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监测规程DB15∕T 2425-2021.pdf

内蒙古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监测规程DB15∕T 2425-2021.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1790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蒙古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监测规程DB15∕T 2425-2021.pdf

地温年变化深度depth of zero annual amplitude of ground temperature

DB15/T2425—2021 地温年较差为零处的深度。 3.5 年平均地温 mean annual ground temperature 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温度, 3.6 多年冻土上限 permafrosttable 天然条件或人为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多年冻土层顶面。 3.7 活动层activelayer 覆盖于多年冻土之上暖李融化且寒季李能完全回冻的岩土层。 3.8 温度传感器 temperature sensor 用来测量温度变化的传感器, 3.9 土壤水分传感器 Fwatercontent sensor 埋设于土壤中,可对土壤体积未冻水含水率进行定点测量的传感器。 3.10 沉降计layeredsettlementmeter 测量层位与相对不动点(基岩)之间相对位移变化的传感器。 3.11 传感器成活率 data survivalrate 能够正常工作的传感器数量占传感器总数量的白分率。 3.12 数据有效采集率effectivedatacollectionrate 采集到有效数据的传感器数量占正常工作传感器数量的百分率。

DB15/T 2425202

凤凰山项目雨季施工方案.docDB15/T2425202

4.2新建、改(扩)建冻土区高速、一级和二级公路应开展路基长期监测,新建、改(扩)建冻土区 三级及以下公路可根据情况开展路基长期监测,已运营冻土区公路宜根据道路等级、多年冻土退化状况、 公路病害程度等综合考虑开展路基长期监测。 4.3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和数量应满足反映路基本体和周边环境冻土变化特征的要求,应便于数据采集 与设施维护,且不应影响路基的安全与正常运营。 4.4传感器在使用前应进行检定/校准,并确认满足使用要求。 4.5监测应结合建设场地区域气候条件,配制多种供电形式,满足24h供电要求。 4.6冻土路基长期监测站点建设结束后应提供完整的验收评价报告,报告应提供以下内容: 场地工程勘察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芯照片、地质编录、冻土类型和水文地质条 件等; 场地监测断面信息包括钻孔和电缆编号、断面布置图(钻孔位置、传感器布设方式与间距)、 转换公式、传感器型号、设备使用说明等; 场地监测数据信息包括已监测的所有数据。

场地工程勘察信息包括地形地貌、 件等; 场地监测断面信息包括钻孔和电缆编号、断面布置图(钻孔位置、传感器布设方式与间距)、 转换公式、传感器型号、设备使用说明等: 场地监测数据信息包括已监测的所有数据

地层岩性、冻土类型等布设监测断面。在特殊路基结构,桥梁、隧道等重点工程部位附近应适当加密! 5.1.2应根据工程特点分析冻土上限、活动层厚度、融化夹层、冻土升温率(冻土退化率)、年平均 地温、地面冻结(融化)指数等信息。

路基及下伏多年冻土层地温; 一路基热影响区域、工程相互热影响区域地温

一路基及下伏多年冻土层地温; 一路基热影响区域、工程相互热影响区域地温

寸于二级及以下公路路基,地温监测孔在路基横断面上应至少布设在左右路肩和路中等位置; 及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宜适当加密。地温监测孔的布设原则可按表1选择,表中具体位置示 录 A 中图 A. 1、图 A.2、图 A.3 所示。

DB15/T 2425202

表1地温监测孔布设位置

5.2.2对于不同地貌单元区以及气候、水文及地层岩性差别较大的路段,每个路基横断面应 天然地温监测孔。平原区相邻路段可共用1个天然地温监测孔。监测孔内传感器纵向布设密度 程情况具体确定。

5.2.3天然地温监测孔的布置应符合GB50324中地温测点布置要

监测路基温度分布规律与传热特性时,应结合路面结构层、路基填料等综合布设; 路基本体、路基下伏冻土地基、影响区域内天然地面以及天然地温监测断面,应结合当地气 温升温率、路基吸热特性、岩土热物理参数等预估工程使用年限内冻土人为(天然)上限下 限深度,地温监测深度应大于冻土年平均地温变化深度,一般位于10.0m~25.0m范围内; 路基中心测温孔深度应不小于预估冻土人为上限深度下2.0m,在路基本体和活动层内温度传 感器竖向间隔小于0.5m,在冻土上限以下传感器间隔小于1.0m 在路桥过渡段、冻土与融区过渡段、地表植被显著变化区等路段传感器竖向间隔可设为0.3m。

