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T 281-2018 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标准

CJJ/T 281-2018 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CJJ/T 281-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52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199192
下载资源

CJJ/T 281-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T 281-2018 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标准

7. 2 混凝土工程 47 7. 3 墩顶梁段施工 48 7. 4 悬臂节段施工 49 7.5 边跨现浇段施工 49 7. 6 合龙 50 8 施工监控· . 52 8. 1 般规定 52 8.2 实施 52 8.3 控制精度 53 质量验收… 54

2.1.2挂篮一般由承重、锚固、悬吊、行走、模板及作业平台 等几大系统组成,其主要系统如图1所示。

2.1.4挂篮锚固系统及部分行走系统见图2。 2.1.5挂篮悬吊系统组成如图3所示。 2.1.6挂篮行走系统组成如图4所示。 2.1.7一般情况下,在墩顶梁段施工时,可搭设托架进行支撑。 如果墩顶梁段的长度较小,无法放置两台挂篮,则一种方式是采 用联体挂篮,另一种方式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利用托架完成1 号块的施工后再进行挂篮的安装

2.1.8本条所说的非弹性变形量是指挂篮经过预压荷载作用 卸载后不可恢复的变形值。

3.0.1悬臂浇筑专项施工方案一般可根据招投标文件、施工合 同、设计文件、相关技术标准等的要求以及全桥施工组织设计, 结合各个墩台的高度及周围地形、地质、水文、交通等条件进行 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审批 通过后,由施工单位进行现场的技术交底。 3.0.4进行预压试验的目的是消除挂篮在加载状态的非弹性变 形并测量挂篮的弹性变形值DB22T 265-2020 铬铁中硅和磷含量的测定 酸溶、碱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合理设置悬臂浇筑梁段的立模 高程。 3.0.8本条对悬臂 控的范围进行了规定

3.0.8本条对悬臂浇筑梁桥应进

对于连续梁桥、连续刚构桥随着跨径的增大,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风险和技术难度随之增大,当主跨跨径大于100m(含100m), 根据相关标准应进行施工监控;对于主跨跨径在60m至100m范 围内的悬臂浇筑梁桥建议进行施工监控,并且施工监控以线形控 制为主;主跨跨径小于60m的则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 要开展施工监控工作

4.1.1挂篮的设计目前一般是参照钢结构相关标准进行,并且 建议由专业单位进行设计。 4.1.2该条所说的变形值,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挂篮产生的最大 变形,包括了吊带变形的总和。

4.1.3本条是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挂篮总重量应包含挂篮自重、模板及作用于挂篮上的其

4.1.5挂篮总重量应包含挂篮自重、模板及作用于挂

也辅助设施重量。一般情况下最重悬臂梁出现在1号块,但有时 后续悬臂节段由于设计分块的长度大,也可能成为最重悬臂梁 段。本条中所规定的比值下限0.3,是为了避免挂篮系统设计过 轻导致变形较大而设定的。

4.2.9挂篮设计中实际选取的计算假定和分析模型应尽可能与 实际结构受力特点一致。计算采用极限状态法对挂篮的强度、刚 度和稳定性进行计算。挂篮强度、稳定性计算采用荷载基本组 合;刚度验算采用荷载标准组合,即不考虑分项系数。表4.2.9 中仅表示的是参与计算的各类荷载组合,不代表代数相加。实际 计算时应根据计算内容选择相应分项系数进行组合。对于行走系 统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尚应考虑1.3的行走冲击系数。

4.4.2联体挂篮是因墩顶梁段长度较小,挂篮无法按正常结构 拼装时,将两台挂篮主通过附加杆件联为一体。 4.4.3挂篮主桁架前支点与主桁架间、主桁架各杆件间如采用 焊接连接方式,不便于现场对焊接质量的检查与验收,挂篮使用 的风险较大,故本标准中推荐采用销轴连接方式。

4.4.2联体挂篮是因墩顶梁段长度较小,挂篮无法按

4.5.1挂篮的承重吊杆可采用多种材质,如钢带、精轧螺纹钢 等,而钢吊带的性能更为可靠,所以建议采用钢吊带。防松脱措 施一般是采用销轴连接,开口销锁住。 4.5.3本条规定的目的是确保锚固于斜面或曲面上的吊杆或锚 杆锚固端垂直受力。

