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1512-2020 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pdf

DB52/T 1512-2020 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6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2301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2/T 1512-2020 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pdf

ICS35.020 CCS L 70

DB52/T1512202

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超前地质预报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3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GB50064-2014 DB52/T 15122020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5基本规定 6预报方案设计 5 预报方法 不良地质体预报 15 9 预报成果 18 附录A (规范性) 隧洞超前地质预报风险等级划分 20 附录 B (资料性)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图 22 附录C (资料性) 洞内不良地质体临近前兆特征表. 23 附录 D (规范性) 高、中风险隧洞预报工作流程图. 24 附录E (规范性) 低风险隧洞预报工作流程图. 25 附录F (资料性) 不良地质体预报方法适应性列表 26 附录G (资料性)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适用情况对比表. 27 附录H (资料性) 隧洞施工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表. 28 附录I (资料性) 隧洞开挖洞壁地质展示图, 29 附录J (资料性) 地震反射波法观测系统设计图(TSP) 30 附录K (资料性) 地震层析成像系统设计图(TRT) 31 附录L (资料性) 聚焦电流法观测系统设计图.. 32 附录M (资料性) 红外探测野外记录表 33 附录N (资料性) 隧洞超前钻探钻孔柱状图 24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基本规定 预报方案设计 5 预报方法 6 不良地质体预报 15 预报成果 18 附录A (规范性) 隧洞超前地质预报风险等级划分 20 附录B (资料性)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图 22 附录 C (资料性) 洞内不良地质体临近前兆特征表. 23 附录D (规范性) 高、中风险隧洞预报工作流程图. 24 附录E (规范性) 低风险隧洞预报工作流程图 25 附录F (资料性) 不良地质体预报方法适应性列表 26 附录G (资料性)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适用情况对比表. 27 附录H (资料性) 隧洞施工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表, 28 附录I (资料性) 隧洞开挖洞壁地质展示图 29 附录J (资料性) 地震反射波法观测系统设计图(TSP) 30 附录K (资料性) 地震层析成像系统设计图(TRT) 31 附录L (资料性) 聚焦电流法观测系统设计图... 32 附录M (资料性) 红外探测野外记录表 33 附录N (资料性) 隧洞超前钻探钻孔柱状图 34

DB52/T1512—2020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水利水电工程隧洞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总则、基本规定、预报方案设计、预报方法、不良地质体预报、预报成果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一云一网一平台”总体架构下的系统和平台规划、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件。GB6722爆破安全规程GB 5048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326水利永电工程物探规程SL 39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SL567水利永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编规程SL 629引调水线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省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隧洞tunnel水利水电工程隧洞主要包括引(输)水隧洞、导流洞、泄洪洞。3.2息服务平台掌子面tunnelface隧洞开挖掘进的工作面。3. 3老old underground workings人类采矿活动形成的矿坑、矿洞,不包含正在使用的开采矿洞。

DB52/T15122020

根据已知隧洞地质资料,从岩溶发育程度、涌水突泥程度、构造发育规模、有害气体浓度 空区分布等因素对隧洞施工进行风险评估分级

长距离、中距离、短距离预报long,mediumandshortrangeforecast 习惯上预报距离大于80m称为长距离预报,预报距离30m~80m称为中距离预报,预报距 以内称为短距离预报。

利用地震波传播理论探测隧洞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地质情况的预报方法

DB52/T 15122020

b)构造破碎带预报:断层、裂隙密集带、破碎带等的分布、规模及富水情况等的预报: 涌水突泥预报:含水层、储水构造及空间、岩溶暗河等的分布、规模、富水程度、涌水量、涌 水压力进行预报; 岩溶预报:岩溶与隧洞的空间位置关系、规模、充填及富水情况预报; e 老碉及采空区预报:老碉及采空区在隧洞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分布位置、规模、充填及富水情况 预报; 有害气体预报:有害气体类型及其与地层或地质体的关系、空间分布范围及其与隧洞关系预报

5.2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前应充分收集隧洞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资料,结 替勘补充地质调查,分析隧洞施工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施工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类型、分 危害程度等,编制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并报建设单位审批,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前应开展预报试验,了解隧洞区段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参数特征,为合理选

