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01/T 0020-2021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pdf

DB1501/T 0020-2021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6 M
标准类别:林业标准
资源ID:35289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501/T 0020-2021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pdf

ICS 65.020.4C CCS P 00

B1501/T0020—2

Guide for design of greenway planning

某供电所业务及用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B1501/T00202021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绿道功能与分类. 规划设计原则. 绿道规划. 绿道规划设计要求. 8绿道规划设计成果. 12 9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附录A(资料性)绿道组成.. 14 附录B(资料性)绿道串联节点的衔接要求.. 附录C(资料性)绿道分类选线建议表. 18 附录D(资料性) 驿站基本功能设施设置一览表. 19 附录E(资料性)标识分类设置要求. 附录F(资料性) 绿道网规划主要内容和成果.. 附录G(资料性) 方案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 附录H(资料性)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 附录I(资料性) 施工设计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 24 附录J(资料性) 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DB1501/T 0020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北京林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庆卫、刘建国、田新、王文、白雪冬、花甫春、刘利、秦俊珂、宋颖、王恩 洁、巴特尔、金珊珊、王晓敏、锡林呼、崔苏琴、余晓龙、李素英、刘通、杨平、何立飞、宋振琪、耿 红凯、王秀军、曾涵、张若溪、韦淋馨、张钰晗、郭林繁、罗春燕、李子航。

DB1501/T0020—2021

本文件规定了绿道规划设计的术语和定义、绿道功能与分类、规划设计原则、绿道规划、绿道规戈 设计要求、绿道分类设计、绿道规划设计成果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呼和浩特市域绿道规划设计。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 文件。 GB/T10001.10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0部分:通用符号要素 GB1488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 GB/T5080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GB51192公园设计规范 CJJ14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 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4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T304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 IGI/T163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道greenways 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 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徒等功能的廊道。 3.2 绿道游径系统 greenwaytrailssystem 绿道中供人们步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是绿道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 行骑行综合道。 3.3 绿道连接线 greenway connector

DB1501/T0020—2021 绿道绿化 greenwayplanting 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 3.5 绿道设施greenwayfacilities 为满足绿道综合功能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与标识设施。 3.6 驿站servicespot 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

绿道绿化greenwayplanting 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 3.5 绿道设施greenwayfacilities 为满足绿道综合功能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与标识设施。 3.6 驿站servicespot 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想、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

绿道应兼颐休闲健身、绿色出行、生态环保、社会与文化、旅游与经济五大功能如下: 休闲健身功能的绿道应串联城乡公园绿地、街旁绿地、社区游园等绿色资源及公共空间,为 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游憩健身的户外活动场所和途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绿色出行功能的绿道作为重要的绿色带状通道,应与步行、自行车交通方式相结合,与机动 车、公交、地铁等交通系统相衔接,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服务,方便市民日常出行,丰富城市 绿色出行方式: 生态环保功能的绿道作为城乡的带状绿地,有助于固土保水、防风降尘、净化空气、缓解城 市热岛效应等,并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及迁徒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 社会与文化功能的绿道为人们提供社会交往的户外空间,便于人们放松身心,促进人际交往, 有利于社会和谐;绿道连接城乡居民点、公共空间与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节点,有效地 保护、利用和宣传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传承; 旅游与经济功能的绿道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城乡互动,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提升沿线土地价值,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绿道根据空间跨度与连接功能区域分级如下: 区域级绿道。指连接两个及以上城市,串联区域重要自然、人文及休闲资源,对区域生态环 境保护、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风景旅游网络构建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市(县)级绿道。指在市(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连接重要功能组团、串联各类绿色开 空间和重要自然与人文节点的绿道:

DB1501/T0020—2021

社区级绿道。指城镇社区范围内,连接城乡居民点与其周边绿色开散空间,方便社区居 近使用的绿道

4.2.2根据所处区位及环境景观风貌分类

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及环境景观风貌分类如下: 城镇型绿道。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依托和串联城镇功能组团、公园绿地、广场、 防护绿地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出行的绿道; 郊野型绿道。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连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历史 文化名镇名村、特色乡村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和动物迁徙等的绿道

绿道规划设计应统筹考展城乡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相关规划,整合区域各种自然、人文资源,加强城乡联系,引导形成绿色网络,建设公园城市,发挥综 合功能,应遵循国家有关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园林绿化、防灾避险等规定。

绿道规划设计应尊重生态基底,顺应自然机理,对原生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产生最小干扰和影 响,避免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植被、地形、土壤、水体等。通过绿道有机连接分散的生 态斑块,强化生态连通功能,构建连通城乡的生态网络体系,

绿道规划设计应以满足市民休闲健身为重点, 注重人性化设计,考虑不同人群需求,完善绿道服务

绿道规划设计应节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现有设施和资源,防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严格控制新建 规模,降低建设与维护成本。鼓励应用低维护的植物、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技术、材料、设备等。

绿道规划设计应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与道路建设 绿化、固土保水、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以及环境治理等相关工程相协调。

