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288-201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GB 50288-201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8.8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2066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0288-201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14.1.1~14.1.3闸址选择应以渠道规划为主,同时考虑地形、地 质等条件。宜优先选用地质条件良好的天然地基,最好选用新鲜 完整的岩石地基,或承载力天、抗剪强度高、压缩性低、透水性小 亢渗稳定性好的王质地基。淤泥、淤泥质黏土或粉沙、细沙地基最 差,特别是粉沙、细纱地基抗渗稳定性差,应尽可能避开。中等土 质地基若设计采取的措施失当,也有可能发生局部渗流破坏或局 部冲刷,对此应予以注意

14.1.4渠道水深有限、灌溉渠道水头宝贵,采用开敲式水闸的过闸 水头损失和工程量均较小。对过水流量和孔口尺寸较小并位于渠堤 上的水闸,以涵洞及填土代替桥梁沟通渠堤交通,同时也经济美观, 为了避免与现行行业标准《水闸设计规范》SL265重复,本章 只就渠道水闸设计特点进行补充性的规定,具体设计应执行现行 行业标准《水闸设计规范》SL265的规定

4.1.4渠道水深有限、灌溉渠道水头宝贵,采用开敲式水闸的

冲沙闻常设在有坝或无坝渠首中配合其他设施冲沙。特殊需 要时才配合节制闸在干、支渠一侧设置冲沙闸,排泄淤积手部分渠 段中的泥沙。由于其在渠系中使用较少,且其组成、构造及设计要 点与一般水闸相同,故未列入条款。 斗门是小型分水闸,用手调节、控制进人斗渠的流量,设手于十、 支渠渠岸侧旁。一般以90的分水角引水,多采用涵洞式,规模较 小NB/T 10115-2018 光伏支架结构设计规程,故未列人条款。

本条第2款提倡将就近的多个闸集中在一起,建成水闸枢纽 排水闸、泄水闸、退水闸的分类,各种书中不尽一致。例如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工建筑物分册)将泄水闸退水闸、挡潮闸 等均归并到排水闸一类中,然后根据水闸所处位置与具体作用再 加以区分与定义。排水闸是排泄洪涝渍水的水闸,文称排涝闸 通常设在洪涝地区向江河排水的出口处。灌溉渠道上的排水闸用 来排出灌溉渠道内多余的水量,如洪水期排除渠系集水面积内的 洪水,一般称为泄水闸。位手渠道末端,用以排除渠内积水,便于 检修渠道,称为退水闸。建于沿海排水河道出口处的排水闸,亦称 当潮闸。在现行行业标准《水闸设计规范》SL265中,则将排水闸 (排涝闸)、泄水闸(退水闸)、挡潮闸分别列出,但把排水闸与排涝 闸、泄水闸与退水闸等同定义(即括号内部分)。在原规范中,把泄 水闸与退水闸分别列出,但采用了退(排)水闸的表示,即将退水闸 与排水闸等同定义。本标准基本按现行行业标准《水闸设计规范 SL265的规定采用,退水闸虽单独列出,但在条文中作为泄水闸 的一种特例。 排水闸常建于排水渠道未端的江河堤防上。当外河水位高于 提内水位时,关闸挡水,当堤外江河水位低于堤内涝水位时开闸排 水,减免农田遭受洪涝灾害。当堤内农由有蓄水灌溉要求时,根据 需要可关闸蓄水或从外河引水,因此排水闸常具有双向挡水和双 向泄水的特点。

14.2.2关于渠系水闸的总体布置说明如下:

节制闸闸孔数较少,一般小于10孔。孔数较少的节制闸宜选 用奇数孔,主要是为了保证节制闸开闸运行时,闻下有较好的流 态。 分水闸闸址宜选在顺直渠段或弯道凹回岸顶点梢偏下游处。在 弯曲渠段深槽一般是靠近回岸一侧,无论水位高低,主流随深槽而 扁向弯道凹岸,不仅对分水闸引水有利,而且因弯道环流作用,底 沙向凸岸推进,从而减少底沙被挟带人渠

