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J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pdf

CGJ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1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2031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GJ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pdf

0.6高程控制网和观测点精度设计中的最终况降量观测中误 登是按照下列对变形值观测中误差的分析与估计确定的。 1对已有变形值观测中误差取值方法的分析 国内外有关变形值观测中误差取值方法有很多种,但使用较 广泛的是以变形允许值为依据给以一定比例系数确定或直接给出 见测中误差值。对一般变形测量,观测值中误差不应超过变形允 年值的1/20~1/10,或者士(1~2)mm;而对一些具有科研目 的的变形监测,应分别为1/100~1/20,或者±0.2mm。另外, 也有少数是以一定小的变形特征值(如,达到稳定指标时的变形 量、建筑阶段平均变形量等)为依据给以一定比例系数的取值方 去。因此,本规范结合建筑变形特点及测量要求,归纳出以下确 定变形值观测精度的基本思路 1)区分实用目的与科研目的。以前者的取值为依据, 视不同要求,取其1/2~1/5作为科研和特殊目的的 变形值观测中误差; 2)绝对变形允许值,在建筑设计、施工中通常不作为 主要控制指标,其变形值因地质环境影响复杂变化 较大,给出的允许值也带有较大概略性,因此绝对 变形值的观测精度以按综合分析方法考虑不同地质 条件直接确定为宜。除绝对变形允许值之外的各种 变形允许值,在建筑设计、施工中通常作为主要控 制指标,其数值比较稳定,可信赖性强,对于这类 变形的观测精度,宜以允许值为依据给以适当比例 系数估算确定: 3)从便于使用考虑,宜对不同变形观测项目类别分别 给出比例系数。在按其变形性质所选取的一定概率 下,以可忽略的测量误差作为变形值观测误差来估 算出比例系数。 2推导为实用目的变形值观测中误差估算公式 按上款确定比例系数的思路,取变形值与测量误差的关系 106

为求△应比△小到多少才可以忽路,今

变形观测的基础数据,应认真观测,存细复核,增加观测量,进 行两次同精度独立观测,以保证首次观测成果有足够的精度和可 靠性。 3.0. 10 一个周期的观测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以保证同 一周期的变形观测数据在时态上基本一致。对于不同周期的变形 测量,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路线)和观测方法,并使用同一仪 器和设备等观测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弱系统误差影响, 提高观测精度,保证成果质量。 3.0.11为了保证建筑及周围环境在施工或运营期间的安全,当 变形测量过程中出现各种异常或有异常趋势时,必须立即报告委 托方以便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 整变形测量方案,以获取更准确全面的变形信息。本条第2款中 的预警值通常取允许变形值的60%。本条作为强制性条文,必 须严格热行

4.1.1~4.1.4变形测量基准点的基本要求是应在整个变形观测 阶段保持稳定可靠,因此除了对其位置有要求外,还应定期对其 进行复测和稳定性分析。 设置工作基点的主要目的是为方便较大规模变形测量工程的 每期变形观测作业。由于工作基点一般距待测目标较近,因此在 每期变形观测时,应将其与基准点进行联测。 需要说明的是,原规程中将高程控制和平面控制分别列为两 章,本次修订将其合并为一章,并作了较多的补充、修改和顺序 调整,

DBJ/T 13-301-2018 旋挖成孔灌注桩技术规程4.2高程基准点的布设与测量

4.2.1本规范规定“特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4 个、其他级别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是为了保 证有足够数量的基准点可用于检测其稳定性,从而保证沉降观测 成果的可靠性。高程控制网不能布设成附合路线,只能独立布设 成闭合环或布设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这主要是为了便于 检核校验。 4.2.2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的规定和经验总结,规定高程基准点 和工作基点位置选择的要求,以便保证高程基准点的稳定和长期 保存以及工作基点的适用性。关于基准点位置的进一步分析还可 参见本规范第5.2.2条的条文说明。 4.2.3高程基准点标石、标患的形式有多种,本规范附录A仅 给出了一些常用的形式。 4.2.4在建立沉降观测高程控制网的方法中增加电磁波测距

角高程测量,主要是考虑到在一些二、三级沉降观测高程控制测 量中,可能难以进行高效率的水准测量作业。为减少垂线偏差和 折光影响,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观测视线的路径要高度重 视,尽可能使两个端点周围的地形相互对称,并提高视线高度, 使视线通过类似的地貌和植被。

