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534-201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 534-201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8612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534-201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ICS13.080 B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

高压电防护架施工方案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 534一2013)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水利部 2013年1月22日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水利技术 规定》(SL1一2002)的要求,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9章,主要技术内容有: 调查; 分类分级; 措施总体布局; 措施配置; 管理; 监测与评价。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索彦毕小刚李永贵鲁胜力 乔殿新张文聪赵永军段淑怀 刘大根李世荣袁爱萍化相国 陈法扬常丹东 李琦丛佩娟 王海燕冯伟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王礼先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

9.2水土流失监测 9.3水质水量监测 4 9.4治理效果监测 4 9.5评价 14 附录A小流域调查表 16 附录B小流域坡面调查方法 25 附录C小流域沟道调查方法 27 标准用词说明 29 条文说明 5

1.0.1为指导和规范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与管理等工作, 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省级开展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

1.0.4本标准的引用标准主要有下列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 《水土保持术语》(GB/T20465)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 《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险应遵循本标准处、尚应符

2.0.1《水土保持术语》(GB/T20465)确立的术

2.0.1《水土保持术语》(GB/T20465)确立的术语和下列 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小流域内人类活动和人为破坏较少,自然植被较好,分布 远离村庄、山高坡陡的集水区上部地带,通过封禁保护或辅以 工治理即可实现水土流失基本治理的区域。

小流域内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分布在 庄及周边、农林牧集中的集水区中部地带,需采用工程、植物 耕作等综合措施,方可实现水土流失基本治理的区域,

小流域内人类活动较为频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分布在村 庄及周边、农林牧集中的集水区中部地带,需采用工程、植物和 耕作等综合措施,方可实现水土流失基本治理的区域。 2.0.5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channelregulation zone 沟(河)道及湖库周边一定范围内,分布在小流域的下部地 带,需采取沟道治理、护坡护岸、土地整治或绿化美化措施,以 保持水体清洁的沟(河)道两侧和湖库周边缓冲区域,

沟(河)道及湖库周边一定范围内,分布在小流域的下部地 带,需采取沟道治理、护坡护岸、土地整治或绿化美化措施,以 保持水体清洁的沟(河)道两侧和湖库周边缓冲区域,

地形坡度、土壤等综合自然特征和土地利用情况、土壤侵蚀 状况基本一致的用于基础调查和分区治理面积为1~50hm²的土 地基本单位。

3.0.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符合水土保持和区域水资源价 规划的要求。

3.0.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符合下列目标:流域内水土

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坚持 山、水、田、林、路、村、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排放统一规划,预 防保护、生态自然修复与综合治理并重。

4.1.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前后,均应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 括:小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面 源污染来源、分布及危害程度;点源污染来源、数量、分布及处 置情况

理信息系统(GIS)等调查技术相结合,治理措施及其防治效 调查应进行量测或测算。

4.1.3地块、沟道、村庄和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等信息,均应 野外工作底图上标出,工作底图应为比例不小于1:10000 形图。

4.1.4应综合地块、沟(河)道和村庄以及汇总小流域治理现

4.1.4应综合地块、沟(河)道和村庄以及汇总小流域治理现 状的调查成果,填写附录A表A.9小流域治理现状表。 4.1.5调查成果宜采用信息库管理

4.2.1根据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状况可划分为若干调查片区 在调查片区内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划分地块作为调查单元。 4.2.2农林牧等用地应以地块为单元、建设用地应以村庄或企 事业单位为单元、行洪区用地应以沟(河)道为单元开展调查

4.2.1根据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状况可划分为若干调查片区

4.3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调查

1 1 应调查小流域的面积、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岩性、 、水文、气象、植被等基本要素,并填写附录A表A.1。 2应调查小流域的人口、劳动力及转移情况、土地利用现 地方特色产业、农村各业产值与总产值、年人均纯收入等情

4.3.1应调查小流域的面积、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岩性、 土壤、水文、气象、植被等基本要素,并填写附录A表A.1。

