1都采用该方 法并与本国的评价体系深度结合,用于建筑的性能化评价,并 取得较好的效果; 3涵盖建筑所有用能产能系统。软件内设能源系统应能 够基本涵盖目前建筑常用用能产能系统,包括暖通空调、照明 生活热水、电梯系统的能耗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产能量,同 提供默认参数和用户自定义参数两种设定模式,以增强评估工 具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4计算便捷快速并直接输出计算报告。软件在完成计算 周期后应以PDF文档的形式直接输出包括建筑主要信息和计 算结果,并满足评价要求的计算报告,方便用户查看整体计算 情况,并保证计算报告的不可修改性,同时减少整理计算结果 的烦穴工作量。

4.0.2室内空气质量是室内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新风对于改

式中:Qmin 最小设计新风量(m/h); 居住面积(m²); h 房间净高(m); n 最小设计新风量设计换气次数(次/h),按表4一1 选取。

二1最小设计新风量设计换气次

注:人均居住面积为居住面积除以设计人数或实际使用人数。

4.0.3影响室内噪声因素主要包括室内自身声源和来自室外 的噪声。室内噪声源一般为通风空调设备、日用电器等;室外 噪声源包括来自于建筑其他房间的噪声(如电梯噪声、空调设 备噪声等)和来自建筑外部的噪声(如周边交通噪声、社会生活 噪声、工业噪声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H大华府商业及恒大剧院 钢筋专项施工方案(33P).docGB50118中规定了各类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允许噪声级的 要求。

门窗产品的性能水平,气密性能定为8级或更高;抗风压性能 和水密性能与建筑外门窗使用地区、建筑高度等密切相关,与 节能性能无直接相关性,故符合相应标准规定即可。 一般来说居住建筑以外窗为主,窗墙面积比较小;而公共 建筑以透光幕墙(主要是玻璃幕墙)为主,窗墙面积比较大。外 窗(透光幕墙)的传热系数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E 50176的规定,并综合考虑建筑外窗(透光幕墙)的技术水平确 定,即在室内空气温湿度条件下外窗天部分区域(玻璃边缘除 外)不结露,并适当提高内表面平均辐射温度以提高室内热舒 适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