4.3平面基准点的布设与测量

mD = 1Mz V 4./3 mg LVn +3 oM

式中Mz 导线中点顾及起算数据误差影响的点位中误差 (mm) ; mD 导线平均边长的边长中误差(mm); 72 导线边数; m 导线测角中误差("); L 导线全长(mm); 1/T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②独立单导线。按不顾及起算数据误差影响的中点横向测 量误差与纵向测量误差相等为原则,可推导出如下估算式,

般场地条件选取的网点方案为依据来确定的。当实际平均边长、 导线总长均与规定相差较大时以及对于复杂的布网方案,应当另 行估算确定适宜的技术要求。

式中i一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的误差("); 8要求对测站高差中误差ms的影响小到在P=0.950

2)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h基错 高差之差是读数之差的和差函数,则可得

5)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检测与已测的时间间隔不长,且均按相同精度要求观测, 可得:

4.5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4.5.1最近20多年来的大量实践表明,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 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替一定等级的水准测量。就建筑变形测量 而言,对于某些使用水准测量作业困难、效率低的场合,可以使 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二、三级高程控制测量。本 节有关技术指标和要求是在认真总结相关应用案例并考虑变形测 量特点的基础上给定的。对于更高精度或特殊要求下的电磁波测 距三角高程测量,应进行专门的技术设计和论证。 4.5.3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作业可分别采用中间设站观测 方式(即在两照准点中间安置仪器)或每点设站、往返观测方式 (即在每一照准点上安置仪器并进行对向往返观测)。这两种方式 可同时或交替使用。实际作业中,应优先使用中间设站方式,因 为这种方式作业迅速方便、不需量测仪器高。规定中间设站方式 下的前后视线长度差及累积差限差是为了有效地消减地球曲率与 大气垂直折光影响。

4.5.4边长和垂直角的观测顺序对不同观测方式分别为:

1当按单点设站、对向往返观测方式时,边长和垂直角应 独立测量,观测顺序为:

1",而DJ1型光学经纬仪为2";2"级全站仪和电子经纬仪为2° 而DJ2型光学经纬仪为6;6"级全站仪和电子经纬仪为6",而 DJ6型光学经纬仪为10。因此,有条件时,应尽可能使用电子 经纬仪和全站仪以提高观测精度和速度。作业时,应避免在折光 系数急剧变化的时间段内观测,尽量缩短观测时间,观测顾序要 对称。

4.5.5电磁波激厚三角高程遇量的验算项目包括:

1)每点设站对间观测时,可根据在 J可网 个不同目标高度上观测的两组垂直角观测值,按公

2估算公式主要根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勘测处对23个高 精度短边三角网观测成果的统计结果(见《中国测绘学会第二届 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选编(第四卷)》,测绘出版社,1981)。采用 导入系统误差影响系数入和各测站平差后一测回方向中误差的平 均值m。值的方法,推导得出测角中误差m与m,和测回数n之间 的相关函数数学表达式为:

ng=±V(·m)"+m/n n=1// 入2

4.6.1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估算系根据以下分析确定

1对于特级水平角观测和当有可靠的实测精度数据时,采 用估算方法确定测回数,可以适应水平角观测的多样性需要(如 不同精度要求的测角网点和导线点的观测、独立测站点上的观测 等)。

4.6.2水平角观测限差系根据以下分析确定

4)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的限值△图 同一方向各测回互差之中误差,如仅考虑偶然 误差,其中误差即为/2m方,但在测回互差中尚包括 仪器水平度盘分划和测微器的系统误差、以旁折光 为主的外界条件变化等误差影响,设这些误差影响 为偶然误差的/2倍,则

Amm=2/2×/2mt=4mm

在、返测,是从尽可能减弱由气象等因素引起的系统误 彩料 使观测成果具有必要检核来考虑的,这样也与现行有关规范规定 相协调。 3测距的各项限差是依据原《城市测量规范》编制说明中 提供的仪器内部符合精度m内较仪器外部符合精度(仪器标称精 度)mp缩小1/3的关系以及其分析各项限差的思路来确定的。 1)一测回读数间较差的限值读数 读数间较差主要反映仪器内部符合精度,取2 倍中误差为规定限值,则

A读=2/2mg=2/2×1/3×mgmp

A读款=2/2m*=2/2×1/3Xmg×mm

取mp=1mm、3mm、5mm、10mm,则相应的 A数=1mm、3mm、5mm、10mm。 )单程测回间较差的限值△目 以一测回内最少读数次数为2来考虑,即一测 回读数中误差为m内//2。取测回间较差中的照准误 差、大气瞬间变化影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一测回 读数中误差之2倍,则

