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616-2013 水利水电工程水力学原型观测规范.pdf

SL 616-2013 水利水电工程水力学原型观测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L 616-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1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54916
下载资源

SL 616-2013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616-2013 水利水电工程水力学原型观测规范.pdf

3.3.4特殊要求的观测工况宜专门论证

3.4仪器仪表的基本规定

3.4.1观测仪器、设备的选型CECS 817-2021-T:屈曲约束支承应用技术规程.pdf,应在可靠、耐久、经济、实用 的前提下,力求先进,便于实现自动化观测。 3.4.2观测仪器的量程、精度等指标应满足观测设计的要求。 3.4.3信号放大器、数据采集仪等二次仪器设备应与传感器的 输出相匹配。

3.4.4观测前应对传感器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标定,确

,4.4观测前应对传感器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标定,确认其工 代态正常。

、4.5观测仪器的基值(或初值)应在正式过水观测前设 或测定)。

4.1.1水位观测包括时均值及瞬时值的量测

值及研时值的量测 4.1.2水位量测仪器可采用水尺、波高仪、自动跟踪水位仪 水位传感器、超声水位仪等。 4.1.3水位测点宜布置在水流平稳、环境条件影响小、便于设 备安装和观测的部位,宜与工程永久观测设施相结合。 4.1.4水位观测的基准点可通过工程系统基准点高程获得。 4.1.5波高测点布置应考虑水流条件,量程的选择应满足水位 的变化。波高观测宜与水尺水位观测同步。 4.1.6采用电测方法时,应对传感器进行初值和终值校验

1闸(堰)坝、泄槽及明渠,可在闸墩及其边墙、导墙上 绘制坐标网格(水尺),通过观测录像获取水面线。泄洪洞内的 水面线可通过压力传感器间接获得。 2挑(跌)流水舌轨迹线和消力池内水跃可采用全站仪、 摄像机和照相机等仪器测量。 3引航道及船闸闸室内的水位变化过程可通过水位计(或 波高仪)测量。 4消力池(序)、消能区下游河道等部位的水位变化过程和 波浪特性可通过波高仪测量。 5调压室内涌浪可通过液位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测量。 6截流过程进占战堤上下游水位(龙口落差)可布设水尺 测量。

2.1流量宜通过对其他水力要素(水位、压力、流速)的测

2.3压力管道、输水明渠和船闸输水系统的流量观测断面 先择在压力管道的直管段或明渠的顺直渠段。测量断面与 阀)门的间距应不小于6倍的压力管道直径,明渠的顺直长 拉大于水面宽度的3倍

4.3.3,当明渠流速不超过5m/s时,可采用旋浆流速

4.3.4当水流流速较高时,可采用底流速仪测量,底流速仪探

4.3.4当水流流速较高时,可采用底流速仪测量,底流速 头应设计成流线形,并标定其流速系数,底流速仪的高度入 过20cm。

4.3.5底流速仪差压传感器的精度应不小于土0.5%,时漂应小

4.3.5底流速仪差压传感器的精度应不小于士0.5%,时漂应小

.4.3流态观测应符合下列规

1进水口流态观测包括枢纽建筑物前库区表面流态、闸前 和闸(堰)孔处流态。) 观测的重点为来流对称性、侧向收缩、回 流范围、漩涡形态和强度等。有两种以上过水建筑物运行时,宜 进行流态的同步观测。 2溢流坝和开散式溢洪道等的流态观测包括水流的扩散 掺气、水冠、水翅、冲击波、水面波动、横向比降等。 3挑(跌)流消能工流态观测包括水舌射程、水流扩散形 态、水舌人水点、水垫塘及下游河道流态等。 4底流消能工流态观测包括消力池()内的水跃、出池 ()后与下游河道水流的衔接等。 5船闸闸室与引航道流态观测包括回流、斜流、往复流、 漩涡等水流流态。 6输水明渠流态观测包括泵站和节制 下游明渠内的

