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858-2020 高寒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pdf

DB63/T 1858-2020 高寒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2312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3/T 1858-2020 高寒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pdf

DB 63/T 18582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63/T18582020

NB/T 10155-2019 家用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试验方法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负责起草、青海省育才公路勘 察设计有限公司、青海省海南天和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捷、蒲广宁、赵全成、王海春、李晓龙、郭慧先、鲜香荣、崔明、李东臻 马海峰、张明拾、井浩、马占刚、李林海、李世奎、包彦章、张冬冬、王强、张晓伟、寇双成、顾甫林 赵忠、索南才吉、王国建、韩馨、蔡婷霞、商可、包坤业、何睿华、林玉婷、仇朝珍、韩嘉庆。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监督实施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负责起草、青海省育才公路勘 察设计有限公司、青海省海南天和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捷、蒲广宁、赵全成、王海春、李晓龙、郭慧先、鲜香荣、崔明、李东臻 马海峰、张明拾、井浩、马占刚、李林海、李世奎、包彦章、张冬冬、王强、张晓伟、寇双成、顾甫林 赵忠、索南才吉、王国建、韩馨、蔡婷霞、商可、包坤业、何睿华、林玉婷、仇朝珍、韩嘉庆。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监督实施

DB63/T18582020

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

本文件规定了高寒高海拨荒漠公路排水体 规定、路基排水、路基防护加固工程、路面 排水与路肩加固、分隔带排水、路界地下排水、桥梁防排水工程、隧道防排水工程等内容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高寒高海拔荒漠区新建、改扩建的各等级公路排水体系设计。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JTJ003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JTGBO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O4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C30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JTG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TD31 沙漠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指南 JTG/T D33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G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T3310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JTG/T3660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3370.1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 CJJ139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JTGC3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JTG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T D31 沙漠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指南 JTG/TD3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T3310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TTG/T3660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 3370.1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 CJJ139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青海省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青海省交通运输厅,青交[2020]147号) 准信息服务平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寒高海拔荒漠 指柴达木荒漠区,根据《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该区域为VI2区,气候干旱,碱湖分布 广泛,主要自然病害为风沙、盐碱、盐盖。

3.1 高寒高海拔荒漠 指柴达木荒漠区,根据《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该区域为VI2区,气候干旱,碱湖分布 广泛,主要自然病害为风沙、盐碱、盐盖。

DB63/T18582020

由拦截、汇集、输送、排放公路用地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设施组成的系统。 3.3 水 截水沟边阻止截水沟内的水流向下游的土堆,其迎水面一般应做防护设计。 3.4 反滤层 保证水流通过,并防止水流带走土中的细颗粒堵塞排水设施的过滤层。 3.5 盐渍土 易溶盐含量大于规定值的土。 3.6 干滴盐湖 干旱封闭盆地的咸水湖泊,湖内水面在强烈蒸发下逐渐缩小、变浅、干洞,是干旱区盐湖发育的最 后阶段。湖水为饱和卤水,湖中充满石盐沉积,湖面为石盐所形成的坚硬盐盖。 3.7 隔断层 为隔断水分和盐分侵入路基上层或路面基层,在路基内部或其顶部用透水性良好的或不透水的材料 铺装的层次,用以隔断向上迁移的水分和盐分进入路基上部,防止路基翻浆、盐胀等有效的路基处理措 施。 地方标 3.8 风积沙 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物质。从工程角度来看,风积沙一般为细沙或极细沙,颗粒集中,级配不良, 信息服务 粉黏粒含量少,基本上为松散状。 3.9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国家为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 域和陆域。

DB63/T18582020

路段临河侧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要求设计防撞护栏,为防止路面径流直接流入水源保护 区,排水沟应纵向贯通设置,并依据地形在适合位置布设防渗收集池。 4.9跨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II类以上水体的桥梁,应设计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 并加装加强型防撞护栏和防抛网,避免车辆经过桥梁时货物翻落桥下进入水体。 4.10在IⅢI类及以上水体的伴行路段,临河侧应设置防撞护栏,并在伴行的路段布设排水边沟,根据地 形地貌在适合位置布设应急处理系统。 4.11高寒高海拔地区路基构造物不宜采用浆砌结构,宜选用混凝土预制或现浇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 应符合JTG/T3310的要求且不低于C30。地下排水须采用保温措施。 4.12对不受地下水影响的中湿~干燥路段,弱盐渍土路段可按一般路基设计。中、强盐渍土路段,路 基受到地面水或地下水影响时,填方路基应设置隔断层,挖方路基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适当超挖并回填 水稳定性好的填料或设置隔断层。 4.13盐渍土地区应按切断盐分迁移路线、保证路基稳定的原则进行排水设计。 4.14盐渍土地区路基必须设置完善的纵横向排水设施。应合理布设桥涵,做好边沟、排水沟、截水沟 和取土坑的相互配合设计,使水流畅通,自成体系,不影响路基稳定。 4.15盐渍土地区路基宜填不宜挖,有条件时宜在路基两侧设置排碱沟降低地下水位。 注老业