A图=2/2×2X1//2m=4/3mp/2m

5.1.1,对于深基础或高层、超高层建筑,基础的荷载不可漏测, 观测点需从基础底板开始布设并观测。据某设计院提供的资料, 如仅在建筑底层布设观测点,将漏掉5t/m"的荷载(约等于三层 楼),从而将影响变形的整体分析。因此,对这类建筑的沉降观 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就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沉降量。 5.1.2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沉降速度的变化, 原则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沉降观测等级和精度,因为有的工程由于 沉降观测初期沉降量较大或非常明显,采用较高精度不仅费时、 费工造成浪费,而且也无必要。而在观测后期或经过治理以后沉 降量较小,采用较低精度观测则不能正确反映其沉降量。同一测 区也有沉降量大的区域和小的区域,采用不同的观测等级和精度 较为经济,也符合要求。但一般情况下,如果变形量差别不是很 大,还是采用一种观测精度较为方便。 5.1.4本规范第9.1节对建筑变形测量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对于不同类型的变形测量,应提交 的图表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本规范对各类变形测量提出了应提交 的主要图表类型,分别列在有关章节中

5.2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5.2.1将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分为相邻地基沉降观测与场地地面 沉降观测,是根据建筑设计、施工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软土地区密 集房屋之间的建筑施工需要来确定的。这两种沉降的定义见本规 范第2.1节术语。 耻邻的高层与低层建筑或新建与已建的建筑,由于荷载的差

座:L为性基长度(m)

另外,补充说明的是,本规范第4.2.2条中规定的基准点应选设 在离开邻近建筑的基础深度2倍之外的稳固位置,也是以上述分 析为依据的

注;1表中L为建筑长度或况降缝分隔的单元长度(m),H为自基确底面标高 算起的建效高康(m)

3产生影明建筑的沉降量随 面减小,因此 对观测点也规定应从其建筑外墙险 米布香

m, = 30/20 =±1.5mm, mm=m./ /2=±1. 0mm

此处的m即为相对于邻近工作基点的高程中误差。 5.3.7基坑开挖前的回弹观测结束后,为了防止点位被破坏和 便于寻找点位,应在观测孔底充填厚度约为1m左右的白灰。如 果开挖后仍找不到点位,可用本规范第5.3.2条第3款设置的坑 外定位点通过交会来确定

5.4地基士分层沉降观测

5.4.2分层沉降观测点的布设,限定在地基中心附近约2m见 方范围内,间隔约50cm最好在同一垂直面内,一方面是为了方 便观测和管理,另一方面制图较为准确。因为分层沉降观测从基 础施工开始直到建筑沉降稳定为止,时间较长,且在建筑底面上 加窖井与护盖,标志不再取出。 5.4.4规定分层沉降观测点相对于邻近工作基点或基准点的高 程中误差不应大于士1.0mm,是依据以下考虑提出的:地基土 的分层及其沉降情况比较复杂,不仅各地区的地质分层不一,而 且同一基础各分层的沉降量相差也比较悬殊,例如最浅层的沉降 量可能和建筑的沉降量相同,面最深层(超过理论压缩层)的沉

降量可能等于零,因此就难以预估分层沉降量,也不能按估算的 方法确定分层观测精度要求,

实际应用中,稳定指标的具体取值应根据不同地区地基土的 压缩性能来综合考虑确定。

6.2建筑主体倾斜观测

6.2建筑主体倾斜观测

6.2.4在建筑主体倾斜观测精度估算中,应注意以下间题:

1当以给定的主体倾斜允许值,按本规范第3.0.5条的有 关规定进行估算时,应注意允许值的向量性质,取如下估算 参数: 1)对整体倾斜,令给定的建筑顶部水平位移限值或垂 直度偏差限值为4,则

ms=4/(10/2),mx≤ms/ /2=A/20

2)对分层倾斜,令给定的建筑层间相对位移限值为 4,则

ms=/(6/2),mx≤ms/ 2=A/12

对竖直构件倾斜,令给定的构件垂直度偏差限值为 △,则

3)对竖直构件倾斜,令给定的构件垂直度偏差限值为 4,则

ms=4/(6 /2),mx≤ms/ /2=4/12

6.4基坑壁侧向位移观测

6.4.1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大型市政设施及地下

本规范内容侧重于位移观测,由于有关章节已经对有关位稳

全等级为一、二级的基坑可选择本规范规定的建穿 为二级的精度要求进行观测;三级基坑可选择变形测量二级或 三级。

表62基抗变形的监控值(cm)

