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pdf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7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2202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pdf

本次规范修订,9(相当于原规范亏。R)的计算公式仍沿用原规范方式,但数值有所修 正。 q的上限值不是由公式计算得出的最大值,而是基于大量实测资料得到的。 近些年的实际应用中发现,原规范某些情况下9r的计算结果大出实测值较多,故本 次规范的修订过程中,收集统计了较理想的113根试桩资料(均为桩顶变位较大的试桩 包含了用于制定原规范的105根试桩中的15根),提出了9的上限值。 当桩端持力层为黏性土时未限制9.的上限,因为从实测数据来看,部分试桩的测试 结果要大于由公式计算得到的可能最大值。 当桩端持力层为砂土时,按照粉砂1000kPa,细砂1150kPa,中砂、粗砂、砾砂1450kPa 三大类规定了.的上限。

5.3.4本规范给出嵌岩桩(不包括强风化、全风化岩)单桩承载力的计算模式为:承载 力一般由桩周土总侧阻力、嵌岩段总侧阻力和总端阻力三部分组成。 1关于上覆土层侧阻力问题,以往有这样一种概念:凡嵌岩桩必为端承桩,凡端承桩 均不考虑土层侧阻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上覆土层的性质和厚度的不同,嵌人基岩性质 和深度的不同,以及桩端沉渣厚度不同,桩侧阻力、端阻力的发挥性状也不同。大量现场 试验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即使桩端置于新鲜或微风化基岩中,上覆土层的侧阻力也是 可以发挥的。 本次规范修订过程中,收集统计了较理想的151根试桩资料(均为桩顶变位较大的试 桩),结果表明上覆土层的侧阻力都是发挥的。为安全起见,当2MPa≤fk<15MPa时, S=0.8;当15MPa≤frk≤30MPa时,5s=0.5;当fk>30MPa时,5s=0.2;当frk<2MPa时按 摩擦桩计算。 2持力层岩性问题。实际上有大量的工程采用了中风化层作为桩基持力层,本规范 岩性划分时考虑中风化层,故本次修订考虑了中风化层作为持力层的情况。为安全起见, C1、C2值还应分别乘以0.75的折减系数。 3系数C1、C2的选择主要由孔中泥浆的清除情况及钻孔有无破碎等因素决定,同时 也受嵌岩深度和施工工艺的影响。同时摩阻力系数C2要适当考虑孔壁粗糙度的影响。 根据冲击钻钻岩石的经验,坚硬的岩石和很软的岩石,孔壁的粗糙度比中等强度的岩石要 平滑些。本规范表5.3.4将c1、C2的数值划分为三类,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当嵌岩段桩 长过短,人岩深度小于或等于0.5m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C1采用表列数值的0.75倍 C2=0;对于钻孔桩,系数C1、C2值可降低20%采用。 本条所述嵌岩桩系指桩端嵌人中风化岩、微风化岩或新鲜岩,桩端岩体能取样进行单

5.3.6桩端后压浆浆液通过渗透(粗粒土)和劈裂(细粒土)形式在沉渣和桩端一定范 围土体中扩散,从而起到加固作用。试验表明,浆液循桩侧泥皮和软弱扰动层向上扩散 8.0~12.0m的高度(粗粒土取低值、细粒土取高值),对桩侧阻力起增强作用。这说明桩 瑞压浆既增强端阻又使桩端以上一定范围的侧阻力得到增强。该现象GB/T 17159-2009 大地测量术语.pdf,通过并挖观察和 桩身轴力测试均得到证实。 本次规范修订过程中,收集统计了较理想的69根桩端后压浆试桩资料(均为桩顶变 位较大的试桩),经统计归纳后得出本规范表5.3.6中的计算系数。 桩端后压浆应注重以下技术指标,从而保证后压浆对桩承载力的提高作用:①浆液水 灰比;②桩端压浆终止压力;③持荷时间;④压浆流量;③压浆量。详见本规范附录N。