7下游河道流态观测包括水流流向、回流形态和范围, 有波浪及涌浪观测相结合。

4.5时均压强与脉动压强

4.5.1压强观测分为时均压强观测与脉动压强观测。过水建筑 物急变段、水流冲击区和掺气水流等部位,应进行时均压强和脉 动压强的观测。 4.5.2压强测点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测点布置应能反映过水建筑物的压力分布特征,可参考 模型试验成果选取。 2测点宜沿过流面底板中心线布置,在建筑物体型变化较 大处宜加密布置,在顺直流道段测点间距可适当加大。 3掺气坎空腔、扭曲鼻坎内外侧墙、差动坎侧墙等部位应 布置压强测点,并与掺气和空化观测布置相协调。 4同一工程多孔过水建筑物具有共性时,可选择1孔进行 压强观测;同一过水建筑物的掺气坎或挑坎有多种布置体型时, 可分别增加测点。 5水垫塘底板压强测点宜沿水流中心线纵向布置,水流冲 击部位应适当增加测点。根据水舌落水位置,可横向布置一定数 量的观测断面,每个断面布置若干测点。 6消力池(廊)底板压强观测点宜沿水流中心线纵向布置: 强水跃区底板测点布置宜适当加密,对应侧墙靠近底板处也可适 当布置压强测点。如要求分析闸门非对称开启运行消力池水力特 性,可参考模型试验适当增加压强测点。 7调压室和闸门井可在底板和侧墙处布置压强测点,如调 压室有升管或上、下室,则应在升管两侧或上、下室同时布置压 强测点。 8闸(阀)门的压强测点宜布置在面板或底缘上,且与闻 (阀)门的振动观测相协调

强观测精度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其时均压强和脉动压强应分开 测。用测压管、压力表测量时均压强时应配备专门的排气诊 ,并在正式测量前排除连通管内的气体

4.5.5压力传感器的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5.6传感器安装应满足下列

1传感器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正确连接,并进行防水和 绝缘处理,保证接头的连接质量。 2及时标记和记录信号引线和供电电源引线的正负极。各 测点的顺序编号应有明显、牢固的标志标牌,防止丢失或模糊 不清。 3压力传感器头部表面应与底座表面保持齐平,凸出或凹 陷误差不大于0.2mm。 4脉动压力监测部位与传感器承压面的液压传递状态良好。 5安装在含沙水流或可能发生淤积部位的传感器应采用相 应的防护措施,防止传压通道堵塞。

4.6.1设有通气管道的过水建筑物宜进行通气效果观

6.1设有通气管道的过水建筑物宜进行通气效果观测,通气

管道可通过观测管道内的风速分布计算其通气量。

4.6.3通气风速和掺气浓度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风速仪应安装牢固,并对准气流方向。 2毕托管的动、静压差可用差压计或差压传感器测量。应 合理选择差压计或差压传感器的量程,保证毕托管与差压计或差 压传感器的连接通畅。 4.6.6毕托管法的气流速度可按公式(4.6.6)计算:

式中 V. 气流速度,m/s; P 毕托管的流速系数; Ab 毕托管动、静压差,Pa;

V. =ΦV2Ap/pa

观测断面空气密度,kg/m3

4.6.7通气管道的通气量可按公式(4.6.7)计算

6.7通气管道的通气量可按公式(4.6.7)计算

测。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开展空化和空蚀观测: 1水流流速大于30m/s、最小水流空化数不大于0.3 流泄槽。 2新型掺气减蚀设施或新型消能工

空化观测期间宜同时观测上下游水位、流速、压强、水温、大气 卡强, 温度、闸门开度或运行状态,以及掺气减蚀设施的运行状

3空化噪声观测应考虑下列因

1泄水建筑物的闸门槽、反弧段、扩散段、分岔口、差动 式挑坎、辅助消能工,溢流堰与竖井连接段(竖井式泄洪洞)、 垂直转弯段,船闸平板阀门门槽、反向弧门底缘、门帽以及廊道 体型突变处等对水流有强烈扰动的部位是空化观测的重点。 2空化噪声测点应根据泄水建筑物的体型和水流特性,布 置在可能发生空化水流的空化源附近,具有减压模型试验资料的 泄水建筑物宜参考减压模型试验结果布置。 3宜在水流分离点下游邻近区布置压强测点,为判别水流 空化提供辅助资料。 4应保证空化源与空化噪声测点之间的传声通道畅通。 4.7.4空化噪声观测宜采用带前置信号放大的水听器,观测电 缆长度小于100m时可采用不带前置信号放大的水听器。水听器 的安装要求应参照4.5.7条的有关规定,其性能指标应满足下列 要求: 1最高响应频率不小于150kHz。 2个别频率波动值不超过士5dB。 3指向性:开角大于80° 4耐压性能:大于监测部位的最大水压力。 4.7.5信号放大器、数据采集仪等二次仪器设备应与水听器的 输出相匹配。空化噪声测量的采样频率不宜小于400kHz,分析 频率应大于100kHz。 4.7.6空蚀观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空蚀部位、空蚀坑的形状

