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0298-2018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 (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GB/T 50298-2018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 (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M
标准类别:林业标准
资源ID:21018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50298-2018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 (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以覆盖风景区范围内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同自然保护区系列或相 关保护区划分方法容易衔接。保护区划定宜以景区范围、景点的 现域范围、自然地形地物、完整生态空间等作为主要划分依据 其中,一级保护区主要是维护生态系统、保护风景资源:是主要 的游览区域;二级保护区是一级保护区周边的协调保护与缓冲区 或,应保护风景资源、恢复景观、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可通过改 善游览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其价值;三级保护区主要是保护景观 和控制弓导好各项建设,是风景区内建设的主要分布区域。 各级保护区的保护规定主要与风景区的资源要素相关,主要

包括风景资源、自然生态系统、旅游服务、乡村和城镇、农林牧 用地等,针对这些要素从正、反两面提出保护规定。其中直接为 风景游赏服务的相关设施主要指欣赏、休想、解说、展示、救 护、管理、监控、小卖部、环卫等设施,不含旅宿及大型的餐 厅、购物、游娱文体等设施。城乡建设区域主要是指集中发展和 建设的区域,如镇、乡驻地和发展条件较好的行政村驻地,考虑 到一级、二级保护区的完整性要求,城乡建设区域不包括在 级、二级保护区内的村庄和社区

4.0.6外围保护地带是风景区周边的重要缓冲地区,

4.0.6外围保护地带是风景区周边的重要缓冲地区,控制好此 区域内的污染、建设及不利影响因素等,对风景区的整体和长效 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随看城镇化进程推进,城镇发展与风景区产生生态、景观、 污染、用地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是风景区外围乡村密集、建设活 动活跃,或是风景区周边的水源、流量(如黄果树瀑布)、水土 保持、动植物生境、生态系统等与风景区的资源环境关系极为密 切。因此,与城市紧密联系、受外围建设影响较大或受周边因素 千扰较大的风景区尤其应划定外围保护地带2019年注册道路专业案例(上真题解析)

4.0.7在保护培育规划中,应针对风景区的具体情

象的级别、风景区所在地域的条件进行合理的保护区级别划分, 使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三者各得其所,并有机结合 起来

4.0.8本条规定了风景区总体规划中的三项基本生态原贝

在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原则中,应制止的行为、应保护的对 象、应提高的能力,均需在规划的各个环节给予体现和贯彻。据 比,还需要在相关专项规划中延伸出具体措施。例如:环境卫生 监控措施、工艺治理净化措施、生物补偿措施、工程稳定措施以 及规划配套和法规措施等

4.0.9分类保护是针对风景区特定资源的保护,这类

是体现风景区价值的重要载体,通过更为详细和具有针对性的保

护措施,可以对分级保护形成很好的补充, 4.0.10风景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说明是为了分析、预测和评估 风景区总体规划对生态与景观环境的影响,对不良环境影响采取 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政 策、管理或技术等措施。不要求做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

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政 策、管理或技术等措施。不要求做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 4.0.11本条对风景区的环境质量标准作了原则性规定,对大 气、水质、噪声、辐射防护要求作了具体规定

4.0.11本条对风景区的环

4.0.11本条对风景区的环境质量标准作了原则性规定

5.1.1风景游览欣赏对象是风景区存在的基础,它的属性、数 量、质量、时间、空间等因素决定了游览欣赏系统规划是风景区 总体规划中的主体内容,应予重视。 5.1.2游赏系统结构分析是从风景区整体游赏需要出发,组织 好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突出游赏重点。游赏主题构思是在风 景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提炼、总结风景区游赏特色,以便进行游 赏组织、景观提升,满足游人需要。 5.1.3、5.1.4在风景区中,常常先有良好的风景环境或景源素 材,甚至本来就是山水胜地,然后才由此引发多样的游览欣赏活 动项自和相应的功能技术设施配备。因此,游赏项自组织是因景 而产生,随景而变化:景源越富游赏项自越可能变化多样。 景源特点、用地条件、社会生活需求、功能技术条件和地域文化 观念都是影响游赏项自组织的因素。规划要根据这些因素,遵循 保持景观特色并符合相关法规的原则,选择与其协调适宜的游赏 活动项目,使活动性质与意境特征相协调,使相关技术设施与景 物景观相协调。例如,体智技能运动、宗教礼仪活动、野游休闲 和考察探险活动所需的用地条件、环境气氛及其与景源的关系等 差异较大:既应保证游赏活动能正常进行:文要保持景物景观不 受损伤。 表5.1.4所列八类59项活动:包括“古今中外地”适宜在 风景区内“因地因时因景制宜”安排的主要项自类别,以利于择 优组织。游赏项自应落实具体地点、规划设计条件及其他要求。

量、质量、时间、空间等因素决定了游览欣赏系统规划是风景区 总体规划中的主体内容,应予重视

5.1.2游赏系统结构分析是从风景区整体游赏需要出发,

好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突出游赏重点。游赏主题构思 景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提炼、总结风景区游赏特色,以便 赏组织、景观提升,满足游人需要

选择与提炼者十个景,作为某个风景区或某地的典型与代表,并

命名为“某某八景”,“某某十景”或“某某廿四景”等。面对风 景区发展的繁荣和复杂态势,当代风景区总体规划已针对游赏对 象的内容与规模、性能与作用、构景与游赏需求,以及景观特征 分区等因素,将各类风景素材归纳分类,分别组织在不同层次和 不同类型的结构单元之中,使其在一定的结构单元中发挥应有作 用,使各景物间和结构单元之间有良好的相互资借与相互联络条 牛,使整个规划对象处在一定的结构规律或模式关系之中,使其 整体作用大于各局部作用之和

5.1.9景观环境整治、游览空间扩展、景点利用是为

价值、增强景观丰富度、拓展景源内涵和游览空间而开展的自然 和人文景源的改善与建设。总体上要求这些方式都应有利于游览 组织,有利于增强游人的游赏体验,有利于提升风景区形象与 价值。