物探预报方法及参数等提供依据。试验工作宜包括: 物性参数测试试验、现场干扰源调查; b 预报方法适应性试验; c) 预报距离试验: d 仪器工作参数选择试验; e) 预报方法组合试验; 其它试验工作, 5.2.3超前地质预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总结预报成果和开挖验证情况,指导下一循环的预 报工作。 5.2.4 超前地质预报应以地质调查分析为基础,长短距离预报方法相结合、物探预报与超前钻探揭露 相结合的综合预报方式,并对预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相互验证、相互补充,提高预报准确性 5.2.5超前地质预报应结合隧洞施工工艺和预报方法特点,确定预报距离和循环周期。 5.2.6物探预报发现对施工安全存在影响的异常时,应采用超前钻探进一步验证及详查。 5.2.7超前地质预报应保证预报成果的及时性,长距离预报成果报送不宜超过24小时,短距离预报成 果报送不宜超过12小时,发现存在施工安全隐患异常时,应立即通知相关单位。 5.2.8每次预报实施后应编制成果简报,可根据不同预报时段编制月报、年报及竣工报告。 5.2.9超前地质预报的实施流程参照附录B执行,

5.3.1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地质点、物探剖面应使用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放点、收点,测量 合施工精度要求。

3.3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实施应符合如下安全要求: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遵守隧洞施工方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 预报作业安全防护设施、危险物品管理应符合SL398的要求; C 预报前应巡察操作空间周围有无安全隐患,确保人员的安全; d 预报实施过程中应参照附录C隧洞内不良地质体临近前兆特征表,密切注意洞内情况,及时规 避风险,杜绝危及人身伤害安全事故; e 岩体中含有瓦斯、页岩气等易燃易爆气体,钻孔施工应采用水循环钻进,物探设备应采用防爆 型:

DB52/T 15122020

DB52/T15122020

.1地质调查分析法 ,1.1地质调查分析应贯穿于隧洞超前地质预报全过程,地质工作应符合GB50487的规定。 .1.2地质调查分析法应利用已有隧洞勘测资料、地表地质调查资料、洞内地质调查资料进行宏观预 服;利用隧洞掌子面地质素描、地下水观测、隧洞内不良地质体的临近前兆特征等进行短距离预报。 .1.3地质调查分析法预报内容应包括: a) 地层岩性:包括地层年代、结构、岩性、层间结合程度、风化程度及地层厚度; b) 地质构造:包括断层、褶皱、节理裂隙特征; ) 岩溶:包括岩溶分布、规模、形态及充填情况与隧洞的空间关系; d) 软弱夹层及煤系地层:包括软弱夹层及煤系地层性状、规模、分布及与隧洞的空间关系及有害 气体调查; e) 坑洞及采空区:包括坑洞及采空区的分布、规模、富水情况、有害气体情况及其与隧洞的空间 关系; f) 地表不良地质体:应记录不良地质体部位、类型、规模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及 其对隧洞开挖的影响。 1.4 地质调查分析法预报宜采用: a) 地层层序对比: 地表和洞内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相关性分析; c 隧洞内不良地质体临近前兆分析; d) 地表及洞内水文地质观察和分析: e) 工程地质类比分析。 1.5 地表地质调查分析宜符合下列要求: a) 收集已有勘测成果资料; b) 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补充地表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调查资料: c) 根据地层出露情况,分析地质构造、软弱夹层及煤系地层的分布; d) 根据地表洼地、落水洞、岩溶塌陷、井泉点等分布情况,分析岩溶发育程度,推测地下暗河系 统规模、分布情况: e) 调查坑洞及采空区分布、规模、富水情况、有害气体情况及其与隧洞的空间关系。 1.6 洞内地质素描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对洞内揭露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结构面产状、地下水出露点位置及出水状态、出水量、煤 层、溶洞等进行记录,绘制图表和素描; b) 参照附录H对隧洞掌子面进行地质素描,参照附录I对拱顶、左右边墙进行地质素描,直观描 述隧洞周边地层岩性及不良地质体的发育规模,分析评价对隧洞的影响程度; 参照附录C对洞内临近不良地质体现象进行观测记录,及时提出处置措施建议; d) 地质素描应随开挖及时进行,高风险、中风险洞段应每5m进行素描,其它洞段宜每10m~20m 或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应在初期支护之前进行。( .1.7 地质调查应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内容宜包括: a) 隧洞洞身地质部面图及开挖地质展视图; b 特殊地段纵、横断面图; C) 相关影像资料; 地质调查分析成果图表。

