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08-2305-2019 防汛墙工程设计标准

DG/TJ08-2305-2019 防汛墙工程设计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G/TJ08-2305-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3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14759
下载资源

DG/TJ08-2305-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G/TJ08-2305-2019 防汛墙工程设计标准

桩围堰、钢管桩围堰、钢板桩围堰等。沿河围堰与防汛墙之间可 根据需要设置横向格坝进行分隔。 11.2.5工程建设需要破开现状河道防汛墙导致河道防汛标准 降低时,需设置临时防汛墙,临时防汛墙设防标准应根据工期安 排、保护对象等因素综合确定。黄浦江、苏州河上的临时防汛墙 设防高程见本标准附录A。

11.2.6临时防汛墙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选用土(草包或编织袋)、砌块、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结 构形式。 2 根据施工交通要求设置必要的出入口,并考虑临时封堵 措施。 3与两侧永久防汛墙形成防汛封闭。 11.2.7施工围堰、临时防汛墙设计应满足稳定、强度、运行管理 等安全要求

11.3.1防汛墙施工应根据其结构形式、水文地质特点、现状场 也条件等选择合理的施工工序、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 11.3.2防汛墙主体工程施工一般包括土方挖填、砌石、混凝土 浇筑、防汛墙地基基础处理、墙前护坡结构施工等,应按照现行行 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堤防工程施 工规范》SL260、《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L677等规范执行,其质 量控制及检验应按照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水利工程施工质 量检验与评定标准》DG/TJ08一90及相关规范执行。 11.3.3防汛墙工程施工前应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管线和建筑 物结构进行探摸和调查,并考虑必要的防护措施

11.4.1防汛墙工程施工总布置应综合分析防汛墙结构形式、特 点、施工条件和工程所在地的社会、自然条件等因素,遵循永临结 合、因地制宜、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统筹规划并合理确定 各种临时设施。 11.4.2场内外交通布置应充分利用现有交通道路系统,施工便 道尽量与新建防汛道路路基结合布置,防汛墙墙后无陆上进场条 件时可采用水上进场施工。 11.4.3施工导流建筑物布置应综合考虑基础开挖、施工机械及 施工道路的布置要求。 11.4.4施工材料堆场、加工厂、生活管理区宜分段集中布置,满 足安全及文明施工的要求。 11.4.5防汛墙施工应做好场内土方平衡DB11/T 1592-2018 城市桥梁日常养护作业规程,尽量减少外购土方量 和弃土量。

11.5.1施工总进度应根据工程规模、技术难度、施工组织管理 水平及机械化程度合理安排施工工期,编制工程进度计划,明确 节点工期。 11.5.2单项工程施工进度与施工总进度相互协调,施工机械及 人员配置合理,各项目施工工序前后兼顾、衔接合理、流水作业、 施工均衡。 11.5.3对于工程规模大、影响范围广、施工周期长的工程,可安 排分期施工。 11.5.4防汛墙临水结构宜安排在非汛期施工,若需跨汛期施 工,应加强度汛安全措施

1.6.1对防汛墙工程及其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跨河桥 梁、相邻防汛墙等建筑物,宜提出相应的施工期监测要求, 1.6.2对施工导流建筑物,宜提出定期观测、检查、维护的要求。

11.6.1对防汛墙工程及其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跨河桥 梁、相邻防汛墙等建筑物,宜提出相应的施工期监测要求 11.6.2对施工导流建筑物,宜提出定期观测、检查、维护的要求。

12.1.1防汛墙工程管理设计应为其日常维护、正常运用创造条 牛,促进防汛墙管理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1.2防汛墙工程管理设计应与防汛墙主体工程设计同步进 行,工程管理设施建设费用应纳入工程总投资, 12.1.3防汛墙工程管理设计应划定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提出运行管理内容。 12.1.4防汛墙工程管理设计应符合安全可靠、管理方便、提高 效率的原则,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12.2工程管理范围及保护范围