5.1.10在游线组织中,不同

欣赏方式。而游赏方式可以是静赏、动观、登山、涉水、探洞, 可以是步行、乘车、坐船、骑马等。不同的游赏方式将出现不同 的时间速度进程、不同的体力消耗,因而涉及游人的年龄、性 别、职业等变化所带来的游兴规律差异。游兴是游人景感的兴奋 程度,人的某种景感能力同人的其他机能一样是会疲劳的景感 类型的变换就可以避免某种景感能力因单一负担过度而疲劳。在 游线上,游人对景象的感受和体验主要表现在人的直观能力、感 觉能力、想象能力等景感类型的变换过程中。因此,风景区游线 组织,实质上是景象空间展示、时间速度进程、景感类型转换的 艺术综合。游线安排既能创造高手景象实体的诗画境界,也可能 损伤景象实体所应有的风景效果,所以应精心组织。 游线组织要求形成良好的游赏过程,因而就有了顺序发展 时间消失、连贯性等问题,就有起景一→高潮一结景的基本段落结 构。规划中常要调动各种手段来突出景象高潮和主题区段的感染 力,诸如空间上的层层进深、穿插贯通,景象上的主次景设置 借景配景,时间速度上的景点疏密、展现节奏,景感上的明暗色

彩、比拟联想,于法上的饿藏亚路、呼应衬托等。 5.1.11游览日程安排,是由游览时间、游览距离、游览欣赏内 容所限定的。在游程中:①一日游不需住宿,当日往返;②二日 游:住宿一夜;③多日游:住宿二夜以上。一日游因当日往返不 需住宿,因而所需配套设施自然十分简单;二日以上的游程就需 要住宿,由此需要相应的功能技术设施和配套的供应工程及经营 管理力量。在游程安排中不应轻视这个基本界限。另外,车行 步行、乘船、骑马等各类游览方式,所需游览时间不同,游览体 验差异很大,应进行多样化组合,安排多样化的游程,满足不同 年龄段、不同游赏取向人群的需要

5.2.1在每个风景区中,儿平都有代表本风景区主体特征的景 见。在不少风景区中,还存在具有特殊风景游赏价值的景观。为 厂使这些景观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能长久存在、永续利用下 去,在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应编制典型景观规划。例如:崂山海上 日出、黄山云海日出、蓬莱海市屠景等:都需按其显现规律和景 见特征划出相应的赏景点:再如:岩溶风景区的山水洞石和灰华 景观体系,黄果树和龙宫风景区的暗河、瀑布、跌水、泉溪河湖 水景体系,黄山群峰、桂林奇峰、武陵峰林等山峰景观体系,峨 冒山的高中低山坚向植物地带景观体系:均需按其成因、存在条 牛、景观特征,规划其游览欣赏和保护管理内容:文如:武当山 的古建筑群、敦煌和龙门的石窟、古寺庙的雕塑、大足石刻等景 观体系,也需按其创作规律和景观特征,规划其游览欣赏、展示 及维护措施,

成地就之事物或现象,即使有些属于人工杰作,也非一时一世之 功,能成为世人皆知的典型景观,大多历经世代持续努力才能成 功。因而,典型景观规划的第一原则是保护典型景观本体、景观 空间及其环境,第二是挖掘和利用其景观特征与价值,发挥其应

有作用。例如河北南戴河沙丘和福建海坛沙山都有其形成原理和 条件,把这些海滨沙景开辟成直冲大海的滑沙场是利用其价值, 日是,在滑沙活动中会带动一部分沙子冲入海中,这就同时要求 十分重视和保护沙山的形成条件,使之能不断恢复和持续利用。

5.2.3除少数特殊风景区以外,植物景观始终是风景区

景观。在自然审美中,早期的“毛发”之说,近代的“主景、配 景、基调、背景”之说,均表达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在人口 膨胀和生态面临严重挑战的情况下,植物对人类将更加重要,因 而,风景区植被或植物景观规划也愈具有显要地位和作用。 在植物景观规划中,要维护原生种群和区系,不应轻易更新 收造;要因景制宜提高林木覆盖率,不应毁林开荒造这修那;要 利用和创造丰富的植物景观,不应搞大天范围的人工纯林;要针对 规划自标,分区分级控制植物景观的分布及其相关指标。 在处理各项用地比例时,要分别控制其绿地率和林术覆盖 率,其中新建区的绿地率不得低于30%,并应有相当比例的高 绿地率(大于70%)控制区。 在处理风景林时,要分别控制其水平郁闭度和垂直郁闭度 其中,由单层同龄林构成,其水平郁闭度在0.4~0.7之间者为 水平郁团林;由复层异龄林构成:其垂直郁团度在0.4以上者为 垂直郁闭林,常由3~6个垂直层次组成。 在处理疏林草地时,要分别控制其养一灌一一草比例:其疏林 的乔木水平郁团度应在0.1~0.3之间。其草地的乔木水平郁闭 度一般在0.1以下,即在草地上仅有少量的抓植树或树从

5.2.4在分析风景因素中:有把建筑物比作“眉眼

饰”、“画龙点睛”,有把建筑当作“组织”和“控制”风景的手 ,有把建筑物作为“主景”,把山水作为“背景”或“基座” 在保护自然的呼声中,也有把建筑物看作“肆意干扰”大自然的 收笔或劣迹。当然在风景区中,建筑物还是满足功能需求的设 施。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们对建筑物在风景和风景区中 的地位和作用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描述。然而,建筑物和建

筑景观,的确是风景区的活跌因素,将其纳入风景区有序发展之 中,会是合乎情理的共同认识。 在建筑景观规划中,要维护一切有价值的原有建筑及其环 境,各类新建筑要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建筑相地立基要顺 应原有地形,对各类建筑的性质功能、内容规模、位置高度、体 量体形、色彩风格等,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措施

5.2.5优秀的人文景观是风景区之魂,对已有的应极力

对历史遗迹可酌情恢复,还可根据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创造新的、 优秀的人文景观

5.2.6溶洞风景是能引起景感反应的溶洞物象和空

洞景观包括特有的洞体构成与洞腔空间,特有的石景形象,特有 的水景、光象和气象,特有的生物景象和人文景源。岩溶洞景 可以是风景区的主景或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的风景 区类型,溶洞景观在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不能安全到达和无法欣赏的岩溶地下环境没有风景意 义,只有具备一定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欣赏条件的溶洞,才有风景 介值。在大型洞府中,常常需要附加人工光源和相关设施才能欣 赏风景,但不得在溶洞内建造假溶洞景观或人工景观。因此溶洞 景观规划有看独特的内容和规律,本条规定的内容,是溶洞景观 规划的基本要求。

