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187-2022 湖泛巡测规范.pdf

DB32/T 4187-2022 湖泛巡测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2/T 4187-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39098
下载资源

DB32/T 4187-202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2/T 4187-2022 湖泛巡测规范.pdf

c)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水银温度计按凸出弯月面最高点读数,酒精温度计按凹 面最低点读数; d)读数应快速准确,避免测量者的呼吸气体和人体热辐射影响

6.1.3.1仪器设备

6.1.3.2 测量步骤

测量按以下步骤进行: a)开机预热,稳定时间不低于60秒; b)进入测量界面,选择气压实时数据测量模式; c)选择气压单位为百帕(hPa); d)设备稳定后,开始测量并存储数据某框架结构厂房施工组织设计,平行测量次数不低于3次。

6.1.3.3结果表示

6.1.3.4注意事项

气压测量注意以下内容: a)测量时,避免日光直射、风道影响; b)手持式气压仪应避免受到船体等冷热源影响,避光保存; c)不定期与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表等设备进行对比测量,相对偏差≤10%。

6.1.4.1仪器设备

6.1.4.2测量步骤

测量按以下步骤进行: a)固定测深仪换能器于船航中部水面以下,浸没于水下深度≥0.5m,测量过程中换能器持 续浸没于水中; b) 关闭巡测船动力,保持船体稳定,减少噪声、水花气泡干扰; C)开启测深仪软件,输入测量参数; d)开始测量,读取并存储测量水域的水深。

6.1.4.3 结果表示

用米(m)表示,结果保留2位小数。

6.1.4.4注意事项

水深测量注意以下内容: a)测量开始前,应做好换能器固定:

b)测深过程中,换能器杆应始终保持垂直,换能器持续浸没于水下,否则重新测深。

6.1.5.1仪器设备

6.1.5.2 测量步骤

测量按以下步骤进行: a)固定湖流仪于2m×2m的平整框架上; b)启动湖流仪; c)湖流仪运行正常后,将湖流仪连同框架一起放入水底; d)输入测量参数,包括测量层位; e)开始测量,读取并存储流速、流向

6.1.5.3结果表示

6.1.5.4注意事项

流速、流向测量注意以下内容: a)测量期间,船只不能在测量水域运行,保持测量水域处于自然状态; b)湖流仪放置水域的水底应相对平整,测量时湖流仪应尽量保持水平

6.2.1.1据巡测人员观感直接记录水色,现场巡测不需通过比色法等方法检测。若有特殊需求,采 样送实验室,参照GB11903执行。 6.2.1.2巡测中发现湖体水色与正常水体水色相似,“水色”记为“无”;若湖体水色呈现非正常 颜色,据实际观感填写,如“泥色”、“浅绿”、“绿”、“深绿”、“浅黑”、“黑”、“深黑” 等。 6.2.1.3文字描述中的“浅”指观察者观感不明显,“深”、“绿”、“黑”指观感显著。

6.2.1.1据邀测人员观感直接记录水色,现场测不需通过比色法等方法检测。若有特殊需求,采 详送实验室,参照GB11903执行。 6.2.1.2巡测中发现湖体水色与正常水体水色相似,“水色”记为“无”;若湖体水色呈现非正常 额色,据实际观感填写,如“泥色”、“浅绿”、“绿”、“深绿”、“浅黑”、“黑”、“深黑” 等。 6.2.1.3文字描述中的“浅”指观察者观感不明显,“深”、“绿”、“黑”指观感显著。

6.2.2.1据巡测人员现场膜觉记录水体气味。 6.2.2.2若巡测水域无任何臭和味,气味记为“无”,必要时可用活性炭处理过的纯水作为无臭对 照水。 6.2.2.3若巡测湖体有气味,据实际嗅觉如实填写,如“弱臭”、“臭”、“恶臭”或“弱腥”、 “腥”、“恶腥”。 6.2.2.4文字描述中的“弱”指巡测者刚能发觉;“恶”指强烈的恶臭或异味;“臭”、“”指 盈测者已发觉有明显“臭”或“腥”

6.2.2.1据巡测人员现场嘎觉记录水体气味。 6.2.2.2若巡测水域无任何臭和味,气味记为“无”,必要时可用活性炭处理过的纯水作为无臭对 照水。 6.2.2.3若巡测湖体有气味,据实际嗅觉如实填写,如“弱臭”、“臭”、“恶臭”或“弱腥”、 “腥”、“恶腥”。 6.2.2.4文字描述中的“弱”指巡测者刚能发觉;“恶”指强烈的恶臭或异味;“臭”、“腥”指 巡测者已发觉有明显“臭”或“腥”

