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 2232-2019 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

JTG 2232-2019 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5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0952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TG 2232-2019 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

层破碎带、软硬岩层交界地带等,以及盾构、沉管隧道等在纵向采用接头连接的隧道结 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纵向可能产生较为复杂的内力响应,致使结构破坏或影响其正 常使用,该类隧道的纵向抗震性能需要重点考总。 时程分析法能较好地处理介质的非均匀性、各向异性、非线性及复杂几何边界条 件,可以全面考虑地震动的峰值、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并可以同时揭示隧道结构及周 围岩土体在地震全时段的动力响应特征,因此特别适用于大跨、重要、复杂及特殊隧道 结构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局部区段或纵向结构形式变化较大、空间效应显著的 隧道结构等。

格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C22

7.1.1抗震材料应满足隧道主体结构耐久性要求,避免抗震材料先于隧道主体产生 失效和破坏,丧失其自身的抗震功能甚至危及隧道主体结构的安全选择考虑其抗震效 果的同时还应权衡其经济合理性,综合考虑选用。 7.1.2通过国内外有关隧道工程地震研究及设计调研以及根据“5·12”汶川大 地震隧道等震害调查及机理分析,山岭隧道洞口段结构主要受地震惯性力的影响而发生 破坏,边仰坡发生开裂和跨塌,隧道洞身则由于受到围岩变形约束力,随围岩变形而产 生不同程度破坏,因此针对不同的震害机理合理采用不同性质性能的材料:洞身衬砌材 料采用较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人村砌材料可添加钢纤维、聚酯纤维等,提 高混凝土延性、抗折性、抗拉性、韧性等,增强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于洞身地质不 良的段落往往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洞门墙、洞内装饰材料、风道隔板等附属构件通过 采用轻质材料减小结构自身质量从葡减小其地震惯性力,避免地震引起破坏或坠落而影 响行车安全。

7.2.2对山岭隧道衬砌和明洞建筑材料的规定,是根据结构自身的特点,在满足受 力要求的前提下,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确定的最低要求,设计中可以结合围岩级别等工 程具体情况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措施等级为四级的三车道隧道衬砌材料宜添加纤维材 料,以改善结构抗震性能。基于对国内隧道地震后的病害调查,发现对于深理和地质条 件较好的段落,隧道病害很少,因此主要针对抗震设防段提出最低要求。 7.2.3目前盾构隧道管片及沉管隧道管节使用材料和断面形状有多种,但一般多采 用混凝土管片(节),本条对于混凝土强度的规定主要基于这两种隧道的工法及结构特 上出市可件入工租国流业指量

7.4.3相关混凝土试验表明,在相应的地震作用的快速加载条件下,其动态强度都 较静态强度增长约20%。国内外已有试验表明DB35/T 1826-2019 人造石材用不饱和聚酯树脂通用技术条件,混凝土的动、静态弹性模量差别不大。 由于静态弹性模量考虑了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徐变影响,动态弹性模量可较其静态值提 高30%

8.1.1钻爆隧道、盾构隧道、沉管隧道和明挖隧道结构形式差异性较大,难以采用 统一的模式进行抗震计算与验算,需要根据各类结构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抗震计算与验算 方法。 8.1.2根据抗震性能要求确定强度和变形验算内容和指标,抗震验算是在抗震性能 要求确定后确定合适的验算目标性能,目前主要选取应力水平(强度)、使用功能(变 形量、裂缝宽度、接头张开量等)、隧道稳定性。具体容许指标考虑结构物重要性、地

9.1.1根据大量震害资料的调查发现,隧道埋深对其地震破坏程度影响很大:当埋 深大于50m时隧道破坏程度明显减小,埋深在300m以下隧道较少发生严重破坏。 山岭重丘区公路经常会遇到桥梁与隧道相接的情况,因为两者结构动力特性差异显 著,发生地震时,可能会造成桥梁或隧道结构发生严重震害例如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 路卧龙连接线烧火坪隧道,进口与氓江大桥相接,“5:12汶川地震中,隧道洞口与 桥台错台达40cm,且隧道与桥梁均发生较为严重的震害,特别是桥梁,梁体发生平面 旋转、移位等。因此,对于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可通过合理选线、结构优化等措施, 尽可能避免桥隧相接。 01组名证