DB63/T1858—2020横坡面层阻隔铺面附属物阻渗一封层地表排水措施边沟地表水桥涵面层封层路面隔水猎施基层封层公路防水及排水措施底基层封层大直径料隔离层隔断层一地下水一底基层封层拾高路基图1盐渍土地区公路一般防排水措施4.17地下水埋深较浅、毛细水上升较高或易受地表水影响的路段,应在路堤内部设置隔断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隔断层的位置应高出地表或地表长期积水位0.2m以上,并满足最大冻深的要求。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新建路基隔断层宜设置在路床之下;b)隔断层的路拱坡度不宜小于2%,最大横坡不应超过5%;c)隔断层材料可采用透水性好的砾(碎)石、复合防渗土工布。砾(碎)石隔断层厚度宜为0.3m~0.5m,最大粒径应小于50mm,粉黏粒含量应小于5%。4.18盐渍土路基排水设计应采取防、排、疏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治盐渍土路基病害,并应符合下列要:a)地表水丰富、水文地质条件较差的路段,路基两侧宜设置护坡道。护坡道宽度不宜小于2m,横坡不应小于路肩横坡;b)地下水位较高或公路旁有农田排、灌水渠的路段,可在路基一侧或两侧设排(截)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或截阻农田排灌水,排(截)水沟据路基坡脚不应小于2.0m。有条件时可设置排碱沟,排碱沟与路堤坡脚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m,沟底应低于地表以下不小于1.0m;地表排水困难的路段,在占地容许的情况下可设置蒸发池,蒸发池边缘与路基坡脚之间的距离宜大于10m4.19盐渍土地区的地下排水管与地面排水沟渠,必须采取防水措施。盐渍土地区不宜采用渗沟。在地下水位较高地段,应加深两侧边沟或排水沟,以降低路基下的地下水位。4.20对于盐渍土地区的混凝土结构,埋入土中的混凝土应按化学腐蚀环境考虑,露出地表的毛细吸附区内的混凝土应按盐结晶环境考虑。VX4.21盐渍土地段的路基构造物应进行防腐处理。一般可采用选择特种水泥、降低水胶比、使用外加剂、增加保护层厚度、涂抹防腐层等方法。4.22干盐湖地段路基设计,当盐湖地表下有饱和盐水时,宜采用设有排水沟及护坡道的路基横断面,护坡道宽度应大于2m。4.23冰冻区地面排水设施应耐冰冻、耐盐蚀;地下排水设施应置于当地最大冻深线以下至少0.25m,无法满足时,应采取保温措施。4.24施工单位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要求,合理用水和排水,采用划界施工来严格控制施工范围,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污染。4

DB63/T18582020

5.1.1路基排水设计应符合JTGD30的相关技术要求。地表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 水与急流槽、蒸发池、油水分离池、排水泵站等,应结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并做好进出口的位 置选择和处理,防止产生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和冻结。 5.1.2在满足排水要求、利于养护的情况下,路基排水工程应尽量做到“宽、浅、隐、绿”,外观线 形美观流畅。路基排水应系统完整,敏感路段如沿河线等应自成体系。 5.1.3重视排水设施和防护设施的设计,取土、弃土宜进行专门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和诱 发路基病害。 5.1.4路基填方路段视两侧地形情况合理设计排水沟,填方或挖方路基两侧应根据地形、植被情况合 理设置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挡水烩)等排水系统,有条件时优先设置植被防护边沟。 5.1.5路基高度在2m以上的平曲线内侧和竖曲线低凹处易形成集中冲刷的段落,应设拦水带和急流 槽。急流槽出口处应设置在坡脚外2m处,从坡脚到出口设置成缓坡。 5.1.6路基两侧可能产生较明显的集中汇流的段落,可选择横向沟槽合理设置小桥涵。 5.1.7地表排水设施截面尺寸应根据设计流量通过水力计算确定。边沟、排水沟、截水沟以矩形、三 角形、浅碟形为主,当汇水流量较大时可采用梯形断面。 5.1.8边沟、排水沟、截水沟长度一般不宜超过300m,最长不超过500m。若受条件限制排水距离过 长时,应通过计算调整排水设施的截面尺寸。 5.1.9路基防排水设计应满足最大洪水位安全高度要求、防冻要求、路基工作区深度要求。 5.1.10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应按动态设计理念,在工程实施中及时优化完善