6.2.3.1透明度检测参照SL87的要求执行,测量结果用厘米(cm)表示,保留至整数。

6.2.3.1透明度检测参照SL87的要求执行,测量结果用厘米(cm)表示,保

DB32/T41872022

6.2.3.2在雨天、大量混浊水流入水体或水面有较大波浪时,不宜检测。 6.2.3.4检测时,保持船体静止,尽量避免波浪、直射日光影响,宜利用船体阴影等。 6.2.3.5水面出现藻类覆盖时,应拨除覆盖层,水面平衡后再确定测量绳或测量杆浸入水中的深度。

6.2.4.1仪器设备

6.2.4.2 测量步骤

将水温计或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投入水中,分别测量水下0.5m、湖底以上0.5m,即表层 层二个层位的水温。在检测点感温3min~5min,示数充分稳定后,再读数。

6.2.4.3 结果表示

用摄氏度(℃)表示,结果保留1位小数。

6.2.4.4注意事项

水温测量注意以下内容: a)水温计存储时应避免受到船体等其他冷热源影响; b) 利用水温计检测时,视线应与水温计垂直,水银温度计按凸出弯月面最高点读数,酒精温 度计按凹面最低点读数,从水温计离开水面至读数完毕应不超过20S。读数完毕,应将筒 内水倒干; C) 利用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检测时,应保持测定仪探头清洁,每次使用结束后,应用蒸 馏水冲洗数次; d 检测不同层位的水温时,应注意结果的合理性检验。若出现结果异常,及时加测并分析原 因。

5.2.5 电导率、pH、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

6.2.5.1仪器设备

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

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

6.2.5.2 测量步骤

测量按以下步骤进行: a)利用电缆连接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主机与显示器; 0 根据不同检测指标校正要求,对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分别进行校正; C) 设置检测时间间隔、检测参数、参数单位等基础信息; d)将仪器放至测量点,稳定1min~2min; e)确认开始检测; f)读数稳定后,平行检测3次5次; g)存储、记录测量结果; h)退出检测平台; i)关闭电源; i)蒸馏水冲洗探头;

k)安全妥善存放仪器设备。

6.2.5.3结果表示

结果取数次检测结果的平均值。电导率单位为μS/cm,结果保留整数;pH无量纲,结果保留 位小数:溶解氧单位为mg/L,结果保留1位小数:氧化还原电位单位为mV,结果保留1位小数

6.2.5.4注意事项

电导率、pH、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测量注意以下内容: a)电导率、pH、氧化还原电位的检测水深为水面下0.5m;溶解氧的检测水深为水面下0.5m、 湖底以上0.5m,即表层、底层二个层位; b)现场检测中出现pH≥9、溶解氧超饱和或含量≤2.0mg/L等异常结果时,要及时加测并分 析原因; c)每隔15天,采用与实验室经典法比对的方法,对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进行校准。以实 验室测试结果作为真值,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应≤10%。

6.2.6.1设备与软件

容氧仪或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便携式GPS、地理信息系统软

6.2.6.2测量步骤

测量按以下步骤进行: a) 现场巡测,若发现水体有黑臭现象,立即加密检测水面下0.5m处溶解氧含量,出现溶解 氧≤2.0mg/L,立即测量黑臭水体面积,即湖泛面积; b) 根据水色、气味、水体溶解氧含量,初步确定湖泛边界范围,并检测该水域外围正常水体 溶解氧含量; C 在初步确定的湖泛边界附近,沿纵向由外及内选择多个检测点,检测点相距10m~50m, 分别测量各个检测点水面下0.5m处溶解氧含量,直至检测出溶解氧出现突变且溶解氧≤ 2.0mg/L处,该点可确定为第1个湖泛边界点,记录经纬度; d 沿第1个湖泛边界点横向距离500m~1000m选择另一检测处,重复步骤6.2.6.2中c) 步骤,确定第2个湖泛边界点,记录经纬度; 重复步骤6.2.6.2申d)步骤,分别确定其它边界点经纬度,直至所有湖泛边界点形成封 闭区域;

