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419-2008 水土保持试验规程(替代SD 239-87,印版扫描,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 419-2008 水土保持试验规程(替代SD 239-87,印版扫描,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L 419-200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1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03940
下载资源

SL 419-200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419-2008 水土保持试验规程(替代SD 239-87,印版扫描,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10.4.2每年年终应对径流泥沙、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 施各项试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整理分析方法可按本标准中各项 相关措施的具体要求进行,并应写出年度试验小结。全部试验结 束后,应对历年的试验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写出试验报告。

.1.1土壤样品的采集应包括以下内

11.1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挖1m× 1.5m的长方形土坑,深度一般达母质或地下水位即可,然后根 据部面的颜色、结构、质地、紧密度、湿度、植物根须分布等。 自下而上逐层采集约1kg的样品。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的采集。选定有代表性的位置,挖坑 分层采集原状土样,应保持土块不受挤压、变形。 3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根据试验目的要求和试验区面积 大小,确定采样深度和样点的多少。研究土壤养分供求状况的样 品,一般分层采至100cm,在试验区内按蛇形(S形)设点,取 5~20个点,分层采集混合样品约1kg。若样品超过1kg,一定 要采用四分法缩取。 4土壤微量元素样品的采集。在试样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 要慎防被测元素的污染。其采集方法同本条3款3。 11.1.2从野外采集回来的土壤样品,应编号登记,并应按以下 分析项目及其要求分别处理。 1风干。除部分速效态养分的测定,需要新鲜样品外,均 应及时风干,避免霉烂变质。风干时,应将土平铺在风干室的晾 土架上,间隔地翻拌,使其尽快均勾地风干。风干室应通风,防 止酸、碱、尘埃及被测元素气体的污染。 2过筛。风干后的土样,应用木锤和橡皮板(测定微量元 素的样品应用塑料棍和塑料板)碾碎,全部通过1mm筛,然后 混匀并用分样器或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供物理分析用,另一份 供化学分析用。测定土壤酸碱度、有效养分等项目,通过1mm 筛即可;测定有机质和全氮等项目,应再通过0.25mm筛;用

碱熔法测定全磷、全钾等项目,还应通过0.15mm筛。在碾压 过筛前,应将土样中的植物残体、石子和新生体随时检出。石子 较多时应称其重量,计算出百分率,以便计算机械组成时用。 3贮存。样品贮存要慎防受到被测成分的污染,贮于带盖 广口瓶中,编上样品号备用。待全部分析工作结束,分析数据核 实无误后,即可弃去,一般保存一年;有较大使用价值者,如标 准样品,可长期保存JC/T 2466-2018 水泥窑用镁钙锆质碱性耐火砖,但要严防被测成分的改变。

11.2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1.2.1采集植物样品主要用于评价农产品、林产品和牧草饲料 等的品质,如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等的含量。应按 试验要求,选定各类产品适宜物候期,采集试验区内具有代表性 样株10~20株,样点布设参见本标准第11.1:1条,采样时间通 常以上午8时至10时为宜。 11.2.2植物样品的制备。采集回来的样株,应细心洗涤植株上 的尘土、肥料、农药等污染物,及时干燥、粉碎,全部通过 1mm筛。测定微量元素的样品,应全部通过1mm的尼龙筛,混 合均匀贮于广口瓶中,编上样号备用。

11.3 分析工作基本要求

11.3.4标准溶液的标定应按试剂性质要求定期进行。每次标定 时,应做3~5次平行测定,允许相对误差为0.5%。 11.3.5分析试剂应根据精度要求选用,必要时应检查试剂质 量,不合格者应提纯或弃用。 11.3.6分析用器皿应保证清洁,防止被所测元素污染。 11.3.7初次参加分析的人员,应参加过已知含量待测液的回收 试验。当其所测定项目的误差小于或等于该项目的允许误差时, 才允许其正式参加样品的分析工作。 11.3.8每批样品应做2~3个空白试验,校正系统误差。 11.3.9为保证每批样品的可靠性,每个样品应做两个平行测 定,同时加人两个标准样品(已知含量的同类样品)作对照。 11.3.10为克服温度、试剂、电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每批样 品必须同时做标准曲线