6.4.7位移速率的大小应根据具体工程情况和工程类比经验分 析确定。当无法确定时,可将5~10mm/d作为位移速率大的参 考标准。位移量大,是指与监控值比较的结果。为了保证基坑安 全,当出现异常或特殊情况(如位移速率或位移量突变、出现较 大的裂缝等)时应随时进行观测,并将结果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由于基坑壁侧向位移观测的特殊性,紧急情况下进行观测前,必 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观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6.5建筑场地滑坡观测

变形、裂缝的发生和发展。本规范侧重于变形场的观测。 6.5.3本条对滑坡土体上的观测点的规定埋深不宜小于1m,在 冻土地区则应埋至当地冰冻线以下0.5m。这里取1m的限值, 主要参考了有关实践经验,如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在陕西、 甘肃等省多项场地清坡观测中,对埋深1m左右的观测点标石, 经两年多重复观测均未发现标石有异常现象,观测成果比较规 律,反映了场地滑坡的实际情况。深部位移观测孔应进人稳定基 岩才可能保证观测质量,即滑动面上下岩体的相对位移观测的可 靠性;钻孔进入稳定基岩多深才合适,综合考虑其可靠性和经济 性,认为取1m作为限制较为合适,能保证在稳定基岩层起码读 数两次(一般0.5m读数一次)。 6.5.5滑坡观测中,当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增加观测次数,并 将结果及时报告有关部门。由于滑坡观测的特殊性,紧急情况下

7.1.3变形观测的精度,应依据设计部门提出的最天充许位移 量和可变荷载的分布、大小等因索,按本规范第3.0.5条的规定 确定观测中误差。 7.1.4可变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属于弹性变形,其特点是变形具 有周期性。这类变形观测一般采用实时的连续观测、自动记录、 自动处理数据方法。 观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变形周期的长短和建筑的外部结构 和观测的精度要求选择适合的方法,条文中所罗列的方法都是比 较常用的方法。作业时,不一定只选一种方法,应根据不同的精 度要求和观测目的,采用多种方法的综合,也可以进行相互的检 验以便获得更高的可靠性。

7.3.1测定高层、超高层建筑的顶部风速、风向和墙面风压以 及顶部水平位移的目的是获取建筑的风压分布、风压系数及风振 系数等参数。 7.3.2在距建筑100~200m距离内10~20m高度处安置风速仪 记录平均风速的目的是与建筑顶部测定的风速进行比较,以观测 风力沿高度的变化。

8.1.1建筑变形测量的计算和分析是决定最终成果可靠性的重 要环节,必须高度重视。 8.1.2建筑变形测量平差计算应利用稳定的基准点作为起算点。 某期平差计算和分析中,如果发现有基准点变动,不得使用该点 作为起算点。当经多次复测或某期观测发现基准点变动,应重新 选择参考系并使用原观测数据重新平差计算以前的各次成果。 变形观测数据的平差计算和处理的方法很多,目前已有许多 成熟的平差计算软件实现了严密的平差计算。这些软件一般都具 有粗差探测、系统误差补偿、验后方差估计和精度评定等功能。 平差计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确保输人的原始观测数据和起 算数据正确无误

点是不稳定的点。排除不稳定点后再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去掉不 稳定点后的图形一致性通过检验为止。 关于该方法的详细介绍可参见有关文献,如陈永奇等《变形 监测分析与预报》(测绘出版社,1998)和黄声享等《变形监测 数据处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8.2.5观测点的变动分析一般可直接通过比较观测点相邻两期 的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要求较高 时,可通过比较变形量与该变形测量的测定精度来进行。公式 (8.3.5)中的Q实际上就是该变形量的测定精度。对多期变 形观测成果,还应综合分析多周期的变形特征,尽管相邻周期变 形量可能很小,但多期呈现出较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 变动。

8.3.1建筑变形分析与预报的目的是,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 通过分析变形量与变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变形量与变形因 子之间的数学模型,并根据需要对变形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报。这 是建筑变形测量的任务之一,但也是一个较困难的环节。近20 多年来,有关变形分析与预报的研究成果较多,许多方法尚处在 探索中。本节主要吸收和采纳了其中一些相对成熟和便于使用的 方法。 8.3.2由于一个变形体上各观测点的变形状况不可能完全一致, 因此对一个变形观测项目,可能需要建立多个反映变形量与变形 因子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具体建多少个模型应根据实际变形状 况及应用的要求来确定。一般可利用平均变形量对整个变形体建 立一个数学模型。如果需要DL/T 5161.12-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12部分:低压电气施工质量验收,可选择几个变形量较大的或特殊的 点建立相应于单个点或一组点的模型。当有多个变形数学模型 时,则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实现多点变形状态 的可视化和形象化表达。 8.3.3回归分析是建立变形量与变形因子关系数学模型最常用