4.7.7空蚀的观测宜采用涂层法。

.7.8空蚀应采用下列检查方

1空蚀部位、形态可用素描、照相、摄影等方法记录,并 配以说明文字和图表,标注不平整度特性尺寸。

2测量空蚀的长度、宽度、深度等尺寸,绘制部位形状图, 对典型空蚀坑可进行拓模,并进行详细描述 3同时收集并记录空蚀破坏前后过流的水力条件。

4.8.1泄放含沙水流的过水建筑物应进行磨损观测。过水建筑 物的反弧段、弯道凹曲面及收缩段出口为磨损观测的重点部位。 4.8.2磨损观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磨损部位、磨损表面形态特性 (长度、宽度、平面形状)、磨损深度等。

4.8.3磨损观测应同时观测或收集下列基本资料: 1泄流期间水沙基本资料:含沙量、泥沙中值粒径d5o、泥 沙的矿物成分等。 2泄流基本资料:运行水位、泄流历时、泄流流量过程、 过流流速、闸门运行方式等。 3泄水建筑物体型及材料特性资料:建筑物体型及尺寸、 建筑材料的名称及标号、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实际过流面 与设计准线的偏差、过流面的不平整度等。

4.8.4磨损观测方法可按4.

4.9.1流激振动观测主要包括坝体、溢洪道或泄水建筑物的导 墙或边墙、底板、水工闸门(阀门)、闸墩、溢流厂房、引水管 道和拦污栅等各类泄流结构因高速水流压力脉动、漩涡激励及其 他水动力荷载所激发的结构振动。

4.9.2流激振动的观测内容包括结构的动力特性和振动响应

1应对有水和无水动力特性参数分别进行观测。 2在进行动力特性测试之前,应对测试对象结构的振型和 频率进行初步分析,为传感器的测点布置和传感器选型提供

3动力特性测试应划分网格布置测点,测点布置宜选在 型的拐点、敏感点等处;测点的个数根据测试的振型阶数确定

4.9.4水工结构动力反应

1结构响应参数包括振动加速度、速度、位移和应变等。 2振动测试测点布置应根据观测目的、结构及其振动特点 等确定。传感器应安装在能够反映结构整体和主要部位动态响应 的位置上,如闸门结构应主要测试主纵梁(主横梁)和面板等。 3振动测点布置应考虑便于与相关的试验和分析结果进行 比较。

4.9.7传感器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4.9.8结构动力特性测试采用的激振方法主要有锤

振动方法等。锤击法适用于小型泄水结构,环境振动方法适用于 小阻尼且模态不密集的结构

4.9.9结构动态响应测试前的准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根据诱发结构振动的荷载及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对 振动类型和振动量级进行判别,确定测试方法和手段。 2对应变片等传感器进行现场标定。 3选定合适的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同时还应覆盖特定的 振动过程,如闸门开启过程等。 4在测试过程中应对测试系统的噪音测试进行检查、分析 和记录。 4.9.10结构动力响应观测数据处理分时域和频域两种处理方 法,应满足下列要求 1试验数据分析频率应符合波谱信 号数值处理的要求。 2根据测试情况和分析需要,采用滤波处理、零均值化、 消除趋势项等减小量测误差的措施 3当采用白噪声法确定结构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时,宜采 用自功率谱或传递函数分析求得,结构的振型宜用互功率谱或传 递函数分析确定。 4需要加速度反应值计算位移时 可用积分法计算,但应 消除趋势项和进行滤波处理