泄水闸、退水闸、排水闸闸址宜选择在距离容泄区近、地势低 佳、出水通畅处,这样可缩短水头损失和土方量,增加有效排水量, 咸少工程投资。渠道上的泄水闸一股都建在山源腰、河旁沟边、 高边坡等地形条件较差的渠段上,布置时应确保自身稳定性,闸后 应设相应的泄水渠道,将渠水引入容泄区。例如陕西省宝鸡峡引 渭灌溉工程源上总干渠98km的渠段位于渭河地堑北坡的黄土塬 边半腰上,渠段所经之处源高坡陡、沟纵横、莲续分布古老滑坡 70多处,最高边坡达80m,源下即有陇海铁路和城镇。渠道沿线 没置了多处泄水闸和退水道,以便发生事故时能及时泄空,确保下 游边渠道和源下人民生命安全。自前工程已安全运行了三十多 年,泄水闸的安全作用功不可没。 为了保证过闸单宽流量和过闸水头损失不致影响渠道运行, 用孔净面积与渠道过水面积天致相等。 单孔总净宽的确定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过闻单宽流量的 大小:二是闸室总宽度与渠道总宽的关系。渠系上的节制闸闸孔 总净宽宜等于渠道总宽。分水闸、泄水闸闸孔总净宽宜等于或略 小于闸后的渠道总宽。 水闸总净宽可根据闸的具体结构形式和设计水流条件进行计 算。开式分水闸、涵洞式分水闸分别按宽顶堰或压力涵管淹没 出流的条件进行计算:闸底与渠底齐平的节制闸按淹没式宽顶堰 十算;泄水闸设计流量应等于或大于渠道设计流量,水力计算应分 庵没出流或自由出流两种情况进行,详见现行行业标准《水闸设计 规范SL265规范。 在水闸设计中,过闸单宽流量的采用,对水闸的工程造价和下游 消能防冲设施的安全运用都有直接的影响。根据长江中、下游各省土 基上建闸的经验,在水闸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其过闸单宽流量可按下 列数据选用:粉砂、细砂、粉土和淤泥5m/(s·m)~10m/(s·m),沙 襄土10m/(s?m)~15m/(s?m),土15m/(s.m)~20m/(s·m), 黏土15m/(s?m)~25m/(s·m)。

奇数闸孔便于使过闸水流对称于渠道中心线,从而减少渠道 冲刷。根据水闸的运用要求,其上、下游水位,过闸流量,以及泄流 方式(如闸门的开启程序、开启孔数和开启高度)等是复杂多变的 因此水闸的闻下消能防冲设施应能够满足任何可能出现的水力条 件下,消散动能、均匀扩散水流的要求,且应与下游渠(河)道有良 好的连接。 为了保证分水闸能得到足够的分水量,减少分水闸闸前泥沙 淤积,泄水闸能够及时有效地排除渠道内的余水,分水闸、泄水闸 的中心线与渠道中心线的交角宜为60~90°。对分水闸较多的闸 枢纽,因位置所限,也有交角更小的可能,但不宜小于30°。泄水 闸下游的引渠宜短而直,以利迅速泄水,并减少泥沙在下游引渠中 淤积。 闸底板或闸槛高程的确定,不仅对闸孔的形式、尺寸和闸室的 急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水闸工程的工程量 和造价。应根据渠底高程、水流、泥沙、闸址地形、地质等条件,结 合选用的堰型、门型,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多泥沙河流上的分水 闸,在满足分水条件下,闸槛高程可比渠底高程略高一些,以防止 大量推移质泥沙被带渠。排水闸、泄水闸,在满足排水、泄水 条件下,闸底板或闸槛高程应低于渠底高程,以保证排出渠系集水 面积内的洪水。 工作闸门门槽应设在闸墩水流较平顺部位,可避免产生因水 流流态不好对闸门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 水闸的墙体相对单薄,我国北方地区的水闸常因冻胀原因造 成墙体歪斜倾倒。抗冻胀措施以加大尺寸加强排水为主,在墙背 换填砂砾料、泡沫塑料板等措施也常采用

15. 1 一般规定

15.1.1由于灌溉隧洞进口水深和过洞落差一般都不天,敌多数 采用低流速无压隧洞的布置形式。所谓低流速,一般是指小于 1.5m/s的流速。为保证洞身输水安全,无压隧洞洞内应避免产生 水跃

和钢筋混凝土衬砌的强度等级适当提高,对隧洞单、双层钢筋 土衬砌厚度作了界定

15.1.4隧洞设计应执行现行行业标准《水工隧洞设计规

15.2.1隧洞选线与地形、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地质条 牛,有时甚至是决定隧洞能否打成的关键,因此隧洞选线对沿线地 质有严格的要求。

