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20306-2014 核电厂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pdf

NB/T 20306-2014 核电厂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6.9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5154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20306-2014 核电厂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pdf

NB/T20306—2014

核电厂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符号 5基本规定 6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各阶段任务与要求 7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8地下水长期观测 16 9水文地质分析与评价 18 10成果报告 20 附录A·(资料性附录)微水试验 22 附录B(资料性附录) 主要地面物探方法选择 25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弥散试验计算方法简介. 26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批式法 30 附录E(资料性附录) 环境同位素样品野外采集要求 31

天津诚基大厦内保温聚苯颗粒施工方案NB/T 203062014

NB/T203062014

为了满足核电厂水文地质评价要求,规范和指导核电厂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技术行为,根据 国家能源局关于发布《压水堆核电厂标准体系项目表》和《核电标准建设工作规则》的通知,以及其他 相关的国家法规、标准、规范,制定了本标准。 限于我国核电机组现有装机规模,核电工程建设、运营经验有待进一步积累和丰富,本标准在今后 执行过程中仍需不断补充完善。开展核电厂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时,除执行本标准外,还需符合国 家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

NB/T20306—2014

厂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技术规

NB/T203062014 指核素吸附达到平衡时,吸附在固相上的核素浓度与液相中的核素浓度的比值。 3.7 综合水文地质图synthetichydrogeologicalmap 根据水文地质调查资料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图件。 3.8 厂址附近范围vicinityofsite 包括厂址及与厂址有关联的水文地质单元,通常指以厂址为中心半径不小于5km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L:纵向弥散度。 αT:横向弥散度。 A:形状系数。 C:示踪剂浓度。 DL:纵向弥散系数。 Eh:氧化还原电位。 F:试环面积。 H:试验水头。 Ha:试验土层的毛细上升高度。 Ah²:天然情况潜水含水层厚度和抽水孔或观测孔孔壁处潜水含水层厚度的平方差。

:阻尼系数。 W:阻尼震荡频率。 1:示踪剂的放射性衰变系数(示踪剂为同位素时)

NB/T 203062014

NB/T203062014

注3:表中包气带系指核岛基础底板之下的包气带,包气带渗透系数系指饱水时的垂向渗透系数; 注4:表中主要径流途径岩土层渗透系数系指整个径流途径上岩土层的等效渗透系数。

注3:表中包气带系指核岛基础底板之下的包气带,包气带渗透系数系指饱水时的垂向渗透系数: 注4:表中主要径流途径岩土层渗透系数系指整个径流途径上岩土层的等效渗透系数。

电厂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应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a 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 可行性研究阶段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 C 设计阶段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 d)工程建造阶段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 5.8核电厂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核安全法规和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9核电厂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应在质量受控的状态下进行,全过程都应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并 形成质量保证记录。

6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各阶段任务与要求

6.1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

.1.1本阶段应针对候选广址和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初步查明候选厂址的水文地 质条件。工作内容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搜集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候选厂址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和与地 下水有关的人类活动资料; b) 初步查明厂址地下水的类型、赋存状态、水位及水位变幅; 初步查明厂址和与厂址有关联的水文地质单元基本特征及其水文地质参数: d 初步查明补径排条件,重点查明地下水排至地表水体的主要排泄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 系; 初步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 f 初步查明厂址附近范围水资源分布特征、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与远景规划: 对建设核电厂的适宜性进行初步评价。 .1.2 本阶段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布置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候选厂址及其下游主要取水点应进行实地调查或核实: b 应在候选厂址进行水文地质测绘,测绘范围应考虑与厂址相关联的水文地质单元,面积不应小 于4km²,比例尺宜为1:10000~1:5000,并布置不少于1条通过候选厂址主厂区的典型水 文地质剖面; C 当需要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时,水文地质试验应布置在对水文地质条件起控制作用的地段,并应 考虑不同地貌单元及不同含水层(组);试验方法和数量应根据候选广址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 度确定; 对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地下水和主要地表水体应分别采取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取样数量均不 宜少于2组。

6.2.1本阶段应查明厂址和厂址附近范围的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内容应满足以下要求: a)补充搜集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厂址和厂址附近范围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气 象和与地下水有关的人类活动资料

6.2.1本阶段应查明厂址和厂址附近范围的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内容应满足以下要求:

NB/T203062014

NB/T203062014

c)必要时可进行同位素水文地质试验,每一主要水文地质单元的试验数据不宜少于3组 6.2.8地下水长期观测应符合第8章的相关规定

6.3.1本阶段应在可研阶段对厂址进行核环境影响有利、一般和不利条件划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 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6.3.1本阶段应在可研阶段对厂址进行核环境影响有利、一般和不利条件划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 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6.3.2当厂址对核环境影响有利时,宜开展常规水文地质试验和地下水长期观测,验证前阶段的水文 地质调查与评价成果。工作布置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每个核岛压水试验孔不宜少于2个; 'b)宜在厂址富水地段进行抽水试验,确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涌水量,试验组数不少于2组; )兰 当厂址回填区分布较广且厚度较大时,宜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注水(渗水)试验,试验数量不 宜少于3组; d 可根据需要进行常规水化学分析试验; e) 利用井、泉和长期观测钻孔对厂址地下水进行长期观测,观测点不宜少于6个。 6.3.3当厂址对核环境影响一般时,应开展常规水文地质试验、现场弥散试验和地下水长期观测,并 宜进行批式法试验,完善地下水数值模型,进行放射性核素迁移评价。工作布置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 规定: a 每台机组场地压水试验孔不宜少于4个,核岛地段不少于2个; b) 应在厂址及地下水主要渗流途径的富水地段进行抽水试验,确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涌水量 每一主要水文地质单元试验组数不宜少于3组; 应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注水(渗水)试验,每一主要岩土层试验数量不宜少于3组; 应在地下水主要渗流途径上进行地下水流向、流速测定,每一主要水文地质单元不宜少于3 组; 应在地下水主要渗流途径上进行现场弥散试验,每一主要水文地质单元至少应有1组试验数 据; 应在地下水主要渗流途径上取样进行水质分析,每一主要水文地质单元不宜少于3组试验数 据; g) 宜在地下水主要渗流途径上取样进行批式法试验,每一主要岩土层针对主要核素不宜少于3 组试验数据; 利用井、泉和长期观测钻孔对厂址及厂址周围可能受事故排放影响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地下水 长期观测,长期观测点总数不宜少于9个。 6.3.4当厂址对核环境影响不利时,应进行详细的水文地质试验和地下水长期观测,完善地下水数值 模型,进行放射性核素迁移评价。工作布置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每台机组场地压水试验孔不宜少于6个,核岛地段不少于2个; 应在厂址及地下水主要渗流途径的富水地段进行抽水试验,确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涌水量 每一主要水文地质单元试验组数不宜少于3组,其中至少应有1组多孔抽水试验: 应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注水(渗水)试验,每一主要岩土层试验数量不宜少于6组; d) 可在地下水主要渗流途径上进行微水试验,每一主要水文地质单元试验孔数不宜少于3个; 应在地下水主要渗流途径上进行地下水流向、流速测定,每一主要水文地质单元不应少于3 组; f. 应在地下水主要渗流途径上进行现场弥散试验,每一主要水文地质单元不宜少于3组; g) 应在地下水主要渗流途径上取样进行水质分析,每一主要水文地质单元不宜少于3组试验数 据:

NB/T20306—2014

h)应在地下水主要渗流途径上取样进行批式法试验,每 组试验数据; 1 必要时可进行同位素水文地质试验; 利用井、泉和长期观测钻孔对厂址及厂址周围可能受事故排放影响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地下水 长期观测,核素迁移的主要途径上应有1条观测线;当厂址地下水下游有密集的居民点或重要 取水点时,宜在厂址与下游居民点和重要取水点之间布置长期观测点;长期观测点总数不宜少 于12个。

7.2.1水文地质测绘应在相同比例尺地质测绘基础上进行,在未进行地质测绘地区应同时进 地质利 水文地质测绘。测绘底图应采用相同或是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 7.2.2观测路线宜以穿越法与追索法相结合的方式布置,观测路线沿线的各类地质、地貌界线及水文 占应有观测点控制,做详细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并宜做路线地质剖面。

NB/T203062014

7.2.3观测路线宜按下列要求布置!

a) 沿井、泉、岩溶水点等地下水露头多的方向; b) 沿含水层(组)和富水性、水化学特征变化显著的方向; c) 沿垂直岩层走向、构造线走向方向: d 沿地貌形态变化显著的方向; e) 沿河谷、沟谷方向; f) 沿地表水体分布多的方向。 7.2.4 观测点宜布置在下列位置: a 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 等; b) 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c) 井、泉、岩溶水点、钻孔、地表水体等; d一与地下水有关的甘它重亚位累

7.2.5测绘精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a)填图单位的最小尺寸为图上2mm,对于具有水文地质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可采用扩大比例尺 表示。水文地质界线的标绘误差不得大于2mm; b 水文地质观测点应根据精度要求选用适当方法定位,控制性观测点和重要地质、地貌、水文地 质点的位置宜采用测量仪器定位; C. 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数和观测路线长度可按表4确定

地质测绘的观测点数和又

7.2.6水文地质测绘宜包括以下内容

a 搜集调查区及周边地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及气象等资料: b) 地貌类型、特征及其与含水层的分布和地下水的埋藏、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 c) 地层的组成、特征,各地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 d) 包气带的分布特征、厚度、岩性等; e) 地质构造的类型、特征、组合关系及含水特征:

NB/T203062014

f) 井所在地段的地貌、地层特征,主要含水层的岩性、时代,并的类型、深度、并壁结构、出水 量、水位、水质及其动态变化; g 泉的出露条件、成因类型和补给来源,泉的流量、水质、水温、气体成分,泉的动态变化及利 用情况; h 地表水的类型、分布、地表水体的流量、水位、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地表水的 利用现状; i)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