5.3.1地温传感器的埋设应采用钻孔法。

5.3.2当采用钻孔法进行传感器埋设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宜采用低速、干钻钻进,钻探时勤提钻,钻进深度应大于预定深度200mm~300mm,并应 好相应的地质编录与取样工作; 钻进至预定深度后,将保护管下至预定地表标识处,然后进行钻孔封堵; 对于钢管等硬质管,应逐节连结,逐级下管,做好管间封堵,当电缆下降至预定深度后方可 封堵; 采用中、粗砂等材料回填钻孔,施工期间应安排专人进行检查、封堵

封堵; 一采用中、粗砂等材料回填钻孔,施工期间应安排专人进行检查、封堵, 5.3.3钻孔完成后,应及时设置保护箱,安装供电装置并定期维护。数据采集仪宜加装耐久性较好的 保护箱,必要时可安装栅栏。对于地势较高、空旷易遭受雷击的区域,按照QX4的要求设置防雷设施。 5.3.4传感器电缆宜采用钢管或PVC管等进行保护。保护管长度应根据电缆长度调整,且露出地表长 度大于等于200mm;在季节性积水和沼泽湿地路段保护管露出地表超出300mm,在保护管外部可设置 滑套防止冻胀拔起,具体示意图见附录B中图B.1所示。

识等工作:地表附近电缆应放入保护箱防止损坏

DB15/T2425202

5.3.6钻孔封堵完成后,应采用万用表对温度传感器进行检查。对于故障率大于5%的传感器应进行 更换,故障率小于等于5%的传感器可根据故障位置评估可用性。

5.4.1地温监测宜在钻孔结束7d后进行。

5.4.2温度传感器的成活率和数据有效采集率应

一施工完成后,温度传感器成活率应大于98%; 施工完成一年后,温度传感器成活率应大于95%; 施工完成一年后,温度传感器的数据有效采集率应大于96%。

6.1.2公路路基通过多年冻土时宜加密布设水分监测点,应在特殊结构路基部位进行重点监测。

6.2.1路基工程水分监测项目应根据表2选择

DB15/T 2425202

6.2.4多年冻土区公路工程重点监测路基本体与影响区域内活动层水分。对于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路 基,水分监测点在路基横断面方向应布设在左、右路肩和路中等位置;对于高速及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 宜适当加密。水分监测孔的布设原则可按表3进行选择,表中具体位置示意图见附录A中图A.1、图A.2、 图A.3所示。

表3水分监测孔布设位置

6.2.5应根据工程需要,结合路基地温监测点布设位置选择布设水分监测点。天然水分监测孔应避开 路基影响区域,同时宜远离构筑物。 6.2.6水分传感器安装前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水文资料、地层信息、路基结构、道路设计年限等进 行冻土人为上限深度预估,水分监测深度不应小于人为上限预估深度。 盗进成洲压誉内接狐

路基影响区域,同时宜远离构筑物。 6.2.6水分传感器安装前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水文资料、地层信息、路基结构、道路设计年限等进 行冻土人为上限深度预估,水分监测深度不应小于人为上限预估深度。 5.2.7土壤水分传感器的竖向布设间距宜为1.0m,地下水位可在钻孔、探井或测压管内直接测量。

6.3.1土壤水分传感器的埋设

土壤水分传感器的埋设应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孔法,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埋深小于等于3.0m的水分传感器安装,采用人工开挖,手工侧向插入探头的方式安装,然 后将开挖土层回填,人工分层压实; 埋深大于3.0m的水分传感器安装,采用钻孔法安装,安装时将传感器放入钻孔内,传感器 部分钻孔用细砂填实,同时应符合5.3.2中的相关规定; 将传感器电缆穿入保护管内,具体示意图见附录B中图B.2所示。

6.3.2孔隙水压传感器的埋设

监测路基体内部孔隙水压力时应根据路基施工进度分层布设。 埋设过程中遵循以下步骤: a 路基填筑至分层高度时,将孔隙水压力传感器缓慢压入土层;土质较硬时,可人工挖至预设 深度,先在孔底填入部分干净的砂,然后将探头放入,再在探头周围填砂,最后采用膨胀性 黏土球或干燥黏土球将传感器上部封好; b 将传感器电缆穿入保护钢管内,放置于分层刻槽中,将电缆引至路基外,做好标志; c)开始下一层填筑,并重复a)~b)步骤,直至路基填筑完成。 d)填筑、压实过程中应安排专人,注意对钢管的保护,防止施工机械破坏电缆和传感器,

DB15/T2425202

6.4.1应根据工程建设阶段及监测目的、手段等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的监测。地下水监测宜在钻孔结束 后统一进行。

