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4486-2021 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技术规范.pdf

DB62/T 4486-2021 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62/T 4486-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1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70526
下载资源

DB62/T 4486-2021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2/T 4486-2021 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技术规范.pdf

ICS93.080 CCS P 66

DB62/T448620

nnicalspecificationforhardenedroadengineeringofnaturalvillage(group

郑州大学图书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62/T44862021

前言,: 引言 I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路线 路基.. 路面 过水设施 路线交叉 10交通安全设施 11环境保护 16 附录A(资料性) 特殊土质路堑边坡坡率 附录B(资料性) 常用路面结构类型 附录C(资料性) 安全保护措施形式参考表 24

DB62/T44862021

DB62/T44862021

为了有序推动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高质量发展,由甘肃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甘肃省交通科学研 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甘肃省地方标准《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本文件以 《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交规划发(2021)12号)、《甘肃省自然村组道路建设管理 办法》(甘交公路(2018)42号)、《甘肃省2020年自然村组道路建设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甘交扶贫 (2020)5号)等文件为指导,依托近年来省内外工程实践和研究成果,结合我省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质 条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农村交通运输需求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现状等实际,总结近年来省 内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的实践经验, 确定了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自然村

DB62/T44862021

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技术规范

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技术

本文件规定了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路线、路基、路面、过水设施、路线交叉、交通安 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和改扩建的自然村(组)道路、村内主干道,巷道及入户道路参照

4.1.1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应遵循“规划先导、因地制宜、经济适用、节约资源、安全便民” 的原则。 4.1.2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进行改扩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空间,原有道路的防护、排水、路 面、过水设施等工程经评估后满足使用要求的可维持原设计标准。 4.1.3同一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宜采用一致的设计速度。 4.1.4应贯彻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沿线历史文化遗存,鼓励资源(如旧路砂砾垫层、基层、破碎 混凝土、旧浆砌工片石等)循环利用的理念。 4.1.5应通过加强路面硬化,完善防护、排水、交安等设施,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 4.1.6交通安全设施、防护工程设施和防排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4.1.7应充分吸收地方成功经验,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4.1.1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应遵循“规划先导、因地制宜、经济适用、节约资源、安全便民” 的原则。 4.1.2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进行改扩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空间,原有道路的防护、排水、路 面、过水设施等工程经评估后满足使用要求的可维持原设计标准。 4.1.3同一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宜采用一致的设计速度。 4.1.4应贯彻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沿线历史文化遗存,鼓励资源(如旧路砂砾垫层、基层、破碎 混凝土、旧浆砌工片石等)循环利用的理念。 4.1.5应通过加强路面硬化,完善防护、排水、交安等设施,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 4.1.6交通安全设施、防护工程设施和防排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4.1.7应充分吸收地方成功经验,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DB62/T44862021

2.1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适合小型客车(座位≤9座的客车)、轻型载重汽车(载质量≤2t )、四轮低速货车(原四轮农用车)、三轮汽车、摩托车、非机动车交通混合行驶。 2.2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路线与路线交叉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应符合表1。

表1设计车辆外廓尺寸

H净空高度,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净高应为4.5m。受特殊条件限制时,净高可减至4.0m,但必须设置限高标 志: W 行车道宽度: L 侧向宽度,为路肩宽度减去0.25m,设置护栏时,应根据护栏需要的宽度加宽路基: 建筑限界顶角宽度,E=L。

4.4.2设置错车道路段,行车道应包括该部

设置错车道路段,行车道应包括该部分的宽度

图1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筑限界

DB62/T44862021

5.1.1路线选线应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结合区域环境、地质、水文条件,合理利用地形,满

地顶、小文亲件,合理利用地形,满使用 保证行车安全。 2路线设计应综合考虑平、纵、横技术要素的整体均衡性,并注重与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 路线交叉前后的线形应选用较高的平、纵技术指标,并能满足视距要求。

5.1.2路线设计应综合考虑平、纵、横技术要素的整体均衡性,并注重与环境和自然 5.1.3路线交叉前后的线形应选用较高的平、纵技术指标,并能满足视距要求。

5.2.1平面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均衡,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平面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存在连续急弯的路段,应设置必要的警示、警告标志; 在高填方路段设置平曲线时,宜采用较大半径的圆曲线,并设置具有诱导功能的交通设施。 5.2.2 圆曲线的运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2规定; 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2所列一般最小半径。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采用极限最小 半径,并应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当圆曲线半径小于表2所列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在圆曲线上设置超高。沥青表面处治 路面、沥青碎石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大超高宜采用2%,块体路面、 石路面最大超高宜采用3%

表3单车道路面加宽值

表3单车道路面加宽值

5.2.4直线与半径小于表2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和表3规定应设置加宽的圆曲线相连: 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其渐变率应小于1:15,且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小于10m。

5.3.1纵面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纵面线形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纵坡变化处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宜选用较大的半径:

路线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

5.3.2最大纵坡应不大于表4的规定。

DB62/T 4486202

注1:特殊困难地段,经分析、论证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纵坡可适当增加。 注2:陡坡路段应采用抗滑性能较好的路面,并加强安全防护等措施,

图2单车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图3双车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DB62/T44862021

6.2.2路基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横断面设计应注重路侧安全,做好路肩及各组成部分的细节设计。在有条件的地区或路段, 采用低路基、缓边坡、宽浅边沟等断面形式 横断面范围内的排水设计应自成体系、满足功能要求。设置在紧靠车道的边沟,其断面宜采 用浅碟形或漫流等方式。村镇路段采用矩形或梯形边沟时,应加设盖板; 冬季积雪路段、工程地质病害严重路段等可适当加宽路基,改善行车条件。 6.2.3路基改扩建工程,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和地质特点、既有路基现状及拓宽后的交通组成,综合 比较确定既有路基的利用与拓宽拼接方案,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控制新旧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保证 拓宽改建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6.3.1单车道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宜在不大于300m的距离内选择有利地点设置错车道,并使驾驶 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之间的车辆。临崖、陡坡路段可根据地形条件增设, 6.3.2设置错车道路段路基宽度应不小于5m,有效长度不得小于8m,渐变段长度不小于5m。错车 道纵坡不宜大于5%。错车道横断面图如图4所示,平面布置如图5所示。

DB32/T 4064-2021标准下载图5错车道平面布置图

6.4.1路基设计高度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 用。 6.4.2路基设计标高为路基边缘高度。在设置超高加宽路段,为设置超高加宽前的路基边缘高度 6.4.3路基设计标高宜低于两侧宅基地场院标高,并应结合排水需要进行综合设计。

DB62/T44862021

表7土质挖方边坡坡率

表8岩质控方边坡坡率

6.6.4路基填挖交界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路基纵向填挖交界结合部宜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应进行增强补压; 填方区地表横坡大于1:5时,应在原地面开挖台阶GB/T 40662-2021标准下载,台阶宽度不应小于1m。当路基稳定性 足时,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支挡工程等措施

6.7.1路基防护类型应根据当地气候、工程地质及材料等情况确定,采用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 的形式。 6.7.2路基防护应针对不稳定边坡、易受洪水浸淹和冲刷的沿河路段等,采取设置挡土墙、护坡、内 护墙、护面墙、石笼等工程措施

6.8.1路基排水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充分考虑排水设施的适用 生,防、排、蔬相结合,与沿线路基防护、桥涵及农田排灌系统相协调,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 6.8.2自然村(组)路段排水系统应与村镇现有或规划的排水系统和排水设施做好衔接。 6.8.3边沟宜采用浅碟形、三角形、矩形、梯形等断面形式,地形平缓的低填浅挖路段宜采用浅碟形、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