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975.2-2023 数字乡村建设规范 第2部分: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及存储.pdf

DB42/T 1975.2-2023 数字乡村建设规范 第2部分: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及存储.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 M
标准类别:林业标准
资源ID:38972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2/T 1975.2-2023 数字乡村建设规范 第2部分: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及存储.pdf

ICS65.020 CCS B 04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某驻汉办大楼土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B42/T1975. 2—2023

前言, 1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4.1坐标参考系统 Z 4.2资料准备 人 4.3存储要求. 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 人 5.1采集方法 5.2数据采集流程 5.3自然景观要素数据采集 5.4人文景观要素数据采集 乡土景观要素因子编码 6.1乡土景观要素因子 6.2乡土景观要素特征因子编码 乡土景观要素数据存储, 10 7.1数据层编码.. 10 7.2数据组织和存储结构 附录A(资料性)地貌形态类型划分.. 3 附录B(资料性) 乡村乡土景观数据层属性结构及代码描述. 14 参考文献 22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4.1坐标参考系统 4.2资料准备 4.3存储要求. 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 5.1采集方法 5.2数据采集流程 5.3自然景观要素数据采集 5.4人文景观要素数据采集 乡土景观要素因子编码 6.1乡土景观要素因子 6.2乡土景观要素特征因子编码 乡土景观要素数据存储, ? 7.1数据层编码.. 7.2数据组织和存储结构 2 附录A(资料性)地貌形态类型划分.. 附录B(资料性) 乡村乡土景观数据层属性结构及代码描述., 参考文献

DB42/T1975. 2—2023

DB42/T1975. 2—2023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成为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围绕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数 据的采集、存储、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规范。DB42/T1975旨在确立数字乡 村建设的要求,拟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一第1部分:数据库建设。目的在于提供数字乡村基础信息的术语和定义、数据元数据、采集 要求、数据库管理的统一标准。 一第2部分: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及存储。目的在于提供数字乡村建设规范中乡土景观要素 采集及存储的统一标准。 乡土景观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环境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要素在长期不断冲突中相互适应,非刻意安排 下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多种现象的综合体,其涵盖了乡村景观、本土景 观和普通景观。在本文件中,乡土景观特指在乡村范围内的以乡村自然、人文要素为依托,以乡村生态、 生产、生活为场景载体,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反映乡村特色的景观资 源的总和。收集、整理和存储反映乡村特色的乡土景观要素数据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

DB42/T1975. 2—2023

2部分: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

本文件规定了数字乡村建设中,以乡村空间为载体的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乡土景观要素特征因 子及编码,乡土景观要素数据存储等规范。 本文件涉及乡土景观要素中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采集方法,乡土景观要素特征因子中生态因子 生产因子、生活因子和文化因子的编码方式。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乡村范围非涉密乡土景观要素采集方法和数字化存储方法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642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TD/T1055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乡土景观要素数据的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在地方乡村行政边界范围内,使用不低于1:1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m的高分 星遥感影像或无人机遥感图像、辅以国土空间调查数据、气候数据、林业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 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相关数据,作为采集和存储的基本资料

针对采集的乡土景观要素数据的类型与结构化的程度,设计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存储结 构。其中结构化的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库存储;半结构化的数据采用键值对的方式存储;非结构化的数据 采用文件方式存储。

可采用硬盘、光盘及云存储等存储介质存储乡土景观要素数据。

本文件以乡村行政边界为数据采集边界,采集乡村范围内与乡土景观有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要素。 天集方法包括 a)文献搜集:搜集内容包括来自官方的地方志书、历史文献、史志传记;来自民间的族谱、歌谣、 神话、民间传说、碑记、私人书信、民间“公文”等。 b)田野调查: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进入到田野中(村落、社区、活动场所),通过测绘 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c)问卷及访谈:按调查地人口(户籍人口)的总体特点抽取样本,且应采用入户一对一访谈式调查 法获取样本数据。 d)遥感解译判读: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田野调查,直接从影像上解译判读典型的乡村景 观要素类型的位置、形状、大小、分布区域等信息。 e)地图矢量化:利用矢量化工具,将遥感解译判读结果或其他栅格地图数据等转化为矢量数据, f)已有基础数据汇集整理:根据其他行业中已经调查形成的数据成果进行汇集整理。