4.5.3本条规定的目的是确保锚固于斜面或曲面上的吊杆或锚 杆锚固端垂直受力。

轨道刚度和强度确定,并且要考虑锚杆均衡承载。 4.6.4轨道前进方向的前端设置限位保险装置的目的是为了防 止挂篮行走时滑出轨道。 4.6.5前支座与轨道之间的相对运动有滑动与滚轮两种形式, 钢与钢之间的滑动系数为0.1~0.12(无润滑)、0.05~0.1(有 润滑),而滚动摩擦系数不大于0.01,当桥梁纵坡大于1%,挂 篮采用滚轮结构的前支座与反扣装置,会有自行滑动的趋势,设 计时需充分考虑,并设置防滑机构。

钢与钢之间的滑动系数为0.1~0.12(无润滑)、0.05~0.1(有 润滑),而滚动摩擦系数不大于0.01,当桥梁纵坡大于1%,挂 篮采用滚轮结构的前支座与反扣装置,会有自行滑动的趋势,设 计时需充分考虑,并设置防滑机构

4.7模板及作业平台系统

4.7.1采用钢模板且减少模板分块有利于保证梁体混凝土外观 质量。

4.7.1采用钢模板且减少模板分块有利于保证梁体混凝土外观

250mm之间,搭接长度过小或过大都易导致搭接处贴合不严产 生漏浆现象。

4.7.7作业平台步行板宽度不应小于600mm,是根据人体工 程学尺寸对照表”工作通道600mm~900mm确定;根据现行行 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要求,栏杆高度不 小于1.10m;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要求,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小于 1.05m,临空高度在24m及24m以上(包括中高层住宅)时, 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10m,本标准采用栏杆高度不应小 于1.10m。

5.1.3挂篮安装和拆除时应对称进行,这是为了防止出现两端 不平衡而发生倾覆事故,

不平衡而发生倾覆事故。

5.2.1挂篮一般建议由专业单位进行加工制作,因为在专业单 立的工厂内进行加工能够对构件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有所 保证。 5.2.4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热影响区域

5.2.1挂篮一般建议由专业单位进行加工制作,因为在专业单

5.2.4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热影响区域

5.2.4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热影响区域

5.3.3主要受力焊缝的安全检查应进行磁粉或渗透检查,确认 谋缝质量,避免因受力或疲劳产生焊缝裂纹。修复方案一般可采 用砂轮打磨、碳弧气刨、铲凿或机械等方法彻底清除。采用焊接 修复前,应清洁修复区域的表面。 5.3.5、5.3.6这两条不仅是对改制挂篮的要求,其他焊接施工 也应遵守。低温会造成钢材脆化,使得焊接过程的冷却速度加 快,易于产生萍硬组织,对于碳当量相对较高的钢材焊接是不利 的,尤其是对于厚板和接头约束度大的结构影响更大。本条对低 温环境施焊作出了具体规定。

5.4.1挂篮预拼装一般可根据场地条件、起重设备等因素,选

择合适的主桁架儿何形态进行。预拼装完毕确认合格后出

5.5.4由于此时挂篮主要构件已在地面进行了组拼,但构件整 体刚度不足,如果提升时各吊点的升降不同步,极易造成构件的 变形或节点的破坏。

5.5.4由于此时挂篮主要构件已在地面进行了组拼,1

5.5.7采用塑料套管或其他绝缘材料包裹精轧螺纹钢的目的,

一是为了防止精轧螺纹钢在使用过程中因电焊等原因造成损伤; 二是采用绝缘材料进行保护,可以避免吊杆或锚杆在过电后造成 力学性能下降而影响使用

5.5.8本条对于轨道顶面、轨间距的要求都是为了确保挂篮移 动的顺畅

5.6.3挂篮需要后退时,梁体断面内应无吊杆或锚杆,且应确

5.6.3挂篮需要后退时,梁体断面内应无吊杆或锚杆,且应确 定梁体翼缘板上的附加结构对挂篮后退无影响

定梁体翼缘板上的附加结构对挂篮后退无影响

6.1.1质检报告中应包含单件验收记录和预拼装验收记录等。 挂篮预压可采用水箱加压法、砂袋法、反拉模拟加载法等。 6.1.2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斜拉带、钢板吊带、精轧螺 纹钢筋吊杆等挂篮的主要受力杆不受损伤、烧伤。 6.1.4同一T构两套挂篮推进距离不得相差1m以上,此举的 目的是为了确保结构安全

6.3.3测量一般以挂篮初始位置作为基准状态,确定测量基点 和初始值;每套挂篮纵向宜设置不少于3个观测断面,并应根据 结构截面形式设置测点。观测内容一般包括挂篮主桁架各杆件应 力、后锚杆应力、吊带应力、竖向弹性变形。 6.3.6卸载完成后进行的测量应包括对挂篮变形恢复情况的相 关数过泉