景观。根据不同绿地条件突出地 和地域文化特色

DB1501/T 00202021

绿道包括游径系统、绿道绿化和绿道设施。详细组成见附录A

6. 2. 1一般要求

城市绿道的选线应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交通设施规划、空 间规划体系等规划成果相结合。 绿道线路宜网状环通或局部环通,可依托绿道连接线加强绿道的连通性,并满足绿道连接线长度控 制要求。综合考虑环境现状,包括可依托区域的长度、可达性、建设条件等因素,对绿道选线进行多方 案比选,最终确定绿道的适宜线路。 a)绿道选线应充分考虑绿道的线性特征和城市道路系统: 1)充分利用现状自然肌理的开放空间边缘(水系边缘、农田边缘、林地边缘等),以及现有步 行及自行车交通道路等作为绿道选线的依托,宜结合铁路、公路和城市道路、堤岸等线性基 础设施廊道空间; 2)应避开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避开生态敏感地段,避开因工程 施工可能造成环境近期难以恢复的地带。 b)绿道串联滨水绿地时,应充分利用现状堤坝、桥梁等,在保证排涝除险、防洪及安全的前提下 营造亲水空间。绿道宜顺应山势和水系走向,为确保绿道连接贯通,可局部架设栈道 C)绿道选线宜优先考虑已有绿道和绿化资源的利用: 1)应就近联系各级城乡居民点及绿色开放空间,方便市民使用; 2)同时尽可能连接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节点、文化遗存及历史文化城镇村等,体现地域特色和 场所历史文化特征。绿道串联节点的衔接要求详见附录B。

6.2.2分类绿道选线要求

城镇型绿道选线宜结合城镇空间结构及功能拓展方向,尽量串联城镇各功能组团,邻近使用 主体,结合人流活动密集的重点地区进行布局; 郊野型绿道选线应避开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敏感区,并考虑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及迁徙路线 避免对动植物生境造成干扰; 绿道分类选线建议详见附录C。

成市绿道应以现有交通体系与自然环境为基础,有效整合各种生态景观资源,实现绿道景观性、 与通达性的有机统一。 兼顾现状 城市绿道建设应重点分析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用地权属的现状,兼顾所处地区的社会 件、自然气候条件、地形水文条件、土壤条件、植被条件、景观风貌等状况。

城市绿道应以现有交通体系与自然环境为基础,有效整合各种生态景观资源,实现绿道景观性、生 态性与通达性的有机统

7. 1. 2兼顾现状

DB1501/T0020—2021

绿道设计的基调和功能定位,应依据城市绿道所经地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设施特点、资源 位因素、城市经济发展对策、居民需求等因素进行确定。

绿道游径系统基本要求如下: 保证线路连通,当跨越河流、山体、铁路、公路、城市道路等障碍物时,可采用绿道连接线 的方式保证绿道游径的连通,但应满足绿道连接线选线、长度控制、安全隔离等要求; 保证绿道的安全性,绿道应结合现状地形,避免大填大挖; 绿道与国道、省道、县道、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交叉时,应优先采用涵洞、高架廊道等安 全的立交方式; 除借道路段之外,原则上应避免机动车进入绿道,只允许对绿道进行维护管理和消防、医疗、 应急救助用车临时通行; 绿道游径转弯处应保证任意15m视距内视线通透; 保证绿道游径路面强度及景观需求。根据现状路面条件,条件较好的区域不宜重新铺装。重 新铺装的绿道游径材料应满足使用强度,宜采用生态、经济、防滑的本地材料及可再生材料, 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保证绿道游径的功能性。应根据现状情况灵活设置步行道、无障碍道路、自行车道和步行骑 行综合道; 城镇型绿道的绿道游径在满足坡度、宽度、净空等条件下,宜采用无障碍设计; 郊野型绿道以自行车道为主,宜设置步行骑行综合道

7.2.2步行道规划设计要求

步行道规划设计要求如下: 城镇型绿道中步行道单独设置不宜小于2m;郊野型绿道中步行道不小于1.5m,改造步行道 结合现状条件,原则上不宜拓宽; 步行道纵坡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加以防滑措施;横坡坡度不应大于4%; 设计步行道时应考虑盲道设计,结合绿道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

7.2. 3自行车道规划设计要求

DB1501/T00202021

自行车道规划设计要求如下: 一一城镇型绿道中自行车道单向通行宽度不小于1.5m,双向通行宽度不小于3m;郊野型绿道中 自行车道宽度2m到3m,结合用地条件尽量满足两辆自行车的错车需求: 自行车道纵坡坡度以小于2.5%为宜,有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最大不宜超过8%;横坡坡度以 2%到4%为宜; 纵坡坡度天于等于2.5%且小于3%时,限制坡长为300m;纵坡坡度天于等于3%且小于3.5%时: 限制坡长为200m:纵坡坡度大于等于3.5%时,限制坡长为150m。