5.2.7风景区得水而灵,水景是风景区的重要景观类

是水景最富的地方之一。水体岸线景观规划的核心要求 水质的纯净、保持整体岸线的自然性、增加水体岸线景又 富性。

5.3游览解说系统规划

5.3.1游览解说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手

5.3.1游览解说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手

5.3.1游览解说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手 段,使游客能够在游览中欣赏风景、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并了 解风景区中相关游览、服务、管理等内容的信息传播行为。游览 解说系统规划是为了提升和完善风景区游览解说的能力,一般包

括现状评估、解说内容、解说场所、解说方式、解说设旅 管理等内容

5.3.2调查分析包括:解说内容是否完整、准确,是否易于

解和接受;解说场所、解说方式、解说设施是否完善,能否满足 游人欣赏、学习、服务等需要:是否对游览解说进行专门的管 理。指出游览解说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得出评估结论。

是解说主题,应突出景源特征与价值,包括历史、人文、自然 景观、动植物、生态、景点关联性等多方面的资源特征;二是解 说信息,包括景源、观赏、教育、交通、游线、特产、设施、管 理和区域情况等各类信息。 解说方式包括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人员解说主要针对大 众游览区域及大众知识传播、教育场所,应对风景区解说员的人 数、讲解内容及对解说员的基本语言及标准等级进行规定。非人 员解说包括标牌、器材等,面向风景区全部开放区域,其中使用 器材解说是针对自主游览兴趣和能力较强的游人。

5.3.4标牌应分类布设,明确标牌的必要信息,对标牌的

风格、色彩、材质、内容、语言种类、设置位置等进行规定。解 兑中心应确定其主要功能,如信息咨询、展陈、视听、讲解服 务:对解说中心的风格、材质、体量、规模、配套设施进行规 划,其规模与其设置的地点及游人量大小相匹配,解说中心一般 结合其他设施进行建设,如游客中心、旅游服务基地、管理处

6.1.1风景区的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简称旅游服务设施或 旅游设施,是风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上以民营、社团、宗 教、官营等形式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外事和旅 行游览活动的逐渐增多,在主要客源城市和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开始由旅行社承揽异地旅行团业务和入境探亲旅行活动:由政府 外事部门负责外事接待工作,这些游人在风景区的游览、导游, 服务、接待则由风景区给予平价甚或免费提供 改革开放后,有关风景区设施同题出现了不少不同看法和做 法。其中之一,旅行游览简称“旅游”,并从对外接待型转为服 务经营型,文与国际“接轨”而成为“产业”,源自20世纪60 年代初的“吃、住、玩、看、带”发展为“旅游六要素”的 吃、住、行、游、购、娱”;其中之二,国家级风景区应参考国 际上国家公园、世界遗产的要求,不充许过度的人为开发行为 其中之三,风景区事业年轻、学术队伍年轻,导致学术观点有误 区,许多标准很不成熟。 值得重视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直至今日,旅游设施对 风景区的负效应更加凸显,“天下名山宾馆多”的贬义正在警示 着人们,社会舆论和现实在要求更加谨慎、更加要善地安排人工 设施。 尽管存在上述疑义,然而,正如本标准第1.0.1条~第 1.0.4条所述,中国风景区的发展历程和现存实体及其自身特征 是明确的,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清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也是世人的共识。在风景区中,不仅有吸引游人的风景游览欣赏 对象,还应有直接为游人服务的游览条件和相关设施。虽然旅游

设施规划在风景区中属于配套系统规划,然而,如处理得当,其 高部也可以成为游赏对象。当然,如果规划设计不当,也可能成 为破坏性因素,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配备与安排,将其纳入 风景区的有序发展和有效控制之中。 各项旅游设施配备的直接依据是游人数量。因而,旅游设施 系统规划的基本内容要从游人与设施现状分析入手,然后分析预 则客源市场,并由此选择和确定游人发展规模,进而配备相应的 旅游设施与服务人口。各项旅游设施在分布上的相对集中出现了 各种旅游服务基地组织与相关的基础工程配建问题。最后,对整 个旅游设施系统进行分析补充并加以完善处理

6.1.2不同性质的风景区,因其特征、功能和级别的差异,而

有不同的游人来源地,其中,还有主要客源地、重要客源地和潜 在客源地等区别。客源市场分析的目的,在于更加准确的选择和 确定客源市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而预测、选择和确定游人发 展规模和结构 客源市场分析,首先要求对各相关客源地游人的数量、结 构、空间和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包括游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和 文化程度等因素;第二,分析客源地游人的出游规律或出游行 为,包括社会、文化、心理和爱好等因素;第三,分析客源地游 人的消费状况,包括收入状况、支出构成和消费习惯等因素。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本风景区的吸弓引力、发展趋势和 发展对策等因素,进而分析和选择客源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自标 确定主要、重要、潜在等三种客源地,并预测三者相互转化、分 期演替的条件和规律。 利用游人统计资料,分别预测本地游人、国内游人、国际游 人的变化状态,进而判断、选择、确定合理的游人发展规模和结 构。当然,确定的游人发展规模均不得大于相应的游人容量。

6.1.3旅游设施是风景区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的总称

直接为游人服务的旅游设施项目,经过历史的分化组合,特别是 近几十年的演变,可以按其功能与行业习惯,统一归纳为九个类

旅游设施配备的原则,要与需求相对应。既能满足游人的多 层次需要,也可适应设施自身管理的要求,并考虑必要的弹性或 利用系数,合理协调地配备相应类型、相应级别、相应规模的旅 游设施。

6.1.4旅游设施要发挥应有效能,就要有相应的级配

理的定位布局,并能与风景游赏和居民社会两个职能系统相互协 调。据其设施内容、规模天小、等级标准的差异,通常可以组成 六级旅游设施基地。其中: 服务部的规模最小,其标志性特点是没有住宿设施,不设置 旅宿床位,其他设施也比较简单,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配置。 旅游点的规模虽小,但已有住宿设施,其固定床位以200床 以内为宜,可以满足简易的宿食游购需求。 旅游村或度假村已有比较齐全的行游食宿购娱休等各项设 施,固定床位以200床~1000床为宜,可以送到规模经营,需 要比较齐全的基础工程与之相配套。旅游村可以独立设置,可以 三五集聚而成旅游村群,又可以依托在其他城市或村镇。例如: 黄山温泉区的旅游村群,鸡公山的旅游村群。 旅游镇已相当于建制镇的规模,有看比较健全的行游食宿购 娱休等各类设施,其固定床位以1000床~5000床为宜,并有比 较健全的基础工程相配套,也含有相应的居民社会组织因素。旅 游镇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依托在其他城镇或为其中的一个镇 区。例如:庐山的岭镇:九华山的九华街,衡山的南岳镇:漓 江的兴坪、杨堤、草坪等镇。 旅游城已相当于县城的规模:有着比较完善的行游食宿购娱 休等类设施:其固定床位以5000床~10000床为宜,并有比较 完善的基础工程配套。所包含的居民社会因素常自成系统,所以 旅游城已很少独立设置,常与县城并联或合成一体,也可以成头 大城市的卫星城或相对独立的一个区。例如:漓江与阳朔,并区 山与茨坪,嵩山与登封,海坛与平潭,苍山洱海与大理古城等。 旅游市已相当于省辖市的规模,有完善的旅游设施和完善的