5.3自然景观要素数据采集

5.3.1地形地貌要素

DB42/T1975. 2—2023

图1乡土景观要素数字化采集及存储流程

以1985国家高程基准,利用地形图中等高线、实地测量等方式获得乡村区域高程模型,数据以栅格 方式记录。

乡村地表单元陡缓程度,用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的比值描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或等高线数 据计算得到,数据以栅格方式记录。

5.3.1.4地形起伏度

单位面积内最大相对高程差,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或等高线数据计算得到,数据以栅格方式记:

5.3.1.5地貌形态

根据湖北省地形起伏度及海拔高度划分为平原、岗丘、低山、中山、高山,数据以栅格方式 录A给出了地貌形态划分方式。

月平均、年平均气温;地温包括月平均、年平均地温;气压包括月平均、年平均气压;主导风向和平均 风速。

根据田野调查记录乡村范围内气象现象如云海、雾淞、雪景、雨景、海市蜃楼、佛光、日出、月色、 晚霞等及出现的坐标位置。

根据农田范围,调查记录土壤类型、土壤厚度、腐殖质厚度。根据HJ/T166的规定,土壤类型填 写到土类;土壤厚度填写土层(A+B+BC/2)厚度;腐殖质厚度填写腐殖层(A+AB/2)厚度。

5.3.6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TD/T1055规定流程采集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土地利用类型依据GB/T21010中定义的土地 型记录二级地类,并按照其规范编码。

对土地利用类型中有植被覆盖区域,根据湖北植被分区系统,进一步细分到植被型。具体的划分类 型见表1。

表1湖北植被型划分及编码

DB42/T1975. 2—2023

表1湖北植被型划分及编码(续)

5.3.7.2自然植被群落特征

自然植被群落记录起源、优势树种(组)、树种组成、树高、平均年龄、郁闭度、灌木及草本覆盖 被总覆盖度、林层结构。按照GB/T26424中的要求获取相关数据。

5.3.7.3栽培植被群落特征

栽培植被群落记录栽培植物种类、生长周期、栽培面积、栽培密度(行间距)、复种情况、

数据采集内容主要包括乡村范围内的国家保护、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及种 群数量大、有集中栖息地的动物。主要记录野生动物种类、栖息地位置、种群数量。

内容包括乡村范围的汉族及少数民族的民族属性、历史名人、迁居史(移民史)等相关内容。

某工业园二期厂房施工组织设计包括乡村中居民使用的语言文字、语系、方言等

采集内容包括乡村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以及精神民俗等内容。其中物质民俗包含居住、饮食、服 饰、生产模式等;社会民俗包含婚姻民俗、丧葬仪礼、节庆等;精神民俗含信仰民俗、文化范式如山歌、 文学、绘画、舞蹈、谚语等。

采集内容包括乡村范围人口总数、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年龄结构(按 一14岁,15一59岁,60岁及以上这三个年龄段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统计)等数据。利用人口普查数据 获得乡村范围人口数据。

采集内容包括乡村范围经济情况及产业类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等相 关内容。利用全国农业普查和全国经济普查中的数据汇总整理。

5.4.4.3公共服务场所

5.4.4.3.1文教场所

采集内容包括乡村范围的幼儿园、学校、文化馆(站)、乡村大舞(戏)台、图书馆(室 馆(陈列馆)、寺庙、道观、祠堂、教堂等场所。结合田野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判读收集相关

市政道路土石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5.4.4.3.2其他场所

采集内容包括除文教场所以外的其他类型公共服务场所如饭店、商店、体育场等。结合田 遥感影像解译判读收集相关资料。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