12.2.1防汛墙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应根据安全要求、所处区域 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工程运行管理和抢险需要 等综合确定。 12.2.2防汛墙的管理范围一般应包括以下工程及设施的建筑 场地和管理用地: 1临水岸坡坡脚线(直立墙为墙前5m水域线)至陆域控制 线之间范围。 2穿防汛墙的涵闸、排水口等交叉建筑物的工程占地范围 3工程配套附属设施及景观绿化占地范围。 管理单位生产、生活区建筑占地范围。 12.2.3 根据防汛墙重要程度及运行条件,在防汛墙管理范围以

外相连的区域,宜划定安全保护区作为工程保护范围。

程外,严禁以下危害防汛墙安全的行为和活动: 1擅自改变防汛墙的主体结构。 2在防汛通道内行驶2t以上车辆, 3墙后地坪严禁擅自填方及临时堆土,与墙后地坪相邻地 区,要加强监督,严禁超标堆土、堆物。 4在非装卸作业岸段带缆泊船或进行装卸作业。 5违反规定堆放货物、安装大型设备、搭建建(构)筑物。 6 打桩、爆破、取土、挖坑。 危害防汛墙安全的其他行为。

12.3防汛墙运行管理

12.3.1防汛墙运行管理包括防汛墙及其附属设施的查、维修 养护、设施保洁等工作。 12.3.2巡查为运行期日常巡查、潮(汛)期巡查和特别巡查,维 修养护为运行期日常维修养护,设施保洁为管理范围的保洁

养护、设施保洁等工作。

防汛墙是否沉降、位移、裂缝、破损、塌等。 2 防汛通道是否破损、整洁、违规占用等。 防汛闸门、潮闸门井等运行状况、破损情况等。 其他附属设施是否损坏、缺失、锈蚀、失养等。 5 墙后保护范围内地面是否凹陷、塌方。 防汛墙墙后堆载情况。 7防汛墙险情报修情况。

12.3.4防汛墙及其附属设施维修养护应包括以下内容:

1防汛墙墙体裂缝、墙体破损、变形缝等部位修复,墙体渗 漏和墙底渗漏封堵及修复

2防汛通道路面破损、裂缝修补和封闭,路基及排水修 复等。 3防汛闸门、潮闸门井需定期养护、汛前维修、汛后检查,闸 门、拍门、埋件及启闭设备维修与养护。 4其他附属设施的修复及养护。 5 :人为影响防汛墙和人身安全等行为

3.5防汛墙及其附属设施保洁应包括以下

2.3.6防汛墙管理应配备必要生产管理和生活设施,包括生产 办公设施、生产附属设施、生活设施、环境绿化设施等,3级及以上 防汛墙可根据需要在沿线设置必要的管理养护用房。 12.3.7防汛墙沿线应配置必要的通信设施、监视设施,便于监 视掌握现场运行管理情况。通信设施应满足防汛指挥部门之间 言息传输迅速、准确、可靠的要求;在支河口、防汛通道闻门等重 要地段应设置监视设施。 12.3.8在防汛墙沿线根据需要应设置电子信息系统,及时获取 防汛墙里程、断面、桩号等管理信息

13.0.1防汛墙工程安全监测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级别、水文气 象、地形地质条件及工程运行等要求,安全监测项目及设施应符 合有效、可靠、方便及经济合理的原则。 13.0.2防汛墙安全监测设计内容应包括监测项目设置、设施布 设、监测方法拟定、明确监测频率及报警值、提出监测资料整理分 析技术要求等

13.0.3监测项目及设施布设应符合下列票

1 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应能够反映防汛墙工程的主要运行 状况。 2 监测断面及部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墙段。 3在特殊岸段或地形地质复杂段,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监 测断面和项目。 4监测点应具有较好的交通、照明条件,并有明显的监测标 志和安全保护措施。 5 监测设施应选择技术先进、简便实用的监测仪器和设备。 13.0.4防汛墙工程可设置下列一般性安全监测项目: 垂直位移、水平位移。 2 水位或潮位。 3 墙后地下水位。 4 墙前水下地形。 表面观测包括墙体裂缝、墙后地面塌或隆起、渗透变 形等。