.10系缆力与启闭力

4.10.1系缆力传感器选型与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传感器应满足全天候正常工作的条件。 2传感器的量程应有足够的裕度,宜为最大系缆力的1.5 ~3倍。 3为简化二次测量设备并保证足够的测量精度的需要,系 缆力传感器应首选变一送(传感器与变送器)一体的产品。 4传感器的不确定度应小于满量程的士1.0%;长期稳定性 应小于满量程的士0.5%/年;动态响应频率不小于1000Hz

4.10.2传感器的夹具及其附属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具有足够的承载强度、安全裕度,并能在现场快速组装。 2夹具与传感器之间宜采用螺纹联接。 3夹具与系缆绳连接可采用总体串接与局部并接两种方式。 4系缆力测试系统的有效性与最大承载能力,应经过初试 与安全性检验,

1绞盘式启闭机的启闭力测量与系缆力测量相同。 2油压式启闭机的油压测量方法与压强的观测方法相同。 启闭力可按公式(4.10.3)换算:

式中 P1、P2 活塞两侧的压强,kPa; Ai、Az 活塞两侧的面积,m。

(4. 10. 3)

4.11.1对于采用挑流消能的泄水建筑物,应进行泄洪雾化 观测。 4.11.2泄洪雾化的观测范围包括整个雾化降雨和雨雾区域,对 雾化影响区域内的开关站、发电厂房、厂区道路、下游岸坡,以 及周边重要建筑物等部位应重点观测。 4.11.3泄洪雾化的测点布置应综合考虑泄水建筑物特点与地形 条件等因素,根据雾化降雨强度的大小进行分区布置。对于重点 观测部位宜加密测点。 4.11.4泄洪雾化的观测内容应包括泄洪雾化影响范围、雾化降 雨强度分布、以及相应的水力学条件(泄洪流量、上下游水位、 闻门开启组合与开度等)与气象条件(风速、风向、空气湿度、 气压等)。

4.11.7风速与风向观测宜采用旋杯式风速计

4.11.8气压观测可采用常规的气压表。

4.12.1对于挑流消能以及重要的面流和底流消能工程,宜进行 下游河床局部冲刷观测。 4.12.2观测前宜对下游河床进行地形测量。 4.12.3泄水建筑物在宣泄较大洪水后宜进行冲坑地形测量。 4.12.4下游冲刷的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冲刷坑位置与范围、最大 冲坑深度、冲刷坑及堆丘形态。完成测量后,应绘制地形等高 线图。 4.12.5下游冲刷坑的测量,多采用水下测量方法,有条件时也 可采用抽水测量。水下测量可采用测深杆、探测仪或回声测

4.12.5下游冲刷坑的测量,多采用水下测量方法,有条件时也 可采用抽水测量。水下测量可采用测深杆、探测仪或回声测 深仪。

4.13.1水温的观测与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1水温测点或测线应布置在坝前、过水建筑物进口、下游 河道等代表性部位。 2测量水库的表层水温时,水温测点应在水面以下1m处。 测量水温分布时,应沿垂向测线布置不少于8个测点,在温跃层 附近宜加密测点。 3测量泄水水流的水温时,应将测温传感器布置在底座内, 避免传感器探头损坏。 4.13.2水温可采用深水温度计、半导体水温计、电阻温度计等 仪器进行测量。 4.13.3冰观测包括冰情观测和冰压力观测。冰情观测应执行 SL.59的有关规定

SL 59 的有关规定,

4.13.4 冰压力观测应根据工程特点和观测要求可选择以下 内容: 1 静冰压力。 2 冻结在结构上的冰因水位升降产生的竖向力。 3 冰体对结构产生的膨胀力。 4 冰凌厚度、冰凌爬冰堆积厚度、流冰的流动速度。 5 流冰撞击建筑物产生的撞击力。 6 观测期内相应的冰温、潮位、风况等