NB/T203062014

7.4水文地质钻探与取样

7.4.1应在分析、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布置钻孔,且宜一孔多用, 7.4.2水文地质钻孔控制深度应揭露主要含水层(组),并应考虑各项试验的要求。 7.4.3钻孔孔径应满足试验和测试的要求。 7.4.4钻孔岩芯采取率,黏性土和完整基岩不应小于80%;砂性土、松散砂砾岩、基岩强风化带、破 碎带不应小于65%。当采用物探测井验证时,采取率可以适当放宽。 7.4.5水文地质钻孔应采用清水钻进,钻进过程中应观测孔内水位变化,记录冲洗液漏失量,钻孔涌 水的深度和涌水量,自流水头,钻进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初见水位、终孔稳定水位等。当有多层地下水 时,应分层观测。 7.4.6水文地质成孔、洗井、滤料等技术要求应遵循DZ/T0148的规定。 7.4.7地下水样应采集含水层中的天然水样,水样的量应超过各项试验所需水量之和的20%~30%。 盛水容器宜采用带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或化学稳定性好的塑料瓶,容器应洗涤清洁,取样前用取样点的 水反复冲洗三次以上。 7.4.8采水样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或减轻样品与大气发生接触,取含不稳定成份的水样时,应及时加入 稳定剂。井孔中采样时应避免搅动井水和底部沉积物。 7.4.9水样采取后应放置于不受阳光照射的阴凉处,存放时间不应超过72h,稍受污染的水不应超过 48h,受污染的水不应超过12h。 7.4.10根据需要在钻孔、探井或地表采取岩、土试样,取样数量和方法应满足相关试验的要求。 7.4.11钻探、取样资料宜包含:钻孔成果综合图表,岩芯编录资料,洗孔记录,水、岩、土样取样记

7.5.1现场试验应满足下列要求

a 现场试验方法应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设计、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分析对参数的要求、地 区经验和测试方法的适用性等因素选用; b 分析现场试验成果资料时,应注意仪器设备、试验条件、试验方法等对试验的影响,并结合水 文地质条件,剔除异常数据: 现场试验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方法应符合现行有关规范和相应测试标准的规定

7. 5. 2 抽水试验

7.5.2.1抽水试验用于获取渗透系数、导水系数、给水度、弹性储水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 7.5.2.2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时,宜选择单孔抽水试验;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应选择 多孔抽水试验。抽水试验孔宜采用完整井型。

7.5.2.4稳定流抽水试验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5.2.4稳定流抽水试验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a 宜进行3次水位降深。最大水位降深值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涌水量确定,其余2次降 深值宜分别为最大降深值的1/3和2/3。相邻两次降深值之差不宜小于1m。水位降深顺序,对 基岩含水层宜按先大后小,松散含水层宜按先小后大逐次进行; b 抽水稳定延续时间不应小于4h。当有观测孔时,应以最远观测孔的动水位稳定为准; 试验过程中,动水位和出水量观测应同步进行,观测时间宜在抽水开始后第5min、10min、 15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各测一次,以后每隔30min观测一次。 5.2.5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试验中应控制抽水孔出水量,使之保持常量

a)试验中应控制抽水孔出水量大桥T梁架设施工组织设计,使之保持常量:

NB/T203062014

a 试段长度宜为5m,岩芯完好时, b) 试验应按三级压力五个阶段进行,宜采用0.3MPa—0.6MPa—1MPa—0.6MPa—0.3MPa;当 试段埋深较浅时,最大压力应适当降低; 洗孔应采用压水法,洗孔时钻具应下到孔底,流量应达到水泵的最大出力。洗孔应至孔口回水 清洁,肉眼观察无岩粉时方可结束。当孔口无回水时,洗孔时间不得少于15min; d 下栓塞前应对压水试验工作管进行检查,不得有破裂、弯曲、堵塞等现象。接头处应采取止水 措施。栓塞应安设在岩体较完整的部位;

NB/T203062014

式中: Q一试段的透水率,单位为吕荣(Lu),计算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 L压水试验试段长度,单位为米(m); Q3—第三阶段的计算流量,单位为升每分钟(L/min); Ps——第三阶段的试段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当需要根据压水试验成果计算岩体渗透系数时,应符合SL31的有关规

7.5.4注水(渗水)试验

1注水(渗水)试验用于测定岩(土)层的渗透系数。 2对砂土、圆(角)砾、卵(碎)石等,可采用试坑单环法;对粉土和黏性土,可采用试坑双 试验深度较大时可采用钻孔法。

7.5.4.3试坑单环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a)在选定的试验位置,挖一个圆形或方形试坑至试验层,在坑底部再挖一个深15cm~20cm注 水试坑并放入铁环,环外用黏土填实中央空调系统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环底铺2cm3cm厚的粒径5mm~10mm的滤料作为 缓冲层; 向环内注水,当环内水深达到10cm时,开始记录量测时间和注入水量,在试验过程中,应保 持水深10cm,波动幅度不应大于0.5cm; C 水量量测精度应达到0.1L;开始每隔5min量测1次,连续量测5次,以后每隔20min量测1 次并至少连续量测6次;当连续2次量测的注入流量之差不大于最后一次流量的10%时,试 验即可结束,取最后一次注入流量作为计算值; d 试验土层的渗透系数按公式(2)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