试验。当共所测定坝日 才允许其正式参加样品的分析工作。 11.3.8每批样品应做2~3个空白试验,校正系统误差。 11.3.9为保证每批样品的可靠性,每个样品应做两个平行测 定,同时加人两个标准样品(已知含量的同类样品)作对照。 11.3.10为克服温度、试剂、电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每批样 品必须同时做标准曲线。 11.4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 11.4.1土壤含水量的测定采用烘干法,即将称过重的土样,置 于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在105℃士2℃烘至恒重,求算其失水重 占干土重的百分数。 11.4.2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宜用威尔科克斯法。 11.4.3土壤容重的测定,宜用环刀法。 11.4.4土壤比重的测定,宜用比重瓶法。 11.4.5土壤孔隙度的测定,可按式(11.4.5)计算:

1.4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

11.4.1土壤含水量的测定采用烘干法,即将称过重的土样,置 于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在105℃士2℃烘至恒重,求算其失水重 占干土重的百分数。 11.4.2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宜用威尔科克斯法。 11.4.3土壤容重的测定,宜用环刀法。 11.4.4土壤比重的测定,宜用比重瓶法。 11. 4. 5 土壤孔隙度的测定,可按式(11.4.5)计算:

(11. 4. 52)]

11.4.6土壤水稳性团粒的测定,宜用筛分法。 微团粒的测定,宜用比重计法。 11.4.7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应用吸管法、比重计法。

[1.4.8 团聚状况及团聚度的测定,宜按式 (11. 4. 8)计算,

.8团聚状况及团聚度的测定,宜按式(11.4.8)计算:

11.4.9土壤分散率的测定,宜按式(11.4.9)计算

1.5.6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酸性和中性土壤宜用1mol/L

(11. 4. 9]

11.5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11.5.7土壤盐基交换量的测定,宜用EDTA一铵盐快速测

11.6士壤微量元素测定

11.6.1土壤有效锰的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土壤交换性锰的测定,宜用1mol/L醋酸铵浸提,高锰 酸钾比色法测定,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 2土壤易还原锰的测定,宜用对苯二酚一1mol/L醋酸铵浸 提,高锰酸钾比色法测定,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 11.6.2土壤有效铜的测定,酸性土壤宜用0.1mol/L盐酸浸 提,石灰性土壤宜用DTPA溶液浸提,DDTC比色测定,或原 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 11.6.3土壤有效锌的测定,浸提方法与本标准11.6.2相同, 待测液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 11.6.4土壤有效铁的测定,宜用DTPA浸提,联吡啶比色测 定,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 11.6.5土壤有效钼的测定,宜用草酸一草酸铵浸提,硫氰化钾 (KCNS)比色测定,或极谱仪测定。 11.6.6土壤有效硼的测定、宜用沸水浸提,姜黄素比色测定。

11.7植物近似组成的测定

11.8植物组织中部分元素的测定

式中—绝对误差 p—每次测定值; 多次测定平均值

绝对误差; 每次测定值; 多次测定平均值。

式中一 一相对误差; 每次测定值; α多次测定平均值。 11.10.2土壤理化分析的允许误差,见表11.10.2。

表11.10.2土理化分析允许误差表

12.1.1小流域水士流失规律试验研究应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 条件有代表性的小流域内,布设雨量站、坡地径流场、重力侵蚀 场、地下水观测井、干支沟口径流观测站,观测全流域的降雨量 以及各部位的径流量、侵蚀量、沟口输出的径流泥沙量。应用适 当的分析方法,探求小流域的径流泥沙来源,以及降雨、地形、 地质、土壤、植被等综合因素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光正 1应在试验小流域内进行试验,如果试验小流域的治理程 度已相当高,不能满足试验条件,可按照第2章选择试验小流域 的条件另选小流域。 2试验研究综合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应设置对比小流 域,取得较好的直观效果。选择对比小流域应符合以下条件: 1)和试验小流域的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 2)和试验小流域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质、植被、土 壤、流域面积、流域形状等)大体相似。 3)两个流域均未进行大规模的治理。 4)如果附近无合适的小流域可作对比,试验小流域内有 条件,亦可在试验小流域内选择两条小支沟对比。 5)对比小流域选定以后,应和试验小流域同时进行空白 (不治理)观测3~5a,检验两流域的水土流失特征 (同一次降雨下的径流系数、侵蚀模数和洪水过程线形 状等),确定有无可比性。 3流域基本雨量点的布设数量,应以能控制流域内平面和 垂直方向雨量变化为原则。雨量的分布,除受地形影响外,在微 面上呈波状起伏,梯度变化也较大。雨量点的布设,在流域面积