4.13.5冰压力观测方法和测点布置应

1静冰压强观测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历年冰凌冻结情况 合理布置观测断面和埋设压力传感器迎冰测量断面宜不少于2 个。每个断面应在设计高水位和设计低水位处各布置一个测点, 在两水位之间不少于2个测点。设计低水位以下的测点可根据历 年冰凌冻结情况布 置 2对于桩、柱结构建筑物测量冰竖向力时测力传感器可 在桩、柱预制时埋人或临时设置,测点布置应根据结构物的型式 确定,在冰可能作用的区域设置足够的测点 3因温度变化作用在结构上的膨胀力, 可采用在建筑物预 制时埋设测力传感器的方法进行观测。 测力传感器理设的高度和 数量应根据历年的冰情和能测到最大膨胀力的状态综合考虑。 4冰凌厚度、冰凌爬冰堆积厚度的观测宜采用现场取样与 实际量测相结合的方法。每个区域的取样点宜不少于8个。 5流冰的流动速度宜采用摄像跟踪法进行观测,观测距离 应不小于50m。跟踪流冰速度的冰块面积应不小于1.5m²,并应 司时记录冰块的走向和漂浮状态。 6流冰对建筑物的撞击力宜根据流冰运动轨迹安装压力传 感器进行测量,或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进行测量。 4.13.6观测周期可根据观测水域历年结冰期的冰冻情况进行选

器线性允许偏差为士5%,测量系统的相对误差允许值为土2%。 4.13.8冰压力观测应根据观测要求选择适宜的测力传感器和与 之配套的数据采集系统。埋设测力传感器时,其测力面应为迎冰 面且与结构物表面齐平。测量冰压力的同时,还应测量气温、水 温、风向、风速和天气情况等。

5.1.1观测电缆的选型应满足下列要求: 1选择合适的电缆类型与规格。 2电缆应密封防水并有足够的承拉强度。 3宜选择耐老化和耐酸碱侵蚀的专用电缆。 5.1.2观测电缆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安装前应对电缆导通、绝缘等特性进行严格检查并记录 线端及中部应标识相应的编码。 2预埋电缆宜用外套钢管或PVC塑管保护,电缆跨越结构 分缝时应施以钢管保护并做无黏性端封处理;明装电缆宜放在专 设的线架或线槽内保护。 3电缆走向宜避开干扰区域,以水平或垂直布置为主,并 与邻近的结构绑扎牢固。 4通用底座内和观测房集线箱内的电缆头应留有足够的 裕量。 5电缆安装过程中,所有电缆的端部应采取相应的密封措 施。电缆续接执行DL/T5178的技术要求。 6电缆安装完毕应描绘出准确的走向、方位图,并存档 备案。 5.1.3观测电缆的巡视检查内容包括安全设防、编码辨识、导 通状态检测等,应结合施工部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定期查验。 5.1.4观测底座与埋件宜按下列方法进行:

1底座可根据适用条件设计为通用底座或专用底座。 2底座的材质可选择普通(A3)钢或特殊型钢(如不锈 钢)。当过流面设置有钢衬保护时,底座和衬护钢衬的材质宜 一致。

5.1.5观测底座的埋设宜按下列方法进行,

1观测底座宜与主体施工同期安装,安装前应按照要求进 行预处理,包括底座内部清理、螺孔及缝隙涂抹黄油、成套组 装等。 2应按照设定的测点位置,在现场放样、固定底座,并进 行复测与记录。 3底座顶盖上表面应与过流面平齐,不平整度不宜大于 1mm;轴线应与过流面垂直,最大偏角不大于2°;外壁与周围 钢筋牢固焊接,承载力宜不小于200kg。

5.2.1临时电缆架设宜分表面与浅埋两种安装方式,必要部位 应采用外套钢管、高强度PVC/PUC塑管或包绕土工布等措施 予以保护。

5.2.2表面安装电缆应沿线与结构主体以节点形式固定

间距可视电缆重量及其他外力条件而定,水流影响区电缆的固 点距宜小于0.5m,风场扰动区宜小于1.0m。遇回转结构 (如闸、阀门支铰)时,应预留足够的电缆裕量

用十字交叉方式跨越或交汇,并采取电磁屏蔽、遮盖等措施 缆架设宜远离大型机电设备、变压器及施工机械的工作区域, 免外部设备的碾压、冲撞、振动、电磁辐射等环境的不利影响

免外部设备的碾压、冲撞、振动、电磁辐射等环境的不利影响。 5.2.5临时电缆的接头与防护等级,可按照5.1.2条的执行。 5.2.6临时电缆架设后,应作好必要的走线记录,以便后续 维护。