山岭重丘区公路经常会遇到桥梁与隧道相接的情况,因为两者结构动力特性差异显 著,发生地震时,可能会造成桥梁或隧道结构发生严重震害例如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 路卧龙连接线烧火坪隧道,进口与氓江大桥相接,“5:2汶川地震中,隧道洞口与 桥台错台达40cm,且隧道与桥梁均发生较为严重的震害,特别是桥梁,梁体发生平面 旋转、移位等。因此,对于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可通过合理选线、结构优化等措施, 尽可能避免桥隧相接。 C 9.1.2很多研究表明,连拱隧道因其特殊的结构形式,地震中较非连拱隧道更容易 破坏。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中墙反复受到拉压作用,中墙与主体结构相连部位可能发生 剪切破坏,且破坏后较难修复,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导致隧道垮塌。 9.1.3从国内外震害调查来看,对于高烈度地震区或穿越活动断层的隧道,其震害 相对更加严重,特别是穿越活动断层的隧道,由于断层上下盘的相对运动,导致结构位 错量较大,可能会侵入隧道建筑限界内,加大震后修复难度。因此,本条提出适当加大 隧道内轮廓尺寸。

9.4.1国外学者对100多例隧道与地下工程的震害调查发现,埋深对隧道与地下结 构震害程度影响非常大:其中49例轻微震害,埋深小于50m的占29%;23例中等震 害,理深小于50m的占39%;22例严重震害,埋深小于50m的占45%。通过 “5·12”汶川地震隧道震害调查发现,对于较硬均质岩体隧道,理深大于50m时震害 程度为中等~轻微,埋深大于100m后隧道几乎没有震害或震害轻微。 此外,根据振动台模型试验和大量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可知:当埋深为50~100m 时,随着理深的增大,隧道结构动力响应指标一一峰值加速度和峰值位移均迅速减小; 当埋深超过100~200m后,变化则不太明显。 经综合分析,隧道洞口浅埋段设防长度根据埋深确定,并以埋深小于50m的衬砌 结构段长度作为划分标准。 9.4.4隧道与活动断层的最小距离取值,主要依据国内外地震活动中的断层破裂宽 度资料确定,当隧道选线过程中难以满足最小距离要求时,可以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 确定。 C N 9.4.6大量震害资料表明,隧道衬砌破坏往往是由于地层的相对变形导致的。在隧 道建筑限界和内轮廓间预留一定的间距,是可以避免衬砌因发生局部变形而侵人限 界;二是为隧道震后的结构加固预留一定空间,以利于修复。 9.4.8由于隧道结构与桥梁结构动力特性差异显著,当受地形或地质条件限制出现 桥隧相接的情况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小地震时因两者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构破坏。 9.4.12明洞边墙背后应采用浆砌片石或素混凝土等高弹模材料进行回填,可以有效 抑制隧道“鞭梢效应”,减小位移和变形量,明暗交界面设置抗震缝是基于构造和减震 需要。 9.4.13震害表明:明洞易被地震中的边仰坡高位滚落石砸坏,因此需要在洞顶设置 抗冲击减震缓冲结构层,以减轻地震时落石对明洞结构的冲击,同时尽量接长明洞可以 有效减小滚落石对过往行车的威胁,提高行车安全性

9.5特殊结构隧道抗震设计

5.21棚洞结构的整体性在抗震币十分重要,闪此优先采用整体式结构。近金 预制化装配式建造技术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但构件联结处是结构的薄弱环节,

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C:22

地震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落梁震害。为了提高抗震能力,要求采取加设抗震钢筋、限 制位移装置、防震板或阳挡结构等抗震措施。 6悬臂式棚洞抗震性能较差,地震烈度高时容易发生震害,而一旦破坏,抢修T 作十分困难,故作此规定。 7本款属于抗震设防抢通阶段的技术要求,遵循“快速保通、永临结合”的总体 原则提出建议的T程措施。 8本款规定主要是考虑到棚洞结构与建筑结构更加类似。

