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499-2022 城市信息模型应用技术标准.pdf

DB13JT 8499-2022 城市信息模型应用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997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8499-2022 城市信息模型应用技术标准.pdf

总则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城市信息模型内容 6 4.1一般规定 6 4.2 模型分级 .8 4.3 模型和信息分类 .10 4.4 城市信息模型分类编码原则 .13 4.5城市信息模型创建与集成 ..15 5 城市信息模型数据 .17 5.1 一般规定 5.2 数据分类及构成. .17 5.3 数据融合.. ? .21 5.4 数据更新!.. 22 X 5.5 数据共享与服务 .22 + 6 城市信息模型应用 26 1 6.1 般规定 ...26 6.2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功能 26 6.3 城市信息模型应用. ...27 6.4 安全与运维 .29 附录A 城市信息模型数据精细度等级表 .31 附录B 工程建设项目数据内容及结构 92 附录C 物联网感知数据内容及结构 108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1.0.1为贯彻落实国家建筑信息化发展政策,支撑城市信息模型基 础平台建设及应用,规范河北省城市信息模型数据的分级分类与构 成、内容与结构、入库更新与共享应用,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城市信息 模型的创建与应用。 1.0.3城市信息模型的创建与应用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

2.0.1城市信息模型cityinformationmodeling(CIM)

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1 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 多维多尺度空间数据和物联感知数据东延线工程后海停车场出入线土建8标施工组织设计,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 信息有机综合体。 X

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 ? 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及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

在不同终端间发送、传输、接收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过程。

2.0.4数据共享datasharing

2.0.5数据融合datafusion

集成多数据源的多源异构数据及特征层、决策层信息,以产生 比任何单独数据源更有价值的信息的过程。

结构化数据也称作行数据,是由二维表结构来逻辑表达和实现 的数据,严格地遵循数据格式与长度规范,主要通过关系型数据库 进行存储和管理。

非结构化数据是数据结构不规则或不完整,没有预定义的数据 模型,不方便用数据库二维逻辑表来表现的数据。

2.0.8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

管理和表达城市信息模型,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 工作的基础性信息协同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关键性和实体 性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简称CIM基础平台。

2.0.10模型单元modeluni

信息模型中承载建筑信息的实体及其相关属性的集合,是工程 对象数字化表述。 ?I

关于数据的数据,即数据的标识、覆盖范围、质量、时间和空 间模式、空间参考系和分发等信息

web地图服务(WMS)是用于在web上显示GIS数据的最厂

一种采用预定义图块方法发布数字地图服务的标准化解决 2.0.14网络要素服务webfeatureservice(WFS) 为浏览器提供经过地理标记语言(GML)格式封装的地理 数据。

2.0.15网络覆盖服务webcoverageservice(WCS)

将地理 空间数据 通过地理覆盖(Coverage)的形式提供数字式 地理信息,可以用来描述任何随空间变化的地理现象。

3.0.1城市信息模型空间基准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CGCS2000)的投影坐标系或与之关联的城市独立坐标系,高程 基准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时间系统应采用公历纪元和北京时 间。 3.0.2城市信息模型应用体系的构建应以城市物质空间对象的三维 模型为载体,关联社会实体、物质空间全生命周期管理、监测感知 等相关信息,依托CIM基础平台和应用系统提供信息服务,支撑城 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城市信息模型应用体系的基本框架见 图3.0.2。

图3.0.2城市信息模型(CIM)应用体系基本框架

3.0.3城市信息模型应对城市物质空间对象进行数字化描述,常见

3.0.7城市信息模型应用应在CIM基础平台上进行协向工作、共享 与交换,并建立完善的存储、更新、共享与维护机制。 3.0.8应根据管理职责建立省级、市级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 3.0.9省级、市级CIM基础平台宜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与同 层级其它信息平台和系统宜实现接口开放、数据共享。 3.0.10城市信息模型及平台的建设应遵循动态发展的原则,根据建 设发展需求及时完善模型的种类和深度、平台功能和支撑保障。 3.0.11CIM基础平台的建设运行和城市信息模型应用应以保障信 息安全为前提,符合国家和行业数据安全和保密的有关规定,并建 立相关保障机制。