8.0~12.0m的高度(粗粒土取低值、细粒土取高值),对桩侧阻力起增强作用。这说明桩 瑞压浆既增强端阻又使桩端以上一定范围的侧阻力得到增强。该现象,通过并挖观察和 桩身轴力测试均得到证实。 本次规范修订过程中,收集统计了较理想的69根桩端后压浆试桩资料(均为桩顶变 位较大的试桩),经统计归纳后得出本规范表5.3.6中的计算系数。 桩端后压浆应注重以下技术指标,从而保证后压浆对桩承载力的提高作用:①浆液水 灰比;②桩端压浆终止压力;③持荷时间;④压浆流量;5压浆量。详见本规范附录N。 5.3.7表5.3.7中永久作用与可变作用组合,包括所有可能同时出现,且对桩受压承 载力不利的作用在内。表中作用效应偶然组合,由于其中偶然作用发生的概率很小,作用 时间极短,故它们的桩承载力容许值均需乘以大于1.0的抗力系数;施工阶段作用是临时 性的,此时,桩承载力容许值也应乘以大于1.0的抗力系数。 5.3.8由试验得知,当桩上拨时,桩四周的土能较自由地向上凸起;而桩受压时桩四周 的土互相挤压,桩下沉就比较困难。因此,两者摩阻力不同,拨桩时土对桩侧的摩阻力比 桩下沉时的摩阻力要小得多。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对于黏性土和粉土,拨桩时土的摩阻力 等于桩受轴向压力时摩阻力的0.6~0.8倍;对于砂土,拔桩时土的摩阻力等于桩受轴向 玉力时摩阻力的0.5~0.7倍。为安全起见,统一取为0.6;考虑安全系数后,本规范公式 (5.3.8)内取0.3。 对于扩底桩,当桩长与桩径之比1/d≤5时,桩(土)自重可敢扩大端圆柱体投影面 形成的桩(土)自重。这时破坏体周长为元D,单桩的抗拔极限侧阻力标准值仍取桩侧表 面土的标准值。 对于I/d>5的扩底桩,其抗拔破坏模式受土的压缩性影响,桩上段的剪切面将转 变为发生于桩土界面,即破坏柱体直径由D减小为d,因此其剪切面周长以么l;/d=5为 界分段计算。

3.7表5.3.7中永久作用与可变作用组合,包括所有可能同时出现,且对桩受压承 不利的作用在内。表中作用效应偶然组合,由于其中偶然作用发生的概率很小,作用 级短,故它们的桩承载力容许值均需乘以大于1.0的抗力系数;施工阶段作用是临时 此时,桩承载力容许值也应乘以大于1.0的抗力系数。

的土互相挤压,桩下沉就比较困难。因此,两者摩阻力不同,拔桩时土对桩侧的摩阻力比 桩下沉时的摩阻力要小得多。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对于黏性土和粉土,拨桩时土的摩阻力 等于桩受轴向压力时摩阻力的0.6~0.8倍;对于砂土,拔桩时土的摩阻力等于桩受轴向 压力时摩阻力的0.5~0.7倍。为安全起见,统一取为0.6;考虑安全系数后,本规范公式 (5.3.8)内取0.3。 对于扩底桩,当桩长与桩径之比≥1/d≤5时,桩(土)自重可扩大端圆柱体投影面 形成的桩(土)自重。这时破坏体周长为元D,单桩的抗拔极限侧阻力标准值仍取桩侧表 面土的标准值。 对于Z1I/d>5的扩底桩,其抗拔破坏模式受土的压缩性影响,桩上段的剪切面将转 变为发生于桩土界面,即破坏柱体直径由D减小为d,因此其剪切面周长以乙l/d=5为 界分段计算,

5.3.9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有m法、常数法、c法、k法等。大量试验和天 量工程实践表明m法较为适用,其地面位移不宜超过10mm。在水深流急的情况下,桩承 受水平力作用,一般地面处的位移多大于10mm,属非线性。考虑到m法已为广大工程技 术人员所熟悉,又有现成无量纲系数表格,当作用于桩上水平荷载较小,或桩在地面处的 位移不超过10mm时,m法偏差较小,使用又较方便,故仍采用m法。

整体破坏时群桩作为整体基础验算桩端平面处土的承载力,验算方法按附录 行。 单桩刺人破坏应按单桩承载力考虑。

5.3.12桩身压缩量宜按实际摩阻力分布计算。当缺乏相关资料时,可按下式估算

6.2.1沉井平面形状有圆形、圆端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桥梁基础当采用圆端形或 长方形时,为保持其下沉的稳定性,长边与短边之比宜小。 沉井平面尺寸的大小,主要由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决定。同时,在水流冲刷大的河床 上,应考虑阻水较小的截面形式。 沉并棱角处宜做成圆角或钝角,使沉井在平面框架受力状态下受力均匀,减少井壁摩 擦面积和不至于形成死角。 沉井的井孔最小尺寸,应视取土机具而定,一般不宜小于2.5m。