6悬臂式棚洞抗震性能较差,地震烈度高时容易发生震害,而一目破环,抢修T 作十分困难,故作此规定。 7本款属于抗震设防抢通阶段的技术要求,遵循“快速保通、永临结合”的总体 原则提出建议的T程措施。 8本款规定主要是考虑到棚洞结构与建筑结构更加类似。 9.5.3半隧道结构通常都是整体结构,其荷载与明洞和棚洞结构有类似之处,计算 寸可以参照本规范中明洞 勾的类似要求执行

9.5.3半隧道结构通常都是整体结构,其荷载与明洞和棚洞结构有类似之处,i 寸可以参照本规范中明洞和棚洞结构的类似要求执行

10.1.2盾构隧道是通过横问和纵问连接螺栓将预制管片连接而形成的一种隧道结 构,具有安全、快速和环保的特点,目前已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路以及武汉长江 遂道、南京长江隧道、钱江隧道、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等水下隧道工程中获得广 泛应用,其中包括许多高地震烈度区。强震作用下,盾构隧道可能会出现管片开裂、混 凝土剥落、错台、渗漏、螺栓断裂、接头板破坏等震害现象这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 成都地铁盾构隧道和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的神户地铁盾构隧道中都有不同程度 的反映。因此本条规定高烈度区大直径盾构隧道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抗震计算,必要时 还需要采用振动台试验等手段进行验证。 C 10.1.3除地震波作用外,由地震引起的场地条件恶化,如地表土错动与地裂、地基 土不均匀沉降、地基液化等,同样是产生盾构隧道震害的重要原因,因此盾构隧道线路 宜选择密实、均匀、稳定的地层,避开不良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可靠的处理 措施。 10.1.4盾构隧道的视比重(包括空腔在内的平均值)比周围地层的比重小,地震 作用下隧道所受惯性力较小,同时受周围土体约束,振动衰减较快。盾构隧道衬砌是用 螺栓将预制管片拼装而成,隧道的横断面以及纵向均有很多接头,接头刚度通常小于管 片刚度,在地震作用下盾构隧道的变形能力较强,隧道结构追随地层的地震反应,管片 所产生的附加应力和变形主要由地层的相对位移引起。反应位移法正是根据上述盾构隧 道振动特征提出的抗震计算方法,对于盾构隧道推荐采用反应位移法进行抗震计算。 10.1.5盾构隧道衬砌是用螺栓将预制管片拼装而成,隧道的横断面以及纵向均有很 多接头,除了管片外,接头处的受力与变形也对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起到控制性作 用。此外,隧道与横通道连接处、隧道与盾构工作井或通风井连接处等结构形式变化 大、空间效应显著的部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和变形过大。盾构隧道抗震验算应包括管 片、接头、结构连接或交叉部位, 若隧道所处地层产生液化,隧道的上浮、动土压力及动水压力作用、地震后地层 排水下沉及地层侧面流动等均可能导致隧道结构失稳,应根据地层实际情况进行

各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G22

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G2232—2019)

相关的地层稳定验算,如液化判别,并结合液化后地层的变化对结构整体稳定性 进行验算。

10.2.1原则上讲,时程分析法适用于各种情况的隧道抗震计算。当隧道沿纵向结构 形式连续、规则、横断面构造不变,周围地层沿纵向分布一致时,横断面方向的抗震计 算可以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盾构隧道存在大量的环间接头,其在地震作用下变形能力 较强,同时会产生较大的环间变形,可能导致隧道渗漏水、环间错台、螺栓屈服等震 害,因此盾构隧道需进行纵向抗震计算。当地形与地质条件复杂、隧道结构形式变化较 大、空间效应显著时,如盾构隧道与横通道连接处、隧道与盾构工作井或通风井连接处 等宜采用三维空间模型进行抗震计算。为了防止地震波在模型边界的反射,模型边界优 先选用能减小地震波反射作用的边界条件,如黏性或黏弹性人工边界等。一般选择地震 动加速度时程作为时程分析法的输入地震动。