基础工程,其固定床位可在10000床以上,并有健全的居民社会 组织系统及其自我发展的经济实力。它同风景游览欣赏对象的关 系也比较复杂,有相互依托,也有相互制约。例如:桂林市与 桂林山水,杭州与西湖,苏州、无锡与太湖,承德与避暑山庄外 八庙,泰安与泰山等。 不适合六级服务设施体系的风景区如城市型、中小型风景 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中的部分分级,灵活建立旅游服务设 施体系。 .1.5旅游服务基地选择的三项原则中,用地规模应与基地的 等级规模租适应,这在景观密集而用地紧缺的山地风景区,有时 实难做到,因而将被迫缩小或降低设施标准:甚至取消某些设施 基地的位置,而用相邻基地的代偿作用补救。设施基地与游览对 象的可靠隔离,常以山水地形为主要手段,也可用人工物隔离。 或两者兼而用之,并充分估计各自的发展余地同有效隔离的关 系。基础工程条件在陡峻的山地或海岛上难以满足常规需求时, 不宜勉强配置旅游服务基地,宜因地因时制宜,应用其他代偿方 法弥补。

基础工程,其固定床位可在10000床以上,并有健全的居民社会 组织系统及其自我发展的经济实力。它同风景游览欣赏对象的关 系也比较复杂,既有相互依托,也有相互制约。例如:桂林市与 桂林山水,杭州与西湖,苏州、无锡与太湖,承德与避暑山庄外 八庙,泰安与泰山等。 不适合六级服务设施体系的风景区如城市型、中小型风景 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中的部分分级,灵活建立旅游服务设 施体系

等级规模相适应,这在景观密集而用地紧缺的山地风景区,有时 实难做到,因而将被迫缩小或降低设施标准:其至取消某些设施 基地的位置,而用相邻基地的代偿作用补救。设施基地与游览对 象的可靠隔离,常以山水地形为主要手段,也可用人工物隔离 或两者兼而用之,并充分估计各自的发展余地同有效隔离的关 系。基础工程条件在陡峻的山地或海岛上难以满足常规需求时, 不宜勉强配置旅游服务基地,宜因地因时制宜,应用其他代偿方 法弥补。

6.1.6旅游设施的分级配置有三方面原则约束:

有合理的级配结构,便于自我有序发展;二是这种级配结构,能 适应社会组合的多种需求,同依托城镇的级别相协调:三是各类 没施的级配控制,应同该设施的专业性质及其分级原则相协调。 在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对于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的数量和级 配,均应提出合理的测算和定量安排。而对其定位定点安排,却 要依据风景区的性质、结构布局和具体条件,可以将其分别配 置在规划中的各级旅游服务基地中,也可以将其分别配置在所依 托的各级城镇居民点中。但其总量和级配关系,均应符合风景区 总体规划的需求。 由于风景区用地差异悬殊,各规划阶段的细度要求差别较 大,所以表6.1.6仅有分级配置规定,而具体的量化控制指标: 或在其他条目的单项指标中规定,或按相关专业量化指标执行。

快、游要慢”、“旅要便捷、游要委婉”之类的说法。 风景区对外交通,为了使客流和货流快捷流通,因而要求快 速便捷,这个原则在到送风景区入口或边界即行终止。当然,有 时从交通规划本身需要出发又可将其分为两段,即对外交通和中 迷交通,但就风景区而言,其界外交通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风景区内部交通,虽然也要解决客货流运输任务,在多数情 兑下,客货流难以分开,客流的游览意义一般大于货流的运输意 义,因而内部交通要求方便可靠并适合风景区特点。在流量上要 与游人容量相协调,在流向上要沟通主要集散地,交通方式或工 具要适合景观要求,输送速度要考虑游赏需要,交通网络要适应 风景区整体布局的需求并与风景区特点相适应

况下,客货流难以分开,客流的游览意义一般大于货流的运输意 义,因而内部交通要求方便可靠并适合风景区特点。在流量上要 与游人容量相协调,在流向上要沟通主要集散地,交通方式或工 具要适合景观要求,输送速度要考虑游赏需要,交通网络要适应 风景区整体布局的需求并与风景区特点相适应。 6.2.2风景区道路规划,应在交通网络规划的基础上形成路网 规划,并依据各种道路的使用任务和性质,选择和确定道路等 级,进而合理利用现有地形,正确运用道路标准,进行道路线路 规划设计。 在路网规划、道路等级和线路选择三个主要环节中,既要满 足使用任务和性质的要求,文要合理利用地形,尽量避让景观与 生态敏感地段和危险地段,避免深挖高填:要有利于组织游 览,又不得损伤地貌、景源、景物、景观:并要同当地风景环境 融为一体,还应预留动物迁通道

规划,开依据各种道路的使用任务和性质,选择和确定道路等 级,进而合理利用现有地形,正确运用道路标准,进行道路线路 规划设计。 在路网规划、道路等级和线路选择三个主要环节中,既要满 足使用任务和性质的要求,文要合理利用地形:尽量避让景观与 生态敏感地段和危险地段,避免深挖高填:既要有利手组织游 览,又不得损伤地貌、景源、景物、景观:并要同当地风景环境 融为一体,还应预留动物迁通道。 6.2.3、6.2.4风景区车行道路的功能主要是输送游人,应便于 游人到达游览点,同时应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山体、植被等自然 环境。道路建设应避免产生景观破损面:必要时宜利用树木屏挡

6.2.3、6.2.4风景区车行道路的功能主要是输送游人,

游人到达游览点,同时应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山体、植被等自然 环境。道路建设应避免产生景观破损面,必要时宜利用树木屏挡 景观破损面。应加强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以改善游览环境,道路走 线应避免干扰游人游览,不得产生交通噪声

