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1816-2013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技术规范.pdf

DB22-T 1816-2013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22-T 1816-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77937
下载资源

DB22-T 1816-201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2-T 1816-2013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技术规范.pdf

DB 22/T 18162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18162013

DB22/T18162013

DB5101/T 30-2018标准下载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水泥类、石灰类和水泥石灰类混 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和技术、质量管理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电离子溶液类土质固化剂的新建、改建公路工程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路面 维修和其他道路工程可参照使用。

以经过粉碎的或原状松散的、含有一定***成分的*为基本材料,用*质固化剂和石灰、水泥等 结合料按一定比例均匀掺配而形成的路面基层混合料,它是一种能够满足路用技术指标要求的半刚性材 料。根据结合料的不同,复合稳定土可分为石灰类复合稳定土、水泥类复合稳定土和水泥石灰类复合稳 定土等。

土质固化剂(电离子溶液类)soilstabilized

是由多种表面活性剂和多种单分子水溶性无机材料组成、能够与土颗*发生化学交联作用的复 液。土质固化剂能够改善和提高土质的技术性能

料inorganic bind

DB22/T18162013

4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设计

DB22/T18162013

4.1.1石灰类、水泥类和水泥石灰类等复合稳定土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底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 基层。 4.1.2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结构设计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通过对当地材料情 况的调查,根据不同公路等级和交通量对基层、底基层的技术要求,选择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结构层。 4.1.3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小的收缩(温缩及干缩)变形。 4.1.4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配合比设计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配合 比。 4.1.5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和底基层厚度应根据交通量大小、材料性能以及充分发挥压实机具功能等 因素选择。结构层的最小设计厚度为150mml。 4.1.6在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过湿状态的路段;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状态路段, 可能产生冻胀需设防冻垫层的路段;基层或底基层可能受污染以及路基软弱的路段等应设置垫层,所设 置的垫层适用复合稳定土处治。 4.1.7路床加固根据土质、水文状况和加固材料来源等,经比选可采用复合稳定土材料处理。 4.1.8当填方路基采用**土填筑,填料的CBR值达不到要求时,可采用复合稳定土材料处理。 4.1.9在渗水材料缺乏的地区,桥涵台背和挡土墙墙背采用**土填筑时,可用复合稳定土进行处治

4. 2 设计理论与方法

4.2.1设计方法按JTGD50规定。结构设计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理论, 以路表面回弹弯沉值作为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计算路面结构层厚度。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 公路,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以层底拉应力指标控制设计。 4.2.2复合稳定土基层、底基层各结构层材料回弹模量应自上而下递减组合

4.3.1路面设计前应对拟采用材料作复合稳定土的配合比设计,按规定方法测定混合料设计参数和施 工控制指标,合理选定抗压回弹模量、抗压强度、劈裂强度等参数和指标。 4.3.2路面设计中复合稳定土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的材料设计参数应根据公路等级和设计阶段的要求 确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施工图设计时应实测设计参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初步设计或二级及二级 以下公路设计时可借鉴本地区已有的试验资料或工程经验确定,如无资料应实测;可行性研究阶段可参 考附录A确定设计参数。 4.3.3复合稳定土抗压回弹模量、无侧限抗压强度、间接抗拉强度(劈裂强度)等试验方法按JTGE51 执行。 4.3.4水泥类复合稳定土基层和底基层的技术指标符合JTGD50水泥稳定类材料的标准,压实度和7d 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按表1规定的范围执行,

表1水泥类复合稳定土的压实度及7d无侧限抗压强度

DB22/T18162013

4.3.5石灰类复合稳定土基层和底基层的技术指标符合JTGD50石灰稳定类材料的标准,压实度和7d 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按表2规定的范围执行

灰类复合稳定土的压实度及7d无侧限抗压强度

4.3.6水泥石灰类复合稳定土,如水泥用量占结合料总量的30%以上,按水泥类复合稳定主的技术要 求进行组成设计,否则按石灰类复合稳定土的技术要求进行组成设计。 4.3.7复合稳定土垫层的强度和压实度应符合表1或表2底基层的要求。 4.3.8为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宜使路基处于干燥状态或中湿状态,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 30MPa,重交通、特重交通公路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40MPa;路床填料应均匀、密实,路床土最小 强度和压实度应符合表3的要求。复合稳定土路床加固的土基回弹模量值或强度、压实度按工程项目特 殊设计的要求进行,如无特殊设计,应符合上述要求,