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G2232—2019

10.3.3在盾构隧道与横通道、.工作井或通风井等连接处,因结构复杂,空间效应明 显,易产生应力集中和过大变形,发生如连接螺栓剪断、连接处漏水、管片错台、混凝 土剥离等震害。1985年墨西哥米却肯地震中,墨西哥城中一下水道盾构隧道的工作井 与隧道接合处2~3环范围内环向接头有5处损坏;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中,竖 井与盾构隧道连接处发生混凝土脱落、管片错位、严重漏水等震害。因此这些结构连接 部位需进行抗震验算。验算时充分考虑其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及防 水能力。地震作用下盾构隧道管片环变形率及接缝张开量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根据日 本现有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2地震作用下盾构隧道横断面内斜角度(顶、底部横向 变形差/隧道直径)处于1/150~1/200时,可以认为结构材料处于弹性极限内,安全性 基本没有向题;环间接缝张开量在2~3mm以内时,可以认为结构材料处于弹性极限 为,安全性基本没有同题。需要注意的是,现有的研究成果是基于一定地震作用(日 本L1或L2)及普通尺寸的盾构隧道,随着盾构隧道断面尺寸的增加、接头构造的变 化,变形验算指标并不是固定值,需要针对具体「程进行抗震设计。

10.4.1合理的抗震措施,比单纯依靠提高设防标准来增强抗震能力更为经济合理。 由于受到周围介质的约束,隧道的地震反应特性与地面结构不同,特别是盾构隧道,其 地震反应主要取决于地层的位移差。控制地层位移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取必 要的构造措施,使隧道容易随着地层的振动而振动,提高隧道自身的抗震性能;另一种 是通过工程手段减少地层传递至隧道结构的地震能量,如绕避不良地质地段、改良土 体、在盾构隧道与地层之间设置隔震层等。

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C2232—2019)

11.1.1沉管隧道抗震设计通常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调研并搜集拟建工程区域至少 半径200km范围内历史上地震发生情况,尤其是搜集分析近期发生的大震、强震历史 记录资料,选用定值法、概率法或组合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估,确定设防基准与地震动 参数(包括地面动峰值加速度与速度、位移大小、响应谱、振动历时曲线等)。其次是 评估地震时工程区发生地层破坏或变形的可能性,如震陷文液化、断层错动、水下基槽 边坡失稳、地层纵向拉伸与压缩、纵弯与横向歪斜,提出可采取的地基处理措施与材料 要求。再次是评估隧道结构地震响应(自由场、考虑与结构相互作用),开展结构计 算与构造设计,使隧道结构始终具有足够的抗浮能力、接头始终保持密水状态等。需要 注意的是,沉管隧道接头的抗震性能及其稳定性计算是沉管隧道设计的重要环节,抗震 计算往往需要考虑各种可能性,多次反复选代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11.1.2当无法全部避开软土震陷或液化时,设计中依据抗震计算采取可靠有效 的工程措施。同时验算沉管段始终具有足够的抗浮安全系数,接头始终保持密水 状态。 X 11.1.3根据本规范第3.1节规定,沉管隧道按A类进行抗震设计。管节可以采用钢 筋混凝土结构或钢壳混凝土结构,纵向体系可以选用整体式管节或节段式管节,大多数 沉管隧道工程采用E1、E2两级设防水准进行抗震设计。国外建成运营的沉管隧道有的 超过了百年,经受住了多次地震考验,采取过强的抗震措施不必要也不经济。借鉴国内 外工程经验,E1设防水准可以用线弹性模型进行抗震计算,要求地震时沉管结构及剪 力键、减震构件等处于弹性状态并保持正常使用功能:E2设防水准允许管节结构或接 头出现弹塑性过渡区而采用非线性弹塑模型进行抗震计算,要求管节结构、剪力键仍处 于屈服强度以内,减震构件等可有轻微损伤,无须维修或简单加固即可保持正常使用

11.1.4根据沉管隧道工程特点,应验算通风机等设备的抗震性能,并与土建结构设 计协调。

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G2232—2019)

抗震设计规范JTC2232—2

[11.2地震反应计算

11.2.4沉管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一般包括结构自重引起的水平地震惯性力、回填覆

11.3.1沉管隧道设计首先通过综合比选初定管节长度、接头位置与构造、通风 置,再通过纵向抗震验算予以验证。根据工程经验,沉管隧道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