间的分隔与合理组织,应加强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以促进游人的风

6.2.6风景区步行游览路的详细要求见现行国家标准《厂 胜区详细规划标准》GB/T51294,风景区总体规划主要码 要步行游览路的选线与建设要求

6.2.6风景区步行游览路的详细要求见现行国家标准《风景名

6.2.7风景区停车场是为满足游览需要而设置的,一般厂

在风景区、景区出人口和交通转换处,不应在主要景观区域和游 览区域设置大型停车场;当风景区内的停车场规模不能满足需求 时,应在风景区外结合出入口另行安排。风景区停车场可结合风 景区内外的城镇、乡村进行建设,也可结合有建设条件的村庄进 行建设

6.3综合防灾避险规划

6.3.1综合防灾避险规划

2风景区综合防灾避险规划预定设防标准如下:

1位于抗震设防区的风景区,地震的预定设防水准所对应 的灾害影响不应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遇地震影响 且不低于7度地震影响。 2风灾防御应考虑临灾时期和灾时的应急救灾和疏散避难 相应安全保护时间对龙卷风不得低于3小时,对台风不得低于 24小时。 3风灾的预定设防水准应按不低于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 对应的灾害影响确定。 4风景区防洪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 50201的规定。承担风景区防洪应急救灾和疏散避难功能的应急 呆障基础设施和避难场所的预定设防水准应高手风景区防洪标准 听确定的水位,且不应低于50年一遇防洪标准。 5风景区排涝标准应合理确定降雨重现期、降雨周期、排

除周期。 1)降雨重现期不宜低于20年一遇: 2)降雨周期宜按24h计: 3)降雨排除周期不宜长于降雨周期,涝灾损失不大的区 域可适当延长降雨排除周期 6.3.3风景区综合防灾避险规划可根据风景区灾害环境,对应 急保障基础设施、防灾工程设施、应急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规划 布局。 1应急保障基础设施指应急救援和抢险避难所必须确保的 交通、供水、能源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风景区综合防灾避险 规划应根据风景区实际情况,确定风景区基础设施需要进行防灾 生能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结合风景区基础设施各系统的专业规 划,针对其在防灾、减灾和应急中的重要性及薄弱环节,提出应 急保障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和改造的防灾减灾要求和措施: 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明确基础设施中需要加强安全等级的重要建筑和构 筑物; 2)确定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布局,明确其应急保障级别 设防标准和防灾措施,提出建设和改造要求: 3)对重大旅游设施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旅游设施 进行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抗灾性能、功能失效影响 和灾时保障能力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4)应对适宜性差的基础设施用地,提出改造和建设对策 与要求。 2防灾工程设施指为控制、防御灾害以减免损失而修建 具有确定防护标准和防护范围的工程设施,如防洪工程、消防 站。风景区综合防灾避险规划应提出防灾工程设施方案,确定防 灾工程设施的灾害防御自标和设防水准,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3应急服务设施指满足应急救援、抢险避难和灾后生活所 必需的医疗卫生、储水、物资储存和分发、固定避难等场所和设

施。风景区综合防灾避险规划应提出应急避难、医疗、物资保障 等应急服务设施的服务规模、布局和重点建设方案,确定其灾害 防御目标和设防水准,明确建设指标和控制对策,提出防灾减灾 措施。 6.3.4~6.3.7地质灾害防治、防洪、森林防火是风景区的重点

等应急服务设施的服务规模、布局和重点建设方案,确定其火害 防御自标和设防水准,明确建设指标和控制对策,提出防灾减灾 措施。 6.3.4~6.3.7地质灾害防治、防洪、森林防火是风景区的重点 灾害防治内容,其他灾害防治根据需要编制。且居民点、游览服 务设施、重要工程设施等建设应避开这些灾害区域,已经建设的 应结合规划采取防护措施或直接搬迁。 6.3.8游览安全防护应首先确保各类设施建设应符合安全标准

6.3.4~6.3.7地质灾害防治、防洪、森林防火是风景区的重点

灾害防治内容,其他灾害防治根据需要编制。且居民点、游览服 务设施、重要工程设施等建设应避开这些灾害区域,已经建设的 应结合规划采取防护措施或直接搬迁

应分析游客面临的安全威胁,提出游客安全防护、安全保障、应 急避难等设施的建设要求及安全管理措施

6.4.1由于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十分丰富

6.4.1由于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十分丰富,因而所涉 及的基础工程项目也异常复杂,各种形式的交通运输、道路桥 梁、邮电通信、给水排水、电力热力、供热及燃料能源供应(包 括供热工程、燃气工程、太阳能、风能、沼气、潮汐能)、水利 水电、环境保护、环境卫生、人防军事和地下工程等基础工程均 可直接遇到。同时,其中大多数已有各自专业的国家或行业技术 标准。因此,风景区总体规划中的基础工程专项规划,应依据以 下三项原则:一是规划项自选择要适合风景区的实际需求:二是 各项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及技术标准应与风景区总体规划的阶段要 求相适应:三是各项规划之间应根据风景区的具体环境和条件相 互协调。为此,本标准选择应用最多、必要性最强、并需先期普 及的四项基础工程,作为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应提供的配套规划, 对四项规划的基本内容作了规定,对四项规划作了特定技术要 求,以适应风景区环境的特定需要。 风景区内的旅游村、旅游镇、旅游城等服务基地的基础工程 规划,其内容和深度应按照现行的有关规划规范、标准进行编 制,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城市电力规划规 范》GB/T50293、《城市通信工程规划规范》GB/T50853、《城 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镇规划标准》GB 50188等。

6.4.2本条规定了基础工程规划的几项基本原则。在

6.4.3风景区邮电通信规划,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足风景区的性质和规模及其规划布局的多种需求,二是符合迅 速、准确、安全、方便等邮电服务要求。各级风景区均应配备同 国内联系的邮电通信网络设施:同时,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及其 规划布局的差异,对邮电通信规划的需要也不相同。应依据风景 区总体规划布局和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业务收入等基本因素 分别配置相应的一、二、三等邮电局、所,并形成邮电服务网点 和信息传递系统。

6.4.4风景区的给水排水规划,需要正确处理生活游憩用水

(饮用水质)、工交(生产)用水、农林(灌溉)用水之间的关 系,满足风景区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效控制和净化污水 呆障相关设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分析水源、地形、规划要求等因素基础上,预测服务设施 的用水量和污水量,必要时应做水资源平衡分析。 为了保障景点景区的景观质量和用地效能,不应在其中布置 大体量的给水和污水处理设施:为方便这些设施的维护管理,将 其布置在居民村镇附近比较适宜。