6.3.7通过模拟荷载试验,可认为挂篮的非弹性变形已经消除。 施工时应根据挂篮弹性变形值调整底模标高,以使挂篮变形后梁 体线型满足设计要求。

6.4.4挂篮行走应对称进行,行走时两侧主桁架行程应保持 致,轴向正确

6.4.5挂篮行走时,应确保吊杆、模板等与挂篮分离,

6.4.5挂蓝行走时,应确保吊杆、模板等与挂蓝分离,开派专 人观察确保行走正常,挂篮、模板与箱梁或其他物品应避免发生 摩擦、牵挂,发现行走异常应立即停止,查明原因调整后再开始

行走。挂篮的调整可通过在挂篮承重主桁架与桥面间用手拉胡芦 予以调整。

6.5.1后锚固点的锁定是为了防止挂篮倾覆

0.5.1后镭固点的锁定是为了防正挂监项覆。 6.5.2、6.5.3挂篮纵向定位宜利用行走装置调整,模板就位应 利用吊杆和模板系统精确调整,误差应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 要求。 6.5.5挂篮就位检查应填写检查报告,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 重要情况及时汇报

6.5.5挂篮就位检查应填写检查报告,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 重要情况及时汇报。

6.5.5挂篮就位检查应填写检查报告,如发现问题应及

6.6.1加强挂篮使用期间的维护,能够提高挂篮在移动过程中 和节段混凝土浇筑时的安全性,所以在挂篮每次移动前和每个节 段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其进行检查。中间过程若发现问题或者隐 患,可进行针对性检查,及时解决问题或排除隐患。

7.1.2临时固结宜与桥梁结构一同设计。临时固结形式应根据 桥梁施工环境、承台尺寸、墩顶梁段形式综合确定,并应具有承 重能力强、稳定性好和易拆除的特点。 7.1.4多跨合龙时,应同时均衡对称地合龙。边跨合龙后,中 跨合龙前,应拆除墩、梁临时固结约束措施

7.2.1若挂篮下限位器、下锚带、斜拉杆等部位影响下一步操 作需切断钢筋时,应待该工序完工后,将割断的钢筋重新连接 7.2.3确定施工预拱度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作需切断钢筋时,应待该工序完工后,将割断的钢筋重新连接。 7.2.3确定施工预拱度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设计预拱度; 2 在荷载作用下已施工梁段的变形; 3 挂篮在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变形; 4 由混凝土预施应力和收缩、徐变引起的挠度; 5 由施工时温度变化引起的挠度。 7.2.4悬臂浇筑侧模宜采用大块定型模板,底模宜选用胶合板 或可拆卸的定型钢模,内模可采用胶合板及木模。内侧模的安装 宜在底板、腹板及横隔板钢筋绑扎完毕后进行。模板铺装后应根 据监测数据调整模板标高。内模与底模间宜设置拉杆进行定位, 防止浇捣混凝土时内模下移或上浮。

或可拆卸的定型钢模,内模可采用胶合板及木模。内侧模的安装 宜在底板、腹板及横隔板钢筋绑扎完毕后进行。模板铺装后应根 据监测数据调整模板标高。内模与底模间宜设置拉杆进行定位, 防止浇捣混凝土时内模下移或上浮。

7.2.6下腋角位置往往是混凝土浇捣的薄弱区域,月

位置附近设下料口,保证混凝土的填充量,提高混凝土的密 实度。

7.2.8梁段混凝土宜采用一次浇筑,当米用多次巩低凝工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邻两次浇筑混凝土的龄期差宜控制在7d以内; 2水平施工缝处内模宜按混凝土满模浇筑高度立模,以方 便施工缝凿毛和清理;底板浇筑时,混凝土应在底板和腹板交接 处下料; 3第二次安装内模时,应保持第一次所立模板紧贴混凝土 不松动,以防止第二次浇筑混凝土下溢影响混凝土表面质量;第 二次所立模板与既有模板应板面平齐、接缝严密; 4施工缝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F50相关要求。 7.2.9此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相邻标准梁段的混凝土龄期 不要相差过大。如果龄期相差过大,由于混凝土不同龄期下的收 缩和徐变不同,差异过大,将会导致成桥后的内力和线形与设计 不符,需要重新进行计算。所以建议相邻标准段龄期不超过14d 时间。 7.2.11对纵向预应力长钢束的张拉,宜通过试验确定其张拉程

