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384-2007 水位观测平台技术标准(清晰无水印,可编辑,附条文说明)

SL 384-2007 水位观测平台技术标准(清晰无水印,可编辑,附条文说明)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L 384-200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03781
下载资源

SL 384-2007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384-2007 水位观测平台技术标准(清晰无水印,可编辑,附条文说明)

7.3.9木 栈桥梁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栈桥桥面宽宜取1.0m~1.5m,单跨桥长宜在5m左右。 2桥面板可采用整体式现浇或装配式面板,现浇桥板厚度不宜小于8cm,装配式面板厚 度不宜小于5cm。 3现浇可采用矩形梁板或T形梁板(见图7.3.9)。采用矩形梁板时,梁的高宽比 h 6 跨度较大时选用小比值,梁 1014 肋宽b取15cm~18cm,梁翼边缘厚度c不宜小于6cm,梁肋处翼缘厚度不宜小于梁高的

4钢结构桥面板可由木板、钢板或钢丝网水泥板制成 5桥面应采用防滑设计地面,并应预埋防护栏杆的固接铁件

CJJ281T2018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标准图73.9T形梁板示意图

7.4.1平台基础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测并结构等采取并筒式嵌岩基础、墩式嵌岩基础、板 式基础、大直径桩基础和大直径群桩基础等形式。 7.4.2在岩质地基上建岛岸式平台时,可采用井筒式嵌岩基础(见图7.4.2),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嵌岩深度可按下式计算:

P + /P? + 0.66bofe.Ph. 0.33b.f..

式中h一井筒嵌入岩石中深度(m); feb一岩石侧壁容许应力(KN/m²); bo一测井计算宽度(m), 圆形井:当直径d≤1m时,bo=0.9(1.5d+0.5); 当直径d>1m时,bo=0.9(d+1)。 方形井:当边宽b≤1m时,bo=1.5d+0.5; 当边宽b>1m时,bo=b+1。 Po一水冲击荷载(KN); hs一基础以上水深(m)。 2当拟建测井位置基础埋深不能满足(7.4.2)式计算的h时,并位应向岸边移动,使 之满足。

图7.4.2嵌岩深度计算示意图

7.4.3在岩质地基上建岛式平台,可采用墩式嵌岩基础(见图7.4.3),其嵌岩深度可按下式 计算:

B一墩或板宽度(m); N+G一测井及基础自重(KN)。 在较坚硬土质地基上建岛式平台,可采用板式基础,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测井抗倾覆安全稳定系数应满足本标准7.1.5的要求。

2板宽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hob一测井基板厚度; h,一板上填土厚度;

M稳≥2.5 K稳 M

图7.4.3嵌岩深度计算示意图

3板厚应满足抗弯、抗冲切以及最粗竖向钢筋锚固长度要求,并应满足抗倾覆安全稳 定的要求。

7.4.5在较密实砂士地或砂质粘土的地基建平

1应采用混凝土桩,直径不应小于800mm; 采用单桩时,桩直径宜与上部测井外径一致,否则应设桩帽; 3桩直径可按下式计算:

M=0.45Po; Dz一桩直径

Dz≥2×3 M 0.661α,f+1.67fyp

Po +p +0.5bofePohos 0.25b.f.ah

0.225b.fcb

采用(7.4.6)式计算时,不计群桩间相互影响,也不计承台摩阻作用。

Po + p + 0.5bofe P.hos 0.25b.f.ah

桩;2一拉梁;3一并筒;4一承台。 图7.4.6群桩布置示意图

7.5 进水管、沉沙设施

7.5.8沉沙池宜为矩形或圆形等形式,多沙河流宜多级沉沙池。沉沙池可采用钢筋混凝土、 制件,也可采用砖、石等其他材料砌筑。 7.5.9测井底及进水管应设计防淤和清淤设施,多沙河流的测井可根据需要设置排沙廊道 郎道形式有平顶道、拱顶道及混凝土管形廊道(见图7.5.9),排砂廊道的材料可采用石料、 混凝土等。 7.5.10排沙廊道应与进水管走向一致,检修孔宜设置在测井底以上1.2m,并正对排沙廊道