排水工程规划强调了排水体制确定,即雨污分流制。也强调 了污水不得随意排放,也就是说污水如果不能外排而是就地排 放,必须要进行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具体的排放要求必须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地表水环境质量 标准》GB3838以及地方排放标准。鼓励污水的再生回用,其处 理深度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的 规定。

6.4.5风景区的供电和能源规划,在人口密度较高和经济社会

因素发达的地区,应以供电规划为主,并纳入所在地域的电 刘。在人口密集较低和经济社会因素不发达并远离电力网的 和服务设施,可考虑其他能源渠道,例如:风能、地热、氵 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新能源

6.4.6本条规定了供水、供电及床位用地标准。其中,表

7居民社会调控与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7.1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7.1.1从我国当前风景区的现状来看,多数风景区内分布有 定数量的常住人口,这些常住居民有些参与风景区的管理与服 务,有些是传统村落的居住者和守候者,有些也是风景环境的维 护者。这些常住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就成为风景区的居民社会因 素。可以说,外来的游人、直接服务的职工、间接服务的居民等 三类人口并存,达到一定级配关系时,就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组织 系统。当然,居民社会应该成为积极因素,其局部也兼有游赏吸 引力的作用;然而,它也可能成为消极因素,这在人口密集地区 显得尤为敏感。正因为这样,本条规定居民社会因素属调控系统 规划,并规定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风景区总体规划:应编制居 民社会体系规划。这既是风景区有序运转的需要,也是与村镇、 城市、区域规划协同进行并协调发展的需要 7.1.2~7.1.4需要编制居民社会规划的风景区,其范围内将含 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人口规模和建制,它的规划基本内容和原 则,应该同其规模或建制级别的要求相一致,同时,它还要适应

7.1.2~7.1.4需要编制居民社会规划的风景区,其范围内将含

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人口规模和建制,它的规划基本内容和原 则,应该同其规模或建制级别的要求相一致,同时,它还要适应 风景区的特殊需要与要求。在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中,需要贯彻 空制人口的原则;在社会组织中,需要建立适合本风景区特点的 社会运转机制;在居民点性质和分布中,需要建立适合风景区特 点的居民点系统:在居民点用地布局中,需要为创建具有风景区 特点的传统村落、文明村配备条件:在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中, 需要引导和有效控制淘汰型产业的合理转向。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引导产力和人口合理分布、落实经济 社会发展自标的基础工作,也是调整、变更行政区划的重要参 考,又是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因而,其规划内容和原则,

应按所在地域的统一要求运行,本规划只对其中的特殊 相应规定,对其他常规内容和原则不再作一般性规定。

7.1.5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在风景区范围内,科 学预测和严格限制各种常住人口的规模及其分布的控制性指标 当然,这些指标均应在居民容量的控制范围之内。在不少的风景 区总体规划中,甚至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近郊风景区中,也常回 避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和难题。如果规划中回避,管理中放任 风景区人口管理还不如城镇有序,这类风水宝地必然成为人口失 控或集聚区,风景区的其他各种规划将失去意义,最终将改变风 景区的基本性质。 规划中控制常住人口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风景区中分别划 定无居民区、居民缩减区和居民控制区。在无居民区:不准常任 人口落户:在缩减区,要分阶段地逐步减小常任人口数量:在控 制区要分别定出充许居民数量的控制性指标。这些分区及其具体 指标,要同风景保护培育规划和居民容量控制指标相协调。 7.1.6~7.1.8在居民社会因素比较手富的风景区,可以形成比 较完整的居民点体系规划。这种规划同风景区所在地域的城市和 村镇规划必然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因而:应从地域相关因素出 发,应在风景区内外的居民点规划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对已有城 镇村点,从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的角度提出调控要求;对规划中 拟建的旅游服务基地和风景区管理机构基地,也提出相应的控制 生规划纲要。 在规划中,对农村居民点的具体调控引导方法:是从协调农 村居民点发展与风景区保护的相互关系:按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 口变动规律和趋势,分别划分疏解型、控制型和发展型等三种基 本类型,并分别控制各个类型的规模、布局和建设管理措施 在居民社会用地规划中,不得安排破环生态环境的建设项 自,不得在景区和景点范围内安排工业项自、城镇和其他企事业 单位用地,不得在风景区内安排有污染的工矿企业和有碍风景名 胜资源保护的农业生产用地

7.1.5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在风景区范围内,科

7.2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7.2.1风景区的经济发展通常与以下经济活动相关:

和管理职工的各种资源的维护、利用、管理等活动;当地居民的 生活和生产活动;外来游人的旅游消费与旅游活动等。风景区经 齐是一种与风景区有看内在联系并且不损害风景名胜资源的特色 经济。虽然具有明显的有限性、依赖性、服务性等特性,但也是 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及特殊地区,对地 方经济振兴和绿色发展还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因而,国家经济 社会政策和计划也是风景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依据。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有关建设项目,其选址与布局应符合风景 总体规划的要求:风景区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旅游服务设施和基 出工程项目以及用地规划,也应分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计划。这就加强了风景区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 关系。为此,风景区总体规划应有相应的经济发展引导规划与之 有机配合。

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有关建设项自,其选址与布局应符合风京 区总体规划的要求;风景区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旅游服务设施和基 出工程项目以及用地规划,也应分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计划。这就加强了风景区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 关系。为此:风景区总体规划应有相应的经济发展引导规划与之 有机配合。 7.2.2风景区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典型地区,其经济社会发 展不同于常规乡村和城市空间,因而,风景区总体规划中的经济 发展专项规划,也不同于常规的城乡经济发展规划。这个规划重 在引导,把常规经济政策和计划同风景区的具体经济条件和性质 结合起来,形成独具风景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规划。所以,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有三项基本内容,一是经济现状分析,二是经 齐发展引导方向,三是促进经济合理发展的步骤和措施。 7.2.3风景区经济发展导方向,一方面要通过风景区资源的 统筹配置,形成适宜的产业组合,实现最优的整体效益:另一方

7.2.2风景区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典型地区,其经

展不同于常规乡村和城市空间,因而,风景区总体规划中的经济 发展专项规划,也不同于常规的城乡经济发展规划。这个规划重 在引导,把常规经济政策和计划同风景区的具体经济条件和性质 吉合起来,形成独具风景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规划。所以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有三项基本内容,一是经济现状分析,二是经 济发展引导方向,三是促进经济合理发展的步骤和措施