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G2232—2019

),柔性接头的弯矩、横向剪切位移和相对角位移、横向剪切力出现最大。 11.3.5止水带密水安全系数是止水带自身能够承受的最大水头压力与.丁程实际水头 压力的比值,与止水带组成、材料强度等有关,本规范参照工程实例而提出。E2作用 下管节结构及接头性能要求见本规范表11.1.3和表11.3.6。 11.3.6沉管隧道抗震设计不仅通过提高管节结构强度加强抗震性,而且通过提高沉 管隧道吸收变形的能力来避免地震时接头出现破坏或渗漏。为此,沉管隧道设计避免采 用形状复杂和刚度突变的结构形式。 沉管隧道抗震计算时,一般不考虑管节结构自振,但要考虑其刚度影响。地震工况 下,沉管结构的最大内力不超过其自身的容许应力。接头作为沉管隧道抗震的薄弱环 节,其性能随着时间、受力工况而改变,接头需能够承受静力、动水压、温度、混凝土 收缩徐变、地震力等引起的拉伸、剪切变形而始终保持水密性纵向、横向震动可能引 起管节接头张开/压缩和横向错动、扭转,即发生相对的轴向位移量和水平或竖直错动 位移、扭转角,因此不论接头刚度如何,在确保能够吸收不少于容许位移值的同时,还 能够承受与接头刚度相对应的轴向内力(包括轴向压力、剪力与弯矩),以保持地震时 接头构造的密水性。 接头张开量与接头处基底充许沉降量、管体周围摩擦力、管节长度、接头处管节高 度有一定关系,一般通过纵向计算得到地震工况下接头张开量。需注意的是,沉管隧道 抗震计算要考虑夏季升温工况,此时管节与接头膨胀使GINA和接头刚度变大,导致多 数接头闭合,冬季降温则相反。调研发现,要准确给出适用于不同沉管隧道工程的接头 位移控制指标是非常困难的。结合广州珠江隧道、上海外环隧道等工程实例和计算成 果,提出一般情况下的接头位移计算指标控制值,但不包括沉管段与暗埋段之间、软硬 地层交界处等接头部位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及以上地区,局部区段选用能够承受 至少5~10cm及以上位移量的特别接头构造。不同的简化方法、输入地震波、计算模 型及接头模型会有差异甚至相差很大,如轴向位移相近时,管节轴力、横向内力与位移 可能相差数倍。比如,管顶回淤厚度增加会导致结构内力增大20%以上。要限制强震 区的沉管隧道接头位移,通常需要特别强的接头构造措施。 沉管隧道纵向或横向差异沉降的容许值越小,对结构与接头性能越有利,在结构尺 寸基本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综合权衡管底地基与基础刚度、沉管段顶部回填(含回淤 物)与防护层重量及剪力键安全储备米确定。不论何种情况,纵向有预应力锚索比无 预应力锚索时管节接头的垂直剪切量会减小很多,这与施加的预应力值有很大关系,当

11.4.1参照国外类似工程,地震基本烈度为M度时,沉管隧道通常采取适当加引

构构造和止水带密水等措施。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橡胶止水带安全系数分别参见 现行规范或规程。

抗震设计规范(JT;2232—20

12.1.1明挖隧道的地震响应受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质条件影响较大其变形对周围 地层有追随性,故其选择在密实、均匀、稳定等地质条件优良的地基上建造,且地表起 伏尽量较小,有利于结构在经受地震作用时保持稳定。 12.1.5明挖隧道的上覆土回填尽量满足设计计算时的业覆±物理力学指标,采用周 围地层相同的地基土,进行充分均匀的碾压固结。结构周围也需要回填时,设计材料尽 量采用与周围地层相同的土层材料,物理力学指标控制在勘察报告范围之内,使其地震 为力响应符合设计计算工况,并提供足够的抗力。 12.2地震反应计算 12.2.1由于明挖隧道一般为长条形地下结构,故按横截面的平面应变问题进行抗震 计算的方法适用于离洞口或异形断面的距离达1.5倍结构跨度以上的地下建筑结构。洞 口或异形断面部位等的结构受力变形情况较复杂,按空间结构模型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 进行抗震计算更合适。X 隧道断面形状变化较天或隧道与相邻建、构筑物构成整体时,一般需要同时考虑横 向及纵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对基坑开挖采用挡土墙的明挖隧道,特别是与隧道结构相叠合的挡土墙在地震作用 下与明挖隧道共同变形,故抗震计算可以作为整体考虑。 12.2.2一般情况下,隧道具有纵向长度较大、横向结构形式及构造基本不变的特 点,因此一般情况下,可以按平面应变问题进行横断面水平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设计, 将隧道结构视为弹性地基上的框架结构,采用梁单元模拟隧道衬砌、弹簧模拟结构与地 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形状复杂以及纵向穿越非均匀地层区段的隧道内地形、地质条件复 杂,还需要考虑纵向及竖向地震作用