表3路床土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

复合稳定土路堤填料的最小强度应符合表4的

DB22/T1816—2013表4路堤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填料最小强度(CBR)压实度路面底面项目%%以下深度分类高速公路、二级三、四高速公路、二级三、四级公路公路级公路一级公路公路级公路上路堤0.8~1.5433≥94≥94≥93下路堤1.5以下32≥93≥92≥90注:当三、四级公路铺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其压实度应采用二级公路的规定值。不得翻尼复合稳定土组成材料5.1土质固化剂根据土的工程性质选择相适应的土质固化剂。适用不同土质的土质固化剂的指标和特征见表5表5适用不同土质的土质固化剂的指标项目指标及描述pH值≤1≥11≥12溶解性完全溶解完全溶解完全溶解完全溶解密度,20℃,g/cm1.28±0.031.24±0.031.26±0.031.28±0.03固含量,%,≥42. 034.033.032. 0总酸度,NaOH21.0~27.09.5~12.5g/100g样品总碱度,HC17. 0~9. 57.0~9.5g/100g样品适用于塑性指数Ip适用于塑性指数7适用于塑性指数5适用于塑性指数Ip>14,或**组土≤Ip≤17,或**≤Ip≤9,或**组<7,或**组土*土的工程性质*含量大于30%的组土*含量为土*含量为8%~含量小于10%的生土的固化剂10%~30%的土的固12%的土的固化剂(1号剂)化剂(2号剂)的固化剂(4号剂)(3号剂)注:土质固化剂技术指标检验方法见附录B。5.2无机结合料5.2.1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都可用于复合稳定土。所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大于4h,终凝时间应在6h以上;水泥的安定性应合5

DB22/T18162013

6.1.1结合料剂量是以干结合料质量占干混合料(结合料和土)质量的百分率表示,即:结合料剂量= 干结合料质量/干混合料质量。固化剂剂量是以固化剂的质量占干混合料质量的百分率表示,即:固化 剂剂量=固化剂质量/干混合料质量 6.1.2根据已确定适用的土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用于公路的等级和层位等,选用适宜的结合料和固化剂, 并确定它们的用量。

6.3混合料的设计步骤

6.3.1复合稳定士混合料配制比例的范围和结合料、固化剂的最小剂量,可按表7执行

表7复合稳定土混合料配制比例范围表

6.3.2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对同一种土样,应配制3种不同剂量固化剂和相应的 5种结合料剂量配合比的混合料试件。在实际操作中,每种剂量固化剂至少应做3种不同剂量结合料混 合料的击实试验,即最小剂量、中间剂量和最大剂量;其他两个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用内插法确定。 6.3.3按规定的压实度,分别计算不同配合比的试件的干密度。

DB22/T18162013

6.3.4按最佳含水率和计算得出的干密度制备试件。按要求剂量加入土质固化剂(稀释液)。进行强 度试验时,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每组试件的数目要求为:小试件不少于6个;中试件不 少于9个;大试件不少于13个。 6.3.5试件在标准养生温度为20℃土2℃,标准养生湿度为≥95%规定条件下,保湿养生6d、浸水 24h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6.3.6抗压强度保留1位小数。同一组试件试验中,采用3倍均方差方法剔除异常值,小试件可以允 许有1个异常值;中试件1~2个异常值;大试件2~3个异常值。异常值数量超过上述规定的试验重做。 6.3.7同一组试验的变异系数Cv(%)符合下列规定,方为有效试验:小试件Cv≤6%;中试件Cv≤10%; 大试件Cv≤15%。如果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小于规定的值,则应按允许误差10%和90%概率重 新计算所需的试件数量,增加试件数量并另做新试验。新试验结果与老试验结果一并重新进行统计评定, 直到变异系数满足上述规定。 6.3.8根据表1或表2设计规定的抗压强度标准,选定合适的结合料和固化剂剂量。此配合比试件室 内试验结果的平均抗压强度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

7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施工

DB22/T18162013

a 配料应准确。按规定的频度对现场的有关材料进行检测,根据现场测定土和结合料的含水率及 时调整相关材料的用量;测定石灰有效钙镁含量,如低于设计要求值,应调整施工配合比;控 制并稳定厂拌设备的计量装置; b)土块尽可能粉碎,**土最大颗*不应大于15mm。粉土、粘土或砂土应处于松散可拌状态, 否则应晾干或筛除土块;如粘质土结块严重,应撒布石灰充分闷料后进行破碎; C 路拌法施工时,应注意结合料的拌和和摊铺均应做到均匀; ) 固化剂稀释液喷洒及拌和应均匀;固化剂使用前要充分摇匀,使沉淀充分溶解; 应严格控制基层的厚度和高程,其路拱横坡应与面层一致; 复合稳定土基层、底基层碾压时应用12t以上的压路机;应根据公路等级、压实度要求、碾 压层厚度、工程量大小、工程进度计划以及混合料颗*组成、施工现场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压 g 当施工中断、临时开放交通时,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基层表面遭到破坏。 6应采取措施防止表面水透入基层,在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上设下封层,同时采取相应的技术加 基层与沥青面层的联结,在基层上设置透层沥青