图7.5.9排沙廊道形式图

7.5.11平顶廊道及拱顶廊道内空高度应为1600mm~1800mm,宽度应为800mm~1000mm。 管形廊道的混凝土预制管,内径应不小于1200mm。设置廓道平台的测井可不设沉沙前池。 7.5.12当采用廓道长于30m以上时,宜在测井外侧设置一检修竖井。检修竖井内径应大于 1000mm,内设爬梯(见图7.5.12)。

一进水管;2一廊道;3一爬梯;4一检修竖井;5一测井;6一检修孔 图7.5.12测井、检修竖井、廊道、进水管布置示意图

7.5.13当测并高于10m时,宜设置检修孔,检修孔位置可设在测并出土处或设在廊道与测 并相联处。检修孔内外应设置人员便于进入测井内检修的设施。 7.5.14测井、进水管和沉沙池应经常进行清淤。 7.5.15结冰河流应对测井、进水管和沉沙池采取防冻保温措施;结冰严重的季节,对停止 观测的测井,应排除测井、进水管和沉沙池内的余水。 7.5.16通航河流应在测井进水管口与被水淹没的测井四周加设防护桩或设立防撞墩、浮桶 等标志。 7.5.17虹吸式或虹连式进水管应经常检查管路、管道接头处有无漏气现象,并应定期进行 排气检查。

7.6测并滞后量的计算与验算

7.6.1设计测井和进水管,应进行测井水位滞后量和测井内外水体密度差异引起的水位差的 计算,其值应符合本标准7.5.6的要求。 7.6.2测井水位滞后量可按下式计算:

△Zi= 2gw2 Ap dt 1

式中 △ZI 滞后量(m); 8 重力加速度(m/s); Aw 测井的横截面面积(m²) Ap 进水管的横截面面积(m²): dZ 水位变化率(m/s);当设计测井和进水管时, dz 取河流最大水位变率;当 dt dt d 取测井中实际水位变率。 dt W 进水管内水头总损失系数; d 进水管直径(m); 1一进水管长度(m); 一一局部水头损失系数;当不同的边界变化情况有不同的,值,可查阅有关水 力学计算方面的手册。 沿程水头损失系数;沿程水头损失系数()与雷诺数(Re)有关,可查 阅有关水力学计算方法。 7.6.3测井内外水体密度差异引起的水位差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Z2 测井内外水位差(m); Po一 清水密度(t/m²),一般取P。=1.0t/m; P 泥沙密度(t/m²),可实验分析确定,或采用2.65计算; h 进水管的水头(m); Cs 含沙量(kg/m²)。

△Z=( )h×Cs/1000 Pa P

3.1.1悬臂型水位观测平台由支架、维修平台、仪器箱立柱、仪器箱、悬臂、斜拉杆和水位 传感器等组成。悬臂型平台结构示意见图8.1.1。

8.1.2悬臂型平台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支架可采用混凝土、钢结构等,支架应加注脚梯。 2 仪器箱立柱可根据当地水文气象条件设计,立柱高度宜便于检修。 3 维护平台宜高出设计水位1.50m~2.00m。 4应根据维护时使用设备和人员数量,选择维修平台的适当尺寸,并应加防护栏和人 员入口,尺寸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悬臂设计可根据河流的主流摆动情况选择长度尺寸,宜采用钢质材料:如设在主流 立置,臂长不宜大于4.5m。 6仪器箱和斜拉杆可根据当地的施工条件选取合适材料制作

1悬臂型平台结构示意

25°。 8.2.2双斜管型水位观测平台由浮子式水位平衡装置和仪器房组成。双斜管型水位观测平台 结构示意见图8.2.2。 8.2.3双斜管浮子式水位平衡装置由两根并列的斜管、滚动式球型浮子和滚动式球型平衡铺 组成,浮子重量应大于平衡球重锤(铁球);滚动式球型浮子和滚动式球型平衡锤均由牵弓 环及内置气室的浮球组成。双斜管浮子式水位平衡装置、球型浮子和平衡锤结构示意见图 8.2.3—1和8.2.3—2。 8.2.4水位轮直径应使水位传感器准确的反映水位变化的量值。水位轮直径可按下式计算:

8.2.1双斜管型水位观测平台设计应结合地形查勘确定斜面角度范围,测量斜面角不应小于 25°。 8.2.2双斜管型水位观测平台由浮子式水位平衡装置和仪器房组成。双斜管型水位观测平台 结构示意见图8.2.2。 8.2.3双斜管浮子式水位平衡装置由两根并列的斜管、滚动式球型浮子和滚动式球型平衡锤 组成,浮子重量应大于平衡球重锤(铁球);滚动式球型浮子和滚动式球型平衡锤均由牵弓 环及内置气室的浮球组成。双斜管浮子式水位平衡装置、球型浮子和平衡锤结构示意见图 8.2.3—1和8.2.3—2。 8.2.4水位轮直径应使水位传感器准确的反映水位变化的量值。水位轮直径可按下式计算:

Da= D/sind

式中 D一斜管观测水位轮直径(cm); D直一直立式测井观测水位轮直径(cm); α一斜管与水平面的倾角。 8.2.5 设计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迟滞误差:≤2cm; 2分辨力1cm:3滚动浮子直径:210mm; 斜管直径:≥250mm; 5 测量范围:0m~40m;

1一仪器房;2一斜管;3一水泥柱。 图8.2.2双斜管型水位观测平台结构示意图

1一仪器房;2一斜管;3一水泥柱。 图8.2.2双斜管型水位观测平台结构示意图

8.2.6双斜管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双管应分主、副管,主管放置浮球,副管放置重锤。 2主、副管应接入仪器房内,管口伸出墙面不应小于15cm。 3主、副管应顺直安装,倾斜角度应上下一致;副管安装应与主管上下并列或左右平 。 4主、副管宜采用直径不小于250mm的工程塑料管,副管也可采用直径不小于150mm 的工程塑料管,管壁厚度均宜大于6mm。 5主、副管内壁应光滑无异物,管子接口处应采用接口连接,连接不应有大的缝隙、 突起;应使用混凝土或扁铁等方式固定,并防止混凝土进入管内。 6主、副管上端口应高于地面0.5mm~1.0mm,下端口接至设计最低水位。主、副管下端 口应采用钢筋或铁栅栏封堵,主、副管铁栅栏间隙应小于5cm。

3.3.1斜坡型水位观测平台由活动测井、测井运行轨道和测井拖动绞车三部分组成。斜坡型 平台结构示意见图8.3.1。

1一轨道;2一行车;3一活动测井;4一仪器室;5一太阳能电池;6一发射天线; 7一绞车; 8一转向轮;9一传感器传动轮;10一平衡锤;11一电热浮子。 图8.3.1斜坡型平台结构示意图

8.3.2活动测井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井高度宜为3m~4m,单次移动行车的有效水位观测范围宜为3m。 2测井对水流及波浪应有滤波作用,并应能阻隔汛期漂浮物及冰期流冰。 3测井水上部分应密封,且留有可调通气孔;观测井底部上、下游侧应设置多个冲沙 孔。 4测并顶部应设置仪器箱,仪器箱宜采用筒状结构,分上、下两室,隔层设置通风孔 上室放室外端机,下室放传感器。仪器箱壁应设百叶通风防雨孔。仪器箱邻河开门。 5测井内浮子应安装电热浮子,浮子用电应与市电隔离。并安装自动温控装置,自动 调节浮子发热量。 8.2.3自动温控电热浮子应采用一次成形不锈钢筒,内部加装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700v 的交流电热环,浮子内填充绝缘导热材料。 采用1KW、110v的交流变压器作为隔离变压器,加装可控硅温度控制电路,电热环发 热功率应控制在0W~350W之间。 8.2.4支撑测井的行车应用角钢和钢板焊接而成,设计行车重量应不小于0.5t;行车与轨道 之间应加装防脱板。 8.2.5观测井行车轨道应采用20b热轧槽钢制作,轨道坡度宜为1:2,轨道净宽宜为1.2m, 轨道长度根据岸坡实际确定。两轨之间采用槽钢焊接固结,并用地脚螺栓将轨道固定在基础

8.2.6电动绞车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计行车自重宜为1100kg1300kg,机械磨损系数为0.5。 设计电动绞车运行速度为0.1m/s~0.2m/s。 电动绞车系统及安装,可参考水文绞车设计规范