7.2. 11 对纵向预应力长钢束的张

序和各项参数,张拉持荷时间宜增加1倍;当钢束的伸长值不能 满足要求时,可采取补张拉或反复张拉的措施,但张拉应力不得 超过设计规定的最大控制应力。横向预应力筋采用一端张拉时, 其张拉端宜在梁两侧交错设置。竖向预应力筋宜采取反复张拉的 方式进行,反复张拉的次数应以钢束的伸长值是否达到要求且是 否可靠锚固而定

7.3.1倾覆力矩应按单侧无挂篮和合龙等不利工况进行计算。 不利工况可能发生在下列情况下: 1单侧无挂篮的最不利工况是当两侧挂篮行走到最远端时, 对一侧挂篮先进行了拆除; 2合龙的不平衡力包括:合龙段质量的一半;合龙吊架质

量的一半和施工临时荷载等

7.3.6支架或托架的形式一般可根据桥墩高度和断面

础情况及梁体悬臂长度,墩底地形、地质、水文和交通情况,上 部结构荷载情况等因素经综合比选后确定使用

础情况及梁体悬臂长度,墩底地形、地质、水文和交通

7.4.1监测可分六种工况,即挂篮行走前后、混凝土

7.4.1监测可分六种工况,即挂篮行走前后、混凝土浇筑前后 和预应力筋张拉前后。对各工况下已施工及正在施工梁段的高程 变化情况,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合理调整后确定下一施 工梁段的施工立模高程。调整立模高程主要是调整待施工梁段前 端模板高程,模板后端应与已施工梁段连接牢固。 7.4.2分次逐步调整待施工梁段前端模板高程的目的是为了保 持梁体顶面及底面平顺,无明显凹凸变化。 7.4.5本条所确定的混凝土龄期和强度均参考现行行业标准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5

7.5.1边跨现浇一般采用支架法,当无法架设支架时,可采用 临时墩、贝雷梁或钢便梁等方式。为防止支架在连续梁施工过程 中产生不均匀沉降、倾斜,宜对支架安装范围的地基进行换填处 理,对桥址处原地面进行清理、整平和碾压,经地基检测符合要 求后,采用小型夯实机械分层填筑并压实,使其承载力满足施工 要求。地基基础应做好排水处理,基础不得浸水。邻近边跨合龙 段侧的底模及支架设计应考虑后期合龙时底模与已完成梁段的 搭接。

7.5.2支架预压的目的是检验支架及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

消除支架的非弹性变形和地基的沉降变形,测量出支架的弹性变 形。支架预压可采用砂袋加重或水箱加重等方法进行加载。 预压加载可按照预压总荷载的60%、100%、110%分三次 加载。每级加载完毕1h后进行支架的变形观测,测点布置在边

预压加载可按照预压总荷载的60%、100%、110%分三次 加载。每级加载完毕1h后进行支架的变形观测,测点布置在边

跨段的两端、 424 构形式,宜将测点布置在边跨截面的底、顶板中间位置和腹板中 间位置。支架预压荷载全部加载完毕后,宜每6h测量一次各测 点的变形值。 支架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及基础进行沉降量观测。支架预 压荷载全部加载完毕后,最后两次沉降量观测平均值之差不大于 2mm时,即可终止预压。预压荷载卸除时,应按照预压加载时 的分级逐步卸载,并在过程中进行沉降量的观测和记录。

7.6.2合龙段混凝土浇筑应尽量选择在温度变化较小的时段进 行,宜从每日凌晨(一天中最低气温时)开始,使整个混凝土初 凝过程处于升温状态,保证混凝土早期强度较低时不承受拉 应力。 7.6.3合龙段宜采取临时刚性连接,临时刚性连接构造可在每 个合龙段顶板、底板预埋刚性连接钢构,待合龙前将钢构连接。 预埋构件时要考虑避免与竖向预应力筋产生冲突。合龙段临时刚 性连接应提前完成一端的焊接工作,并应在一天中最低温度时进 行另外一端的焊接以完成锁定。 合龙时应特别注意临时刚性连接的焊接、合龙段临时束的张 拉及混凝土浇筑的先后顺序及紧凑性。 临时刚性连接的锁定是连续梁桥合龙段施工中的重要环节, 是结构体系转换的标志。特别在边跨合龙段,由于现浇段是在支 架上完成,其相对较为稳定,而悬臂端由于温度变化的影响会产 生下挠或上翘并伴有轴向变形,在混凝土早期强度不高未进行张 拉前,这些变形容易导致合龙段混凝土开裂,故需在合龙口设置 刚性连接。 为防止合龙段混凝土出现裂缝可将合龙段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提高一级,也可采用早强、高强、低收缩或微膨胀的水泥拌制的