15.2.4无压隧洞洞身断面形式和尺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围

性和地应力分布情况。圆拱直墙式断面轴线与实际内力分布状态 有较大差别,但施工方便、水流平稳,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铅直围 者压力较小而无侧向围岩压力情况。其断面高宽比宜为1:1.5, 洞内水位变化较大时取大值,垂直地应力大于水平地应力时宜采 用较大高宽比,反之取用小值。 当地质条件差,岩石较破碎,铅直及侧向围岩压力均较大时 可选用马蹄形。马蹄形断面有两种标准形式,即顶拱内缘均为半 径R的圆弧,而侧墙及底板内缘侧分别为R2=2Ri或R,=3R

的圆弧。 蛋形断面在最天宽度以上的轮廓线一般由三圆心曲 ,其受力条件比前二者好,适合于地质条件差、围岩压力 青况。

的圆弧。 蛋形断面在最天宽度以上的轮廓线一般由三圆心曲线组 成,其受力条件比前二者好,适合于地质条件差、围岩压力大的 情况。

我国交通部公路规范仪适用于四级及四级以上各级公路及其 桥梁,没有对四级公路以下道路进行分级的规定。因此,本标准规 定四级公路以下的乡村道路和渠堤专用检修路为等外级道路,在 其上的桥梁为等外级桥梁,并定义为农桥。本章对农桥的设计等 级与荷载做出了规定。乡村道路泛指村与村、乡镇与村庄之间交 通部没有规定等级的公路,由间道路是指村庄和种植田园之间或 者种植田园内部的机耕路,放牧道路是指牧区很少通行中型车辆 的道路,渠堤检修路也属于该范围,为了统一名称又不要分级过 多,把与渠道相关的乡村道路上的桥梁统一命名为农桥。本章的 规定只适用于与渠道相关的桥梁

16.1.2根据国内外观测研究,当设计速度高时,汽车运行速度低 于设计速度;当设计速度低时,汽车运行速度高于设计速度。这也 说明设计速度与汽车运行安全有关。表16摘录了我国交通部规 定的各级公路设计速度,说明农桥已经采取了与四级公路相同的 设计速度。

表16各级公路设计速度

四级公路可以是双车道,也可以是单车道。因此交通量更 桥按单车道设计是可行的,仅对特殊情况予以放宽。

16.2.2桥孔布置关系渠道运行安全、渠道输水能力、灌溉

JFJ 面积及效益,所有跨渠桥梁的桥孔布置应符合本条规定,才能确保 不影响渠道功能和安全。同一渠道上的桥梁宜采用同一结构形 式,以有利于优化设计和便于施工,且美观整齐。实现桥梁结构形 式和跨度的标准化,可以送到提高质量、缩短工期、减小造价的目 的。

3588自走式纵向轴流广谱联合收割机,最大割幅达4.0m(大豆), 据厂家专业人员介绍,机械最天零部件均可拆卸,能满足公路运 输。药翰迪尔佳联合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专业人员介绍,该公司生 立的大型收获机械一般适用于大型农场,不适用于山区,但这些机 械都采用把部件运至使用地点再组装成型的方式,每个部件及其 包装均能满足公路运输的要求。 自前,公路运输最宽的平板挂车为郑州白云机电装备股份有 限公司生产的YMK9270栏板半挂车,宽度2.5m。 因此,自前生产的农机,符合公路运输的规范要求。本标准采 用的车行道宽度与公路规范一致,并考虑天型农机只是李节性过 济下田,无须因此而增加桥面宽度。

16.2.5本条要求当跨渠桥从渠堤检修路上空立体交叉通

其桥下净空除应满足桥下公路的功能要求外,还应满足视

方便了满载秸秆的车辆通行,行人也有一侧栏杆保护。对跨度和 高度更小的农桥,即万一有人掉下去也无危险的可只设路缘石。

方便厂满载秸杆的车辆通行,行人也有一侧栏杆保护。对

16.3.2考虑到专用人行农桥过桥的人负重较天,所以人群荷载 标准值取值为4.0kN/m,稍大于公路专用人行桥的3.5kN/m² 农桥栏杆的设计荷载值与公路规范相同。

17.1.3典型区应具有一定的面积,应能充分揭示田间工程配 套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实践中选择的典型区能代 表不同灌排分区特征条件和不同灌溉方式,对于由间工程的建 设示范作用和控制投资其意义更大。因此,为了满足不同规模 藿区工程设计需要,典型区面积宜取灌区总面积的1%~5% 翟溉面积较天的灌区宜取小值,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宜取大 值。