6.2.6.3结果表示

溶解氧单位为mg/L,结果保留1位小数;经纬度以度分秒表示,结果分别保留至整数;湖泛 单位为km²,结果保留1位小数,

6.2.6.4注意事项

湖泛水体所在区域受风力风向影响,表层黑色水体会出现漂移,测量溶解氧时需保证溶解氧 放置至水下0.5m处。

湖泛巡测化学指标与检测方法见表2。

DB32/T41872022

表2湖泛巡测化学指标及检测方法

6.4.1.1藻密度可采用现场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二种方式,分别适用于定性与定量分析。配备了 藻密度探头的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可现场测定藻密度,测量部骤参照6.2.5执行。实验室检测 藻密度采用显微镜计数法,依照SL733执行。 6.4.1.2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的藻密度探头采用蒸馏水和校准溶液两点法校准,校准溶液为显 微镜法检测的已知藻密度含量的实际水样。 6.4.1.3现场快速检测藻密度时,每个检测点的藻密度需测4组,即水面下50cm处及10cm、30cm、 50cm的三个柱状水样的藻密度,分别检测、记录。柱状水样的藻密度利用柱状采样器采集,采样 器有效高度必须大于所采柱状水样高度,检测前应充分摇匀水样。 6.4.1.4定量检测藻密度的同时,定性记录藻类聚集状况,分别记录为未发现、颗粒状、条带状、 油漆状。 6.4.1.5目力观测水体中无藻类时,检测结果以单点的藻密度结果表示;目力观测水体中有颗粒状、 条带状或油漆状藻类分布时,检测点的藻密度以藻类分布区域内5个以上(含5个)测点的藻密度 算术平均值表示,单位为万个/,结果保留至整数。

6.4.2水华面积与水华覆盖度

6.4.2.1数据与软件

具有红光波段(645nm)、近红外波段(859nm)和短波红外波段(1240nm)的卫星遥感影像 数据,影像数据处理软件。

6.4.2.2工具校正

工具校正应涵盖以下内容:

a)人工筛选:剔除湖区上空受云层影响严重、存在大面积耀斑及其它明显异常的影像,湖泊 内云覆盖率应≤20%; 辐射定标:根据遥感器定标公式及各波段定标系数进行辐射定标,采用最接近卫星过境时 刻发布的辐射定标系数; C) 大气校正:针对大气分子散射、气溶胶散射及水汽吸收影响进行大气校正,计算得到各波 段地表反射率; d 几何校正:基于参考影像或空间几何信息,对获取的反射率数据开展影像几何精度校正和 空间投影转换,精度控制在1个像元内; e 空间裁切:依据监测湖泊区域的左上角和右下角经纬度,对所选取的遥感影像进行空间裁 剪,范围应略大于监测水体区域,

6.4.2.3测量步骤

测量按以下步骤进行: a)浮游植物指数计算:基于红光波段、近红外波段和短波红外波段的遥感影像数据,计算浮 游植物指数(FAI),计算方法见公式(1)、公式(2):

(RsWIR RRED)

式中: RRED、RNIR、RsWIR分别代表红光、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的反射率; ARED、2NIR、ΛsWIR分别表示红光、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的中心波长; R'NIR为插值反射率,即红光和短波红外波段在近红外波段处采用线性内插方式得到的反 率信息; b)水华阈值分割:根据像元梯度图像的像元坡度求得蓝藻水华与水面的分界点,计算蓝藻水 华区别于正常水体的浮游植物指数(FAI)判别值,蓝藻水华纯像元的FAI阈值推荐取用 0.05; C) 单像元水华覆盖度计算:根据每个像元对应的单像元浮游植物指数(FAI)值,与清洁水体 和浮游植物指数(FAI)的经验值进行对比,计算单像元蓝藻水华覆盖度并进行蓝藻水华强 度分级。单像元水华覆盖度计算方法见公式(3):

DB32/T41872022

S,一湖泊水华实际面积(km²); n一水华影响的像元总数; /一水华影响的像元序号; S一第i个水华像元面积(km²); f,一第个像元的水华覆盖度(%)。 e)水华覆盖度计算:根据水华实际总覆盖面积与水体面积的比值,计算得出监测湖泊的水华 面积比例,详见公式(5):

式中 P一水华覆盖度(%); Sr一湖泊水华实际面积(km); S一湖泊水体面积(km)。 f)水华程度判别:选择藻密度和水华覆盖度两项指标,采用比较法综合判别水华程度,以其 中的较重者作为水华程度最终评价结果。水华程度分级标准见表3,其中D为藻密度(万 个/L),P为水华覆盖度(%)。

基于藻密度和水华覆盖度的水华程度分级标准

6.4.2.4结果表示

水华面积单位为km,结果保留1位小数。水华覆盖度定量表示采用面积百分比(%)表示, 程度描述定性表征见表3。

6.4.2.5注意事项

水华面积与水华覆盖度测量注意以下内容: a)卫星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根据湖泊水体面积大小确定,宜不低于250m,湖泊水体面积越 小,空间分辨率要求越高:遥感影像数据至少覆盖水体90%以上面积:

DB32/T41872022

b)为避免水华误判,应结合实际情况准确识别被监测的水体区域,减少水陆混合像元、云层 和水草对水华识别的影响,形成监测水体的陆地掩膜、水体掩膜、云掩膜和水草掩膜等辅 助数据,获得包含水华的水体区域所有像元的浮游植物指数(FAI)值; C 采用相近时间过境的更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得的水华面积为相对真值,交叉验证水华 识别精度。在藻类不同生长期,通过原位监测辅助验证水华识别精度,精度应≥80%,原 位验证频次每年不少于4次,5月~10月加密; d)通过浮游植物指数(FAI)获得的水华区域应与目视解译结果进行定性对比,若出现明显差 异,应进行原因分析与结果复核,