8.3.3回归分析是建立变形量与变形因子关系数学模型最常用

8.3.5动态变形观测获得的是大量的时序数据,对这些数据可

动态变形分析通常以变形的频率和变形的幅度为主要参数进 行,可采用时域法和频域法两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当变形周期 很长时,变形值常呈现出密切的相关性,对于这类序列宜采用时 域法分析。该方法是以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函数作为拟合的基础。

当变形周期较短时,宣采用赖域法。该方法是对时间序列的谱分 布进行统计分析作为主要的诊断工具。当预报精度要求高时,还 应对拟合后的残差序列进行分析计算或进一步拟合。 有关时序分析及其在变形测量中应用的详细介绍可参见条文 说明第8.2.3条给出的两种文献。 8.3.6模型的有效性检验对于不同类型的数学模型方法不同。 对于一元线性回归,主要是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判定。对于灰色 模型GM(1,1),则是通过计算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来判 定。具体方法可参阅介绍这些建模方法的文献。需要注意的是, 只有有效的数字模型,才能用于进一步的分析,如变形预报等。 8.3.7.当利用变形量与变形因子模型进行变形趋势预报时,为 了提高预报精度,应尽可能对该模型生成的残差序列作进一步的 时序分析,以精化预报模型。具体方法可参见介绍这些建模方法 的文献。为了全面、合理地掌握预报结果,变形预报除给出某 时刻变形量的预报值外,还应同时给出预报值的误差范围和该预 报值有效的边界条件

9.1.1每次变形观测结束后,均应及时进行测量资料的整理,保 证各项资料完整性。整个项目完成后,应对资料分类合并,整理装 订。自动记录器记录的数据应注意观测时间和变形点号等的正确性。 9.1.2为了保证变形测量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有关观测记录、 计算资料和技术成果必须有有关责任人签字,并加盖成果章。这 里的技术成果包括本规范第9.1.3条和第9.1.4条中的阶段性成 果和综合成果。 9.1.3~9.1.4.建筑变形测量周期一般较长,很多情况下需要向 委托方提交阶段性成果。变形测量任务全部完成后,或委托方需 要时,则应提交综合成果。需要说明的是,变形测量过程中提交 的阶段性成果实际上是综合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切实保证 阶段性成果的质量以及与综合成果之间的一致性。 9.1.5建筑变形测量技术报告书是变形测量的主要成果,编写 时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 的相关要求,其内容应涵盖本条所列的各个方面, 9.1.6建筑变形测量的各项记录、计算资料以及阶段性成果和 综合成果应按照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进行完整的归档。 9.1.7建筑变形测量手段和处理方法的自动化程度正在不断提 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变形测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系 统,实现变形观测、记录、处理、分析和管理的一体化,方便资 源共毫,最非常必要的

9.2.1建筑变形测量成果资料的正确无误CBDA 11-2018-T 机场航站楼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技术规程,要依靠完善的

9.2.1建筑变形测量成果资料的正确无误,要依靠完善的质量 145

保证体系来实现,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是多年来形成的行之 有效的质量保证制度,检查验收人员应具备建筑变形测量的有关 知识和经验,具有必要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 是,变形测量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一样重要,都需要经过严 格的检查验收才能提交给委托方。 9.2.2质量检查验收主要依据项目委托书、合同书及技术设计 书等进行,因一般建筑变形测量周期较长,且对成果的时效性要 求高,观测条件变化不可预计,对于成果的录用标准可能发生变 化,所以对在作业中形成的文字记录可能变成成果录用的标准, 从而成为检查验收的依据。 9.2.3本条按变形测量的过程列出了质量检验的有关内容,在 检查验收过程中某项内容可能不宜进行事后验证,要依靠作业员 的诚信索质在作业过程中严格掌握。阶段性成果的检查应根据实 际情况进行,以保证提交成果的正确无误。 9.2.4变形测量时效性决定了测量过程的不可完全重复性的特 点,因此,应保证现场检验的及时性和正确性,后续检查验收的 时间要缩短。当质量检查不合格时,反馈渠道要畅通,应在分析 造成不合格的原因后,立即进行必要的现场复测和纠正。纠正后 的成果应重新进行质量检查验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