17.3灌水沟睦与格田

17.3.1灌水沟哇是由间灌溉系统中最末级工程,是直接受水区。 灌水沟畔要素决定灌溉效率和效果。因此选择不同灌溉方式下的 灌水沟睦技术要素,是典型工程设计的关键。灌水沟哇的理论计 算,具体方法可参考有关研究成果资料。 17.3.2~17.3.7田间工程是灌区灌排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睡灌、沟灌、格田灌是常用的地面灌溉方式,随着灌溉技术的不断 发展,地面灌溉方式也在不断改进,逐步发展了更加节水的长睡分 段灌、水平哇灌、波涌眭灌、波涌沟灌、覆膜灌、覆膜沟灌等,达 比,由间工程设计可根据需要选择。 长睦分段灌、水平畔灌、波涌畔灌、覆膜睦灌等灌溉方式通常 适用于密植作物灌溉;沟灌、波涌沟灌、覆膜沟灌等灌溉方式通常 适用于宽行距旱作物灌溉;格田灌通常适用于水稻及盐碱地冲洗 灌溉。改进式地面灌溉需要增加输水软管、入口流量自动控制系 统及覆膜等配套措施,需要精细化管理,运行管理要求也更高,但

霍后储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中的水量(m): 藿前土壤计划湿润层所需的水量(m): 式区面积(m): 土壤容重(t/m); 十划湿润层深度(m): 式区灌水后平均土壤含水率(占干土重%); 式区灌水前平均土壤含水率(占干土重%): 式区H深度内土田间持水率(占干土重%): 霍后第i点土壤中的实际储水深度(mm): 翟后试区各点土壤中的平均储水深度(mm): 试区内土壤储水深度测点总数目

17.3.10土地平整可提高灌水均匀度,提高灌水效率,实现节水

藿溉,是田间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建设内容,是提高地面 霍溉效果的主要工程措施。因此在田间工程设计中应高度重视 土地平整应满足灌水沟对坡度的要求,精度宜采用田面相对高 程标准偏差进行描述。旱作灌水沟哇的由面相对高程标准偏差宜 小于60mm,是根据试验资料和工程实践资料确定的,当采用激光 平地技术时精度可适当提高:水稻格田的由面相对高程标准偏差 宜小于20mm

17.4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17.4.1~17.4.11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是我国发展较快的节水灌 既方式,是利用管道输水、灌水沟哇、格田直接受水的灌溉方式,是 灌水沟睦、格由与管道的组合灌溉系统。因此管道系统布置,应与 灌水沟哇与格由的形式、规格相适应,并满足灌水沟睦与格田的技 术要素要求

17. 4. 1~ 17. 4.

喷灌应在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进

行选择。喷灌系统适用手作物集中连片的种植条件,为最大限 度地发挥其综合效益,应尽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喷 灌系统类型较多,按设备组成特点可分为管道式和机组式,管道 式系统又可分为固定管道式、半固定管道式和移动管道式,机组 式系统文可分为轻型、小型、中型等定喷机组或中心支轴、平移、绞 盘、悬臂式等行喷机组。各种类型均有其适用条件,并且其投资造 价和运行成本各异,管理运行要求不同,生产效率与喷洒质量也有 区别。

17.5.4配水点既是用户的水源点,又是输配水管网的出

17.5.4配水点既是用户的水源点,又是输配水管网的出水点和 两个层次管网的交接点,他的设置应有利手用户管网的布置,且应 使输配水管网系统最经济

配水点一般采用给水栓进行配水。一个给水栓可有1个~4 个取水口,每个取水口上有计量调压装置。取水口可通过安装在 它上面的标准出流套管,使其供水流量标准化、系列化。供水流量 的等级,由用户管网控制面积确定。给水栓尚应有防冻等功能,保 证在任何气候条件下正常供水。 在地形高差较大、基本上无法实现机耕的条件下,喷灌支管 可垂直等高线布置。这时支管上各喷头处由于地形高差造成压 力不等,多余压力可通过在喷头座处加设消能装置(如孔板)予以 消除。