12小流域水土保持试验

小、地形复杂的流域,密度应大一些;流域面积大、地形变化 不大的流域,密度可小一些。流域面积在5km²以下时,可按表

表12.1.2流域基本雨量点布设数量表

12.1.2布设,并符合下列规定: 1)流域面积在50km²以下,每1~2km²布设一个雨量 点;流域面积超过50km²的,每3~6km²布设一个雨 量点。 2)观测初期,雨量点可布设得多一些。积累一定的资料 以后,通过抽样分析,可以精简。精简前后计算的流 域平均雨量,允许误差为土5%。精简后的雨量点个 数,不受上述规定限制。 3)若流域内只设一个雨量点,则应设在流域中心或重心 附近;设两个雨量点,则一个设在出口断面处,一个 设在流域上游;设多个雨量点,则应考虑流域形状、 地形等因素进行布设。 4)雨量观测点应设置在四周空旷、平坦、无高大地形地 物的地方。如有障碍物时,雨量点距障碍物的距离应 超过雨量计和障碍物高差的2倍。 5)每个雨量点应同时设置两套仪器,个自记雨量计, 一个标准雨量器。在高山顶上或无人居住地区的雨量 点应设置翻斗式遥测雨量计。 4在试验小流域、对比小流域出口附近,应设置径流观测 站,观测输出的径流泥沙量。测验河段的长度应大于最大断面平 均流速的30~50倍;应顺直无急弯、无塌岸、无冲淤变化、水 流集中,并便于布设测验设施。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对河 段进行人工整修。测流时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流量测验用流速仪法时,测验河段的控制断面处应设 置水尺,水尺长度应超出最高洪水位0.50m。当水位 变化幅度大,设一根水尺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从低到 高设置多根。上下水尺读数应有0.10~0.20m的重 合。条件许可,应安装自记水位计。 2)山区河流,水势涨落迅猛,并常夹带有石块、枯枝、 野草等杂物,用流速仪测流,仪器常被损坏,且因测 流速度慢,也不易抓住洪峰流量,在此情况下宜采用 浮标法测流。用浮标法测流,基本水尺上、下游应设 置上、下浮标断面,间距不得小于最大断面平均流速 的20倍。 3)在较小的流域内测验流量可用建筑物法。常用的量水 建筑物有量水堰和量水槽两种形式。当洪水流量和枯 水流量小,泥沙较少时,宜选用量水堰;当洪水流量 和枯水流量大,泥沙较多时,宜选用量水槽。 坡地土壤侵蚀观测场主要用于观测不同类型土地产生的 量。其布设方式有以下两种: 1)自然坡面径流场。既观测径流量,也观测土壤冲刷量 每个试验小流域在每种类型的坡地上布设2~3个。 2)单纯观测土壤侵蚀的简易土壤侵蚀观测场。选择土壤 坡度、坡长、宽度、作物等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坡 地若干块,于汛期将直径0.5~1cm、长50~100cm、 类似钉子形状的钢钎按一定的距离(视坡地面积而定) 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3排(共9条) 打人地下。钉帽与地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红漆, 编号登记入册。每次大暴雨之后和汛期终了,观测钉 帽距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厚度和总的土壤侵蚀量。 非坡耕地上的钢钎,可长期固定不动,但应注意保护; 坡耕地上的钢钎,汛末收回,来年再用,布设数量可 以适当增加,