7.2.1复合稳定土路拌法施工,通常应用的方法为层铺路拌法,其方法是在准备施工的路段上,将土 和结合料就地逐层摊铺,用路拌机、其他机械或人工就地拌和,形成混合料结构层。

7.2.2石灰类复合稳定土层铺路拌法施工

合稳定土层铺路拌法施工工艺流程按图1的顺序

7.2.2.2准备下承层应

图1石灰类复合稳定土层铺路拌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a)当复合稳定土用做基层时,要准备底基层;当复合稳定土用做老路面的加强层时,要准备老路 面;当复合稳定土用做底基层时,要准备土基; 复合稳定土混合料铺筑前,应对下承层的弯沉值(强度)、压实度以及高程、平整度和横坡度进 行检测,检查有无坑槽、搓板、裂缝与局部松散等不足之处。如不符合要求,应针对不同情况 进行处理: C 在培有路肩或槽式断面的路段,两侧路肩上每隔一定距离(可为5m~10m)交错开挖泄水沟 (或做砂石渗沟),以利泄水。

DB22/T18162013

7.2.2.3施工放样应

a) 在底基层或老路面或土基上恢复中线,直线段每15m~20m设一桩,曲线段每10m~15m设 一桩; b 在两侧路肩边缘外钉设指示桩,以供挂线控制铺筑界限、标记厚度和高程。 7.2.2.4摊铺土应:个 复合稳定土基层、底基层用土应先行运到路段进行摊铺;在运到施工路段前,应经检验合格; 6 摊铺前应通过试验试铺确定土的松铺系数,根据计算的用量,等距离、均匀地将土堆置于下承 层上。每车运输土的数量接近相等; 摊铺土的方法,可根据铺筑厚度、进度要求、机械设备条件,选择平地机、推土机或其他可行 的方法; d 摊铺表面应力求平整,并有规定的路拱横坡。 7.2.2.5摊铺石灰: 运到铺筑现场的石灰应是经过消解检验合格的消石灰,*径不大于10mm b 计算出每平方米所需石灰的质量,根据每车所运石灰数量和石灰的松方容重,计算出一车石灰 得翻印 所铺面积,在已摊铺完成的土层上,按标划出的段落或格线卸料; 石灰宜用人工,定量、均匀地撒布、摊铺; d) 摊铺时应随时检查并与设计用量核对,如用量不足,则立即加以补充; e) 雨天不应摊铺石灰,对已铺的应快速拌和压实或待雨后晾晒再拌和压实。 7.2.2.6初步拌和应: a) 拌和分为初步拌和和再拌和。初步拌和可采用路拌机或其他拌和机械沿路拌和,使石灰和土充 分混合。所用稳定土拌和机的选择应根据土质以及拌和厚度确定适合的机械; b) 拌和路段长度视机械功率而定,一般为300m~500m。初步拌和2遍后立即喷洒固化剂稀释 液。 7.2.2.7稀释并喷洒固化剂稀释液应:

7.2.2.6初步拌和应

I机械沿路拌和SY/T 4201.4-2019 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设备安装工程 第4部分:炉类,使石灰和土充 分混合。所用稳定土拌和机的选择应根据土质以及拌和厚度确定适合的机械; b 拌和路段长度视机械功率而定,一般为300m~500m。初步拌和2遍后立即喷洒固化剂稀释 液。

7.2.2.7稀释并喷洒固化剂稀释液应:

配制固化剂稀释液时,应根据混合料的天然含水率和最佳含水率以及设计的固化剂用量来确 稀释比例,其稀释倍数一般不小于75倍。可按式(2)和式(3)计算:

C一固化剂水溶液稀释倍数; P一固化剂剂量(%); W一复合稳定土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 W,一土和石灰混和后的平均含水率(

广联达计价软件GBQ4.0基础培训.pdfW一土和石灰混和后的平均含水率(%)

DB22/T18162013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