17.5.5输配水系统投资较大,其投资额与通过流量(管径)和管

17.5.7喷灌机组选型应主要根据喷灌地块的形状,以

为目标进行选择。在喷灌效果相同条件下,喷灌机组类

其单位面积的投资造价相差较天:而单台机组控制喷灌面积不同, 其单位面积的投资造价也有差异。根据内蒙古黄河南岸引黄灌区 引进美国天型平移式喷灌机组的实践(如表17和表18所示)可以 看出:单台机组控制喷灌面积越大,喷灌机及土建工程的每公顷 投资越小,无论地块长宽比天于2,还是地块长宽比小于2,公锁 投资均随机组灌溉面积增大而下降;喷灌面积相同时,地块长宽比 大,则每公顷投资小,地块长宽比小,则每公投资大,如表17中 2#机组,地块长宽比为2.6,其每公投资为12675元;9#机组 地块长宽比为1.4,其每公顷投资为14205元,后者比前者每公项 投资增加1530元,说明地块长宽比大于2时,宜选择平移式喷灌 机组。

地块长宽比大于2的平移机组每

表18地块长宽比小于2的平移机组每公顷投资

17.7.2由间末级固定渠沟的布置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平行 相邻布置,即灌溉渠道与排水沟相邻平行布置,这种布置形式适用 于地形有单一坡向、灌排方向一致的地区,另一种是平行相间布置 即渠道向两侧灌水,排水沟承泄两侧排水,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地 形平坦或有一定波浪状但起伏不大的地区,渠道布置在高处,排水 沟布置在低洼处。两种布置形式都有利于控制地形水位,不仅对

北方干旱,半于旱地区十分必要,对南方地区也很有必要。因为稻 田地下水位过高,土温降低,土壤冷浸,通气和养分状况变环,对水 稻生长也十分不利。同时,灌溉渠道与排水沟分开布置,按各自需 要分别进行控制,两者没有矛盾,有利于及时灌排。

17.7.4水稻区的格由尺寸和布置,应能适应机耕,便利灌排,方

便生产,有利于作物生长。根据我国南方各省经验,丘陵地区格由 面积一般为0.067hm²~0.2hm²,宽20m~30m,长60m~80m;平 原地区格田面积一般为0.2hm²~0.33hm,宽25m~30m,长约 100m。上、下格田的高差不宜过大,否则,不利于农机下田操作 为适应地形条件,格田长边往往沿等高线布置,以利于灌排;同时: 每块格田设单独的进排水口,以防串灌串排

17.8.1田间道路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 业生产、交通运输农民生活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等各方面的需 要。路、渠、沟的结合形式,应有利于灌排、机耕、运输和由间管 理,且不影响田间作物光照条件,并能节约王地,减少平整地 和修建田间渠系建筑物的工程量。常见形式有“沟一渠一路”、 路一沟一渠”和沟一路一渠”三种。沟一渠一路”是将道路布 置在由块上端,位于灌溉渠道的一侧,这对农机下由耕作有利, 且有扩觉余地,可兼作管理道路,但道路跨过下级渠道需修建桥 梁,路面起伏较大。“路一沟一渠”是道路布置在田块下端,位于 排水沟一侧,路面较平坦,便于农机下由和运输,但与下级排水 沟相交需修建桥梁等交义建筑物,如孔径不足,影响排水,且雨 李由块和道路易积水或受淹。“沟一路一渠”是将道路布置在灌 水田块下端,介于渠道和排水沟之间,便于渠沟维修管理,但农 机下由必须跨越渠沟,需修建较多的桥梁,且今后扩宽道路也有 困难。以上三种结合形式,应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确定。

17.8.3根据灌区调查资料,多数灌区通常在斗渠、农渠及田间生 产道路两侧或一侧植树1行~2行。在田间生产道路两侧植树 时,应对每个田块留8m~10m缺口,以便农机下田。若在道路 则植树,当林带为南北向时,应在西侧植树;当林带为东西向时,应 在南侧植树,这样可减少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8.2.1~18.2.3水源工程及渠系建筑物种类繁多,其各自适用 条件、功能、运行条件及要求不同,各监测项目、监测断面以及监测 点的布设、监测方法、监测频次及要求亦不同,应根据建筑物的具 体情况和特点,设置必要的监测项目、 施和监测制度

18.3水量、水质监测

18.3.1灌溉水量监测是灌区实施实时监测与监督管理的一项十 分重要的内容,通过水量监测,及时掌握灌溉用水需求、供水实时 伏况,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的合理化调配。灌溉水量监测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8.3.2为防止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污染,国家制定了灌溉水质