5.2.5临时电缆的接头与防护等级,可按照5.1.2条的执行。

5.3.1观测站应以安全和相对集中作为选址原则,宜布置在交 通便利位置。

5.3.2观测站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布置工作平台,并设专用集线

5.3.2观测站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布置工作平台,开设专用 箱;配备足够的电力、照明、通信及必要的消防设施和 条件。

5.3.3观测仪器系统宜采用

5.3.4用电系统应满足绝缘、接地和避雷等要求。

5.4.1 仪器仪表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和注意事项进行操作 管理。 5.4.2仪器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防止剧烈振动与 挤压碰撞。 5.4.3仪器设备应进行分类标识和归档管理。 5.4.4仪器的现场储存应保持通风和于燥,注意对仪器进行防 尘、防潮和防磁场处理。 5.4.5应定期对仪器进行清洁、保养率定和校正,确保处于 正常工作状态 5.4.6应定期检查仪器设备接线和接电的可靠性,避免发生断 线漏电或短路现象。 5.4.7仪器的观测连接电缆应集中放置在观测房或专门的箱盒 内,电缆头应做防水和防潮处理。 5.4.8在现场埋设的仪器和设施应进行编号标识,采取适当的 保护措施。并及时向主体施工单位提供仪器的埋设位置和电缆走

护措施,并及时向主体施工单位提供仪器的埋设位置和电缆走 图

5.4.10观测前应对影响仪器测量结果的表面覆盖物或堵塞

5.4.11在工程维修、加固或改建等情况下,应在仪器周围

妥善的防护措施,对相关的电缆埋设位置和走向进行醒目标

6. 1 观测资料整理

6.1.1原型观测应记录完整,内容包括试验人员、记录人 间、地点、观测工况、观测的物理量等信息。对于电测物理 应记录文件名及存储的介质,观测的一次、二次仪表型号和 参数。

6.1.2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分析各观测物理量的变化或 观测物理量过程线图,对异常结果应查明原因,并采取相 施,在可能条件下组织复测工作。

1收集工程资料、考证资料、观测资料、模型试验资科和 其他与观测工作有关的参考文件。 2整理一次、二次仪表的型号和相关参数,并详细记录观 测过程中一次、二次仪表的工作状态。 3整理录像和照片资料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4审查校核原始资料、平面坐标系统、各高程系统间的换 算、观测读数换算、所有考证资料、过程线、关系曲线、文字说 明等的合理性。 5将原始资料及搜集的参考资料进行分册装订。

6. 2 观测资料分析

6.2.1根据观测资料、录像和照片,描述水流的运动状态,分 析相关物理量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值。 6.2.2分析观测物理量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观测物理量之间相 关关系。

6.2.3 观测成果和有关物理量宜用图、表、曲线或

6.2.4进行观测成果与设计成果、水工模型试验成果分

,4进行观测成果与设计成果、水工模型试验成果分析比较,

判断建筑物状态及运行情况是否正常,评价过水建筑物的安全; 分析物理量可能存在的缩尺效应,验证设计成果,提出工程运 行、管理和维护的建议。

6.3.1成果报告由封面、靡页、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 或资料、附录等组成。分阶段开展的观测工作应按任务书要求编 写阶段成果报告,全部观测工作完成后,编写观测成果总报告。 6.3.2成果报告正文包括前言、观测依据和基本资料、观测内 容、观测布置和观测方法、观测成果综述及分析、结论等内容。 6.3.3成果报告正文的编写应层次分明、文理清晰、语言通顺 用词准确、用字规范、标点符号正确,物理量的单位应采用法定 计量单位,结论应客观、准确、完整、简明扼要。为清晰表达观 测成果,观测报告正文中应附必要的图表、照片,详细的图表可 列入附录

用词准确、用字规范、标点符号正确,物理量的单位应采用法定 计量单位,结论应客观、准确、完整、简明扼要。为清晰表达观 测成果,观测报告正文中应附必要的图表、照片,详细的图表可 列入附录。

6.3.4原型观测所用的技术资料、观测成果及分析计算资料、

6.3.4原型观测所用的技术资料、观测成果及分析计算资料、 观测成果报告、项目合同、工作任务书和工作大纲、审查鉴定意 见书等,应按国家科技档案规定要求整理归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水力学原型观测规范