13.0.51级、2级防汛墙可选择性设置下列专门性监测项目:

2沉降缝的开合度。 3墙前波浪高度。 13.0.6对于自动化监测仪器、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应符合以 下要求: 1监测仪器等设备应耐久、可靠、实用、先进。 2防汛墙纳入自动化监测的测点,根据工程需要,设置1个 或多个数据采集装置。数据采集装置可分散设置在靠近监测仪 器的监测站,其采集计算机可设置在监测管理中心站。 3数据采集系统内部可采用串口通信、以太网通信及其他 国际标准构建现场通信网络。基本系统之间、基本系统与监测管 理中心站之间可采用局域网连接,也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传输。 4通信网络可根据需要采用双绞线、光纤和无线等通信 介质。 5采用相互匹配的监测水位仪器及数据采集输送。 13.0.7防汛墙工程安全监测设计应根据监测内容提出相应的 监测频率和报警值,以便于工程隐患的发现及排查。 13.0.8防汛墙工程运行期间,需定期进行安全监测,监测数据 应真实可靠,当数据明显变化时应加大监测频率。监测资料应定 期进行整编

附录A黄浦江、苏州河防汛墙

附录A黄浦江、苏州河防汛墙 设防标准及设计水位

A.0.1黄浦江、苏州河防汛墙设防标准如下

各分界点空间位置按浦西侧与浦东侧基本对等布置,位于支流河口的分界点位 置统一至支流河口上游侧堤防里程桩号0十000位置,支河防汛墙的设计水位 比照其下游干流段。 支流段闸外闸区范围设计高水位考虑闸外水位抬高影响按比照水位增加0.2m 计算;支流河口第一座桥(河口无桥梁的为河口内200m左右)往上游至支流闸 外段防汛墙安全超高可按不低于0.5m控制;复兴岛四周比照钱家浜~定海桥 段设计水位,永久性防汛墙墙顶设计标高为7.20m, 非汛期临时防汛墙墙顶标高采用非汛期二百年一遇高潮位加不低于0.4m超 高控制(若临时防汛墙与施工围堰结合设在临水一侧,则围堰顶标高采用非汛 期二百年一遇高潮位加不低于0.5m波浪高度控制),使用期限自每年10月21 日至次年5月31日;需要在10月1日至20日设置临时防汛墙的,按汛期标准, 其设防水位及墙顶标高同永久性防汛墙一致。非汛期及度汛临时防汛墙均按3 级水工建筑物设计。 宜对历史最高(低)水位与设计最高(低)水位进行比较,取二者中的不利值作为 设计最高(低)水位。

上:1 各段因位置不同设计高水位有所差异,但考虑到与流域河道及黄浦江上游干流 段的衔接,防汛墙墙顶设计标高统一取5.24m。 2 非汛期临时防汛墙墙顶标高采用非汛期五十年一遇高水位加不低于0.3m超 高控制(若临时防汛墙与施工围堰结合设在临水一侧,则围堰顶标高采用非汛 期五十年一遇高水位加不低于0.4m波浪高度控制),使用期限自每年10月21 日至次年5月31日;需要在10月1日至20日设置临时防汛墙的,按汛期标准 其设防水位及墙顶高程同永久性防汛墙一致。非汛期及度汛临时防汛墙均按 4级水工建筑物设计, 3 宜对历史最高(低)水位与设计最高(低)水位进行比较,取二者中的不利值作为 设计最高(低)水位