伏况,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的合理化调配。灌溉水量监测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8.3.2为防止土、地下水和农产品污染,国家制定了灌溉水质 强制性标准,灌溉水质监测是对灌溉水质达标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的 重要手段。因此灌溉水质监测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性标准,灌溉水质监测是对灌溉水质达标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要手段。因此灌溉水质监测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8.4.1~18.4.4灌区灌排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地 理位置、水文气象、土壤作物等条件的不同,各灌区工程对环境的影 向不尽相同。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灌区工程,需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灌区工程,可不编制环境监测报告,或只针对个 别较突出的影响项目,编制环境监测报告。本节规定了环境监测 网布置、设置监测项目的要求。环境监测是灌区工程中一项十分 重要的工作,通过环境监测,可及时了解和预测因兴建灌区工程所 起的环境动态变化,以便及卓采取措施,防范不利的环境问题

18. 4. 1~18. 4.

18.5.1~18.5.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对各类开发建设 项目实施实时监测与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项目区水 土流失情况的监测,检验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预测成果以及 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达到水土保持方案 提出的自标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及时了解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情 兑,判断项目水土保持防护工程技术合理性;为建设单位和监管部 门提供实时信息,发现突发的水土流失并及时提供对策,同时,也 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达标验收提供科学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 保持监测是项目进行后评价的重要手段。因此水土保持监测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9. 1 一般规定

19.1.120000hm以下灌区宜根据灌区具体特点,适当简化信息 化系统设计。 19.1.2灌溉工程设施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样,对当地社会、经济 有较大影响,应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 术进行设计是必要的。灌区信息化是提高灌区工程安全保障、合 理和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灌溉与排水工程实现管理现代化 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灌区运行各类信息的综合采集、存储、处理和 应用,可全面、动态、及时地了解灌区工情、水情、雨情、情、水质 气象、农作物及当地社情,以及用水需求和供水实时状况,可实现 对灌区各主要水利设施运行的监测、监控和调度:便于实现灌区防 洪调度可靠预警和快速决策,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的合理化调配

19.1.4灌区管理信息中心是整个灌区运行的管理、监控中

是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设置和具备完善功能是必要的。 信息化设备、实施的日常管理、维护可根据灌区的具体管理机构设 置和职能,由管理信息中心或由分中心(管理所)负责。

19.2.1灌区各主要信息的自动采集、监测是灌区信息化的构成 部分和基础。信息化系统所需信息以满足灌区运行调度和相关应 用、决策要求为前提,是在灌区各类水利设施的监测、保护布设站 点的基础上,选取主要的、可实现自动采集的信息,进行信息化监 测。

式和信息化设备配置方案,力求便于现地和远方操作、控制和接口 通信。

一19.3.3各监控点经技术经济比较,结合施工条件,可目 或选用超短波、无线以太网、卫星及移动公网等无线方式。

19.4.1、19.4.2为了满足数据交换容量、多业务需求,同时考虑 与办公自动化、对外信息发布以及上级部门和数据交换的需要:灌 区集控层配备较为先进的硬件设备是必要的。 根据灌区的灌溉规模和重要程度,对灌区管理信息中心的主 要设备及通信网络平台进行配置,选用双穴余、高带宽、工业级、高 性能和专业级的各类硬件设备,可加强可靠性和先进性,对软件系 统选用合适的数据库管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专业化、模块化 的防洪调度及水调度模型及其高级应用软件等,并进行有针对性 的二次开发、使软件功能合理、界面友好和功能完备。考虑不同的 功能房间和人员配备,以满足全灌区集中监控、运行值守、日常管 理和会商决策的需要。

19.4.3为了便于数据共享、实现无缝对接和功能扩充,需要配置 具有针对性、稳定性、先进性、模块化、组态化的信息化系统软件。

4.3为了便于数据共享、实现无缝对接和功能扩充,需要酉

9.5办公自动化及语音通信

19.5.1、19.5.2办公自动化及其综合布线是灌区信息化的业务 延伸,是满足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要求,方便日常办公,实现办公 的自动化和无纸化。 19.5.3大多数灌区当前均采用市话实现生产和行政通信。对于 建立了专用光纤综合传输网络的灌区,宜配备相应的语音通信设 备及其接人设务,可实现灌区生产调度通信和行政通信等功能

.5.1、19.5.2办公自动化及其综合布线是灌区信息化的业 伸,是满足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要求,方便日常办公,实现办 自动化和无纸化。