2沉井一般分节下沉,如土质松软,沉底节的高度以不超过0.86(6为沉井宽度)为 沉井高度在8m以下,地基土质情况和施工条件都许可时,沉井也可以一次浇成。 井外壁,可做成柱形、阶梯形、锥形。

6.2.3沉并并壁的厚度,与下沉深度、土的摩阻力及施工方法有密切关系。沉井 身重力下沉,井壁较厚,可采用0.8~1.5m;在深水河流中,流速在2m/s以内,可采用 混凝土薄壁或钢模薄壁浮运沉井。

6.2.3沉开开壁的厚度,与下沉深度、王的摩阻力及施工方法有密切关系。沉开靠目 身重力下沉,井壁较厚,可采用0.8~1.5m;在深水河流中,流速在2m/s以内,可采用钢筋 混凝土薄壁或钢模薄壁浮运沉井。 6.2.4沉井沉入坚硬土层或沉抵岩层者,宜采用尖刃脚或用型钢加强刃脚;沉入松软 土层者,宜采用带有踏面的刃脚。沉井刃脚斜面在保证受弯和受剪的强度要求下,应尽量 做得陡些,所以规定斜面与水平面交角不应小于45°。 沉并内隔墙底面比刃脚底面应至少高出0.5m,以减少下沉时的阻力。 在倾斜的岩面上采用高低刃脚的沉井时,必须有足够的钻探资料,确切掌握岩面的高 低变化,使刃脚做成与岩面倾斜度相适应的台阶或斜坡形,以使刃脚嵌入岩层,便于取士 清基而不致翻砂

.5沉井材料可根据土质软硬采用混土适当配以构造钢筋、钢筋混凝土和钢材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GD62一2004)第9.1.2条规定, 受压构件最小配筋率为0.5%,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为(45ftd/fta)%且不小于0.2%, 现范有所提高。本规范沿用1975年、1985年规范规定,沉井配筋率不应小于0.1%。 亢并底节(包括刃脚),其中刃脚受力难以准确计算,因此,最小配筋率不宜过小。对 沉井,仍宜采用较大的配筋率,不应仅满足于最小限值,

6.2.6沉并并孔内是否需要填实应根据沉井受力和稳定的要求来确定。一般井 料,可采用混凝土、片石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在非冰冻地区,封底以后也可采用砂砾填 仅封底而不填心,此时顶面需设钢筋混凝土盖板。在沉井底部,封底混凝土应足以平 井底面水浮力。

6.3.1沉并作为整体基础来计算。 1)先根据荷载、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土层的工程特性等定出沉井的轮廓尺寸。 2)验算沉井基底承载力、偏心距、滑动及倾覆稳定等以满足设计要求。 3可考虑扣除冲刷后土对井壁约束作用。

6.3.21沉井底节验算

q=W+E+Q W= 2 W, = Ahw W2= ^h2w 2

表示刃脚上沿并壁水平方向截取的单位高度水平框架,作用在这个水平框架上的外力计 算与上述求算刃脚外侧钢筋的方法相同。但水平钢筋只分担作用在水平框架上的荷载, 敌作用在水平框架全周上的均布荷载为刃脚上的最大水平力乘以分配系数β(见本规范 第6.3.4条的分配系数)。 作用在矩形沉井上的最大弯矩M、轴向力N及剪力O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M= 16 N=h 0=g

0.114 h4 B=1

式中:1一一沉井外壁支承于内隔墙间的最大计算跨径; 12——沉井外壁支承于内隔墙间的最小计算跨径; h一一刃脚斜面部分的高度。 上述公式适用于当内隔墙的刃脚踏面底高出外壁的刃脚踏面底不大于0.5m,或者大 于0.5m但有竖直承托加强时。否则,全部水平力都由悬臂梁即刃脚承担(即α=1)。 6.3.5沉井封底混凝土应按如下规定计算: 1在施工抽水时,封底混凝土应承受基底水和土的向上反力,此时如因混凝土的龄 期不足,应考虑降混凝土强度。 2沉井井孔用混凝土或石砌工填实时,封底混凝土应承受基础设计的最大基底反 力,并计人井孔内填充物的重力。 3封底层混凝土厚度,一般不宜小于1.5倍井孔直径或短边边长。