7.1.1地质调查分析应贯穿于隧洞超前地质预报全过程,地质工作应符合GB50487的规定。 7.1.2地质调查分析法应利用已有隧洞勘测资料、地表地质调查资料、洞内地质调查资料进行宏观预 报;利用隧洞掌子面地质素描、地下水观测、隧洞内不良地质体的临近前兆特征等进行短距离预报。

a)地层岩性:包括地层年代、结构、岩性、层间结合程度、风化程度及地层厚度; b 地质构造:包括断层、褶皱、节理裂隙特征; 岩溶:包括岩溶分布、规模、形态及充填情况与隧洞的空间关系: 软弱夹层及煤系地层:包括软弱夹层及煤系地层性状、规模、分布及与隧洞的空间关系及有害 气体调查; e) 坑洞及采空区:包括坑洞及采空区的分布、规模、富水情况、有害气体情况及其与隧洞的空间 关系; f 地表不良地质体:应记录不良地质体部位、类型、规模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及 其对隧洞开挖的影响。

7.1.4地质调查分析法预报宜采用

a)地层层序对比; b) 地表和洞内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相关性分析; C 隧洞内不良地质体临近前兆分析; 2 地表及洞内水文地质观察和分析; e) 工程地质类比分析。

7.1.5地表地质调查分析宜符合下列要

a b) 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补充地表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调查资料; c 根据地层出露情况,分析地质构造、软弱夹层及煤系地层的分布; d 根据地表洼地、落水洞、岩溶塌陷、井泉点等分布情况,分析岩溶发育程度,推测地下暗河系 统规模、分布情况; e) 调查坑洞及采空区分布、规模、富水情况、有害气体情况及其与隧洞的空间关系。 7.1.6 洞内地质素描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对洞内揭露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结构面产状、地下水出露点位置及出水状态、出水量、煤 层、溶洞等进行记录,绘制图表和素描; b 参照附录H对隧洞掌子面进行地质素描,参照附录I对拱顶、左右边墙进行地质素描,直观描 述隧洞周边地层岩性及不良地质体的发育规模,分析评价对隧洞的影响程度; C 参照附录C对洞内临近不良地质体现象进行观测记录,及时提出处置措施建议; d 地质素描应随开挖及时进行,高风险、中风险洞段应每5m进行素描,其它洞段宜每10m~20m 或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应在初期支护之前进行。 7.1.7 地质调查应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内容宜包括: a 隧洞洞身地质剖面图及开挖地质展视图: b) 特殊地段纵、横断面图; 相关影像资料; d)地质调查分析成果图表。

DB15/T 1956-2020 公路半刚性基层全厚度现场拌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蒙).pdfDB52/T 15122020

d)隧洞已做初期支护,锤击点后面应无空腔; e 接收点应按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钻孔安装或使用石膏粘贴安装,位置偏差不宜大于10cm; f 单分量检波器极性应指向隧洞开挖方向,三分量检波器极性应为隧洞开挖、水平和垂直方向; 应以最外层检波点所在位置构成的圆弧断面为起点建立坐标系,测量观测系统布置范围内掌子 面里程、击发点与接收点的坐标。 7.2.9 地震波法数据采集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数据采集应尽量消除噪声干扰,噪音监控显示的噪音宜小于36B时进行数据采集: b 药量大小应通过试验确定,防止药量过大或过小; c 装药包安置在炮孔底部,并用水封住炮孔; d) 采集数据时,应先检测无线计时精度,延迟误差不应大于土25μS; 采集系统采用爆炸激发时,使用瞬发电雷管触发延迟时间不应大于50μS; f) 应现场检查每个激发点记录质量是否合格,记录不合格时,应查明原因,重新采集; 每次激发时,应核对激发点编号、准确填写班报。 7.2.10 地震波法数据采集质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单炮记录缺失任何一个接收器的任何一个分量的信号或信号不正确,该炮记录为不合格; b 全部单炮记录合格率低于80%或合格率虽然大于80%,但出现连续2炮及以上记录不合格或空 炮,本次预报数据质量不合格; c) 观测系统不满足相应设备有关对观测系统的要求,本次预报数据质量不合格: 班报记录混乱,采集文件记录序号与炮孔号对应关系不清的,本次预报数据质量不合格。 7.2.11 数据处理宜满足下列要求: a) 宜采用仪器配套的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b) 应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建立二维或三维的几何模型; c) 应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确定优势频率范围,选择合适的带通滤波参数,滤除干扰; d) 应进行地震反射波初至拾取,获取直达波的波速,建立波速模型: e 应进行反射层提取,进行反演计算。 7.2.12 地震反射波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反射地震剖面或三维图应从隧洞已揭露的洞段确定岩性; b 将岩性相似的反射层进行汇总、分别着色和确定边界; 计算每层或边界的相对距离、里程; d 应根据各反射层绝对波速和波速相对变化确定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的位置和规 模; e) 应结合隧洞勘察、掌子面附近的地质资料进行解释和推断: 可结合岩体泊松比等力学参数和围岩软硬、含水情况、构造影响程度、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等资 料对围岩级别进行初步评估。 7.2.13 地震反射层析成像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从隧洞已揭露的洞段确定岩性; b 应根据各反射层绝对波速和波速相对变化确定软弱夹层、评估岩体质量,并对围岩级别进行初 步评估; 根据三维成像成果图,确定掌子面前方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的位置和规模: 应结合隧洞勘察、掌子面附近的地质资料进行解释和推断; e) 应根据波速、三维成像结果图进行综合分析,编写隧洞预报综合解释成果图表。 7.2.14应编制预报成果简报,简报宜包括观测系统布置、采集参数、设备型号、现场地质条件、物探 成果地质解译及相关图件