.4步行骑行综合道规划设计要求

步行骑行综合道规划设计要求如下: 城镇型绿道中不建议设置;郊野型绿道中不小于3m; 同自行车车道7.2.3.2; 同自行车车道7.2.3.3

7.2.5路面和路基要习

各类型绿道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CJJ37中的相关规定。 a)满足安全性的要求: 1)绿道路基和路面应根据筑路材料、路基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确定结构层组合和 厚度,应满足整体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以及良好的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 2)路面面层应满足抗滑和平整的要求,确保安全、舒适及连续通行; 3)冰冻地区潮湿路段及其他地区的过分潮湿路段不宜直接铺筑石灰土基层,当需要应用时,应 在其下设置隔水垫层;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采用级配碎、砾石垫层; 4)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红黏土、盐渍土等特殊土地区的路基应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b)满足排水、透水的要求: 1)根据道路排水总体设计的要求,结合必要的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设施,形成合理、完整的排 水系统; 2)若考虑雨水收集利用功能的道路,路面结构应满足透水性要求。 C)满足景观性的要求。路面面层铺装样式和色彩应区别于城市道路,宜通过设置地面标识标线、 高程差等方式增强绿道的可识别性

7. 2. 6出入口要求

出入口设置要求如下: 一设置地点。绿道出入口宜设在平缓路段DB5308/T 55-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建设及管理规范,邻近已有道路、公路与公交站点,出入口的位置、 间距及形式应以方便使用者进出、安全便捷为原则:

DB1501/T00202021

连接要求。绿道出入口应与其他道路系统或景区(点)相连接。出入口与其他道路系统相连 接的,应避开交通拥挤的主十道,设置在次十道一侧; 隔离设施。若绿道出入口大于3m,应设置隔离墩、阻车桩等隔离设施,无条件时,应设置交 通标线或警示标识,禁止机动车进入绿道; 标识设施。出入口应设置绿线标志、位置标志、无障碍标志、应急标志、服务网点标志、安 全监控和信息发布等设施

停车场所设置要求如下: a)设置地点。停车场所宜设置在绿道出入口、休憩区域和交通换乘区域,远离生态敏感地区,机 动车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应分开设置; b)规模要求: 1)城镇型绿道停车场应满足自行车、残疾人非机动车停放;停车区宜设置车棚、存车支架等 设施; 2) 郊野型绿道宜增设机动车停车场,机动车停车场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1192的有关 规定; 3 根据规划容量和使用标准确定停车场规模,停车场所数量应该与游客数量相匹配,应尽量 利用现有资源,与周围环境融合,避免大规模修建新的各类停车场。 停车场出入口要求。停车场出入口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线不应交叉,并应与城市道路顺向衔 接; 非机动车停车场设置。绿道非机动车停放点宜结合驿站、公共交通接驳点、广场和人行天桥等 设置,并设置标识; e 乔木要求。停车场所乔木净空应大于2.5m,停车场所应设置必要的安全集散空间; 公共停车场应包括机动车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宜设计为生态停车场,

7.2.8绿道连接线与交通接驳点

绿道连接线兼具绿道游径连接和城市交通功能,应有效进行交通组织和功能衔接,符合城市道路规 划建设的要求如下: 一一安全性要求。为保证使用安全,应采取适当的交通管理措施,包括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绿道 标识设施、安全隔离设施等。并且绿道连接线一般不应直接借道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及快速 路、主干路等道路,宜借道县道、乡道、村道等非干线公路或城市次干路、支路等道路; 一一长度要求。绿道连接线不宜过长,城镇型绿道单段绿道连接线长度不宜超过1km,郊野型绿 道单段绿道连接线长度不宜超过3km。累计长度不超过当地绿道总长度的10%; 一连通性要求。绿道连接线应保证衔接顺畅,步行道宽度不宜小于1.5m;自行车道宽度单向不 宜小于1.5m,双向不宜小于3m;连接线净空高度不低于2.5m。 绿道与其他交通线路、河流、停车场所等交叉时,交通接驳点应满足以下要求;

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路面工程某段实施施工组织设计DB1501/T 00202021

绿道游径与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轨道等较高等级交通线路交叉时,应采用立 体交叉形式;绿道游径与一级公路、城市主干路交叉时,应采用平面灯控路口交叉形式;绿道 游径与二、三、四级公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交叉时,宜采用平面交叉形式,交叉路口应 设置斑马线、交通信号灯、限速设施、安全护栏、安全岛、减速带、警示标识等,确保通行安 全; 一绿道沿线有轨道交通时,应协调好交通站点或换乘点的衔接,提高绿道的通达性: 绿道与河流交义时,应配合码头、桥梁设计,合理确定交义形式,减少占用桥梁的面积: 一绿道与停车场衔接时,应在距离出入口150m~200m处设置标识和减速带;绿道与广场、公 园等衔接时,应在距离出入口30m处设置标识,并设置缓冲区; 一人行横道设置宜符合CJJ37的规定,平面交叉口可考虑设置交通信号灯,交通信号灯设置条 件应符合GB14886的规定。无交通信号灯时,可在停车线前30m~50m设置限速标志、注意行 标志和人行道预告标识,并设置减速带。

7.2.9绿道游径的安全、隔离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