6.3.6浮式沉井施工应计算各施工阶段的沉井重力、人水深度、浮体稳定性、井壁水头 差、井壁出水高度及其受力部分混凝土的龄期强度,计算各种可能水位和河床标高时沉井 就位的相应内力,以及落地后所控制的沉井浮重和刃脚可能达到的标高。通过每一施工 阶段的计算,可能得到井壁各部位可能承受的内力并作为设计的依据。 保证浮式沉井的稳定性,沉井倾斜角不得大于6°,不致产生施工不安全感。浮式沉并 的稳定性验算,可参阅《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

7.1.2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的划分与结构重要性系数采用了结构安全等级划分的 基本方法,按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的后果分为很严重、严重、不严重三种情 况分别对应于三种安全等级,其重要性系数的选用与《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一2004)相一致。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基坑的不同条 件因地制宜进行设计。

地下连续墙基础作为桥梁结构的一部分,其设计安全等级与结构重要性系数与桥梁 整体结构一致。

7.1.3无论是作为支护结构还是作为基础,地下连续墙的设计与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 条件密切相关。应明确提出地质勘察要求,掌握工程场地与环境条件(包括现状地下管 道、管线、地下构筑物和邻近建筑物、设备、泥浆排放等各种可能影响地下连续墙施工或受 到本项工程影响的情况)。对支护结构还应充分考虑基坑施工、使用时间对设计的影响。 7.1.4地下连续墙设计与施工设备、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密切相关。施工宜先进行成 遭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泥浆配方和成槽机械。墙段接头是地下连续墙设计与施工的 关键,接头的形式很多,宜根据不同设计要求采用不同的接头形式。 地下连续墙设计应考虑施工和使用期间对场地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地下连续墙 施工及使用期间其沉降、变形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泥浆排放对环境的污染。防止地 下连续墙施工作业和基坑开挖影响或危害邻近建筑(包括地下结构、地下管线等设施),充 分预测并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沉降、变形影响或危害邻近建筑的正常使用,并做好泥浆的回 收和排放。

7.1.5地下连续墙的施丁应符合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材料、钢筋 宠制作、混凝土配制和灌注、预理件设置、槽段侧面平整性和竖直度、槽段接缝质量、墙体 混凝土完整性等应进行检查或检测。 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施工过程中,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和监测, 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地下连续墙基础宜在施工和使用期间进行变形观 测,对于应用在重要桥梁锚基础的地下连续墙宜进行长期变形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地下 连续墙基础在使用期间的变形特征。 当必须确切评价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承载能力或变形特性时,应进行现场墙体载荷试 验。

7.2.2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应在强度、稳定和变形三个方面满足要求: 1)强度:支护结构,包括墙体、支撑体系或锚杆(锚索)的强度应满足构件强度设计的 求。 2)稳定:指基坑周围土体的稳定性,即不发生土体的滑动破坏和因渗流造成流砂、流 、管涌以及支护结构、支撑体系的失稳。 3)变形:因基坑开挖造成的地层移动及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地面变形,不得超过基坑 围建筑物、地下设施的允许变形值,不得影响地下结构的施工。 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应包括对支护结构的监测和对周边环境的监测。

7.2.3当悬臂式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不能满足结构受力及变形要求时,应设置支承系 统。直线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的支承系统包括支撑(如撑杆、水平支架)和土层锚杆(锚 索)等结构形式,圆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的支承系统包括环梁(含竖肋)、内衬等结构形 式。当单层支承不能满足结构受力要求时,应采用多层支承。 7.2.5安全等级为一、二级的基坑变形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但目前还 不能给出变形限值的具体数值,各地区可根据工程的具体周边环境等因素确定。 7.2.6为了基坑的安全施工和坑底周围土体的稳定,地下连续墙必须插入基坑开挖面 以下土中一定深度(又称嵌人深度)。可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确定。当计算确定的地下连 续墙人土深度接近底部岩层且在工程造价增加不多的前提下,宜将墙体嵌人岩层。 7.2.7通常,由于黏性土渗透性弱,地下水对土颗粒不易形成浮力,故有经验时,可采 用饱和重度,用总应力强度指标水、土合算,其计算结果中已包括了水压力的作用。但当 支护结构与周围土层之间能形成水头时,仍应单独考虑水压力的作用。对地下水位以下 的粉土、砂土、碎右土,由于其渗透性强,地下水对土颗粒可形成浮力,敌应采用水、土分 算。水压力可按静水压力计算,有经验时也可考虑渗流作用对水压力的影响。