依照SL88的要求开展检测。

6.4.4藻种组成、数量、生物量

6.4.4.1藻种组成、数量、生物量的检测,依照SL733执行。 6.4.4.2藻种组成应尽量鉴定到种,至少鉴定到属,形态学可以区分的按某种列出,常见种给出种 名,按种计数 6.4.4.3藻类生物量采用体积测量法,换算成生物量参见附录C。在要求快速报送生物量时,可按 大、中、小三级的平均质量计算,极小的(粒径<5μm)为0.0001μg/个,中等的(粒径5μm~ 10μm)为0.002μg/个,较大的(粒径10μm~20μm)的为0.005μg/个。 6.4.4.4在进行样品计数时,计数标本片不少于2个,计数结果相对偏差应≤15%,计数结果取有 效鉴定结果的平均值 6.4.4.5必要时,藻类样品鉴定完毕后,随机抽取10%~20%样品,由不同实验室分析或专业分 类学专家检查

沉积物常规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见表4。

表4沉积物常规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负责湖泛巡测的机构、人员、仪器设备及器材、检测场所等各类巡测要素的质量控制与安全 应按 RB/T 214、HJ 630、SL 219 的有关内容执行。

DB32/T41872022

7.2湖泛巡测机构应配备与所承担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持证上岗 制度。 7.3质量控制贯穿湖泛巡测整个过程,包括巡测仪器设备准备、巡测人员管理、野外巡测、实验室 检测、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有巡测技术活动均应及时记录,保证记录信息的完整性、充分性和 可追溯性。 7.4巡测检测点与采样位置均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客观、真实反映水体状况。沉积物采样点通 常为水质采样点垂线的正下方,采集表层样品,当正下方无法采样时,可略作偏移,并记录说明。 7.5藻类定量采样应在定性采样前进行,沉积物采样与水质采样同步实施,水样采集结束后采集沉 积物样品。 7.6采集水样时,每批次水样加采不少于10%的现场平行样和全程序空白样。样品数量较少时,每 批次水样至少加采1个现场平行样和全程序空白样。采集沉积物时,在同一采样点周围加采样品1 次~2次,分别检测,最终结果取各次样品的平均值。 7.7实验室检测应采用空白样、平行样、加标回收、标准样品、留样复测及实验室间比对等质量控 制方式,综合评价样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采用校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时,校准曲线应 与样品测定同时进行,仅限线性范围内使用。标准样品应能溯源至国家基准,且与样品同步测定。 7.8湖泛巡测中的现场检测指标应全部在现场完成。采样送实验室检测的样品应按照HJ493、SL 219要求采集、固定、保存、送检,并在相应检测方法规定的有效时间内完成检测。 7.9巡测单位应保证巡测数据的完整性,确保全面、客观反映检测结果,不得选择性舍弃数据及人 为干涉巡测结果。数据修约和计算按照GB/T8170和相应检测方法的要求执行。 7.10负责设计巡测方案的工作人员,应充分考虑湖泛巡测的安全生产要求及防护措施。巡测人员 需参加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应急处置技能培训,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安全生产 应急演练,掌握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熟悉处置预案。 7.11巡测船艇要有良好的稳定性,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安全用品和应急药品,专人负责检查, 维护、更新,保障随时可用。巡测过程中要悬挂信号旗以示水上作业正在进行,巡测船艇航行、作 业应严格遵守安全航行规章制度。 7.12巡测前,应预先检查船只和设备的安全性。登船人员应加强安全意识,正确穿戴救生衣,规 范作业,巡测时避免单人作业,至少2人以上。 7.13巡测水域风力四级及以上、能见度小于1000m时,不得开展湖泛巡测。巡测过程中,若遭遇 突发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时,巡测船艇应尽快返航或就近选择安全水域停泊

DB32/T41872022

表A.1湖泛巡测常规记录表

表A.1湖泛巡测常规记录表

附 录 B (资料性) 8风向方位符号表 表B.1规定了8风向方位的记录符号,

附录B (资料性) 8风向方位符号表 表B.1规定了8风向方位的记录符号

DB32/T41872022

表B.18风向方位符号表

DBJ43/T 202-2019标准下载DB32/T 41872022

附录C (资料性) 浮游植物生物量测算依据 表C.1、C.2分别给出了常见浮游植物细胞体积及主要浮游植物细胞的平均湿重

表C.1常见浮游植物细胞体积

DB32/T41872022

锅炉房设计标准GB 50041-2020.pdfDB32/T41872022

表C.1常见浮游植物细胞体积(续)

表 C.2主要浮游植物细胞的平均湿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