设计行车自重宜为1100kg1300kg,机械磨损系数为0.5。 设计电动绞车运行速度为0.1m/s~0.2m/s。 电动绞车系统及安装,可参考水文绞车设计规范

执行本标准时,标准用词应遵守下表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目1总则2平台位置选择3平台形式、类型与选择4仪器对平台的要求5设计标准6荷载7直立型平台设计其他类型平台设计33

.0.2水位观测平台是仪器房、测井及附属设施的总称,因此,平台设计包括仪器房、测井 及附属设施的设计。 .0.3对直接受风暴潮冲击的沿海地区的潮水位观测平台不在此标准考虑的范围内, 1.0.4水位观测平台的结构选择是否妥当,对观测平台的建设和观测成果的质量影响较大, 因此平台建设前,必须进行勘测调查,了解河道地形、河床演变、水文气象特征、水力条件 以及测站测验环境等情况,为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1.0.5国家现行的标准主要是指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方面的规范或规程

2.0.1对于主流摆动和冲淤变化较大的河道,确需建设水位观测平台,应尽可能选择在主 流弯道下首的弯直结合部。如果确实因条件不允许,必须设在顺直段时,尽量考虑河道近 年来的平均水平摆动情况,并兼顾各种摆动条件。 观测平台应尽可能靠近基本水尺断面,使观测的水位与基本水尺断面的水位具有相同的 代表性;平台与缆道测流断面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以防铅鱼进入和平台发生碰撞。 2.0.2地下水观测井相关技术要求除满足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外,还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3平台的形式、类型与选择

3.2.1地表水水位观测平台分直立型和其他类型两大类,工作方式主要是指进水管与测井的 位置关系和进水方式。 3.2.3水平进水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如是多个,称为分级传感,适用于河床不稳 定、主流位置随高、中、低水位不同而变化的测站。 3.2.4~3.2.7平台类型的合适选择,关系到平台的正常运行和观测水位的代表性。因此,应 按要求、结合河流特性、地形等经比较论证后确定,

3.2.1地表水水位观测平台分直立型和其他类型两大类,工作方式主要是指进水管与测井的 位置关系和进水方式。 3.2.3水平进水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如是多个,称为分级传感,适用于河床不稳 定、主流位置随高、中、低水位不同而变化的测站。 3.2.4~3.2.7平台类型的合适选择,关系到平台的正常运行和观测水位的代表性。因此,应 按要求、结合河流特性、地形等经比较论证后确定

4.2.1在小于等于测洪标准相应的水位时,水位观测平台应能正常运行,测洪标准以洪水位 的重现期表示

5.1.1本条只适用于直立型平台安装浮子式水位计,不包括其他类型安装浮子式水位计的要

求。 测并并壁应垂直,保证在水位变化范围内,浮子能自由升降。水位观测井可以用工业管 材直接构建。甚至可用二根合适的管材并靠竖立构建,一根容纳浮子,一根容纳平衡锤。 5.1.2压力式水位计主要包括压阻式压力水位计和气泡式压力水位计二种型式。它们对水位 观测并的断面尺寸,形状没有要求。在水位观测并内使用压力式水位计不需要考虑并内外水 密度差异引起的水位差,压力水位计测到的是并外并内相等的水压力。并内流速很小,对压 力传感器的影响也很小。 水位观测平台的测并为声学水位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水介质和气介质声道,温度变化也 很均匀,水气间反射介面平稳,有利于声学水位计的工作,提高了测量准确性。除浮子式水 位计以外,也可以采用压力式水位计、声学水位计、雷达水位计、激光水位计等仪器。它们 可以不需要测井,但它们安装在测井内会工作得更好。受声波、微波发射角和水位测量范围 影响,声学水位计和雷达水位计可能需要较大口径的测井,井壁要求平整。 雷达水位计用微波探测水面(水位),适用于一般的水面。 激光水位计对水面反射要求较高,往往要求在仪器下方反射水面处有一固体漂浮物。 5.1.3对遥测站点,应根据需要增设通信设备、太阳能电池的安装设施