7.2.10构造规定 1地下连续墙的厚度应充分结合成槽机械能力。地下连续墙成槽有多种工艺,相对 应可采用挖掘机、铣槽机等。根据设计采用值的天多数情况,并考愿实施的可行性和合理 性,规定最小厚度不宜小于600mm。最大厚度主要受制于成槽机械的能力,我国自前最大 成槽厚度为1500mm,在武汉阳逻大桥南锚锭圆形地下连续墙基础中得到应用。 地下连续墙成槽竖直度直接关系到墙体厚度的计算取用值,对于圆形地下连续墙尤 其如此;同时,还关系到墙体的防渗效果,并影响接头构造的施工地下连续墙成槽竖直 度与成槽设备、槽深、工艺技术及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都能达到不大于1/100。 武汉阳逻大桥南锚旋地下连续墙最大墙深60m,设计要求不大于1/300,实际施工都达到 要求,一些槽段甚至达到1/450~1/500。根据国内技术水平现状,规定地下连续墙成槽竖 直度不应大于1/200,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2各部位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原材料及主要配合比指标尚应满足《公路工程 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一01)的相关规定。 3考虑地下连续墙施工精度较难控制,且为直接接触土体浇筑,为增加结构的耐久 性,规定主筋净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对于L型、T形、多边形钢筋笼,护壁泥浆浓 度较大,以及有侵蚀性水质或海水时,应适当加大保护层厚度。 4墙段接头是地下连续墙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接头类型从使用材料上可分为: 钢管、钢板、钢筋、型钢和铸钢、预制混凝土、人造纤维布和橡胶等:从构造形式和施工方法

对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 3目前我国支护结构设计中常用的方法可分为弹性地基梁及极限平衡法。弹性 基梁法能较好地反映基坑施工过程中各种工况和复杂情况对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 固深度合理,具有试验数据或当地经验确定弹性支点刚度时,用该法确定支护结构内 变形较为合理。考虑到现在计算手段均能保证,故规定采用弹性地基梁法进行支护纟 计算。

固深度合理,具有试验数据或当地经验确定弹性支点刚度时,用该法确定支护结构内力及 变形较为合理。考虑到现在计算手段均能保证,故规定采用弹性地基梁法进行支护结构 计算。 7.2.12直线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构件计算规定。 地下连续墙竖向轴力主要包括墙体及支撑的自重,因此墙体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且般情况下该竖向轴力较小,因此有时偏于安全可按受弯构件计算。但当轴向力较大 时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7.2.13圆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构件计算规定: 圆形地下冻结博士控生均严士不高工古线形地下

7.2.12直线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构件计算规定。 地下连续墙竖向轴力主要包括墙体及支撑的自重,因此墙体按偏心受压构件计 但般情况下该竖向轴力较小,因此有时偏于安全可按受弯构件计算。但当轴向力辑 时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2.13圆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构件计算

圆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受力不同于直线形地下连续墙,在结构受力机理上具有明 显的空间性,宜按空间结构计算。但当对墙体、环梁或内衬的环向效应,以及水土压力不 均匀分布及程度能较准确把握时,按轴对称结构取单位宽度的墙体作为竖向弹性地基梁 计算是一种简洁、直观的方法。其计算原理和方法与直线形地下连续墙相同,不同之处在 于圆形地下连续墙应考虑墙体、环梁或内衬的环向效应支承刚度。 环梁或内衬可按平面内的刚架环形梁进行计算。荷载作用的不均匀性对环梁或内衬 的内力及变形计算影响很大,应充分研究并准确掌握。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荷载作用的 不均匀系数可取1.1~1.2,为安全计,按沿对角象限分布进行计算。圆环向外侧变形区 域的土体对环梁或内衬的约束作用可通过在外侧设置水平径向弹簧来模拟

对于由多个墙段组成的非单壁式地下连续墙基础顶部应设置顶板,并应具有足够刚度。 地下连续墙应与顶板形成一个整体,同桩基础一样,墙体应进人顶板,其钢筋也应伸 入顶板一定长度。借鉴日本经验,规定墙体应进入顶板100~200mm,钢筋伸人顶板内长 度不应小于b/2及钢筋锚固长度1。之和。 5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作为整体基础必须保证具有较大的整体刚度。外周墙直 接承受外侧的水土压力,并由内隔墙作为支承,外周墙内产生较大的弯矩和剪力,因此必 须采用刚性接头。内隔墙作为外周墙的支承,主要承受轴力,因此可以采用不能承受弯矩 的铰接接头,但若条件容许,宜尽量采用刚性接头,以增加基础的整体刚度。 7.3.9地下连续墙基础结构受力计算需考虑土体与结构的共同作用,受力比较复杂, 目前国内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因此,设计时可参考有关资料或根据经验采 用可靠的方法按空间结构进行计算分析。