4.1.1城市信息模型内容应根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功 能进行创建、组织和应用。 4.1.2城市信息模型应体现城市物质空间对象的空间关系、领域关 M 系和系统关系,见图4.1.2,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K 1空间关系应以距离和拓扑关系表达城市信息模型单元的几 ? 何特性; 1 2领域关系应表达城市信息模型单元或其组合能够实现的专 业特性; 3系统关系应表达城市信息模型单元或其组合能够实现的功 能特性; 4城市信息模型单元应基于以上关系进行组合。

图4.1.2城市信息模型结构

4.1.3城市信息模型应包含建筑信息模型、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模型 资源环境信息模型,应以城市信息模型单元作为基本对象进行组织 和表达,其内涵关系如图4.1.3所示:

4.1.3城市信息模型应包含建筑信息模型、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模型

图4.1.5,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图4.1.3城市信息模型内涵关系图

1几何包含实体、空间等信息,用以描述对象形态; 2属性包括功能、时间等信息,用以描述对象特征; 3关系包含拓扑、作用等信息,用以描述对象间关系

图4.1.5 模型单元承载的信息类型

4.2.1城市信息模型可分为七级,每级模型主要内容、特征、数据 源精细度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17

表4.2.1城市信息模型分级

DBJT36-054-2019 江西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兼顾人防工程设计导则.pdf4.2.2城市信息模型CIM1~CIM7

1 CIM1级模型应根据实体对象的基本轮廓和高度生成的三 维模型或符号,可采用地形、遥感、GIS数据生成; 2>CIM2级模型应表达实体三维框架和表面的基础模型,表面 凸凹结构边长大于1.0m(含1.0m)应细化建模,表现为无表面纹 理的模型,可表达为建筑单体,可采用倾斜摄影和卫星遥感等方式 组合建模; 3CIM3级模型应表达实体三维框架、内外表面的标准模型 表面凸凹结构边长大于0.5m(含0.5m)应细化建模,表现为统一 纹理的标准模型,可采用激光雷达、三维扫描、倾斜摄影、近景摄

影等方式组合建模: 4CIM4级模型应表达实体三维框架、内外表面细节的精细模 型,对应建筑信息模型几何精度G1级,表面凸凹结构边长大于0.2m (含0.2m)应细化建模,表现为与实际纹理相符的精细化模型,可 采用激光雷达、三维扫描结合倾斜摄影、人工建模、BIM等方式组 合建模; 5CIM5级模型应满足模型主要内容空间占位、功能分区等需 求的几何精度,对应建筑信息模型几何精度G2级、非几何信息细 度N1级~N2级,可表达建筑分层分户,可采用BIM和人工精细 建模、激光点云等方式组合建模; ? 6CIM6级模型应满足模型主要内容精细识别需求的几何精 度,对应建筑信息模型几何精度G3级、非几何信息细度N2级~ N3级,可采用BIM和人工精细建模、激光点云等方式组合建模: 7CIM7级模型应满足模型主要内容高精度渲染展示、产品管 理等高精度识别需求的几何精度,对应建筑信息模型几何精度G4 级,非几何信息细度N3级~N4级,可采用BIM和人工精细建模、 激光点云等方式建模。

4.2.3模型单元精细度分为几何精度和非几何信息细度,具体执行

4.3.1城市信息模型应包含地形、行政区、建筑、交通设施、水系、 植被、场地、市政设施、管线管廊、地下空间、地质、城市部件等 模型,分类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 代码》GB/T13923和行业标准《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CJJ/T157

4.4.1城市信息模型分类编码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信息

图4.4.2编码结构

1大类编码应采用6位数字表示,前2位为大类代码,其余4 位用“0”补齐; 2中类编码应采用6位数字表示,前2位为大类代码福州某道路互通立交照明施工组织设计,加中类 代码,后2位用“0”补齐: 3小类编码应采用6位数字表示,前4位为上位类代码,加小 类代码; 4细类编码应来用8位数字表示,在小类编码后增加两位细类 代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