DB52/T1512—20207.2.15成果图件除应包括观测系统布置图,成果资料解释图外,地震反射波法还宜包括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曲线图;地震层析成像法还宜包括三维成像立体图。7.3探地雷达法7.3.1探地雷达法适用于岩溶探测,亦可探测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均匀地质体或其他含水体探测。7.3.2探地雷达法预报应满足下列要求:a)探测目的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明显介电常数差异,电磁波反射信号特征明显:探测目的体与埋深相比应具有一定规模,埋深不宜过深,探测目的体在探测天线偶极子轴线方向上的厚度应大于所用电磁波在周边介质中有效波长的1/4,在探测天线偶极子排列方向的长度应大于所用电磁波在周边介质中第一菲涅尔带直径的1/4;当要区分两个相邻的水平探测目的体时,其最小水平距离应大于第一菲涅尔带直径;c)不能探测极高电导屏蔽层下的目的体。7.3.3探地雷达仪器的性能和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规定:a)应具有信号叠加滤波、点测与连测、手动与自动位置标记等功能;b)脉冲重复频率不应小于100kHz;c)A/D转换不应低于16位;d)最小采样间隔不应大于0.05nse)动态范围不宜小于120dB;f)应具有自动和手动增益调节功能,增益点数不应少于3个;g)具有32次以上信号叠加功能;h)应具有垂向滤波功能。7.3.4雷达天线性能和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规定:a)天线中心频率允许偏差不宜大于5%;b)天线频带范围不应小于中心频率的1/4~2倍。7.3.5预报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a)预报距离与天线中心频率有关,预报距离应根据所用的天线频率进行有效距离预报试验确定;b)天线中心频率不于100MHz时,岩体完整的低电导率和低磁导率的洞段宜每30m预报1次;岩体破碎、构造发育、含水较高的高电导率和高磁导率的洞段宜每20m预报1次。7.3.6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沿左壁、掌子面、右壁离底板1m高度位置布置“U”形测线进行初探;b)隧洞断面较大或初探掌子面前方存在异常时,应增加掌子面上的测线,测线采用“井”字型布置;c)左壁、右壁及顶拱雷达测试不宜在隧洞进行工字钢或钢筋网片支护后进行;d)支撑天线的器材应选用绝缘材料;Ve)天线与主机的连接电缆应散开,测试过程中应保持连接电缆与天线的位置相对固定;f)测区内不应有大范围的金属构件或无线电发射源等较强的电磁波干扰:现场测试时应清除或避开测线附近的金属物等电磁干扰物;当不能清除或避开时应在记录中注明,并标出位置。7.3.7现场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a)工作前应检查雷达仪器工作是否正常;b)应根据探测深度、天线中心频率和现场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参数:c)采样点数不应小于512,叠加次数不宜小于8次。7.3.8雷达预报数据采集质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9

DB52/T 15122020

a)测线编号、电子文件编号、测量桩号等班报等主要内容出现错误为数据质量不合格; 天线参数、采样率、增益、记录长度、滤波参数等主要参数设置错误为数据质量不合格; ) 信噪比低,干扰波严重影响预报成果解释的为数据质量不合格; d 重复观测雷达图像异常位置、范围、特征不对应。 .3.9 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根据需要删除无用道、归一化、增益调整、滤波、反褶积、偏移归位等处理方法去除干 b 雷达数据申出现全正、全负或正负半周不对称的情况时,应进行去除直流漂移处理: C 应通过现场试验厘定电磁波速度,将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部面; d) 应采用合适的增益雷达图像形式绘制雷达成果图。 .3.10 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结合隧洞勘察资料及掌子面附近的地质情况进行解释和推断;

a测线编号、电子 b)天线参数、采样率、增益、记录长度、滤波参数等主要参数设置错误为数据质量不合格; c)信噪比低JB/T 13846-2020 微电机用石墨尼龙材料.pdf,干扰波严重影响预报成果解释的为数据质量不合格: d)重复观测需达图像显常位置、范围、特征不对应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