4.3.1应调查示流域的面积、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岩性、

状、地方特色产业、农村各业产值与总产值、年人均纯收人等

况,并填写附录A表A.2。

况,并填写附录A表A.2。

4.4.1调查内容应包括地块坡度、坡长、土壤类型及颗粒组成、

4.4.1调查内容应包括地块坡度、坡长、土壤类型及颗粒组成、 土层厚度、土地利用方式、植被、土壤侵蚀强度、现有水利设施 和水土保持措施、化肥农药施用情况等,并填写附录A表A.3。 4.4.2地块划分、编号及坡面调查方法参见附录B。 4.4.3每个地块调查结果填写表A.3。

4.5.1对沟长大于300m或集水面积大于0.1km的沟(河 应进行调查。

4.6村庄及企事业单位调查

4.6.1应以自然村、企事业单位为单元进行调查,并填写 A表A.6~表A.8。

4.6.1应以自然村、企事业单位为单元进行调查,并填写附录

5.0.1生态清洁小流域应根据其所处区域功能定位,分为城郊 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两类。 5.0.2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可根据水源保护区的类型、范围 和水质保护级别进行分级。 5.0.3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等级应与其所属的当地水源保护 区等级相一致,按照小流域出口的水质等级和流域土壤侵蚀强 度、化肥使用强度等指标判别,可分为I、Ⅱ、Ⅲ三级。 。个不原管经水源区出大法计山流域备国指标员丰区04

等级相一致,按照小流域出口的水质等级和流域土壤侵蚀强 、化肥使用强度等指标判别,可分为工、Ⅱ、Ⅲ三级。 0.4不同等级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各项指标见表5.0.4。

表5.0.4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级指标表

6.1.1宜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条件、功能类型区、水土流失、污 染源特点和分类分级等,明确防治目标,确定防治措施总体 布局。

6.1.2城郊生态清洁小流域应以提高自然风光旅游价值为目标 可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相结合,措施总体布局宜侧重自 2 景观。

泥沙为目标,措施布设宜侧重在水源涵养林、调蓄水工程和水 保护工程等。

6.1.4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山东某公路桥梁墩身、墩台帽及盖梁施工方案,应将各项措施落实 地块、村庄和沟(河)道及湖库周边,并绘制水土保持措施总 布局图。

6.2.1生态自然修复区的措施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自然植被较好的地方,应主要采取封禁措施,保护林 草植被,蓄水保土,涵养水源;还应采取防止人为扰动破坏、污 染物随意排放等预防保护措施。 2在自然植被较差的地方,可采取补植、抚育等措施,促 进林草植被恢复,保持土壤,涵养水源;还应采取防止人为扰动 破坏、污染物随意排放等预防保护措施。

合治理区的措施布局应符合下列

1应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基础上,按土地利用类型和 污染源类型配置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2村庄、企事业单位及其附近地区措施布局应包括人居环

要求: 1.受人为干扰较少、生态功能较好的沟(河)道,应以预 防保护为主,不宜采取工程措施。 2受人为干扰较大、自然形态遭受严重破坏的沟(河)道, 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 3沟道拦泥、河库清淤应符合当地防洪标准,淤泥宜综合 利用,或按有关规定处置。 4水库、湖塘等周边地带措施布局应符合水源保护地规定

7.1.1应按生态自然修复区、综合治理区和沟(河)道及湖库 周边整治区等类型区配置防治措施。 7.1.2不应在沟(河)道内配置影响行洪安全的措施

7.2.1植被较好的地方,应采取封育保护措施,可设置封禁警 示牌和护栏等,减少人畜破坏,也可建立草库伦,以草定畜,目 栏轮牧;坡地严禁垦荒、荒、刘割放牧等活动,加强林草植补 保护。

框被权对的地力,应木玻封育保护指施内蒙古某博物馆给排水工程施工方案,可设直封票含 示牌和护栏等,减少人畜破坏,也可建立草库伦,以草定畜,围 栏轮牧;坡地严禁垦荒、荒、刘割放牧等活动,加强林草植被 保护。 7.2.2植被稀疏的地方,可参照GB/T15163规定采取人工抚 育、补植等措施,同时应设置封禁警示牌和护栏等,加强封育保 护,促进植被自然恢复。

育、补植等措施,同时应设置封禁警示牌和护栏等,加强封育保 护,促进植被自然恢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