:1 各段因位置不同设计高水位有所差异,但考虑到与流域河道及黄浦江上游干流 段的衔接,防汛墙墙顶设计标高统一取5.24m。 2 非汛期临时防汛墙墙顶标高采用非汛期五十年一遇高水位加不低于0.3m超 高控制(若临时防汛墙与施工围堰结合设在临水一侧,则围堰顶标高采用非汛 期五十年一遇高水位加不低于0.4m波浪高度控制),使用期限自每年10月21 日至次年5月31日;需要在10月1日至20日设置临时防汛墙的,按汛期标准, 其设防水位及墙顶高程同永久性防汛墙一致。非汛期及度汛临时防汛墙均按 4级水工建筑物设计 3 宜对历史最高(低)水位与设计最高(低)水位进行比较,取二者中的不利值作为 设计最高(低)水位

注:1非汛期临时防汛墙墙顶标高采用非汛期五十年一遇高水位加不低于0.3m超 高控制(含临时防汛墙与施工围堰结合设在临水一侧),使用期限自每年10月 21日至次年5月31日,需要在10月1日至20日设置临时防汛墙的,按汛期标 准,其设防水位及墙顶高程同永久性防汛一致。非汛期及度汛临时防汛墙均 按4级水工建筑物设计。 宜对历史最高(低)水位与设计最高(低)水位进行比较,取二者中的不利值作为 设计最高(低)水位。

附录B地基水平抗力系数随深度的比例系数m

附录B地基水平抗力系数随深度的比例系数m

0.1m法的水平地基抗力系数应按下式确

表B.0.2比例系数m

B.0.3当基础外侧地面线或局部冲刷线以下h,=2(d十1)(m) (对桩底人土深度h≤2.5/的情况,取h=h)深度内有两层土 时,应将两层土的比例系数按式(B.0.3)换算成一个n值,作为整 个深度的四值

图B.0.3两层土m值换算示意

图B.0.3两层土m值换算示意

附录C按m法计算弹性桩水平位移及作用效应

附录 C 按 m法计算弹性桩水平位移及作用效应

C.0.1桩的计算宽度可按下式计算:

当d≥1.0m时 b,=kk(d+1) 当d<1.0m时 b,=k,(1.5d+0.5) 对单排桩或L,≥0.6hl的多排桩 k=1. 0 对L,<0.6h,的多排桩

在桩平面布置中,若平行于水平力作用方向的各排桩数量不 等,且相邻(任何方向)桩间中心距等于或大于(cl十1)(m),则所 验算各桩可取同一桩间影响系数k,其值按桩数量最多的一排 选取。 C.0.2桩基中桩的变形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桩的变形系数; EI 桩的抗弯刚度,对于钢筋混凝土桩,EI=0.8E.I; 桩的混凝土抗压弹性模量; 桩的截面毛惯性矩; M 地基水平向抗力系数比例系数,m取值具体见本标准 附录B。 C.0.3αh.>2.5时,单排桩承受桩顶荷载与桩侧面受压力作用 时的作用效应及位移可按表C.0.3计算

图C.0.3在荷载作用下桩的变形图

表C.0.3说明: 1本表适用于h>2.5桩的计算。 2系数A:B,CD.(i=1,2,34)值,在计算HH.0MH.OHM MM时,根据h=α由本标准第C.0.5条查用;在计算M,和Q 时,根据h=α由本标准第C.0.5条查用;当h>0时,按h=4 计算。 CoYl。 为因桩底转动,桩底底面土体产生的抗力对 HH,MH,HM,MM的影响系数。当桩底置于非岩石类土且ch 2.5时取k,=0。式中,C。=m。αh;I,l。分别为地面或局部冲刷线 以下桩截面和桩底面积惯性矩,1。为桩底处的地基竖向抗力系数 的比例系数

4n为桩式桥墩上段抗弯刚度,I,与下段抗弯刚度F1的 比值,EL的计算见第C.0.2条。对于钢筋混凝土桩EI: .8F。11,F。为桩身混凝土抗压弹性模量,1,为桩上段毛截面惯 性矩。 54142,和<4为作用于桩上的土压力强度(kN/m),若地 面或局部冲刷线以上桩为等截面,h,取全高,h,=0。 6桩的入土深度h≥4/u时,z=4/a深度以下桩身截面作用 效应可忽略不计。 7当基础侧面地面或局部冲刷线以下hm≥2(d十1)m(对 h≤2.5的情况,取h,=h)深度内有两层土时,桩身实际最大弯矩 可按下式进行修正:

式中:Mmax 根据表C.0.3计算的桩身最大弯矩值; 桩身实际最大弯矩值; 最大弯矩修正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II。单位为kN,M。单位为kN·m。 C.0.4αh>2.5时,多排竖直桩承受桩顶荷载与桩侧面受压力 时作用效应及位移可按表C.0.4计算。

表C.0.4桩顶受力与桩侧面受士压力的多排坚直桩计算用表

(1)桩顶受力 (2)桩侧面受土压力 计算图示 水平 CHH= ta 3:1 +oM+ 6HH=: a 位移 20+a IJ= 1 桩顶作 作用时 转角 la 用单位 1a “力”时 (rad) eM 桩顶产 生的变 水平 CHMMH Z 位 位移 72 M=1 作用时 转角 (rad) CMM= MM=

注:1表中oHH·GMH、3HM和MM的物理意义见图C0.4。

摩擦桩:1。 + 桩所穿过土层的平均内摩擦角。 桩底面中心距, 桩底面直径

1 桩所穿过土层的平均内摩擦角 桩底面中心距, 桩底面直径

图C.0.4在荷载作用下桩的变形图

表C.0.4说明: 191,Q2为作用于桩上的土压力强度。 2承台底面坐标原点()位置的选择。当桩布置不对称时, 原点(可任意选择;当桩布置对称时,选择于对称轴上,如表中 所示。 3当竖直桩布置不对称时的计算公式: 1)桩侧面不受土侧压力时,承台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 、转角β由下列方程式联解求得:

2)桩侧面受土侧压力时,承台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 转角由下列方程式联解求得:

式中:==pK— 分别为承台绕坐标原点产生 单位转角时,所有桩顶对承台作 用的竖向反力之和,或承台产生 单位竖向位移时所有桩顶对承 台作用的反弯矩之和; 坐标原点O至各桩轴线的距离, 原点(以右为正,以左为负; ZQ,ZM.——直接承受土压力的各桩Q和M。 的总和。

C.0.5本标准表C.0.3中,系数A:,13;C,,I),(i=2,3,4)值报 C. 0. 5 确定。

分别为承台绕坐标原点产生 单位转角时,所有桩顶对承台作 用的竖向反力之和,或承台产生 单位竖向位移时所有桩顶对承 台作用的反弯矩之和; 坐标原点○至各桩轴线的距离, 原点(以右为正,以左为负; 直接承受土压力的各桩Q和M。 的总和。 A.,3:CD.(=2.3.4)值按表

A=k十k,l.十d

表 C. 0. 7k.,k,系数

DB31T 1266-2020 乘用车自主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pdf注:1 ak<1. 6.k =k, =1. 0

2当仅有偏心竖向力作用时,>/h→00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 的用词用语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或“应该”;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JTS 120-1-2018 跨越和穿越航道工程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规定1《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 L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 3《海堤工程设计规范》GB/T51015 4《防洪标准》GB50201 5《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 D 5《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 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 8《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51247 9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 10 《水利水电钢闸门设计规范》SL74 11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 12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 13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 14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 15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 16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 17 《水闸设计规范》SL265 18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 19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 20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 21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L677 22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SL725 23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SL744 24 《地基基础设计标准》DGJ08一11

1《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 L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 3《海堤工程设计规范》GB/T51015 4《防洪标准》GB50201 5《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 D 5《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 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 8《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51247 9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 10 《水利水电钢闸门设计规范》SL74 11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 12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 13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 14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 15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 16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 17 《水闸设计规范》SL265 18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 19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 20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 21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L677 22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SL725 23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SL744 24 《地基基础设计标准》DGJ08一11

2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一37 26《建筑基检测技术规程》DGI08一218 27《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G/TJ08一40 28《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DG/TJ08一90 29《滩涂促淤圈围造地工程设计规范》DG/TJ08一211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