水分传感器的成活率和数据有效采集率应符合

a)施工完成后,水分传感器成活率应大于95%; b)施工完成一年后,水分传感器成活率应大于90%; c)施工完成后,水分传感器的有效数据采取率应大于96%。

7.1.1路基沉降变形包括路基表面变形、路基填料分层变形以及地表(地基)沉降

沉降监测应设置沉降基准点,且沉降基准点应与大地基准点进行联系。 同时基准点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基准点应布设在路基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当基准点距离监测路基较远致使作业不 方便时,宜布设工作基点; 一基准点应布设在融区或少冰冻土地段,且应采取防冻胀融沉措施,同时应做好基准点的保护 防止人为破坏或其他自然损坏; 基准点应在路基施工前埋设,并应埋设在相对稳定的土层内,经观测稳定后再使用,稳定期 不少于1个完整监测周期; 一监测期间,基准点应定期复测。当发现基准点因冻胀融沉可能发生变动时,应及时进行更换 或采取稳定加固措施。

7.1.3路基表面变形采用水准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7.1.5对同一工程,现场监测作业宜符合下列

采用相同的监测方法,使用同一类型监测仪器和设备; 一固定监测人员,且在基本相同的时段和环境下工作。 7.1.6监测过程中,应做好监测点和传感器等的维修、保护和更换工作。

DB15/T 2425202

7.2.1路基表面变形监测断面的布设应根据监测内容选择合适的地段,并应符合下列

路面冻胀变形监测重点布设在冻土沼泽(湿地)、山脚、林地、河流等冰、冰锥, 等多发地段; 路面融沉变形监测重点布设在高温高含冰量地段: 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地段,如路桥过渡段、特殊路基过渡段以及涵洞等区域

7.2.2路基填料分层变形包括冻胀与融沉两个方面,沉降计应布设于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 合下列规定:

监测不同深度处地基沉降变形规律时,按1.0m的深度间距布设沉降计: 监测不同层位路基本体沉降变形时,在每层层底布设沉降计; 监测路基整体沉降变形时,在路基基底布设沉降计。

监测路基热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沉降,沉降监测网应覆盖整个运营期内的热影响区域; 监测路基热扰动诱发的热融滑塌、融冻泥流等地质灾害时,沉降监测网应覆盖山坡整体: 监测多年冻土退化引发的大面积地面沉降时,宜根据公路工程等级、危害程度综合确定。

7.3.1基准点标识埋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基准点标石应使用抗寒冻、抗风化的混凝土水准标石; 基准点应远离路基热影响区域,避免埋设施工对路基和地基造成热扰动; 埋设至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且不宜小于公路运营年限内的冻土上限深度; 采取防冻胀措施,避免产生冻拔破坏:标志应清晰明确

7.3.2单点沉降计埋设

新建、改(扩)建公路工程单点沉降计理设宜采用分层预理式安装,已运营公路宜采用钻孔预理 封层预埋式安装的具体步骤如下: a 地面平整完成后,将带刻槽的钢管放置于变形监测点,同时开始第1层填筑、压实,直至第 一层填筑完成; D 将单点沉降计放入保护钢管内,调制位置,回填中砂,并加水密实,直至与第一层齐平; C 将电缆从保护钢管刻槽中引入,用钢管保护后,放置于第一层填料表层刻槽中,将电缆引至 路基外,同时做好标志,具体示意图见附录B中图B.3所示; d 开始下一层填筑,并重复a)~c)步骤,直至路基填筑完成。 填筑、压实过程中应安排专人注意对钢管的保护,防止施工机械破坏电缆和传感器。

7.3.3电缆埋于地表下的深度应大于0.8m,当电缆应横跨构造物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方

7.3.3电缆埋于地表下的深度应大于0.8m,当电缆应横跨构造物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7.4.1定点水准测量时应选择晴朗、无风、微风天气下测量,测量时段宜在午后进行,避免

7.4.2施工期路基沉降变形数据采集要求如下

DB15/T2425202

施工期监测周期为整个路基施工期,直至工程交工验收; 施工期路基填料分层变形监测应从分层单点沉降计安装完毕时开始进行,路基表面变形! 应从路面施工完毕时开始进行; 施工期路基沉降变形监测频率不宜低于表4的规定:

表4施工期路基沉降监测频次

7.4.3运营期路基沉降变形数据采集应满足下列要求

7.4.3运营期路基沉降变形数据采集应满足下列要求

暴雨、寒流、暴风雪)与数据异常时,应提高监

监测周期应起于工程交工验收,与施工监测阶段衔接; 高速、一级及二级公路监测周期应为整个运营期,三级及以下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一运营开始后前5年至8年期路基沉降监测频率不应低于2次月,5年后可适当调整 一极端天气(暴雨、寒流、暴风雪)与数据异常时,应提高监测频率。 7.4.4地基沉降监测宜每半年观测一次。对于多年冻土退化速率或沉降变化较快的地区,应适当增加 观测频次。 7.4.5当沉降变形速率过大或工后沉降超过允许值时,应及时报于相关部门。对于地基变形较大路段 宜适当加大监测频率,并做好相关冻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7.4.6路基表面变形、路基本体分层变形监测应全年全天候连续开展。地基沉降监测宜根据监测的目 的选择合适的监测时间,监测地表融沉特性宜在7月至9月,监测地表的冻胀信息宜在1月至3月。 7.4.7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数据的成活率和数据有效采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a)施工期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数据成活率应大于98%; b)运营开始后第3年的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数据成活率应大于95%;

a)施工期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数据成活率应大于98%; b) 运营开始后第3年的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数据成活率应大于95%; c)运营开始后第6年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数据成活率应大于90%; d)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数据有效采集率应大于95%,