6选择沟道侵蚀有代表性的支沟2~3条,从沟口至沟头 按侵蚀轻重,划分成2~3段(如果侵蚀情况复杂,亦可增加段 数),测定固定断面2~3个,测引水准高程于固定处,设置永久 水准标志。每次洪水之后和汛期终了,测绘断面变化,比较计算 沟道冲淤土方。 7观测地下水主要在于了解试验小流域实施水土保持治理 过程中水位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对重力侵蚀造成的影响。测 的布设,宜沿着沟道轴线和垂直沟道轴线各两排。每排数量,按 流域面积大小确定,有2~3个即可。但应均匀分布。并的深度, 应低于地下最低水位2m。如果在布设的测并线上或附近,有群 众吃水或灌溉用井,或有泉水露头,则应充分利用,并相应减少 测并个数。径流试验场中心,应布设重点测并,重点观测。 12.1.3观测项目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绘制有关图表。对试验小流域和对比小流域需绘流域地 形图、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流域植被分布图和流域土壤侵蚀图 (比例尺1:10000~1:5000),以及沟底纵比降图、横断面图, 分析流域水土流失变化。 2雨量观测。使用雨量器观测时,宜采用二段制,每日8 时、20时各观测1次,并加测降水起止时间和一次降水总量。 使用自记雨量计观测时,每日8时观测1次,降水之日在20时 检查1次,暴雨时增加检查次数。自记纸于每日8时定时更换, 如果换纸时适遇大雨,可适当推迟或提前。自记雨量计1日时差 超过10min,应进行时差订正;次虹吸订正值超过0.1mm时, 应进行虹吸订正。 3水位观测。观测精度应至cm,平时每日8时、20时各 观测1次。洪水时,以能测得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为原则。在控 制住起涨、峰顶、峰腰、落平和其他转折点水位的前提下,可按 水位变化,均匀分布测次。峰顶附近,应不少于3次,落水部分 的退水下降缓慢时可30min观测1次。 4流量测验。洪水流量的测次和分布应以满足建立水位流

量关系需要为原则。河床稳定、控制良好、水位流量为稳定单一 曲线的站,汛期测流15~30次,按水位变幅均匀分布。水位流 量关系不稳定的站,每次小洪水测3~5次,一般洪水测5~7 次,大洪水测7次以上。峰顶附近一般不应少于2次。用量水建 筑物测流,水位(水头)测次即流量测次,应按上述水位观测要 求进行。各种量水建筑物,原则上应每年检定1次,如连续两次 检定的曲线误差在土3%~土5%以内,以后也可2~3年检查1 次,流量测验的具体方法,按《水文测验试行规范》(1975年 版)的规定进行。

系需要为原则。河床稳定、控制良好、水位流量为稳定单一 的站,汛期测流15~30次,按水位变幅均匀分布。水位流 系不稳定的站,每次小洪水测3~5次,一般洪水测5~7 大洪水测7次以上。峰顶附近一般不应少于2次。用量水建 测流,水位(水头)测次即流量测次,应按上述水位观测要 行。各种量水建筑物,原则上应每年检定1次,如连续两次 的曲线误差在土3%~土5%以内,以后也可2~3年检查1 流量测验的具体方法,按《水文测验试行规范》(1975年 的规定进行。 5泥沙测验包括悬移质测验和推移质测验两项。 1)悬移质测验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A)取样次数:随洪峰水位变化而定,单峰洪水不 应少于10次。大洪水测次加密。洪峰前后,峰顶均应 取样,洪水落平后应再取1~2次。应控制沙峰和沙量 变化过程。每个水样不应少于1000cm²。 B)取样位置:宜在主流边半深处取样,洪水较大 不能在主流边取样时,可改在离开岸边的垂线上半深 或水面下采取。 C)取样方法有3种: a)横式敢样器法:采样1次,不重复,每次采样 数量不少于取样器容积的90%。如沙多浮物多,涨落 急剧时,可适当放宽,但不应少于70%。 b)普通器血法:按顺流方向迅速取水面下扰动 较小的水样,取样器应固定,并保持清洁。 c)比重瓶法:用比重瓶在预定位置取样。取样时 瓶口应稍向下游倾斜,待瓶满立即取出,直接称重置 换。此法比较粗糙,设备较差时才使用。 D)水样处理:可用过滤法、焙干法或置换法处理 水样,计算含沙量。 2)推移质测验有以下两种方法:

式中α一一溶解质含量,g/cm3。 8地下水观测。平时每10d观测1次,暴雨时1d观测1 次,直至水位稳定为止。观测工具,一般用测杆、测绳、电动测 水尺等,但重点测井应使用自记水位计观测水位。利用群众食水 井观测地下水位,应在早晨汲水之前;利用露头泉眼观测地下水 位,宜一并观测流量。 9重力侵蚀的调查。在汛期开始和每次暴雨过后对全流域 106

的重力侵蚀情况进行1次普查。查清发生重力侵蚀的处数、地 点、类型(崩塌、滑塌、泻溜等)、原因、面积、总土方量和洪 水冲走的土方量等。 10泥石流调查。在每次暴雨后对全流域泥石流发生情况、 运动特征及固体物质搬运量进行1次普查。 2.1.4.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土流失规律观测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比如1次洪水结 束、汛期末和年终),在分析资料之前,应对原始观测的各项资 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整理后应提出以下成果: 1)考证资料:包括试验流域、对比流域、试验场各个径 流场和土壤侵蚀观测场的基本情况资料,雨量点、径 流测站、地下水观测井、沟道侵蚀观测断面的说明表 和平面布设图,有关各种观测项目的观测设施、仪器 和方法的说明等资料。 2)各种经过校核、复核的原始观测资料成果,以及有关 的分析图表和文字说明资料。 3)各项调查、测量的成果资料。 2资料审查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水土流失规律试验,平时的观测调查工作,应做到 “六随”,即随测、随记、随算、随校、随点绘曲线、 随填制图表,并日清月结。 2)资料应真实可靠,整理之前和整理过程中还应认真做 好合理性检查,发现并消除可能遗存的错误。对于降 水量,应进行邻站相比和绘制流域降水量等值线图进 行检查;对于水位流量,应绘制瞬时水位、瞬时流量 过程线检查;对径流场暴雨径流资料,应绘制暴雨、 流量、含沙量综合过程线图进行检查。各项观测资料 的检查方法,可参考《水文测验手册》第三册。检查 中者发现不合理的数值,应分析原因,再决定取舍。 3资料分析。应根据试验研究课题,逐项有针对性地分析

资料,分析结果,回答试验提出的问题。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有 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

12.2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

2.2.1试验应包括以下自的和内容: 1在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选择典型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式验,目的在于探求各类型区水土流失能够得到根本控制、生态 环境能够得到有效改善、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最大发挥 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及节约治理投资、加快治理速度的途 径和措施,为各类型区的小流域和大面积规划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和典型样板。 2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是一项综合性水土保持试验。主要 内容包括: 流域水土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方向的研究; 一流域士地利用合理生态经济结构研究: 一流域水土流失特征及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优化配置模式 研究; 一一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及评价指标的研究; 一一水土保持技术经济政策研究。 12.2.2试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应在试验站(所)的试验小流域 进行。如果不具备条件,也可结合附近中央或地方重点小流域的 治理进行试验。选择条件遵照第2章的有关规定。 2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并符合以下要求: 1)流域自然条件调查: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 及农业气象等情况。 一地质方面:应收集调查流域内地质构造、地 层、岩性、矿藏及水文地质等情况和资料。说明地质 条件对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影响。 地貌方面:应调查各级地貌类型的分布、地

12. 2. 2试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应在试验站(所)的试验小流域 进行。如果不具备条件,也可结合附近中央或地方重点小流域的 治理进行试验。选择条件遵照第2章的有关规定。 2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并符合以下要求: 1)流域自然条件调查: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 及农业气象等情况。 一地质方面:应收集调查流域内地质构造、地 层、岩性、矿藏及水文地质等情况和资料。说明地质 条件对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影响。 地貌方面:应调查各级地貌类型的分布、地