1 总则· 31 3 基本规定 32 观测方法· 34 观测准备与观测组织. 46 6 观测资料整理与分析 48

适应野外复杂条件和经济实用的前提下力求先进,并便于观测自 动化。对新技术要进行比较和分析论证。

3.1.1本条规定了应进行水力学原型观测的工程等级。参考我 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及建筑物划分标准,工等工程的过水建筑 物、Ⅱ等工程中的1级过水建筑物均为重要建筑物,其运行安全 关系到工程自身及下游一定范围内河道及两岸的安全,这些建筑 物在运行初期都要求进行水力学原型观测。新型过水建筑物由于 缺乏实际运行经验 不论其等级是否在本规定之列,要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原型观测 3.1.2其他类型和等级的过水建筑物, 根据其运行对工程自身 安全或下游一定范围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 水力学原型观测以及观测的项目。过水建筑物发生过破坏,修复 后可视工程等级或其重要性安排一定项目的原型观测。 3.1.3~3.1.6 规定了观测规划阶段应开展的工作,包括确定过水 建筑物水力学原型观测的目的、观测应遵循的原则、观测项目和工 作程序,规范了观测规划,讠 设计、实施和成果整理分析全过程中各 环节应开展的工作,对观测设计和观测工作实施起到指导性作用。 观测规划的制定确保了水力学原型观测工作将纳入工程安全 监测的整体计划中,由观测设计提出的工作可以在工程施工中得 以实施,观测经费将纳入工程安全监测总概算。 表3.1.5给出了19种过水建筑物对应的13个观测项目,规 定了必须观测的项目,对可以选择的观测项目应由设计单位根据 工程等级、过水建筑物水力学特性、对工程安全影响的重要性和 现场实施条件等确定。

3.2观测设计与工作大组

3.2.1本条规定了水力学原型观测需要进行专题设计,

1本条规定了水力学原型观测需要进行专题设计,新建工

程的观测设计需要与工程设计同步进行。已建工程的观测设计要 考虑观测项目的可实施性

担单位为实现观测设计目标和要求在观测方法、仪器选型、安装 理设和率定、现场安全、观测进度计划、观测质量管理、以及成 果分析等将开展的工作

3.3.4特殊的观测工况指工程设计时未考虑,现场具有可自

4.1.1根据观测任务要求,针对具体的量测内容、测量方 取相应的量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时均值测量和波动测量时, 要有所侧重。

4.1.1根据观测任务要求,针对具体的量测内容、测量

4.1.2使用水尺和各种电测水位计时,水尺及仪器量程的选择

4.1.3断面位置要有控制性和代表性,水尺位置根据建筑牛 置形式、河段特性、水面线变化及其他具体情况而定。 4.1.4工程系统基准点高程精度较高,水位观测的基准点 依此获取。水位观测系统误差的控制精度应按国家有关测量未 的要求执行。

相互校核,测量次数要能够反映水位变化过程

定性和精度,评估水温、水质变化对量测的影响,必要时给出率 定曲线,加以修正。动态测量要求各测点同步测量记录。 4.1.7针对不同的过水建筑物漳州悦景豪庭SCD型施工电梯专项施工组织设计,给出相适应的观测方法。观测 方注及膏洲全段要结合现场的实情源确宗

4.2.4超声波流量计按检测参数的不同分为时差、相差和

4.2.4超声波流量计按检测参数的不同分为时差、相差和频差 几种,探头安装有嵌入式和紧压式两种,采用超声波流量计测流 时应酌情使用。孔板流量计构造简单,水头损失较大。电磁流量 计注意外部动力线、信号电缆的干扰。

4.2.5测量截流过程中龙口流量时,流速及水位量测量

步。流量计算时要体现不同测点量测结果在这个量测断面的 权重。

4.2.6通过观测阀门开度、闸室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结合 输水廊道和闸室面积计算船闸输水系统的流量时,导出流量需考 虑输水系统的惯性作用,

合拢段箱梁施工方案_secret4.2.6通过观测阀门开度、闸室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4.2.7采用量水堰测量小流量时,根据流量量测范围选取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