DB15/T 2425202

3.1.1应结合温度、水分、沉降变形监测点布设位置,增加高纬度多年冻土区不同地貌单元路域环境 下的气象监测,补充和修正区域气象环境特征。 3.1.2应根据监测内容选择多要素高精度野外自动气象站,布设位置不宜距离温度、水分、沉降变形 监测点太远,且应避开道路、建筑物、林木、电力线路等局部因素影响。 3.1.3监测期间,应定期维护观测场地和仪器设备,

8.2气象监测项目与数据采集

8.2.1气象监测项目应能监测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地温、能见度 蒸发量、日照、总辐射、二氧化碳、甲烷等以及其他气象要素。 8.2.2自动气象站包括传感器、采集器、供电单元、结构和安装附件等,测量性能符合表5

表5自动气象站测量性能要求

8.2.3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各要素采样频率应符

瓦象站观测的各要素采样频率应符合表6的要求

DB15/T2425202

表6气象要素采样频率

8.2.4自动气象站应具备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功能并满足GB/T33703的要求。

3.3气象设备安装与保

家设备女装与保护 8.3.1 观测场的建设应按照GB/T35221的要求进行。 8.3.2观测场内仪器的布置应按照GB/T35221的要求进行。 8.3.3应安排专人对线路自动气象观测站进行不定期的巡查与检修。

DB15/T 2425202

地温(水分)、变形监测断面传感器布设位置示意图

注1:图中A为土路肩,B为硬路肩,C为行车道,D为中央分隔带及路缘带 注2:路中孔、路肩孔、坡脚孔和天然孔为应测,行车道孔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置 注3:当H≤2.0m时,坡脚孔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注主1:图中A为土路肩,B为硬路肩,C为行车道,D为中央分隔带及路缘带 注2:路中孔、路肩孔、坡脚孔和天然孔为应测,行车道孔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置。 注3:当H≤2.0m时,坡脚孔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图A.1高速、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地温(水分)传感器布设位置示意图 级公路分离式路基地温(水分)传感器布设位置示意图见图A.2。

A.2高速、一级公路分离式路基地温(水分)传感器布设位置示意图见图A.2

注1:图中A为土路肩,B为左侧硬路肩,C为行车道,D为右侧硬路肩。 注2:路中孔、路肩孔、坡脚孔和天然孔为应测。 注3:当H≤2.0m时,坡脚孔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DB15/T2425202

、一级公路分离式路基地温(水分)传感器布

图A.2高速、一级公路分离式 吸及二级以下公路路基地温(水分)传感器布设位置示意图见图A.3

A.3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路基地温(水分)传感器布设位置示意图见图A.3。

注2:二级公路路中孔、路肩孔、坡脚孔和天然孔为应测;三级及以下等级公路路中孔、路肩孔为应测,坡用 据工程实际情况设置。 注3:当H≤2.0m时,坡脚孔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A.4高速、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变形传感器布设位置示意图见图A.4。

注2:路中、行车道为应测,路肩宜根据阴阳坡效应设置。 注3:本图适用于高速和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

高速、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变形传感器布设位量

DB15/T 2425202

一级公路分离式路基变形传感器布设位置示意图

主1:图中A为土路肩, 注2:路中、行车道为应测,阴阳坡效应明显时可在阳坡设置路肩监测点 注3:本图适用于高速和一级公路分离式路基

图A.5高速、一级公路分离式路基变形传感器布设位置示意图

注1:图中A为路肩,B为行车道。 注2:路中、行车道为应测。 注3:本图适用于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路基。

A.6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路基变形传感器布设

及二级以下公路路基变形传感器布设位置示意图

附录B (资料性) 传感器保护管安装示意图

B.1温度传感器保护管安装示意图见图B.1。

B.1温度传感器保护管安装示意图见图B.1。

DB15/T24252021

附录B (资料性) 传感器保护管安装示意图

图B.1温度传感器保护管安装示意图

高速公路收费广场现场浇筑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案DB15/T 2425202

B.2水分传感器保护管安装示意图见图B.2

B.3沉降计保护管安装示意图见图B.3。

图B.2水分传感器保护管安装示意图

DB15/T24252021

桥梁基桩(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图B.3沉降计保护管安装示意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