7.2.3风景区经济发展引导方向,一方面要通过风景

统筹配置,形成适宜的产业组合,实现最优的整体效益:另一方 面要把生产要素按地域优化组合,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使前者 的经济结构和后者的空间布局两者合理结合起来,就需要正确分 析和把握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例如资源、交通、市场、劳 力、集散、季节、经济技术、社会政策等,提出适合本风景区经 济发展的权重排序和对策,确保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

7.2.4风景区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要以景源保护为前提,科学 合理利用风景区资源,确定主导产业与产业组合,追求经济规模 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和催化作用,形成独具特 正的风景区经济结构。 在探讨经济结构合理化时,要重视风景区职能结构对其经济 结构的重要作用。例如,“单一型”结构的风景区中,一般仅充 许第一产业的适度发展,禁止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也只能是 有限制的发展;在“复合型”结构的风景区中,其产业结构的权 重排序,很可能是旅一→贸一→农一→工副等:在“综合型”结构的风 景区中,其产业结构的变化较多,虽然总体上可能仍然是鼓励三 产、控制一产、限制二产的产业导向,但在各级旅游基地或各类 生产基地中的产业结构模式应结合其定位科学引导

7.2.5风景区经济的空间布局合理化,要以景源永续

景品质提升为前提,识别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的特性和价值,把资 源要素与利用方式分区优化组合,探索与资源相协调的产业发展 模式,促进风景区各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 效益的统一,促进生产用地的生态化发展与景观化利用,形成经 济可持续发展、“生产图画”与自然风景协调整合的风景区特色 经济格局。 在研讨经济布局合理化时,要加强风景区与周边地区、所在 地域的关联研究,以区域协调和共享发展为指导,优化风景区与 周边的整体产业格局,促进风景区所在地经济的绿色发展。一般 来说,在风景区内控制优化一产和三产、严格限制二产,在风景 区在周边鼓励三产、控制一产、限制二产。鼓励并引导风景区所 在地城市发展旅游服务和现代服务业,推进风景区与所在地城市 协调发展。 风景区产业布局应统筹考虑风景资源保护区划、风景游赏区 划和旅游基地布局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各区的产业发展定 位、重点发展产业,以及限制与禁止发展的产业。

8.0.1人均土地少和人均风景区面积少,这是基本国情,应充 分合理利用土地和风景区用地,应综合协调、有效控制各种土地 利用方式。为此,风景区地利用规划更加重视其协调作用:应 突出体现风景区土地的特有价值:一般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即 用地评估、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等

利用方式。为此,风景区王地利用规划更加重视具协调作用,应 突出体现风景区土地的特有价值,一般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即 用地评估、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等 8.0.2在士地资源评估中,专项评估是以某一种专项的用途或 利益为出发点,例如分等评估、价值评估、因素评估等:综合评 古可在专项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它是以所有可能的用途或利益为 出发点,在一系列自然和人文因素方面,对用地进行可比的规划 评估。一般按其可利用程度分为有利、不利和比较有利等三种地 区、地段或地块,并在地形图上表示。 通过资源的分析研究评估,掌握用地的特点、数量、质量及 利用中的问题,为估计土地利用潜力、确定规划自标、平衡用地 矛盾及土地开发提供依据。 在风景区中,很少作全区整体的士地资源评估,仅在有必要 调整的地区、地段或地块作局部评估。另一方面:风景区总体规 是以景源评价为基础,以景源级别为主导因素,为保护景源的 需要,矿藏不准开、项目不能上的事实在各国已非少见。 8.0.3十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风景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下,对全区各类王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及其结构所作的分析,包括 风景、社会、经济三方面效益的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其王地利

下,对全区各类主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及其结构所作的分析: 风景、社会、经济三方面效益的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其十 用的变化规律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可以用表格、图纸或文字表示,

8.0.4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土地资源评估、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策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对各种用

地进行需求预测和反复平衡,拟定各种用地指标,编制规划方案 和编绘规划图纸。规划图纸的主要内容为土地利用规划分区。 土地利用规划分区也称用地区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 是规划的主要成果。它是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 置,限制不适当开发利用行为,实施宏观控制管理的基本依据和 手段。 风景区的土地利用规划重在协调,其粗细、简繁和侧重点不 尽相同。要依据规划阶段、规划任务、基础条件的不同,做出具 看实际指导意义的规划成果

地进行需求预测和反复平衡,拟定各种用地指标,编制规划方案 和编绘规划图纸。规划图纸的主要内容为土地利用规划分区。 土地利用规划分区也称用地区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 是规划的主要成果。它是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 置,限制不适当开发利用行为,实施宏观控制管理的基本依据和 手段。 风景区的土地利用规划重在协调,其粗细、简繁和侧重点不 尽相同。要依据规划阶段、规划任务、基础条件的不同,做出具 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规划成果。 8.0.5本条所列的三项基本原则,既体现了风景区总体规划的 持点需求,也体现了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8.0.6风景区用地汇总表,也是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表达方式 之一。表中的用地名称是用地分类中的十个大类的名称 表中现状与规划的数字并列,可反映规划前后土地利用方式 的变化情况,具有多种分析意义和价值。 表中备注的现状总人口和规划总人口,可用来分析各类用地 人均指标。 8.0.7、8.0.8风景区用地分类,首先以风景区用地特征、作用 和规划管理需要为基本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 类和相关专业用地分类等常用方法,使其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协 调,以便调查成果和相关资料可以互用与共享。 风景区用地分类,应依照土地的主导用途进行划分和归类 在规划的不同阶段,可依据工作性质、内容、深度的需求,采用 本分类中的全部或部分分类。其中,在详细规划中,多使用 小类。 风景区用地分类的代号,大类采用中文表示,中类和小类各 用一位阿拉伯数学表示。本代号可用于风景区总体规划图纸和 文件。 用地分类中的建设用地包括风景点建设用地、旅游服务设施 田地民民社全田地一本涌上工积田地甘中风晏建设田地包

尽相同。要依据规划阶段、规划任务、基础条件的不同,做出具 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规划成果。 8.0.5本条所列的三项基本原则,既体现了风景区总体规划的 特点需求,也体现了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8.0.6风景区用地汇总表,也是地利用规划成果的表达方式 之一。表中的用地名称是用地分类中的十个大类的名称。 表中现状与规划的数字并列,可反映规划前后土地利用方式 的变化情况,具有多种分析意义和价值。 表中备注的现状总人口和规划总人口,可用来分析各类用地 人均指标。 8.0.7、8.0.8风景区用地分类,首先以风景区用地特征、作用 和规划管理需要为基本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全国地利用现状分 类和相关专业用地分类等常用方法,使其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协 调,以便调查成果和相关资料可以互用与共享。