DB63/T18582020

5.4.2为保证路基稳定,防正路基附近积水,一般股宜设置大边沟。一般路段路基宜采用梯形土质边沟; 土质抗冲刷性能差且影响路基稳定时,宜设置混凝土边沟。 5.4.3边沟底纵坡一般与路线纵坡保持一致,且不小于0.3%。 5.4.4挖方路段宜采用矩形混凝土边沟,出水口应连接涵洞或天然河沟底部。 5.4.5风积沙路段宜采用浅碟形边沟,确有必要时可设置盖板。

5.5.1将边沟、截水沟、取(弃)土场和路基附近低洼处汇集的水引向路基以外时,应设置排水沟。 为保证路基稳定,不宜将地表排水沟与降低地下水位的排水沟合并使用。 5.5.2为有效截流导流,确保路基不受侵蚀DL/T 1708-2017 电力系统顺序控制技术规范,可在路基边坡坡脚外设置纵向排水沟。排水沟位置应结 合地形条件设置,距路基边坡坡脚不宜小于2.0m。土质抗冲刷性能差且影响路基稳定时,宜设置混凝 土梯形排水沟

5.5.3排水沟出水口应连接桥涵进出口或者天然河沟底部。

排水沟出水口应连接桥涵进出口或者天然河沟

.5.4排水沟一股米用梯形 支与底均不小 不具人 于500m,沟底纵坡一般与路线纵坡保持一致,不小于0.3%且不大于3.0%。 5.5.5排水沟平面布置应平顺,采用直线,转弯时弧形半径不宜小于10m。 5.5.6将取土坑连通形成纵向排水时,取土坑的坑底离最高地下水位不应小于0.15m,取土坑的坑底 向路堤外应有2%3%的横向坡度和不小于0.2%的纵坡。

5.6.1荒漠盐滩,不占用耕地的路段,为克服排水困难提高路基稳定性,可设反压护道或蒸发池排除 地表水。 5.6.2合理确定蒸发池边缘与路基之间的距离,避免影响路基稳定和路侧安全,并应不小于5m。蒸发 也设计水位应低于排水沟的沟底, 5.6.3蒸发池的容量应以一个月内汇入池中的雨水能及时完成渗透与蒸发作为设计依据,据水力、水 文计算后确定,并防止产生盐渍化或沼泽化。 5.6.4蒸发池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加固措施。 5.6.5蒸发池的容量不宜超过300m,蓄水深度不应大于1m,必要时池底与四周宜作防渗处理。

6.1.1存在水毁隐患、需进行路基防护加固的段落或公路水毁修复工程,应进行路基防护加固设计, 一般包括路肩墙、路堤墙、护脚墙、护坡、石笼式挡墙、反压护道等措施。防护构造物的结构形式、材 料类型、工程规模、防治效果应综合论证比较后选用,其设计应符合JTGD30的相关规定。 6.1.2沿河路基防排水设计应根据河流水文特性、设计洪水位、流量以及河道地形地质条件,合理布 设排水设施,做好排水设施出口处理,并与河道导流设施和调治构造物相协调,防止水流冲刷路基边坡 及河岸。

3.1.3路肩墙、路堤墙、护脚墙等冲刷防护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

a)冲刷防护工程顶面高程,应为设计水位加上波浪侵袭、雍水高度及安全高度之和; b)基底应埋设在冲刷深度以下不小于1m或嵌入基岩内,寒冷地区应在冻结深度以下不小于 当冲刷深度较深、水下施工困难时,可采用桩基或适宜的平面防护:

JGJT135-2018 载体桩技术标准.pdfDB63/T1858202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