7.6.4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悬臂浇筑施工时,是静定绘

系,梁与墩是临时固结;合龙后转换为超静定结构体系。因此在 转换体系时,应将临时固结尽快解除,将梁落于永久支座上,并 按高程调整支座高度和反力。这些工作均应按设计的规定进行。 滑动支座和现浇段的约束应及时解除,保证现浇段能随主梁 温度变化自由伸缩。解除临时固结后,应采取措施保证活动支座 的结构稳定,限制单悬臂梁发生过大纵向水平位移。 7.6.6压重可采用水箱、砂袋等方法,但需要将桥梁纵坡坡度 的因素考虑在内,大纵坡段宜采用砂袋进行预压

的因素考虑在内,大纵坡段宜采用砂袋进行预压

8.1.1监控计算包括设计符合性计算、事前仿真计算和实时仿 真计算;施工监测包括应力(内力)监测、线形监测、温度监测 和必要的环境影响因素监测。 8.1.2本条所说的施工监控是针对桥梁设计目标,通过施工过 程模拟分析、现场监测以及误差识别与预测,对桥梁施工过程中 的结构进行反馈控制,为实现设计要求的成桥结构受力与线形状 态提供技术支撑的全部工作总称。 自适应施工方法是指根据前几个节段施工实施的情况,与计 算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参数识别调整计算参数,使得理论计算参 数与实际参数相吻合,从而使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相 吻合。

工变形和使用过程中的活载、收缩徐变变形等多种因素后确定 的。合理的目标线形应当满足设计对结构状态的需要,因此需要 与设计沟通确认。

8.2.1监控方案应根据设计图纸、变更资料、施工组织设计和 专项方案进行编制。在施工前收集的设计图纸中应包含完整的设 计资料,如有设计变更应包含设计变更资料。本条说的施工预期 目标是指通过施工监控,达到桥梁的合理成桥线形和内力要求。 合理成桥线形是设计线形与预拱度叠加后的线形。

8.2.2施工监控开始前要根据设计施工流程及成桥目

应达到的线形及内力目标。施工监控分析的施工步骤应得到设计 和施工方的确认。

→浇筑混凝土一→张拉对应预应力。现场施工时,通过对浇筑后和 预应力张拉完成后高程测量,判断结构的实际变形响应是否与理 论计算一致,作为当前节段浇筑质量验收依据和后续节段浇筑时 高程控制参考。

节温差和日照温差两个部分。其中,季节温差对主梁挠度的影响 比较简单,由于其变化的均匀性,既不会使主梁发生挠曲,也不 会使墩发生偏转,而是通过使墩身产生轴向伸缩对主梁的挠度产 生影响;日照温差变形比较复杂,日照作用引起主梁顶、底板的 温度差,使主梁发生挠曲,同时,也会引起墩身两侧的温度差, 使墩身产生偏移。施工过程中,现场情况复杂,通过实时观测来 加以修正能够比较准确地考虑温度的影响。 8.2.11监控成果报告包含桥梁的设计理论数据和施工过程中的 监测数据,是桥梁运营过程中长期监测的起占

8.2.11监控成果报告包含桥梁的设计理论数据和施工过程中的 监测数据,是桥梁运营过程中长期监测的起点

SJZ 21501-2018 雷达环境适应性设计指南8.2.11监控成果报告包含桥梁的设计理论数据和施工过

..1态流架价王梁的成桥线形在施工过程中逐节段形成的, 旦形成就没有其他的调节方法,因此,各个施工阶段均应严格 控制其与设计线形的误差,总体线形应略高于设计线形以保证长 期变形后不低于设计线形,相邻节段过大高差可能导致桥面铺装 的增厚,间接增加恒载内力,对长期性能不利

8.3.2立模标高是对最终成桥线形控制最为关键的指标

是出的指标参考了多年实践的经验和相关施工规范的要求

9.0.2本条主要是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 量验收规范》CJJ2的规定进行扩展。 9.0.3本条主要是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F5O及《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的规 定进行扩展,重点补充了检验频率和方法。

9.0.2本条主要是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 量验收规范》CJJ2的规定进行扩展。 9.0.3本条主要是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F50及《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的规 定进行扩展,重点补充了检验频率和方法。

GA/T 490-2019 居民身份证机读信息规范9.0.2本条主要是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