貌类型与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的关系,划分坡度分级 标准,绘制坡度图,分别统计流域不同地貌单元的各 级坡度分布面积。 一土壤与地表物质方面:应调查土壤类型、理 化特性,各类土壤的生成、发育、有效土层厚度与分 布面积,肥力水平与利用现状以及主要理化性质与土 壤侵蚀的关系,开发利用方向与改良培肥措施。· 一一植被方面:应调查流域主要植被类型、习性、 空间分布、开发价值与利用现状、发展演替规律及其 与人类活动和水土流失的关系,提出保护和合理开发 利用流域植被资源的方向与措施。 一一水文与农业气象方面:应调查流域降水状况 与农业生产和水土流失的关系,流域光、热资源特征 流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流域风力风向及其与农业生 产和水土流失的关系,蒸发量与相对湿度,主要灾害 天气出现频率及其危害程度。 流域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情况调查。 一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按照全国农业区 划委员会TD/T1008一2007的有关规定进行。流域各 类土地面积必须采用调绘量测取得的数据。 —一流域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应着重查明人口增 长情况及劳力的文化素质与技术素质;种植业的种植 制度、栽培方法,各种主要作物实际产量;畜牧业的 畜禽结构、饲养方式、饲料饲草资源数量与质量,草 地栽培管理与产草情况,畜产品的产量与商品量;材 业的历年消长情况,现有林地小斑调查,宜林地的立 地条件类型及其适宜树种,各类林地的产量与产值 现有工副业生产情况及可以促进水保治理而又有良好 前景的工副业门路;渔业生产现状及可供开发的水面 资源;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及其专业化程度;各业生产

的投人和收益(按国家统计局有关办法计算;各种农 产品(粮、棉、油、肉、蛋、果等)的消费与销售情 况;农村能源构成、供耗情况及其与植被的关系,以 及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途径。 3)流域内土壤侵蚀情况调查。 一弄清流域内土壤侵蚀的主要方式、面积、分 布及潜在危险。 一一根据SL190一2007,按照流域实际,调绘并 划分流域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分布图。 一估算流域土壤侵蚀平均模数。 一调查流域不同地貌、不同土质、不同土地利 用方式的侵蚀状况,以及人为活动(开矿、修路、采 石等)增沙的数量与分布。 一水土流失给流域生态环境、生产建设及人民 生活造成的危害。 4)流域水土保持情况调查:包括调查水土保持开展情况, 现有各项水保措施数量、质量及其分布,各项水保措 施的投人定额与效益,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等。 5)调查分析在分析上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流域土 地的自然属性划分土地类型,弄清各类土地的面积与 分布;选定评价标准,根据土地自然经济地理特性与 生产潜力,以及主要限制因子的级差,划分土地资源 评价单元,并对其作出适宜性及等级评定;总结土地 利用经验教训,提出提高土地利用率与土地生产率的 途径和措施。 6)水资源评价:流域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 数量、质量与时空分布特征,已往开发利用的经验和 问题,及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调查方法。 1)按照本标准10.4.1调查内容与要求,拟订调查提纳

表12.2.2工作制图比例尺

3)调查结束应提出以下成果:流域地质、地貌、土壤、 植被、气候、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水土流失与水土 保持专项调查报告,土地资源、水资源评价报告,以 及各种专业成果图件。成图比例尺根据流域专业图件 的内容,可以在外业调查编稿图的基础上缩小,但同 一条流域的各种专业成果图件应采用统一的比例尺和 图幅;所有需要在专业图上量测的数据,不得在缩绘 后的专业成果图上量测

1)根据对流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分析的结果

产基地打下基础。 一根据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将各种单项治理措施有机地组合成为完整的综合防治 体系,提高措施的总体防护功能。 一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紧密结合, 对尚未开发的土地合理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 一将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的治穷致富结合起来, 通过水土流失的治理,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 一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进行治理,做到投资小、 投劳少,见效快、效益高。 一单项措施的规格标准与技术要求根据设计 确定。 5)规划设计的基本步骤:在分析流域水土流失特征与土地 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流域水土保持原则,明确治理 目标(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分析 研究,提出措施布局的总体方案;按GB/T16543.1一 6一2008的有关规定,做好单项措施规划设计,估算投 资与效益;论证可行性与合理性;安排实施进度,编写 水土保持措施规划设计报告。

2. 2.4 统计调查

1)每年年终对流域当年完成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规格、 数量、质量、用工和投资,应进行一次全面的统计和 调查,数字务求准确,并应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现场 填图。 2)暴雨后对水土保持各项措施被冲毁的情况应进行调查, 并分析原因。 3)在治理过程中若发现规划有不符合实际之处或有其他 缺陷,应立即研究修正。 2社会经济情况跟踪调查。