。表中的用地名称是用地分类中的十个大类的名称, 表中现状与规划的数字并列,可反映规划前后土地利用方式 的变化情况,具有多种分析意义和价值。 表中备注的现状总人口和规划总人口,可用来分析各类用地 人均指标。

和规划管理需要为基本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 类和相关专业用地分类等常用方法,使其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协 调,以便调查成果和相关资料可以互用与共享。 风景区用地分类,应依照土地的主导用途进行划分和归类 在规划的不同阶段,可依据工作性质、内容、深度的需求,采用 本分类中的全部或部分分类。其中,在详细规划中,多使用 小类。 风景区用地分类的代号,大类采用中文表示,中类和小类各 用一位阿拉伯数学表示。本代号可用于风景区总体规划图纸和 文件。 用地分类中的建设用地包括风景点建设用地、旅游服务设施 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其中风景点建设用地包

括人文景点景物的建(构)筑物用地、附属游览道路与游览场地,可包含为游人服务的小卖部、信息、咨询、管理等附属功能建(构)筑物;历史人文景点景物中依法扩建、加建的建筑物,若为营利性餐馆、住宿功能,不属于风景点建设用地;新建人文景点景物中,营利性餐馆、住宿功能的建筑物不属于风景点建设用地。用地分类中的科研设施用地不能用于餐饮、住宿、娱乐等功能。风景区用地分类与城乡用地分类、土地规划用途分类的对应关系可参照表4。表4风景区用地分类与城乡用地分类、土地规划用途分类的对应关系城乡用地分类风景区用地分类土地规划用途分类用地用地用地用地备注用地名称用地名称代号名称代号代号E非建设用地一级类农用地、其他土地风景游赏用地不农林用地风景游耕地、林地、园E2改变城乡其他非建设赏用地二级类地、牧草地、水域、E9用地分类用地甲自然保留地和土地利用分类确风景点建一级类建设用地H9其他建设用地定的用地设用地二级类其他建设用地性质一级类建设用地H9其他建设用地二级类其他建设用地旅游服务公共管理与公设施用地A共服务设施用地三级类风景名胜设施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城乡居民点建一级类建设用地风景区H1设用地二级类城乡建设用地居民点详居民社会规可参城丙H11城市建设用地用地市、镇、城镇用地H12镇建设用地三级类村庄建设农村居民点用地H13村庄建设用地用地分类104

8.0.9风景区各类用地的增减变化,应依据风景区的性质和当 地条件,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地处理,更加充分地利用风景区的 土地潜力,表达风景区用地特征,增强风景区的主导效益。 对于内类用地,要严格控制并区别对待城市建设用地和乡镇 居民点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内1类)多属历史遗留用地: 对待这类用地的态度是承认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此控制和缩 减,不予扩建。对于乡镇居民点建设用地多数是与风景资源和环 境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对这类用地应采取谨慎发展的思路,从为 风景区旅游服务出发考虑乡村发展,是与风景区互相促进的发展 模式,不搞工业、污染企业、大规模外来建设等。乡镇居民点建 设用地可以在风景区详细规划中具体考虑,可以并用城乡规划用 地分类代码,在规划上符合风景区要求,在审批程序上同时符合 城乡规划要求。对手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独立用地片区可参照乡镇 居民点建设用地的方式在风景区详细规划具体考虑。 8.0.10乙类用地相对集中的,应明确控制指标或要求,是为了 指导风景区详细规划编制,避免出现详规随意解释总规,、不符合 总规建设要求的现象。

9.0.1、9.0.2风景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型地域,是有别 于城市和乡村的人类第三生活游憩空间。风景区总体规划是从资 原条件出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风景实施有效保护与永续利 用,对景源潜力进行合理开发并充分发挥其效益,使风景区得至 科学的经营管理并能持续发展的综合部署。这种未来的“锦绣前 程”,规划,需要有配套的分期规划来保证其逐步实现和有序 过渡。 风景区分期规划一般分两期,即近期和远期;有时也可以分 为四期,即近期、中期、远期和远景;远景是建议性而非必要 的。每个分期的年限,一般应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 应,便于相互协调和包容。 风景区建设项目应包括基础设施、资源保护、风景游览、旅 游设施、居民社会等各类建设,明确各类建设项目的位置、规 模,重点项自应明确建设控制要求,以便衔接下一步详细规划 当代风景区发展的重要现实之一是游人发展规模超前膨胀,而投 资规模和步伐难以均衡或严重滞后,这就需要在分期发展自标和 买施的具体年限之间留有相应的弹性。 9.0.3由于各地和各阶段的风景区总体规划程序不同,所以近

0.3由于各地和各阶段的风景区总体规划程序不同CJJ/T 285-2018 一体化预制泵站工程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所

期规划的时间,应从规划确定并开始实施的年度标起。近期发展 规划的五年,应同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深度要求相一致。其 主要内容和具体建设项目应比较明确;运转机制调控的重点和任 务应比较明确;风景游赏发展、旅游设施配套、居民社会调整等 三者的轻重缓急与协调关系应比较明确;关于投资估算和效益评 古及实施措施应比较明确和可行。

9.0.4远期规划的时间一般是20年以内,这同土地利月

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大致相同。远期规划自标应使各项规划 内容形成规模,形成规划的整体构架,风景区整体上进入良性循 环和持续发展的阶段。 9.0.5关手投资估算的范围,近期规划要求详细和具体一些, 并反映当代风景区发展中所普遍存在的居民社会调整问题。因为 在大多数风景区,如果缺少居民社会调整的经费及渠道,一些风

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大致相同。远期规划目标应使各项规划 为容形成规模,形成规划的整体构架,风景区整体上进入良性循 环和持续发展的阶段。

并反映当代风景区发展中所普遍存在的居民社会调整问题。因为 在大多数风景区,如果缺少居民社会调整的经费及渠道,一些风 景或旅游规划项自就难以启动。因此,近期规划项自和投资估 算,应包括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居民社会三个职能系统的内 容,并反映三者的相关关系。同时,还应包括实施保育措施所需 的投资。

GB/T 16895.10-2021 低压电气装置 第4-44部分:安全防护 电压骚扰和电磁骚扰防护.pdf统一书号:15112·32513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