5.2.1许多地下水位站点应用的是已建成的地下水位测并,地下水位测并也不可能具有较大 口径。所以,往往只能使仪器适应此使用环境。 5.2.2声学水位计、激光水位计、雷达水位计极少用于地下水位测量,因此,未做相应的要 求

7.1.2对现浇混凝土及砌体结构的测井,如内径过小施工不便,因此最小内径不应小于 800mm 7.1.4“框架”式测井只是形如框架,各杆之间仅用抱箍连接,不可能承受弯矩,因而并非 真正框架结构;“框架”式测并一般高度较低,当稳定性不满足时可在杆顶设拉线。 7.1.5在计算安全系数时,应考虑浮力对水下结构的影响;在计算水荷载时,综合系数取 值不应小于3。 7.1.7防冻方法不限于本标准所述措施。 7.1.8规定的三种措施都应考虑。 7.1.10、7.2.11设计测井,其内径应先计算,后校核

7.2.2地处城市测站的水位观测平台往往建于防洪堤外或处城市景观带,因此兴建时,应与 市规划部门配合,在结构造型、外观装饰方面应尽量符合城市建设整体要求,使之既满足 水文功能要求,又能成为城市之一特色景观。 7.2.6仪器房墙体在用砖砌体时,考虑悬空较高,面积又不大,受风力影响较大,为增强其 整体性和稳定性,故要求设立构造柱及顶部圈梁,以确保其安全。 7.2.8仪器房设计时,为避免建成后又进行挖补,影响美观,故在设计时应考虑平台太阳能 板的进线位置,有关仪器的悬挂位置,信号线传输,电源线的引出位置,争取一次到位。 .2.10仪器房顶采用何种式样,应结合坏境要求确定。当采用亭式结构时,应考虑诸如太阳 能板基座的安装位置及人员检修的方便等因素。 7.2.11水位观测平台一般为独立的建筑物,因靠河、湖、库水边,一般无其它高建筑物 为保证仪器及观测人员安全,应设置避雷系统,通常接地电阻10Q以内,若与自动测报系 统一体,有特殊要求时,应按特殊要求进行设计,

7.3.8栈桥梁板的高跨比是参照房屋结构一般要求选取的,对于一般离岸边较近的观测平 台,完全可满足要求,而对大江大河上的观测平台上的栈桥,根据设计计算荷载要求,可以

自行调整,以确保安全为原则。 连跨桥梁不宜采用固结型式,应采用铰接或活动连接,以保证砼的热胀冷缩要求;对于 桥墩处GB/T 51328-2018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 (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桥面有负弯矩,为防开裂,应配负筋,以防桥面开裂。现浇连跨梁板在桥墩处应留 申缩缝,特别是与测井仪器房连接的一跨,由于桥墩地基受井身建造开挖时的影响,使桥墩 与并身基础沉降很不一致,应特别注意。

受拉肢N,= P+G M 受压肢N2 P+G M 4 2B 4 2B

通过(7.4.6)式计算理土深度后,即可进一步计算其受拉肢及受压肢承载力。由于水荷 载是一种短期荷载,一次洪水最大值持续时间不过几小时。在抗拨、抗压及抗倾稳定有保证 条件下,可认为达到设计要求。基础沉降可不进行计算,是因为整个平台竖向荷载较小。即 使有较小沉陷,对结构及使用不会产生影响

3.3.2进水孔大小应满足滤波要求为原则。在确保上下游侧冲沙孔总面积等同的前提下,冲 少孔数量上游宜多于下游,冲沙孔单孔孔径下游大于上游,以确保高含沙水流时,静水筒内 没有泥沙落淤。 观测井水上部分应密封,且留有可调通气孔,以便调节排(进)气量,利用空气阻尼原 理实现静水作用。 静水筒内浮子设计为电热浮子,解决冬季静水筒内结冰问题,实现稳定封冻期的水位全 天候观测。 8.3.4行车与轨道之间加装防脱板是为预防行车脱轨造成水位计落水,

天候观测。 8.3.4行车与轨道之间加装防脱板是为预防行车脱轨造成水位计落水。

GB 50854-2013 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完整清晰正版)8.3.4行车与轨道之间加装防脱板是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