12.2.5水沙动态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项目有以下儿点: 1)在全流域布设雨量站,观测流域全年降水量。 2)在流域有代表性的坡地上布设径流场,观测各项治坡 措施的蓄水保土作用。 3)在流域有代表性的淤地坝和小水库中设置水尺,观测 蓄水量和泥沙淤积量。 4)在流域出口布设控制断面,观测输出的径流泥沙。 2各个项目观测场地的布设和观测方法,应按照第4~8章 内规定进行。

12.2.6资料整理与效益分析

1每年年终和试验结束,应将流域观测调查的各项资料选 行系统整理,整理结果用图表等形式表示,以便分析应用。各利 资料的整理要求如下:

的各种原始资料,应于每年年终进行系统地整理、整编,严格审 查,保证准确无误。可在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工作中直接采用的 技术资料、有长期使用价值的技术资料,还应在整编审查之后 予以汇编刊布。 13.1.2整编刊印范围应包括:各试验站(所)整编刊布的技术 资料应包括:为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各单项水土保持措施效益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而观测的降水、流量、含沙量、土壤含水 量、陆面蒸发量、水面蒸发量和气象资料。其他无独立使用价值 的短期资料,以及作为器具、测验方法性的试验资料,整理出来 作为分析研究和鉴定工作依据,可不必刊布。 13.1.3资料的整编刊布,从原始资料到印制成册,应经过以下 3个工作阶段: 1初步整编。在对原始资料严格校核的基础上编制各种观 测试验资料图表。 2审查。抽出30%的成果,进行全面和综合性的检查。消 除大的错误,校核全部统计数字,编制综合图表。 3汇编刊印。编制“说明资料”,修饰图表说明文字,编排 图表刊印次序,送厂排印。 汇刊只有一个试验站(所)的资料,上述3个阶段的工作均 应由该试验站(所)组织力量完成;汇刊包括一个省或一个流域 几个试验站(所)的资料,则初步整编工作由各站(所)自行完 成,审查工作由省或流域机构主持,组织有关站(所)人员参 加,共同完成。汇编刊印工作,则由省或流域机构负责完成。 13.1.4资料成果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天津市钢桥设计标准13.1 资料整编刊布

1初步整编成果,应考证清楚,方法正确,图表完整,字 迹清晰,无系统性的错误,数字错误率不超过1/2000。 2经过审查后的整编成果,应达到项目齐全,资料合理, 说明完备,规格统一,数字错误率不超过1/5000,特征统计值 无错误。 .3·刊印的清样,数字错误率应小于1/10000。 资料整编刊印各阶段工作中的一些方法、技术标准、技术要 求和注意事项,按照水利部水文局编制的《水文测验试行规范》 (1975年版)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1绝密。与国防有关,涉及国家安全和关系国家经济利益 的科学技术资料,以及我国特有的技术资料。该资料一旦外泄会 使国家遭受严重危害和重大损失或失去某种优势的技术资料。 2机密。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或我国特有的科技资料。 该资料一旦外泄会使国家遭受较大损失 3秘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旦外泄会使国家遭受损失 的科技资料。

附录 A 观测项目记录单位

表B4试验流域水土流失情况调查表年月日124地貌岩石土壤侵蚀强度潜在危险程度土地土壤流失年平均地点地块面积有效利用侵蚀抗蚀坡度坡长岩石土壤土壤侵蚀模数面积流失量备注名称编号(hm?)类型部位坡向土层类型类型级别级别年限()(m)种类种类质地t/ (km2 · a)](hm²)(t)(cm)(a)

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5虚泥位是由于泥浆和石块飞溅后由超声波测量到的飞溅高度。 同样刻度尺测量时也存在真实泥位和虚泥位的判识

NB/T 10281-2019 滤波器用高压交流断路器试验导则4.3.6滑坡体原位观测

1动力触探:需要的仪器设备、试验过程与方法、资料整理等 请详细参阅《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2静力触探:需要的仪器设备、试验过程与方法、资料整理等 请详细参阅《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3大剪仪法:使用的仪器设备、试验过程与方法、资料整理等 请详细参阅《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4水平推剪试验:设计要点和资料整理请参阅《工程地质手册》 (第四版)。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