地层有追随性,故其选择在密实、均匀、稳定等地质条件优良的地基上建造,且地表起 伏尽量较小,有利于结构在经受地震作用时保持稳定。 12.1.5明挖隧道的上覆土回填尽量满足设计计算时的业覆±物理力学指标,采用周 围地层相同的地基土,进行充分均匀的碾压固结。结构周围也需要回填时,设计材料尽 量采用与周围地层相同的土层材料,物理力学指标控制在勘察报告范围之内,使其地震 内力响应符合设计计算工况,并提供足够的抗力。

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G2232—2019)

12.3.2根据本规范第3.1.3条GB/T 22490-2016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公路隧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 向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要进行修理即可继续使用,因而E1地震作用下的P 分析是对明挖隧道结构的地震反应、截面承载力验算的最基本的要求。

12.3.5明挖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地下连续墙等良好的基坑围护结构时,下卧地 皮良好围护结构包围,能够有效抑制地基剪切变形,其中包含的液化土层在地震时一 不可能液化,但其强度及抗浮稳定性的验算需考虑外围土层液化的影响。

12.4.1明挖隧道结构一般都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抗震构造措施可以参照同 类地面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周围地层的剪切变形对明挖隧道的变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并且由于很多情况下开挖隧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其防水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地下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构件的尺寸常大于同类地面结构构件,但因使用功能不同的框架结 构要求不致,因而本条仅提构件最小尺寸应至少符合同类地面结构构件的规定,而未 对其规定具体尺寸。 12.4.2本条第√款为根据“强柱弱梁”的设计概念适当加强框架柱的措施,其余 规定均比地上板柱结构有所加强,旨在便于协调安全受力和方便施工的需要。为加快施 工进度,减少基坑暴露时间,地下建筑结构的底板、顶板和楼板常采用无梁肋结构,由 此使底板、顶板和楼板的受力体系不再是板梁体系,故在必要时宜通过在柱上板带中设 置暗梁对其加强。 为加强楼盖结构的整体性,提出第3款为加强周边墙体与楼板的连接构造的措施。 水平地震作用下,地下建筑侧墙、顶板和楼板开孔都将影响结构体系的抗震承载能 力,故有必要适当限制开孔面积,并辅以必要的措施加强孔口周围的构件。

12.4.3与地面结构相比,地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钢筋配置要多,明挖隧道日 店构形式一般比较规则,故可以参照地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钢筋构造要求执行。 干抗震措施要求较高的情况,主筋需通长设计,横向钢筋设置也需相应提高标准。

12.4.5对周围土体和地基中存在的液化土层,注浆加固和换土等技未措施可以有效 消除或减轻液化危害。 对液化土层未采取措施时,应考虑其上浮的可能性,验算方法及要求见本规范第 2.3节以及本规范前面章节的相关内容,必要时采取抗浮措施。地基中包含薄的液化 土夹层时,以加强地下结构而不是加固地基为好。 当基坑开挖中采用深度大于20m的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时,坑内土体将因受 到地下连续墙的挟持包围而形成较好的场地条件,地震时一般不可能液化。对于周围土 体存在液化土的情况,在承载力及抗浮稳定性验算中,仍应读入周围土层液化引起的土 压力增加和摩阻力降低等因素的影响。

DB34/T 3035-2017 省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I223

13.1.3根据“5·12”汶川地震隧道震害调查,很多隧道由于山体滑坡、崩塌、落 石等,导致隧道洞口被掩埋,边仰坡支挡结构出现开裂、变形、滑动沉等现象,由 此中断交通。可见,当隧道洞口段地质条件较差、边仰坡欠稳定时,地震中易发生滑坡 地质灾害,而对于地形较陡地段,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后,地震中易塌、落石,堵 塞洞口,从而危及行车安全。因此,要求采取接长明洞、增加明洞回填土厚度、设置主 动或被动防护网等措施,以减轻隧道洞口震害程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