附录H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及其冻胀性分类

附录L冻土地基抗冻拔稳定性验算

附录P按m法计算弹性桩水平位移及作用效应

附录P根据原规范附录六“基础按m法的计算”内αh>2.5(弹性基础)改写,除两 m值换算计算方法及其桩身最大弯矩修正进行了改进外,其他内容不变,仅在文字 乍较大简化,表达更为清晰。

b1=kg(6+1)

对于单桩,不存在相互影响的问题,h=1;而L1≥0.6h1的多排桩,桩间也不会互相影 响,故k=1。 因此原规范计算d≥1.0的单排桩,多排桩的通式为

b, = kk.(6 + 1)

b1= kkr(1.5d +0.5)

故双层地基当量m值为:

进一步简化可得m值的计算式为:

hm=2(d+1),且hm≤h

h'= 0.2h..

miAi+m2A2 m= Ai + A2

偏差,有必要进一步对桩身最大弯矩进行修正。修正公式为: Mmax = Mzmax 其中M为计算的桩身最大弯矩值,为最大弯矩修正系数,可按下式

Mmax = EMmax

其中M..为计算的桩身最大弯矩值,为最大弯矩修正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该公式为回归公式,使用该公式约定:Ho单位为kN;Mo单位为kN·m。经偏差分析, 采用本规范的计算方法,在常见各种工况下的计算精度较原规范方法有了显著的提高。 4关于三层土的换算公式 对于当h内存在三层不同的士时,原规范给出了以下换算公式,

4关于三层士的换算公式

内存在三层不同的土时,原规范给出了以下

DB31T 1266-2020 乘用车自主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pdf附录S直线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计算

直线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计

附录T圆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计算

附录T圆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计算

T.0.2一道环梁或内衬的有效截面面积Az,为设计截面面积考虑施工偏差导致截面 削弱后的平面有效“真圆环”截面面积。截面削弱主要指环梁或内衬的水平圆环宽度的折 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由多段直线形槽段组成的“多边形”地下连续墙导致环梁或内衬 水平圆环外边理论“真圆”的折减、地下连续墙槽段竖直度施工误差引起墙段间错台导致 环梁或内衬水平圆环外边线的偏移、环梁或内衬自身的平面施工误差导致理论“真圆”的 折减。

T.0.3地下连续墙墙体有效厚度d,为设计厚度考虑施偏差后的平面有效真圆环” 享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由多段直线形槽段组成的“多边形”地下连续墙导致理论“真 圆”墙体厚度的折减、槽段竖直度施工误差引起墙段间错台导致墙体厚度的折减。 公式(T.0.3)中的修正系数α主要考虑墙段间存在的泥皮对圆形地下连续墙墙体环 可受压刚度的削弱。槽段混凝士是分期浇注的,由子采用泥浆护壁,二期槽段浇注时,在 、二期墙段间必然存在一定厚度的泥皮。基坑开挖时,外侧水土压力作用导致墙体环向 受压,泥皮在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从而削弱了墙体的环向刚度。圆形地下连续墙直径越 大、槽段接头数越多、泥皮厚度越大,则削弱程度越大。削弱程度的取值,与施工单位的技 术水平、经验密切相关,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研究采用。武汉阳逻大桥南锚旋基础圆形地 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受力计算中,采用了法国基础公司根据其多年经验提供的建议方法对 x值进行了计算,算得α为0,417。根据信息化施工监测结果,墙体受力及变形状态与计 算结果非常吻合。武汉阳逻大桥南锚锭基础圆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外径达73mDB31T 1234-2020 城市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pdf,墙厚 1.5m,最大墙深约61m,最大开挖深度约45m,已达相当规模,因此本条取用α低限值为 0.4,应能包括一般情形下的圆形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α高限值取0.7主要参考了《港 口工程地下连续墙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TJ303)。

公路工程现行标准、规范、规程、指南一览表

公路工程现行标准、规范、规程、指南一览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