19.5.3大多数灌区当前均采用市话实现生产和行政通信。对于 建立了专用光纤综合传输网络的灌区,宜配备相应的语音通信设 备及其接人设备,可实现灌区生产调度通信和行政通信等功能

19.5.3大多数灌区当前均采用市话实现生产和行政通信

建立了专用光纤综合传输网络的灌区,宜配备相应的语音 备及其接人设备,可实现灌区生产调度通信和行政通信等

9.6设备用房及功能房间设

19.6.1大部分灌区处于平原地区,属于雷击高发区域,测站宜有 良好的防雷措施,防止雷电对设备的破环,测站选用专用接地装置 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42。 19.6.2、19.6.3管理信息中心、分中心、管理所用房应满足运行 值班要求和设备用房及业务人员办公用房要求。管理信息中心、 分中心、管理所设备用房应有良好的防雷措施,防正雷电对计算机 及电源设备的破坏,中心、分中心、管理所选用共用接地装置时,接 地电阻不宜大于12

20.1.1原规范中的管理设施主要为生产生活用房、试验站和通 信系统的设置,本次修编增加了交通设施、维护设施、安全设施等 内容。 20.1.2~20.1.4由于灌区所在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差异悬 殊,工程管理范围、保护范围难以在规范中统一量化。本次修编依 据相关规范,划定了护渠(沟)地宽度和工程的保护范围(见表19和 表20),同时可按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执行

20.2.1、20.2.2灌区交通设施包括灌区内交通路网和灌区渠 沟)系巡检道路。由于巡检道路造价在渠(沟)道造价中所占比 例较高,在调查了我国多个灌区的实际运行情况和管理需求后 本标准明确提出了依渠(沟)道规模,配套相应标准的巡检道路, 并对不同级别的渠(沟)道对应的路面宽度和路面类型进行了具体 要求。 由于灌区渠(沟)系建筑物种类繁多,在有渡槽、隧洞、涵洞、跌

水、陡坡、倒虹吸等建筑物的渠段,渠(沟)道无法通车,因此建筑物 进出口应设引道或回车场与附近交通路网连接DB37/T 3069-2017 球形储罐现场制造监督检验规则,确保车辆能够到 达重要的建筑物位置。

20.3.1灌区渠(沟)道大多有综合利用功能,据调查,我国很多灌 区的骨干渠(沟)系兼有防洪和供水功能。综合考虑渠(沟)堤的重 要程度和渠(沟)堤失事可能影响的范围大小,规范提出对于1级~ 3级的填方渠(沟)道,配套相应的防汛物资,储备防汛物资种类及数 量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SL298或现 行有关规程

20.3.2、20.3.3

3.2、20.3.3为促进灌区工程运行管理标准的提高,除大 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外,还应重视维护设施的建设,这类设放 引道、里程碑、界碑等,本次修编做了具体规定

20.3.5白蚁、鼠洞等动物洞穴是灌区渠(沟)堤的主要安全隐惠:

20.4.2、20.4.3这两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历年来, 全国灌区输水渠道落水事故时有发生,必须从工程建设的源头采 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本次修编专设此节内容,从渠道和建筑物的 安全防护措施到救助措施提出了要求,设计中应引起重视。救生 踏步设计应便于落水者逃生,并能防止非管理人员下渠。

20.5.1灌区设置的试验站点可为灌区水资源的合理调度提供数 据支持。我国灌溉试验站网建设正逐步完善,为避免重复建设TSG Z8002—2022《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考核规则》.pdf,站 点的设置应与省级重点试验站结合布置

20.6生产管理设施20.6.1随看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灌区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加强灌区生产管理设施建设。本次修编从总体上规定了建设各类生产管理设施的基本原则。旨在促进管理单位搞好生产管理区建设,为逐步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创造条件。20.6.2灌区生产管理设施建设,按其建筑性质和使用功能区分对各类设施列举了基本的建设项目。需要建设的其他特殊项目,可在设计中的情考虑。20.6.3生产管理区建设场地的选择,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选址要求。其中在第1项中强调位置适中,照顾工程全局,有利工程管理,方便职工生活是基本的核心要求,其他要求可作为补充条件,有条件时择优选择。20.6.4本次修订对各类生产管理设施的建筑面积做了具体规定。采用的各项综合指标,参照了现行行业标准《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06及《水闸设计规范》SL265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全国大型灌区管理设施调查的情况及管理单位的要求,经测算调整后拟定。·32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